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的网络教育

大学的网络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的网络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的网络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学生是接受网络信息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不可否认,网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诸如网络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失衡与道德人格分裂、道德情感冷漠与价值取向紊乱、人文素养缺失与社会责任淡化、网络上瘾与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并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构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理念建构: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是网络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导向以及理想原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参照点与核心精神,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日趋多元的网络时代,建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在行为上为大学生营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空间,在目标上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建构符合时展要求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从而致使大学生对于网络处于一种模糊与失控状态,进而在价值目标上也比较迷茫。为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要弘扬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克服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这便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建构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主体意识。现代社会是以展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超越性为表现特征的主体性发展的社会。因此,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的自身规定性。在道德领域,“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自由、平等、没有权威的交往方式为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去感知社会与认识社会,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此相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要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价值理念,即改变传统将大学生作为客体加以控制与管理的方式,要站在人为本,并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因此,要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道德教育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与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平等的尊重。

公共意识。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是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所张扬的精神特质,但这种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所指代的整体意识并不相抵触,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公共意识是一种对私人的狭隘性的超越,是促使大学生把自己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现普遍性的共识和共同价值,并以这种共识和共同价值为基础设定行为的规则,以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

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这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双重要求。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与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相违背的现象都由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大学生本身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状况也是我们迫切要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该群体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方面存在的现实不足,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使其具有主体精神、理性观念和积极的行为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大学生特殊的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育将不断完善和充分,并成为社会伦理文化的新态势和新方向。但这个过程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就是公共伦理文化发生和发展阶段的建设内容,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长期探讨的命题。

二、教育内容构建: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

网络是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教育内容选择本身的复杂性。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要以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不良网络信息对于思想道德的侵蚀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提升网络道德责任,从而提高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并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进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网络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要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道德责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责任,它主要是以道德理念、道德精神、道德原则等比较抽象的原则形态存在,所体现的是社会对主体的道德要求。道德责任贯穿和渗透在各个领域的责任之中。网络道德责任则是在网络领域中对责任主体的道德要求与约束。网络道德责任,既包括对积极行为的赞赏与肯定,也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追究与谴责。正是如此,网络道德责任可以从认可责任主体在网络中的积极行为,同时纠正责任主体在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因此,建构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强化大学生个体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所谓个体网络道德责任主要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对本身所负的道德责任。在网络生活中,个体是网络生活中的实际主体,却是以“隐身”或者“虚假”身份的形式出现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网络中发生的事情,而网络本身的“去身份化”特征致使无法追究到责任主体本身,这样势必造成责任主体的冷漠旁观与道德责任的缺乏。由此,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必须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有意识地追求主体道德责任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本身,意识到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主体存在是网络道德责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条件。这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确立个体网络道德责任的前提。在“去身份”的网络中,没有通俗意义上的外在约束,尤其需要自我坚守个体网络道德责任,否则,个体就会成为没有道德责任的自我。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责任本身便是作为社会人的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责任的社会性要求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不仅应向自我负责,更应该对社会负责。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发生,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网络社区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将高校作为特殊的道德责任主体是合理的。在此过程中就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不仅要坚守个体道德责任,同时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唯有如此,个体的存在才是合理的存在,对于社会来说,其存在才是具有价值的存在。由此,只有加强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与其对社会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与信息素养。

三、教育方式构建: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

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亦社会”的教育理念。他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归生活世界”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反思与批判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探索道德教育生活化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由此,网络道德教育也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生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出发地,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归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从大学生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理念,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理念,并在社会环境中外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进而提升道德境界。

尽管教育界对网络教育生活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目前在学校网络德育生活化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将生活世界仅限于网络道德规范性要求,将生活世界等同于道德观念与技术的训练场,忽视了学生的人性、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生活世界往往被置换和错位,畸化为病态的问题世界。不但一味注重以反面的实例进行教育,而且常常以成人的认识和观念置换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生命价值主体地位,掩盖了学生的生命之音。这必然带来学校网络道德的乏力。

因此要做好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网路道德事件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连续不断的网络道德情境中感受、行动、反省,获得一种体验积淀的人生,能感到个体主体的独特存在,感到自我的价值,感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自由。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自觉深入生活世界,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生活网络道德教育资源,以真实的网络道德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的人生意义与乐趣。二是体验是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方面重视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参与性、过程性、情景性、现场性,从课堂教学、集会、文化活动等学校教育整体的每一个空间,关注学生生命流动过程中周遭世界的各种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实践、经历和感悟,关注师生的情绪、意志,并体认、领悟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注意对体验的规约和引导,自觉摒弃后现代教育观对理性的遮蔽,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起来。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 英语教学 互联网技术 教学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进入课堂,网络教育成为时代趋势,一方面,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逐渐走进课堂,全国各地的英语网络化教学现象“热闹非凡”,另一方面,机器间的交互代替面对面的交互,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英语学习。在一些英语网络学习的课堂上,网络技术似乎只是可有可无,并没有对英语教学产生变革性影响。那么如何与时俱进地运用互联网技术,让网络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网络教学与其存在的优势

笔者在高校从事是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由于受地域、时间等限制,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学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而网络学习为继续教育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观看教学视频,网上提交作业,查找、收集信息,展示学习成果,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实现学生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同时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创造多元学习机会。让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相融合,既是对英语课堂学习的补充延伸,也更方便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学习。英语词汇的记忆是繁琐的,碎片式的,英语学习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但网络学习空间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能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有效地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结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过程成为了学习者自我驱动、 自我主导、自我控制、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在继续教育大学英语课程中采用网络教学的对策

1.在交互性教学中提升课堂学习与活力效益。“互联网+教学”给当下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笔者认为可尝试利用已有的移动互联技术平台―通过软件公司开发作业 APP。现在人人基本使用智能手机,方便了学生练习和提交作业,同时还减轻了教师改作业的负担,它可以让教师快速实现在线布置作业、自动批改、成绩跟踪以及分析学生作业数据的功能。学生可在了解自身学习结构的基础上,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实行个性化教学,因为移动互联技术特别是4G网络的采用使得英语的学与教不受地域、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更为便利、有效。

笔者认为还可利用作业盒子将检测学生复习词汇的场景简单化。在紧扣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前提下,让学生记忆词汇的过程更高效、更有趣;同时通过后台数据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智能分析其学习情况,使得学习更有针对性,降低学生在已经充分掌握的知识点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网络技术也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教师可以搜集英语学习素材,加工整理成电子书包,有了电子书包,学生不用再去翻厚厚的词典;便捷的网络搜索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各类互动平台的涌现,让教师无需再一张张批改试卷,而是能快速、精确得知学生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等信息。然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并不等于简单的技术运用,网络并不只是用来搜索信息或是机械地答题和统计。数字化课堂应是技术应用和教学方式的同步变革。英语会话往往需要配合情境,而课堂上的资源有限,准备道具又费时、费力,运用数字化手段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2.在混合式学习中建构教学交流与会话情境。网络技术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地区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把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例如“人机对话”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可能,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十分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果数字化学习反而减少了学生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岂不是又回到了原始的“哑巴英语”时代?通过网络教学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在W习中,学生可以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语篇进行混合式学习。

a.课前――自主学习&资料收集。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运用搜索引擎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将自己的预习成果作为班级共享的资源,也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到班级平台上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浏览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归纳出共性问题,总结整理后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b.课中――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学生首先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用英语向大家互相介绍自己所在地理位置,学习正确的英语发音,其他学习者可以对该生进行提问和补充;接着,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形式进行互相讨论,交换思想,将语篇提炼成思维导图,到班级网络平台,并用英语共同介绍,构成了一个跨地区跨时空的英语学习共同体。

c.课后――评价反馈&拓展学习。学习者还可以登录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视频,并进行点赞、评论;一些学校可以打造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查看,或发起更深层次的话题,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升华情感。优化后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面对面交流知识与情感的主要阵地,而课下则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人人对话”与“人机对话”模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习者英语水平。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网络环境 交互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应用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在交互式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全人(whole person)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借助必要的语言输入学习任务,调用自身认知经验与学习能力主动理解、诠释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师生共建信息资源,创造学习条件,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计划。这种学习模式的构建发生在课堂内外的特定环境中,是学生与教师或同学社会互动的结果,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运用,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一)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教学的新概念

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网络让学生主动在情景与对话中进行积极的知识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造的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可刺激学生视、听、说各器官积极配合参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纯正的语音语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而且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个体差异得到兼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交互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而非整体的控制者。在交互式教学法中,互动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生发现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应该致力于形成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双边关系,使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勇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妙想,能力不断发展,使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回答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交互模式在网络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基于网络和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所提倡的是利用网络交互性、共享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逐渐脱离对面授教学的依赖性,促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网络教育中的教师既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组织者,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还应成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交互环境可以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得到教师及时的解答;教师可实时监视、“手把手”式地进行个别辅导;可将某个学生所做的练习转播给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示范;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也可进行在线考试等。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的交互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和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操作和调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一)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形式

网络教学中的互动形式可分为学习者与媒体资源环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1.学习者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的交互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个性化学习中,学习者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学习者也可把自己的信息到页面上与他人分享交流,以个人水平对所学内容进行控制。另外,体现了网络教学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管理者之间存在交互。在此过程中由三大循环组成:一是教师教学设计大循环,一是学生学循环,一是管理员学循环。教师可通过网络环境实现三大循环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型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后者常用于讲授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都可利用电子论坛BBS、聊天室、新闻组等交互手段进行讨论。在线讨论中,教师通过网络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对讨论的话题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对整个讨论过程做总结,对讨论组中不同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鼓励;当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予以提醒,并引导其回到正题上;对学生的不当言论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解决问题或达成一定的共识。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顺利实施交互式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长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集体面授的教学形式,要指导学生树立开放的理念,尽快掌握远程开放学习的方法;要加大网上教学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处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自己调整学习目标,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拓展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交互式的学习支持服务,这是交互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开放教学中的交互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有利于促进其自主学习。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建立解答疑难的运行机制和学习方法导学机制,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收集和反馈系统,做到互动及时、可控性好和互动程度广而深。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交互就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设计教学控制平衡点,使教学课件的交互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结语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具有培养英语创造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以辩证的态度来认识它,大学英语交互式听力教学模式与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一样,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寻求创新,掌握教学规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小陆.交互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10).

第4篇

关键词: 网络课堂 大学英语教师 影响与挑战

自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后,全世界逐步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工业、服务业、商业及教育业等,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网络课堂应运而生,大有与传统课堂齐头并进之势,在这种形势下,英语教师改如何改进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育理论基础的改变

在教育改革之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就其根本而言属于传统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布洛克(Bullock,1982)认为,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因而在这种理论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而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另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二、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早在网络课堂出现之前,多媒体教室就已经走入了学校,基于此,广大教师对计算机早已是耳熟能详,而备课中常用软件,例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更是信手拈来。然而,多媒体教室归根结底仍然是传统教室的一种,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更加现代化和高科技的计算机仍然是一种展示工具;而在网络课堂当中,计算机成为了学生手中的工具,他们自主操作计算机来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造成了简单的教学课件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基于学生的自主操作性,网络课堂一般都是构建在网页甚至是网站的基础之上,目前大型出版社一般都为各个教材提供了教学网站,然而网站的内容基本仍然是源自于课本,在网络课堂刚刚起步之时也许能够暂时满足学生的需求,但逐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适应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学习架构网页、网站甚至开发课件都是有可能的。国内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苏州大学与美国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合作开设的“在线英语阅读训练”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泛读教学课件,其中就有网上讨论区,要求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针对该主题进行讨论,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还有很多其他成功的个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变成指导者

正如前边提到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每堂课上都给学生灌输大量的信息,而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而在网络课堂当中,教师站在了指导者的位置,给学生创造适当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再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正如古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两者孰优孰劣,自是不言而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台电脑链接到网络可以让人们了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学生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的时候,往往是茫然而无目的的,教师需要结合课本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编辑整合,整编出对学生有用的资源,丰富课本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出有利的英语学习情景,使学生将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实际运用起来,真正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3.课堂上的评估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整堂课的不容置喙的掌控者,师生之间是绝对的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能通过考试来测试,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评估,而在网络课堂当中,教师站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观察,这就是正在逐渐走上主导位置的形成性评估。前者关注的是结果,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的末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而后者关注的是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关注学习进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果随时进行评估和指导,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弯路,因此这种评估方式正在被教育界大力推广。

四、结语

总之,目前的实验表明网络课堂的推广仍然是弊大于利的,只要我们及时修改观念,学习新的技术,一定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文书.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教学:手段、方法与效果[J].国外外语教学,1999,(4):32-35.

[2]陈颢.重构教师角色的理想[J].人民教育,2004,(3-4):33-34.

[3]张波.网络教育――中国教育未来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柳栋.网络教学的定义[J].惟存教育――理性思考,2002.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 网络资源

大学物理实验是我国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存在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方法较简单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动性发挥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教育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对于拓展实验开放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能力,转变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及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实验指导书几乎是学生唯一的参考书,因此实验预习效果不理想。实验课前教师还必须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知识,学生才能做实验。所以大学物理实验应该实行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但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大部分只在教师上班时间开放,抑制了学生能动性发挥和个性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 可以突破实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实验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的全开放。我们构建的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开发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预习思考题和实验仿真和实验演示等教学资源上网。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实验预习、网络答疑、网络选课,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教学需要便捷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有效的网络学习方法。我们将网络教学资源分为专题资源、开放教学、交流区和训练区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

实验仿真虽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却是学生预习实验和选做实验非常好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可以让学生熟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从而减少实验仪器(尤其是精密仪器)的损坏率。通过动画或视频媒体进行实验演示,可以使实验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投资少、见效快。开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实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学术竞赛。

三、教学设计

在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把网络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探索有效的网络教学方法,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和主导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网络教学关键。

我们将实验教学分为预备知识讲解、实验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总结几个环节。对于每个实验,教师先分析学习目标和学生的专业需求,对实验任务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产生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利用网络资源预习实验,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写出预习报告。教师通过查实验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对实验项目进行讲解,只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个性的有效指导。在下次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上次实验的小结和讲评,根据实验报告和教学情况,讲解存在的问题和实验要求,根据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教学开始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何进行网络选课,如何在学习论坛上留言与交流,和讨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资料。

四、教学实践与效果

我们拿一个班作为改革的试验班。将该实验班分成素质均衡的A、B两小班,对A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对B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A班的期末总评成绩中,优秀人数高出B班16%,及格率高出B班2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91%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较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提高了实验预习效果和实验质量;有94%的学生认为网络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网络应用技能、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通过探究学习,培养了协作精神。网络实验教学班的学生参加我校学术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网络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网络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指导、检查和评价,其主导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其主动性的发挥及素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交流协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伙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39-40.

第6篇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要板书在黑板上或是口述,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板书会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所有内容都要靠手写和手抄,使课堂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口述则会使学生漏掉较为重要的内容,使教学效率下降。而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教学中后,教师可在备课阶段准备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播放来辅助教学,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教师板书和学生抄写的时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师手写或者口述不清的现象,另外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将演示文稿拷贝,在课后自主复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多媒体网络技术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乐意参与其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供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显著优化学习效果。传统的大学日语教学只有师生或学生间简单的交流,发音或语法都可能出现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对“说”失去信心和兴趣,听说能力都得不到提升,出现“哑巴日语”的现象,理论性知识掌握良好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多媒体网络技术则可以为大学日语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可在网络上下载日语原声的音频或视频,例如新闻、有声读物、电影、音乐、电视剧等等,在课堂上播放,供学生练习听力,纠正发音,学习专业用语或日常用语。可挑选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或重新演绎,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另一方面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

3.实现远程教育。

传统的大学日语教学中,师生除在课堂进行交流之外,没有更多机会进一步交流,使教学得不到延伸和发展。而多媒体网络技术使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可能,使大学日语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运用网络,教师可创建教学网站,将其课程的教学资料上传,为学生创建个人账户,使其可以登录教学网站进行教学资料的下载和学习。教师可将习题和试题定期上传至课程网站,学生登录后完成提交即可,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教师工作量。并且,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可通过课程网站的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外,利用网络社交软件,教师可创建课程公共邮箱或学习交流群,随时解答学生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通过全球社交平台与日本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其文化并提高自身的日语运用能力,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1.视。

视即看,包括教学需要的演示文稿和辅助教学的图片或视频。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授课内容显示在投影屏幕,直观而又清晰。在讲授日本特色文化如寿司、樱花、相扑、歌舞伎等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文化和其背后的内涵。在实践环节,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经典影视片段,向学生展示日语地道的运用方式和相关必需的礼仪,使学生不仅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所学。多媒体网络技术使日语教学在视觉方面更加多样,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也更加准确,逐渐增加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2.听。

听,在语言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学生主要通过听来模仿、学习,保证发音准确性,提高自身接受信息的能力。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听”变得更加方便和多样。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听力材料,可通过网络下载任何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例如新闻、有声报纸、音乐、专业听力材料等,广泛的选择使学生能够体会不同题材和不同难度的听力,不断培养自己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随时进行听力的练习和考核,实时掌握学生的听力能力。

3.说。

说,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掌握程度的最好标准,目前我国大学日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说的能力的现象,进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并将朗读过程录音,在回放录音的过程中,学生可发现自己发音及语气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加以改正,纠正发音。在观看一些影片后,学生组成小组,选择某一片段进行重新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体会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另外,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在公共平台创建日语频道,即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完全使用日语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使用所学的平台,保障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实时交流,将教学延伸到了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的机会,学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1.技术要求。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前提是,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授课必需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并不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和灵活运用网络资源,这就使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具有普遍性。另外,一些教学、学习软件的开发,教学系统、教学网站的建立,也需要一些专业人员的技术保障,这就使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应用的推广速度较为缓慢。

2.设备要求。

多媒体设备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硬件保障,这些设备普遍具有价格昂贵,需要定期维护的特点,使得某些经济能力不足的院校无法配备相应设备。另外,一些质量不佳的设备还会出现画质和音质方面的问题,影响教学使用和教学过程。

3.学生动手能力减弱。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解放双手,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这就导致学生懒于动手,不再动手去写,去查找资料,只是操作鼠标就能将资料下载、打印。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会受到影响,导致日语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自媒体背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挑战

1.多样化的信息传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控制。

自媒体造就了传统模式下难以想象的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这是自媒体最大的价值所在;从社会管理视角看,它同时彰显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特征―――信息互播的不可控性。这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冲击和影响,同时由于自媒体信息较为自由,信息把关困难,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彼此碰撞,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能量叠加。当今大学生多是“90后”,思想活跃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足,有正义感但往往事与愿违,此消彼长的自媒体互播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们的视听,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2.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发生逆转。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师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由单一传递变为多元获取。信息不再被学校与教师等主要政治思想教育主体垄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个性化倾向强烈凸显,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追求逐步呈现在教育者面前,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3.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渠道就是主流媒体的信息。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变革带来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发公众对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媒体报道,不信,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1]。这种信任危机给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潜在的困难和挑战。

二、自媒体提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

1.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

学校育人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网上网下资源等,通过多渠道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但不能忽略网络媒体,而且要积极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尤其是充分利用自媒体,使自媒体为我所用,拓宽教育渠道,整合现实资源和网络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2.有利于掌握学生动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依存度高,自媒体的信息随时随刻实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在自媒体上的动态,借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媒体上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引导和处置。通过自媒体渠道可以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扩大化和群体化,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避免信息滞后而导致工作被动。

3.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传播应该由外在强制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内在认同、接受,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自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既能发挥教育者的影响、选择、引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1.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传授知识和信息已经不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增加,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平等、民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新方法。另外,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构建规范的自媒体监控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监管都禁止学生一些学校认为不合理的信息,但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强,这种方法难以使监管取得实效。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必须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武装师生的意识,不断以主流思想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时刻在学生当中,让他们时刻监督学校自媒体信息,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网络环境。

3.合理选择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大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深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因而高效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自媒体平台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交流阵地,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达积极地思想与建议,让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使其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诱惑。

四、结语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其互动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媒体的应用中,正视自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合理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以此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1.机遇

网络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之一,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想得到的信息。随着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网上信息交流向便捷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对于思政教育硭担无疑是一种优势与机遇。随着网络营销体系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与部门也开始运用网络,树立形象宣传网站,促进文化信息的传播。学生在面对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时,科学地选择信息,可以实现自身信息的补充与完善。

从教师的层面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效的教学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教材或是多媒体等方法来被动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的切身感受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科学地筛选信息工具,以直观的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进而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

2.挑战

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极大挑战。网络信息与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等方面产生影响,且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信息自主性与平等自由的交流环境。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采取传统灌输的方法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而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实现言论自由,这也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面对这种网络信息环境上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在这一层面上出发,及时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 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

1.教师要做好转型工作

[JP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就要认识到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影响与拓展,明确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选择可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将网络的平等性和自主性纳入教学,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比如,鉴于学生对网络的易接受性,可以搭建专门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政面貌等展示在平台上,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JP]

2.拓展教育阵地

网络时代给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教师要适当地运用这些工具,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在实际中增设可以实现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丰富学生的思想交流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比如,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上出发,建立相应的微博、微信平台等,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相应的课题讨论,以此促进学生积极融入交流活动。

3.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缺乏趣味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即使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也难以真正理解其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环境下的多样信息传播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做好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影响学生。比如,教师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犯罪行为年轻化的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负面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再如,一些学生在浏览网络上的信息时,往往会不加辨别的全盘吸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种类的网络信息,让学生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得有益的内容,去伪存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遵循网络教育的原则

网络教育有利也有弊。首先,教师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辨识不良信息,避免学生接触不良的信息。其次,教师要避免完全依赖网络,可以从自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上出发,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工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网络信息工具,确保思政教育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ZK(]邢金祥,邢胜,王晓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华章,2012(26):154-155.[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