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题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语文;专题读写;策略
本文是《苏派教育在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成果
G633.3
一、专题读写的意义
专题读写提倡读写的主题化。这是相对于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阅读所无法实现的。这种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综合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章,找到各篇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联想等能力,进而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来。
1.专题读写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但是碎片化阅读会产生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等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同一专题的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专题核心,能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便于学生将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来,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2.专题读写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专题读写是新课程改革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开展专题读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以专题为轴心,把阅读与写作向学生生活的诸多领域拓展延伸,关照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整体能动、网络式的培养和训练,从而自觉追求读写一体化的生活语文。
1、读写专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题读写。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有了兴趣,读写专题的实施才能有所保证。教师要在专题写作实施之前,进行有广度、有深度主题阅读,这样才能驾驭课堂,得到学生的认可。
专题读写,目标明确而集中,容易形成聚焦性思维,有利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二、如何确定专题读写
1.基于教材的读写专题
围绕同一内容拓展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同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确立专题。如笔者在讲授《六国论》(苏洵)的时候,把《过秦论》(贾谊)、《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李桢)、 《阿房m赋》(杜牧)提供给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学生会发现,由于他们的立场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一致,同一历史事件在他们的笔下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围绕同一写法拓展阅读。笔者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时,尝试突破教材原有专题“精神支柱”的束缚,另辟蹊径,从小说的写作技法角度确立读写专题。结合《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麦琪的礼物》等篇目,引导学生把握这位小说巨匠作品中的主要写法:曲折的故事情节、幽默的叙事方法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同时借此对记叙文的写作进行对应的指导,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2.基于整本书的读写专题
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习惯,这与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各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启动中小学生阅读工程,但从高中的推荐书目来看,以高考文科名著阅读篇目为主,功利化倾向明显。
如从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中选择了《复活》(托尔斯泰)、《九三年》(维克多・雨果)、《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一九八四》(奥威尔)、《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倾城之恋》(张爱玲)、《寻找家园》(高尔泰)、《乡关何处》(野夫)、《三体》(刘慈欣)等作品,分若干阶段组织专题阅读。把整本书的阅读纳入语文课堂,通过阅读指导、阅读交流、汇报总结等课型,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阅读、讨论、赏析,探索并总结写作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汇报总结课上,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令人眼前一亮。
3.基于某个作家的读写专题
杰出的作家,写出的是众生相;而敏锐的读者,也能读出人间百态。如果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和创作风格,就必须尽可能多的把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都通读一遍,这对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很有用。当把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后,就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阅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主题化的阅读,充分利用范文,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去构思自己的文章,进行写作。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反复训练,就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真正做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
参考文献:
[1]《专题式读写交互教学研究》 作者:王书月 《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8期
鉴于专题教学的种种好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深入钻研,而不是走走过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为专题的容量大,灵活性又强,学生课余时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否则如果准备工作不做充分,课堂将无法有效地开展下去。可实际是学生平时的学业任务比较重,很难有过多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再加上我们的教学时间又比较紧,所以,我们每次上完专题后总觉得流于形式,似蜻蜓点水,不够深入透彻。
我曾经听过一节“汉字”专题课,课堂上该位教师共安排了6个教学环节: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四书”、汉字的形态美、汉字的音律美、汉字的意义美。其中还穿插了许多的例子和图片,可见一节的容量有多大。所以整个课堂就像走过场,学生还没从前一个环节中缓过神来就已经快速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学生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这也是我们目前专题教学的一种常态。内容教少了,又怕没完成教学任务;教多了,又太浮于表面。真是多之一分则嫌长,少之一分则嫌短。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以上两者的矛盾?在教学中我做了许多的尝试。我觉得深入地挖掘专题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文化内涵,并且进行有效地整合是解决这一矛盾很好的办法。
在教学“鸟”这一专题时,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非常好。教材上共安排了观鸟、读鸟、咏鸟、写鸟、议鸟等多个板块,有图片、有诗歌、有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鸟的精神、寓意等,揭示了深刻的鸟文化内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得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往下教,这样既费时又冗长肤浅。其实这几个板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在揭示着深刻的鸟文化内涵。
于是在教学时,我选择了其中较难的内容:屠格涅夫的《鸽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其中所体现的鸟文化。
《鸽子》这篇文章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文章通过写两只相爱的鸽子,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一只鸽子不畏艰险,寻找伴侣的过程来赞扬它们的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作者看着两只鸽子相依为命,自己却是孤单只影,并且“永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抒写了作者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寄托了作者希望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很显然在这里鸽子象征了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象征和平。
自古以来鸟就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的含义,形成了独特的鸟文化。在教学完《鸽子》后,我让学生模仿学习方法并模仿示例,来探究其他的鸟文化。
示例:《鸽子》鸽子――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要求:①结合文中鸟专题的图画(先取名字)、诗、文,探究其文化。②结合课外有关鸟的诗句、文章,进一步探究鸟文化。
正因为有了前面的示范,再加上学生有集中而又明确的思考方向和探究目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激发了他们思想的火花,碰撞出了许多独特而又新颖的感悟。
例如,图画:“全家福”白鹭――温馨和睦、幸福安宁。“鸳鸯戏水”鸳鸯――忠贞不渝、生死相依。“孤芳不自赏”天鹅――清新高洁。“百鸟朝凤”百鸟――自由快乐、勇往直前……
诗文:《闻雁》大雁――思乡。《池鹤》池鹤――清新脱俗、洁身自好。《迎燕》燕子――春的使者、喜悦。《秋词》鹤――豪情壮志、豁达积极。《明天不封阳台》鸽子――自然……
课堂气氛活跃,既不显得内容繁杂似走过场,又不觉得肤浅,内容主题集中又深刻,使学生们对鸟专题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有了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设计;专题教学;中职服装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国内服装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全球服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各大院校为了满足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继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为国内的服装市场和服装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生产工艺和设计、服装营销、品牌创建和服装管理等等方面的原因,服装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当前国际知名品牌缺乏竞争力。为了有效解决目前的困难和问题,服装专业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出具有高端技术的服装专业人才。
二、工作室模式在专题设计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工作室”一词,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并随着工作室的广泛运用,逐步变成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进行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或者大师的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一种自助式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以科研为方向、以实践为核心,并且强调创新与创造意识、具备前卫的理念和思维。工作室是学校为了应对社会人才需求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也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服装设计与工艺是一门时尚的专业,特别是学习基础课程之后的专题设计,更是力求学生以服装专业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服装工艺、服装潮流及风格,通过发表各自的观点,集众人智慧,设计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新产品,把服装的实用和美有机结合起来。服装设计与工艺,既需要以技能为基础,也需要以艺术为支撑。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而艺术则是无法传授的。不过,艺术的法则及表现手段和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而习得的。因此,服装专业设计艺术的教与学,则可以通过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来进行,实现形式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
三、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基本原则
第一,综合性原则。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是以项目为中心,运用多学科、多知识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而进行训练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的专题设计,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学生以具体设计、制图、加工等等的技能为基础,对结构制图、服装CAD、美术设计基础、Photoshop、推板、缝制工艺、手工艺制作等学科单独、分割的知识点加以综合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第二,层级性原则。由于专题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涉及到学生的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不同学生、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能力不一样,在专题设计教学中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关系,选择不同的专题设计项目,从收集流行资讯、市场调研、制定设计计划、设计服装草图、样衣制作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现实性原则。专题设计的教学项目来源于行业、企业现实生产或未来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真实性生产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专题设计项目教学实施中,应该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流程进行,并力求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实施
中职专题设计教学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现结合学校合作企业运作模式、工作要求及工艺流程,将企业设计部引入工作室,以毕业班级的学生完成成衣设计制作为例,分析工作室专题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第一,确定专题设计任务。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实训条件、学生实力,以及校企双方多次交流结果,确定整体的专题设计项目任务,即秋冬季男装成衣设计制作。然后,教师或企业设计总监从销售的对象和区域、服装的价格、面料、辅料、造型款式、色彩、工艺要求等方面出发,介绍成衣设计制作项目的服务对象的品牌定位、风格以及设计细节等。接着,对当年秋冬男装流行进行趋势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出商务、休闲、时尚等类型的秋冬季节6大款式,确定小组的专题设计任务,并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最后的审核评估形式等。第二,进行专题设计的调研和分析。市场调研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专题设计项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当地服装市场进行秋冬季男装品牌调研。重点是对与合作企业品牌男装相类似的2-4个男装品牌,从服装的价格、面料、辅料、造型款式、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调研,找出这些相类似品牌男装的优缺点,进而在产品设计时,发挥各种品牌的优点,避免各自产品存在的不足,优化自身产品设计。二是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向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与品牌目标人群相一致的顾客进行交流,了解顾客的偏好和追求。三是学生通过网络、杂志、媒体资讯等途径,收集男装流行资讯,为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思路。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市场调研获取的信息或数据,进行不同需求的深入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为设计策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制定专题设计的策划方案。根据品牌自身的定位,结合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为品牌秋冬男装产品开发,制定详细的设计策划方案。在制定设计策划方案过程中,学生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根据目前合作企业的品牌、风格定位,通过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来共同拟定秋冬男装的设计方向、思路和风格。同时,就实施这一策划,进行任务同学及设计总监和教师阐述本组的设计策划。而设计总监和教师对各小组的设计策划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意见。第四,专题设计的产品开发。根据已经确定的策划主题,各小组成员可以从款式设计、面料挑选和整体配搭等方面先分开设计和构思,然后再集中一起进行评价、商讨,明确各自设计的产品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形成最终的产品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把握并控制好每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并对他们的产品设计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产品设计不断完善,并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五,专题设计的样衣制作完成设计任务后,工作室指导教师为每组挑选最具代表的秋冬款服装,并在工艺教师指导下,严格按照合作企业的男装成衣品质标准进行制作。样衣制作是专题设计项目的重要环节,学生大部分的技巧技能在这里得以实践、检验、整合和重新学习。在这一的过程中,根据小组中各位成员的能力,分别负责材料验收、样衣生产、样衣整理及移交等环节的工作,并按照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恺,卞颖星.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浅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01):94-95.
[2]曾敏.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小专题;教学模式;初中化学;复习效果
化学学科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实验操作的实践,知识点多,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传统的化学总复习中,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进行章节复习,就是过教材;第二轮进行基础复习,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等;第三轮是综合应用复习。这种复习方法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如复习节奏慢、一些知识多次重复复习,不利于突破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小专题复习法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复习法大大弥补了传统复习法的不足,提高了初中化学复习效率和效果。
一、精选专题要吃透内容
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采用小专题教学,第一步是精选专题内容。在选择和确定专题内容时,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立足于基础知识,从中考考点出发,紧紧围绕初中化学复目标来展开复习。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内容,才能保证专题复习过程扎实稳步推进。由于化学知识点多且琐碎,教师在确定小专题教学内容时要精选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这些知识点对复习课应产生的功效。例如,中考时有很多关于水知识的考点,针对这些考点要求,笔者设计了水的小专题复习。水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水的成分、保护水资源、硬水的软化、水的化学式以及水的净化。在设计复习预案时,笔者设计了一道融合所有水的知识点的题目,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个经典例题,课上要求学生5分内完成。学生在做题时笔者巡堂指导,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记录下学生做错率高的题目。在讲评时,笔者重点讲解学生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水的知识点,通过例题拓展出更多的知识点。
二、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
在小专题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小专题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小专题在实现对全部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所以,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但在提高知识难度时,也不能一味地拔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高于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小专题复习的效果。仔细分析这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笔者发现探究类题是一个重要的考题类型,这类考题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考查的知识点也非常丰富。鉴于此,笔者针对这部分知识在专题复习中适当提高了难度。比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专题。第一步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准备好一瓶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通过各种试剂进行检测,包括稀盐酸、氯化钙溶液等试剂,要求学生说出检测出现的现象和产生的化学式。第二步探究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的杂质,同样让学生选择试剂进行去除。第三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碱的化学性质。通过设计这样的小专题让学生探究,学生清楚地理解了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专题开设要灵活多样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化学总复习阶段,部分教师认为时间有限,复习内容非常多,一切要向中考看齐,学生是否感兴趣并不重要。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按照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开展知识复习,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复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都是旧知识,而且知识难度不断增加,他们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复习课教学中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复习专题,引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保证复习教学能有效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用小专题复习“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时,如果按部就班地展开复习,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笔者改变了思路,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洗衣粉来让学生复习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洗衣粉之所以能够去除污渍,主要是含有“污渍爆炸盐”,学名叫过碳酸钠,它是一种白色的结晶颗粒,溶于水会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物质。这样的复习形式新颖、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复习课发展性的内在要求和面对复习课的现实困境,笔者以为化学复习课要深度探析其内容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既实在落实而又有教学空间的鲜活课堂。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选取生活题材在实验引领下,应用小专题复习,使整个复习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和探究性,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
一、小专题复习,落实知识,形成体系
应对中考,要复习的知识很多很杂,通过小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逐个巩固与突破,并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授完后的第一轮复习,选择知识点专题复习,归纳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在完成知识体系复习后,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组织各类题型的专题复习,熟练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化学实验引领,活化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挖掘和创新实验情境素材,是优化复习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对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建构难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复习时,学生对学过知识已经一知半解了,教师如果仍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已不感兴趣,应选择一定的实验来复习,可重新点亮学生的知识点。
设计化学实验时,要立足于知识回顾,降低问题难度,突破知识难点,知识应用与创新。特别是那些重点实验,涉及生活化的实验及实验步骤要与专题知识一起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题材,感悟知识价值
生活充满化学,化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在学生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生家中的厨房,或是学生喜欢的魔术里,他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缺乏生活味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感到学习化学无非是看看实验、记记结论、练练习题,鲜活的教学内容被教条化,课堂变得乏味无力。如果平时教学中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生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化学的遥远感没有了,同时课堂研究的是身边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练习问题分层渐进,整体提高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利用专题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2003年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为专题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专题教学广泛用于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中,但由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专题教学在两种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也应有所区别。
一、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依据
(一)专题教学的内涵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讨论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从这一概念我们可知:
1.专题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它是具有讨论或研究价值,可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
2.专题的来源或在教材之中,也可在教材之外它必须是根据教师和学生教学的需要共同制定的,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选修课的要求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所以选修课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选修课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要求
从单本教材编写体例来看,选修教材多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题组织单元。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进行有机组合,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整体化的思想。而且选修课本身不要求篇篇精读,也不用通过选修课来完成大量的知识点的教和学。通过专题教学,确定合适的专题,抓住每个专题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选修课教学的要求。
3.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的制约,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的有限时间内,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通常由学校选定几个高考中较多使用的模块,例如苏教版中《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入选最多。这样培养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采用专题教学可缩短每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有时间选修更多自己喜欢的课程。
二、有别于必修课的高中选修专题教学
(一)目标
如前所说,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也不如必修课那么高,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表述定位时更多地注重拓展、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对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和减少,在表述能力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解”、“提高”、“积累”而非“掌握”。
(二)内容
必修课中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受到教材编排和整体教学计划的约束,但选修课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重新划分,组合。选修课中要将专题放在整本教材中去思考,用专题这个主线贯穿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择“苏·辛豪放词赏析”为教学专题,这个专题聚合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首词。此外专题教学还需要将课外教学资源充分融合进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
(三)实施
选修课的学习强调探究和研讨,所以在实施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一般来说,专题教学通常由“确定专题名称——整合专题内容——进行课堂专题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实施专题教学时,专题的确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搜集学习内容,广泛采用讨论等学习方式,最后学习成果也是通过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汇报。在选修课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小组合作、分组探究的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被充分尊重,充分发挥。
三、选修课运用专题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专题式教学中的学术化倾向
现在所编的选修教材由于编写等诸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学术课和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它所担负的职责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把高中的选修教学上成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重视其基础性和通识性。
(二)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联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以我们的选修课是在掌握了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拔高。我们在利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来讲授选修课的同时,可以和必修课有机地进行联系。例:《史记选读》中,在学习《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时候就可以和必修中的《鸿门宴》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既不会觉得选修课本艰深、晦涩,也能够对原有文章起加深和巩固的作用。
(三)重视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的指导
在确定专题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建构适合他们的专题。在实施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围绕某专题,重点讲解选定篇目,然后根据主线将其余篇目串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够对教材有整体性的理解,而非支离破碎的篇目拼凑。在专题结束之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或是展示专题学习结果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评价。
只要坚持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在选修课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同时,我们的选修课也可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宇新,亓东军.高中语文选修式教学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史晖.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08).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整体性 目标性 活动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关于语文教学,他有两点基本认识,“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教者教什么,怎样教,语文的习惯又包括哪些?这些问题,我们教者一直在思考探索,高中语文新课标也给了我们一些比较明确的答案:通过使用语文(即语文实践)获得各种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表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多作思考,在课前设计好各种教学过程来磨砺学生的习惯。套用吕老的说法,我认为,教者要“以三维目标为基本点,以主题活动为突破口”进行专题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挥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我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贯彻这一思路的。
一、教学设计前要有必要的整体教学思考――整体性
专题(单元)是―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位,所以在专题教学前既要有对整个专题的通盘考虑,又要有具体的基于专题的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本专题的主题是什么?本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怎样?祈祷和平是人文素养的―个重要方面,个人在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中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选择。
第二,学生希望得到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和平,但怎样才能制止战争,拥有永久的和平呢?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学生们所关心的。
第三,能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上随时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件引入学习过程中,成为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体现了什么样的要求,海因里希・伯尔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是为了什么?
第四,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引向无穷的问题情境,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战争的惨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让学生去搜集揭示战争惨剧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先让大家交流感悟,再让学生联系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写一则随感,以突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二、明确专题教学的基本点――三维目标,增强设计的目标性
1.认知目标
(1)学习精巧构思和设置悬念的方法,学习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着重把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2)了解战争造成的苦难,了解引起战争的人性因素。
(3)学习图片的鉴赏方法,“画外音”(解说词)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
(2)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能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情感目标
(1)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拒绝战争,向往和平。
三、要用以主题为中心的活动作为左右教学决策、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增强设计的活动性
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有了上面的教学思考和三维目标的确立,我作了以下几点教学决策。
(1)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入。我们都比较关注战争,因为战争的胜负对战争双方甚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遭遇战争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引起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心中的相关回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2)引发学生讨论。战争到底带来什么?
(3)进行专题合作探究。造成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新知识。阅读小说和图片,解决存在的困惑。
(5)自主反思消除战争的方法。从问题的解决中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加深对提高个人修养的认识,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6)互相评价和教者点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n程。办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是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神圣职责,为此必须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学科前沿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政课更加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专题教学的内涵与特色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专题,通过专题式讲授把主要教学内容贯通起来,要求学生自学以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实效。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材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和权威的论述,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层层递进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由教师依次进行讲授,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多数课程必须采用这一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面对学习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时更应如此。但是,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在知识系统性上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关注的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由此也导致了专题教学方法的出现。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由于专题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需要师生在反复的讨论中进行,因此这一方法从本质上是一种讨论式教学,这也使得同样具有讨论式教学特征的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均可以融入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专题教学并非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多方法的综合体,凡是有利于深化对专题学习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尤其是目前较新的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在专题教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3.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则主要由学生在预习和课外阅读时完成,而且专题教学的学习过程一般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两部分,不管在哪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自主的,学生必须花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领会专题教学的内容,适应教师的节奏,才能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专题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注重知识、能力的统一。因此,在考核上也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总的来说,专题教学的考核往往是平时考核与学习结束考核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总评成绩是由两种考核成绩加权构成的,一般来说,各占一半是一个较合适的比例。
5.教学效果的直观化。采用专题教学往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表现在课堂上,由于讨论的经常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师为了适应专题教学内容深入的需要,也为了回答学生的提问,必然重视学术积累,教师的渊博学识更易引起学生尊重,从而增强教学说服力;学生通过深入实践,感悟加深,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更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他们的优势和努力,总体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存在不足,亟须改革提升。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偏重于教条式理论的灌输,但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难以做到入情入理的解疑释惑,不但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仍停留在把思政课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的认识水平上,忽略了政治教育功能,致使课堂讲授成了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与记,教学的活力大大减弱。三是中班、大班上课仍较普遍。尽管教育部一再要求压缩大班课堂的数量,尽可能中小班化,即使大课堂也要实行小班讨论,但是,70多人的中班课堂也使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互动,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思政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效果更不理想。四是教师水平难以说服学生。[1]许多思政课教师忙于上课,无暇从事科学研究,导致自己知识陈旧,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以其昏昏当然难以使学生昭昭。
2.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增多,需要高校思政课在专题教学中积极回应。当前已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既对社会现实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同时又极易受到网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认同,从而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各门思政课涉及的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设置专题,提炼内容,并在教学中把相关问题摆出来,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避免犯主观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
3.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迫切需要专题化教学。要讲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但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面临的最突出困境是受学术水平制约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题教学是一个可行出路,专题教学能够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在某个专题上积累成果,成为专家,也会使其承担的专题在讲授时更有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促进,也可以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现有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仍需要改进完善。目前,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学院2011年以来开展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相统一的专题教学模式,[2]实现了全课程、全过程、全员的专题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院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得到了领导、学生、同行的认可,并获批了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也入选了北京市思政课示范点。但是,专题教学还没有完全树立全方位、专题化的理念,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或环节;在专题凝炼方面还缺乏权威论证,专题设计侧重点不一,限于教师的水平讲授效果也差异较大;在考试考核和社会实践方面也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和做法。这种情况虽然是探索中必然出现的,但也表明这一改革还是初步的,亟待深化,也亟须加强理论上的研究。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1.明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如下要素:树立一个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达到一个目标: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坚定信仰有机统一;抓住两个重点:专题凝练及专题化教案撰写;着眼三个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实现五个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打牢三个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典型的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应该由这些因素所组成,但其特色可以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体现出来。
2.把握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工作重点。一是统一思想。目前,对专题教学不仅从领导层面有不同认识,就是普通教师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变动太大,工作量增加,能力难以达到,对此必须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研究讨论,认清专题教学的优势和改革的必然性,主动投身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二是开展专题凝练。专题凝练是专题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只有专题凝练既体现教材内容,又融入学生疑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专题凝练也是教育教师的过程,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确定专题,使大家在教学中认同专题教学,积极主动地运用专题教学,有效化解一些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的抵触情绪。三是撰写专题教案。撰写教案是L饨萄У墓丶一环,是对专题设置的细化,也是专题教学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引导教师都参与到教案撰写中来。教案撰写既要注重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特点,体现“精要”“易懂”“前沿”“有效”四个原则。四是严格要求新晋教师。新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刚刚走上思政课教学的岗位,单位如何要求对于他们如何在教学上发展至关重要。要对新教师明确专题教学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专题教学改革中,由专题教学示范教师带动,督促他们完全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奖励,使新教师都逐步适应和习惯这一教学方式。随着新教师的成长和成为主力,专题教学也会逐步固化和深化。五是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是专题教学的有力支撑,只有加强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专题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思路。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应该随着实践探索的开展,进一步拓宽思路。由于专题教学是一种从理念到行为、从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创新,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中要把眼光集中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高校都应立足自身实际,争取在整体推进专题教学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特色,为专题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借助于立项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在进行北京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进程、基本经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大学生读本)》,作为四门思政课的辅助教材,同时把大量案例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相对而言,这样的创新还太少,全方位创新的格局还有待真正形成。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度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