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二者的关系
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种趋势下的会计地位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从类型来看,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都属于会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促进整体的经济进步,有必要推进财会和税务层面的改革。全球化影响下,税务以及财务两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改变。与此相应,财务和税务会计的日常管理也逐渐趋向于完善。从总体上看,财会改革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进而为各类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参照。然而不应当忽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这两种类型的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为了完善管理,就有必要详细划分二者。只有明确了二者关系,才可以妥善处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准。
一、两种类型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本质上看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分密切。具体而言,税务会计延伸了财务会计,同时财务会计又构成了税务会计的根基。完善财务会计,就能够完善日常性的企业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方式,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通常可以适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方法上,二者也可以选择同样的核算流程以及方式。详细而言,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具备了如下的联系:
首先,在信息处理中,财务会计能够用来提供基本参考,提供了处理信息所需的根据。从企业角度看,内部管理的要点就是财务会计,这是由于财务会计密切关系到各阶段内的企业运营。利用税务会计,能够用来查验各阶段的经营数据,统计各类型的经营信息,同时还可以据此编制明确的税务表。具体在操作时,财务计算得出的数值和结论都可以用来提供税务会计的必要参考。依照核算结果,选择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在财务过程中,税法应当用来约束日常性的资金周转。在这种基础上,确保稳定有序的运营环境。
其次,企业制作的财务报告代表了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的协调现状。为了完善管理,确保经济的整体平衡,税务会计必须密切协助财务会计,二者应当共同运转。在财务报告中,就可以体现出现阶段的两种会计关系。有些情况下,税务会计会制约财务会计的进展,这种情况应当格外注意。例如:在财务报表内部经常会出现递延税款的现象。受到差异的影响,税务会计相应的法规就必须适用于企业内的财务会计,二者因此遵从了同种法规。为了协调合作,有必要妥善管理两类会计流程。这样做,才能够服务于企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二、两种类型会计的差异
全球化趋势下,不同类型的会计表现出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税务会计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二者并不是同种的会计类型;虽然具备了紧密的关系,但仍是有差异的。为了推进改革,有必要明确两个类型会计之间的差异。只有明确了差异,才可以为企业平日的经营以及运行提供更精确的会计数据作为参照,推进科学会计的具体落实。实际上,财务会计以及相关的税务会计表现出如下层面的差异:
第一点,是会计目标差异。从基本目标来讲,税务会计应当依照税法予以执行,在计税和纳税的全过程中都有必要遵从税收类的法律。只有遵照法规,才能够切实减小综合性的税收成本,服务于日常的征税活动。在落实税收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监督并且了解实时性的税收情况。在这种基础上,拟定必要的税收标准,用标准化的方式来监管税务会计的具体施行。从整体上看,税务会计也更能够确保企业获得精准的会计数据和信息,为税收提供保证。在最大化范围内,税务会计可以用来优化税收的实效性,确保收益的提高。与之相应,财务会计更多重视宏观层次的监管,重视整体式的经济监管。具体来看,财务会计能够记录实时性的业务状态以及核算状态,这样做也满足了内部的企业监管需要。了解了经营状态之后,企业才能够设置可行的经营目标。
第二点,是核算的差异。从核算对象来看,财务会计也区别于税务会计,二者表现出核算对象上的差别。具体在核算时,先要划分不同特性的核算对象。针对各类型的会计信息都需要予以必要的监管和处理。经过有效的信息处理,落实企业设置的财会目标。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把经济事项作为自身的核算对象,分析经营状况和现阶段的运营状况。经过分析之后,就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之相应,税务会计针对于减免税收和资金计价等具体的核算事项,重点是各类的经济活动。通过详细的核算,就可以分离不同类型的财会职务,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多类型的职务。通过控制和监督,防控会计流程的作弊现象,进而确保客观和真实。
第三点,是形式的差异。财务会计通常的形式包含了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报表,管理者就可以更加了解现今阶段的会计形势,了解经营状况。由此可见,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管理者就可以设置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宏观进步。不同类型的会计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形式也并不相同。管理者在拟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形式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落实会计监管的总体目标。
三、妥善处理两类会计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并不能够割裂二者。企业要确保整体的协调,就有必要更重视妥善处理税务和财务两类会计的关系。妥善协调二者,才可以确保会计流程的精确性,获得精确的信息。有序处理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提升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促进企业获得更高额的利润,维持税收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要协调处理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应当依照如下的流程和方式:
(一)明确差异性
针对税务会计和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当更重视二者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样做,才可以促成会计基本目标的落实,减少二者的交叉领域。针对两类会计,应当设置必要的分离原则。在具体监管中,应当妥善分离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确保两条线的财务监管。避免两类会计的互相混淆,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差异,才可以更好区分二者。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当适当扩大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差异,而不应当忽视这种差异甚至混淆二者。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就可以给出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长期进步。各类的会计在具体目标和形式方面都具备差异性,在拟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差异的形式。
(二)促进关系的协调
针对财务和税收的不同政策有必要加以协调。在这种基础上,促成二者关系的协调。从根本上看,财务以及税务分属不同的企业监管领域。企业既需要财务政策,同时又不可缺少必要的税收政策。对于两类不同政策应当加以协调,明确不同的职责。近些年,宏观经济呈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在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中妥善协调税务政策以及财务政策。针对二者的时间差异,也需要妥善加以控制。这样做,才能推进企业会计的进步。
四、结语
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既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彼此区分的,不可以混淆二者。在各个层面上,二者都表现出差异性。在具体的会计流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会计。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确保实时性的会计处理,进而确保会计相关信息的完整和可靠性。在明确了差异后,也可以致力于完善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整体上优化宏观的财会环境。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平稳的税收和财政环境,推进了平稳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旅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及其协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
[2]鲜于文杰.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与差异[J]. 科技视界,2014(20).
[3]王俊芝.如何处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质量探索,2016(04).
[4]李一红.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及其协调性分析[J].市场研究,2016(06).
在财务会计中,凡是不涉及现金或涉及的现金不超过25%的交易,均称为非货币易(不以货币结算或不以货币结算为主,而以实物相互结算,从而实现实物购销的一种交易方式),因此,应按非货币易进行会计处理,即不确认收入而按成本结转;但在税务会计中,因为要体现税法导向原则,故一般是将非货币易作为正常销售和购买货物两笔业务对待。
二、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的会计处理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下,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采用“一套账”,当发生这类交易行为时,凡是涉及税金负债(如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等)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必须按现行税法规定正确界定其计税成本(价格),进而确定其应交税金(税金负债金额);而因交易所涉及的其他会计要素,则应按企业会计准则、制度进行确认和计量。具体而言:若双方换入、换出的均为货物时,按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属货物的以物易物,双方都要作购销货物处理,以各自发出的货物核定其销售额(依次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确定)并计算销项税额,以各自收到的货物核定其购货额,并依据对方开具的合法增值税发票按规定程序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即同时反映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若一方是货物,另一方是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换出货物方将增值税销项税额记入换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中,不单独反映。若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分别确认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当此类交易涉及营业税时,换入资产的营业税包含在资产价值之中,换出资产应交营业税(税金负债金额)的确认、计量,应按其销售(转让)额(依次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确定)与法定税率计算。与此同时,对这类交易中涉及的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则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样,一笔交易的会计处理分别以两套法规为处理依据,可以同时满足税务机关、投资人、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但它也会给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涉税风险和税收成本。兹以不涉及补付价款和涉及补付价款两种情况,说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下的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1.不涉及补价
以非货币易方式换入的货物,如果不涉及补价,原则上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用公式表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换入单项资产时,如果换入的资产不是货物(存货,下同),按上式计算;如果换入的资产是货物,公式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还应减去“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单独反映),“税费”中的“税”不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不是换入单项资产,而是既有货物又有非货物资产时,由于货物的增值税是价外计税,在计算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应是先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然后再按照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分配。
若换出的资产是货物,应按销售货物计算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锐额)”;若换出资产不是货物,应按其账面价值转出。但对换出的不动产、无形资产,则应按税法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并在会计中予以反映。
例1:某酒厂12月份以自产A种粮食白酒10吨,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取造酒原料(高梁)若干吨,双方不涉及补价。当月销售同类粮食白酒,最高售价10000元/吨,最低售价8000元/吨,加权平均价格为9600元/吨。(本例只考虑增值税及消费税,其他相关税费略。其中粮食白酒增值税率17%;消费税率:从价部分按25%计征,从量部分按0.5元/斤计征。)
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回高梁,按《农产品收购凭证》上注明的收购价款(我们假定企业以白酒的成本加要计缴的增值税作为收购价款)的13%计算进项税额;若从粮食企业换取,可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款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假定换出白酒成本为6000元/吨,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66398.4①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9921.6②
贷:库存商品――白酒
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3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35000
该酒厂当月又以两吨自产B种粮食白酒换入专有技术一项,两吨粮食白酒的总成本是2万元,该类粮食白酒的销售价格1.8万元/吨。假定没有计提跌价准备。酒厂应作会计分录(只考虑增值税,其他相关税费略)如下:
借:无形资产
26120
贷:库存商品――白酒
2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1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11000
酒厂当月换出的两吨酒,期末还应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
对方单位应作会计分录如下(假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18000元,计税价格22000元):
借:库存商品――白酒
19100
贷:无形资产
18000
应交税金_应交营业税
1100
2.涉及补价
按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当收到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小于25%时,作为非货币易处理;高于25%时,作为货币易处理。不论何种交易方式,只要涉及货物,必须按税法规定正确计算反映增值税额。如果涉及补价,则一方收到补价,一方支付补价,其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有所不同:
(1)支付补价时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2)收到补价时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一收取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收益③
如果在非货币易中不涉及“货物”,则“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算公式中也不涉及“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这里需要判断收取补价的一方,其所收取的补价,能否弥补其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以及因收取补价而需要缴纳的税费,即此时需要计算相应的损益:
应确认的损益=补价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或)应确认的损益=补价×(1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
资产公允价值)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
应交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计税价格×税率④
如果换出资产是单项资产,则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是惟一的,对上述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不会有偏差;若是多项资产,则在考虑税收因素时,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是交易中的全部资产,还是单项资产也应该予以明确。本文认为应该是全部资产。这样,应确认的损益公式如下:
应确认的损益=收取的补价一补价÷全部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全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一补价÷全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应确认的损益”,不论正负,均应记入当期损益账户。
例2:甲企业以其自产的C产品换入乙企业一台设备和一部分原材料(乙企业的D产品)。C产品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计税价(公允价值)为100000元。设备的账面成本22000元、累计折旧4000元、公允价值2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D产品的账面价值为55000元、计税价(公允价值)为60000元。乙企业以银行存款向甲企业补付价款20000元。两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义务人,增值税率为17%,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乙企业换入C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分析:
1.甲企业(收取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是否属非货币易
由于20000÷100000×100%=20%
所以,此项交换属于非货币易。
应交增值税=100000×17%-60000×17%
=17000-10200=6800(元)
应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800×(7%+3%)
=680(元)
应确认的损益=20000-20000÷100000×80000-20000÷100000×680=3864(元)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80000+17000-20000+3864+680=81544(元)
原材料入账价值=60000÷(60000+20000)×(81544-10200)=53508(元)
设备入账价值=20000÷(60000+20000)×(81544-10200)=17836(元)
(2)作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材料
53508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200
固定资产
17836
银行存款
20000
贷:库存商品――C产品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应交城建税476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04
营业外收入
3864
2.乙企业(支付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是否属非货币易
由于20000÷(20000+80000)×100%=20%
所以,此项交换属于非货币易。
(2)假定换入的C产品作为乙企业的固定资产,换出固定资产免缴增值税,其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①注销换出设备账面记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累计折旧4000
贷:固定资产
22000
②非货币易
借:固定资产
103200
贷:库存商品――D产品
5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00
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银行存款
20000
在上述会计处理中,交易双方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成本、账面价值转账,并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基础,符合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也不影响所涉流转税费的计缴(它要按税法认可的计税价格计算,该“价格”并不等同于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但在期末要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而且,因换入资产价值是以换出资产账面成本为基础(而不是市场销售价格),意味着其计税成本的降低,日后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按换出资产成本及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之和计算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对企业并非有利。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模式的会计处理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模式,就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设“两套账”(此处不是指一套真账、一套假账的“两套账”),财务会计按上述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税务会计则将非货币易视为资产售出后再购入两个环节,分别作销售和购入的会计处理,这样,日后就不必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可以减少差错,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如例1,某酒厂12月份以自产A种粮食白酒10吨,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取造酒原料(高梁)若干吨,双方不涉及补价(本例只考虑增值税及消费税,其他相关税费略)。企业换出粮食白酒时,按销售商品进行税务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1232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3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35000
期末,结转销售成本,不必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换回的高梁,按购入商品进行税务会计处理(我们假定企业以“应收账款”作为收购价款):借:原材料
97718.4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4601.60
贷:应收账款
11232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89-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合并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会计界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必须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综合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整体状况。为此,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我国已经同世界经济接轨,会计准则必然也要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发了新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各方面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修订,对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理论、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对少数股东权益的界定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文将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面的变化展开探讨。
一、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理论由母公司理论转变为实体理论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针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要。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理论而言,对整个企业集团不同的认识会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另外,不同的会计理论对于合并范围以及少数股东权益的界定也不相同,2006年新会计准则以后,我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理论进行了重新界定,我国开始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采用实体理论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不再使用母公司理论。
(一)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更能体现少数股东的利益
顾名思义,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或者整个控股公司的股东利益,母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的财务以及经营决策,忽视少数股东的利益,满足母公司的股东以及债权人对于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母公司理论只看重母公司的利益,而没有直观且全面地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这对于信息使用者是不利的,鉴于以前我国会计方面的规定,我国一般采纳母公司理论。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同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开始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国际会计准则一般采用实体理论,把所有股东放在平等的水平上,不过分强调母公司或者控股股东的利益,合并净收益在控股股东以及少数股东之间予以分配,根据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保护了少数股东的利益,更加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采纳实体理论。
(二)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在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有差异,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会计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并且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实体理论同母公司理论相比,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实体理论不仅考虑到属于母公司的利益,而且也兼顾了少数股东的利益。从集团公司内部未实现损益来说,实体理论强调全部抵消,而不是根据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来抵消,这样有助于减少企业集团内部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实体理论强调对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少数股东权益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这样能够保证各方面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而母公司理论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而对子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样就会采用双重计量标准,使得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第三,按照实体理论,要将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东权益类显示,准确地反应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而母公司理论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负债以及股东权益之间,这样不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因此,新会计准则下强调实体理论,更能准确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而且容易理解。
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中合并范围发生变化
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合并范围是否科学直接影响了会计报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主要是针对子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要求根据是否控制来判断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只要是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母公司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者以下的表决权但是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发生变化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兼并现象越来越多,合并财务报表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重新修订了会计准则。首先,是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中控制权的变化,新准则强调只要是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新准则更加强调实质性控制原则,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强调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控制,因此,新会计准则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以实际上的控制权为依据,以此来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基础。其次,是在数量标准上控制权的变化,合并范围首先的基础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对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就是数量意义上的控制,从数量标准来看,只有母公司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者以下的表决权但是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新会计准则同原有的会计准则相比,在数量标准的计算上更加明确,措辞更加清晰,规范、严谨,新准则强调半数以上表决权,而不同于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权益性资本的界定是不太清晰的,股票分为普通股以及优先股,普通股有表决权,对公司有实质性的控制,而优先股并不能对公司拥有实质性的控制权,因此,新准则在这方面界定更加规范,不仅母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来表达母公司的战略方针,也可以控制更为低级的子公司,进而控制整个企业集团,更有利于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有利于会计工作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也有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更多地了解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第三,新准则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不再根据子公司对母公司是否重要,是否对母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而判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而是除特殊情况外,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整体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二)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新会计准则在控制基础上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除特殊情况外,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而且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进行了清晰的界定。首先,新准则根据控制原则,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无论是否对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或者经济业务是否特殊,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但是,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新会计准则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有个清晰的分类,最主要的就是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如果不符合此条件的就要排除在外,因为新准则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不强调法律意义上的控制,要有证据表明拥有实质控制权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另外,对于当期收购但是在整个报告期内还没有出售的子公司,由于母公司能够对其实施实质意义上的控制,因此,应将这类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在这一方面新准则同旧会计准则是不同的。对于超额亏损子公司,如果不是破产清算,还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而且该子公司对母公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母公司对该子公司实施控制权并承担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那么该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其次,新会计准则也对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于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就是处于特殊情况的超额亏损子公司,正常状况下的超额亏损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而特殊情况除外,例如,如果某子公司已经不准备持续经营,准备清算或者宣告破产,那么母公司对子公司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控制权,那么该子公司就不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因此,对于界定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关键是看母公司是否还能够进行实质性的控制。
三、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不再单列,并规范了少数股东权益的列示范围
2006年新会计准则以后,取消了“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根据合并财务报表的实体理论,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应该在母公司权益以及非控制权益之间进行分配,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不再单列,公司在根据新会计准则调整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以及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项目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进行调整,未确认投资损失不再单独列出。另外,对于少数股东权益,新会计准则将少数股东权益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类予以显示,不再列示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这样更符合规范,反映了实体理论的范畴,强调实质性控制。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部,2006.
1、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是新高新财务制度的要求
2012年出台的《高等院校财务制度》对成本费用的核算相关事宜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对会计核算中的事业支出科目拆分成后勤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教育事业支出以及离退休支出这五个会计科目,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更为细化,相关制度对于成本费用的考核也更为健全,成本费用的报销核对机制更为严格。只有将基础会计工作做的更加规范,才能够有效满足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
2、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会计基础工作的不断规范对于进一步梳理高校管理业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基础工作是高校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最基层的相关工作,因此,只有做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谈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才有意义。
3、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能够防范腐败问题的滋生
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频发,高校领导班子涉及的腐败问题较多,这与基础会计工作不够规范具有较大关联,通过强化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能够为违法乱纪行为建立起稳固的防火墙,减少腐败问题。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规范性有待提升
会计基础工具主要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有关工作,包括与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有关的工作以及账务处理等有关工作。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工作而言,以陕西某高校为例,其会计凭证所附所始凭证实际张数与其在记账凭证上所记录的原始凭证张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基础的会计工作出现问题使得其所反映的业务的真实性与公允性面临着较大挑战。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不规范问题还表现在会计科目的使用未能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保持一致,相关资产的核算不能够保证账实相符以及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使用不正确等。
2、会计监督不到位
监督职能是会计两大职能之一,如果仅进行核算而不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有用性便会大打折扣,因而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成本与费用支出的发生。当前,在我国的某些高校中会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在实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真实情形严重不符的报销支出时有发生:现金限额使用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科研或者教育经费的使用并没有严格按照预算予以执行、办公用品以及学术会议等支出项目在报销时不提供应有的明细清单、出租车费和长途汽车等差旅费发票连号等。这些现象如果在高校账务中得以反映,一方面会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质量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为高校相关主体违法违纪现象的产生提供可能的空间。
3、高校财务人员配备较为不合理
我国高校中执行会计基础工作的财务人员对于高校的相关业务熟悉程度大都不高,相关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基础的从业资格证明,其执行后续工作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并未得到及时更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断发展与改进,高校财务有关工作与之前相比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基础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并没有随之得到应有的提升,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业务不能够根据既有的知识储备做出会计人员自己的职业判断,更多的是依据相关领导的示意来执行相关财务工作,使得其在财务工作中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会计相关信息的质量也随之降低。此外,会计基础工作的轮岗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按照《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的要求,高校财会人员,尤其是处在关键岗位的财务人员应该及时进行岗位的轮换,以便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合规性,但是在实际的财会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
4、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
无论对于高校还是企业而言,会计工作电子化信息化都是大势所趋,但是从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电算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当前,高校大多已建立财务核算系统,但是对于高校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及业务收费系统并没有及时建立,有的高校虽然已经着手建立相关系统,但是对于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这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的问题产生,不能够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的问题。以高校经费使用为例,信息系统的搭建能够对相关额度进行设置并对相关经费支出按照预算用途使用进行有力控制,但是当前仍有部分高校采用台账这一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控制,一方面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加大了出错的可能性。
三、会计基础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
1、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领导是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主管人员,多是科研或者科学出身,在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方面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精力,部分高校领导通常仅仅简单地认为财务会计部门就是记账部门,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资源对管理水平进行提升。这种对财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认知的不足,使得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与提升较为缓慢,基本的财务技能水平在不断下降,对于出现的新的财务会计问题缺乏知识储备,无法进行有效的职业判断,财务会计工作受到部分领导过多的不利干预,影响了高校会计基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2、基础会计工作在内部管理中被忽视
当前高等院校财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聚集在资金管理上,对于财务工作的其他方面,如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产清查以及财务分析等较为忽视,基础财务会计工作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并未被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多是流于形式,在执行审计工作时缺乏应有的权力与独立性,对于高校财务工作进行评价的相关工作也较为表面,为违法行为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某高校为例,教学科研单位用自己的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现在学校规定,只要超过800元,都要登记造册,丢失要赔偿。某实验室一次购入10个千元以上的计算机硬盘,学校检查时,发现丢失了两个,按照新规定必须赔偿。教师们不理解:我们自己经费买的,为什么学校还要检查?还要赔偿?
3、来自外部的监管力量较为薄弱
监管是财务会计工作合规与合法的重要保证,外部监管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监管工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上级主管部门,当前上级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监管次数越来越少,高校的会计工作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定期的监督与指导;其次是来自中介组织的监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当前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执行高等院校审核工作时,独立性较差,审计工作往往只是限于表层,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并未予以深入分析,监督效果较不理想。
4、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高等院校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上表现的较为迟缓,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的性质与企业具有较大差别,适用的财务信息系统对于高校的适用性不强,高校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控制与相关管理职能无法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从外部购置较为合适的信息系统,影响了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投入较为不足,高校推行财务信息化工作缺乏资金支持,既有的软件或者信息系统随着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已经不适应现有业务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更新才能实现相关功能,而且高校在财务人员培训层面投入略少,财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对于相关软件无法有效使用,也不能够利用其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四、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对策探讨
1、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
领导是否重视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只有领导充分重视,财会人员才能更好执行相关制度来获取真实、无误的原始凭证,并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只有领导干部对会计基础工作充分重视,才能够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及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资源,财会人员轮岗制度才能够得到执行。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进行明确。高校还应结合实际,积极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支撑,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合作,对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核查,对于问题及时发现、整改,促使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有制可依,并对制度及时完善,保证制度得到落实。以四川大学为例,为了规范财经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努力在学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严格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高素质的财会管理队伍和诚信体系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还专门在2015年设立了四川大学“财务管理”科研项目。
3、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执行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监督部门、中介机构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高校经济活动的合法以及相关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进行监督,三种主体应相互配合,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全方位覆盖,确保高校活动在法规的约束下运行。此外,还应建设内网进行动态监督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改变各部门信息孤岛的现象,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对信息输出管理进行规范,遵循相互制约和安全保密的原则,建设良好的内控环境。
4、提升高校会计工作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会计 基础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87-02
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逐步增大,按照企业财务工作的发展思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具体内容:
(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1.会计机构:会计机构的设置应与本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求相适应,保证单位所涉及的会计事项都能够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2.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配备应符合集团公司规定任职条件;在岗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根据业务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且符合内部牵制要求,建立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根据业务变化及时更新;应定期对本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轮岗;出纳岗位人员任期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 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二)会计交接
1.会计人员工作调动(包括轮换岗)或离职,必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清册应列明移交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账表、凭证、印章、有价证券、发票、文件及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系统管理员在交接双方交接完毕后,撤销或再分配移接双方的会计处理权限,并作记录。
2.移交清册应包括岗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职务及签名。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三)会计核算
1.原始凭证:发票本身应合法合规并加盖开票单位发票专用章;原始凭证(自制和外来)应要素齐全:凭证名称、日期和编号、填制单位和填制人、接收单位名称、经济内容和摘要、经济业务的数量和金额、经办人签名和盖章;原始凭证不允许有挖、补、刮、擦或字迹不清、内容不明情况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购买物品原始发票必须有经办人、验收或保管人签字;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或收款人公章和签字;对于已核销的票证必须加盖已核销章。
2.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金额、附件张数与所附原始凭证的金额、张数应完全相符;会计分录正确;各项辅助信息准确齐全;记账凭证的摘要简明扼要,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内容;记账凭证要素要齐全,应有审核人签字、财务主管盖章;涉及货币资金的收付凭证必须有“收讫、付讫”章,出纳盖章、经办人签字;调账凭证应附调账原因的详细说明和被调凭证的复印件,调账后在原凭证上注有“此凭证已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作调整”的说明,同时应由调账凭证编制人及原凭证编制人在调账说明签章;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应当科学、合理,具体传递办法由各单位业务需要自行规定。但会计凭证应当及时传递,不得积压;记账凭证的装订要整齐、美观、规范:凭证封面有年月日、凭证册号和起止号;凭证侧脊要有年月日、册号、起止号、卷号;凭证要有财务主管和装订人盖章;封面所有数字戳和盖章必须清晰、端正。
(四)会计账簿
按规定填写账簿使用登记表,内容填写齐全,加盖公章,贴上印花税,并按规定划线以示注销;现金、银行存款及内部存款日记账原则上不准出现贷方余额;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得坐支;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对账,并编制对账单、银行余额调节表、盘点表等相关表单,表单内容填写齐全;库存现金盘点表、现金日记账与库存现金相符;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商品(产品)明细账与实物管理部门实物台账相符,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五)会计档案
1.每个会计期间结束应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保存在电子介质上,原则上要求每天进行备份;备份时应至少备份两份,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备份永久保留。
2.履行档案借阅、归档手续并做好记录;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外,按规定程序销毁。
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财务预算、工作总结、各种文件资料以及其他重要会计资料必须存档保管,归档的会计档案必须与归档清册数据一致。
4.会计档案要按规定整理立卷、编制目录,按时归档保管,做到安全保密、存放有序、外观整齐。
5.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6.其他会计资料:包括其他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各企业核算中成本核算业务较多,成本控制与单位的业绩挂钩,会计人员难以违背本单位领导意志单独进行会计核算,无法真正行使会计职权,使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能力弱化,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会计基础规范的理解各异
每年会计人员都要参加由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通过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有部分财务人员认为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都是走形式,对会计知识的更新不能很好的掌握,导致对规范的理解各异,使会计基础工作做的不规范不扎实。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专业知识,才能做好会计业务处理。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企业会计文化。
(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
1.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最常见的是部分内控表单需填写的内容不完整。如付款审批单中的付款方式、附件张数、工程项目结算表中付款事由等内容不填写。
2.如何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正确归集成本各异。由于目前财务系统科目已定义化,财务人员对成本费用理解不一致,生产部门结算单上费用归口不明确,导致部分成本费用入账时科目会造成偏差,对费用的归口可能在信息传递中不明确,造成核算不准确。。
3.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生产部门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自己对结算单据的理解进行核算,这种经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使出具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脱节。
4.原始凭证更改后,更改处未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按会计规范规定,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有凭证单上附件张数,与实际附件张数不一致,更改后未及时盖章取,不利于日后凭证查阅,也可能导致某些人为达到非法目的而有可乘之机。
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些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就是支付款项中心,不重视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也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某些会计人员总是认为只要财务数据正确就万事大吉,忽略了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对新业务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法规的学习。此外,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均非会计专业毕业,对会计工作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理解,再加上培训学习的力度不够,对会计基础工作就习惯成自然,总是廷续前任会计的工作方式,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忽略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三)自我约束、检查力度不够
目前有些企业已效益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目标,因此某些单位的会计工作有时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造成会计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没有引起重视。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分管监督部门及领导惯于从大的违规违纪问题看起,对一般事物性的工作不重视,即只重查问题,轻视了某些基础性工作。
四、如何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一)认真学习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熟悉和掌握其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各类规定,做好依法建账、准确报账等工作,扎扎实实的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同时做好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二)抓好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
有的单位制定了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并随着经济内容的扩大、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不断的更新或完善,如资金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管理的角度对会计基础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各种财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可以建立必要的检查和奖励制度,对执行情况加以考核。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监督
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单位应成立检查小组,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一方面由上级部门委派审计部门检查,另一方面由本单位会计人员组成,相互检查、相互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作用,定期进行审计,检查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企业内制制度是否完善及其执行情况。
(四)大力提倡会计人员参与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是广泛的,会计基础工作在单位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流程,它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业务水平提高的体现,其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进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是会计人员永远都要学习的内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待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最终实现整个经济活动的有序运作,为单位经营向生产延伸提供基础。
五、总结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基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是财务信息复杂、多变。确保财务信息的质量,不单纯的靠几个财务工作者来维系,财务工作要有精良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运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整体提升,对巩固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延方,李艳.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2.魏小玲.如何做好会计基础工作.2009
3.刘彩霞.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财务与会计导刊
4.安燕宁.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孙春红.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问题表现形式及对策.
【关键词】 会计基础; 职业道德; 会计监督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确定前提、提供条件、规范操作、防错纠弊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它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单位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和单位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影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笔者认为加强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是各级财务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的事情。针对目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本文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作简要的探讨。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的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会计基础工作的概念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这就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而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没有经济业务事项,会计核算也失去了对象;以不实甚至虚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成了没有规范,没有约束,没有科学可言的一种手段,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根据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经营业绩、选择合作对象、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规范会计资料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比较多,主要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财政部的一系列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制度等。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伪造、变造会计资料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情况,《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此作出了限制性、禁止性规定。
(四)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是为保证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安全,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其有二层含义:一是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即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在格式、内容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在这几年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它们通过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每年举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地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技能,从而改善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并且从硬件上开发新的财会系统,以配合会计工作不断发展的脚步,优化会计基础工作。但会计基础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在:一是会计机构的设置有重复性;二是会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职责不分。应按照“互不相容”原则设置。比如,有些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直系亲属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三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规范。其表现在以感情代替会计法规制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四是监督体系不健全。各单位应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五是为达到偷逃税款,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算账、报账,以借机“浑水摸鱼”。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那么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保证。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单位账务不清,账目混乱,在这种状况下可想而知会计工作会发挥什么作用了。
(二)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以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做为保障。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首先从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开始。他常常会消弱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的状态,给违法违纪行为创造可乘之机。
(三)是会计监督方面的需要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原始凭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需要会计基础工作要真实、客观、准确、及时的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容。
(四)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会计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特别是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上要周全和严密。
(五)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对其提供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将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等诸多情况,这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国家造成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加剧社会经济持续的混乱。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最好支持。因为从领导做起,会计人员才能以更严厉的制度来取得真实、完整、无误的原始凭证,并真实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可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其次,应配备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不一样,它有其特殊性,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所谓高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熟悉单位的经营业务,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个会计人员,仅有会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给领导尽出歪主意,使领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滋长单位的“歪风邪气”;或者帮助企业偷逃税款等。
再次,要有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的划分是比较细的,分工也是较为明确的。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总体,而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会计凭证的产生环节,每个环节如何控制,岗位之间如何牵制,是我们订立会计管理制度的起点,要从源头上控制好,从而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综上所述,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便于与国际会计接轨,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好地吸引外资投资等等。所以我们各位会计业的盟友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会计工作水平和素质,努力从小事抓起,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S].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进贤县公司深刻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深入开展“三集五大”工作等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完善财务制度、会计基础、财会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工作,逐步推进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有效提升财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公司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创优活动,弥补管理短板,强化管控措施,规范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依法治企水平。
关键词:
会计基础管理;财务工作水平。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强化内控流程管理一是结合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完善财务制度。近3年,进贤县公司结合财务集约化实施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推行财务管理“六统一”。按照国网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范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的账、证、表以及信息披露、会计档案等管理要求;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的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修订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管理制度》、《电子支付密钥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二是结合财务集约化对关联业务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对在ERP系统中与财务相关联的检修、营销、物资、人资、资产等业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并明确了关联业务流转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三是严格执行现金支付风险控制。公司各部门严格执行月度现金流的预测、上报,强化了资金使用的预算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支付从资金支付申请、审核、审批、支付形成了闭环管理,管理流程更趋合理,进一步加强了对资金管控,规避了资金支付管理风险。
(二)以诊断稽核为方法,促进会计基础提升一是定期开展财务诊断与分析。定期开展财务诊断与分析,深入经营管理流程的各个方面,查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诊断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规范财务经营的工作。二是强化财务稽核和检查工作。充分利用财务管控系统的在线稽核功能,通过梳理、完善业务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各种经济业务处理程序,强化财务部门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审核及处理,开展财务稽核在线监督,建立内控评价手册,开展内控评价,强化风险常态化、日常化管理,实现内控从建设、创新到再生的闭环管理。根据财务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制定相应的稽核规则库,开展日常在线稽核工作,及时纠正日常会计基础工作差错。三是建立会计基础自查机制。从2011开始,每年在上半年组织开展会计基础自查工作。通过自查,查找出会计基础方面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公司财务人员结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并与关联部门协作,逐项进行整改,确保符合规范。
(三)以专业培训为抓手,提升财务业务素质一是对新进的财务人员开展有计划的会计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会计基础工作。二是加强非财务人员培训,增强全员依法治企意识。针对公司历年依法治企检查反馈大部分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非财务经办人员不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对具体经办流程不熟引发,着重从非财务人员依法治企知识培训上下手,分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供电所长、核算员等,对现行的财经法律法规、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业务规范工作流程进行讲解,并列举公司系统依法治企过程出现的典型案例,从而增强公司全员的依法治企意识,为公司依法治企和规范化管理更进一步提供基础。
二、主要成效
(一)财务制度执行更加有效一是财务制度更加健全完善。通过完善财务制度,使得公司财务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为财务集约化和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会计岗位设置更加规范。通过规范财务各岗位设置,明晰岗位职责,为财务工作规范化运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三是内控执行更加有效。实现营销应收实收、物资采购订单与收发货、检修运维项目工单与财务成本核算、基建项目工单与工程转资、人资应付职工薪酬等各类业务信息与会计核算信息的实时衔接。使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促使各部门相互之间的配合更加高效和顺畅,增加了各业务部门之间横向融合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一是会计报销附件更加规范。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创优建设,强化财务报销审核,严格执行国网、省市公司财务报销管理有效规定,使得县公司会计报销附件更加规范。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准确。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活动,开展员工业务专业培训,强化报销凭证审核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准确记录经济业务,梳理内外部审计检查意见,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大大提高了各类经济业务事项的合理性、合规性和规范性,使其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三是前端业务处理更加融合。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活动,增加了财务对经济业务事项的掌控力度,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规范前端业务处理,使得业务部门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办事,并利用信息系统集成互联控制前端业务信息质量,实现了财务控制关口前移,有效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切实消除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三)依法治企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对依法治企重点领域进行工作流程的财务规范化工作,加强了对经营活动的管控力度,减少了员工违规违纪现象,减少了经营风险,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提升了依法治企管理水平。
(四)财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工作,推进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公司以统一的财务应用系统为依托,实现证、账、表的关联一致;实现内部关联业务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保证内部关联业务准确一致;以SAP系统业务处理为基础进行财务核算,促进业务的高度集成和横向融合,实现了月度财务报表“一键式”生成。一是资金集中管理方面:银行账户资金归集率从2009年的80%提高到现在的99.8%,提升19.8个百分点;有效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避免了因资金分布分散而潜在的风险,实现资金及银行账户的可控、在控。二是会计集中核算方面:由集约前的“账务分散、科目各异、手工制证、手工编表”到集约后的“账务集中、科目统一、财务业务协同”,财务与营销、职工薪酬、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重点低值易耗品管理建立了高度集成和横向融合,从2013年开始业务凭证集成率为100%,实现了报表“一键式”生成。经过会计基础创优工作,合并抵销业务凭证处理合规性、协同账务处理准确率、系统内跨数据中心集团对账规范率、集团内单位对账规范率均达100%。三是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在深化财务成本预算管控方面,以年度财务预算为龙头,全力推行项目储备制度,对营销、大修、基建等专业项目进行预算统筹,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有机融合。开展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重点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公务车辆成本核算、差旅费等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在县公司开展供电所标准成本体系应用,全面实施县公司预算垂直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定期开展会计基础自查,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将继续开展会计基础年度检查专项工作,结合国网、省公司的要求,查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点,抓好工作整改,督促会计日常工作质量的提升;挖掘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亮点,进一步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二)继续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打造优秀人才队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要创优,离不开“人力资源”因素。下一步将加强对财务人员会计基础业务培训,特别是结合财务集约化及ERP系统操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财务人员资质认证进行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从而促进会计基础工作创一流。
(三)健全预算管理机制,提升依法治企水平下一步将努力增强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分项测算费用预算标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规范公务接待、会议管理、车辆使用、办公用品管理,建立其他可控成本预算标准化流程,努力提高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准确率;进一步完善资金支付手续,规范会计核算及会计基础工作,切实提高依法从严治企水平,规避经营管理风险。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控制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则需要切实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控制。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恰当安排专业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同时,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维护会计数据审查等岗位,并且根据所有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企业财务处理和核算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各个在岗人员应该始终坚持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的原则,会计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电子数据审查人员不能够同时担任职务。在会计信息系统授权控制方面,应该注重对企业的操作密码严格进行管理,其密码更换也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在没有经过相关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会计信息化软件;其二是应该不断强化会计核算控制内容。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对审查会计原始资料,以及整个会计核算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求执行,切实避免财务信息在导入中出现错误,从而为企业今后的会计审核工作造成严重性的影响[2]。同时,由于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中,会计账簿和财务结算报表都是同时形成的,所以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认真审核;其三是应该不断强化会计信息资料的保管。在会计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会计工作者更加方面的查询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当前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数据资料并没有进行完整的保存,这样直接导致企业会计财务信息准确度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定期整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数据资料。同时,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应该安排企业非审核和非复核的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凭证打印工作。在将这些资料打印出来之后,还需要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通过认真检查去发现会计账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度。然而,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对此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有效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保管制度。
(二)准确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切实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伴随其中。风险评估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因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因为出现误报会计信息而违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二是因为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企业股东、债权人等发生公共危机;三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账务不实而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流失的现象,这样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针对企业发展中各种会计风险控制点,有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最后再通过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措施、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分析和报告等措施,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三)加强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增设会计基础考核规定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点。其中企业内部监督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应该构建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措施,以此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这样一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整理措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措施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强化当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高校监督。最后采取高效的监督措施来解决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企业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性监督检查;二是专项监督检查。除此之外,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便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的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财务部便需要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伪造、变造和违法销毁会计信息凭证、会计账簿等行为,应该给与非常严厉的惩罚。甚至对于一些情节非常严重的,还应该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