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知识进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教学模式的选择
当下教育界中颇具争议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生本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增强,缺点则是部分教师由此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不上心,从而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育的优点是教师会将授课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惰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会计审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专业知识内容严谨而繁多,应该将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果审计课程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带来困难,但是一味强调传统教育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发挥作用会影响学生长久学习的质量。
以上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针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的现状,要提升教师责任感以保证授课质量,从而发挥生本教育的优势;同时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发挥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以便于将大量教学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计划的告知
高校课程安排上的特点是非连续性上课,对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也异于高中生。首先是教材的使用,大学中的教材一般作为参考教材使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整个课堂内容的展开,学生仅凭教材是无法做到全面预习和全面复习的;另外,大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呈现通常有自己的独特安排,因此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其次大学课堂讲课的深入深度低于高中,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大量的课后学习是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由高中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审计课程教师在授课之初要对审计课程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告知,与教学联系紧密的高质量的参考书目要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面对大容量的审计教学课堂有充分且有效的预习和准备,进而提升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审计流程这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将这个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绘制成流程图表,从图表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还涉及到风险导向涉及模式、金融风险的三级评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审计工作阶段性的计划。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和相关性。
以上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学计划的公开有利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审计课程执教教师在学生选课之前,或者开课之后,尽快把自己的教学体系清晰地告知学生以便于师生课堂的更有效交流。
3.教学内容的补充
审计课程是会计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审计工作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核查的具体工作。经济体系的变化给金融领域的工作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金融界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探索中,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随之更新。
审计课程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金融界审计工作的时事与学生分享,分析审计工作的现有状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前瞻性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工作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对学生学习联系工作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向当前的职业环境靠拢。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对教材编撰发行流程过长影响学生学习时效性的一种弥补。
以上审计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金融时事参与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益,对当下审计案例的分析对教材更新周期相对较长现象能够很好地进行补充,对学生围绕审计课程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充更加明确。
二、会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明确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为了当下审计课程的教学开展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龄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执教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培训,组织教师进集体教学研讨,结合审计专业的特点融合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审计课程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计划明确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
对大学入学学生进行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明确大学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普及大学课堂授课的方法和特点。授课教师将教学计划清晰而明确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己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审计教师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联系到课程主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克服工作惰性,迎接审计课程与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相关联的教学现实。
3.结合金融时事补充教学内容
结合当下金融时事,对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也了解最新的审计工作法律法规,进而让学生们明确审计工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且了解违背职业道德的严重后果。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审计教师对时事热点和审计案例进行涉猎和深入剖析,将专业课程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教学内容融进案例中,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从会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改革是审计工作服务基于现代社会金融管理趋势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会计审计领域工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下学生的学龄性格特征。因此,会计审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要进行且要持续根据世界金融和我国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发挥出实效性的审计功能。该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是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以敏锐的视角和快速的行动力以及科学的预见性,对审计课程的改革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以适应学生工作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刘克涛.财经类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4).
[3]姜献群.就业力视阈下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5).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改革
1推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金融专业成为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在这两种形势并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得不到认可,不得不投入到其他行业中,间接浪费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当然,社会本身的结构调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要求错位上来分析。从教育部的学科属性上分,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属于二级学科,主要学习一些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实际的教学看偏理论,偏宏观,比如相关课程的开设: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本身理论性比较强,跟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和接收积极性比较低。但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对口单位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些行业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毕业往往只了解一些专业的理论名词,对金融背后的实际运作很茫然,找到相关的工作也需要尽快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程序和特征,继续学习才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实践教学的合理运用变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介于平台的局限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践教学也成为高校教育应当思考的问题。
2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实践课程安排滞后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学生入学有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大二开始进入专业选择模式,大二、大三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大四时毕业论文准备和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二主修的课程是金融学、商业银行学、财政学、国际投资学等理论上比较强的专业课程,相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证券投资学、期权、期货等学科被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一接触金融就是一些理论的金融术语,很多经济理论和专有名词对学生来讲都是新概念,接受起来难度大,并且相对枯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容易出现困顿、迷茫的状态,离其实际生活比较近的金融概念涉及面有限,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在真正需要实习的阶段,又因为要准备论文,而导致不能专心进行实习。其实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下,学生在父母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多少都会有一点对金融的感知,如何在课程安排上适当把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适当提前,从学生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对金融知识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相关课程的理论,引导学生发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再去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理论的综合知识,同时,在这个阶段对于交叉学科的实验实践课程继续进行跟踪,适当的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学生校外实习阻力大
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校外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很重要的一段过渡期,但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者不能够接收足够的实习生,但在提供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抱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这当然不能否认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学校本身应该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和企业应该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互动协调关系,学校的资源应该综合利用,除了校园内的设施、师资构建,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主动联系实习基地,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既为企业输送人才,也减轻企业的招聘压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上除了关注其学术上的成就,也应该注重专业实践领域的经验,只有真正具有实际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对一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家也适当的引进,推进课堂实践教学的现实性,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人才的对接。
2.3教师推进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低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的职称评定也更注重老师的科研成果,同时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更大的精力和热情去组织实施,实验室的申请,相关经费的报批手续,相关金融软件的测试更新,学生实际操作的实时跟踪等等都需要耗时耗力,然而实际效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这就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倾斜。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3.1逐步推进学分制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促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大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实践进展程度被隔离,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实践知识,“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如果采用学分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按教学要求自由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期积累和应用情况选择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穿插于理论与实践实验课程中间。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大,学分制的推进能充分跟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进程。
3.2推广教学技能改进与专业技能比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前线,教学方式应该不断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结合现实的新闻案例,推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级,结合“反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新概念,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教学改革,稳步实施“3+1”应用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认真贯彻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精专业、通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改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活泼积极的学习气氛,并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高校之间通过“投资理财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资源,并紧跟金融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金融软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给与必要的奖励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在过去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对积极引导的老师给了必要的肯定。
3.3增加行业精英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行业精英进课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行业精英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献身说法,有机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业精英的面对面沟通,发现理论的盲区,加深对行业相关概念和运作模式的理解,学生会非常的喜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有照本宣科的意味,企业精英都是从一线走出来的,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起来更生动,能够理论结合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本身也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在此阶段为企业发展需要物色和挑选必要的储备人才,节约招聘成本。金融学院应加大与其他实践基地的联系,切实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升实践教学。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实施传统考核方式的时,逐步贯彻学生的实践考核比重,多样化学生和老师的考核形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该加入实践成果、实践报告,老师的评审标准应该肯定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努力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胜东.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田[J].佳木斯教育教学学报,2013(6).
[2]王岩.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24.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所以本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和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感觉这门课很抽象,尤其对一些技术、方法性的问题掌握不好,另外由于这门课相对比较复杂,学生也缺少兴趣,结合这们课的特点,我们考虑将其建设成网络创新课程,具体的建设思路如下文。
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措施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同类课程中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争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力争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达到优秀。
2.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团队之间要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汇总发表教研论文,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另外团队之间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发表科研论文,围绕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展开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考虑聘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邀请他们定期做报告,与学生分享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邀请他们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2.2课程内容及载体
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根据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方法,规避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过难或者是不专业的现象,一轮讲授完毕后,要根据讲授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出版水平。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以及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来源于讲义,但不囿于讲义,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第二课堂,邀请金融企业的专家来做讲座,每次讲座中拿出半个小时,让专家与学生交流,也为学生答疑解惑。
2.3教学条件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置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的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
2.4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各类金融风险,能够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拓宽学生金融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并且我们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风险沙龙”版块,给出具体的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并且这一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置“风险学苑”的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的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2.5课程管理
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三、小结
一、当代消费教育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同百姓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受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十分庞大。国务院批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督促金融机构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信守对公众的承诺。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申诉处理和处罚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和咨询系统建设,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提高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国当代金融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理财产品误导率居高不下迫切需要开展消费教育。随着理财市场迅速扩张,商业银行误导销售的现象愈演愈烈。银率网(Bankrate)2011年11月17日的《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4.79%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有过被误导的经历,国有大行误导率居首。从误导现象发生的原因来看,银行业务人员出于业绩考核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夸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仍为误导现象的痼疾,占比16.67%,排在首位;其次是由于银行业务人员不专业导致的误导,占比15.56%。银行驻点保险人员误导客户、收费情况不如实告知、将保险当做理财产品销售也是产生误导销售的重要原因。
二是银行业规范收费项目的自觉性增强。过去,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金融服务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指出,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建立健全投诉申诉处理机制、探索建立“一行三会”金融消费维权协作机制方面效果明显,并针对商业银行个人信息保护、预防打击银行卡犯罪等方面开展专项活动。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工作方面,2012年上海银行业收费项目更加合理规范,2012年累计取消收费项目1055项,调低收费标准515项,主动清退不合理收费7975万元,整改不规范贷款业务7328笔。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上海银行业举办的“三进活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月活动”、“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等项目社会反响良好,金融消费者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防范电讯网络诈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金融消费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金融产品的认识,投资者应认清投资的绝对收益。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金融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投资理财产品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消费教育明显落后。世界银行首席法律顾问、世界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良好经验》主要执笔人娜迦维力·安娜马莱(Nagavalli Annamalai)介绍,世界银行预测每年有一亿五千万新的消费者进入全球金融市场,但各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却相对薄弱。金融消费教育、消费者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缺乏,金融消费者往往很难获得知情权,容易被金融机构所误导。目前,我国金融消费教育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金融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金融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金融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金融活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金融消费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金融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金融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是消费教育成为银行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银行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银行自身健康发展、银行与社会和谐发展、银行与环境协调发展。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2011年以来,中央编办先后批复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银监会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2012年7月9日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人民银行于2012年11月加入国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网络(FinCoNet)。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2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1256个分支机构开展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试点工作,设立了822个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受理了11717件投诉申诉,已处理完毕10499件,投诉申诉处理结果满意度为98.29%,出台了若干银行卡、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等相关制度措施,从征信、反假货币、账户管理等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2012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围绕金融知识普及、探索完善客户投诉解决机制、普及推广银行服务读本、探索公众教育有效途径等方面开展工作。
六是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人民银行系统多个地方分行、支行近期密集开展或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从投资者到消费者,国内金融领域正在掀起一场金融消费者保护风暴。
二、当代金融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金融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金融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也是培育客户忠诚度,提升银行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更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平衡好机构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自身,也能增强消费者信心,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和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二是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金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三是金融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金融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四是金融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
五是金融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金融消费教育机构,“金融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六是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
七是金融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金融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
八是金融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九是重视少年儿童消费观念的研究,金融消费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家长们普遍呼吁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完整的金融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和长效教育机制,将消费教育作为一项科普知识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消费教育工作机构,形成“政府重视、部门协作、学校配合、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参与消费教育已势在必行。
三、打造金融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要以“12315”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12315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即把金融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金融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金融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要高度重视老龄金融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老龄金融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金融消费指导工作,向金融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金融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二)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金融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金融消费教育流动课堂,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金融消费维权能力。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消费教育网络。
(三)设立全国金融消费教育周,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教育宣传
大张旗鼓地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将每年3月15日一22日确定为“全国金融消费教育周”,配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金融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金融3·15”进百村、“金融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金融消费教育法》、《金融消费教育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五)设立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金融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金融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知识自主构建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仍依照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现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约有70%~80%的教育学时是在课堂内完成。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形成知识积累和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重点和核心,也是教和学的根本。
一、科学的学习过程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接,更加注重原则导向,从而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而职业判断能力形成是以会计人员的探究精神为前提的。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提高的社会需求,会计学专业教育应开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案例分析式、小组讨论式等多元化组织形式发展。但是以会计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讲授式课堂教学以传承知识为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单向信息传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信息传导,在缺乏感悟和主动思考下机械地纳入会计规范的原理、原则、方法并完成识记。因此很难深刻理解会计规范思想方法的精髓,也很难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讲授式课堂教学不重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机械纳入为主,其知识积累也是通过传输、填充形成,而不是由感悟、理解到掌握的自主构建。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规范下,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开启心智、培养创新能力。
2008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再次提出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要求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应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建设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上转移。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教师为其主导,主要是引导、影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问题、观点碰撞、达到理论提升,实现认知到知识构建。因为只有科学的学习过程才能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优化学习过程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步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式学习,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模式或方法。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新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应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在会计规范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循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以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自主探究会计规范的形成过程,从原创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的合理性,以会计信息的经济效用验证会计规范的科学性。以这样的方式学习、理解和掌握会计规范,这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和接纳新知识的规律。
(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方法重于结论,智慧高于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授人以渔。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探索、研究、发展、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会计课程的教学特点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由于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同时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又决定了会计方法的严谨、规范性,这使会计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既独立又相关并且存在着逻辑递进关系,这为选择探究项目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可以选择存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负债、费用等具体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掌握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独立探究或组成小组共同探究会计规范的形成原理;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依据,探究会计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为依据,探究会计规范的实效性。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会计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掌握的过程。这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将促进学生对会计学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将实现其会计理论的自主构建,有助于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三、探究式会计课堂教学的实践
探究式会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基于知识构建理论的课堂教学组织设计。具体包括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设计、必要信息资源的提供、学生合作探究的组织和具体探究过程中的指导等。针对具体的探究项目,以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形式解难释疑,完成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最终实现知识自主构建。为此,这里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题,设问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大的责任不是拘泥于现有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兴趣,是开展会
计教学活动的前提。所谓激趣引题,是将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趣点引导教学内容。比如,华尔街金融风暴、金融危机、股市、楼市价格的震荡等,可作为投资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趣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引题的同步效应是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情境。
质疑是学习的起点。在会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可将设问作为教学起点。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既引出所要讲的要点,又要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质疑点。教师要善于“设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启发探究问题的动力为目标,掌握和运用“设问”艺术。把“问”设在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上,以体现设问的关键性、悬念性和挑战性。通过“设问”引发思考,通过“设问”产生探究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求异思维,这应该是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以便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二)解疑导拨,共同探究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教师选择部分教学内容作为探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探究项目确定之后,教师首先是开展探究的组织者,由教师创建探究情景、设计探究路线。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可以独立开展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又是一位促进者,要对科学的探究方法有明确的把握,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引导探究不断深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是一位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作为探究中的一员,参与学生探索过程,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可能或将要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恰当、适时地解疑导拨,同时要善于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勇敢地创造。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变化之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更加扩大了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必须在已有的会计知识基础上针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职业判断。以企业购置的房产为例,按照习惯的账务处理归类为固定资产,而现在的准则要求首先鉴别企业购置房产的目的(是自用还是投资),然后才能决定是归类为“固定资产”还是“投资性房地产”;其次,如果是投资性房地产,其计量模式又是可供选择的,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可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果选择后者,则要求选择一种合适方法核算和衡量其公允价值。从这一会计事项来看,每一个判断决定一个选择,而每一个判断又是以执业人员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整个过程师生共同探究,在深刻理解准则含义基础上掌握其方法。
(三)自主构建,升华、创新
在探究式教学中,对探究结论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需要大家承认和自我个性化展示。学生需要阐述探究的结论,这个阐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自主构建、理论升华的过程。为此,这里设计了2~3分钟阐述观点及点评环节,由学生各抒己见。在阐述中点评,在点评中阐述,在争辩中求得真谛。争辩孕育创新。做为探究成员的教师要对探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做出评价,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有确定结论的可以给出结论,存在争议的要介绍当前研究动态和深入研究的方向及思路,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推理和演绎空间,这些都将孕育着未来的创新。最后,教师对本次探究式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和总结,并以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给出该课程实践教学成绩。学生将本次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可作为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原始资料保留。这些探究过程中的积累都将为后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和创新奠定很好的基础。
四、探究式会计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质疑衍生创新
在探究式教学中,将设问质疑作为教学活动起点,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质疑,将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创造心理品质的构建。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会计谨慎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不要轻信已有的结论,对会计规范要敢于推断、设想,对教材内容要敢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将质疑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切入点及自主学习的动力。在由疑促思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教师传授的干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发散联想、非逻辑性推理,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和去发现,这个过程孕育着新的创造。随着学生质疑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地会疑、善疑并能释疑。学会在释疑、解疑中创新。
(二)探究形成能力
文章分析了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指出了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文章详述了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方面来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如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Y201636161)和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广’课程为例”(项目编号:kg20157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并提供中介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百万人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已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备金融和互联网两种属性,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既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业务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常见风险有较强的防控能力;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规范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促使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匹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1.夯实基础,强调能力。高职院校应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部2015年才将互联网金融专业新增在高职高专目录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只有及时关注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现代金融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高等数学、商务礼仪、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调研、经济、金融法规与案例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其互联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金融数据分析、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支付、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征信知识与实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及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学分相对较高,通过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营销、金融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移动开发、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三,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应独立设置,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IT综合技能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可采取“工作室”或“小组制”进行,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业务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理性认知转向感性认知,教师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第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也叫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院校应设计模块化的能力拓展方向,如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营等方向。互联网金融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行业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互联网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合理分析、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等模块之间既相对对立,又相互补充。只有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才能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第二,体现技术性和信息化特色,突出金融科技的应用性。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难度,扩展了金融创新的想象空间和覆盖领域。互联网金融主要提供新渠道,将传统的各类金融互联网化,没有从根本上变革金融业的生产方式;金融科技则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打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技术性、信息化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应用性,促进科技与金融从分立走向协同共赢。第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中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和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应安排在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前,由订单企业进行对接,为期1~2周。学生在行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工作选择。IT技能综合实践主要以“工作室”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参与技能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第一,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名师(高校名师)补充师资力量,引入名家(企业骨干)充实专业实践力量,引入名生(知名高校高材生)完善师资专业方向。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由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工作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50%以上的订单班课程教学由订单企业一线专家承担。第二,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每月常态化走访行业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持续吸引更多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并大量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第四,深入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阶段按照专业方向推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学生专业、职业发展指导机制;第五,在优化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对口就业。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一,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度扮演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如课程网站、案例、项目实例、视频教程、微课、阅读材料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可通过“工作室”或“小组制”等多种途径,采取生产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开发、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推广方案设计、客服流程设计、网站开发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在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对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明确了学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不仅可以培养企业满意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促使互联网金融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熊建宇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进课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 后一年在企业进行一至两个月的准员工教育(学生在入岗前接受的企业文化、公司制度与劳动纪律要求、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教育,还有入岗后的进一步接受的员工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后上岗,按员工标准要求进行管理,享受薪金等员工待遇。学生就业从原先的好就业变成现在的就好业,毕业生更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同时专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进课堂”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课教师必须是企业的行业专家或一线员工;第二,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的真实业务。通过实施“企业进课堂”进一步完善“准员工式2+1”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教育部关于“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会计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运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共享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三位一体的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训教学需要,成为社会相关技能培训与考试基地,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在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创新改革的示范作用。
3、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思路
坚持由学校、企业共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依托“企业进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完善 “准员工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如下:
3.1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进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在“企业进课堂”培养机制下,通过校外兼职教师亲自授课,把企业真实的业务带到课堂教学中,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现零距离接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更紧密结合,实现培养具备从事基层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能胜任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一线会计、审计助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2.1根据专业发展和“企业进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为了适应不同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3.2.2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联合兄弟高职院校财经类相关专业,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行专业课程群的开发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出两门跟企业实际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借鉴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模式,完成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体系、配套课件、学习指导、课程录像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3.3以“企业进课堂”为建设目标,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建设。
在“企业进课堂”教改模式下,学校需要和更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效能最大化、教学成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4依托“企业进课堂”,进行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并建立新的评聘标准和体系。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探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开展教学教改研究与交流的服务平台。构建出一套适合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全新的评聘标准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支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融合”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
4、具体措施
4.1构建与优化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构建“企业进课堂”平台下的专业分方向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将出纳、采购销售核算、财产物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主管等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整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4.1.1会计职业能力平台。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课程设置:会计学原理、会计基本技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行业会计比较等)
4.1.2 专业选修模块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提升某方面的职业能力。
(1)高级会计模块 侧重于财务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初级会计实务、纳税筹划、经济法基础、涉外会计)
(2)理财模块 侧重于投资与理财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银行柜台实务、保险实务、中级财务管理)
(3)审计模块 侧重于审计岗位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财务审计)
4.1.3企业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采用“企业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专家和企业资源,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老师进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分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采购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纳税申报、财务主管岗),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方向如下:
“校企”共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图
4.2依托“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并以此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发展。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建立《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软件内容。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与用友及金蝶软件公司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
(2)《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包罗各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学生毕业前的一次专业技能综合大练兵,融合了前面4个学期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开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专业建设的地域特点,争取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资源共享课程课程。
4.2.1课程内容改革
以“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为例,课程开发内容如下:
4.2.2开发课程标准
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标准、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确定课程建设理念、内容和目标;进行《会计信息化》、《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4.2.3课程资源库建设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全面开发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如下;
图:课程资源库
4.2.4教材开发
结合改革成效,与企业合作开发并正式出版《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材,总结课程建设的开发模式,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进行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并建设体现“岗位能力为标准”的教学课程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①强化岗位能力实训的特点,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突出重点。理论知识要精炼扼要,简明易懂。
②实训内容要具体明确,有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实训步骤分解图和技能指标、评价标准。
③在实训教材结构上由理论知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部分构成,结合工作岗位职责强化各工作任务实训内容。
4.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安排如下表所示: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4.1实行“双带头人”制
“双带头人”制,即会计专业有2个专业带头人,除校内的专业带头人外,还将从企业聘请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通过对兼职带头人的培养,使之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能够整合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工作;主编工学结合教材,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
4.4.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要在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力求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每学期10-20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的培训。通过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成立由系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监控。考核小组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考核意见作为继续聘请和评选的依据。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实施“企业进课堂”、真实会计资料实训和在企业集中岗前培训、上岗三环相扣的创新型“准员工式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加快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2]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 现代企业. 2008,(02).
[3]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
[5]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6]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
关键词:创新教育;民主氛围;课堂情景创设;师生合作;质疑与解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我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曾向我提出过一些问题,如:“既然现在全球都爆发了金融危机,那么国家为什么不仅鼓励我们节约节省,反而要鼓励我们加大消费力度呢?”尽管学生的质疑有时具有片面性甚至偏激,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是深刻的。很多问题透露出学生蓬勃发展的活跃思维,这种活跃思维充分反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潜力所在,如何激发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一、课堂前,做准备,环境很重要――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活跃氛围促创新
教师平时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与学生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一致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性,他们的性格、气质、愿望、兴趣、要求和认识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见解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种种异想天开、幼稚的发明、某些愚蠢的表现,乃至令人尴尬的做法持宽容的态度。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的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盲从,不迷信,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二、课堂中,多情境,重技巧――教学过程多创设情境,注重语言技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兴趣促创新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因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而历尽千辛万苦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比尔盖茨因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最终成为微软公司的总裁。可见浓厚的兴趣能驱使学生去自发的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而由内而外地培养自身创新思维,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教师也要树立创新的意识,精心设计教法,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1.以言激趣
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来自于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或诗词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则能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备课工作要充分、到位。
2.以喻生趣
由于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更要用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时,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作“八宝饭”,八宝饭里面糯米是主要成分,但还有红枣和莲子等其他成分。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和“莲子”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样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3.以情激趣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丰富内容,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或莺歌燕舞、或高亢激奋、或如泣如诉,从而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去激励和感召学生。例如:讲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通过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让同学们感受到求学的艰辛。欣赏歌曲《真心英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三、全过程,质疑与解惑并行――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合作探究促创新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因此,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自主质疑。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去积极思维,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如本文开篇时学生就提出的那些问题,有的有教学意义,可以为教学服务,而另外一些则无价值。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提问时也讲究提问的质量、提问的启发性,从而给学生以示范性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提问也就有质量了。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疑的方式要多样。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要生动有趣,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乐于思考。
四、课堂后,鼓励实践与创新――课堂后增加适当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实践促创新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剩下些条条框框的理论,政治课难免枯燥无味。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联系客观实际,如家庭实际、学校实际、小社区的实际,以至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实际等。教师要启迪学生认真解读生活这本大书,须知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在课本中,而在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除去课堂上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之外,在课堂之后,我们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形式多样,但都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相关的课后任务,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整理知识、写小论文、加强对试题的变式训练,通过举例创设情境,开展创造性活动(课堂小品、竞赛、演讲等等),形成自由、安全的集体气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