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金融的背景

绿色金融的背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金融的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绿色金融的背景

第1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绿色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并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概述

绿色金融也叫可持续金融,是指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时要增强环保意识,注重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而保证经济增长与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处理好经济、生态和自然资源等的基本关系,确保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风潮。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提出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明确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1994年7月,国务院《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呼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世界银行在2001年11月《做出可持续的承诺一世界银行环境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将减少贫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和减少贫困的战略路径。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与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与西德意志银行等私人银行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联合制定了“赤道原则(EPs)”,该原则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使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得到了基本统一,也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通过发挥金融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正式对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会上,报告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杜鹰介绍了该报告总体情况。

综合来看,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绿色金融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和要求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各种污染事故的预防机制和善后机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陷入贷款困境,通过控制他们的资金来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绿色金融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保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危害十分巨大。绿色证券制度的实施将环保审查纳入拟上市公司的审查要求里,以此来引导其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也通过影响公众的投资行为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减少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的浪费,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为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健康的增长方式。

(二)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绩效。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经济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为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了绿色商机,也为金融机构提高业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其次,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拐点,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和绿色保险制度等的实施有效控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证了其日常运营的健康和平稳,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虽然发展绿色金融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政府为了治理这些破坏和污染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污染过多、资金有限,不少环保项目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绿色金融为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各种绿色政策的激励机制使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注重环保的企业,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政府虽然了不少环保政策,但金融机构的实际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国家加大了环境整顿力度,并颁布绿色信贷政策,我国的绿色金融才快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相继了多项通知和公告。2007年以后的重要意见和通知有:《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节能减排授信丁,作指导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环保指南》、《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里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上作的意见》、《“十二五”能减排综合性下作方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等。

为了发展绿色金融,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政策法规的同时,我国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签署各项协议、意见和声明,为发展绿色金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开放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太阳能发电开发评审制定意见》,进出口银行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兴业银行签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招商银行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营销指引》和《绿色金融信贷政策》,中国建设银行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建设银行减排授信管理工作的方案》,浦发银行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和《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等。

四、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针对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提出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具体叙述如下: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并确保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展绿色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将绿色GDP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标准,通过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不断发展和健全绿色信贷制度、绿色保险制度和绿色证券制度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

(二)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环保的政策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内部宣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每个员工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应该处理好追求利润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将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经营目标,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抓住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第2篇

绿色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按照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对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自身业务运作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通过excel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筛选,认为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相近的替代指标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际上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其中有大部分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因此,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理想的替代性指标。同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选取1990-2009这20年的样本,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指标选取上,仍使用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同期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记为INV)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GDP,INV进行对数变换,记作Ln(GDP)、Ln(INV)。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间,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通过各变量t检验、方程的F检验、DW检验以及残差项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Ln(GDP)与Ln(INV)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模型参数系数推断,1单位绿色金融的投资,约可带动0.50单位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协整方程变量的系数小于1,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绿色金融发展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 与Ln(INV)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原因。事实上,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绿色金融很难成为市场自发的行为,一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而要使经济增长自发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要发展不仅关乎金融业,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者和保障者,一方面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金融业是绿色金融的主体参与者,需要从金融业社会责任出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绿色金融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既是绿色金融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各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对政府而言,应制定切实追求可持续的目标,并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制订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金融管理指南,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各机构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抓住机遇,甄别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拓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组织及社会而言,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己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文化、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NGO组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推广和监督作用。

此外,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2008(3).

第3篇

一、绿色金融的实践及概念

绿色金融英文为Green Finance,是本世纪的一个新概念,又称为Environment Finance或Sustainable Financing,及可持续发展性融资, 1997年首次出现,就受到部分金融企业的追捧。对绿色金融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但是以以下四种观点的代表性最为普遍:第一种,指的是金融业在进行贷款政策、贷款条件、贷款种类、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等方面的运作中,充分考虑到产业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扶持绿色产业,从而在贷款的发放、投入量、利率以及贷款期限等方面为其提供优先或便利条件;第二种,以2000年出版的《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提供的含义为准: 绿色金融又称作环境金融,它作为环境经济的组成部分,将运用金融工具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作为主要内容;第三种,是把绿色金融视为一种在资本市场和环境经济中的金融手段,具体包括:绿色保险和绿色信贷两部分。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的实践来分析,就是把生态观念与金融环境和金融关系相融合,以金融创新和金融手段引导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低能耗、高产出, 质量和数量并重的金融增长,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作为绿色金融的内涵;第四种,指的是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引导指金融部门自主的参与到经济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进而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受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的推崇,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金融实践活动,为今后对绿色金融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是绿色金融的第一个践行国家,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政府推出的“超级基金法案”中就有对企业要负责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迫使金融机构和银行将环境污染作为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欧洲INSEAD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共有的绿色金融风险投资企业在2002年已经达到45家,投资的总额达到1亿欧元,主要以清洁技术、清洁设备、水以及再生能源为投资的领域。与此同时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基金和绿色回购协议等形式逐步出现。

由7个国家的10家银行参与的赤道原则于2003年6月宣布实行,该原则以自愿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行社会和环境的管理与发展。国际金融公司也出台了一些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目前赤道原则的参与机构已达到29家。

二、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机制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工业企业污染是我国环境的主要问题,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缺乏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是政府只顾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于是出现了为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随着对环境的重视度的提高,政府开始介入环境保护,但是政府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这些措施还会受到办事效率低下、地方保护主义和作风的影响,而丧失其应有的效能。

根据上述叙述可知,要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光靠政府的管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金融手段,通过市场调节来唤起企业对环境的重视,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倡导绿色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等业务中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作为投资的风险,采取市场管制。同时联合发挥政府管制和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及公众等社会监督作用,多抓共管达到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在做好管理和监督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正面鼓励和惩罚相结合来达到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金融机构介入到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中就可以迅速形成惩罚和激励机制,这样就可以更快速的解决环境问题。

将绿色金融介入到解决环境的相关问题中来,一方面可以激发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限制环境污染企业,迫使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污染企业多集中在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多是由自筹资金或民间融资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他们拥有足够的运转资金,根本不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无法满足上市融资的条件,因而绿色金融对这部分企业的制约作用难以实现。

(二)执行困难

原则性和综合性是目前绿色信贷的基本标准,缺乏有针对性评级标准和指导目。致使金融企业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想要制定监管措施以及内部实施细则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进而导致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降低。所以说现阶段我国的制度还行对欠缺,绿色信贷的执行存在困难。

(三)信息限制

要实现绿色金融对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目前我国的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革。由于地方环保部门指定的环境违章信息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对于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审核没有实际效用,不能为绿色信贷提供参考,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

(四)制度限制

绿色证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现阶段推进绿色证券存在着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核查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使得绿色证券无法达到其预防污染的目的。

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政策性银行

应将以节能减排为中心,转变多种发展方式作为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和“环境大国”的既定目标,需要国家和政府下大力度创建一些政策性的“绿色金融机构”和“绿色银行”。

(二)政策扶持,拓展绿色信贷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商业银行在信贷供给等业务中予以支持,推行绿色信贷扶植环保企业,同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企业的融资环节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奠定发展的基础。要实施绿色信贷就必须迅速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标准,将环境风险作为重点。

(三)建立金融机构适合的监督机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愈发认识到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目前,对于国家去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落实较好。这种状况就会导致污染企业即使在上述银行贷不到款,也能转移到其他银行进行贷款,因而也就达不到真正地对污染企业进行约束的目的了。所以,应建立相关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环保措施、环保行为。比如,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对相关措施落实到位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信用评级,反之,则降低其信用等级,以便从融资环节对金融机构施加外部压力。

五、结论

根据上文的叙述,鉴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要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从环保角度出发,也是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绿色金融业对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已经取得成绩,应迅速改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使之使用国际市场的需要,是未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现阶段的绿色金融发展之后,大多数金融机构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所以,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绿色文化,提高社会各界对对绿色价值认同和重视程度,增强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结合国外实践经验,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中.绿色金融: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05(6):38-43.

[2] 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经济论坛,2004(11):153-154.

[3] 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 41-45.

第4篇

随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锐化,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金融作为经济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绿色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金融指的是在进行金融投资、融资等活动时,将环境相关因素考虑进入去,通过金融经营活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是金融部门对环境保护制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用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经济指的是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为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是经济发展适应环境和健康需要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就魍扯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样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也都是为了调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而绿色金融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撑。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

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正如传统金融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发展是金融得以发展基础,绿色经济也同样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绿色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需求,就不需要供给,进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资金需求,也就无法通过资金来引导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对各个经济组织的发展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而绿色金融是在资金支持层面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推动各个经济发展机构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发展行为当中,从而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因此可以说,绿色经济催动了绿色金融的产生,是其发展的基础。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引导资本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对融资行为的控制,来引导绿色金融资本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而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强的企业在这样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转型或者淘汰,调整了经济结构,也将资源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将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部门转移到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绿色生产部门,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推动绿色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得到了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和引入的生产要素,在绿色金融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其发展的成果增加,并进一步进入应用从而得到更过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后从产业角度来看,由绿色金融理念的树立,在前期重点为绿色产业中的先进企业提供支持,从而引导了市场的风向,吸引更多的资源涌入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有环境污染引起的市场失灵,在以往通常是通过政府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处罚处理,这样办事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绿色金融在前期就将环境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项,在事前事中就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从而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引发的问题。

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作用的措施

施行“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就是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对绿色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其生产经营的“绿色”成分加以评估,一方面对环保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在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而对表现较差的企业采用高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不予贷款,以此来改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对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加以利用,在绿色经济的环保项目提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支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方面的开发和生产,如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环保科技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等,以此在技术方面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上市审批进行绿色评估,支持一些同等发展水平下的,在技术和运作方面较为规范的绿色企业得到上市的优先顺序,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支持一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同时也可以促成绿色基金会的设立,对环境保护项目通过筹资进行支持,也可以对一些为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加以奖励,助力环保公益行动的开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第6篇

12月23日,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文指出: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如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所言,在中国,90%企业生产和项目的发展、新的项目的建设,金融支持都是由银行的信贷来承担的。也就是说,90%的经济活动,没有金融的支持、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都很难顺利地完成。

银行的倾向性直接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格局。

探路低碳金融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

李伏安称,实际上绿色信贷就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还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前提。在这方面,银行是有很大的操控余地和操作平台的。所以,银行应该大力承担和实践这种绿色金融的责任,“但单靠银行的努力显然不够”。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认为,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碳金融,这包括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十分感慨。他认为,中国碳交易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就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而邻国印度早已在碳金融层次开始布局。“碳金融和碳交易好比两条腿,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碳金融困境重重

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杨涛认为,国内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投入规模仍然有限。这是由多方原因所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一是,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规模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辟通道统计,未能使绿色信贷获得信贷政策的倾斜;二是,中国企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绿色信贷面临着项目融资技术评估的复杂性,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四是,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风险控制上的困难,例如,节能减排贷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但这也带来了更高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部副主任王元龙指出,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甚至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逐步朝向国际化、标准化及现代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力量。但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受长期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加之我国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我国大部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滞后,在绿色生产技术上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环境问题及资源浪费,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但绿色理念并未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绿色产品价格较高,导致我国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即使企业通过技术、制度及管理创新生产出资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公众也缺乏消费动因。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消费者达成“绿色共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再到物流配送及消费形成绿色闭环,以此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交互关系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绿色制造理论及供应链管理为指导,以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资源消耗量、环境影响最低为目标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撑,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家、物流服务商、消费者等多方的协同配合,在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参与下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良性运行,继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

(一)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估

近年来,我国企业环保意识有所提升,在绿色生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其供应链管理实践来看,依然存在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考核评估的问题。调查显示,企业内部生产环境有所改善,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幅度降低,内部环境管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45.5%。但在供应商管理上,累计贡献率仅为8.9%,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从原材料采购环节考虑产品设计、研发及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且管理技能薄弱。

(二)绿色生产渗透性差且技术要求高,企业经营压力大

企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绿色生产,需要对产品设计及研发、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并且需要购置节能减排设备,对于企业来说绿色生产前期资金投入规模巨大,且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实行绿色生产后,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经营与资金压力。虽然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加大对企业绿色生产的支持,但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显然难以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2]

(三)绿色物流标准尚不成熟,物流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物流是绿色供应链体系内资源消耗量庞大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及绿色供应链,最为关键的是突破绿色物流难题。绿色物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当前运输工具新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量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我国当前新能源布局尚不完善,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难以控制;二是现代化绿色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绿色物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但当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程度不足,在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方面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绿色物流的作用。

(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消费是绿色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大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产品价格,消费者出于对产品的综合对比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更倾向于购买普通产品,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绿色营销不到位。要想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既需要消费者个人意识的提升,又需要产品商家采取适当、合理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价值。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绿色采购:加大供应商审核力度

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的开端,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及当前供应商经营发展实际情况,在挑选供应商时切忌“一刀切”,而是要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与供应商及区域内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遵循利益共建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基本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将区域内企业集成在同一条供应链上,一方面降低绿色金融供应链的风险,另一方面则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综合成本最低、资源消耗最低。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构建供应商清单,严格审核各供应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及排放许可证,选取一家作为主供应商,两家为备选供应商,避免因原材料断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程。

(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在政府支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绿色生产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可在政府信贷的帮助下发行节能环保技术债券,吸引社会及私人资本购买债券,间接投资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中。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结合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形势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条例,明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金融机构等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各方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供应链良性运行方面达成共识并采取协同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难题[3]。

(三)绿色物流:完善绿色物流标准

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产业布局,实行一体化、规模化及专业化采购、仓储、运输服务,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同时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其二,在现代物流网络基础上整合区域内物流企业,发挥区域内物流企业整体规模优势,并借助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手段促进物流与商业、金融的融合,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继而缩短产品由商家至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三,制定物流包装标准,包括集装箱的体量、纸箱的循环利用与材料用量、塑料包装的使用范围等,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包装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四)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其一,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金融机构为主题,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形成全面覆盖的绿色金融服务网络,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动机。其二,绿色产品商家需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公益广告,借助新媒体宣传产品等形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产品的购买力。同时,开展绿色消费双倍计分返还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并购买绿色产品。

第8篇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改革方面的工作已经启动。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参加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启动会时透露,人民银行正在牵头起草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计划把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写入。几个月以前,文要求一行三会深入研究如何用金融政策推动环境保护。一位接近金融监管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政府非常重视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而早在去年11月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项目共同发起了绿色金融工作小组,该小组旨在提出一个推动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和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据了解,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马骏认为,在资源配置中,资金配置的激励机制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只要资金从污染性行业逐步退出,更多地投向绿色、环保的行业,其他资源(包括土地、劳力)也将随之优化配置。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是我国高污染的元凶。马骏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实质性地改善我国的环境,不仅仅要依靠更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上述三大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

只有推动上述三大结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也认为,中国目前显现的主要能源、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必须从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入手,转为低碳节能的发展模式。而金融作为经济系统命脉,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利用金融手段来助力、推动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中国必要而明智的选择。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国家,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经验,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潘功胜介绍,中国的金融政策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认知和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不断深化的渐进式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经济是各项工作的核心,环境因素在当时尚未成为影响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重要变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于安全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考虑,一定规模以下的小煤矿、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逐渐被淘汰,一些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被动承担了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成本,也开始关注环境相关问题对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本世纪以来,按照中央加快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渐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采取了限制性政策。

通过总量控制、行业限贷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手段限制污染型的贷款与融资,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虽然我国绿色金融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但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仍面临不少难题,绿色金融体系仍有待完善。探索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中国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量极大,但现有的金融体系对绿色发展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巨量资金,仅依靠财政出资是不可能的,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绿色行业。一位研究绿色金融的学者告诉本刊记者,应依托各类金融机构,并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碳交易、PPP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构建多元化社会融资体系。我们估计,十三五期间,要达到国家规划的改善环境的目标,中国绿色产业年均投资需求至少是2万亿人民币,但在过去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只能拿出两千多亿元来支持绿色投资,相当于只有15%来自于政府拨款,其余85%需要依赖私营板块。马骏表示。但现实情况是,大量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不高,低于融资成本,社会资金就不愿意投资。

而许多污染性项目的回报率很高,继续吸引着更多的资金。以绿色信贷为例。由于我国绿色金融业务目前基本集中在绿色信贷,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虽然绿色信贷发展态势良好,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2014年6月的《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显示,绝大多数银行绿色信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低于2%,排名第一的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也只有3.46%。18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16763.80亿元,占总资产的1.81%,与总资产相差甚远。

由此看出,商业银行在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方面整体水平偏低,多数银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绿色信贷项目因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不能立竿见影而少人问津。一些绿色信贷项目目前仅靠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支撑,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服务于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需要设计激励绿色投资的政策体系,以增加绿色项目对银行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另一位关注绿色金融发展的专家也指出,在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导向下,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处于被动阶段,发展较为缓慢,产品缺少创新,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发展目标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制约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