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实施背景
技能人才“三多三少”的严峻现状
株电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发电企业,从一个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老国企,通过转型、改革发展至今,企业人力资源逐渐呈现“人员多、人手少、人才缺”的现状。尽管每年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充实、改善员工队伍素质结构,但因员工人口基数大、引进数量有限等原因,改善力度不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占员工总数80%以上从事生产岗位工作或从事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的技能队伍“三多三少”的现状日趋严峻,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能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能人才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年龄和岗位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严重,致使企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工种后继乏人,企业发展出现技能人才断档现象,甚至出现了技能“真空”,这对株电公司技能技术型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紧迫的需求。
人才流失加剧,企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株电公司地处城市中心,是全国鲜有的城市火电厂,这也曾是株电公司对人才最具吸引力的方面。但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趋重视,市民对环保工作的日趋关注,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株洲市湘江风光带逐步建设,位于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规划区域的株电公司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迅速成为小厂、老厂,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留住人员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同时随着近年来“市场煤、计划电”矛盾对火电企业盈利能力的冲击,导致株电公司连年亏损,职工收入现实与期望相差较大,而沿海一些新厂新制效益好的火电企业纷纷抛来人才需求的“橄榄枝”,一些高技能人才纷纷选择“跳槽”、“择木而栖”,人才流失严重。而国有老企业职工“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依然存在,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培训工作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收到效果,加之火电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造成人才流失后很难快速“补位”。
企业发展项目强劲,人才出现断档风险
在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株电公司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把“做精主业、做强辅业、抓好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继承和发展了加快外拓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将非电、涉电产业发展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外拓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株电公司电力综合培训、对外代维代运、海外电力调试等外拓型产业发展的蓬勃发展,并承担了大唐华银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唐华银郴州嘉禾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大唐华银龙门核电项目、中盐株化氯碱产业转移升级合作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需要一大批复合型、开拓型的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公司的人才结构严重不能满足项目发展和对外业务拓展的需要,人才断档风险严重。
大唐集团公司人才理念落地的需要
大唐集团公司同心文化人才理念中的“尽责尽人才”有两层含义:一是电力生产属于分工精细、岗位关联紧密的行业,大唐集团公司的员工只有分工差异,没有贵贱之别;二是不论从事何种具体职业,只要员工尽职尽责,完成好本岗位工作任务,都能成才,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株电公司人才文化中的“做鹰一样的个人”理念的提出,旨在大力倡导员工充分发掘自己相对于别人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活出精彩人生。建立分类分级人才通道,就是让广大员工结合企业实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成才通道,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满足个人价值需求,这正是“尽责尽人才”和“做鹰一样的个人”人才文化理念的“落地”。
人才通道的分类分级构建
人才通道,意指构建人才培养通道、人才发展通道,从培养人、提高人出发,到使用人、发展人,最终达到“实现人”(实现人才价值和人才职业发展理想)。所谓分级分类是指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从专业、岗位出发,细分为技能、技术、管理三大类,因才使用,因才发展;纵向从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出发,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因材施教,因才提高。根据实时跟踪和闭环考评的机制,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以及通道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三化”+“四基地一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1)“三化”人才培养软件体系
人才培养项目化。株电公司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创新建设教育培训硬件设施,扎实施行学习项目化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全程监督,由各生产管理部门和班组培训监督员实施,依据管理制度,对部门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日常培训,督促员工根据《积分培训管理制度》中自学与集中培训的规定,主动参加日常学习和积分培训,重点课目则由培训服务中心承接进行项目化运作。监察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对项目运作与学习效能进行全程监督和项目后评估。
人才培养网络化。株电公司通过“一根轴”(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三根线”(三级培训)、“一张网”(积分制培训管理体系),织起一张庞大的人才培养网络,以此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激活企业内部人才资源潜力。
核心业务一体化规范培训体系。自2007年该系统在株电公司开发并试运行以来,公司就以该系统作为学习网络的轴心,开始组织一体化系统(EAM、FMIS、HRMIS、物资、燃料管理5个应用系统及IT平台)的全员培训。采用滚动教学和反复强化学习的模式,人均培训3次,现已完成关键岗位人员的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同时,通过人力资源一体化系统的学习使用,公司的学习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级培训拉直全员学习基准线。公司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着力提高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实施技术人员履职能力的提升培训,定期对点检员、技术员、安监员进行轮训。同时通过三级培训网络,大力推行持证上岗、职业导师师徒合同制和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开展“教育培训日活动”、“一周一题培训模式”、“运行6值轮值抽出脱产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现场实操培训,大力开展全员岗位大练兵,加快培养生产技能型人才,使岗位任职条件的基准线成为员工自觉学习的起跑线。
积分制培训带动全员学习。公司创新开发网络式积分培训平台,构建积分制培训管理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公司学习文化网络化的核心项目。该平台容纳发电厂生产、管理、服务岗位各类技能、技术题目达10万道之多,并能实时添加增补,还能上网自学。按照规定,员工除通过网络自学培训试题获取积分外,还可以通过参与研讨交流,兼职授课,培养徒弟,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参与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竞赛、考试、资格评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获取专项培训积分,以完成月度和年度积分指标。该软件平台现已在湖南分公司系统电厂全面推广,培训效果十分显著。
技术档案全面化管理。株电公司为全体员工构建了个人电子和纸质版技术档案。员工技术档案含学历(学位)证书(包括学位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合格证书、特殊工种合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含外语、计算机、相关专业合格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112人才证书”等扫描材料内容。通过构建员工技术档案,为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指引,为公司统筹和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参加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分级实施员工持证上岗标准提供了依据,也为公司全面推进人才开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奠定了基础。技术档案的构建得到了集团公司及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充分肯定,现已在湖南分公司系统单位内进行推广施行。
(2)“四基地一中心”人才培养硬件体系
2005年,株电公司建立培训服务中心。同年该中心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优秀实习培训基地”称号。2007年,被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工培训委员会仿真培训网吸收为会员单位。2008年,被大唐集团公司授予“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培训与考核基地”;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同时该中心利用机组关停建立了检修实体培训基地,构建了“四基地一中心”的人才培养硬件体系。
该中心拥有一支精干务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培训管理团队,团队由22名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人。中心以“立足株电,为大唐集团服务、为电力行业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仿真培训工作。近几年来,举办仿真培训及其他各类培训班70多期,培训学员6525余人次,并在海外培训项目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功举办了26期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岗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共培训大唐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人员2318人次;接待电力高校学生和新建电厂集控人员现场实习培训71期,培训学员2549人。近年来培训出的学员在全国电力系统和集团系统各类大型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
“首席员工制”+“虚拟挂职制”的人才发展通道
株电公司将人才按岗位专业分成技工类、技术类、管理类三大类别,每一类别建立一个单独的人才发展通道,通过初、中、高三级梯次上升发展,搭建分类分级的人才成长通道,努力实现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人人要成才的人才发展局面。
(1)生产技能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工的生产技能类人才的发展通道。“首席技工”是株电公司在发电行业首创的技能类人才评价方式,每两年举行一次。凡在当年确定的“首席技工”工种类别范围内连续工作5年及以上,现仍在这些岗位上正常出勤的技工均可申请参加评选。首先由个人进行申请,由所在部门采用预赛等形式进行初步选拔,然后由部门党政工组织及技术人员组成的推荐小组共同推荐,按下达的推荐指标将推荐人选于每年的10月间报送至评选工作办公室,然后通过专家评审,按照差额评选原则,拟定候选名单,组织考试和考核,择优评定。“首席技工”由企业行文授予称号;享受企业的荣誉奖励津贴,标准为500元/月;评聘相关职称时,同等条件下“首席技工”优先;“首席技工”优先享受职业培训、优先申报大唐集团公司生产技能类“112”人才的待遇。
株电公司从2003年开始共评选了五届“首席技工”,合计评选出37名“首席技工”,评选工种由首届的运行操作、钳工、电工、焊工4个工种发展到目前的锅炉检修、汽机检修、电气检修、控制检修、全能化验、输煤运行、集控运行、脱硫除尘运行、钳工、焊工等10个工种,基本覆盖所有主要生产工种。37名首席技工,全部推荐并评定进入了大唐集团公司生产技能类“112”人才库。
(2)专业技术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席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类人才发展通道。“首席工程师”是株电公司在发电行业的技术类人才评价方式。评选按照“个人申请、部门推荐、量化考核、专家评审、定期公示、公司批准”的原则,采用个人申报、部门推荐,企业科协组织初审、企业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定,报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的方式进行,评选结果全公司公示一周后由公司下文授予“首席工程师”称号,在公司职代会上予以表彰,发放证书和标准为500元/月的津贴,同时其申报相关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首席工程师”优先。
“首席工程师”实行评审制,每两年评审一次,可以连任,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株电公司从2007年开始共评选了两届“首席工程师”,合计评选出11名“首席工程师”,专业发展到锅炉、汽机、电气、燃运、环保、运行、热控、电控、金属、节能、化学、信息等12个主要技术专业。11名首席工程师全部推荐并评定进入了大唐集团公司专业技术类“112”人才库。
(3)管理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学员科员骨干科员分组组长部门主任助理(挂职)部门副主任(虚拟)部门副主任部门主任副总师副总经理(总师)总经理的管理类人才发展通道。中层岗位挂职锻炼:公开选拔优秀员工到中层管理岗位上挂职锻炼一年,挂职锻炼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不转,维持原岗位待遇,党团、工会等关系转入挂职部门,挂职锻炼结束后,回原部门原岗位工作,维持原岗位待遇不变。公司在中层管理干部提拔任用上,经过中层岗位挂职锻炼的员工,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
虚拟中层管理岗位:引入虚拟理念,创新推出了虚拟中层管理岗位的动态培养机制。该机制在科学预测部门后备干部和重要骨干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行全公司公开招聘。经综合评定后,选拔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在保持原岗位不变的前提下,虚拟担任部门副主任职务,履行部门中层管理职能。虚拟期间结合其挂职锻炼期3-12个月不等。虚拟期间,公司以中层干部的标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给予充分的培训与实践机会,并对其岗位履职能力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全方位跟踪评定虚拟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并及时反馈到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公司党组。虚拟中层人员在虚拟期间,维持原岗位待遇不变,虚拟期满经组织考察合格,下发调令任职。
“挂职+虚拟”中层任职模式的实施为促进株电公司员工尤其是优秀骨干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舞台”。一方面,骨干人才可利用这一平台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展示自身才干,加快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换,增强全局意识,极大拓展工作视野,锻炼和培养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管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基层优秀人才放到中层管理岗位上,进行高标准全面的考察和培养,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层次和深度。同时由于实行虚拟,既降低了门槛,又保证了操作灵活,双方均可进退自如。企业可利用这一机制有效扩大人才培养考察范围,为更多人才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提供崭新平台。
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的实施成效
在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机制的强力推动下,株电公司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明显,优秀人才呈明显大幅度增长。在大唐集团公司各类技能技术大赛上成绩显著提升,尤其是近3年来,多名优秀员工在全国电力行业和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大赛、值长大赛、脱硫技能竞赛、热控技能竞赛等大型赛事上摘金夺银。6人跻身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人荣获大唐集团公司首届“双十大杰出人才”,1人荣获电力企业教育培训新星,12人跻身大唐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行列,10人跻身大唐集团公司优秀技能选手行列,有11人获大唐集团公司调考优秀选手称号,4人被大唐集团公司聘用为内训师,13人被湖南分公司聘为内训师。“挂职锻炼+虚拟中层培训制”推广以来,共培养中层后备干部37名,31名走上了中层干部队伍岗位。
通过人才通道阶梯培养机制,株电公司技术人才实现了对外输出,公司正致力于打造成为南方区域性电力检修公司,并且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圆满完成了河南伊川、陕西户二、湖南创源电厂2×300MW机组、湖北阳逻、荆门、襄樊、贵州黔东电厂2×600MW机组新机投产调试现场技术支持以及湖南益阳电厂的代维代运,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由此一路拓展,实现了技术人才的海外输出,共计实施了苏丹、越南、印尼、印度燃油、燃煤电站20余人次的大型机组现场运行调试技术支持。截至目前,株电公司仍有2名高技术人才在印度工地开展工作。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源的科学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能源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电力工业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领域,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应努力占领新一轮能源革命制高点,主动推进电力科技创新,促进电力工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加快形成人才资源优势。做好“人才”这个大文章,首先需要我们树立和传播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不分重点、全面用力的改革,而是有重点、有步骤的改革,人才的优先发展也应既在整体层面推进各类人才的不断发展,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素质的跃升。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人才优先发展做出战略布局,明确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能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也同样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取得率先突破。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提升科技人才素质
人才队伍的素质,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国家的发展后劲。《人才规划纲要》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列在首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家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总理强调,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青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按照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提升创新价值的要求,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有良好服务、法律保障和公平机会的创新创造条件,用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也在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具体培养工作最终落实在企业层面。通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企业成为用好用活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将人才优势最终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电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世界装机数量最多、外高桥三期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性能考核指标世界第一;特高压电网建设运行多项技术世界领先。2012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核工业集团先进核能技术创新工程等8项电力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依托项目,我国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幅提升,首次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电力工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依托于成千上万科技创新人才的强力支撑。
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
以“知识大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1番。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人才的知识极易老化。对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可谓迫在眉睫。知识老化,是我国现阶段人才队伍素质的又一突出表现。我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原因,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人才尽管有着中高级职称,然而应用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破解人才素质危机,除了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应将着力点落在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上。在经济、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多个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从所占比重和地位作用上讲,都是人才队伍中的主体。他们是带动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齿轮和链条,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以专业技术人才为突破口对全面提升我国人才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原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2010年,作为我国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列出了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赫然在列。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653工程”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新十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下简称“新十年”)与“653”工程相比,首先培训覆盖范围有所扩大:“653”工程重点为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重点领域;“新十年”工程扩大为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态环境保护等12个重点领域;“653”工程提出6年培养300万名人才,“新十年”工程提出10年培养1000万。其次,培养对象更为聚焦。“653”工程重点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新十年”工程则面向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2011年10月,人社部牵头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研究成立了工程指导协调小组;随后,不断建章立制,陆续出台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等文件,逐渐完善工程实施体制机制。在这一工程的牵引下,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成立了本地的工程指导协调机构,并配套出台本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也迅速成长为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的龙头工程。
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始于2006年,为贯彻落实“653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电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制定出台了《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根据我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明确了在电网技术、水电技术、火电技术、核电技术、电力环保技术、电力市场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主要领域,开展电力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方案指出: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3万人次左右,5年共培训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次左右。通过专项继续教育活动,使各类中高级电力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公路施工企业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探索,在施工人力资源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梯队。但面对当前以及未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沿用老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符合新环境的人才培养制度应运而生,无疑会极大地制约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错失当前的发展良机。面对挑战,在新形势下改善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加强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让文化成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力。
一、文化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源泉和动力
环境培养气质,从最初公路施工行业能吃苦、能战斗的军队气质,到当前提倡同路同心的奉献和服务精神,公路施工行业以其特殊性孕育了非常特殊的企业文化内涵。把握企业精神时代特征,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建设一支优质高效人才队伍并持续为企业服务的关键。
1.文化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提供“品牌”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流入是企业保持持续生命力的必要保障,而企业文化则犹如一张“名片”,在人才招聘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求职人才的决定,在企业外部形象宣传中能够帮助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助力。近3年,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每年仅从大中专院校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维持在平均200人左右的高位。此外,部队退伍军人及老职工、人才市场上流动的各类人才也有加入,这样的人才队伍建设速度和人才储备吸收的能力,企业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特别是,虽然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在全国多个地区和多所相关院校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企业用工形象,但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止和多个地方企业、央企甚至和国际同行都开始出现趋向激烈的竞争,目前比较明显的是备受关注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发挥好企业文化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更显得重要。
2.文化为企业用好各类人才提供了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融洽的氛围,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且会激励职工积极努力的工作,从而对于企业用好各类人才提供了支持。当前,企业本身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自有职工4 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 981名,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821名。用好这一支人才队伍,必须发挥好文化的作用。
3.文化为企业培育人才提供了动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会让职工产生使命感、责任感,会激励职工不断地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我,从而能够为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当前企业面临人才数量较多但高端人才不足的现实困境。2011年底,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在职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86%,本科以下的占比达到35.71%;从职称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近13.44%,未评职称的占比接近20%。由此可见,还存在大量学历有待提升、职称有待提高的职工,如果能够很好地挖掘这些职工的潜力,则能够有效弥补人才不足的缺口。
4.文化为企业留住人才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有序、竞争适度的良好氛围,既可以避免各种恶性竞争的行为发生,又可以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因而,对于留住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的实践来看,近年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平均离职率为7%左右,而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的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企业员工主动离职率达18.9%,这远高于公司的离职率。较低的离职率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作用,实际上,近年来公司一直倡导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在公司工作时间越长,职工的离职率也越来越低,2010―2012年的5年内,离职人员占离职人员总数比例最多,分别占41.9%、45.6%、58.7%;5―10年内离职人员占离职人员总数比例分别为41.1%、44.9%、32.6%;10年以上离职人员占离职人员总数比例为17.1%、9%、9%。
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文化困境”
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对于任何企业说,只要企业发展,就会存在人才缺口,就会存在人才流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尤其如此。面对这种人才困境,部分企业无法合理有效利用企业文化这一工具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甚至出现“文化困境”。
1.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脱节
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脱节即表现为企业相关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人才理念缺乏,由于施工企业业务的不确定性,人才优先储备的意识不强,这就使得相关人员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将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其中考虑,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其次,文化建设理念不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宏观性的课题,是针对企业整体运行的一种理念,不应该包含人才这种中观层面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企业文化与人才建设相脱节。
2.运用企业文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主体
虽然党建、工会等部门都负有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人才成长方面的职责,但从实践来看,这种推动组织体系还不完善。首先,党、工、团等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主要起辅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又缺乏明确的职责,企业没有从制度、人才、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这就使得其在运用企业文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权利不够等问题。其次,企业领导参与程度还不够,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领导者的参与是将企业文化作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果不成立由领导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则在运用企业文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协调难、出现困难解决难的问题。同时,项目管理团队大多实施粗放式管理,针对员工存在不足之处缺乏有效引导及培养,缺乏人文关怀,不利于项目部企业文化的推行实施。
3.企业文化缺乏促进人才建设的具体手段
企业文化具有抽象性,部分企业在实践中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而言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在运用企业文化促进人才建设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抓手,难以落到实处,在当前的模式下,企业文化更多的通过宣传等方式存在,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项目作为支撑,特别是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如果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职工无法创新性的将两者结合,则可能会面临工作困境。其次,企业内部未形成运用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如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45.1%的职工感受到“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体活动”就是一种现实表现。
三、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被认可,而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则仍然值得探索,结合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的实际情况,未来可以从整合力量、搭建平台、强化保障等方面着手,利用企业文化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1.整合力量,形成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首先,要积极整合党、工、团等部门力量推动企业文化的应用。要在明确工会、党建部门、团组织权责的基础上,明确双方的分工,党建部门主要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宣传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提升自我,工会与团组织则主要为会员提供服务,利用企业文化帮助职工发展,以此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其次,要积极整合项目部与集团公司行政部门的力量推动企业文化的应用,针对项目部人员数量较多且多为户外作业的基本现实,要充分发挥项目部的力量,将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延伸到建设项目现场。
2.搭建平台,形成发挥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搭建企业文化宣传利用平台。集团公司要以互联网为平台。积极搭建企业文化宣传网络,除正常的宣传外,还需要针对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惑等撰写专门的宣传文章,主动展开宣传,引导企业文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搭建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平台。集团公司要以项目的形式推动企业文化的利用,如周、月定期举行企业文化促进人才成长论坛,每季度定期举办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人才交流活动等,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一种固定的平台载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再次,要搭建企业文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沟通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类人才能够根据自身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此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医药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21-02
黑龙江省医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是集团公司董事局,在董事局下设专业委员会,即薪酬与绩效管理委员会,本委员会可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明确规范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权力衡量体系,通过委派董事的方式,在子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重要管理层人员的聘用上实施控制;审议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人力资源制度、政策、程序、方法及人力资源建设方案,并协调解决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在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议子公司经营层的薪酬标准,给总公司的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负责组织董事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决议,对人力资源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严格检查与评价;指导、监督、检查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等等。
一、黑龙江省医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运营体系的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的总体发展、长远发展,为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进行的一系列宏观层面的思考,其首要目的是找到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管理企业、维持企业良好运营的有效工具。
公司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营体系是指人力资源方面的业务实践和各项组织活动的落实体系。因此,完善、有效的运营执行体系是人力资源各项具体业务活动高效落实的重要保证。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定位与管理的权限划分,笔者以为黑龙江省医药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总部重点首先应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人力资源政策的研究和制订。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与执行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人力资源规划,它也是人力资源战略成功执行的具体指导。因此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自身基础上对人力资源各方面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规划,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的状态,除此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包含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人力资源平台的建设维护等。目前黑龙江省医药集团的做法是由集团规划发展部把各子公司按设计好的表格补充完整,整个过程缺少配合,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没有参与渠道,各子公司把表格填写完毕后,由各专业职能部门进行汇总,完成之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就结束了。 在集团人力资源新的管控模式建成后,要求在每年10月根据黑龙江省医药集团公司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由人事企管部组织,并提出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年度流动修订、年度计划;各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人力 资源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各职能部门,各子公司都充分的参与进来,一方面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民主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规划的可行性,为以后更好地实施做好了铺垫。
三、关于子公司的董事会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一)子公司董事会的规范性建设
集团公司的战略及目标是通过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层来最终实施完成的,按照我国的法人结构特点,对于黑龙江省医药集团,也可以采取类似这样的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集团总部设置及配备对子公司董事会方面的专业性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将子公司的董事会和外派的董事作为核心人才试点进行管理。
黑龙江省医药集团目前的子公司董事会状况是:集团向其下属的所有子公司共派出大约52名董事,并且制定了两项管理制度,分别是《外派人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委派董事管理办法》。在此同时,也制定了一些的相关制度,包括如何提高经营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如何有效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的董事任职资格和违规处罚制度等。为了规范董事的行为、明确董事的责任,进而保障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不定期对子公司董事会及外派董事进行相应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问题发现,从而不断地进步。
(二)对核心人才队伍进行强化管理
21世纪,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很多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而具体到企业集团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应在于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上。
黑龙江省医药集团对于核心人才的管理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尚未界定什么是核心人才,因此也就没有制订具体的管理措施及培养模块。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迅速解决,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核心人才确定标准。
黑龙江省医药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核心人才的招聘、试用、考核、培养及激励等工作,从而能够在黑龙江省医药集团需要的时候不断提供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重中之重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而这项工作的关键点就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含人才培训及潜能的发掘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总结各个部门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理性的风险评估从而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人才流动带给企业的损失,及时掌握核心人才的思想方向,并且通过各种激励途径防止人才的流失。
(三)后备团队的建设与培养
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规避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重要工具,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把实施后备人才的管理及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建立和完善后备人才的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激励等机制。企业的子公司应根据各公司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和发展规划,并根据子公司的需求对后备人才开展选拔工作,进而实施有效 的培训,不断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黑龙江省医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监控体系建设
在建立了黑龙江省医药集团的人力资源运营体系后,还需要对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一)人力资源信息报告制度
人力资源报告制度是指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本公司人力资源情况以及相关分析的报告制度,其内容涉及子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与建议等。
集团人事企管部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报告,进行深入分析,详细掌握子公司的具体人力资源动态情况,进而监测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和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为集团公司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人力资源审计制度
集团公司总部按ISO9001的要求,把人力资源各项管理均纳入ISO9001体系之中,形成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整个企业集团管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并按1509001的PDCA原则,使之规范化、标准化。通过1509001体系的每年四次的内审以及两次的管理评审,对人力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监督,指出不合格的内容,企业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更改,对以后的发展更加有利。
五、结论
对于集团化企业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研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笔者以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研究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类型、权变选择方法,并对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与匹配进行分析研究。最后运用案例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很多中国的企业还在延续之前的老方法、老模式,走传统之路,没有意识到时展和社会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充分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如何在集团管控模式下进行核心人才的有效沟通,并通过内部优化应对外部的复杂和无序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2.根据集分权理论与实际运用情况,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种模式,即集约型管控模式、督导型管控模式、粗放型管控模式、复合型管控模式,各种模式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及适用环境。
3.影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与集团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状况这三个维度方面密切相关。
4.集团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技术、竞争者、企业内部因素等方面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存在最优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关键是如何使这个模式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并成功的实施,这种模式才是最适合企业的。
5.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做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集团管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与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差别,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有自己的侧重点,他主要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高管人才和核心人才的培养、激励等,所以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应该按照单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直接管理。
6.通过对黑龙江省医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设计的案例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医药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与改善的具体手段,包括准确的定位、合理的体系、有力的保障、模式的变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付佳,唐宁玉.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理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3).
[2] 何奕.人力资源部的组织结构设计[J].人力资源,2010,(10).
[3] 许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的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4] 金忆.针对多业务单元而构建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专业;企业深度参与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本文就“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就土木工程专业展开专项讨论。
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的过程,可以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悉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标准,提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了解工程实际需要,涵养职业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独立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某一专业方向设计与运行、分解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工程师。
为了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做到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深入踏实的工作:
一、建立企业遴选制度与校企合作方式
合理的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使校企合作成为可能,尤其是使二者的合作关系发展成为利益双赢的局面,可以大大增强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动力。因此建立企业与导师的遴选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方式成为保证企业深度参与有效性的首要环节。
1.调研本地企业概况,明确企业参与目的与责任
从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来看,选择企业应以本地区(即与学校同一区域)企业为主。以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该校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培养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地下建筑与工程三个方向进行培养。根据该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方向,合作企业主要分为施工、监理和设计三大类。就福州地区而言,由福州市建筑业协会相关信息显示,该市建筑施工企业共281家(其中具备一级资质企业44家,二级资质企业136家,三级资质企业101家);福州企业名录信息显示福州工程监理公司约33家;另据《中国设计院名录大全》(福州卷)资料信息显示,福州市土建类设计院约63家。从相关企业数量上来看,学校可选择的合作企业的范围还是比较宽松的。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前提,必须明确企业深度参与的目的与责任,使校企合作不只是停留在口头或是签订实习基地的一纸合约上,而是要落到实处。
企业深度参与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校企联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确定培养评价体系;二是通过企业参与及时反馈行业最新消息和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三是使企业在参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近距离的从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考察学生,从而筛选出更符合本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企业培养基层人员的时间,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企业深度参与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合适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管理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换岗轮岗几率低的技能锻炼的实习机会[1];二是提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实习实训等任务。
2.完善校企教学合作档案,设置更符合企业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直接制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故学校应在遴选企业名单之后,对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应做深入研究,设立合作档案机制:一是建立企业业绩档案分析企业近年主要主持的项目、成果和即将投产项目,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期制定专业课程企业实训方案提供依据,使实训内容和企业生产实际相对应,从而更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二是建立企业各类高级人才档案,便于学校根据个人特长及素质,确定不同类型的导师参与教学的方式(如讲座、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导师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建立企业需求档案,通过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如采取订单式课程设置),调整部分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动力[2]。
3.建立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增强企业深度参与的动力
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是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补充环节,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企业参与的深度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基础上的,而校企的合作深度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其成效在于是否促进彼此发展。校企合作深度与校企合作链条长度,合作面宽度成正比,合作链条越长,合作面越广,双方的接触点越多,相互间的依赖性也越强,合作深度也就自然加深[3]。
如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与福州市名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一致达成建设“土木工程系暨名筑实业集团技术中心”,包括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中心、研究所(结构抗震研究所、高性能砼研究所、复杂结构研究所、创业创新工作室等)的合作方式。其中技术中心建设地点为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实验大楼,所需的不动产由阳光学院提供;名筑实业集团公司作为技术中心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负责技术中心的设备购买,设备资产属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所有;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由土木工程系负责,双方共享技术中心资源;双方在技术中心内合作的项目,共同享有申报各类荣誉、奖励的权利,申报前须经双方协商确认。
以此为基础,名筑企业积极参与了阳光学院土木系一系列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1)设立土木工程“名筑”特色专班。由阳光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名筑”特色专班,针对企业需求,共同量身定制“名筑”特色专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制定培养方案中,聘请实业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制定专业定位培养规划,双方共同商讨按照社会与行业需求设置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
(2)名筑实业集团公司选派一名高级工程技术骨干作为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的特聘系主任、特聘教授,与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共同负责土木工程系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双主任”的有效模式,土木工程系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和理论教学环节,特聘系主任负责实践教学环节。
(3)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提供高级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家和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双师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专业教学的工程案例,担任土木工程系实践教学课程的部分教学,定期开展工程技术学术讲座与工程实践技术实务讲座。
(4)按照培养方案,结合名筑实业集团公司实际情况,接收学生的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接收人数由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土木工程系负责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除定点安排学生上岗外,另指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指导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
(5)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根据需要选聘阳光学院土木系毕业生就业。仅2014届土木系毕业生已有31名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4.6%)成功获聘成为集团公司成员。
由阳光学院和名筑实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共建合作可以看出,此举既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又大大提升学院的理论实践能力。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可谓是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
二、细化专业课程企业实训方案
为了配合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学校培养方案中应提供详细灵活多样的企业实训方案,便于更好的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如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企业实训培养方案就分别提供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工程、建筑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浇筑及模板工程、建筑结构安装工程、建筑防水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等多种分项实训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进展情况选择对应的实训计划,使得企业真实参与成为可能。
另外,在具体制定相关的实训任务书时,对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都应该作出清晰详细的说明,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便于后期的评价和监管指标的确定,从而使实训计划的完成扎实有效。
三、建立企业实践环节中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深度参与的成效的关键在于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形成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监管力度最为重要。
在企业参与实践工作培养过程中,可采用常规监控、定点监控、定时监控等多种监控方式以及多方监督的相互交叉管理的模式。即通过日常工作执行情况记录如实习教学质量执行情况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执行情况表等进行宏观控制;通过组织校督导组专家莅临施工现场听课、座谈,到相关项目部巡查等形式进行定点监督;阶段性的或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评审,如专项自评工作、学校定期组织的或上级部门专业评估(包括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等);通过电子媒体、电话等多种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等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并就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素养、实践教学过程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讨论。
收集各项监控信息之后,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反馈,便于迅速整改和调控。同时制定或修改相应制度和标准,形成一个闭合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得卓越计划的各实践环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使得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而在市场经济主体下的企业的主要目标即是创造经济利益,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到企业参与定岗实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反而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安全隐患方面)。只有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且高校自身又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使校企联合得以更顺利的展开,这样不仅要求加大卓越计划的社会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计划的理念,同时要求学校建立对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环节的鼓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意识与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校企联合的被动局面,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伟.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模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8)
[2]林建.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集团公司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开好会议,并作出重要批示:“要不断加强和改善青年工作,注意对青年工人基本素质的培养,立志岗位成才,为公司发展服务。”对集团公司团青工作,对培养青年人才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年来在集团公司党组的领导下,集团公司团委从抓制度建设入手,积极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积极开展青年双推工作,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青年成才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各级团青组织的引导和带领下,集团公司万多名青年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创业的先锋,在企业的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集团公司青年员工队伍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可信赖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具体地提出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集团公司将在学习领会《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广大青年和团青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借此机会,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提四点希望。
一、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青年实现自身价值,成就人生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提出了符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描绘的发展蓝图是令人振奋的,是鼓舞人心的。各级团青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认真学习领会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我们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中,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成就人生目标。
二、紧密围绕集团公司中心工作,在推进实施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建功立业
集团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坚持用十六大精神统揽改革发展全局,三年来,集团公司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已经在资源、体制、结构、管理、区位、人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为集团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精神,集团公司正在制订《集团公司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集团公司发展的大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要发挥优势和作用,着力推进实施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以集团公司当前重点工作为载体,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实际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上来。在推进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艰苦创业的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只有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降低成本,努力节能降耗、加强管理,才是出路。青年人一定要做表率,要在建设节约型企业中作出应有贡献。广大青年要认识到,在艰苦创业中,企业的各个岗位都大有可为。团青组织要带头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勇挑重担,努力创造优异成绩。
二是要把锐意创新的思路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环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我们国有企业的广大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各级团青组织要在带领青年建功立业开展五项工程中,把握青年特点,适应企业需要,挖掘青年潜能,因势利导,把青年人的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贡献才智。同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团青工作新领域、寻求工作新路子。
三是要把培养人才的目标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级团青组织要自觉担负起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职责,发挥特色作用,使之成为集团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阵地。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推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培养教育工作。要切实落实双推工作意见,拓宽发现和选拔人才的视野,做好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工作,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有利于施展才干、有利于促进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氛围。
三、注重提高能力,切实加强团青组织的自身建设
在集团公司新的发展时期,团青组织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为重大,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团青组织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青年。
要以提高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为保障,切实加强团青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学习能力为抓手,建设学习型团青组织,不断探索创新企业团青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要巩固现有组织体系,创新建团方式,灵活设置团青组织,实现组织体系的优化和完善。要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条例》,团青工作标准不能降,团青组织结构不能散,干部配备和待遇要到位。
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出发点,竭诚服务青年。同志多次强调共青团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竭诚服务青年,要做到心里装着青年,凡事想着青年,工作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要尊重青年的创造,倾听青年的呼声,反映青年的意愿。要把引导、促进青年成为学习型青年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青年人要自觉接受社会发展中的新思想、新学科、新知识,成为一专多能和“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复合型人才。
要以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为目标,加强团青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同志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座谈时,对团干部提出了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广大团青干部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要树立刻苦勤奋的学习风气,坚持学以致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珍惜所从事的团青工作岗位,不断磨炼丰富自己,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大对团青干部的培养力度。对团青干部要实施强化管理,重点培养,从战略高度形成系统的梯次培养结构,多为他们创造成长条件。
要以提高凝聚能力为重点,认真搞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要贴近时代、贴近企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把正确地思想灌输和积极地启发引导结合起来,把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年,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帮助团员青年真正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的问题,从而增强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必胜信心。
四、以开创党建带团建工作新局面为基础,加强对团青工作的领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企业的支撑。集团公司青年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是一支建设能源企业集团的生力军。
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规范和指导系统团青工作。集团公司总经理在历次集团公司重要会议上都特别强调了加强团青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各级党政领导关心青年,大力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并希望广大团员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典型生产项目(任务),确定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机电产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的独具特色的灵活多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为基础,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此外,积极引进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本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专业已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变频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将上课地点从教室转到实验室、实训场所。实现“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校级特色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有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专业实验室,主要有:PLC实验室、金工实验室、公差实验室、电工电子电拖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机械CAD/CAM实验室、数控原理实验室等。学校实训中心配备有生产型数控机床34台(套),普通机械加工设备及电焊机等90余台(套),现有机械加工车间2个,钳工车间3个,焊工车间2个。实习中心2008年12月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07年开始建设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大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专业在已有的实习、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建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的实训、培训、认证流程,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已与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等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其中一些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实施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专兼职教师总人数的41.7%;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兼职教师总人数的62.5%;师资队伍中包含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本专业为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中、高级职称兼职教师及能工巧匠,分期来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开发实训项目,同时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企业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5-01
近些年,随着集团公司煤化工项目的增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生产操作人才和设备维修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初步调查,企业里缺乏能够进行化工静设备维修作业的专家,也缺乏懂化工动设备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岗位的用人缺口在100人以上。经分析,我院化学工程系有责任和义务为集团公司分忧解难,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方面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维修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将育人方案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我研究小组兵分三路,分别到集团公司所属化工厂、安检公司和宁夏化肥厂安检公司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内容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一线工人)
无论是烯烃厂的调研,还是两个安检公司的调研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1.要学好本领,学校的实训条件是最关键的,没有能够上手的实操条件,提高技能是无从谈起的。
2.要想可持续发展,化工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外国购进的设备,工艺操作说明、检修说明都是英文的,虽有英语翻译帮助解决部分难题,但最主要的是靠自己。
3.企业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
4.企业在生产操作岗和设备维修岗上的用工需求高。
5.企业在招聘时重视学历、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在工作中机械基础、化工机械操作与维护、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比较有用。
7.设备检修时,无论是工艺人员还是检修人员参与度都非常大,说明生产部门和检修部门是密不可分的,更说明学工艺的要懂检修,学检修的也要懂工艺。
8.化工识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对设备检修岗位较工艺岗更为重要。
二、录音结果分析(设备技术员)
1.工作流程
生产车间操作工发现问题汇报给班长班长将问题汇报给工艺设备技术员工艺设备技术员下发检修任务书检修车间技术员验证工作票内容的科学性(编制检修方案)检修技术员与一线检修人员交底(安全方面、技术要求方面)填写一单、两卡(工作任务书、风险辨识卡、风险管控卡)一线人员根据检修方案实施检修三方验收:工艺车间、检修车间、机动部(填写质量验收卡)。
2.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
钳工证书、管工证书、铆工、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
3.职业生涯
操作工技术员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公司副经理公司经理
4.职业素质
责任心、安全意识、经验总结能力、内页资料学习能力、触类旁通能力、钻研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5.职业知识和能力
机械检修知识、设备检修知识、材料知识等;计算机绘图能力、设备装配图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三、岗位职责分析
调研岗位如下:
1.车间主任、车间书记、班长
2.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保管员、质量员、经管员、办事员、考勤员、政治宣传员
3.钳工、焊工、电工、检修工、起重工
职责分析:
“五工”“九大员”的岗位职责比较单一,需通晓单一的知识和能力。
班长的岗位能力比较综合,如接受任务后进行分工、组织实施的能力;工作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与工艺部门技术员沟通的能力;工作结束后考核成员、总结班组工作情况并上报的能力。
主任的岗位能力更加综合,计划和管理规定的制定能力、员工队伍建设能力、车间和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协调能力。
书记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为员工排忧解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检修作业规程分析
调研作业规程如下:
化工机械类作业规程、流体输送设备类作业规程、换热设备类作业规程、塔设备类作业规程、反应设备类作业规程、阀门类作业规程。
检修规程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检修设备的状态(状态卡),制定具体检修步骤;2.实施检修过程(动作卡),责任人签字确认;3.验收部门确认检修质量。
五、集团公司化工厂大修方案分析
通过对检修方案中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检修方案的规范格式,检修时需要清楚的国家、行业、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可以分析出检修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检修设备基本能力、遇到危险问题的应急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CAD绘图能力、设备防腐能力、材料选取能力等等。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编写和修订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