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学习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学习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记忆能力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06

高中语文学科总分为150分,在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很大,综合主科的成绩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是最小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一般都为100以上,这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而且高中语文是与初中阶段的知识相衔接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可以省去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时间。但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学生对分数应有一定的敏感度,虽然语文成绩的平均分都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个人之间没有差距,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可以达到一百三十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为一百一十分左右,前后差距20分,而这单科的20分在高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语文中没有抽象难懂的知识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不是难事。

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由于语文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减少很多阻力,并且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学性质比较强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高中阶段不似初中阶段,只要基本的结构框架不出问题,不偏离主题,字数达到标准,作文分数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来说,对文章内容则是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写作方面,语文的其他方面则都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能力,语文知识是对中华文化继承性最高的学科,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学习中的几大考查点有字词、拼音、成语短语、标点符号和病句,这几部分是语文客观题目考查的全部内容,题型虽少,但是包含的知识则是无法预估的。因为语文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不能通过语文完全传递,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却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会记忆,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使语文中的这些基础知识都能够在头脑中成为一种常识,我们称这种记忆为长久性记忆。长久性记忆的形成需要克服遗忘,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则主要有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时间的因素等,学生要想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长久记忆,就需要克服遗忘,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克服遗忘,形成长久记忆,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每次记忆的知识必须具体、数量均衡,不能过多;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形成一定的正确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初期阶段遗忘率比较高,随后逐渐减慢,所以,学生要注意前期记忆的有效复习。

无论什么情况下,理解记忆都比机械记忆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和成语短语整理出来,时常进行对比复习,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只要经常补充,经常翻看,自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长时间的记忆。其实,这种记忆方法也是根据语文基础题目的考查规律来的,在考试中第一大题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要不就是写法相似的,要不就是读音相似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到这条考查规律,从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无论是字词的考查还是病句、标点符号的考查,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记忆。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不仅由于这部分知识太过抽象,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太棘手,而且这部分知识太过主观化,在不同阶段做同一现代文阅读,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样。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一般都是参考答案,在高考阅卷中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阅卷教师就会酌情给分。所以,学生需要不断补充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答题时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结合专业术语的作答,从而提高阅读分数。既然阅读作为一个主观题,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想法都可能是影响阅读分数的因素,而且答案的主观性不同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主观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提高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训练。

关于提高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急功近利,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阅读方面花费了很大工夫,但是成绩就是没有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学不学都是一样的想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其实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随着学习知识的深入,学生能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是一种提高,在保持原先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高,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学生需要明白这一学习观念,在这种学习观念的指引下,长期坚持在阅读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关于长期坚持与训练的方法,学生可以收集整理出有标志性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将相同类型的整理在一起,通过分析答案的思路,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在考查中的方向肯定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出题人的意图,从而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的把握。鉴于现代文阅读这一题型没有唯一固定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不能将思维禁锢在参考答案所给出的一种思想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或是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而且可以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思维。

第2篇

长期以来,闭卷考试作为小学语文学习成绩评价的唯一手段,以其无可争议的公正性、选拔性和简便性一直为广大教师所奉行。但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闭卷考试虽然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对拼音、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的识记掌握情况,但对听、说、读、写等语文诸多能力的考查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能考查学生与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有关的内容,但对考查与之相关的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如学习语文的动机、态度、语文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就无能为力。何况,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来就有差异 ,有的学生擅长考试,喜欢考试,“临危不惧”;有的学生却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有考试“恐惧症”。考分的高低还在不小的程度上受当天情绪、考场、阅卷等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仅凭一张试卷就对一阶段的学习质量做出评价,既不客观,也失之全面,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还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误导。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做了明确的阐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大纲的要求,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工具性能力和相关的知识,以及语文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客观的测定,而这些决非一张试卷所能胜任的。闭卷考试做为一种终结性评价手段,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把考试成绩做为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显然是荒谬的。

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小学语文学习成绩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出发,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借鉴成人教育成绩评价的成功经验,试行“3+1”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对小学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必须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辅之以必要的语文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三方面一活动就是所谓的“3+1”学业成绩综合评价办法的主要内容。

上课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了8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养成习惯的最主要途径,撇开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应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常规的遵守程度、注意力集中状况、兴趣大小、反应快慢、学习习惯等要素。作业是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成果展示(一般指书面作业),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同样,撇开作业情况评价学业成绩,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书写状况、能否按时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作业本保护等要素。不管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情况,都是形成性评价。在实际评价当中,除了严格按照评价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应注意几点:一是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讲评,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二是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课任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轻易判定学生,应在大量征求班干部、同学和被评价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等级范围(优、良、中、不合格),然后分组进行民主评议,确定具体分数;三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上课有不良表现,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是正常的,要留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应在所学内容告一段落后,在进行充分的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之后进行,命题要依据大纲,紧扣教材,既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题量要适当,难易要适中,在考试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试的形式可笔试,也可口试;可开卷、也可闭卷,视具体情况而定。

开展语文知识、技能的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特长的有效手段。它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语文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听写比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并按不同的范围(如全班、全组、优等生、中间生、后进生等范围)确定出名次,便于将来计入总评。

第3篇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异的快速期,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引导和激发。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来看,研究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因素。

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探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段话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许多启迪,特别是在激发兴趣的具体手段和技巧上,可以说是给我们指点了具体的路径。

一、激发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本身就具有激起人探究欲望的魅力,是汲取语文学习兴趣的丰富源泉。

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如果能有机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富于群众智慧的口头创作,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趣闻逸事,往往闪耀着机智运用语言的奇光异彩,一经揭示,就能引发学生共鸣或惊喜,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当代报刊杂志上颇见语言功底的、属于“妙手偶得”的具有创新意味的妙言隽语,是激发学生趣味,足资揣摩仿效的典型范例。

语文教学工作者,只要能真正意识到激发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在“激发兴趣”上肯下工夫,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二、激发兴趣是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导向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要求,但也不是要求的惟一或全部。从语文教学的功能来说除了思想品德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外,最直接的责任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必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至少要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具体地说,语文学习的“激发兴趣”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通过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向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要求的总体把握,要善于把激发兴趣导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要努力用高昂的学习兴趣去推动思维的深入和发散。要以趣导学,以趣设疑,以趣促思。

三、激发兴趣采用多元化途径和多样化手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发现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发疑质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前人苦学勤学,最终事业有成的事例,是激发兴趣,维持兴趣的动力。杰克・伦敦少年失学,边打工谋生边自学文化,随身携带记录着各种词语和警句的小纸条,一有空闲,就加以记诵,二十多岁开始发表作品,一生著述颇丰,传世之作《热爱生命》大受推崇。高玉宝仅上过三年学,苦读苦写,发表了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这些伟人、名人刻苦学习语文,最终斐然成家的事例,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坚定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高度凝练概括的对联是激发兴趣的好帮手。用于相关的课文开头,往往可以引发阅读探究的欲望。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介绍名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然后由学生解释对联,再引出教学内容,这样引入新课比较生动活泼,学生由对联记住了苏轼父子,再由词作可以推知苏氏三杰的文学风格。趣味有了,知识也有了,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来使学生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能转化为比较稳定而持久的探求欲望,由此前进,可以发展为对某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终身热爱。兴趣激发的意义真不可小视啊!

(三)通俗易懂、习见习闻的谜语也是激发兴趣的好材料。“刘邦闻之而笑,刘备闻之而哭”,涉及两个历史人物项羽和关羽;跨越了整整一个朝代,牵扯出一串历史史实,教师稍作点拨,联系相关课文,学生不难由谜面推出谜底。机关识破,满堂欢笑。再由老师或学生讲述史实、点评人物,融历史知识、文学典故于一炉,合旧知与新知于一体,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其导因不过是一则谜语。激发兴趣手段用得巧,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热烈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求知、探疑,其收效不必质疑。

(四)可以视作智慧花朵、语言精品的格言警句的引入,其功用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树人励志。好的名言警句,如果配上充满激情的诵读,每每使师生双方感动,老师由感动而产生引领学生迈入知识殿堂的激情,学生由感动产生强烈的阅读、领悟的兴趣。兴趣搭载上由感动而催发的进取之舟,就会成为学生深入求知的动力。兴趣岂止是一种情绪!

(五)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章,特别是短小易记、含义精深的唐宋诗词是酌取学习趣味的不竭之源。引导学生漫步袁宏道笔下的杭州西湖,领略一番春光明媚之趣后,不妨让学生回忆一下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夜泊秦淮”,由诗而文,由文而诗做点比较,加深对虽然材料相类,而时代、体裁、作家有异的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由比较而生趣,由生趣而求思,由求思而体悟,学生的学习就自然地由被动转入主动。思维也因此深入发散。把兴趣引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不倦探索和刻意追求。

(六)当代报章上,妙手偶得的语言结构,匠心独运的诗文短章,如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运用,对于开辟激发兴趣的新途径,也是功能独特的利器。一次进行《中学生名著导读》,阅读指导过程中讲到《三国演义》人物周瑜形象时,正好读到报载的一条足球消息,说的是某足球队在比赛中受挫,教练姓周。编辑妙笔生花,用的标题是“东风不与周郎便”。笔者课上即以此标题“开篇”,引入历代提及并评价周瑜的名篇,让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周瑜,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学生表现得格外专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一则标题,使学生进入了阅读思考的境地。兴趣变成了鉴赏文学名篇的好向导。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有许多,随着多媒体技术愈来愈广泛地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形象、生动、变化万千的画面,美妙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入耳动听的诵读,在触发着学习之趣,开启着灵感之窗。以上介绍的激发兴趣方法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激发兴趣的魅力定可大增。试想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看一看抗美援朝影片的有关片断,欣赏一下名家诵读的录音,自己有表情地高声读一读作品,学生能不对志愿军战士产生更高的敬意,能不对魏巍及其作品产生兴趣吗?被感动的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真实感人的情境中能不产生独到的体悟吗?激发兴趣,不只是一种技巧,如果结构设计得好,它同时应该是一种优化了的教学策略。

四、激发兴趣必须遵循身心发展和能力生成的规律

前面已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的,重视激发兴趣是一回事,采用激发兴趣的手段能否收到激发兴趣的效果又是一回事。会不会发生教师意图激发兴趣,然而虽有所“激”而“趣”仍未发的情况呢?完全有这种可能。因此,在构思设计“激发兴趣”的策略时,大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发兴趣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相符,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二)兴趣的发生和维持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兴趣就只是个迷路的孩子,游荡不定,一无寄托。

(三)要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存在个性差异,这个学生感兴趣的,另一个学生未必感兴趣。激发兴趣的手段应多样化和随机化。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性 综合性 二重性

当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模糊的表述。如果我们不能明确消除这些疑虑,就难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泛化和非语文化的误区。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应把握好其姓“语”的本质属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语文观有直接影响。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主要定位在“语言文字”上,相应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围绕“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来展开;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特别关注“文学活动”;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化”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在更为宽阔的背景下展开。但问题是,在视野大开的同时,语文失却了核心,语文学习也没有了问题焦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边界泛化也就随之而来,尤其当前流行的语文素养论的无限泛化,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核心问题,在“全面”的时髦口号下追求面面俱到,结果收获的是浅薄的“广”和无序的“多”,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让各种非语文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语文教学却“反认他乡为故乡”。

诚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新教材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这一版块。因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其内容更多地来自社会、自然、学生自身各种类型的生活。同时它还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所以很多老师就无止境地综合,出现了“综合性”涵盖一切的现象,忽略了综合内容的主次的确定。要明白“综合”和“活动”都仅是手段,在“综合”和“活动”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这个宗旨,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必须突出“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明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性质、特点为出发点,综合性带给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在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

二、对综合性这一特质进行思考定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可以说,综合能使各学科要素相互影响,产生作用,实现功能增值。

第5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实践;思考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而开展语文结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等各种能力的极佳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受到许多语文教师的青睐,也极大地提升了语文学科的人气。但是,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三“唯一”思想深入其心:课文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所。他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费时费力太麻烦,在考试中又很难得到体现,再加学校条件不足,自己也没有相关经验,与其让学生胡闹瞎搞,不如利用那几个课时上一点“正课”。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并不认为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就可以,也不认为一个单元必须按部就班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应将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教师来引,教师应将综合性学习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现在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模式,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功夫。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其实,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简言之,随着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能力也就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是,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的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景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兴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我认为语文学习要为学生提供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和自主创造空间,多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教师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与评价标准,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方式,将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

[2]邹爱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研,2004(11).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性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校中,教师对“综合性”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本文主要对初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思考,旨在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

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综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育部提出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是重要的手段和学习途径,是以小组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语文课程内容整合、语文知识应用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语文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工具,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与能力,对学生形成自我反省、探究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在课堂中,学生会接受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体验。通过听、说、读、写的共同教学,不同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综合性教学的另一项特点是改变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做”的学习模式,将学习主题转变成了学生,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性学习还具有合作性特点,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演练与人交流沟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团体协作与共同思考,通过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够使学生实现自我定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现状分析

1.教材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理念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使用的都是人教版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包括理论上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但教材的实践活动太过复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开展教育实践课程。这是由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材缺乏实用性,没有环境的支持和教育器材的利用,教师直接忽视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所造成的。同时,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处在基础教学阶段,受教学阶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呈现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难以实现,学生需要在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教师无法转变教学思想,缺乏明确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综合性学习效果不佳。

2.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室外实践活动无法展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教学效果,要以学生为主体。而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带到实践中,不仅仅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要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都被取消,学校没有完善的语文实践活动硬件设施和场地,有些学校甚至还在利用粉笔黑板教学,常常面临资源匮乏和室外实践活动无法展开的困扰。

3.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不到位,教师专业性教学素质能力低下

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手段放置在课上或课下,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方法,忽略了综合教学的规划与实施,虽然进行了综合性学习,但是并没有从综合性以及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不到位。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姿势只停留在语文的范围中,会直接影响综合性教学的教学效果,无法顺利地开展综合性学习。

三、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科学编写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材编写的时候,要让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的教师参与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来,在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学业水平下,根据实际需求,在相关部门和权威的监督下,讨论研究教材的内容,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组织当地教师一同研讨教材的内容方案,编写不同的教学实践内容。同时要关照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把地利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要力求适应当地条件,宣传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从而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2.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还未成熟。因此,为了推动初中语文活动实践课程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初中语文实践课,如加强语音室、影音室等建设,尽量多派几个教师在场辅助、指导,提高教学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素质,通过自身广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引导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刚开始教师可以用较为优美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教学结束后,要旁征博引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引导或总结,提升与升华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利用自由开放的氛围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分享最近看到的趣事、听到的小故事,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轻松的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提供一定的奖励。最后通过两者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下进行语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3.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借助学生合作,寓教于乐

综合性学习中,课堂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引导,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课上溜号的问题,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并且通过游戏式的学习,还能寓教于乐,使学生沉醉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击鼓传花答题、擂台比赛等形式。另外,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缺乏在综合性学习上的教学经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不能操之过急,要借助学生合作方法,循序渐进,过度要求教学效果,会降低教学质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过程。如,为了在一定的时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更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这能使学生意识到文章标题对写作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在最短的r间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尚.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J].都市家教,2015.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问题 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近年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提高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还存在着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严重脱离、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老旧、学生能力培养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农村现有教育教学条件进行了思考,以希能够找到适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之分析

(一)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严重脱离。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照本宣科,以教材为上,为教材为纲:而教材却又离生活很远。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而不会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迁移。有些本来学生很熟悉的东西,在课本上换个叫法,老师在那里解释半天也没解释清楚,结果是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这样的教学就很难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了。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老旧。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有的人一辈子也出去过几次,见的少,自然习惯于老法子,缺乏创新,很多老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有位语文教师出了一道练习:下雪之后,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冬天,有的学生说想到了结冰,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寒冷,这些老师都给予了表扬和肯定;而有一位学生说“我想到春天”,结果被教师打了的叉叉,原因是与标准答案不符,显然,如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抱定这种思维模式,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由于农村学生锻炼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如果仅有的几次想法也被老师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小、自卑的心理,创造力也就随之减少。

(三)学生能力培养滞后。

教师重读轻写,导致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有的教师重写轻读,经常让学生一个字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遍,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学生会写了,根本没必要写那么遍,浪费时间不说,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少益处。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即使有也很少大面积地对学生开放,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生有想法要表达,但因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有学到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导致学生不会表达、表达不畅等问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除了课堂之外,学生们课外的学习活动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学生一放学,回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由于课堂教学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相对城市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结果是学不能致用,以至于很多地方出现了读大学无用说,导致学生、家长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减少了许多。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未来之思考

(一)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出路在教师、未来在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质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投入,使教师水平有持续不断地提升:各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去外校观摩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自己也应经常学习,以身作则,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到城市中心学校交流学习,把城市中心学校教师派到农村小学任教,进行交换交流,以促进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结合农村实际,寓教于农村实际之中。

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不应也不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农村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大自然,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淳朴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并提倡语文学习的综合,积极创设日常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造更加开放和谐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实践知识。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本地人文自然资源,开拓语文价值意义。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文,也有一些自然资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解人文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参观优美的名川大山,这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国家正在创建创新型国家,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拓展学习的途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活动,通过实验性活动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还有很大不同,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门数比城市小学少得多,特别是实验课更是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农村小学无法开设。而农村小学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语文和数学,语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语文了,还包含了其他一些科学之类的知识。所以,如果能在农村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贯穿一些实验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要贴近农村生活,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激情,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农村小学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学会阅读与分析课本文章之外,还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灵活合理运用各种资源,积累文学素养,培养对语言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而这一宽阔的知识领域,是教师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里无法胜任的。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大量地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学会思考领悟以及鉴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真正精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实践作用很重要,同时,教师的引导调控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师的引导调控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提高。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自发地学习,而非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式地学习,其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升。因此,从动机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学习,并多引导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而非为了考试而学习。为学生设置或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当学生的目标达到以后,再进行一个自我学习的强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在学习中收获喜悦,增加自信心,以此良性循环,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

2.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都能够自发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为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逐渐接受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学生的优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发挥团体精神,分为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队友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赋予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避免了独自学习时的偷懒和倦怠。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自主学习的所得所会,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接触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合理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问自己“为什么”,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提出疑问,而非教师把一堆疑问塞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发现问题,也能够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实践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相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也非常重要,除了教师的引导调控之外,学生的积极实践也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积极实践课可包括上文提到的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并依据学生的变化来调整或强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趁热打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并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一种定势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外的积极实践,将使学生在课堂上领悟力增强,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去积极实践,将使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变得更具有实效性。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