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家医疗护理

居家医疗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居家医疗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居家医疗护理

第1篇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第2篇

英国

在政府层面,英国居家养老主要由卫生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地方社会服务局管理。在社区层面,英国的社区照顾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专业工作人员和照顾员构成。

英国居家养老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等四大部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为生活自理、半自理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送饭洗衣、打扫卫生等上门服务以及依托社区托老所提供短期托老服务。物质支援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为老年人生活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安装无障碍设施以及对65岁以上纳税人给予纳税补贴或纳税优惠。心理支持主要包括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检查疾病、传授养生之道和提供心理慰藉等服务;健康访问员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访,提供换药、洗澡等护理服务,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提出治疗康复建议。整体关怀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由社区举办各种联谊会,增添老年人生活乐趣;为老年人提供低强度工作,以增加生活收入等。

美国

美国的居家养老主要依托其医疗保险制度,利用医疗保险支撑居家养老发展。美国社区面向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部分免费服务,收费服务项目根据规定由保险或个人负担。

美国在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中提出了PACE项目。PACE项目建立在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相关服务,主要包括急病诊治、住院治疗、医疗护理等服务。此外,美国的社区普遍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保健中心等,并且能够提供包括病历管理、家政服务等相关居家养老服务。

日本

日本政府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把老年人赡养问题从家庭中剥离,而是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日本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多以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为目标,以家庭和家庭赡养为前提条件。

日本居家养老包括访问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和社区贴紧型服务等类型。访问护理服务包括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做饭喂食、打扫卫生等服务;日间护理服务是指接送老年人到社区护理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等服务;短期托付服务是指在老年人家属临时外出时,将老年人托付给社区养老院,接受短期护理服务;社区贴紧型服务提供夜间上门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日托护理等服务。需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要向所在的市、镇或村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的审核和评估确定符合介护保险制度的相关标准,即可享受等级不同的生活照料和居家介护服务。

韩国

第3篇

关键词:家庭病床;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医院护士直接到患者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患者、长期家庭养护的慢性病患者、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在我国多数以家庭病床的形式进行居家护理。80年代,卫生部制定了家庭病床暂行工作条例,并在天津市召开了家庭病床会议。目前家庭病床在全国各地展开,但我国没有统一要求[1]。天津市家庭病床开展的并不理想,在被随机调查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正在开展家庭病床的仅6家,曾经开展的有9家,从未开展的有3家[2]。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将2年来,我社区接收的家庭病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我社区接收家庭病床共358例,年龄25~102岁,平均年龄72岁,男186例,女172例,其中产褥期感染患者20例,有精神问题在家康复期者8例,骨科外伤患者65例,瘫痪患者82例,老年人慢性病腿脚不便者183例。2年中,我社区护士为家庭病床患者采血化验335人次,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86人次,静脉输液368人次,留置尿管和胃管106人次。

2护理

2.1静脉采血的居家护理 核对医嘱,预约时告知患者采血前饮食宜忌。准备物品按时到患者家中,评估患者和操作环境,卧床患者即刻可采血,坐立患者需找好桌面支撑采血部位。采血遵守无菌原则,操作完成后嘱其按压穿刺点至少5min以止血。采血针回收至利器盒,及时摇匀血样,注好患者信息,妥善放置后带回医院。

2.2静脉输液及注射的居家护理 接诊时认真筛查患者居家输液用药,血制品大分子或易过敏消炎药极易出现输液反应,不可居家输注。外院开具的药物,务必要有外院的输液转诊证明和处方收据,认真核对患者资料及药名药量,各单据信息与患者本人信息应一致。入户注射的各项核对同上。核对无误后,告知其家属居家输液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及注意事项,并请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待医生看过患者,开具医嘱后准备物品,入户前通知患者排二便,房间开窗通风以使空气清新。入户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操作环境,准备简易输液架,可用衣架替代。配液输液注射务必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完成后告知家属输液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进行健康宣教,最后确认教会家属拔除液体及医疗垃圾正确处理后方可离开。

2.3留置胃管的居家护理 待医生查看患者并开具入户留置胃管医嘱后,护士准备物品,入户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测量患者所需胃管长度,食用油。第一次留置胃管需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嘱其配合吞咽动作,出现呛咳则马上撤出。胃管插入后需确认在胃内后方可固定。告知家属胃管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应定期更换。

2.4留置尿管的居家护理 待医生查看患者并开具医嘱后,告知家属留置尿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事项,并请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入户前通知家属开窗通风,护士准备导尿包。入户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安排适宜的操作空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首次不可超过1000ml。操作后,告知患者家属留置尿管的日常护理,包括定时夹闭开放,勿牵扯压折尿管。嘱患者多饮水,尿管应定期更换以防感染。

2.5老年人慢性病的居家护理 此项居家护理属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内容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的老年卧床患者入户定期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的护理。入户前应电话预约入户时间,测量后告知患者其血压、血糖数值,以及其目标数值。并告知其社区主管医生,以调整降压或降糖药物。做好健康宣教,嘱患者健康饮食运动,戒烟限酒,防止并发症。

3讨论

3.1居家护理对护士和患者家属要求都较高,入户的护士需要是全科护士,并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经验足专业技术强沟通能力强,否则不能独自完成入户任务。另外对家属要求也高,特别是居家输液,护士完成穿刺后,剩下如输液期间的巡视、液体的更换、意外情况第一时间处理及最后拔除液体等工作,都只能依靠家属。留置胃管尿管的患者日常管道护理也需要家属用心护理,所以此家属必须领悟和学会护士教其的护理知识技能。

3.2居家护理对于社区医院来说,弊大于利。首先居家护理风险很大,因为操作环境不能每日消毒杀菌,护士不能全程看护,操作后一旦患者出现危险,造成不良后果社区医院难逃其责。另外,从经济效益来看,一般社区站只有4名医护人员,护士通常身兼数职。在社区站一个护士平均30min能服务5~8个患者,而入户护理30min只能服务一个患者,准备和路上时间消耗较多,而护理费较低。所以天津市大部分社区医院选择了不予患者居家护理[3]。

3.3居家护理对患者来说,利大于弊。首先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医疗服务,避免了舟车劳顿,在熟悉的环境中治疗也减少了不良情绪。另外,从经济方面来说,社区医院的出诊费远远低于医院的床位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结论

居家护理帮助瘫痪和不能出门的患者解决了疾病的痛苦,避免住院,减轻了大医院床位的负担,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增进了家属照顾患者的意识,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开展家庭病床非常必要,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紧缺,政策制度不完善,医疗技术缺乏,医疗风险高等种种因素使家庭病床发展起来举步维艰,我们需要从政府政策、医院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以及居民的认知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1]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33.

第4篇

以美国为例,至2030年,每5个人中将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老年人群占总人口比例将达20%。另外,由于老年人群的特点,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

美国在养老及医疗服务方面,特别是在老年人群连续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及养老护理服务认证准入制度方面,对中国目前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产业不无参考意义。

美国: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

在美国,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有固定的家庭全科医生,负责其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年度体检、慢性疾病管理以及常见急性病症诊治。遇有特殊或疑难病症,则负责安排专科医生转诊;对于紧急病症或严重病症,则负责安排转送急诊室或住院治疗,而每个家庭全科医生都有固定的合作医院。全科医生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在各个社区的诊所内完成,采用24小时接诊制,全天候为所管辖的患者解答与医疗有关的问题,并对其随访或转送急诊室作指导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区老龄化的趋势,许多诊所相继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老年性疾病服务项目,比如老年性痴呆、平衡障碍、大小便失禁病症等。

全科医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由医院全科医生组织团队负责老年患者常见急性病症由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若病情需要,则安排协调专科医生会诊。患者出院前,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团队,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病案管理者,对患者做全面安全性评估,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安置,比如居家、养老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其中,病案管理者一般由专职护士担任,与患者及其家属及保险公司沟通,而其与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沟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出院返回居家但需要特殊随访或护理的患者,则由病案管理者负责安排居家护理或居家康复治疗服务。此项服务的费用一般由保险公司支付。最后对于临终患者(一般指生命时限少于6个月),则由全科医生和病案管理者在居家或养老院安排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按照奥巴马医疗改革的要求及出于对减少医疗成本的考量,美国许多大型医疗机构,正着手推进居家医疗和家庭病房计划。

由此可见,由全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在老年人群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急性病症处置以及转诊转院,出院后安置、出院后随访、康复护理,乃至临终关怀等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在美国,这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地域障碍,即居家、诊所、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等,分布在社区的不同地域,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额外负担。

美国:养老护理服务的认证与准入

在美国,养老与护理分属不同的服务体系,需要不同的认证准入制度,但两者又不可分割。美国许多大型养老机构同时开设附属护理院。

美国在养老和护理服务方面,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认证准入制度,对相应的服务规范,包括入住人的权益、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人员规范培训、医护人员资质、养老与护理机构质量评估与监管等都有严格界定。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国的护理院是为所有在返家之前需要短期护理服务或康复服务的出院患者提供的一个过渡场所。

严格的认证准入制度,对老年人群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权益、安全以及所应享受的协助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首先,由美国卫生部制定质量保证与改进指南,其宗旨是“通过对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持续关注,来改变住户的人生”。该指南对机构系统设计、服务团队组建、数据库建立、项目执行以及系统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由美国卫生部下属职能部门――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出详细的服务规范以及严格的准入标准。该准入标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住户入院前全面健康状况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疾病风险评估、住户档案建立、住户权益、认知障碍人群特殊照顾要求、设施要求、住户健康状况监测、日常生活照顾要求、饮食营养、数据收集与使用。其中,100多项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的质控指标作为机构认证与准入的可靠依据。

最后,由美国各个州政府,依照联邦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的准入标准,以立法的形式,制定详细的准入细则与操作流程,然后由州卫生厅及下属社会服务保障局对各类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评估与准入认证。此外,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要受到州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审查与评估。州卫生厅下属的社会服务保障局,每15~18个月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对公众公布,以确保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从而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证准入体系。

中国:构建医养融合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对解决老年人群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是一个创新,为解决碎片化服务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如何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各环节有效对接,为老年人群提供标准规范化服务,是今后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美国几十年不断完善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中,不难体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对医养融合服务的实施,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依据循证医学原理与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诊治原则与规范,加上有效的分级诊疗及转院转诊机制,可以确保对老年住户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第5篇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是本市面向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部“总刚性法规”,兼具权益法、政策法和责任法等特征。条例修订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积极回应老年人现实需求,丰富老年人权益内涵。目前,修订草案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障、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与落实、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

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

本市自“十一五”以来,着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迄今已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还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修订草案根据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予以细化,明确要求政府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提供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完善政策措施,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患慢性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长期护理供需严重失衡、护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建立个人、雇主、政府三方分担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并配套相应的评估、支付和服务保障制度解决这一问题。本市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卫生计生部门实施的以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为组成部分的老年护理服务,以及人保部门实施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上述制度的实施对缓解本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服务对象覆盖有限、筹资支付水平偏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修订草案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了制度性规定,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目前,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方面,本市民政、卫生计生、人保等部门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护理医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等领域的需求评估工作,形成了三套评估体系,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老年人重复接受评估、服务转介机制不畅、政策及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匹配。修订草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其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照料护理需求等级,作为其享受相应的照料护理服务的依据;对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予以优先保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适当补贴。

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张、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从源头上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市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组织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推进落实。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本市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助餐服务点、助老服务社等。这些机构和设施,目前主要以政府兴办运营为主,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结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亟须加大供给和资源整合。为此,《条例(修订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括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二是对社区中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加强统筹与整合,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三是发挥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作用,利用其自身设施和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四是规定了家庭照顾者支持措施,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技能培训、扶助器具租赁等服务;五是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第6篇

国外的PILL护理起步较早,尤其在美国,PI CC已经成为家庭护理病人中最常用的导管。居家护理的概念在国外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经实施很多年,是指将专业的护理人员从医院、专业机构等请至家中,为病人施行专业的护理。美国的55个州自1994年起已将PILL的置管和维护写进护士的职责范围内,全美均允许由护士进行PI CC操作。但是,并不是每个护士都有资格实施此项操作,PILL护士是从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中挑选出来的,是更高层次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规定PILL护士的资质要求是:①注册护士;②拥有静脉输液资格证并具有2年的静脉治疗经验(指过去2年连续护理或实施静脉治疗1 600 h);③有较强的慎独精神和感染控制能力,有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一所名为OHS的机构致力于偏远地区和门诊病人居家输液治疗的机构研究认为:造成PICC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抗生素的使用、胃肠外营养治疗和强心药物等,感染的出现会中断居家治疗,使病人再入院率增高,给病人造成不便,进而进入新的抗生素使用的恶性循环。

1. 1强调合作国外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带管病人感染率非常高,如果想要降低在居家环境中PILL的感染率,就必须将所有关注PILL居家维护的力量联合起来,比如医院、社会、病人。美国一所机构通过联合内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共同参与PILL居家维护,成功地将PILL居家感染率降低了4600。

2. 1.2维护必须规范、不间断国外目前无统一的PILL居家护理的规范,但是无论任何机构在从事这项工作时都必须制定适合机构自身和病人的维护方案,并且按照制定的规范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护理。比如导管护理清单,包括导管型号、长度、位置等所有信息;导管护理手册规定了护理的操作规范;甚至有些机构细致到敷料更换手册、消毒手册等川。

1.3病人成为居家护理的倡导者国外一项研究针对居家肠外营养和肿瘤化疗的PI CC带管病人展开,研究表明,血栓发生率为1.100,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3.10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0,因并发症而发生的拔管率为7.000,表明PI CC作为长期家庭营养治疗和化疗的途径是安全可行的川。但是前提是精确管理和居家护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动用一切力量改变病人的传统观念,使病人主动接受并认可居家护理,让每一位带管病人都成为居家护理的积极倡导者,而不是被动接收者。

1.4居家护理的实施者在国外,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且取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员才可实施PILL的维护工作。美国的肿瘤病人在化疗间歇期可由家庭照护公司派专业人员,每周上门1次。在澳大利亚,主要由社区护士负责癌症病人门诊化疗后的家庭访视及各种导管的维护。在荷兰,也是由家庭护士探访癌症病人,进行相关导管的维护曰。

2国内PICC居家护理的发展现状

2. 1发展不均衡目前在我国,PILL的维护主要在医院的病房或门诊进行。由于我国各地区PILL置管技术的发展参差不齐,只有部分二级以上的医院有条件建立PI CC门诊。很多病人由于居住在偏远地区,到达最近的医院需要耗费很多的体力与交通费用,维护I次对于他们来说很难做到,因此,不得不放弃Plcc的留置,或者因为并发症的出现而终止留置。使用Plcc进行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的病人日益增多,一般病人化疗需要4个一6个疗程,化疗的间歇期病人不得不带管出院,居家期间的导管护理也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研究和临床工作过程中大力倡导居家护理,也有不少医院在积极开展这项护理服务。

2. 2居家护理停滞不前马楠楠等叫的研究发现:PILL居家护理是一项新举措,由于宣传力度小,大多数病人还是对PILL居家护理了解甚少,病人对PI CC居家护理存在心理顾虑和相关知识的缺乏,对PI CC居家护理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纵观PILL居家护理最近几年的发展,基本的实施模式停留在建立以医院为中心的社区维护网络、建立维护档案、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对病人及家属进行PILL置管和维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甚至鼓励病人和家属自己实施居家维护。

钟晖等川的研究认为,通过电话随访实施健康行为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在降低血液肿瘤PILL带管出院病人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但也指出该研究在干预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3维护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赵立双等川认为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PILL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LL使用寿命。具体实施方案为:家属参与护理,并数次亲自换药,操作后护士给予点评和指导,使其真正掌握换药操作,再辅以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使医院护理延续至家庭,及时督促病人及其家属的行为,有问题予以热诚解答,解决了病人居家护理的各种难题,提高了维护的依从性。刘一玲等叫也认为带管出院病人自行换药与来院换药相比,其因维护不当而导致的拔管无可比性。并且认为带管出院者经专科护士按既定的“PILL置管后居家护理指导流程”进行针对性的宣教、指导和考核后,能够完全掌握此项技术。高群英等积极倡导PILL居家护理,对PI CC置管的肿瘤病人进行居家护理措施持续改进,能有效防控PI CC引起的相关性血流感染(BSIs)。具体居家护理措施包括:①在病人出院前加强PILL居家护理相关知识宣教;②发放PILL日常维护资料;③寻求家庭、社会支持系统;④建立维护网络;⑤通过电话回访提高病人出院后导管维护依从性等。但是也提出出院后导管的护理尚不适于由病人及家属在家进行,病人出院后至少每周到医院更换敷贴1次。因此,对于PILL带管出院病人能否自行维护存在很大争议。有关居家护理的探究都是各自研究,尚缺乏学科间、医院间、区域间的合作,因此,无科学、系统的论证。

2. 4高科技手段助力居家护理冯玉玲等}m〕也详细介绍了PILL网络的组建,包括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全院统一时间,专人专场导管维护,分时段电话随访,提高导管护理执行率,特殊时间段沟通,确保带管安全无缝隙管理,讲解配合演示,强化带管安全教育,建立和发展片区维护网络,方便病人就诊。罗红等yz〕提到居家护理服务网络维护成员有责任为带管病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可采用上门访视、电话随访、远程视频指导等。远程视频指导可将图像清晰地展现在医患双方面前,经济便利将会成为日后PILL居家护理发展的方向,但未具体介绍远程视频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法。在PILL居家护理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将创新性地提出微信联动一远程视频会诊系统。

3国外居家护理发展的启示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50-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等,常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或加剧;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目前,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已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做好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儿童哮喘的防治不仅仅只依靠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根本目的。为研究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效果,该院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00例5~14岁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就诊进行哮喘治疗的100例5~1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属于轻、中度持续哮喘,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排除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心血管病等疾病;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4±1.32)岁,轻度28例,中度22例,平均病程为3.68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8±1.46)岁,轻度23例,中度27例,平均病程为3.56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时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片或特布他林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包括:哮喘危险因素和诱因,饮食原则,用药指导及家庭保健内容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居家自我护理干预,由儿科医生、护师进行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和随访,均受过专业统一的培训,干预时间为3个月。居家自我护理包括:①寻找哮喘患儿诱发因素,且减少诱发和复发次数;②指导患儿正确规律用药,包含用药时间、次数、剂量;③教导患儿有效的自救措施;④教导患儿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自我检测;⑤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和记录,学会自我评估病情;⑥制定运动方案:根据患儿病情及自身情况,制定哮喘患儿运动方案,做每周不少于3 d,每天不少于20 min的有氧运动(慢跑、健身操等);⑦做患儿心理咨询,及时疏导;⑧督促患儿定期复诊,且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1.3 效果评估

1.3.1 居家自我护理评估 参照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哮喘儿童知信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哮喘儿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表,包括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检测行为4个维度20个项目,每个维度包括5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计分为1、2、3、4、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越高,经过该院儿科医师和护师对问卷项目进行评估,内容有效度为95%。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评估。

1.3.2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通过观察哮喘患儿进过治疗后1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住院次数等方面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检测行为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x±s)

3 讨论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养老模式;老龄化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