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6-03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共识。但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唯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管理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成长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路的迷茫和花花世界的诱惑。具体来说他们有如下特点:(1)心理特点。他们像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一样,面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更是一无所知。此外,他们又有一些本科生没有的特点。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强,却又十分渴望成功,渴望学有所成。他们希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制能力却较差,相比一般的本科生,他们的心理冲突更强,心理压力更大。(2)行为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有序性与多变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他律性、随意性、多变性与突发性,这与社会要求恰恰相反。(3)认知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知识面较窄,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专注力。特别是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管理者既扮演班主任、教师、“家长”的角色,又充当调解员、办事员、服务者等角色。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善于沟通交际,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其他突发事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建设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被提上日程。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有以下原则: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基础之上的。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辨能力、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冲突,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由单一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变,同时担负起教育者、实现者、赋权者、调停者、小组领导、协调人等多种角色,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在各个不同角色间切换,甚至需要随时做好扮演多重角色的准备。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具体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首先,尊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不要以共性泯灭个性。在传统的学校工作中,集体利益至上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现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观念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维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毋庸置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智是不同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信念、心理功能、兴趣、专长、行为模式等特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以自身的经验为界定标准,而是宽容地包涵、相信、理解他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平等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有成长、改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传统的学校工作依然保留着与传统学校教育同样单一的、强制的、封闭的方式。这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虽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却无法真正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起到有益的引导。因此,激发受助者改变的动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早已在我国教育界提出,并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着,这使得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有了观念上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起源于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涉及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咨询服务等等。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形式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较之下,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就是较晚的事情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政府积极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多所高校内部成立了非盈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香港杰出专上学生服务协会、扶青团、科大团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团等。我国内地学校的社会工作还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制度化和普遍化。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多年努力,有许多高校依靠本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起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分别对应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景的不同,分别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育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

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个人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班级成员各色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各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管理者通过“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甚或是未来规划,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恰当地运用移情与反移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案主自决”,管理者不但要充当实现者的角色,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管理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原因、要素、结果,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妥善处理,甚至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面对未来、面对挫折。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借助于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接着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新生适应小组、就业小组等。在小组工作中,通过组员之间的彼此角色、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变化实现成员的互助与自助,达到积极引导的效果。小组工作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组治疗,其“助人者治疗原则”使“助人者”感到自己已经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对“助人者”本身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而言,小组工作是构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组织工作 社区组织的目标是促进和帮助社区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在健康、福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学校、公寓、班级都可以是社区。职业院校管理者通过社区组织的方法以整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其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助、自助精神,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稳定社区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社区交流的范围,引导校园社区与校外社区接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为以后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2]任争锋.浅析社会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3).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志明,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易钢.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7]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10]魏卓然.社会工作理念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初探[J].华章,2012(34).

第2篇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2―0037―03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并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总量增加、严重犯罪增加和犯罪低龄化的三大新特征,给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已成为一项亟待高度重视而又需要长久进行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从社区矫正的特殊功能和特征看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介入的必要性

社区矫正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监管方式,它尊重矫正对象作为人的生存价值,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实行文明管理并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使矫正对象更好地改造成新人,尽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获得新生;它通过充分利用社区、民间组织、专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对矫正对象进行改造和教育,很好地发挥了社区作为基层组织的柔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被矫正人员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无人抚养、父母无人赡养等新的社会问题,从而有利于建构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长效机制,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矫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理念上来讲,社区矫正不仅仅是一种适用法律的刑罚执行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展开过程。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如缓刑、管制等在社区实施矫正的制度,但在几十年中,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因为把社区矫正仅仅定位于是一种刑罚的执行。长期以来,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基本停留在监督管理的层面。即使在监督管理的层面上,也存在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警力的限制,某些公安机关监管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的监管基本流于形式。

其次,从实现的目标来讲,社区矫正是矫正违法犯罪人员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活动。社区矫正根本目标是: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显然,把适用社区矫正的违法犯罪人员放在社区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回归社会。矫正对象是违法犯罪人员,这表明他们普遍存在社会功能的丧失和损害问题,他们的价值观念、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方面或部分或全部出现了问题。实际生活中发现,社区矫正的对象大多都存在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不适应问题、资源匮乏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排斥问题、权益维护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对矫正对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成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重要根源。解决这些问题,使犯罪人员不至于重新犯罪,仅仅依靠刑法的规定是很难做到的。由于矫正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都比较弱,且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非常有限,因而也不可能自行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要运用相应的社区矫正方式,在把他们放在社区的同时,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家庭等社会适应问题,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使他们回归社会,成为社会正常的一员,达到防止他们重新犯罪的目的。

第三,从方法上讲,社区矫正更强调了要用专业的方法实施矫正。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在社区矫正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社会工作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价值理念和自己特有的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康复、预防和发展三大功能。在实施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矫正对象建立互动关系,全面了解对象的情况,掌握对象的资料;通过分析对象的资料,了解诊断对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对象解决问题,同时预测、发现、控制和消除对象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帮助对象重组社会资源,提升对象的能力,让矫正对象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也只有社会工作者来实施社区矫正,才能充分显示出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不仅仅是刑罚由监内转移到社区内执行这样一个执行环境的变化,更是一种执行刑罚的理念、方式、方法的变革。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是社区矫正的内在要求。通过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矫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协助他们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联系,引导他们重新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真正起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矫正效果。

二、未成年人犯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介入

在我国,社区矫正展开不久,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介入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在社会工作的领域中,矫正社会工作可谓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协助犯罪者自我省察、自我改变,重新塑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以便能够回到社会,成为社会所能够接纳的一个成员。由此可见,当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来帮助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时,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违法犯罪,是因为受到了各种不同。的个人与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处遇时要强调教化的功能,并希望改变社会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社会工作所倡导的接纳、尊重、案主自决、个别化等原则,在开展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实践中非常重要。

接纳意味着在对未成年人矫正对象开展工作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不以个人的价值观评判对方,而是接受对方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和人的价值,相信并尊重对方的人格,时刻保持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但同时也并不是说工作者认同矫正对象的价值观与言行,而是将他的言行与他本人分开来看。我们接受他的是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与人格发展的潜能,任何个体作出这样那样的行为都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社会工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不管被矫正对象实施了多么恶性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尊重其人格。工作者尊重的态度可以为矫正对象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其消除戒备,愿意与工作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矫正工作;透过尊重,唤醒矫正对象的自尊,激发他重新审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恢复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最终实现

人生自助、回归社会的目标。

案主自决,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对象拥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自决的方向和后果绝对无害的情况下尊重其个人选择和决定;但同时,维护矫正对象的自决,不等于矫正工作者对矫正对象任意行动,而是要满怀信心,给被矫正对象灌注希望和力量。关注和肯定矫正对象的正确选择,认同他的正面表现,表彰他的积极言行,使矫正对象看到希望。

个别化原则,是指对于每一个被矫正的未成年人,都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社区矫正实践中,矫正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价值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坚持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从观念到态度到方法都要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才能使矫正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方法到位,取得实效。

其次,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实施矫正。社区矫正的展开过程是矫正矫正对象、恢复他们社会功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审前调查、接案、建立专业关系、收集相关资料,诊断问题、制定矫正方案,矫正介入、矫正评估、结案、矫正跟进等阶段。

1.审前调查。这项工作应由所在辖区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来实施,社会工作者在审判以前,通过与受助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和周围社会的接触,调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经历等社会情况,性格、气质等个人情况,犯罪行为的成因和性质等犯罪情况,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为审判参考,它不同于律师为被告作无罪辩护,而是在承认犯罪事实的基础上为法庭判决提出参考建议,有助于法庭作出有利于改过自新的判决。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有利于量刑个别化,能更好地发挥刑罚在特殊预防中的作用,因此,许多免于处罚、缓刑、社区处遇等判决,都是法庭在充分考虑矫治社会工作者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作出的。

2.与矫正对象建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当法院判决或者矫正对象从监狱出来后,法院和监狱之间有一个转接的过程,即宣告过程,同时,在社区矫正试点过程中,又加入了矫正工作机构与矫正对象签订矫正协议的过程。通过宣告和签订矫正协议,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关系得以建立。但这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专业关系是指工作员和案主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过程,工作员通过交互作用以协助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改善和增强。因此,签订协议只是一个强制性的静态关系,而不是工作者与案主双方内心感受的动态互动。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与矫正对象接触,从而与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3.收集和分析资料。工作者与被矫正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后,工作者要从各方面对其情况作详细的了解、资料收集工作,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找出问题地症结所在。

4.制定矫正方案。社会工作者与街道司法所的司法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其它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制定适合矫正对象的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其中包括需要参加的社区矫正项目和所需量。

5.矫正介入过程。矫正介入的过程也是矫正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特殊的技能为案主提供服务的过程。运用社会个案工作中的会谈、家访、运用社会资源等技术,将使得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服务更为积极和主动。再者,社会工作专业更能从生态、系统的整合的观点,关注到矫正对象在家庭、甚至在社区中遭遇到的问题,进而联合社会资源来谋求解决。社会工作特殊技能之功效,当矫正对象与其家庭有“多重问题”时,将更能彰显其特色。而家庭的参与是社区矫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以“个案管理”的方式发挥团队精神。社会工作者为达到“助人”的目的,将与学校的老师、社区有关人员等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将为了未成年人的问题,与社会人士沟通,为整合各方面的意见与资源,可能还举办座谈会、个案研讨会等。总之是以“个案管理”的方式,透过分工与合作,来解决矫正所遭遇的问题,进而使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6.矫正评估。在矫正进行了一定阶段,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对矫正对象进行评估,评估矫正的效果。

7.结案与跟进阶段。当服务介入进行到某个程度和阶段后,经过工作者评估,可以结案,但结案并不意味着矫正对象已被解矫,而是让其自己主动地继续完成剩余的矫正时间。矫正跟进是工作者主动地与被矫正对象联系,表示关怀,并了解社会适应情况。

第3篇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subsidy work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subsidy work has the problems of poor recognition of the object's needs, too single funding model and so on. In the case of social work "helping others", equality, respec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ity, the work of the group and the community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existing dilemma.

Key words Financial Aid Work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social work; poor students

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每个高校贫困生背后都有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困难家庭,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是其家庭脱离贫困的希望之所在,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开展正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已基本形成。但离新时期要求的精准资助还有一定距离,在高校中的精准资助工作是指针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最大程度的发挥资助的效能的学生资助工作方式。社会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助人活动的学科,对案主提供物质帮扶和心灵支持,聚焦案主,对案主进行“赋权”,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促使其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突破当前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的精准开展中的困境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1 精准资助工作开展的困境

1.1 对象需求识别不够精准

精准的识别是精准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现有的以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勤工助学)、助(国家助学金)、贷(国家校园地、生源地助学贷款)、补(临时性困难补助)为一体的资助系统对于贫困生的识别是以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家庭中劳动力的个数、是否受到自热灾害等方面进行测评开展的。目前,对于如何精准地识别出贫困生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成果,很多已经成型的量化的指标可以帮助高校在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分析上做出较为正确的评判。但贫困生的需求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虽然是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需求但也是最低等级的需求,在满足的经济方面的需求后,人际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是目前高校贫困生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冯宗侠在北理工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状况,结果显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水平要低于其他人。许振兴通过研究得出: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常表现出人际信任危机。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贫困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大学期间的集体活动中也容易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而等到贫困生在毕业就业时,容易出现除了学习成绩较好以外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从而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

1.2 资助方式过于单一

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是奖、勤、助、贷、补,其共性是资金支持,包括有偿和无偿两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理念和操作的差异容易触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隐痛,导致资助工作不能精准开展。比如有的高校为了能够证助学金得以公正公平的使用,在贫困认定工作中开展“比穷”的方式,?ψ手?名单和金额进行全校性的公示等行为,这行资助形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合理发放助学资金,但对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是一种伤害,容易造成贫困生因为“怕丢人”而拒绝申请资助的情况。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资助主体作为施助者,贫困生作为受助者,两者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的不平等关系,在资助对象的选择和资助等级的确定过程中往往缺乏贫困生的主体参与,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实际需求,从而造成资助形式没有真正地让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

2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开展精准资助工作

2.1 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不仅强调“助人”,还强调通过“助人”而达到“自助”。

树立平等待人的理念,平等和尊重是社会工作助人的前提,也是精准资助开展的前提。现有的资助主体是由学生资助部门及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是施助者也是思政教育者,一定要树立平等待人的理念,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开展资助工作,把资助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使学生因为受到帮助而感激、因受到尊重而积极乐观。

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对抗”贫困的能力。自助能力是贫困生改善个人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提高的综合能力。只有自助能力的增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社会工作与现存的资助方式相比的突出优势。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和贫困生建立互动关系,帮助其发现自身在发展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增强贫困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策划、抗压耐压、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能力,是针对其高层次需求的一种满足,也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积累资本。同时,针对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危机等困境的贫困生,可开展具体的辅导或训练计划。

注重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自身的潜能,其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对贫困生“赋权”,最大限度释放出个人能力,并进行肯定并通过个人专长的优化带动自身全面发展,让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并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重塑自我。帮助贫困学生正确看待资助,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外界给他们的关爱,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既不要因为贫困而一蹶不振;同时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更不要产生依赖资助的心理,放弃努力。

2.2 借鉴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聚焦案主的工作模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贫困生身上问题,据社会工作方法的类型,分别探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精准资助工作中的运用。

个案工作,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与学生一对一的专业关系,针对贫困生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为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矫正行为偏差,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有利于保障案主的绝对隐私,减轻其因家庭经济状况而产生的经济、心理方面的?毫Γ?促进资助工作更好地完成个案工作包括5个步骤:(1)建立专业关系;(2)收集资料并做初步评估;(3)与案主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计划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4)提供服务与治疗,促使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得到改善,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五、结案和评估。在整个工作中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坚持个别化原则并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技巧。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于不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不捕案件说理就是根据这个法条的规定开展的工作。不捕案件说理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经审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后,在向公安机关送达《不批准逮捕决定书》的同时,针对为什么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从犯罪构成、证据、逮捕条件、法律适用、犯罪危害与诉讼风险等方面充分说明理由,阐明检察机关的法律立场和政策选择,使侦查机关、当事人更好地理解不捕的原因。我院经过二年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不捕案件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说理的不捕案件7件8人,侦查机关、当事人等各方均表示满意,无复议、申诉案件发生。

一、及时进行说理,提高诉讼效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开展好不捕说理工作要求改变以往单纯的“坐堂办案”,把说明理由工作拓展到作出不捕决定前和决定后,即在不捕决定作出的前后,积极主动地向有关人员说明不捕理由。

1.不捕决定作出之前的说理。经过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对于那些可能作出不捕决定的案件,特别是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拟不捕的案件,要主动与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口头进行沟通,及时敦促侦查机关补充认定犯罪及批准逮捕所需证据,同时将可能不捕的意见预先告知。由于在案件定性、证据要求和有无逮捕必要的情况都与公安机关有了事先的沟通和交流,因而对最终因为补充的证据仍达不到逮捕条件等问题无法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也能够接受检察机关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对不捕案件的复议复核,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

2.不捕决定作出之后的说理。在不捕决定作出之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向有关人员分别说明不捕理由。一是认为不构成犯罪的案件。从犯罪概念、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二是认为无逮捕必要的案件。从犯罪情节、嫌疑人自身情况及适用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三是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从现有证据的证明力是否达到逮捕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并列出补充侦查提纲,详细列举需补充的证据,引导侦查取证。我院办理过这样一起在校未成年学生涉嫌抢劫案:五名未成年男学生到县内某游戏厅玩,遇到另外一高一矮两名未成年男学生,他们找借口把两个男孩叫到外面,强行从矮个男孩的身上抢走28元钱。过了几分钟,五个男生在某胡同又遇到那两个男生,他们先以用砖头打的方式相威胁,随后一拥而上,把高个男生摁倒在沙堆上,从他兜里掏出2元钱。公安机关对五名男生中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三名男生予以刑事拘留,并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我院本着对初犯、偶犯的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的方针,大胆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若干问题解释(2006)年1号的有关规定,对三名男生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给予他们重返校园的机会。在不捕决定作出后,我们主动找到两位被害人及其家长,把我们作出不捕决定的理由、依据向他们进行详细说明,两位家长听了我们的说明后相视一笑,坦言道:我们在这之前咨询过律师,也上网查过,抢劫罪没有数额限制,只要采用暴力抢钱了就犯罪,我们也听说他们(指嫌疑人)家的人来过你们检察院,以为你们不批捕是因为他们找人了,我们两家正研究着要到县里去反映情况,现在听你们的解释后,对这个不捕决定很理解,决定原谅那几个孩子,也愿意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耐心的说理、坦诚的话语,平息了将要进行的上诉,化解了矛盾。

二、延伸说理对象,达成全面共识,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不捕说理工作的对象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及其亲属。1.向侦查机关说明不捕理由。可以化解与办案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与误解,预防和减少复议复核案件发生,节约诉讼资源。2.向犯罪嫌疑人说明不捕理由。以案释法的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警示教育,让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行为性质(证明非嫌疑人所为而不捕的除外)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的伤害,告诫他们要引以为戒,懂法守法,否则将要面临的是法律对他们的严厉惩罚,促使其感悟、悔过,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3.向被害人及其亲属说明不捕理由。使其了解有关法律、刑事政策的规定,理解检察机关作出的不捕决定,有效预防和减少、投诉等情况的出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院办理一起交通肇事案,因为嫌疑人是初犯、偶犯,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并表示会积极赔偿,而且被害人只是受了重伤,情节轻微,所以我院认为没有逮捕必要,遂作不捕决定。被害人及亲属对被害人筹集的赔偿款数额不满意,见嫌疑人被释放,情绪都很激动,特别是被害人的表哥,带着两个人气冲冲地找到承办人,高声责问:为什么放人,我们打听明白了,是你们检察院放的人,你们赶紧给抓回来,他如果跑了怎么办,如果不抓回来,我们就到县里、到省里去告你们。承办人员见状急忙让他们坐下,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个案件没有结束,还得继续诉讼到下个程序,只是改变了强制措施,嫌疑人有工作,有单位领导做保证人,就算离开本地得经过公安机关批准,并给他们阅读相关法律法规及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等规定,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耐心细致的不捕说理工作使情绪激动的被害人的亲属们平静了下来。此案在审查阶段,双方在赔偿上达成共识,我院对嫌疑人作出不的决定,双方对此结果都很满意。

三、拓展说理队伍,形成整体合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不捕说理工作通常由侦查监督科的承办人员、部门负责人进行。如果与侦查机关的意见有分歧时,承办人员、部门负责人与其说明情况后,仍难以达成一致时,主管检察长、检察长与侦查机关的有关领导之间就要及时进行沟通,充分阐明观点,说明理由,力争达成共识。如果被害人及其亲属对承办人员、部门负责人的说理工作不满意,心中的怨恨难以平息,有打击报复倾向及上访申诉可能的,主管检察长、检察长应当积极与其交流,以检察院领导的身份,做到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说理工作,更容易化解被害人家属的心结,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不捕决定,促使其息诉息访,也避免其报复性犯罪。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服不捕决定的情况反映到上级检察机关,上级检察机关的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领导在了解案件情况后,同意不捕决定的,也要主动及时与侦查机关、被害人及亲属交流,共同把说理工作落到实处,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我院曾办理过一起涉嫌职务侵占案,被害人与嫌疑人签订合同,由嫌疑人承包其公司,被害人给嫌疑人提供资金,嫌疑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两人在结算时发生矛盾,我院经过审查认为此案属民事纠纷,遂作不捕决定。被害人不理解,分别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县委领导及上级院领导反映情况。因为被害人对县域经济发展做过贡献,我院对此非常重视,没有因为不捕决定合法合理而对被害人的不满态度置之不理,不仅劝导嫌疑人积极还款,还主动对公安机关领导、县委领导及上级院相关领导进行认真细致的案情汇报,从案件管辖、犯罪构成、适用法律等方面进行系统说明。公安机关领导、县委领导及上级院相关领导认同检察机关作出的不捕决定后,积极主动地分别与被害人进行沟通交流,终于得到被害人的理解,在年内的我县城镇建设中被害人再次给予了较大的经济支持。这次说理工作,不仅上下级检察机关相关人员当做自己的分内工作,县委领导也对检察工作给予了强大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整体合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对被害人的身心进行安抚、劝导,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第5篇

一、您认为,青年社会组织有哪些类型?他们在发挥何种作用?对社会有何影响?

二、您认为,青年社会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哪里?团组织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

三、您认为,新时期您最希望以何种途径与青年社会组织进行交流?最不能接受的途径是什么?

四、新时期,您希望以何种方式同青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最不能接受的合作方式是什么?

五、您认为,新时期青年社会组织需要共青团的服务和引导吗?为什么?

六、关于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核心作用,身为团干的您有何打算和计划?有哪些宝贵建议?

第6篇

各位领导、企业家们,上午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经开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作一简要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经开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悉心指导下,园区管委会通过提高认识、狠抓宣传引导、签订责任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开展教育培训、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等方式,2020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企业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认识还不足,偶有存在无证操作现象;隐患排查不细致,特种设备带病运行;双重预防机制不完善,无风险清单和事故隐患辨识标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园区管委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宣传培训抓贯彻落实。加强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宣传和培训,贯彻落实好市县各级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推进方案,按照时间节点要求,督促企业限期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以点带面抓全域推进。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从重点企业到一般企业,从高风险设备到低风险设备,分步推进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打造2家试点企业,逐个单位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逐台设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逐条隐患建立台账,逐条措施保证隐患整改消除。在此基础上,坚持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的原则,引导园区130余家企业全面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使用企业自查、自辨、自控、自改、自报的自我防控工作稳步推进。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 社区矫正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2-01

国内相对稍早一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研究上,并简单的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可运用的专业方法进行探讨。而新近的研究多数基于某一理论或立足于某一视角,对社会工作介入到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具体方法做深入的剖析,常常结合实际案例来生动和具体的分析这种模式的效用。

青少年罪犯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帮助青少年罪犯顺利地回归社会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董明伟借助现代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策略。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弱化案主的问题,而更多地关注案主的优势和潜能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关注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而非问题。(2)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之间是合作的伙伴性关系。(3)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认为青少年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主要责任借助优势视角,分析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三个层面的策略:发现优势、发挥优势和发展优势。

费梅苹在社会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认为,青少年罪犯的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互动的结果。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了解青少年罪犯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情境的基础上,帮助青少年罪犯在自我认知、行动策略、意义认定、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促使其产生改变,并通过构建全新的社会互动情境来帮助青少年罪犯改变偏差行为,达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绝对不应是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的“专职”,而是由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人员、辅导人员、教育人员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矫治队伍。社区矫正的目标不在于执行报复和惩罚,而在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具有“适切性”的人道主义服务,增进其社会化的能力,回归社会并回报社会。人与环境互动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实践理念,这些都极其符合青少年社区矫正(马良,2006)。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介入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的讨论上。上海在2003年开始将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费梅苹分析了上海个案工作方法运用于社区矫正的状况,她认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于社区矫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费梅苹,2004)。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被大多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中,具体来说,个案社会工作可以为矫正对象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网络,并将这些社会服务网络整合起来。个案社会工作有以下四个介入层面:(1)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能有效地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中。(2)引进个案社会工作流程,贯穿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中。(3)个案社会工作纳入社区结构,建立社区矫正网络体系。(4)运用个案工作专业手法,建设专业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刘念,2007)。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就是为矫正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它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流程,强调每个人的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特殊性,它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改变。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个案工作上来(汤啸天,2004)。

团体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优越性是因为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点,青少年的同辈交往要求强烈、相互影响明显,所以团体工作方法就特别适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和矫治。当面临较多的情况相同或相似的青少年罪犯时,可采用团体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团体工作程序大致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团体矫正工作的前期任务主要是对成员进行研究和诊断,设定对案主的治疗目标。团体中期的任务则是进行干预和治疗。团体后期的任务是引导团体成员将团体内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团体以外去,为成员离团后的生活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安排。(黄海燕 金艾裙,2006)小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特征包括:(1)小组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2)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并能协助小组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3)小组工作者要努力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总之,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也是开展社区矫正的重要手段。(梁赋,2010)

社区矫正除了针对矫正对象,改善其偏差心理和行为,还包括针对其社会环境改善。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以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为取向。一方面通过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矫正对象更新改造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开展社区教育与居民参与,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并能充分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培育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自治意识,最终实现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目标,同时也能用事实证明社区矫正价值所在。(王金元,2010)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由于其特有的专业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其他功能需求,促进社区矫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梅苹.社会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3).

[2] 费梅苹.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 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3).

[3] 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

[4] 田国秀.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矫正青少年罪犯中的运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5] 范典.浅议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农业大学,2007(5).

第8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辅导员工作;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队伍。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此进程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如何从原有的“框架”内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而对于从“框架”之外来寻求更有效的途径则关注较少。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学校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机制不失为提升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一种新路径。

一、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

(1)工作理念的传统性

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大多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这在客观上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工作方法的有限性

从工作方法看,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

(3)功能发挥的简单化

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陷于繁杂的琐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使得对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就事论事式”或“简单应急式”地处理。这种状况导致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在表面上,而无法将它作为课题去研究、预防和管理,致使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系统的研究。

2.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是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1)“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

社会工作崇尚的是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独特性的理念,其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把学生看做平等的、应受到尊重的个体,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2)明晰的专业伦理守则

伦理是对一种相关行为的标准和期望,规范有关个人和团体的责任。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晰的专业伦理守则。概括来讲,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守则主要有:尊重学生原则、援助自立原则、资源充分利用原则、客观公正原则、保密原则、公平原则。

(3)比较成熟的专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个案工作以个人为着手点,透过对个人以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个体的成长。小组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社区工作则通过促成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发展,而后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校的政策和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

(4)功能发挥的完善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学生解决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充分掌握学习机会,为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二、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可行性

1.二者存在契合性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一定的契合性,这主要表现在: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服务活动;从对象上来看,二者都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从目的上看,二者所追求的工作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从功能上看,二者都能够起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

2.二者存在互补性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又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从工作对象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学校社会工作则主要是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从价值观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学校社会工作则没有主流的价值取向,只有专业价值取向;从工作方法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等传统方法开展工作,而学校社会工作则具有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术;从工作原则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而学校社会工作则具有非常明晰的专业伦理守则。

3.实践依据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即学校社会工作在欧美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1971年,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到2000年,香港已形成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2002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支持下,国内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揭开了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序幕。

三、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工作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以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而学校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它不仅强调助人计划的实施,更强调其后受助者困境的改善,它所关注的是受助者的真正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实际上要求社工人员是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困难;是治疗者,干预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促成者,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导者,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有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2.有利于运用专业技术,提高工作效能

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虽然一些传统的工作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专业的眼光来审视,一些学生问题的解决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而学校社会工作则以专业化的形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探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

3.有利于丰富工作内涵,完善功能发挥

在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将扮演更多的角色,如专业指导者、行为及情绪辅导者、社会教育者、资料收集及咨询者、资源获取指导者、调解者等。多重角色的扮演将会大大丰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育人功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学生问题多为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情绪失调等,而现行高校学生工作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早期预防。学校社会工作则注重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可以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其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积极作用。

总之,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是对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社会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现行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更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在高校原有的德育体系基础上导入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高校科学育人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