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贸易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浙江 对外贸易 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浙江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对外贸易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总量大、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大、私营经济总用突出、外贸顺差大、出口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小等特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外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对外贸易的的扩张多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扩张方式,所以对内会造成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环境破坏严重,对外会引发贸易摩擦,频繁遭遇双反调查。做为中国的外贸大省,依靠粗放型的外贸扩张方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为实现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必须实现浙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浙江对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
以来,在国家外贸促进政策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后,中国顺利加入WTO,浙江的外贸发展更是迅速增长。综合分析,浙江外贸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外贸总值迅速扩张,顺差大幅增加
1978年浙江进出口总额只有0.7亿美元,1986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进入全面改革局面,当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2.9亿美元,其中出口10.9亿美元,进口2亿美元。到2005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73亿美元,随后仅用三年时间,2008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达到2111亿美元。到2008年,浙江进出口总值达到2111.3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为1542.96亿美元、568.4亿美元,与1986年数据相比,分别增长了163倍、141倍和282倍。
外贸总值快速扩张的同时,浙江外贸顺差也大量增加。2002年浙江以16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居全国首位,2004年浙江的外贸顺差总额又在全国首次超过300亿美元,与全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持平。近年来,浙江贸易顺差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巨额贸易顺差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此我们再也不必担心因外汇供应不足而影响国家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进程。但是大量的外汇结余增加了人民币的汇率压力,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热炒的话题,并据此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另一方面,出口的迅速扩张对国外同等产品和替代品造成了致命打击,为了维护本国生产者和民众的利益,国外政府往往会通过反补贴、反倾销等方式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2.对外贸易主体动态演化,私营经济作用日益突出(见表1)
表1数据显示,2001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占比为45%,排名第一,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小,占比为仅为6%。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步步深入,浙江进出口总值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在一步步缩小,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在逐渐增加。2004,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首次跌破30%,为25%,2006年又得破20%,降到17%,到2007年又降到14%。反观私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2002年突破10%,达到12%,随后一路凯歌,2004年突破20%达到26%,2006年站上30%台阶,2007年达到39%。
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占比增加和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比减少的可能解释为:一方面,私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在利益的驱使下,会不故一切的开拓国际市场。而国有企业则受体制诟病影响,尾大不掉,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所以在加入WTO后民营资本快速进入出口市场并迅速发展是有其客观存在基础的。
然而,由于私营企业受利益驱使,往往会选择短平快的方式积累资本。这就会产生诸如假冒名牌、以次充好、竞相压价、破坏生产地自然环境等后果。其结果是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外贸总额增速放缓、浙江国际形象恶化。2005年,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金永辉在浙江应归国际贸易新闻会上透露,2002-2005年期间,浙江共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18个国家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116 起,涉案直接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
表1 浙江出口总值构成(2001-2007年)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总值中:
国有企业 45 38 31 25 21 17 14
三资企业 30 31 31 33 35 38 37
集体企业 17 17 17 15 13 10 9
私营企业 6 12 19 26 30 34 39
总值中:
工业制成品 92 93 94 94 95 96 96
初级产品 8 7 6 6 5 4 4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8年。
3.贸易结构趋于优化,但仍需改善
表2显示,2007年浙江省对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值达到555.8亿美元,居浙江省对外出口商品首位,并大大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产品出口值的185.9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值也达到了101亿美元之多。机电产品附加值高,技术要素投入多,生产效率和出口效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这说明,浙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所提高的。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则是逐渐减少的。我们知道,商品的加工环节越多,生产者从总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浙江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逐年增加也恰恰说明浙江生产者从出口产品中所获得的利益时逐年增加的。
表2 2007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情况
单位: 万美元
项目名称 出口值 排名
机电产品 5557980 1
服装及衣着附件 1859328 2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1700570 3
高新技术产品 1017360 4
农副产品 722936 5
家具及其零件 428998 6
鞋类 383975 7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 318092 8
汽车零件 229679 9
塑料制品 194183 10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8.
虽然表2中显示,浙江2007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有较大额度,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出口商品的前十名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仅占很小的份额,其余的产品都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多的产品。浙江生产的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的核心技术都被国外厂商控制,浙江企业只是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外壳、键盘或者电池。
从浙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看,除了高新技术产品外,其他要么只是组装环节(机电产品)、要么是以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生产(制鞋、塑料和汽车零件等)。对外贸易的效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的数量同步发展。
二、浙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紧迫性。长期以来,凭借浙江商人的创业精神和浙江本土的地理优势,浙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浙江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多依靠从外界获取。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以赚取外贸顺差和大额利润为目标,走的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随着浙江对外贸易总额的逐年增长,浙江企业对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变动时,以数量和低价取胜的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回去举步维艰。另外,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方在面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是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于是很多厂商在国外强大的关税和技术壁垒压力下就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甚至破产倒闭。
由于浙江企业缺乏法律常识和品牌意识,出口的产品经常会仿冒国际品牌或国内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会盗用其它受法律保护的技术。其结果是,本地生产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长久发展乏力。
2.必要性。一是对外贸易的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早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在以总书记的领导下,走得是科学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科学、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在此条件下,浙江的对外贸易应当更加注重从传统的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外贸发展道路。二是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一直与国际经济相分离。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我国从上到下主动嵌入到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到现在,中国已经是国际贸易中不可取少的一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我们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时,浙江所从事的只是发达国家生产过程中不愿再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国际产业链上的加工环节,我们所处的位置也只是附加最低或者较低的价值增值环节。虽然低水平的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长此以往,我国经济永远都会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永远只是发达国家的代工厂。为了改变此现状,浙江省必须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跃进,实现从中国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的转变。
三、浙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
浙江对外贸易之所以会出现量增价不增的低效益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浙江对外贸易产品的产业层次过低,生产环节附加值过小造成的。因此浙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就在于外贸企业和外贸产业的升级。
关于产业升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并明确提了出来,此后,产业升级一直成为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官方文件提的最多的还属产业结构的优化。作者认为,升级浙江外贸应当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来考虑。
从企业层面考虑,升级应当代表产品的升级,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产品品质由低品质向高品质的迈进。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升级应该包括企业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由竞争优势不足向富有竞争优势转变的一个长期过程。所以,企业层面的升级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浙江的外贸企业,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依靠高品质基础上的低价来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从产业层面考虑,当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升级方式莫过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所谓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学者们在研究全球价值链链理论下的产业升级时,趋向于公认两种升级路径。一种是以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从OEM(贴牌生产)到ODM(自主设计生产)再到 OBM(自主品牌生产)。
另一种是:工艺流程―>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的升级。所谓工艺流程升级,实际上指的是应用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同等产品生产的效率,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最多的产品。引进新的产品生产线或者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自身的品质或者生产更为新颖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获取更多收益。功能的升级是指根据生产者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向价值链的两端升级,包括标准设计、产品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构建与控制,通过向这些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由于不同的产业链有不同的利润水平和价值增值水平,所以当企业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时往往会选择从价值增值小的产业转向价值增值高的行业,这就是链条升级。
综合分析企业层面升级和产业层面升级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升级实际上包含于产业层面的升级,而产业层面升级的第一种路径实际上与第二种方式的功能升级。从贴牌生产到自主设计生产,实际上就是功能升级的一种,从自主设计生产到自有品牌生产,是功能升级的更高级阶段。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所处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灵活的选择嵌入价值链的升级方式。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对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如果还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不应当过度的求高求新,应当在战略上看准更高附加值的增值环节,而在战术上则要循序渐进,等待资本足够多时,在逐步按照价值链的升级方式获取更多价值。
由于浙江的对外贸易产品的生产多是加工环节,在产品设计和流通环节则少有涉足。因此,浙江对外贸易的升级方式也应当遵从由工艺流程到链条的升级方式,但是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只要条件允许,可以直接从生产制造环节直接过度到附加价值更多的其他链条。
四、政策建议
浙江对外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处于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应当通过政府、企业和行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外贸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快浙江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型的进程。
1.政府层面
一是多方支持,促进创新。实现全球价值链下的升级,重点是进行创新。工艺流程的升级靠的是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流程的创新;产品升级依靠的是技术的革新和富有开拓性的思想;功能升级靠的是战略的创新。因此,政府应当通过税收、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必要的时候,政府应当组织生产企业对行业公共难题进行共同技术闯关,降低企业的创新投入风险和成本。
二是合理立法,公正执法。创新是实现浙江对外贸易的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思想或者产品成果是需要法律保护的。某个企业的创新产品如果不能得到保护,那么他们投入到创新中的成本就难以收回,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压。所以从政府层面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净化市场竞争。对于那些冒用他创新技术和品牌的不良企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2.行业层面
行业协会应当积极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换趋势,紧密跟踪国外政策法规变动趋势。主动承担起辅导企业规避国外技术和政策风险的责任。定期组织相关企业间的交流,帮助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行业共同技术难题,应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企业共同克服。
3.企业层面
一是严把产品质量关。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为了减少国外市场的抵触情绪,企业应当严把产品的质量关,这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技术改进和创新环节之中。
二是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高美誉的国际品牌。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多有着过硬生产能力的浙江企业这能走贴牌生产的路子。这种方式下,企业只能在生产环节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流通环节的大量附加值则进入外国品牌囊中。因此,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创立自己的品牌,增加对品牌宣传方面的经费投入。
三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对价值链上最高价值的追求。外贸企业应当不安于获取低端价值的现状,积极筹备,瞄准价值增值高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善于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争取创建全新的价值链条,并根据所在产业特征,掌控该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查志强.重构浙江外贸战略―对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05.
[2]李力.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世界贸易组织(WTO)奉行公平竞争原则,反对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倾销手段抢占和垄断国际市场,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WTO成员,在国际贸易中是最讲信誉的国家,决不会公开违背WTO公平竞争原则而采取倾销手段去损害进口国利益的,更无实力对国际市场发动一轮又一轮倾销风潮。既然我国出口企业没有采取倾销行为,那么,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参见表1),这实质是他们对我国对外贸易人为设置的连环陷阱,企图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迫使我国出口企业接受“自动出口限制措施”,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损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和形象,并使我国出口企业深深陷入贸易纠纷之中而难以自拔。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从下述对华反倾销案件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前后变化是巨大的。1979-2000年,对华反倾销为411起,平均每年18.68起;2001-2010年,对华反倾销为564起,平均每年56.4起,入世后为入世前的3倍(300%以上)。必须说明的是,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美国是发动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欧盟紧跟其后。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对进口国构成倾销行为,也没有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非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口规模也较小。然而,为什么总是被他们提起反倾销指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产品屡次遭到反倾销的“围攻”,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有10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然而,WTO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是把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中国出口企业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需要经历15年(2001-2016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是依据《WTO反倾销协定》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对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
首先,他们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总是以生产成本或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国的产品为依据,进而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
其次,当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他们以我国出口企业未能按国际会计准则建立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由,否定我国入世协定书15条有关“当某一WTO成员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若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当使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进行比较”的规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诉以败诉而告终。
再次,当最终反倾销税实施时,他们又按《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有关“最终反倾销税仍应自征税之日超过5年之内结束的规定”,又迫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采取“自动出口数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受的“普惠制待遇”。
最后,应对反倾销的诉讼,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一是要支付高额应诉费用,使出口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二是对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长达12-18个月的应诉过程中让每个应诉人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三是无论胜败,都会对出口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丧失公平竞争的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对华反倾销设下的连环陷阱。
综上所述,对华反倾销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贸易障碍,它已经使我国出口企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16年以前,他们决不会放弃这道贸易障碍,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们还会以另种方式设置新的障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规避反倾销的对策。由此可见,规避对华反倾销势在必行。
三、对外贸易投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投资不仅是规避反倾销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成功规避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而且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波又一波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补贴案件为43起,对华保障措施为106起,对华特殊保障措施为33起。特别是对华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入世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围攻”,并形成“合围”之势。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达692起,平均每年为77起,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对外贸易投资步伐,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投资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之态势,有效粉碎妄图阻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对于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既是对华反倾销的重点对象,因而又是对外贸易投资的优势项目。因此,在对外贸易投资时在选准市场和合作伙伴条件下,扩大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投资规模,从而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
针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过于宏观,研究的指导意义不强,本文将所研究的对象进一步缩小至重庆市,从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人手,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现状描述
(一)重庆市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
直辖以来,重庆市的对外贸易量从1997年的16.78亿美元扩大为2012年的95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7.80亿美元扩大为6341亿美元,进口额由8.98亿美元扩大为320.4亿美元。重庆市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总体上不断呈上升趋势,1997年为91.85%,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99.24%;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与出口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则由94.59%下降至86.54%,初级品的进口比重则由5.41%上升到13.46%。在重庆市进出口的商品中,机器、器械器具、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产品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笔记本基地建成投产,在传统优势行业出口额稳步增长的同时,以笔记本为代表的一批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发展迅猛,2012年重庆笔记本出口3544.3万台,价值125.4亿美元,电子信息类产品零部件进口额也高达69.2亿美元。
重庆市目前与全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有经贸往来,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亚洲地区。但是与1999年相比2012年重庆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K的比重由5Z79%下降为30.53%,进口比重由76.15%下降为69.23%。在对外交往的国家和组织中,欧盟、美国和东盟始终占据着前三位,但是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注重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发,2012年重庆市拉美和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和南非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88亿美元、5.50亿美元和0.32亿美元、0.09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86.31%、161.57%和68.15和360%。重庆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
(二〉重庆市对外贸易存在的不足
尽管重庆市外贸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规模仍然偏小。2010年以前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全国各省份的排名都在20名左右其中进口额排名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在2010年后经历了两年跨越式发展,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总量上升到了第11位,但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较低,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和天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属于典型的内向型经济。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远远没有消费和投资的大。
二、实证分析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出口及进口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投资、消费、出口以及进口是否引致经济增长。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生产总值GDP表承经济总量,CONS表示消费,INV表示投资,EX表示出口额,IM表示出口。
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各变量进行折算,再进行对数变化,其对数形式分别表示InGDP、InCONS、lnlNV、InEX、lnIM。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各变量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为平稳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对各变量的自然对数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检验值分别大于其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这五个变量都是I(1)的,它们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使用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2阶,由于M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1。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五个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括号内为标准差):
vecm=dlnGDP-1.110583dlnCONS-0.024473dlnINV-0.031579dlnEX-0.0858621dlnIM整理可得:
dlnGDP=1.110583dlnCONS+0.024473dlnlNV+0.031579dlnEX+0.0858621dlnlM
(0.02681)(0.01482)(0.00342)(0.00478)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各变量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效应,但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最终消费和进口增加,最终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进口的促进作用最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重庆的出口“发动机”的作用还没有的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我们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2012年民营企业净出口总额达1.1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29.8%,民营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重庆与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落后。因此,要扩大对外贸易就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髙新技术产品能够有效的降低外部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并且附加值较髙。重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虽然绝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有必要实行“走出口”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髙等院校合作,注重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优先进口国外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进技术和成果。
(三)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多元化既能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又能避免因过分依赖某个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长江集装箱运输一直是重庆对外贸易出口的最主要通道,近年来航空和铁路运输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要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就必须要保证对外贸易的便利,缩短重庆与国际贸易交流的时间。因此,就需要贯彻实行“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加快建设重庆市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敬水.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7,1:13-18.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融资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不但要面临着企业本身实力不强、可以流动的资金比较少、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等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到一些国际政治问题、经济上容易出现的风险、外汇管制、汇率容易出现的风险以及出口退税率下调等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地位相对弱势
首先,根据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我国外贸公司的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能得到进出口的资格,同时我们国家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进出口额度也才勉强达到平均几十万美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注册资金和进出口额度方面是非常弱势的。其次,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都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最后,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业务方面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国际汇率变化等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无法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就使得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方面的融资。上述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近些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更加加剧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难度。由于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无法保证足够的信用度,同时又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这就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融资越来越难,融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对于风险的控制力比较薄弱
由于对外贸易融资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所以在风险性上就会更加的高,会涉及到贸易术语的选择和使用等相关问题,贸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银行以及相关的进出口企业融资的信誉问题。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拥有内部信用监管系统,这也就侧面的表现出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融资信誉风险是非常高的事实。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不注重内部信用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很多的欠款情况,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政治经济风险和外汇、汇率风险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和融资都难上艰难。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贸易融资的相关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
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问题导致相关的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都不是非常专业,无法和银行方面实现有效的沟通,这就会影响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在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更新的时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也无法得到相关的信息,从而无法获得适合自身的相关对外贸易融资产品。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可以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服务。这样在一方面满足了外贸融资的相关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也同时具有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效益相对更高效的优势,可以提高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融资成功的机会。在我们国家,很多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够不充足,因此如何选择对外贸易的融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进行长期稳固的发展的。中小对外贸易的企业在选择使用对外贸易融资的方法时应当先要注意性价比的问题和风险指标的相关问题。要优先选择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分散、贸易方式与融资互相结合、交易过程都非常适合对外贸易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然后与专业的对外贸易融资工具一起使用,加强与供应链融资业务和结构性国际贸易融资这方面的问题的关注,这样一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对于企业内部的出口风险进行控制
国内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应该逐步的培养自身的融资风险意识,把对外贸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风险都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能够在融资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不同种类的结算方式来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相关政策方面的金融工具,但是在我们国家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类政策相关方面的金融工具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非常的少见。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没有条件对国际上的客户进行融资信用调查或者没有足够的成本进行调查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国外客户资信不够或者银行资信不够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如果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能够有效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来应对收受海外账款时所面对的风险,那么中小企业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扩展自身的贸易规模,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为获得贸易融资铺平了道路。另外,国际保险理赔这项服务也可以为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融资、账务相关方面的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出口贸易融资方法叫做“福费廷”,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履行合同的前提下更加简单的获得融资,同时能够有效的抵抗外汇方面、银行方面、商业方面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所以说,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搭配上上述的这种融资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来规避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国外信用风险。
(三)对于外贸融资方面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
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对外贸易融资进行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外贸易融资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的,这种人才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常专业的相关方面操作素质,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从下列图标可以看出:所以想要把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的更好更专业,就要加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尽可能详细的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上经常使用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帮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银行方面的相关金融融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和银行进行沟通,随时的对于新的融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最后要在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掌握国际上的最新相关信息,针对随时变化的国际贸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方案。
(四)建立企业的商业信誉
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向融资方和担保方证明自身对于账款的偿还能力。而成功的融资是建立在具有偿还账款的能力之上的。所以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应该在企业的管理中设立相关的系统用来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为此,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要从本身出发,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对企业的具体任务进行相关参与,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对银行方面新的融资方式进行掌握和了解,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在私立的信贷机构进行借款,但这种信贷机构要求的利息又非常的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后,就四处举借民间信贷,但是高额的利息往往让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病急乱投医”心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改变这种心理,要在适应社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来慢慢的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三、结束语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贸易依存度;贸易条件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researches on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makes sure the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shows that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t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ra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ts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trade structure and expand trade fields, implements the standardized strategy,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ic strategy, improve the export of goods and services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ence on trade; Trade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F75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与贸易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环境融入贸易领域,不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而且能够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促进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贸易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贸易发展模式,既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得贸易的增长,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的增长。这就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实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一种新的考虑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
1、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WTO序言中“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贸易增长(2)保护环境(3)社会公平,它要求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的同时,还要“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
2、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现状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片面追求总量的高增长,忽视对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外贸依存度也在稳步攀升,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
(2)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换进口的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反映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同时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甚至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3)贸易利益分配失衡。我国的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由于缺乏管理经验等要素,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而且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有限,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产业链短,出口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价格也相对低廉,若扣除工资、原材料等成本后,剩下的利润极低。
3、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紧制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重点传统出口产业改造升级的规划,把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与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通过国家产业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3)抢占国际绿色市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态效益较低,而且长期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我们应该注重贸易的生态效益,抢占国际绿色市场,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4)协调处理好贸易与环境关系。强化环境认证和管理,我国必须尽快推行产品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绿色认证”,把ISO9000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标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排污收费、环境税收、污染许可证交易、押金、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等经济调节手段,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 结束语:
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的新要求,实行我国对外经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对外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新的增长点。我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着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外经贸领域,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向规范的新型外经贸体制的转变和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幼文,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8):5~8
[2]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4):24~29
[3] 许士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6,(7):60~65
【关键词】新常态 中小城市 对外贸易 蚌埠
主席在河南进行考察时曾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来源。新常态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行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城市,将面临重大机遇期。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型创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将促进城市外贸在未来能够平稳多元发展。
据国家建设部官方标准,中小城市的定义是市区中具有50万以下非农业人口的城市,根据经济发展指标等划分,大多数中小城市属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的作用愈加突出,成为我国城市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蚌埠市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实力介于三线和四线城市水平,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是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交汇点,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水路运输优势明显,蚌埠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被视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安徽省淮河的航运中心以及皖北的水路运输中心。经济发展方面,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数目逐年增长,技术产品发展效益显著。面对经济新常态,各方面条件使得蚌埠虽为一个中小城市,在对外经济发展方面仍具有巨大的潜能。
一、新常态下蚌埠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蚌埠市外贸逆势增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蚌埠市加大对企业经营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赴境外参展,使其争取出口订单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根据蚌埠海关提供的数据,2015年,蚌埠市进出口总值14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出口总额102.4亿,进口总额42.9亿元,贸易顺差为59.5亿元,占同期蚌埠市进出口总值的41%。其中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30.2亿元,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8.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6.4%。民营企业进出口82.8亿元,占该市进出口总值约57%,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也明显增长。
(一)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
如表1所示,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蚌埠市外贸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主要是蚌埠市主动调优结构、挤压水分的结果。新常态下的优结构显效加大,但实际增长额仍较可观,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2015年蚌埠市进出口增幅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四位。
(二)优化结构显效表现
进出口商品方面,蚌埠市的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2015年该类产品占同期出口总值近三分之一,上升趋势明显,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业务比例稍有下降,占同期出口总值近四分之一。进口商品仍以农产品为主,以及两高一资产品、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等。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跃于各大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园区内外贸及非商贸企业表现良好。
(三)物流平台发展迅速
企业扩展业务量及贸易伙伴范围,急需先进的物流平台支持。蚌埠市委、市政府应形势所需,在全省率先启动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蚌埠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已建成验收,有多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型企业、货代企业入驻其中。该中心的建立使蚌埠市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完善,也更加有力的激发了蚌埠市外向型经济释放更多的能量,将为蚌埠市建立国际性分拨和配送中心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全市对外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为进一步扩大进出口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外贸工作步入新台阶,蚌埠市及时响应并制定出台《2014全市促进出口业务回归工作意见》,针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筹建、在建企业,采取提前交流、主动对接、壮大扶持、资源整合等途径,最大限度的将外贸业务留在本地。同时在各区县对已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完善档案数据库,定期跟踪以引导外流的进出口业务回归本市。除此之外,蚌埠市有关部门还特意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大通关战略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工作意见》,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全面落实减免政策、采取更便捷通关通检等方面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获取更多订单、拓展市场范围、降低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为广大进出口公司打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二、新常态下优化蚌埠对外贸易路径选择
(一)迎接“新常态”,加快推进结构升级
货物贸易的关键环节在于商品本身,蚌埠市目前外贸商品结构虽已有优化趋势,但仍以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积极往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型的同时,也要注重自主品牌国际形象的打造,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摆脱完全以成本竞争的局面。在进口商品方面,也可以通过提升进口商品水平,如加大高级设备、先进技术、主要零部件的进口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本市产业内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向高附加值价值链环境的转移。
(二)深入“新常态”,转型推进创新驱动
1.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在所有行业都试图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改造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外贸行业也在不断获得自身的增长动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就是将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改进调整,导致一定程度有利变化的产生进而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也能使企业被更多的境外消费者所知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及品牌知名度。
2.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且特别的意义。蚌埠市经开区应放眼未来,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加快实现工业倍增的宏伟目标。日前,蚌埠市已计划要求加快高效晶硅太阳电池项目、CIGS创新和技术支撑平台、天柱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为了把握“十三五”发展时机,蚌埠市还应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绿色工业项目。
(三)应对“新常态”,多重措施迎接挑战
1.积极拓展外贸市场。目前,蚌埠市对外贸易伙伴国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部分国家。蚌埠市在2015年与外国进出口总额数据表明,美国目前是该市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总额高达15.4亿元,增幅高达69.8%。泰国、韩国分列第二、三。为促进对外经济持续发展,应继续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做好做宽进出口市场。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在鼓励企业进一步谋求市场多元化、积极发展新市场的同时,也要将外资引进来带动外贸发展。
2.吸收外贸专业人才。地区专业领域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支持,一定的地理、环境、生产要素等优势的支持,也总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长期努力与贡献。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仍为较低水平,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坐落于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安徽财经大学属于全国专业财经类院校,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本科及硕士人才输出,相关外贸企业应尽力留住人才加之专业培养,以更好的为蚌埠市总体的对外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专业型人才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因此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世界产出及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其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服务贸易出口对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求相对较高,而蚌埠市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待加强。在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应结合相关行业技术优势,在现代服务贸易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赢得一席之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保证外贸出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而言,新常态所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的并存。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科学制定外贸发展增长目标、加快推进结构升级、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夯实基础迎接挑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为国家总体经济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中.外贸“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5,(12):40―44.
[2]武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03―108.
[3](美国)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7版,周建临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经开区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蚌埠日报,2016-03-01(5).
[5]去年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N].蚌埠日报,2016―01―29(A1).
摘要:基于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就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取得协调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对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并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则采取实现绿色管理、组建绿色联盟、绕开绿色壁垒等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绿色贸易壁垒
一、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分别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1.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所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
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且,跨国界运输进一步造成污染性物质的越境转移。
另外,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消费者会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其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
2.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s)。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其比较优势,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在没有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时,自由贸易时的产品结构比在自力更生下更能适应于一国的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自由化越能使经济结构向污染降低的方向转化,并加速从轻工品最终向服务业转移。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s)。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非常显著。一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产出比率的技术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样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一项因环境保护产生的新技术对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另外,由于环境政策的不断出台,厂商必须采用符合环境法规的生产工艺及排污标准,会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提高。如果厂商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则可推动技术进步。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这些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二)环境保护对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贸易结构,笔者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
H-0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Siebert,1992;ThomasAnderson,1998)。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笔者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显然,在封闭经济下,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A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C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显然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这时,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I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C转移到D,两国新的最佳消费点为F。
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和环境标准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明显差异,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影响到两国贸易结构。
二、山东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山东省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52.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5%,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山东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或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政府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考虑,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在实现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在山东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以煤炭为例(近几年煤炭一直是山东的主要出口商品),煤炭的开采对水源有很大的危害,水流经矿床时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会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
(二)印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雨水污染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东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0%以上,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
(三)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时有发生
危险废物通常是指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被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进口的有害废物,比如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虽然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并做出严厉的处罚决定,但山东危险废物的进口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6月中旬,青岛海关查获一宗来自美国的洋垃圾进口案,15个集装箱共375.5吨货物全部是洋垃圾。
三、环境规定对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限制。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些国家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借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
(一)静态效应分析
山东省许多产品由于环保、安全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
1.农产品。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为了限制农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如2006年5月底,日本实施新的食品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将所有的农产品、食品中使用的全部农业化学品残留纳入其管理体系中,规定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总计51392个残留限量标准;许多检测指标的标准比以前的标准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如,洋葱的溴氰菊酯由原来的0.5ppm增加到0.1ppm,提高了5倍;草莓的抑芽丹由原来的40ppm变为0.2ppm,提高了200倍。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山东省也是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2005年全省对农产品日出口2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8.3%,占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33.3%。“肯定列表制度”将影响山东水海产品、肉类制品、蔬菜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物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等的对日出口,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500家。
2.纺织服装。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就对进口服装的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2O02年5、7月欧盟又分别颁布了关于修改并授权纺织产品使用欧共体生态标签的决定和偶氮染料禁用令,同年9月又61号指令禁止使用四氨基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另外,设限国家还对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杀剂、面料的易燃性、重金属含量、残留污染、游离甲醛等有害物质均有严格限制。山东是纺织生产和出口大省,2005年纺织品出口额为106.2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3%。由于技术薄弱、产品档次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外绿色壁垒的冲击。
3.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但是,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电磁污染、可回收率、排污量、产品包装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例如,欧盟的EU、日本的“生态标志”等,这些对我国包括山东省的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20O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和《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分别要求成员方确保从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场的新电子和电器设备不含铅、汞、铬等六种有害物质;要求报废设备的收集费用由目前市场占有者按比例分担,并且提出苛刻的80%的回收比例,这给我国包括山东在内的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二)动态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给山东省的许多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的创新机会的。而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2.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
3.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因为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对策
1.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由于绿色环保产业需要的技术和投入都较高,离开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为辅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应具体做到:帮助企业引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三废”综合利用技术,为企业生产、出口绿色产品提供信贷、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帮助企业培育绿色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树立绿色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典型绿色经济带,逐步带动省内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引导外资向无污染行业和农业等绿色技术薄弱的产业流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经验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资金。
2.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长期以来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而可见。不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建立各级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具体做法有: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投资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赋予“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各级部门定期听取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汇报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专题研究,及时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修订或改变其技术法规、标准等,而山东省出口企业总体来说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不重视或没有条件收集目标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贸易壁垒调查机制。通过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驻外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检测方法等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情报使其早作准备。在这方面我国有沉痛的教训,2OO2年1月欧盟作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决定前,已有外商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并建议加快整改、积极交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和组织系统,我国并未重视国外客商提供的信息,致使损失惨重。而同样面临封关的越南,由于措施得力、反应及时,欧盟对其网开一面。
(二)企业的对策
1.实现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这就要求企业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并将其导人企业核心价值之中形成企业绿色文化;开发绿色产品,即使用绿色技术、选择绿色资源、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并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营销,即选择有良好环保声誉的分销商建立绿色销售渠道,使用绿色会计制度实行绿色定价,通过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产品知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积极取得绿色认证,包括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和主要进口国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争取获得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关键词]对外贸易;立法;现状;途径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简称《对外贸易法》),为我国外贸法制的不断完善奠定了基础,从我国的外贸法制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在推动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发生了新的变化,多年的外贸实践证明,该法案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对其不断健全与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新问题、新事物将会层出不穷,对《对外贸易法》进行修订有其必然性。本文就《对外贸易法》的立法现状进行论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一、我国对外贸易立法现状
(一)货物进口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关税平均税率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对外贸易立法趋向于降低进口许可证的限制;加大对外贸依法管理的力度,同时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推行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
(二)知识产权保护
对《商标法》、《专利法》以及《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并且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执行细则。目前,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基本上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而且近期,我国还会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进行完善与修订。
(三)对外贸易经营体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符合wto的相关要求,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将从过去的许可经营模式过渡到自动登记经营模式。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可以自动享有自营进出口权。
(四)服务贸易
我国将会在电信、金融、对外贸易、保险、航空等十个方面逐步拓宽对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外资金融组织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经营规模与经营试点;逐步开放电信行业的市场,由增值业务的试点,拓展到基础电信领域;扩大航空运输行业吸纳外资航空企业的数量。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无论是在深度层面,还是在广度层面,都大幅度增加。
(五)外商投资
我国依据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逐步取消了产品返销率要求、外汇平衡要求,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也从过去的单纯地区性倾斜转为产业倾斜,并且对全国的外资政策进行了统一,增强了外交立法环节的透明度。同时,我国在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构建新型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
二、完善对外贸易立法途径
(一)进出口制度的立法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必须对进出口制度进行完善,逐步减少进口数量的限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对进口货物数量上面的限制,在关税化层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阶段,我国实行的配额管理的产品有摩托车、汽车等15种进口产品,对于那些非配额产品主要采用的是公开招标的运行机制,目的是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对其他产品则采取登记制,通常不在数量上加以控制。所以说,现阶段的进口数量限制仍旧是我国对进口贸易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而禁止数量限制作为wto的基本原则,是成员国必须要执行的,并且就取消非关税壁垒方面,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体制与wto的具体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依据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进口管理中的多数非关税限制将会被逐渐取消,政府除了那些对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宗商品采取许可证管理与配额管理之外,多数的进口数量限制将会被逐渐取消。因此,为了符合wto的具体要求,以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妥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适应能力,以应对市场全面开放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外贸行业,同时允许外资进入到外贸行业;分步骤开放国内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逐步简化对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审
流程以及降低审批标准;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展开试点,保证过渡期结束之前,我国外贸企业有能力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实现外贸企业能够综合化、集约化经营。
(二)完善服务贸易立法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紧密非常密切,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即:境外消费、跨境提供、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移动,而我国目前主要是以商业存在的形式展开服务贸易的。现阶段,我国开放的服务贸易主要有:银行、咨询、保险以及运输等等。但是要对进入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的商业存在形式、经营范围进行严格限制。总体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开放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较快。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政策引导。从目前我国服务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程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立法状况也有待加强。虽然我国近几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服务贸易的重要政策法规,比如《保险法》、《广告法》、《会计师法》、《商业银行法》等等,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一是立法数量过少;二是部分法律规范实际操作性不强;三是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四是法规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切实寻找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强科技研发、咨询以及服务方面的立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加强本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而从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在对科研投入方面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较之下,我国对科技投入的重视还不够,科研开发的投入一直处于不充足的状态,许多企业内部的设备都比较陈旧、机械设施老化、产品更新速度慢。细数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其知识与技术占有的比重都非常大,科技贡献率也很高。我国企业必须要意识到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有必要加快科技开发立法的速度,从而利用科技开发来推动社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发展的巨大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杜绝力量分散而出现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如就电信服务行业来讲,虽然我国的电信技术一直都在发展、进步,但是与国际电信技术发展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从对国外引入的技术来看,并没有在我国持续更新,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比较弱,与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相比,无论是在工艺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还是在品牌、质量、服务以及管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一差距还在逐渐拉大,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加强科技研发、咨询以及服务方面的立法,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从而不断丰富对外贸易法律体系。
(四)加强知识产权立法
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比如《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商标法》等等,并且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公约,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完善程度与wto规则中的具体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入世之后,需要行使wto规则中关于知识产权领域所规定的一些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我国必须按照《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相关要求,积极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这项工作带有一定紧迫性。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基本上符合协议的相关要求,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专利保护意识,调动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商标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面临着更多问题,而理顺《商标法》与《商标法实施细则》之间的关系;加大《商标法》执行的力度;提高企业商标保护意识及能力,将会是我国在入世之后需要做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选功.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j].理论导刊, 2005,(06) .
[2]张跃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05) .
[3] 潘照安.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经济视角, 2007,(07).
[4]王刚,张燕林.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06) .
[5]袁鎏. 浅论我国贸易保障措施立法实践及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 2010,(22) .
[6]李广辉.入世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