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第1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2篇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3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3.2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3.3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行为适度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

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5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3.6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4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5结束语

第3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8)汪红.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8-02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 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 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 :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 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 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 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刘献军.大学德育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5-76.

第5篇

关键词 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Therapy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CHEN Li

(Library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Then,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reading therapy,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healthy psychologic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reading therapy in the college libraries and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eading therapy.

Key words reading therapy; psychological health;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大学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竞争显著加剧,直接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严格。学业的压力、人际敏感现象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等问题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009年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中,大学生的精神问题最为严重,且以抑郁症最为常见。①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所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疗法逐渐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

1 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与一般青年相比,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在现实社会中其面临的发展压力也相对较大。而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发展方面均不可避免地产生或遇到各种困惑,进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负面心理反应,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过度的自卑、抑郁、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反应而中断学业,更严重者出现轻生现象。

阅读疗法也称“阅读治疗”“图书疗法”,于1916年由美国人赛缪·克罗色尔斯首次提出,并在医院、疗养院、监狱等机构中实施。其主要作用在于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②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阅读疗法认知的不断提升和改变,其逐渐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变并应用到对“正常”人的阅读指导中,不仅注重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更侧重于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作用。③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阅读可以帮助读者从书中的内容中寻求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激发读者不断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态度,改变处世观念,进而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增强读者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健康发展。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70%的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问题,这说明阅读疗法是大学生所认可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反应,增强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中心内容和具体步骤

2.1 建立有针对性的馆藏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拥有浩瀚的、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开展阅读疗法很好的“药源”。要想开展有效的阅读疗法,了解大学生最长求助的书目和期刊是首要任务,也是成功开展阅读疗法的前提之一。高校图书馆应通过调查、采访等手段,结合学校其他部门的指导意见,对大学生在应对心理困扰时选择的书刊进行调研,在确定阅读疗法的书目之后,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以广东药学院为例,图书馆采编部工作人员在采购图书前都会通过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对各学院老师、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步的了解,确定有关阅读疗法的具体书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各个部门的意见制定采购计划。

2.2 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提高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识

多数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图书馆,通过阅读排遣心中的烦恼,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疗法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图书馆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扩大广大学生尤其是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知。比如说,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广播站、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识和了解,积极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物”来缓解和调节心理情绪反应,促使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地去选择阅读这种特殊的手段来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建立完善的阅读疗法导读机制

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图书馆书目众多,学生在求助时往往很难精确地对症下药,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阅读疗法导读机制,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好相应的导读工作,提高阅读治疗的总体效果。④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组建专业的阅读疗法研究团队,培养专业的阅读疗法馆员。结合校区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对图书馆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和完善,由专业的阅读疗法研究人员或治疗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优点以及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书目和期刊;其次,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尽可能地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普查,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与班级辅导员密切联系起来,对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其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并阶段性地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便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最后,研究人员或校区心理咨询师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阅读质量或效果进行考核,并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综合测评,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3.1 开展阅读疗法活动应具有针对性

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困扰,对阅读的心理需求自然也不同。只有根据不同群体的读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治疗,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出现等新情况是新生在入学初期必然面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应和学生辅导员密切沟通,根据新入学学生出现的这些共性的心理变动特点,针对性地推荐一些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构建阳光、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问题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可以向毕业生推荐一些就业报刊、人才交流信息、就业政策等书籍,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几率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的学生,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则要向他们提供一些励志书籍,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的困境,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生存和学业的关系等。⑤

3.2 在阅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有心理困扰,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自尊性、过度敏感或严重自卑心理等特点。对于这类学生,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或咨询馆员应为他们保守秘密。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范围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阅读治疗服务是一种影响大学生心灵健康的深层次服务,而高校图书馆恰好是提供这项服务的有力执行者。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不仅具有推广价值,而且对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王维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阅读疗法功能新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18):44-45.

② 热衣汗古丽·买买提.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1(6):148.

③ 周瑞华.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4-77.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很大的,而且由于学习上的压力,会使他们面临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高中学生乐观向上、健康成长。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班主任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要求虽然已经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提出多年,但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依然不高,很多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素质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即使有些学校在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老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并不关心教育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这也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落实到位。

(2)班主任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素养。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不足,也会影响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些学校在对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只是笼统地传授一些方法和理论,没有针对性,这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3)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很多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而且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只注重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心理困扰的解决。

(4)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忽略了对学生的主体探索。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不是代替学生做选择,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给学生做决定,这完全违背了学生自身的意愿。

二、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心理素质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能否顺利地走下去。因此,我国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

(2)加强对于班主任心理知识的培训,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培训工作,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技能和方法,完善其知识架构。同时,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

(3)班主任要注重自身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作为高中学生的班主任,其本身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提出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师源是指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教师本身必须注重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

(4)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教学中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得以师长的身份对学生施压。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单位与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李景梅.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长期以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慢了一拍。针对这些问题,我粗浅地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一下。

一、农村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当今“健康”的概念已不再是单纯指身体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有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客观的对待现实,适应社会,善于正确的评价自己,能客观的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自制力,遇到问题不忧郁,不悲伤,并且能在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优秀的成绩。而身处农村的家长们对健康的概念还仅只是停留在身体健康,强壮有力气,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吃得下,睡得香,有病又痛就打针吃药,根本意识不到心理健康问题;再者,农村家庭多数存在问题,比如单亲,留守儿童,孤儿等,像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关心教育不够,无暇顾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何谈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缺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外出打工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从管教,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

那么,造成农村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了解,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二、如何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树立新观念,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在农村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

(二)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方法

高中是中学生的重要人生阶段,很多家长会精心为孩子挑选高中学校,为他铺平人生的道路,而高中班主任则在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显得格外重要,高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内心辅导和心理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多数教育工作都是依靠直觉及对学生单方面的了解,甚至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对于高中心理教育存在的这一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于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教师在高中班级中的角色

高中教师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高中班主任在高中学生的班级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高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带头人,一般情况下,高中班主任会陪伴学生三年,与学生一起走过高中最艰苦的日子,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对班主任产生深厚的感情,语言、行动和思想会渐渐模仿班主任,家长会通过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班主任作为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平凡中的伟大。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完成这一工作,将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入正确的道路,指引其更好地面对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无形中为高中生增添了许多压力,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走向极端或者在内心的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高中学校尚未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方面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教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部由其班主任完成,若是学生形成扭曲的心理,就会对自身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灾难。高中学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多,这一优势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二、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优点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采用“全天式”上课的方法,除法定假日外,学生基本都会在学校学习,学校采用班级责任制,每一个都会有一个班主任,班主任会和本班学生一起在校学习,所以,班主任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有较大的优势。首先,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状态,如果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出现不良行为,班主任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的心理较为威严,与其他任课老师相比,学生更信任和喜欢班主任,班主任说的每一句话多数学生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同学生家长相比,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效率更高。最后,高中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紧张,学校安排的课程中更多的是日常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学校都会取消,即便安排了专业的心理教师,也会因为学校的人数众多,在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因为是班级的领头人、组织者,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与学生联系密切,使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占据较大的优势。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中是学生心理波动频繁,且心理状况极易发生改变的时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不完善,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成长,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高中生适应生活中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而且有助于班级内部的团结。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影响自身行为,导致做出许多不正常的举动,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也会破坏班级内部的团结。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改善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打造团结友爱的班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不再是惧怕,而是尊重,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助于班主任对班级内部进行管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减少班主任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时间,高中生活影响高中学生的人生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中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点拨和教育有助于学生走出迷茫,明确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提高综合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班主任应该学生为核心,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一直以来,中国人都以孔子作为教育的典范,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拥有较大的成就,孔子也是桃李满天下,其主张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一直沿用至今。高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学习古代教育的精华之处,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内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森,陈伟.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3(3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