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1-01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孩子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根据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

一、学习规则的含义,了解规则的作用

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常规对自己及大家带来的好处,体会规则的重要。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而引起的不便,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孩子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不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内化。幼儿特别爱烧烤店的游戏,可有的幼儿每次活动后,不按规定将烧烤的物品整理好,而是随意地丢在玩具篓内。结果下次再玩时,很多烧烤食物被杂乱地放在篮子里,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很快地找到需要的材料,有时还要请老师帮忙。孩子们这时就亲身体会到:不按规定收拾好材料,下次再玩就会很麻烦。之后,孩子们都很自觉地把玩过的材料整理好。我请交警来给孩子们上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课,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认识了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等,孩子们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一些认识。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不要让规则约束幼儿,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班里有个图书角,最初没有规章制度。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看,结果问题一一显露出来:有的幼儿拿到三四本,有的幼儿连一本都没有拿到;有时,看书的幼儿一多,便出现拥挤、抢书的现象;有的书不知被谁给撕坏了。看到一片狼藉的图书角,有的幼儿开始提意见了。教师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一起制定了图书角的阅读制度,并通过绘图的形式张贴于图书角中。由于制度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是他们自己想法的表达,他们个个自觉地遵守制度,图书角也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

三、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自控力

孩子们都是天真、活泼、好动的,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不遵守规则,而是由于年龄小,自控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能力。积极发展孩子的自控力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在幼儿园里要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学生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游戏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它并不是消极地抑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主动地调控自我,使自身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并且能影响到其他学生,帮助更多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2)教师有意识地提醒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游戏。当我们开展某一项活动时,活动前,我们把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再次温馨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行为会增多。在活动中,如学生有违反规则的倾向时,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按规定完成好。这样,孩子在宽松的良性环境下,自控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按章行事。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工作尤为重要,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孩子的成长会明显提高。

(1)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有些家长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观念片面理解,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却毫无要求,造成孩子从小缺乏规则意识。要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家长应该积极配合。从小教育幼儿遵守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

(2)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守制度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示范。家长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地遵守社会生活规则。

(3)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等,并与之遵守。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以尊重为原则,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规则 幼儿行为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心理专家指出,幼儿期是孩子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规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如何引导幼儿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规则意识,就要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近几年,我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做法:

1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和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则,一般是指由群众公认和共同制定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幼儿期是孩子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规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经,在我园的活动区创设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亲自体验无规则给活动带来哪些不方便,有规则带来哪些方便,同时让幼儿讨论、记录并制定规则,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在活动中,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1 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把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比如:幼儿们在选择活动区时,有的区域进入的孩子非常多,有的区域没有孩子,针对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采用挂胸牌、拿标识、控制椅子数量等办法,这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孩子进入图书角的时候,我们通过挂胸牌的方法,没有胸牌了就不能再让幼儿进入;在科学区里,我们可以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如果幼儿没有领到材料就要选择去其他的区了。

1.2 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合适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可以在幼儿家一进门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这样放鞋方便幼儿出区时穿着),鞋印可以画得形象有趣一些。孩子们不仅仅知道鞋印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训练了幼儿生活技能。

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效果也比较好。如在生活区我们要求幼儿有规律地摆放好物品,我们将物品画成图片,塑封好贴在玩具柜上,以方便孩子摆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给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图形标记,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尽快的明白什么是分类了;在收拾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设置出相应的标志,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就可以比较轻松的一一对应了,以免乱放。我们还在一些安静的区域处通过文字和图片来暗示小朋友不要大声讲话,做安静的标记;在一些区域的墙面上可以将一些不允许发生的行为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并在图片上打上鲜艳的叉号,来不断的提醒和督促小朋友要随时遵守这些规则。

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也要了解、遵守游戏的规则。如:玩《红绿灯》游戏时,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没有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自由交流,互相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并记录下来,让孩子明白,有了红绿灯,才能保证车辆通畅无阻,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所以,要掌握交通规则,并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2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而且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在家里,为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首先家长要有言传身教的意识,家长的言行就是一面镜子,幼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逐渐变成自己的行为。家长守规则,幼儿自然守规则。其次家长要在幼儿做户外活动前,先告诉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教育中,主要进行幼儿常规练习和自理技能的练习,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另外,还要把幼儿当一个孩子来对待,不能要求过高,否则会使幼儿失去信心,反而变得无规则。

(2)家长带幼儿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伙伴一起游戏,丰富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方面的经验。

①为幼儿创造共同活动和共同体验的环境。家长应该经常性的带着孩子参加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如:到图书馆看亲子图书;到采摘园去采摘水果;参加兴趣班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家长有目的的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集体,能够让孩子更多的了解和认知集体活动,并且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和适应能力。

②要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家长不仅要根据幼儿的个人爱好、兴趣等来选择和组织各种活动,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想的是什么,在活动中,家长要让孩子发挥自己喜欢帮助别人的心理,为同伴服务,同时对孩子的失误,家长要给予鼓励,增添孩子的自信。

③要经常鼓励幼儿,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家长要充分肯定自己的宝宝在集体活动中的进步,哪怕进步只有那么一小步,比如幼儿在活动中帮助了别人,或者又记住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家长的鼓励性语言是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最大的动力,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幼儿能够在集体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④帮助孩子建立友情,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在闲暇时间里,几个家庭可以组织起来开展合作游戏:如玩“螃蟹夹球”、“蚂蚁搬豆”等游戏,让孩子亲身体验什么是合作,什么是配合;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找合作伙伴,从跟他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小伙伴们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并带动孩子。

(3)公共规则意识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幕幕:在超市里有的孩子推着购物车横冲直撞;在电影院里有的孩子时而惊呼时而嬉笑;在马路上有的孩子互相追逐打闹……要防止孩子在公共场所无视规则,为所欲为,关键在于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①要给孩子耐心讲道理,并进行细致的练习。当孩子第一次在公共场所随意涂鸦时,家长们要明白,这并不是孩子故意搞破坏,而是出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家长必须告诉孩子要爱惜公共场所的清洁,不要对别人的、公共财物造成破坏。如:孩子随手扔垃圾,家长要及时提醒幼儿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或家长亲自示范,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②要让孩子敬畏规则。当孩子在商场、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跑来跑去、大吵大闹的时候,家长要轻轻的发出“嘘”的声音,小心谨慎的将手指向周围的人群,看看别人的神情,贴近孩子的耳朵低声细说,告诉孩子降低音量,领着孩子走路时轻手轻脚,侧着身子、注意避让别人,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举止、表情和小心谨慎的态度上感受到家长自己对公共意识的敬畏,就明白了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禁止喧哗的道理。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双向衔接;教育观念;合作交往;规则意识;自控能力;社会适应力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不够彻底,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对孩子了解上的沟通不够。(2)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多会写几个汉字、多背几首诗歌、多做几数学道题比较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更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这些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无原则的溺爱、错误的育儿观,是父母认为的对孩子的爱的表现。(3)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4)规则意识不强,常规不好的幼儿入学后各种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①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使小学教师尽快地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也要多向幼儿园学习活动靠拢,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身心特点,给孩子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直观演示和操作,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②要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适当地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幼儿活动、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要深入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③幼儿与学校的沟通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2)加强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主题活动,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让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合作的意义,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增强幼小双向衔接意识,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以下活动均需小学低年级教师参与其中。

1.教师作好引导者

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探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部内容,将各种相关能力整合在一起设计活动,实现活动化的共同学习。在“让我当一天小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孩子分别在幼儿园虚拟的场景和小学真实课堂的情景中体验生活,让孩子深刻感受分钟的时间观念,接受手、眼、脑分工的不同任务,强化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激发幼儿的角色认同感和入学适应的内在需要。

2.家长就是合作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针对家长把入学适应仅仅理解为孩子学习适应的困难,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适应准备,片面强调提早教识字、学拼音、做算术题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现象,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教墙报、家园联系卡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适应困难最终会影响到学习适应困难,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

三、加强幼小课程衔接

在选定课程方面要做到幼小相互衔接,针对学龄前大班儿童特别设计。课程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探究能力、分类比较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自控能力等。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提供适合幼小衔接时段的课程,使其迅速拓展掌握词汇的数量与种类。例如:爱提问题,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初步调控自己的行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有一定的理解,帮助孩子增强理解力;培养自制力,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始终应该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促进不同阶段教育现整体化、连贯化。总之,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双边的过程,要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谨.浅谈学习准备期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学,2008(11).

第4篇

关键词:《纲要》;不安全因素;安全工作;安全教育

安全是一个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底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纲要》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如何采用安全措施,防范各种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要研究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了解幼儿园的不安全因素

幼儿园不安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教师责任心差,安全意识淡薄:教师对保护幼儿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教育不到位,幼儿没有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组织活动、游戏时不操心,对幼儿缺乏必要的观察与指导,致使幼儿出现一些失控行为,造成事故发生。

1.2接送和门卫制度不完善:接送制度不完善可能造成幼儿走失。而门卫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不法人员侵入,造成严重后果。

1.3因教学设施原因引起:如滑梯、攀登架、娃娃城、蹦蹦床、秋千、跷跷板等大型的玩具年久失修,存在着安全的隐患,幼儿园未及时更换已经陈旧老化的器械,形成事故隐患,此外,幼儿园校舍中楼房占大多数,幼儿在教室、楼道、走廊内的安全,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也是幼儿园容易出事故的地方。

1.4幼儿自身原因所致:1)幼儿活动、游戏时受伤。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在活动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活动时不小心绊倒,以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即便教师在现场,此类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2)知识经验储备不足。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头脑中没有“危险、伤害”等概念,而且好奇、好动、好探索,自我防护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意外。

1.5饮食卫生与食物中毒

2做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2.1明确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幼儿园应把幼儿的安全工作放到首位,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班级工作中,使广大教师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学习一些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及技能,增强责任心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如阅读报纸、电视、网络报道的与幼儿园有关的案件或发生的重大事件,组织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做到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2)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首先,严把两关:晨检关与离园关。把晨检关,做到事故隐患早发现,如检查幼儿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像小玻璃球、小铁丝、小纽扣等小玩意,这些小玩意所带来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把离园关,保证幼儿的接送安全,不乱接、错接,杜绝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的机会,做到无冒领、无走失。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有专门负责检查的人员。他们随时对幼儿园一切设施进行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例如:发现户外大型玩具的螺丝松了及时上紧。另外,做好饮食卫生和食品管理工作。

2.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1)让孩子具有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应该经常向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通过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讲清原因。如: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不带小刀等危险物品上幼儿园……通过这些教育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家长应注意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父母和老师应当引导幼儿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可以让孩子学习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吃饭时会自己剔鱼刺、骨头。家长还应多创设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孩子拿不到玩具时,家长不要急于帮他把玩具拿到手,而应引导孩子先自己想办法拿;若经过努力还拿不到时,再有礼貌地请别人帮忙。逐渐使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3)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体弱、内向的孩子活动时常会碰撞;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孩子却难以碰伤。究其原因:体弱的孩子平时不爱活动,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孩子由于好动、灵活,遇到危险时反应快,能采取自救方法,因而受伤害就小,可见增强孩子的体能是提高孩子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与家长应率先垂范,带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如春、秋可带孩子去踏青、秋游;冬天可带孩子跑步、打球和跳绳等。

4)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这些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如知道随季节和早晚增减衣服;二是对突如其来事件的灵活处理。当幼儿遇到意外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如:教幼儿如果在商场和父母走散了,可找商场的叔叔、阿姨或警察帮忙等。

第5篇

江苏淮安一家长来信咨询:最近,我和儿子开玩笑,问他有喜欢的人吗?儿子居然认真地说,幼儿园里有女朋友,以后两个人要结婚的。这让我哭笑不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这么早熟?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答:其实,6岁的男孩谈到自己有女朋友并要跟她结婚这类话题时,并不能表明他早熟,只能说他刚刚开始对喜欢、女朋友、婚姻这些词建立了最初的概念,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并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产生,性别意识开始增强,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觉,到四五岁的时候他会进入一个婚姻的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是孩子认知社会关系的必经过程,他认识到婚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亲密的关系,还认识到婚姻是两性之间的。当他们跟某一异性相处很愉悦,产生好感,并想保持这样的关系,就会用女(男)朋友、结婚这样的词来表达他们的喜欢和心愿。其实,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是:跟她(他)在一起我很开心,我喜欢她(他),希望能继续跟她(他)在一起。这一异性可能是幼儿园的某一个小朋友,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如女孩会说跟爸爸结婚,男孩会说跟妈妈结婚。

孩子的想法很单纯,也很美好,听到孩子表达想跟谁结婚,家长的态度最好是接纳的、平和的、自然的。可以具体了解孩子的“女朋友”“结婚”的概念是什么样的,了解他跟“女朋友”在一起玩什么,了解他喜欢“女朋友”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跟他交流,如果孩子头脑里有明显的错误观念,家长需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这样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念。

家长千万不要否定和嘲讽孩子的想法,否定和嘲讽只会引发孩子内心的混乱和困惑,可能让他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喜欢异性,跟异往是不对的,从而可能对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如何教5岁孩子交际规则?

安徽合肥一家长来信咨询:我经常带5岁的儿子和同龄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可是孩子们在一起很容易为了玩具吵吵闹闹。我该怎样教他们人际交往的规则呢?

答:人际交往的规则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多种形式教给孩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绘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一个小男孩对规则没有概念,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我就给他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十字路口,有红绿灯,有车有人。我告诉男孩“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然后我在纸上把规则这两个字写得很大,告诉男孩:“规则很重要,人人都应该遵守,出门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上学要遵守学校制定的规则,跟人交往要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

用这种形式讲完规则的重要性后,就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规则列出来给孩子看,比如针对孩子因玩具吵闹的事情可以列出两条规则:一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拿别人的东西前必须经过别人同意;二是不能因为生气而打别人,不能伤害别人的身体。然后再画几幅画给孩子看,画面上小孩A面前有一堆玩具,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的玩具小车,小孩B走过来看见了那堆玩具,里面有一个小熊非常可爱,就拿过小熊玩了起来。A看见B玩自己的玩具,很生气,冲上去打B,B也很生气,跟A吵了起来。画完画后问自己的孩子看了这些画有什么感受?他们分别违反刚才讲的哪条规则?

然后再问孩子,A和B两个孩子应该如何做才正确。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长还可以通过画来给孩子讲,比如讲B小孩的正确做法可以是这样一个过程:B非常想玩A的小熊,但是他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时必须经过别人同意,于是他走上前去跟A说:“请问,我可以玩一下你的小熊吗?”得到了A的同意,B开心地玩起了小熊,两个小孩子成了朋友。再画一幅画,是A没有同意B玩小熊,B恋恋不舍地离开小熊,心里想:“这小熊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我回去问问妈妈,可不可以给我买一只小熊。”

第6篇

【关键词】生存教育针对性和谐性灵活性

生存意识,即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教育的使命是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会生存。”因此,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较强的生存能力。我园把生存教育的内容分为:学习能力――教育幼儿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包括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对人身心造成危险的各种灾难和社会隐患具有防范意识和能力;适应能力――适应各种环境,增强身心健康的能力。

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生存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从生存的角度理解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真谛。作为整个教育基石的学前教育应当成为生存教育的基础,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孩子的能力与素质,做到四个注重。

一、 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生存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让他们学会逃避灾难的方法与技巧,养成勤于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健康快乐生活的目的。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灾害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如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会给人造成身心伤害,并长期难以弥补。幼儿园是孩子密集的地方,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差、最弱,孩子的安全系着千家万户,因此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园从两方面着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① 教师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生存教育,如中班《小熊摔跤》,小班《我会滑滑梯》《我会喝水》(自理能力),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的知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② 教师还结合具体要求,生成新的课程如《我是消防员》,通过模拟救火活动,让幼儿了解运用水、土、沙灭火;学会在救火过程中穿衣服、戴安全帽的规则与要求;组织幼儿开展逃生活动,如地震逃生、消防逃生、防爆逃生等演练活动,熟悉逃生线路,掌握逃生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能力。①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每天安排幼儿来园用毛巾擦自己的桌椅、设立自助点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点心等环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通过《今日我值班》鼓励能力强的孩子为大家分发筷子及饭碗等,同时教师引领家长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品质,倡导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如帮助家长扫地、抹桌子、洗袜子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② 结合特殊的节日,我园开展特别的活动,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如每年的“今夜不回家”、庆六一留宿活动等家长们都踊跃报名,都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活动。特别是今年的马山留宿,幼儿离开父母,乘车来到马山幼儿园,与马山的孩子开展联欢活动,孩子们寻找好朋友、表演节目、互送礼物,展示自己的才艺;餐后散步,赏田园风光;品马山小点让幼儿开阔了眼见、增长了知识。幼儿自己刷牙、洗脚、穿衣、穿鞋、独立的睡觉等活动,提高了大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和品质。教师十分关注特殊需求的孩子,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独立性、忍耐性等综合能力提高,教给孩子生存的技能,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对幼儿的成长影响巨大,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当今家庭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呈现“六大一小”的现状。因此孩子们备受大人长辈的宠爱,他们在家人精心保护和细心照顾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他们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应变能力及自我防范能力比较弱。《纲要》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家长共同了解3~6岁幼儿发展的特点,相互沟通,及时反馈调整,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上保持一致性,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我园家长对目标要求的认知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此幼儿园通过组织家长《安居防火》培训、网上研讨、微博提问、知识竞答、“家长安全护导领导小组”的成立及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要求,配合幼儿园,支持幼儿园共同进行教育。我们深知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为此,幼儿园开展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家长会、家访、家长助教日、亲子活动、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交流及微信微博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家长掌握更多的育儿的方法与技巧。我们根据家长的特长,邀请警察、医生、游泳教练、厨师等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园和孩子们共同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各行各业的岗位要求与注意事项。家长可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幼儿园还结合“三八节”开展的“妈妈您累了”活动,幼儿通过帮妈妈洗脚、给妈妈端茶、帮妈妈敲背、送小花等感谢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家长结合孩子在家的表现,在网上开展“孩子在成长”的研讨。这些活动,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技能;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尊重、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增进了亲子之情;让孩子学会了感恩。同时,家长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 注重环境创设的和谐性

《纲要》指出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和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的。因此幼耗苤鞫地去发现、 去学习的环境才是幼儿园应创设的最佳环境。例如我园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将宽敞、明亮的走道设计为步行一条街,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商场,街上有红绿灯、人行道等,幼儿可以在这里开展活动,如不闯红灯、认识标记等活动,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手工区提供剪刀、各种彩纸、针线、筷子、小衣服等,孩子在饭前或游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手工区玩耍,通过扣纽扣、夹豆子等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娃娃家设置娃娃、小床、电话,通过模拟打电话,了解110、119、120的不同用处。教师将姐姐为妹妹端椅子、姐姐给弟弟擦眼泪、哥哥给弟弟脱裤子的照片及合作完成的“美丽的秋天”“美丽的伞”等作品张贴在班级混龄特色墙上,营造关爱及合作的快乐氛围。教师可通过突发事件为背景,培养孩子的应急生存能力。如当贼突然闯进家里,我们不能跟他拼命,而应运用智慧保护自己,尽管家里没有大人,但还是要大声喊“爸爸”“妈妈”“你们快来出来吧”;看见别人打架,我们不能自己上前劝架,而是赶紧打110等,以此增强孩子的应急生存能力。

四、 注重随机教育的灵活性

第7篇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儿童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小学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幼儿园的有效性课堂构建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初次意识到课堂这个概念。

有效课堂就是要构建出一个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综合课堂。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重心所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幼儿园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游戏、娱乐,而是要在课堂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2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基本原则

2.1适宜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授课,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小班为例,此年龄阶段幼儿的主要内容就是活动和游戏,所以他们的活动就集中在活动中,为保证幼儿有宽敞的场地,互不打扰,教师可以就把活动的环境设置在户外活动室的长廊上,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活动的空间。而对于大班也就是学前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接触到汉语拼音和数学的学习,教师就要针对他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2.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的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比如说小班孩子活动的目的性较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新颖和富有色彩的玩具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的行动。而到了中班、大班,孩子们的课堂教学计划就可以有目的进行,教学的结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和游戏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小班孩子们的活动量比较大,游戏含量比较高,知识含量比较少,而且游戏的难度系数也比较低;大班学生则应该以学习为主,好好学习汉语拼音和数学基数,游戏可以只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出现,使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3规则性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孩子们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它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而是为了他们学会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出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不可以说话,让孩子们知道课堂是教师讲课,同学们学习的重要场所,所有影响到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的行为都不可取。这些规则是幼儿在初次接受教育的时候所必须遵守的。通过这些规则,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孩子们做事更有目的性,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如何创设有效性的幼儿课堂

3.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小年纪的孩子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喜欢模仿,容易分心。因此,教学中的知识点含量量应该比较少,而且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简单的,否则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他们什么都记不住。年龄稍大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意识发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已经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针对大班的同学,教师就可以教授一些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知识点,而且课堂所教的内容也可以丰富一点,还可以利用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教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

3.2注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早期的经验、个性特征和生理上的原因,孩子们就算在同样的年龄段,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也是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针对调皮的孩子,教师就应该要求严格,而且态度严厉,让他们变得乖巧;针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就应该多给与鼓励,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一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考虑到孩子不同的自身能力,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水平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美工课中,应该为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教学,像雪花插塑、各种玩具车等,以适应年龄手部动作欠准确、欠灵活的孩子拿用与活动;而针对那些身体身体素质好,各关节的活动较为灵活的同学,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其他的材料给他们,以促进他们的提高。

3.3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愿望往往产生于对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到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将课堂和孩子们喜爱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游戏、唱歌、跳舞等等,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而且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新意、有个性的活动,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延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被兴趣所吸引,深深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结论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知识或者得到发展。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幼儿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而且能够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技能和文化等。幼儿有其特殊性,我们只有遵循儿童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够真正使幼儿园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胡慧娟.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6).

第8篇

关键词:大班幼儿;游戏教学;规则意识;游戏教育;具体策略

幼儿阶段是幼儿作为活动主体迅速开发智力、掌握各种社会技能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其进行系统且专业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日后良好而长远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试就“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这一幼儿教育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就连学前教育也被深深打上了“以分数衡量幼儿水平”的烙印。在这一畸形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束缚下,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往往更加倾向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却忽略了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规则适应能力等方面在内的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

长此以往,部分幼儿不但任性自私,难以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易做出攻击性的举动,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纪律涣散,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更谈不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遵守社会规则了。

鉴于此严峻形势,教育部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幼儿社会规则的教育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更是迫在眉睫。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形成“人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社会规则才能获得更好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幼儿自身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等举止也将起到一定的规范及优化作用,对幼儿日后能更好地适应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以游戏为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优势所在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参与欲望。著名学者陈鹤琴认为,幼儿之所以对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游戏活动蕴含有丰富的力量与能力因素,符合儿童活泼爱动、爱玩爱闹的天性;另一方面则因为游戏活动能带给幼儿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极大,有益于满足其身心的多重需要及发展,因此,他主张游戏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在游戏活动中开展具体教育”。

我个人认为,在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具有较大的便利与优势条件:一方面,游戏式的教育方法集趣味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恰好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相吻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另一方面,游戏活动与规则教学内容的结合,还使得知识点摆脱了以往脱离幼儿日常实际、抽象、复杂等诸多弊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象,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如此一来,就为幼儿日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严格遵守各项规则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意识形成的具体策略

1.游戏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以便幼儿从中认识到具体规则

实践表明,所学知识内容与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得越密切,越能调动起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无论何种形式的游戏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幼儿日常的生活经验之上,促使幼儿借助熟悉的活动场景加深对于具体规则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教导幼儿“遵守文明信号,不闯红绿灯”这项交通规则时,我带领幼儿先后进行了如下两个截然不同的游戏活动:

游戏一:人人遵守文明信号灯,没有出现乱闯红绿灯的行为,交通秩序井然,人们很快就能在畅通的道路环境中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游戏二:不少人不遵守信号灯规则,乱闯红绿灯,导致街上的交通拥堵不堪,很多人也因此耽误了自己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在这两个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我又鼓励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有的孩子说:“乱闯红绿灯会使街上的交通变得很糟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孩子说:“出行时不遵守信号灯规则,会引起堵车,堵车的话别人上班、上学就会迟到了”……

这两个游戏活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幼儿也大多有过上述经历,因此,借助这两个游戏,不但帮助幼儿充分体会到了“遵守文明信号,不闯红绿灯”这一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更为其很好地接受并养成遵守文明信号出行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的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鼓励与暗示性,以便增强幼儿执行具体规则的信心与力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于幼儿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同理,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充满鼓励与暗示性质的语言,同样对幼儿执行具体规则时的信心与力度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促进作用。

如进行完“礼貌听讲、举手发言”的游戏之后,我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兼具鼓舞与激励性质的语言,如“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相信你们很好地掌握了上课听讲时应该遵守的文明规则”“如果你能将这些规则在日后进行灵活地运用,那么,你们很快就能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了”……

如此,幼儿通过游戏不但形成了“礼貌听讲、举手发言”的课堂规则意识,而且在老师充满鼓励与暗示性的语言下,还极大地调动自身在日后的生活中要认真遵守、认真履行这一规则的自信心,有利于优化游戏活动的教学效果,促使幼儿尽快掌握社会规则。

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完善,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与目标。因此,这更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持之以恒地对大班幼儿进行规则内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信如此方能促使幼儿将各种规则内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为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推动自身取得良好而长远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顾艳霞.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成才之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