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1篇

家庭教育 成人 成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注重家庭教育,努力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成才成功吗?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从而造就了一个不均衡的结构,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不利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清楚教育本身的目的,以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成才,而应拓展为成人。成才也只是成人的某一面的具象,而非全部。

一、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普遍意义

成才固然好,但大多家庭进行的所谓成才教育无疑是社会竞争的产物,只要出类拔萃,便可享有更充分的生存资源。于是,很多父母寄望于此。但大多具有盲从性,竞争中的优秀者只能是少数几个,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菲尔普斯(2008北京奥运会游泳8金获得者)一样的人物,但菲尔普斯只有一个,因为这是竞争的产物,只能有一个冠军。那么,众多试图培养游泳天才的家庭将是失败的;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朗朗一样的人物时,但像郎朗一样的人为数不多。那么,中国众多的“钢琴天才”的培养注定是失败的。在家庭教育中,成才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以庞大的培养基数去造就少数成功的家庭。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不防去培养孩子热爱体育,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热爱音乐,去享受美的意境。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而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健康具有活力的人,是每个家庭都能担负的责任。

使孩子长大成人,实现自我价值,共享人生的精彩比使孩子出类拔萃独享生存资源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很多人明白了其教育目的,但仍然会偏重于成才模式的培养。可能是认为成人内容过于“空泛”,似乎“实际收益”不高,不太现实。那我们就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分析一下,成人的重要性。

1.个人发展的“短板效应”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成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多发生着“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那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个水桶的话,那么,他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便是构成这个人的木板,而他能有多高的水平呢,或他能有多大的发展潜能,可能便取决于他最短的那块木板。水桶原理是否适用于人的发展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与其相关的大量案例。

西迪斯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从他一出生,他的父亲就对他进行了异乎寻常的早期教育,他6个月时就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3岁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时看到家里骨骼标本,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的成绩。9岁时,他通过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两年后即1909年他11岁刚过就进了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做了一次关于四维空间某个数学难题的讲演。可惜西迪斯在哈佛只读了一两年后因精神负担过重而休学,后在得克萨斯休斯敦的赖斯学院工作,后因为参加一些激进的游行受到拘留后一蹶不振……

据和他同一时期的神童维纳回忆,刚进哈佛大学时的西迪斯粗野无礼,没有朋友,在社交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多数和他同龄的孩子。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在学习上出人头地,这势必会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较多接受智力方面训练的同时,他的作为人的其他素质(如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的发展时间便被挤占。久而久之,形成这方面的缺陷,最终造成成长中的“短板效应”,以至于连成才都不可能实现。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小时候也是个智力超常的神童,尤其是在心算方面,而且他很热衷于数学方面。但他的父亲担心他变成一个畸形发展的人,便干预他与各种数学科目的接触,鼓励他读历史、地理、诗歌等方面的书籍,教导他真正地思考比耍聪明高超得多。他一生都崇尚人文主义的文明,因此也对父亲感激不尽。他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也是一位科学全才。他说:扎实而深刻的独立思考能力比智商测定的反映速度更重要。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就是为了补齐木桶的短板,因此成人的培养决定着木桶盛水的多少。

所以《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说:如果只能二者选一的话,我认为宁可牺牲一个智力上的天才,也要拯救一个社会上发展协调幸福的人。

2.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

成才是从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到学校或专业教育中得到强化和提高,而最终在社会教育中走向成熟。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才要在社会教育中才能完成。即一个人是否能实现他能力的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历练和选择中实现。况且在成才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能力之外的支持,如坚韧的意志,个人的魅力,不断提升的思想空间,等等。而这又与成人紧密相关。

而成人通过家庭育之、学校教之、社会化之而实现。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其成人教育的时机最恰当,起作用也最明显。正如有这么一句话:习惯决定习性,习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良好的习惯、习性、性格的形成,正是家庭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时机。心理学家杨风池提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最佳时机是越小越好,等到18岁父母已不能再教育孩子,只能与他交流。由出生到18岁成人正是家庭教育时间。即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家庭教育,错过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达到再塑一个人的几率将会很低。

综上所述,我想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一生是健康、快乐、幸福的,但这是“人”的内容,而非“才”的结果。成才固然重要、固然好,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使孩子成人。这样才能真正成才,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即成才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其重要的基石——成人教育。如果根基坏了,便无以成良才,甚至不会成才。所以,成人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性教育

1.父性教育的概念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则“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

2.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现状

2.1 母亲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部分。

由于中国的父母受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男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酬越来越多,教育子女的重担基本落在了女人肩上。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一些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是埋怨父亲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在放学的时候接自己。

2.2 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更多的儿童问题产生。

现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夫妻离婚后85%的孩子是由女方抚养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谈到,在少年犯罪者中,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的占34.89%,而对照组的普通孩子中只占9.9%。06年曾经震惊杭州的“萧山杀人分尸案”就是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主谋陈娟从小遭遇父母离异,后来基本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母亲也同样忙于工作。曾经开朗、活拨的女孩变成了杀人犯。可见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的性情大变,最后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杀人,酿成大错,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较难支撑,而且较容易变得偏激狭隘。单独的母性教育,就像跷跷板没有另一面的重量,难以达到平衡。可惜,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母亲一个人站在跷跷板上,唯有母亲这一侧在费心思、在用功,而跷跷板的另一侧则空空如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不健全、家庭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3.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3.1 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

在现今的中国,很多父亲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而父亲自己的责任不在此。有些父亲甚至认为花多些钱将子女送进名校,给孩子请名师辅导,进培训班等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这样看来,父亲是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了。

3.2 父亲不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亲,在家庭中过于严厉,过于严肃,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对其敬而远之。不敢接近,不敢沟通,这样就适得其反了。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与父亲之间产生更大的距离。一个13岁的孩子强强伙同他人将亲生父亲活活杀死,强强的父亲总是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打骂,使强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长期的家庭暴力使强强变的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可见父亲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当然父亲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太过宽松,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不管怎样,教育孩子要宽严适度,刚柔并济才会达到效果。

4.父性教育的重要性

4.1 父性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中之重。

首先,父亲会给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通常父亲都会是坚强的,父亲是山,他能支撑孩子的信念,使孩子变得刚强。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总会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它,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孩子们最佩服父亲的不低头、不服输、不流泪的精神。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其次,父亲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天生就喜欢探索,喜欢新奇的事物。在与孩子一起的时候,父亲总会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探索。他们会将玩具拆开,在组装,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这时母亲总觉得他们在捣乱,还会伴有训斥。父亲会带孩子弄一些“恶作剧”,而母亲则禁止孩子的这种行为,父亲有时会带孩子弄“大恶作剧”,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探索,并且好奇心会增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是在他们父亲的启发下联想、思考所取得的成果。父亲会培养孩子大胆的思考,大胆的实现,充分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再次,父亲会带动孩子身体及整体素质的发展。一般与父亲常接触的孩子更容易亲近大自然,父亲常会带孩子玩,如爬山,打球,玩沙子,和泥巴等。当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这样做会促进他们的骨骼发展,身体发展。而母亲则不会带孩子们做这些认为比较危险的活动。

4.2 父性教育是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不同的。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暴躁,而女性则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能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功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第3篇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关于社会性发展,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大同小异,总体来讲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国外的Rice教授主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发展,强调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张文新教授更强调年龄对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性发展会随着幼儿年龄而发生变化。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二、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感过程中,父亲比母亲影响作用更大。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行为差别较大,而母亲没那么明显,因此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中起更重要作用。例如,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

 

此外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还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

 

2.对社会情感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情感包括自我意识、依恋和嫉妒等,以依恋为例,父亲在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前提,标志着幼儿进入自我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幼儿自我意识最早产生于1岁,他开始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在此期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父母给予的强化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陷入瓶颈,将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来完善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一阶段中如果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幼儿的自我认识是不完善的,为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从母亲那学到情感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与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其次,父亲比母亲更强状、有力,幼儿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安全感,同时幼儿崇拜强者的心理,会无意识影响幼儿社交活动中模仿父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父亲角色缺失,幼儿仍能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但与会限制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父亲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树立父亲意识,参与幼儿生活

 

过于强调“母子”关系论,忽略父亲的影响,是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常有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乳幼儿期。然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的过程中,与幼儿的家庭互动现象十分普遍。“父子”交往关系在这现实中,对于我们考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就变得不可忽视。

 

玩伴是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即父子关系更多是通过游戏进行实现的。幼儿在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好奇、信心和勇气得到发展强化。其次,父亲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亲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父亲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关注幼儿特点和社会环境

 

动态的互动师父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生的主要过程,互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父亲,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能力和性格等。尤其是当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加要注意互动交流的方法、场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通过母亲对女儿产生影响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一味对幼儿强行施加影响,反而会事倍功半。

 

此外,父亲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存在较大局限的父亲,可以寻求社会或学校的帮助可以有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提供相关公益课堂,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以便父子之间有效相处和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明确父母分工,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二者对幼儿的影响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共同对幼儿产生影响。协调一致教育理念成为了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夫妻因关系不和,而固执己见以至于独自行事,不进行配合,那么育儿工作将难以进行。因此,父亲和母亲步调一致与否是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幼儿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另外,父亲和母亲都会有自己的不足,这时只有父母双方相互补足,协调共进,这样家庭才会有生气,才能促进和完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4篇

2010年快乐男声成都赛区的参赛者刘著引起大众关注,其怪异的女性声音和打扮引发了强烈争议,一时间“伪娘”很火。“这是孩子在成长中父爱缺失的表现。”社会学者、教育专家将其定义为“父爱饥渴”症。①2010年父亲节前,有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北京妇联的一项调查,目前家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显示,中国的高中生选择倾诉烦恼的对象时,父亲甚至比不上网友。③不禁令人感叹,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缺位现象如此严重。

“父亲缺位”, 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没有的状况。“父亲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的父亲与孩子见面的时间虽多,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或父亲为养家挣钱或为事业奋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很少或根本不参与子女教育。父教缺位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正常家庭的父教缺位、单亲家庭的父教缺位、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教缺位。如果说后两种缺位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父亲,但父亲的教育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就不得不引起思考。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位呢?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④“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孙云晓)

二、父教缺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父教缺位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深远的影响。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可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指儿童形成与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包括男女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发展心理学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中起着关键作用⑤。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将父亲视为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形成的。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发展出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对女孩而言,父亲是她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她们从父亲身上获得有关异性品质的参照,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往往更强,并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认知观点则强调,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处理大量的、与性别有关的信息,从而形成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父母只是信息的来源之一。

在父教缺位的情况下,母亲更多地承担着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的角色,这就使得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男孩女性化,过于阴柔,是父教缺位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二)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出生那一刻起, 人就逐步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他人,父母与儿童接触最早也最频繁,情感联系最紧密,他们往往通过亲子交往影响儿童,从而促进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除了母亲和婴儿会形成母婴依恋,父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形成依恋联结。父婴交往对婴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父亲是诱发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给婴儿极大的快乐和满足。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逐渐成为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父亲与儿童多进行运动的、肢体的游戏,在游戏中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扩大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提高社会胜任能力。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规则、纪律的约束⑥。3~4岁时更多与父亲进行肢体游戏且表现出积极情感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同伴接受性。⑦

(三)父亲缺失与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

男性的思维结构和女性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的数理能力、识别方位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较强,动手能力也较强,而且男性使用的语言更复杂。因此孩子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并通过操作、探索活动,使儿童逐步培养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爱动脑的习惯和创造意识,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揭示,不论父亲的收入和文化背景如何,他们在儿童的教育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当父亲参与儿童的学习时,儿童学得更多,在校表现更好,呈现更健康的行为。尽管父亲并不时时刻刻在家,但是这种积极参与会带来持续而积极的影响。⑧

父亲在孩子心中是力量、智慧的象征,给予孩子力量和安全感,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性别角色,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三、弥补父教缺位的策略

加强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出改变,首先是意识层面,全社会需要树立父教的观念;其次是实践层面,需要通过一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强化父教的实施,尽可能组织一些技能上的培训来加强父教,学校方面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鼓励父亲参与子女的学习。

(一)转变观念

1、提高父亲的角色意识

多年来,“父母参与”儿童的学习通常是指“母亲参与”,不论是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在家庭教育内部,母亲都被视为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责任人。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要从根本上扭转父亲缺位于家庭教育的现状,必须转变思想意识。父亲应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认识自己的独特作用,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父亲应该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意识,改善教育方法,多抽些时间和孩子交流,关注、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母亲也应该意识到家庭是一个整体,父亲不是家庭教育的配角,他们也有照顾、教育子女的本能。母亲需要从过去大包大揽中解放出来,将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适度“放权”给父亲,让父亲从“养家者”转变为“教育者”。

2、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父教

不得不承认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增大,迫使很多父亲在家的时间缩短,从而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教育孩子。基于此,我们要给孩子高质量的父教,一方面,父亲要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父爱,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注和爱;另一方面,父亲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保证一定时间,投入适当的精力,做一个称职的父亲。

(二)提供社会支持

1、国家政策支持

在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的情况下,实行法律强制有一定积极意义。尤其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父亲完全忙于生计,参与子女教育的时间极少甚至完全没有。

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它们把父亲的教养责任提到立法高度。1995年1月瑞典实施《父亲法》,规定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必须请一个月的假,以便父亲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挪威也通过《父亲法》,强调父亲必须请“一个月假”来照顾新生儿。目的是鼓励父亲在新生儿出生后,分担母亲照顾婴孩的责任。美国在1987年针对儿童的全国性会议中就特别强调父教的重要性,2006-2010年,美国政府计划每年分配1.5亿资金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日本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儿童发展与父亲的作用研究会,这个机构由日本财团法人家庭教育研究所中的有志者和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建成的。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他们建议国家缩短父亲的工作时间。⑨我们应批判性地吸收他人的长处,保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真正落实,提高我国下一代的整体教育水平。2、社区提供资源

对于那些想参与子女的教育却不知怎么参与的父亲,加强相应的技能指导和训练,提高父教能力。我国台湾地区廖永静教授创办“爸爸团体”,旨在提高父亲参与子女教育意识,改进教育方法。街道社区可以开办一些“亲子教育”的公益讲座,为父亲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经验,也可以利用社区中的学校、医院等资源,为父亲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和父教课程辅导。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针对父亲和孩子或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为父亲提供机会,在互动中提高父亲参与教养的技能,培养父教的自信。

3、学校等教育机构鼓励父亲参与

我们的各级学校是比较重视家校沟通的,都会定期举办家长会。但参加家长会的大部分是母亲,或者祖辈,父亲出席家长会的比率相对较低。因此,学校等各级教育机构可以定期约谈父亲,和他们谈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父亲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学校的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参与儿童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鼓励父亲、甚至父母共同参与,营造一种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整体氛围。

因此,我们希望,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下,在正确的父教理念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父亲意识到父亲参与儿童的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更多地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积极主动提升父教能力,与母亲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儿童更健康地成长,更完善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学者定义“伪娘”为父爱饥渴症 news.cn.yahoo.com/xinhua/article.html?id=94334 2010-06-18

②中国家庭呼唤“父教” cd.qq.com/a/20100620

/002397.htm2010年06月20日

③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3-77

④孙云晓.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中国青年报,2009-4-7

⑤Hirame E F,Mann T,Cabrera N,et al.Diversity in care giving contexts.In: Lerner M R ed.Handbook of psychology,Vol.6,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ohn Wiley&Sons,New York,2003:153

⑥Bussey K, 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

⑦董光恒, 杨丽珠,邹萍.父母行为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52-55

⑧A Call to commitment:Fathers’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Learning.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June 2000.ed.gov/pubs/edpubs.html

⑨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78-80

⑩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32

第5篇

诸多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孩子通过与父亲共同操作器具、探索求知,能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而在学校所进行的有关“父亲参与”的调查中我们却了解到,很多孩子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亲交流、玩耍、运动……

为此,学校选择了“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倡导父亲参与的“三部曲”。

“爸爸报告会”:提升父亲参与的责任意识

学者夏小林认为:“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竞争增强,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在家庭中父亲忙于社会竞争,很少关注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责任,导致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再加上近年来离婚率持续上升等诸多因素,单亲家庭增多,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随着母亲生活,其结果就是父亲逐渐远离了对子女的教育,导致父教缺失的出现。”[1]

事实上,课题组的调查和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大多数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缺位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之大。

为了提高父亲的参与意识,课题组设计了两场报告会,特别邀请父亲参与。第一场的主题是“父爱如山”,邀请教育专家通过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自己作为父亲的故事、自己熟知的名人父亲的故事来触动家长。第二场报告会的主题是“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讲述了父亲对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父亲缺失对孩子的危害,并提供了如何做一位好父亲的行动指南。

观察整个会场,我们发现爸爸们都非常专注。事实也证明,培训大大提高了爸爸们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达到了预期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位爸爸写道:“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作为父亲一定要树立好的榜样,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爸爸在行动”:丰富父亲参与的情感体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

根据这一理论,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的“爸爸在行动”活动,推动父亲参与,树立积极形象,调节孩子行为,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模仿学习父亲的果敢、冒险、创造、自信等品质和行为,通过父亲的鼓励克服困难,获得勇气。

“爸爸在行动”包括学爸运动、学爸技能、爸爸进课堂等,因为“任务”驱动,爸爸们对学校布置的“作业”唯命是从,自律、自觉,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自己深受鼓舞,感触良多。

在“学爸运动”中,一位爸爸在事前的调查表上“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一栏填写的数字是“0”,参加活动后,他“受学校布置的作业所迫”,硬是腾出时间教会了孩子打羽毛球。事后,这位企业总监在“爸爸的话”中真情流露:“以前爸爸忙于工作,陪孩子做运动的时间比较少,这是爸爸的不是。以后爸爸一定会改正!”

“爸爸在行动”系列活动不仅让爸爸们深有感触,更让孩子们获益匪浅。三年级的丽娜写道:“虽然骑单车的过程很难,但是只要我不怕,坚持到底,总会学会的。”一年级的天成掩饰不住自豪:“爸爸真棒!学篮球也要一步一步地学,想学好一样东西,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父亲的榜样和评价激励了孩子,孩子的喜悦、进步感染了父亲。从一系列学校主导的活动来看,父亲和孩子的互动有助于父亲了解孩子,有助于父亲感受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有助于父亲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对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孩子成长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爸爸进课堂”:发挥父亲参与的生态价值

如果说教育存在生态系统,那么因为父亲的缺位,这个生态系统已经打破了平衡。对此,尽管有识之士频频呼吁,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观,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这在家校合作中也是如此,参与学校家委会、志愿者、义工队等组织的活跃者几乎都是母亲,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男教师比例严重不足,尤其小学生几乎被女性教育者包围,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2]因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父亲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也推动父亲参与校园生活与学习。

课题组重点设计了“爸爸进课堂”活动,让爸爸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申报课程内容和授课时间,由学校和家委会统筹管理。由此,爸爸们走进学校,各显其能。有的教孩子们下围棋,有的教孩子们打篮球,有的教孩子们制作蛋糕,有的教孩子们做科学实验……爸爸很投入,孩子很兴奋。爸爸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倍感自豪,孩子也为自己的爸爸感到骄傲!在快乐的课堂上,男性的豪爽、宽容、大度、气魄让整天感受着女教师阴柔之美的孩子们有了另一种感受。

开放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办学越来越开放,学校需要和社会、家长加强沟通,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和家长互通信息,交换情感,保持密切联系,以了解学生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共同育人。

毫无疑问,父亲参与可以实现交换、包容、共同承担责任的角色作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2010(12):46-47.

第6篇

(一)家庭收入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多种因素中,家庭收入是最为直接的。Schultz(1993)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回避风险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减少,即使教育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在未来增加收入。PhilipH.Brown,AlbertPark(2001)认为贫穷是影响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越是贫穷的家庭其子女的辍学率越高。EricMaurin(2002)的结论是在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贫穷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2]。Schultz(1993)等人还对家庭经济条件变化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平等地在儿子和女儿的教育上分配资源,贫困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大于富裕家庭[3]。ParishandWills(1993)研究发现,一旦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机会将更加平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女性入学率的提高,从而减小了性别差异[4]。

(二)家庭结构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获得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使在贫困和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也是如此(Mukhopadhyay,1994)[5]。在父亲决策型家庭和母亲决策型家庭,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在母亲决策型家庭中,母亲通常比父亲花费更多的家庭预算在子女教育身上,而且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程度要比由父亲做主的家庭更小些(LloydandBlanc1996)[6]。Lloyd和Blbnc(1996)认为,除了收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的入学率、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一般母亲在家庭预算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意愿比父亲强得多[7]。美国劳工部表示,对2000名居民受教育水平做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教育开支影响越大。Becker(1981)较早注意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他认为,孩子数量和质量相互影响,多子女家庭在分配家庭稀缺资源时,子女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8]。而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在性别差异上,Glick等人(2000)的研究认为,家庭中年幼孩子的数目对女孩的教育有负影响,而对男孩的教育没有影响[9]。

(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中,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Sawada等人(2000)用“入学的条件概率”分析了巴基斯坦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结果发现,在较高的教育阶段(指初中及以后),男孩和女孩的升学率变得具有可比性,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优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性别。李旻(2006)对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认为,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二、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家庭教育投资主体出发,探讨影响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家庭投资决策的因素,并且试图验证家庭教育投资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宁夏灵武市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与完整,我们采取一对一的细致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我们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94份,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8.2%。

(一)样本家庭基本情况

1.样本家庭民族分类

由于本调查地区处于民族地区,样本中少数民族比例占到了78%,为301户;而汉族家庭为22%,为86户。

2.样本家庭父母的基本特征

父母的年龄多集中在36岁至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父亲的年收入多在1万到3万之间,母亲的年收入集中在5千元以下及1万元至3万元两个区间。

3.家庭子女基本情况

样本家庭中拥有两个子女的家庭超过总家庭数量的一半,为216户,占有56%比例;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数为39户,比例为10%;拥有子女数量为3个、4个和4个以上的家庭数比例分别为18%、3%和13%,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仍然拥有较多的子女。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78户,占总数的46%;有两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82户,占总数的47%,由此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中93%的上学子女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就读学生;3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4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比例分别为6%和1%;超过4个子女一起上学的家庭数为零。

(二)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现状

1.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通常来说,能够引发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家庭的荣誉、子女或者家庭自我价值的实现、身份地位的改变以及生活更加稳定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所有动机中,认为子女上学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以后可以多赚钱的农户家庭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认为是为了子女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的农户家庭数量占30%,位列第二;而认为是因为子女自己愿意上学的农户家庭数量只占7%,说明农户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并不是主要凭借子女的上学读书欲望;作为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其他选项: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子女年龄小、不上学没有事情做和其他的理由的家庭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2%和1%。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次序情况,265户被调查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第一动机是:子女多学知识,为了以后可以多赚钱;312户调查家庭中有145户家庭的教育投资第二动机则认为子女上学的理由是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而农户家庭因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从而支持子女读书的投资动机并不显著。

2.家庭教育投资需求

农户的家庭教育投资需求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以及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农户认为子女至少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希望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两项指标来比较家庭的教育投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子女至少受到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3户、52户、177户、146户和9户,而期望子女受到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5户、5户、20户、162户和195户。显而易见,大部分农户家庭认为子女至少应该受到高中、大学的教育,并且期望子女能够受到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

3.家庭教育投资负担

我们调查了农户家庭中目前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66%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只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20%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13%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大部分;1%的家庭则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已经超过了家庭总收入。总体上看,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样本地区农户家庭所承受的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扶持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家庭教育投资承受能力

在国家与地区的扶持政策下,农户家庭子女的基础教育负担并不显著,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资负担则将不断加大。那么,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户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内,30%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30%,28%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1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50%~70%,可见,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教育投资支出总体水平较高。由上可知,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远远低于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教育投资支出,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家庭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期望。

5.家庭教育筹资途径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户家庭都是凭借家庭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那么当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学习费用时,农户家庭会选择什么途径来筹集孩子的学习费用呢?调查数据显示,77%的家庭会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1%农户选择借高利贷来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4%的农户家庭为了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会变卖家里的房子以及土地等资产,而18%的家庭选择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的上学费用。由于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的人数众多,我们继续调查了家庭的贷款能力,其中,只有26%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进行贷款,而74%的农户家庭并没有向银行贷款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向亲戚朋友们借款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在能够向银行贷款的家庭中,6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元以内的贷款,19%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10万元的贷款,13%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10万~50万元的贷款,仅有1%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贷款50万元以上。在依靠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上学费用的家庭中,父母表现出了极强的支付意愿,主要的方式是“宁愿自己出去打工,尽量多赚钱,努力承担子女教育责任”。

三、家庭教育投资模型

本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假定: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是为了收益最大化,即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多少或与否主要取决于未来对于家庭贡献的大小。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分为向学校缴纳的费用(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和在校外所花费的费用(文具费、课外书、课外辅导费等);假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包括:民族因素、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自身状况等。

四、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假设,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家庭教育因素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观测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要求建立的模型必须保证因变量的取值为1或0,即当家庭有投资意愿时用1表示,否则为0。因此本研究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log(IE)=b0+b1IF+b2LF+b3(1/CE×N)+b4HP+b5EF+b6EP+b7R+b8PP+μ通过分析可见,在各项变量中,只有子女的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存在负相关,说明子女的教育成本越高,家长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的降低。另外,家庭借贷能力、父亲健康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教育成本、子女学习成绩等5个变量在0.1水平值上均呈显著特征,其他变量未呈显著特征;从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程度看,依次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家庭借贷能力,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4项的Exp(B)值都大于1,说明当这些变量变化时,家庭教育投资发生的几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家庭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家庭收入、民族因素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很小,这与以往诸多学者认为家庭收入与教育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经验不同。造成此结果可能缘于以下因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这些地区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小;第二,本研究所调查的地区靠近黄河岸边,农业、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在家庭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家庭的借贷能力就成为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借贷能力与家庭教育投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当一个家庭预测如果在将来为了子女教育能够承担借贷压力时,这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即认为在将来子女教育的收益上会很乐观。

(二)父母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由于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多为父母,因此父母因素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表3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母亲的健康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地区,父亲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为家庭带来较高的家庭收入,即父亲的身体越是健康,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而母亲作为家庭收入的替代者,对家庭的贡献只起到补充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子女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觉悟就会越高,从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其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在家中所承担的角色就会越重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就越强,对子女的影响就会越大,甚至会超过父亲;反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家庭教育投资越不利,也就是说,如果具有高学历的母亲在一个家庭中具有主要的决策地位,就会提高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

(三)子女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目前,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中承担主要角色的还是子女,因为子女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如果子女本身对教育不感兴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厌学、辍学,父母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减少。子女的教育成本与父母的教育投资成负相关关系,教育成本过高会增加父母教育投资的压力,如果家庭不能得到预期的高回报,会使父母减少教育投资,甚至使子女无学可上。子女的性别与教育投资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已没有明显的教育性别歧视。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最明显。目前在农村地区,虽然家庭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大多数家庭已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优秀,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甚至不惜借贷,这也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及建议

第7篇

一、重视家长主动参与家庭环境建设

1.认识家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课堂,也是我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伴随着幼儿一生的。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的家园联系活动,如:网站、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助教日、家访、电话、QQ群、便条等,帮助家长认识家庭科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掌握家庭环境建设的方法。

家长仅仅重视良好的家庭环境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营造对活动的坚持及对孩子的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等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时,指导家长直接观摩老师是怎样指导孩子的;利用家长学校活动示范讲解创设家庭空间的具体操作方法等,帮助家长掌握参与家庭环境建设的方法,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算家务再多、工作再忙、农务再累,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

二、指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1.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成长。

指导家长在孩子玩耍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发现各种问题,并且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设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

小帅的家长告诉老师,近阶段孩子特别爱画画,每天在家都要画画,有时画的是幼儿园里学过的,挺不错,有时是自己随意画的,有好有坏。家里到处都是孩子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画纸。听了以后,我指导小帅的父亲,既然孩子有绘画的兴趣,家长就应该一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绘画看到的、听到的、喜爱的、想画的内容。在绘画的过程中,家长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能与技巧,提供更多的作画材料:油画棒、颜料、水彩等。保存作品,进行交流、欣赏。此后,老师和小朋友每天都会看到小帅的作品,由于是单页的,有时大小不一,因此不宜保存,易丢。我们联系了家长,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过了一星期,小帅带来了一本自己画的图书,并放进了幼儿园的图书馆里。在我们的建议下,父亲和他一起,把一星期的画都订在了一起。我在表扬的同时又提出新要求:用装订成图书的方法既收集了作品,又互相交流、游戏,做法非常好。图书应该有封面和封底;如何体现图书内容的连贯性;还可以设计怎样的图书呢?等等。

小帅又带来了一本图书,这一次又发生了变化,是折叠图书。原来看电视时,小帅对古代帝王的奏章产生了兴趣,父亲的解释使他又得到了启发,在家长提供材料(纸、透明胶、剪刀、水彩笔等)的基础上,小帅把每张画都用透明胶粘住,加上父亲合作的封面和封底,然后折叠起来,带入了园中。发明了我们所看到的折叠式图书,展示时,小帅兴奋地请大家帮忙,把图书拉成一长条,得意地向老师和小朋友讲述图画故事。

小帅小朋友的兴趣是在家长鼓励下激发出来的,他的进一步延续和创新和家长的引导和材料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小帅的家长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与孩子一同克服困难,一同享受成功,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家长反映比以前更多地了解到了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与想法。

2.根据本园地势优点,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我园四季动植物变化明显的自然环境特点,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我找到了春天》的野外活动中,看到油菜地里翩翩飞舞的蝴蝶,孩子们欢呼着,拿着老师准备的捕网,孩子们追逐着,蝴蝶很多,但孩子们就是捉不到。空中网蝶,要求很高,需速度轻、快,眼、手配合运动,许多孩子难以完成。只见雨轩在轻轻寻找,当蝴蝶栖息在花上时,雨轩用网轻轻一罩,便逮住蝴蝶。于是,请雨轩当老师,进行示范,孩子们用新方法捉到了许多蝴蝶。雨轩告诉我是妈妈教会她捉蝴蝶的。当我问她蝴蝶从哪里来的?它会干什么时,却看到雨轩一脸茫然。

我与雨轩妈妈进行了沟通,了解到捉蝴蝶的方法是与孩子一同在捕捉的过程中得出的,我肯定了家长的做法:能陪同孩子开展野外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能进行一些指导、总结。孩子喜欢蝴蝶但缺乏一定的认识,虽然蝴蝶捉来了但可以做什么呢?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让家长明白: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引导家长及时提问孩子:“蝴蝶从哪里来的?它会干什么?”激发孩子探索蝴蝶的秘密,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认识蝴蝶,并为她们提供了蝴蝶的探究记录本,要求及时记录每次的观察探索情况。和家长进一步交流了蝴蝶标本的制作过程,为家长提供了缺少的制作材料(彩色泡沫板,大头针等)帮助家长学会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指导孩子的操作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傅雷;家书;家庭教育;思想

读《傅雷家书》,可以感知到他那充满浪漫气息却又处处彰显理性的美学见解,无论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辟论述还是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点评,无一不是他学贯中西并且不断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撇开学识见地本身,这本书更让我们读到了其家庭教育的深刻性,无论是其中反复倡导的人格教育、发人深省的道德教育,还是语重心长的精神教育,都处处体现出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重视孩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安身立命的本领固然是教育的目标所在,然而正直高尚的人格才是立足的根本。

一、中注重道德教育

良好的人格素质和道德修养历来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把自身的修养最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和规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傅雷也深切的体会到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给儿子以无尽的精神力量,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要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等,都在向孩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傅雷在给儿媳弥拉的信中写道:“一个人一旦没有,道德规范自动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圭桌。大多数欧洲人看到中国人没有宗教,而世世代代以来均能维系一个有条有理,太平文明的社会,就大感惊异,秘密在于这世上除了中国人,再没有其他民族是这样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训长大的。”学贯中西的傅雷尽管有着西方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由观念,但是他对道德的认知和恪守却视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强调文化底蕴的建构

《傅雷家书》如晴空一鹤看云卷云疏,又如潺潺的流水涤荡空静的心灵,他的思想如无暇的白玉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父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而傅雷却把它完全倾注到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在教育儿子要注重道德修养之后,他对儿子的文化教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其他的家庭不同,傅雷对孩子文化的教育是多维的,他不仅要求儿子研习文学、历史和哲学,还教导孩子全面发展学习音乐、美术等学科,要知道在偌大的中国这样采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屈指可数,更何况是处在开化之中的中国有此思想实属不易。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来源于傅雷自身的修养和见识,他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游历欧洲,他对文化的认知有着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触角和开阔的视野,而这一种独特的经历给他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养料。傅雷曾对这种教育方式做出了相应的论述“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的出现。”可见他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文化见地相一致的。一方面他让儿子傅聪研习希腊的《艺术哲学》,一方面他又给儿子邮寄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如《元明散曲选》、《唐五代宋词选》、《世说新语》、《十八家词抄》、《敦煌壁画选》等相关的著作,让儿子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在快餐文化不断风靡的今天,面对重读经典的话题很多人选择避而远之,不愿意花费所谓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家长有感于孩子的课业负担没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然而对于真正具备文化底蕴的人来说经典的学习却是必不可少的。傅雷以其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向孩子讲述着关乎文化的问题,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讲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国近现代出现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家如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等,一代鸿儒的相继离去使中国思想界黯然失色,然而他们思想所散发出智慧却足以让我们记住一个时代的光芒,与他们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的傅雷也汲取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思想精髓,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解读。他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不以学习外表的技术、演奏西洋名作为满足,而更应使自己的内心生活丰满、扩实,把自己的人格磨炼、升华,观察、实现、体会固有的民族之魂以努力于创造!”不应该盲目的追求西方的音乐,而是要结合中国音乐自身的特点来学习,做到不偏不倚,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写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大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有此可知,傅雷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要求儿子要时刻注重思想的建构,他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保守,他希望自己的一些有用的教育思想也能传布给其他人,可见其家庭教育的开明。

综上所述,《傅雷家书》以其独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得到普遍的认可,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其教育的基础,他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其思想和道德。他一再的要求孩子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文化教育上,他主张让孩子多读名作,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而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傅雷更希望孩子站在独立、自由思考的立场。总之,其家庭教育思想对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年11月第三版。

[2]《与傅聪谈音乐》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第1版。

[3]叶永烈著,《傅雷一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