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数字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小学语文;作用
目前,国内中小学教育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火热的话题。图书馆作为中小学生除课堂之外的第二大知识汲取园地,随着改革力度的增强,教育模式的转变,已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它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全面发展能力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数字图书馆保证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的、分布式超大规模的、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它具有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信息集中、查阅检索方便、传递信息迅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不必买副本,无须馆舍,没有损坏和保存的繁琐,单本书更便宜,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购置更多的图书品种,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阅读时又可以一本书多人同时阅读,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用户的需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另外,阅读中强大的检索功能更是省却了很多搜寻时间,只要学生有需求,都可以通过检索轻易的查看借鉴,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扰,使之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其次,数字图书馆保证了高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随时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得,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视角,而学生还能通过数字化图书馆检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此时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它提供给学生一种个别化的教学环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利用现代技术给教学提供了高效的、即时性的、有针对性的反馈矫正环境,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再次,数字图书馆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平台
在这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数字公民素养及其养成策略已经受到教育信息化专家、中小学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很多关心未来一代公民成长的人的共同关注。但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还较少,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更显欠缺。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领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营造一时的“净土”,但总有一天,我们刻意筑立的围墙会被信息化的浪潮冲垮。因此我们主张,应该正视趋势,了解现实,梳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相关的特点规律、困难挑战,及早应对。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及其相应教育干预的现状,也为有志于相关实践的先行者提供参考。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①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②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③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样方法上的限制,样本的地域构成上未能实现符合我国人口统计的省域比例,考虑到浙、闽两省在社会经济、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网络调查潜在的会将一些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持反对态度的样本隔绝于外,因此我们判断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际现状上有可能更加严峻,并且相关结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推论时,应当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在NCDC、PTA等机构实施的同类调查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我们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小学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逐渐普及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合格语文素养的、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人才。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教师应当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环境的正作用。
一、建设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文字来解释一些古诗词或其他教学要点,繁重的板书书写工作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疲累。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后,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使用网页投影来替代部分板书教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教学任务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好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许多小学生眼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自己难以提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主动参与教师的提问活动,从而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有趣的教学视频,在教导古诗词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如此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此外,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的学生,能够利用电脑便捷地查询语文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目前,不少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许多小学也设有微机室,只要学生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学习,则其学习成绩将获得大大提高。
二、教师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我国小学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不重视在课前进行教材预习、课后进行自主复习。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脑进行教材预习、完成家庭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语文探究题目投影至白板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料能够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遇到困惑后自主独立地思考,实在无法解决问题再上网搜索资料或者向周边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情境教学法,事实表明,情境教学法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相关教学情境,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的效果。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多次应用游戏情境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某次,笔者课堂上组织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教材文章中的人物,在游戏过程中,笔者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多段音乐,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活力,十分活跃地还原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整节课的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一类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某次,笔者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向每个小组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各个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得出问题的答案。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前,笔者会组织学生进入微机室上课,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资料,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答案。
3.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设施在小学语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利有弊,可以说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身处数字化环境中的学生会逐渐依赖网络,过度依赖网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如果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略了基本的板书教学,则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受到削弱。为此,教应当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控制学生在学校内的上网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考而不是成为网络技术的“奴仆”,如此能有效发挥数字化环境对教学的积极效果。
三、结语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wwW.133229.cOM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41-02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求通过资源库建设,优质资源引进,网络课程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等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宣布了其开发式课程计划(MIT Open CourseWare),2009年底,MIT已覆盖人类学,建设学、生物医学工程等30多个领域的两千多门课程,包括课程大纲、上课笔记、教学计划以及许多课程的影音资料、习题库、延伸阅读清单等全部放到网上。在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在各自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在面上,即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共享、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的统一建设、管理、服务及运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与完善。
一、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字校园平台系统是在传统校园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数字空间,包括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具体来说,重庆电专数字化校园平台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采用了“1+1+1”的模式,第一个“1”是指1个统一的校园数据中心。第二个“1”是指统一的数字校园集成平台和无数多的服务组件,数字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在身份认证、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无数多的服务组件,组件的任意拼接又构成新的组件,将不会受到数量上的限制。最后一个“1”是指统一的对外接口,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对外接口,利用该接口数字化校园系统可顺利实现与各类信息系统(包括学校原有的教务系统、招生就业系统、财务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等)的高效融合。
1.统一数据中心
统一数据中心主要解决学校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统一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集中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并进行统一的数据安全控制和异地备份,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实现。数据中心的建设包括信息标准建设和数据中心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建设将基于国标、部标,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并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管理信息化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包括公共数据库、数据交换引擎、元数据管理等内容,数据中心和各业务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学校完整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系统,最终实现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的共享。
2.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是建立一个集中式的应用程序认证与授权机制,统一管理用户对应用程序的合法访问。建立统一的信息入口,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的访问策略定制,实现单点登录功能,用户经统一门户登录后,从一个功能进入到另一个功能时,系统平台依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提供该用户相应的活动“场所”、信息资源和基于其权限的功能模块。在学校人员或组织机构变动后,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在各系统之间协调同步,减少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为用户提供方便性和有效性,为管理员提供维护工作的便利,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3.统一信息门户
信息门户平台位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结构中的最上层,实现了各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式服务过程,是数字化校园信息集中展示的窗口,是信息系统中各种应用服务集成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散的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信息门户系统提供学校门户布局定义、内容定义、二级门户网站模板自定义、师生个性化WEB、桌面页面风格、布局、内容自定义;师生在各业务系统集成后的功能等方面的定制工具,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基于规划的展现,同时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搭建教学资源库
1.教学资源库
学校以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系统。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方面要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专业、相关行业成型的资源,包括专业标准大全库、专业信息文献库、专题特色资源库、专业多媒体课件库、专业图片动画视频库、专业试题资源库、专业案例资源库等各个专业共有模块,全面展示学校建设的数字化成果。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教师通过校园网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不仅促进老师自身的知识构建、知识创新、教学革新,也可促进师生的互动作用,提升教学资源对专业建设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在数字图书馆里,一切信息都是由计算机管理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统一存储、传输和管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自身采集收藏的文献范畴,还包括那些利用网络所获得的、本不属于图书馆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即各类型数据库、多媒体信息、网页以及与其他信息资源的链接等等。数字图书馆为学校各类创新科研项目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已经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较之于普通图书馆服务,具有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数字和和多样化、服务手段网络化等特征。研究构建新形势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规律,改革创新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有效的新的方法途径,是当前图书馆服务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目标。
三、建立远程教学平台
1.远程授课系统
学校依托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设远程授课系统,对电力公司下属的城口、秀山等40余家供电企业员工进行远程技术培训。远程授课系统既可以将学校教学的现场实况(包括老师授课画面、教师授课PPT)实时发送给培训学员收看,学员也可以在课后上网收看课程教学录像并学习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实现与教师的互动学习;同时能实现主控端(学校)远程考勤、远程控制和远程监控。远程授课系统的建设为学校开展对社会学员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解决工学矛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2.课程学习中心
根据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等国家开发标准和指标,采用B/S架构建立课程学习中心。系统集项目申报与批准、网站建设管理、课程网站自助开发、课程题库管理、课程教学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教师通过课程学习中心完成网络课程的栏目设置、课件资源的上传、创建修改试题库、在线布置作业等教学管理事务,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的任务分离,使一门网络课程标准化的电子教材可以直接服务于不同授课教师的网络教学,在网络上实现“标准化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学”这一基本的教学工作要求。学生则通过课程学习中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在线答疑,并随时随地查阅以前课程章节的授课资料和视屏内容,实现自主学习。
四、创新教学技术手段
1.网络可视化多媒体教室
随着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普及,各式各样的先进设备操作越来越复杂,使用户在使用时感到相当不便。多媒体教室的数量的不断增多,对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维护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学校综合应用现代多媒体控制技术,全面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对教室多媒体设备及环境设备的网络化集中管理,使校园网成为教室多媒体教学的强大支持平台。
网络可视化多媒体系统包含对各个教室内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幕布、音响等设备的控制及管理。通过校园网络在中央控制室远程控制教室端多媒体网络中控及接入的设备,并具备本地控制多媒体设备的能力。同时建立IP对讲系统,在中控室可以实时监看所有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情况,实现远程监测、控制、管理和维护,以便于在系统出现故障时,使用者与管理控制者之间的沟通。网络可视化多媒体系统的运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人员对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强度,使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充了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讲课的劳动强度。
2.3d仿真技术运用
教师在讲课,特别是实训课时,一边要操作实训设备,同时也要掌握教学节奏,把握讲学的平衡尺度,但往往由于设备故障,讲课秩序容易被打乱。而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以幻灯片或教学视频的形式出现,依然停留在平面的基础上,不能够进行实时的交互。基于3D技术的仿真系统,结合计算机、通讯及多媒体技术,将系统图形化,配合关键设备,结合接口与控制技术,能够实时地根据教师讲课的过程,进行控制和展示,实现教学讲课的流畅和生动。
3D仿真技术是基于3D模型构建的三维立体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真实性与交互性的特点,使其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针对实训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3D仿真技术可以将设备以逼真模型的方式展示在显示器中,并可以通过鼠标随意转动和放大设备,让学生360度细致了解设备构造及其性能、原理、参数等,并对系统模型进行交互操作,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设备连接方式及系统运转流程。学校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建有火电厂集控仿真系统、火电厂热控仿真系统、电力仿真系统、SMT虚拟制造系统、物流仿真系统等多个仿真实训室。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更易于领会接受授课内容,更加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市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以现有校园网络为基础,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建设学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数字校园平台系统,构建学校高效与科学的教学资源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快捷、高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学校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超.南京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资源“活”起来[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2]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语文;单元教育;信息化教学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3]朱洁如,高鸣鸿.建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运行系统.新语文学习,2008(1).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教育;模式探索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21世纪的1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视频等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未来发展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将做如下研究与探讨。
数媒艺术未来的发展形式是开放性的,在今后发展中将现有数媒表现形式任意组合、将网络与与感官体验相结合达到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效果。以日本现代舞台剧为例,由著名舞蹈家早乙女太一担当主角,表演日本传统的剑道艺术,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太一的对手是以影子的形式投在一块幕布上,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太一与其虚拟对手的频频过招流畅且华丽,而这个不曾露面的对手仅凭其影子就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性,太一就像面对与真实而强大的对手舞剑一样。这一舞台剧或许开创了一种与虚拟物体互动的全新的形式。这说明数媒艺术的发展,只要以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与创造,就可以产生新的奇迹。
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未来10年数媒艺术将以虚拟、互动、逼真等多种感知发展为主线,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各种交互设施,能使用户产生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时空三维转换和人可以通过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展望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将与人类生活更加贴近,给予的服务项目也多元化。
二、现实背景: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理工科高校以及偏向技术方向的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从2000年到2009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专业的设置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这11所里面艺术传媒只有3所,理工科类4所。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面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理工科和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类新媒体艺术表现“面对越来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1]“它作为艺术家人问思考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可能,”[1]这样就促使一些“年轻艺术家所具有的活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数字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与世界数字艺术的发展融合一起。”[1]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建设上还是不足,动画学生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比较欠缺,理工类的学生在艺术修养上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两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授,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跨界整合的新世纪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思维。另外民办院校对于设备的投入以及高级有人才的引进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助我们评估的力量把我们的设备更新引进大量的优秀设计教师。在认真对我校的人文、理工科的优秀人才进行整合之后,必须要借鉴国外先进数字媒体艺术办学的经验,从办学定位中找到适合民办院校的办学之路,“把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特色渗透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3]
三、应用与创新空间与视角:民办院校各学科优势互补的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学之路
(一)走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复合人才模式
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院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如经济、会计、金融、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基地班等专业方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而现在21世纪这个原则在民办院校数字媒体方向让然可行,针对民办院校学科的优势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发展
民办院校在本专业的立足点和重点从“以我为主”要逐渐走向“以交叉学科发展为本”,从发展优势学科到发展交叉学科并创新新专业方向。从上个世纪1919年在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崇高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个教育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的各种高等教育中,也是我们设计艺术教育所遵守的教育探索模式。我们要坚持打破学科之间的“隐形”的界限,优化并整合知识点,加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民办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它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意能力,充分体现出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含量高、具有在本行业较高的竞争力的企业与人才,并融合进入本校的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从教师、学校、学生到企业单位的不同元素应用到这个系统里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加强学生们的创造积极性,从“无偿技术服务”转变为“有偿技术服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体系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在政策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加学生在实际的衔接环节。数字媒体产业就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借助于数字化工程将人类文化等精神产品“打包”并借助信息社会的传播手段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1]
(四)民办高校教学途径重塑与回归:
构建经济科技园,走产、学、研聚集的教育与产业发展模式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更多依靠于社会之需求,那么,如何推进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人才战略?答案只有一个:走产、学、研复合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我们要利用兴办高校科技园的大好机遇,大力引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产学结合的高级人才为实现数字媒体这一新兴专业方向导航。(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