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5 17:1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现代农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走进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兰花种植大棚,一排排不同品种的兰花竞相开放,方寸天地间仿佛浓缩了四季。据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控制适宜,适合兰花生长,可以全年生产、销售兰花。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进优质项目、强化考核等措施,积极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和淳化、湖熟、谷里等街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主引擎。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集聚产业高端生产要素是南京市江宁区发展农业示范园区一直秉承的理念。各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示范园的规模、档次。该区横溪台湾农民创业园今年建成了3000 m2玻璃温室蝴蝶兰组培中心和4 万m2连栋大棚的宠物交易市场,3000 m2连栋大棚的铁皮石斛生产培育中心也正在建设中,通过对园区核心区进行有机整合,引进现代农业新品种,正全力打造有形象、有成果、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该区汤山翠谷围绕生物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和市“321”项目加紧建设,已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产品、农业新工艺、农业创业人才风采、农业培训培育工程等五大展示中心,并成功引进发芽糙米健康食品生产线,加快科技研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现代农业改变百姓生活。该区谷里农业园区按省级蔬菜标准园标准打造了500 亩核心蔬菜生产区,不但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且检测中心、农资供应点及冷链生产设施齐全,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在该区湖熟街道农业园,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种植库项目、友邦花卉项目、特色草莓项目等十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加速了园区生产项目多元化发展。该区淳化街道农业园核心区已建成设施大棚1000多亩、连栋大棚100多亩、景观林地1000 亩、葡萄园100 亩、凯进园林上元原村生态林1200 亩,还建成国家级卫岗奶牛牧场500 亩,农家乐20 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该区内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其中,该区横溪安民村已成功建设一个连片300 亩的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该区江宁街道庙庄社区建设了3 座玻璃温室,西宁建成5000 m2的连栋大棚;该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也将在机场周边建设200 亩蔬菜大棚。据了解,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设施农业面积新增13060 亩,高效农业新增19200 亩。(注:1 亩≈667 m2)
来源:江苏农业网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一、依托自然禀赋,“以山聚财”探新路
(一)产业进山、产品出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山区实际,确定以茶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茶叶初、精加工厂84个,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企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为造林主体,以先植后补、非林地林木确权、林权证抵押贷款及森林政策性保险等为具体抓手,快速推进生态大县建设。两年来,申请实施造林补贴面积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获国开行林权抵押贷款1.64亿元。种植烤烟4.6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年产值分别达1.3亿元、2.5亿元、0.34亿元、2.2亿元。
(二)园区环山、基地绕山,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山地种出“摇钱树”,生出“金元宝”。围绕茶、果、药分别以规模化的基地、专业化的管护、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11.5万亩,先后建成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青阳现代烟草园区、石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示范园区、聚凤油茶园区、白沙羊角山茶叶园区、大沙坝食用菌园区等9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三)投入强山、基础壮山,全力夯实产业基础。农业要发展,基础要先行。石阡县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茶、烟、畜等重点园区公路116.78公里,实现了产业区全面通公路,重点园区全面通油(砼)路;投入10.65亿元夯实水利基础建设,投入1.32亿元完成土地整治4.4万亩,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农业基础实现全面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游客上山、农民下山,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农村发展,关键在促农增收。石阡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把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打造成石阡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打造成展示石阡民族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精品景点;成功举办两届五德桃花节和龙塘采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园采果、休闲养生、体验农事,全面带活了园区及周边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标准化接待、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仅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借山聚财的“农旅融合”效应日益凸显。
(五)保障护山、机制助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石阡立足县情,在山地现代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和“1112”扶贫增收计划,在强化项目推进保障和机制助推上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建设安排意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案》、《支农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为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山地农业求变,“五重五强”促转型
山是石阡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是石阡特色,也是石阡优势。该县充分吃透中央、省、市精神,认真研究县情、农情,着力在“五重五强”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山地农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重土地流转强化园区带动促规模化。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流转的土地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同价流转给有意愿、有实力发展产业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县级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和群众推选出的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纠纷调解和村委提留管理费、保险金监督。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摞荒地流转:召开群众会,引导农户将摞荒地向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再同价流转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委会按年度支付租金,前三年农户可以在自己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套种花生、中药材、红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获得收入,并可获得每亩200元的管理费。产业(园)流转: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采用农户入股的方式,农户将自己种植的茶叶(油茶)、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产业园)流转给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又参与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收成,农户按月获得“薪金”,年底参与分红。村委会根据当年效率分配利润,农户占自己流转产业面积总利润的82%,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预留3%作为风险金;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由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对大户50亩以上、家庭农场10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200亩以上,且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定植时间、流转依据报县茶叶局和县园区办备案,对手续齐备、合法、管理到位的专属基地,按200元/亩进行政策补助,每年扶持1次,连续扶持2年。
(二)重主体培育强化产业推动促多元化。着力破解“小农一统天下”的困局,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一是建立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产业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的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机制。出台了《石阡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管理办法》,把家庭农场划分为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和种养综合型五类,按照农户申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县农牧科技局组织农经、农技(畜牧、水产)等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的程序,分别提出认定的规模经营标准。目前,该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人,注册资金近12亿元,带动产业化基地11.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9家。
(三)重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拉动促集约化。通过“国开行小额农贷”、“三权抵押”和信用乡镇创建,在破解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施“开行小额农贷”提升产业发展实力。该县抢抓“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政策机遇,获得国开行“十二五”期间2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并发放首批2.5亿元的贷款扶持茶产业发展,省扶贫办为此贴息。开创了一个“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即,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省扶贫办对贷款贴息)。二是创新农村“三权抵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贷款工作。在铜仁市率先开展以非林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即将农户非林地上的茶园、核桃、野生油茶、中药材、果园等进行确权颁证,作为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者放贷的有效抵押物。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9.14万亩非林地确权,获得抵押贷款1.64元元。三是探索信用乡镇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引力。以创建信用乡镇为“钥匙”,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融资绿色通道,落实“区别对待,信用优先”政策,让守信群众分享到信用创建的红利。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农村金融部门运营的安全性。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103个,评定信用农户87069户,落实贷款总额21亿元。
(四)重质量安全强化科技驱动促科学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形成由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模式。一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并建设设施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省农科院专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探索以科技手段解决茶叶发展技术难题,全面推进烤烟“井窖式”移栽。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通过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仅省农科院在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就推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个,引进先进适用技术13项,取得创新成果2项,获专利7项。三是注重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开展“三品”认证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贵州大学、省茶科所共同在园区开展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茶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实现核心区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坚持农残零容忍。积极研发“苔茶绿色生态蛋”,并申请国家专利和有机生态品牌认定等等。
(五)重资源统筹强化机制促动促专业化。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整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形成全县抱团发展,团结齐心的氛围。一是建立资源要素整合机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园区发展的新合力,一大批以园区为依托,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形成。二是建立领办联营产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退休干部领办产业,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带领园区群众投入农业产业。支持乡、村干部以合股、独资及干部出资金、信息或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等方式投入农业产。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实施农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科技干部到贵州大学培训基地培训、深造。建立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金和企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培养、联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农村经纪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农技人员工作在一线,职称评定在一线的考核评定机制。
三、几点启示
石阡立足山地特色,探索以山养山、以山聚财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出了富有石阡特色的新路径,颇具启示意义。
(一)立足自然禀赋是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山曾是石阡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石阡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山”字做文章,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模式,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引领,围绕山地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夯实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山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依存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石阡通过财政投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引导社会投一点“四个一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整合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用活国家开发银行支农贷款,全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体,实现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实现全面提升,把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晴雨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园区引领是实现路径。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石阡围绕茶叶(油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中药材、经果林等主导优势产业,将政策、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聚集起来,合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规划面积11.5万亩(其中3个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重点建设,3个市级示范园区平台、3个县级示范园区平台),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关键词】概念;有点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两句农谚精辟地阐述了水和肥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均努力做好农业生产种植的水肥管理,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的奇迹闻名于世,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水肥利用率高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它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它具备了现代农业提出的要求,同时,它的“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地、节种”等诸多优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切入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快速消耗,我国以人均可利用淡水900m3、肥料有效利用率30%,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贫乏、肥料浪费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50%用于农业灌溉,75%的地区是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3%,平均生产效率仅为0.8公斤/mm·亩。其次,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一年平均肥料使用量约为5000万吨(折合纯肥量),约占全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我国肥料使用处于高消耗、低利用阶段。肥料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带来严重的耕地污染隐患,我国平均肥料利用率还不到30%,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地区依然使用传统的施肥方式,即撒播式施肥或大水冲施肥料,肥料效率平均降低了50%。大力发展节水节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迫在眉睫,更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基本概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借助新型微灌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在灌溉的同时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并且精确控制灌水量、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施肥时间,达到“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由于灌溉过程主要是根部灌溉,肥料也随水直接被输送到根系的周围,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极大地减少灌溉和肥料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并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2.1节水
主要是系统全部由管道准确适时适量地向作物的根层供水,并可根据需要对作物进行局部灌溉施肥,提高水的利用率,大田应用该技术,年公顷可减少用水量500m3,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80%以上。
2.2节肥
由于减少了肥料的流失,提高了肥效,同时滴灌施肥多集中在根层的附近,容易被作物吸收,所以肥料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60-70%。
2.3节药
在温室大棚中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常规的沟灌施肥技术相比,棚室的温度、湿度明显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农药用量要减少30%~40%。
2.4省工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后,减少了灌水、施肥等劳动用工,节省劳动力。
2.5增产
因为水肥合理的配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养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品质。
2.6方便田间作业
田间大部分地面是干燥的,便于在灌水的同时进行其它农事操作。
纵观当前我国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总体状况,发现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技能水平也不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影响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中,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不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现场培训以及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手段与方式,能够提高农民职业教育成效,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职业教育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面广量大的优势
所谓现代远程教育,也可以说是没有校园、没有固定场所的社会教育模式,具有开放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教学资源。由于农民的数量比较多,居住的也不是特别集中,用电视、广播或者网络等形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具备容量大、覆盖广的特点,是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机会均等的优势
由于远程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农民共同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参与学习的人员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性。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很多农民都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机会,而远程教育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条件,这样能够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学用结合的优势
农民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接受到职业技术培训之后,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培训学习中解决了种植、养殖、烹饪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促进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
(四)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来说,主要的平台是计算机网络,使得职业教育培训的信息呈现出的特点表现在:教学媒体交互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操作简便化等等,这种学习媒体具备很强的先进性,提高了农民职业教育成效。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教育成效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主导。政府部门要主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加快农村地区的网路建设,提高宽带网络的普及度以及农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尽可能的减少农村宽带入网的价格。此外,还要尽可能的减免培训对象的学习费用,让农民能够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其生存就业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行政调控与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承担起教学计划编制、职业培训考核标准、职业教育证书的颁发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使这些环节越来越规范。
(二)培植和激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
人都有惰性,由于农民的学习习惯问题,加上本身的基础就不好,没有人约束与管理就可能难以完成受教育任务。所以,要不断激发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欲望,培植和激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不断改善营农环境,让农民明白进行农业生产也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重要前提条件。把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向那些农业大户以及产业化经营者倾斜,这些领域需要高附加值与高技术含量,就会刺激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其次,变农业培训为综合化培训,这是适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形势的需求,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技能的职业培训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也是符合形势发展的重要举措。再次,进一步加大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的课程建设,其中包括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名优农产品种植、传统工艺品制作等。
最后,为了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要不断拓宽教育培训的领域,在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发文化课程,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远程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首先,在新时期,要积极优化教育培训对象,首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乡镇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的培训,然后是加强专合组织负责人等的教育。其次,要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来,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能够拓展投入资金的来源,还能提高培训的规模,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来。再次,在完成了教学计划之后,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培训内容,用远程教育开展特色培训。
(四)创新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要积极转变农民职业教育理念,由原来的等着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送教育上门,远程教育要跟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园、养殖企业等对接,把远程教育培训搬到生产一线中去。积极依靠当地的农业教育资源,聘请优秀的农业技术专家以及熟悉当地实际的农技推广人员通过远程直播授课,也可以录制视频循环播放,把普及性质的培训跟专项性质的培训结合在一起,还要把技能培训跟职业教育培训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现代远程教育能够适应农民终身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形式,覆盖面广、教育质量高,是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在当前形势下,要认清远程教育模式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合理有效的安排培训内容,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5-02
近年来,海门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农村生产关系的切入点,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效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张,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断显现,为海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以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显著标志的高效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访户、外出考察等形式,旨在摸清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先进经验,找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下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高效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高效农业在项目带动中加速推进,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连续5年获“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1高效农业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4.2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0.28%,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1.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88%;钢架大棚面积0.65万hm2,同比增长13.95%。高效设施农业占比保持全省先进。
1.2设施农业快速推进
2011年全市新(扩)建农业园区121个,其中种植业园区51个,畜牧业园区38个,水产业园区15个,休闲农业园区17个。其中,新建百亩以上连栋大棚园区8个;百亩以上单体钢架大棚园区12个。官公岛、沿江片区、通东片区和三厂临江片区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跻身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全国蔬菜标准园行列。
1.3规模养殖再创新高
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2.46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88.83%;家禽饲养量1 750万只,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7.23%和92.75%;山羊饲养量176万只,新增千头羊场6个,成立了省内首家、全国一流的海门市山羊研发中心,为海门市山羊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增高效规模渔业面积533.33 hm2,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66.67 hm2,水产品总量达到8.2万t。
1.4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海门市已形成了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3个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特粮特经、果品苗木、优质家禽、优质水产4个超5亿元的优势产业。以三方、开泰、东方雁等为代表的羊肉加工企业拉长了山羊业的产业链;以中宝、东绿、顺星为代表的“四青作物”速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t以上,拉动了“四青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主要做法
2.1政策扶持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自2007年以来,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门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的扶持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予以税收优惠、农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励,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农业产业发展主体进行产业基地、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外向农业、设施园艺、高效农业园区、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高效设施水产园区、农机具购置等予以财政扶持,吸引各类能人主动投身现代高效农业。
2.2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结合当地种养情况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切实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力度,在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水产等高效规模和配套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通过创新应用新模式,促进了农业园区高效化。
2.3质量农业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进入21世纪,海门市把发展质量农业作为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切实抓好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实施农药残留周检制、公示制、通报制、溯源制等,确保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禁止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成了全省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生态农业县。以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并以蔬菜、西甜瓜、海门山羊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4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非常重视品牌农业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海门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海蜜牌甜瓜、绿庭牌鸡蛋、海盛牌猪肉等被评为江苏名牌农产品,东方雁牌羊肉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门市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地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成效持续增收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农业有效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种养结构与经营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长效考评机制不健全,补贴对象与标准不科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制约海门市现代农业的升级[1-2]。
4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小康水平的迫切要求,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土地产出三年倍增”计划为主题,以高效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培育,从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新增高效农业1.8万亩,设施农业3500亩,高效渔业240亩,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占比75%,优质水稻产业化开发34650亩,绿色稻米2940亩,有机稻米1050亩,新增花木2100亩,湖桑1050亩。确保全市农业综合考核前三名。
三、工作重点
(一)村干部带头投入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另一方面每个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确保流转投入30亩建设高效设施农业。注重规模效应,各村要组建各类合作社1个,其中每片要有4个村合作社达到四有五好合作社标准,加大农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力度,每村要建成一个,流转土地面积完成下达任务,全镇流转25600亩。每村建立一个500亩高效农业园,300亩设施农业园区,
吸引内资达到1000万元或面积500亩设施农业项目,享受招商引资奖励政策。
(二)围绕“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全力打造花卉苗木,长寿食品,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休闲农业六个产业。
1、花卉苗木产业。全镇由北向南延伸,大力调整花木盆景产业结构,加快花卉苗木,草坪大树等规模基地建设,确保新增花木面积2100亩,以江北园艺牵头,力争注册一家二级资质的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同时注重壮大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
2、长寿食品产业。以迪俪喜食品、康琴果蔬、申鑫蔬果、帝然农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整合资源,开拓市场,着力打造长寿品牌。建立塘湾、顾沈千亩设施园,丁冒、天阳千亩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同时围绕花木、萝卜、山芋、荞麦、芋头和黑塔菜等特色品种,做足活夏优秋文章,做强长寿品牌,确保商品率80%以上。交通欠发达的村,高效设施难落实,要在地膜花生、芋头规模化生产上下功夫。
3、优质稻米产业。今年每个村必须建一个不少于200-500亩高产优质示范方。建立稻米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确保每村优质水稻1650亩,绿色稻米140亩、有机稻米50亩。其中顾沈、丁冒两村要建成100亩以上的高标准有机稻米示范方。有机稻米3月底前各村必须流转好土地,下好基础设施,同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4、优质畜禽产业。每个村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生态健康示范养殖场。每片要建一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态健康养殖场,高庄、场东建成达标准的养鸭生态健康养殖场,曹石建成达标准的生猪生态健康养殖场。
5、优质蚕桑产业。全镇必须全面完成年初下达的新增桑园1000亩和订种2.6万张的任务。每村必须完成新增桑园50亩,北片六个村和董堡、顾沈、高李三个村要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蚕园套夹种蔬菜和桑园养鸡,高庄社区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上求突破,从而提高桑园综合产出。
6、休闲农业产业。重点建设好邓高社区南海生态园,君飞生态园。力争建成上品味、上档次,集休闲度假、瓜果采摘和垂钓于一体生态园。力争创建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前两名。
(三)每个片必须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一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标准附后)。
1、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每个片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南片为顾沈村申鑫蔬果现代农业园区,具体责任人贾建华,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责任人陆志建,四月份实施到位。中片为星港村有机果蔬现代农业园区,责任人刘正友,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负责人徐向东,9月20日前实施到位。北片为塘湾村帝然现代农业园区,责任人丁邦宏,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负责人刘松俊,四月份实施到位。各园区力求科技含量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产业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带动力强,确保通过市级验收。
2、以花木、蚕桑、果蔬、畜禽、渔业、优质稻米和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为抓手,每个片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特色基地。南片为高庄社区食用菌生产基地,责任人薛宜全,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负责人景建新,4月中旬要将已流转的田块全部实施到位,同时落实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5月底辐射辐射周边农户50户以上。中片为曹石、邓高花卉、苗木、大树产业基地,责任人蔡显华,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负责人陈子煌、宋丽,曹石、邓高两村花木基地要抓紧当前植树栽草的有利季节,尽快落实,加快企业申办速度,6月底前实施到位。北片十字桥网箱养殖高效渔业基地,责任人刘广权,农服中心挂钩服务负责人俞晓红,十字桥高效渔业基地4月20日前完成南延1000米网箱。基地必须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
3、在全镇基础比较好的村,每个片必须培育一个特色品牌响,生态环境优,示范效应强和生活水平高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南片为顾沈村,中片为天阳社区,北片为塘湾村,责任人为各片片长。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片片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村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要统筹规划,把握关键,一着不让,狠抓落实。各部门相互配合,整体联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全镇现代农业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激励引导。
1、严格根据磨委发[2014]8号文件精神,进行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全年分四次考核,年终考核不打和牌。奖励标准见附件2、附件3。
2、4月10日前完成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达300亩以上的,一次补贴青苗费每亩300元连片1000亩且当前新增面积不少于500亩,连片500亩且当年新增面积不少于300亩,当年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分别按新增连片面积400元/亩、300元/亩、2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
3、对农业综合考核前三名的村分别奖1.5万、1万、0.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