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治理调研

社会治理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治理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治理调研

第1篇

一、从社会管理的对象看,社会管理的任务比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

社会管理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管理既相对应又相关联的社会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畴十分广泛,但其主要之处是协调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从苏州市的实际情况看,社会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市域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在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苏州辖区内的城市和城镇成了集聚各类人力资源的“高地”,伴随着巨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批又一批外来投资商和劳动者纷至沓来,直接导致全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616.08万,而同期登记外来暂住人口为497.50万,以保守的15%计,把漏登记外来暂住人口也统计在内,则为572.13万,加上3.99万境外常住人口,当年全市总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已达1192.20万。这一人口规模,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506.27万总人口的2.35倍。预计2007年全市总人口将超过1200万。

――城乡居民的社会归属深刻变化。在城市,随着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全面完成,职工、员工依附单位的关系被新型的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所取代,企事业单位原先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基本上都推向了社会;在农村,随着的实施,政社合一的体制被废止以及乡镇集体企业普遍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择业、创业的自,原有公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同样趋向社会化。微观层面的社会变革,使大多数城乡居民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他们的社会归属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民社会已经突破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坚壳,破土而出,初露端倪。

――人口结构日趋多元化、异质化。苏州市域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主要是在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的条件下发生的。目前,全市户籍人口与各类暂住外来人口之比为1:1,越来越显现出移民城市的鲜明特征。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外来人员与原居住市民劳动、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必然发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明程度、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磨擦与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户籍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外来暂住人口文化素质相对低度化这两大社会矛盾非常突出。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11万,老龄化率高达18.2%。同期,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暂住人口中具有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学历的分别占25.7%和5.4%,总体受教育程度比当地相同年龄段的户籍人口低得多。

――人口迁徙几无约束,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大。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户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交通通讯条件的显著改善,使人口自由迁徙的外部约束大大弱化;人们依靠自身优势、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冲动,则把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卷入跨地区、跨部门、跨产业、跨行业流动的大潮。由此,导致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苏州市域人口规模的机械性扩张,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量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典型表现。2006年,全市铁路、公路客运总量3.52亿人次;剔除续约合同,劳动用人单位当年新签订劳动合同160.47万件,中止劳动合同39.85万件;招聘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专业人才5.95万人;公安机关办理户籍迁出迁入合计15.33万件,新增外来暂住人口119.50万人,受理出入境合计19.57万件;接待境内外旅游者分别为4135.34万人次和181.49万人次。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口流动的规模。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苏州市的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公有制经济改革改制加速到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大量新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交易经纪人组织、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新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累计开业外商投资企业1.02万家,实际到账外资366.8亿美元,员工总数219.69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11.01万家和24.98万户,合计注册资本2410.06亿元,从业人员225.34万人;各类中介服务机构4万多个,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农村专业协会17个,联系团体会员2000多个;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106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造就了企业董事长和股东、职业经理、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新社会阶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葛。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又加剧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这些年来,企业劳资纠纷、企事业单位改制、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事故等群众上访热点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各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纠纷、利益诉求的聚焦点。

――部分社会成员诚实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旧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框架被逐步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安排尚待确立和完善的社会变革时期,往往造成社会环境一定时期内的无序和失范,而这种无序和失范又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中来,导致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诚实缺失、道德失范。外来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一定程度上的死灰复燃,一些传播媒体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更使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被严重误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不难感受到:诚实守信、忠厚老实不被看作美德,而言而无信、投机取巧反被视为处世之道;社会心态普遍浮躁,追逐名利在少数人群中成为时尚;弄虚作假、欺诈行骗现象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相处少了互信,多了戒备;一些社会成员倍加珍惜私有财产和私人环境,而对公共财物和公共环境的爱护保护却漠不关心;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及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并呈蔓延之势……部分公民道德素质下降,文明程度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从社会管理的主体看,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并存的现象相当突出

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发生嬗变,社会管理主体已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化,然而,由于各项改革不配套,对接障碍重重,导致多元化的各类社会管理主体(包括行使公权力实施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根据章程规章实行自律管理的社会组织、依据组织法实行自治管理的城乡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以道德约束为基础进行自我管理的公民个人)管理职责不清,各自分工不明,相互对接困难,甚至严重脱节,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或多头管理,或扯皮推诿,或无人问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无序化。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分析,当前社会管理的无序状况,主要表现在:

其一,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大量剥离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造成了短时期内大量社会管理事务的管理主体缺位。在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下,政府习惯于以行政命令方式向工厂、矿山、、生产大队、学校、机关等单位下达社会管理任务,要求大大小小的单位为本单位干部职工提供社会服务。那时,这些单位包揽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生老病死残,吃喝拉撒睡,几乎无所不包,一道道围墙里面,俨然一个个“小社会”。如今,无论是改制后的企事业单位,还是新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不再包揽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对各级政府而言,前脚刚从微观经济管理事务的“泥潭”拔出腿来,后脚又陷入了社会管理事务的“沼泽地”。政府毕竟不是万能的。如同经济管理事务一样,许多社会管理事务、特别是微观层面的社会管理事务,单靠政府是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政府“补位”不及时又补不齐全,于是事实上的管理主体“缺位”在短时期内就在所难免了。

其二,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自身存在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苏州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推进较快,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多方面的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政务公开、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效监督和约束行政权力等单项改革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但是,囿于宏观大环境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及事关重大权力、利益格局调整的单项改革思路尚不明确,实际操作更是举步艰难。这种状况造成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改革及重大单项改革的相对滞后,并使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难以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就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基本职能而言,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完备,致使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模糊不清,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行政管理资源分散,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与此同时,由于外部改革措施不配套,政府许多应当剥离的社会管理职能因缺乏相应的社会管理载体而无法剥离,无奈之下,许多社会管理事务直接下放转嫁给城乡基层居民自治组织,而相当部分从企事业单位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事务又揽到了政府身上。从而,加剧了社会管理的无序化和低效率。

其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步履维艰,社会“中介”的自律管理出现明显“断层”。这些年来,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及规范运行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开始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中崭露头角。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2605个,其中社会团体151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082个,基金会8个;在基层政权组织备案的基层民间组织3821个。但是,受制于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法律保障的脆弱甚至缺失、政策扶持的欠缺、公民意识的淡薄等综合因素,全市各类社会组织的整体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还是严重滞后的。一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远不能满足各界别、各群体、各行业公民、法人表达利益诉求、实现共同意愿、加强自律管理、提供社会服务、谋求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巨大社会需求;二是结构不甚合理,维权类、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所占比例偏低,不利于社会“中介”利益表达功能和自律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三是所有社会团体经清理整顿,名义上已与党政机关脱钩,但仍有部分社会团体与原挂靠的党政机关藕断丝连,“明脱暗不脱”,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自我发展、自律管理能力不强;四是准入门槛高,严重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在一些无主管部门管理领域,申请建立社会组织往往因合法性依据不足而被拒之门外;五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发展环境不宽松,在公共服务领域几无社会组织的立足之地,多数社会组织发展后劲不足,有些已陷入生存危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不仅造成了社会自律管理的“中介”断层,而且直接间接地延缓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加重了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额外负担。

其四,行政性、社会性事务的过重负担,削弱了基层自治组织实行自治管理的能力。多年来,城乡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一直存在行政工作负担过重,自治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能力不见显著提高的“老大难”问题。在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大量溢出,政府许多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事务向社会转移,而社会“中介”管理载体又缺位的现实条件下,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便成了装载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的“筐”。据市区观前街道察院场社区、双塔街道沧浪亭社区和石路街道信记社区的抽样调查,在试行社区体制改革之前,这三个社区居委会平均承接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多达56项,涉及退休人员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外来人员管理等多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上级条线部门硬性要求建立的台账、资料多达145册,指定上墙挂牌多达19块;各类评比、创建、检查、达标活动更是多得不胜其烦。过重的行政性、社会性工作负担,使“小巷总理”们忙于耕种别人的“责任田”,而荒了自家的“自留地”。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行政化、半行政化倾向,必然导致自治功能的削弱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弱化。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同样存在行政化、半行政化现象,某些方面比社区居委会更甚。至今仍有不少社会成员误以为村民委员会是一级基层政权组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五,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程度不尽如人意。公民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公民却意识不到这一点。面对社会管理中发生的种种无序现象,他们只会指责政府或他人的失职和过错,而不在自己身上找责任、找毛病、找原因。事实上,社会管理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恰恰是由一些公民不遵守社会公德造成的,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杂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践踏绿地、违章驾驶、乱停车辆等等。在成熟的公民社会里,上述问题很少发生,不少社会管理成本无需支付。

三、从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看,传统的套路和手段严重妨碍着管理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调查中,我们深有感触,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全市各社会管理主体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挑战,都在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问题在于,这些实践探索大多是在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下进行的,就其性质,当属“微调”,因而取得的成果往往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是造成社会管理效率无法显著提高、尤其是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政府层面上,行政手段多、形式主义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从根本上转变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调查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虽然加大了社会管理力度,但并未彻底摆脱原先的管理套路和方法,还是依赖于会议贯彻、文件部署、审批把关、执法检查等行政手段,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跟踪服务、动态监管、绩效考核等合理机制,一些部门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强,管理中的自由裁量度过大。同时,和形式主义还有较大市场,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创建活动,运动式的突击行动,成了各部门竞相仿效的惯用手段,其结果,劳民伤财,治标不治本,甚至扰乱正常秩序,并为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此外,“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管理理念,人为地限制了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合理的使用。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开发了许多信息技术系统,然而,囿于各取所需,自成体系,社会公共管理信息资源却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互通互联障碍重重。

第2篇

 

一、调查目的

 

社会服务与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如何高效地开展和利用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及社会发展,这是教育界、企业界、政界高度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掌握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求平衡情况以及供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制作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走访、电话及网络等形式分别对武汉城市圈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制作了武汉城市圈物流社会服务供给情况调查问卷,向高职院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愿强烈程度、提供社会服供给能力的大小、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提供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等方面的情况。

 

(二)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法。

 

本课题组在整个调查中,课题组分别对武汉城市圈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学校20人次,教师生50人次。这次座谈会和访谈,既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又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

 

(三)其他调查法:课题组还运用了访谈、电话采访、网络调查、以及查阅资料等几种调查法,详细了解了社会服务中的具体情况。

 

三、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分析

 

(一)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意愿强烈,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不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20%,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下属的高职院校;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68%;非常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12%,主要是示范高职院校和地市州高职院校,其中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意愿最为强烈。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80%以上都愿意提供社会服务,进一步调查得知,这种意愿也在逐年增强。

 

图1 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意愿情况图

 

分析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意愿强烈且不断增强的原因主要,一是高职院校办学中更加突出社会服务的功能;二是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朝阳产业的新兴专业,需要通过对外提供社会服务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三是物流业态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愿强烈程度不相同,其原因是各个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服务能力和相关社会服务政策差别较大。示范和骨干院校专业实力较强,学校出台社会服务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院系及专业社会服务意愿较强;民办高职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上,学校也没有开展社会服务的氛围,所以开展社会服务的意愿不够强烈,甚至不愿意开展社会服务。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强,但差别很大。

 

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能力非常大,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但不同学校之间的供给能力相差比较大。我们把社会服务供给能量折算成经济价值指标,其中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示范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52万元;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代表的省示范或省骨干院高职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35万元;其他公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22万元;民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10万元,具体如下图2所示。

 

图2 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图

 

武汉城市圈内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在2000年——2005年之间开设的,至今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办学经验,都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较强的专兼职教师团队,而且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稳定或下滑,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基本稳定并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教师有精力也愿意花精力去从事社会服务,从事社会服务的教师团队的能力也在逐年提高,这种趋势在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最为明显,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每所学校供给能力差别大是因各自的师资力量悬殊而导致的,同时也是与每所学校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努力不同是分不开的。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内容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点。

 

调查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每年都要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物流相关培训、物流技术研发、物流流程优化、物流项目策划、物流项目论证、物流行业规划及物流政策法规制定,但不同学校及每个学校每年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也不太相同,各有千秋。处在武汉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为较低服务档次的物流培训,相反处在地市州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形式还比较多元化,既有较低层次的物流培训,也要层次较高的物流流程优化、物流流程优化、物流项目策划、物流项目论证以及物流行业规划等等内容形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武汉市内的高校较多,武汉市的企业不太信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把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交付给本科院校来完成,处在地市州的高职院校比较少,学校在社会服务上也比较主动,地市州的企业基本上把所有的社会服务都交给地市州仅有的一所或二所高职院校来完成。

 

四、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不强,社会服务意愿不够强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尽管都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但很多学校仅停留在口头或想法上,缺乏主动性,内生动力不强。调查中发现,有20%以上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愿意提供社会服务,80%的高职院校尽管表示愿意提供社会服务,但他们没有主动与企业对接,主动提供社会服务,等着企业找上门来。

 

2、社会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但学校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真正把社会服务放在同等乃至突出地位的还很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仅停留在社会培训上,服务内容很单一,也不能满足企业多形式的个性需求,最终出现学校有劲使不上、企业有病求不到医的局面,打消了双方的积极性。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调查中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企业、政府等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路径,但基本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和措施最终无法形成合力,激活所有参与的相关利益体,导致方法和措施只能从短期或表面上发挥作用。要想正在使社会服务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社会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社会服务优化建议

 

1、提供认识,提供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学校除了考核专业的招生、教学、科研以外,还应该把专业社会服务作为专业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专业社会服务创收多少应该与专业团队的收入分配及职称晋升挂钩;政府也应该把学校社会服务创收作为办学实力和对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与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挂钩。这样一来,学校各个层面都重视了社会服务,就会主动与企业对接,想尽办法提高社会服务的创收能力,从而激活了社会服务的活力。

 

2、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尽管已经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师资,但该专业基本都不是各个学校的主打专业,专业相对比较薄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也比较单一。但这些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建立校校社会服务合作联盟,师资进行共享,形成合力,这样解决单个学校实力薄弱的问题,集中优势资源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所有物流问题。

 

3、建立社会服务长效体制机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都比较传统和落后,缺乏长效的体制机制,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体制机制,把政府、企业、学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体制机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最终使社会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第3篇

近年来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逐年攀升,近5年来年均用水增长4000万~5000万立方米。据水利局公布,年全市用水量21.67亿立方米。6月出台的《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计,到2020年总用水量将30亿立方米,而按《分配方案》,该市在来水年份的分配水量为25.33亿立方米,与其原计划用水量相差将近5亿立方米。届时,市将有近5亿立方米的年用水量缺口,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

在市当地情况的前提下,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市惠城区了一系列关于市东江水质治理与市民节约用水意识的调研。本次调研采用查阅资料、派发问卷、采访当地居民、专访市环保局等方法,了明朗的结果。

一、方法

1.1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采访市环保局生态保护科、实地分点采集水样检测、对市惠城区居民问卷调查等方法。

1.2调研内容

采访市环保局主要东江综合治理的现状,包括的措施及的,当前的问题等;实地采集水样检测主要了水质检测过程中可以较为简便的方法辨别的指标如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硬度等。取3个点,分别为西湖、。。每个点取5个水样;对惠城区市民问卷调查主要市民对东江治理的评价、对东江、现在的优劣势对比及对东江未来水环境的展望。

二、调研结果

2.1东江综合治理整体情况

2.1.1的措施

东江自古的母亲河,亦香港行政区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其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市的生存发展,亦到香港行政繁荣稳定。市历届党委、、人大、政协都东江水质的保护工作,将对其保护与治理当成一件大事,常抓不懈。

调研对市环保局生态保护科了专访,总结了市在保护母亲河、预防跟治理水污染上的先进经验跟措施。

2.1.1.1严设关卡,全力保护东江母亲河

市委市对企业投资有着一套的环保准入标准,划定了母亲河边可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每年出于保护母亲河的目的,有10%的投资项目不予准入。

2.1.1.2执法如山,严抓污染源监督管理

市委市对工业污染源强化了监督管理,在污染源的排放口了实时监控,打击企业的偷排漏排,执法在省内名列前茅。屡教不改的企业,市亦了黑名单制,以限制这类企业在市的发展为手段排污限制。

2.1.1.3全力治理,重抓污染漏洞

市了2.2提到的一系列措施来工业、农业排污,东江段的主要污染源并非来自工业、农业,而是来自居民的生活污染。

原因在于:的农村地区污水收集难度大,难以,大生活污染都直接或间接的排入东江。

情况,现阶段市已加大财政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兴建生活污水厂、生活垃圾厂等。据,市的污水能力为49.15万吨每天。人口的增长,减轻生活污水排放量,市现阶段仍有十几座污水厂在建状态。

2.1.1.4互帮互助,全力均衡全市污染治理

据市环保局资料显示,东江段沿线乡镇财力薄弱,难以承担生活污水费用及配套网管建设费用,以致东江段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情况,调研建议,应拨出财政专项资金扶助乡镇,先富带动后富,经济好的城镇帮助经济的城镇,全市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在较均衡的状态。把对东江的污染治理首位,对东江沿线居民的宣传教育,保护好母亲河,方能水质性节约用水。

2.1.2分点采集水样检测结果

调研在西湖、东江惠城区境内等地方采集水样,观察检验水样的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等,得出了结果。西湖分别采5个水样,代号为h1—h5,沿江分别采5个水样,代号为ielw1—ielw5,结果如下:

由表可见,西湖水质检测肉眼可见标准与官方公布的结果,属于水质iv类标准,沿江各采水点肉眼可见标准,ph值6—8之间,为。

2.1.3惠城区市民对东江综合治理的评价

调研派发问卷惠城区市民对东江综合治理的评价,共派发问卷200份,收回198份,问卷185份。调查问卷均封闭式问卷。派发地点有较强的性,分别为市数码步行街、市西湖、学院、市铁路学校、市火车北站员工住宅区等。在派发问卷的调研亦对市民了采访,采访的市民有100人,覆盖了老年、中年、青年跟少年,比例分别为1:1:1:1,较强的代表性。

在调查的人群中,75.7%东江段近三年来水质的,的主要饮用水源,其水质越来越值得信赖,13.5%的市民觉得近三年的水质跟以前区别,而仅有10.8%的市民近三年来水质的,东江段仍受到幅度的污染。60%的市民对近年来的治理决心及的治理措施表示赞许,有55.1%的市民东江现在的治理难处,分别为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排放。

在采访过程中,较多市民对淡水河、淡澳河治理表示表示不满,这是东江段综合治理的薄弱环节,直接和威胁到饮用水源的稳定,要求的措施,使市民享受到更的治理。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改调研

一、从“概论”课的调研数据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

我们在2015年春季学期第一周对所教“概论”课的3个班级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让同学们以5人为一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本小组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希望教师在“概论”课堂教学中讲解或师生共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在第二周上课时,收回56个小组共327人参与的小组调查报告。经过对调查报告进行数据化处理,我们将同学们所提的教改建议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完善“概论”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概论”课是一门理论化程度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才能更好地抓住和维持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大学生在建议中就改进教学方式的途径列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38. 16%的同学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呈现图片和视频,24. 53%希望教师引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18. 31 %希望教师采用互动式分版块讨论的教学模式。

二是通过“概论”课探讨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希望以此为窗口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同学们所列举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我国外交政策与动向占49. 74%,反腐倡廉问题占40. 76%,问题占34. 78%,十报告占27. 12% ,“两会”热点问题占22. 28%,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占21. 74 %,朝核问题占15.21%,大学生就业问题占9. 78%。

上述调研结果显示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所提的建议较为具体。这二是所关注的热点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和国内重大问题。及我国的外交政策问题位居首位,这一问题又属于“概论”课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要分析的内容。其他问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体现了大学生对中国与安全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的期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从教材使用来看,需要通过教师的再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使用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教材内容的阶段性成果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演进之间的矛盾。教材只能回答到某一时点为止其所关注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现实社会的变化是连续的,社会的发展是不间断的,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这不是教材所能解决的。②教材追求的自身体系的完善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教材之间不可避免的重复性的矛盾。“概论”课从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来看,离不开对思想中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阐述,但这与《近现代史纲要》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如何避免这种重复,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内容的再创新以及课程间的合理分工来进行把握。

二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大学生希望教师的课件能通过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素材合理组织安排,创造出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以不断激起他们听课的欲望;希望教师的讲课能够把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糅合在一起,从感性到理性,更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以避免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希望教师的教学过程能有更多的师生间的互动,如辩论、演讲、课堂讨论等,以增加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通过更多的参与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希望教师能有更多的激情来带活课堂的气氛,以教师个人风采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需要通过教学素材的不断丰富和理论内容的与时俱进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能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时事热点。这些热点问题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困惑。大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就一些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的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路径,教师的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

三、推进三个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进头脑”的关键。首先是社会的实际。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来分析国内外的重大社会问题,用现实的材料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学生的实际。让大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进人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大大缩短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最后是教师的实际。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的特点,避免过度理论化的情况出现。另外,任课教师也可以适度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探讨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感性认识。

二是课堂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是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生关注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学的问题来自互动。了解大学生在关注什么、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获得什么,是实现老师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第一步。为此,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是必要的。同时,将调研之后的总体结果以及教师的分析和完善教学的建议在课堂与学生分享,则显得更为重要。这可以向学生表明,教师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同学们建议的。其次,在讲授过程中贯穿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课堂互动来抓住并留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中跟上教学的节奏和老师讲课的脉络。不过,如何组织好课堂互动,也有许多需要总结的方面。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在结合中实现互动。主题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之有效的互动教学活动,从全员参与到重点参与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参观、专题论坛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可以运用的组织形式。

第5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社区矫正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创新社会治理,内务司法委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调研,重点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在组织建设、工作对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鉴于近年来我市禁毒形势较为严峻的现实,内务司法委专题调研公安禁毒和司法行政部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针对禁毒工作中存在的成员单位履职不到位、戒毒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社区戒毒工作成效不明显、戒毒人员复吸率较高、禁毒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打击防范并举、遏制毒情蔓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戒毒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等五点建议。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室建设的意见》,发挥基层检察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内务司法委于3月份就全市基层检察室建设情况组织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了解全市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室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撰写了调研报告,为4月份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市检察院关于全市基层检察室建设工作汇报提供了参考。

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5月14日,内务司法委联合代表工委组织召开了全市“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主题活动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刘冬生主任,邵建华、沈利农两位副主任均对查找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常委会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内务司法委深入调研,几易其稿,协助常委会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做好“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主题活动意见收集梳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要求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指定条文的通知》等,确保查找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截止10月底,通过深入查找,全市各地、各单位上报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事项共780余条(次),涉及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等200多部。内务司法委及时对代表、各单位查找出来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对共性问题及意见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给予重点关注,并及时向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上报。同时在初步整理汇总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涉及规范性文件方面的意见建议,已按规定转交常委会办公室及市政府法制办研究处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诉讼中的矛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司法机关及其公安、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内在要求。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在于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重点解决司法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带有共性的问题,促进司法公正。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公民权利义务的实现。为强化诉讼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保障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内务司法委2014年就修改后的民事、刑事两大诉讼法在我市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监督。

2013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的

报告,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更新执法理念等五点审议意见。为了解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促进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更好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和尊重人权,10月份内务司法委对“一府两院”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撰写了督查报告,为11月份常委会开展“一府两院”有关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审议意见办理落实工作满意度测评提供参考。同时针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健全证据制度,完善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细化审判和执行程序,强化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的实际,为推进全市法院公正司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内务司法委于7—8月对全市法院贯彻执行修改后民事诉讼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了解全市法院落实相关规定、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执法能力的情况,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规范诉讼程序,健全办案机制等意见建议,为9月份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中级法院关于修订后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提供了调研参考。依法处理涉法涉诉,既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监督“一府两院”公正规范执法的重要渠道。在日常工作中,内务司法委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案件的办理作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督办涉法涉诉案件,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注重规范工作程序,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指定专人负责登记,认真研究处理。在做好当事人息诉服判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转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部门办理,责成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报告件办理情况及处理意见,并及时回复当事人。此外,内务司法委还对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报备的26件特定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尚未发现有明显的办案瑕疵。同时对《__市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运行实施办法(试行)》、《__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__市加强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事中事后监督实施意见》、《__市地名管理办法》、《__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办法》、《关于依法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犯罪行为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未发现有违法、不适当等可撤销情形;还积极配合省人大内务司法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草案)》、《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等拟出台的法规条例做好征求意见工作。

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人民群众对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喝上安全优质放心水一直是全市人民的期待,为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关于“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4月14日,内务司法委主持召开了市七届人大内务司法专业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专题研讨“五水共治”的法治保障问题。在实地察看平湖市新仓镇河道整治工程之后,内务司法专业小组的代表们,充分肯定“五水共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对全市治水工作中如何加强对巨额治水资金的监管确保不出问题,“清三河”过程中如何科学准确计算河道清淤隐蔽工程土方量,如何加强对治水工程的监管及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督,如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偷排污水和农村畜禽养殖排放污染问题,如何提高污水纳管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如何提高市民水环境保护意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了依法治水,落实责任;全面发动,全民参与;整合资源,强化保障;主动介入,加强监督;健全法制,严格执行等五个方面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肖培生市长的批示肯定。

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养老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去年5月,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意见建议要求政府加以落实。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跟踪了解政府整改落实情况,5月份,内务司法委就全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各类养老机构,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全市社会养老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强改进的措施建议,为6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视察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残疾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各界应尽的责任。在今年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部分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作为重点建议由内务司法委协助常委会有关领导进行督办。内务司法委多次深入市发展改革委、市残联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提出建议。8月11日,内务司法委协助常委会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代表重点建议督办会议。市发展改革委汇报了办理代表重点建议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打算,祝亚伟副市长表示市政府将加快协调配合力度,积极推进市本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建华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办理好代表建议,作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重要内容,继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常委会有关领导和内务司法委的跟踪督办下,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已被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可望在下一年内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社区矫正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创新社会治理,内务司法委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调研,重点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在组织建设、工作对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鉴于近年来我市禁毒形势较为严峻的现实,内务司法委专题调研公安禁毒和司法行政部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针对禁毒工作中存在的成员单位履职不到位、戒毒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社区戒毒工作成效不明显、戒毒人员复吸率较高、禁毒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打击防范并举、遏制毒情蔓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戒毒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等五点建议。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室建设的意见》,发挥基层检察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内务司法委于3月份就全市基层检察室建设情况组织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了解全市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室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撰写了调研报告,为4月份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市检察院关于全市基层检察室建设工作汇报提供了参考。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新模式

[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 ),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调研及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GX-131)和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SJ-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58-03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实践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探索,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展开探讨,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界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现场参与等形式。后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狭义的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作为唯一形式,而广义的实践教学则把大学生开展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都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这些认识的偏颇主要是未能正确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辨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本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它们的区别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进行。因为,从实践的角度看,实践教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内、校园中进行。教师对于课堂内是否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地,这个场地既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区别在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上。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上台讲课、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等都有学生参与,但这些教学方式直接服务于理论讲授,其属性仍是理论教学。只有那些在课堂内相对独立于理论讲授形式之外呈现的实践活动方式才属于实践教学,如开展历史情景的模拟活动,组织学生放映自拍的“道德实践”“法治实践”的微电影等。

(二)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辨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实践活动。虽然都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都以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但前者是“实践教学”,后者是“社会实践”,有无“教学”成为二者之间的分水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实际以更好地感悟、消化理论,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理解、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过程。这种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宽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这样的界定相对于狭义的实践教学而言,没有把空间局限于学校外面的社会,而着重强调了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这样的体验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相对于广义的实践教学而言,没有把校园的第二课堂、“三下乡”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样的界定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拓宽了活动空间,也明确了活动边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社会图像、现实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间接获得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也可以通过参观、调研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以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均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起课堂、校园、社会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课堂实践教学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就业问题格外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外重视,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当今大学生,因此,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向现实化发展,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政治信念,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意识观念趋向个性化,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个性越来越独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较大,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导致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比较肤浅等;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会出现盲目、消极甚至极端的现象。当今大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思想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展的要求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以教师灌输的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互动和参与性,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吸引力,缺乏针对性,比如有一部分内容与中学课程重复,教师在讲解时也不再深入细致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容易出现抵触的心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已跟不上高校教育改革和时展的步伐,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市场需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经济市场化的高度发展下,对社会和人的素质也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教师要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以市场化的目标来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市场化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人才。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时时引导学生因市场竞争及社会差别等产生的各种压力,这就要把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经济全球化下的风险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等,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

由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不符合学生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关系比较疏远,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人文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尊重、关爱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切入点,与学生达成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能形成充满人情味、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入人文关怀,也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基本被忽视,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的都是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思维等方面的普遍规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基本规范,给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等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了使教学实践课取得该有的效果,教师和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首先要有效组织社会实践,可以将教学实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写一份调研报告,怎样调研、去哪里调研,让学生自行安排。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暑期实践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最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生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也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理论课 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一种实施策略。所以,研究并探索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上存在随意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也不能与教学内容较好地衔接,相关的制度不健全。很多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简单地看作是开展几次活动或者组织几次社会实践。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形成稳定的、一贯的活动形式。

2.内容上缺乏规范性。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课堂理论教学起着巩固、充实和验证的作用。它既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又包括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对于课业负担较重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详细进行规划,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参与上缺乏广泛性。一些院校往往组织少数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存在以点代面的现象,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有较明显的局部性和偏向性。

4.时间上缺乏连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一次性活动,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人、财、物的变化;实习、实践基地的缺乏,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5.考评上缺乏多样性。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不能通过多种考评方式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单一。从而造成实践教学考评信度较低,难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

当前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基本被忽视,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的都是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思维等方面的普遍规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基本规范,给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等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了使教学实践课取得该有的效果,教师和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首先要有效组织社会实践,可以将教学实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写一份调研报告,怎样调研、去哪里调研,让学生自行安排。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暑期实践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最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效果。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开展课题研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全面思考和深入研究,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升华。课题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课本和已有结论的限制,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把握和理解。这一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从学习理论观点、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到总结交流提高,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过程,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技能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形成提倡多样化,如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指导学生自办刊物;鼓励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交流、宣传、推广等活动来分享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自我实现的能力。

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校期间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成了同学之间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将日常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宿舍文化建设之中,使之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在学生中成立宿舍文化建设小组,建立并实施一系列完善的检查、评比、监督、奖惩机制,约束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保证宿舍良好、环境有序,保证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的长效性。同时,针对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宿舍管理的机会,通过为同学服务的体验,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自觉维护学生宿舍卫生秩序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得更具实效性。

4.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考评体系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同于学习课堂知识的测验和考试,它不仅考评学生解决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而且考评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因此,必须突出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过程性原则。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要认真写好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要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写出,要突出主题、有材料、有分析,防止部分学生简单应付、弄虚作假。第二,综合性原则。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第三,多样性原则。在考核评价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个体评价、校内外相结合评价、团队评价等。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才能检验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生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也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