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家庭环境;个性品质;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人这种想尽办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做法,可谓"适者生存"。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到"学宫之旁"。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例子,无不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个性品质影响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我们每一个人首先进入家庭这个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去模仿、学习,但孩子出于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极大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习染。
家庭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品德、习惯和特殊才能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关系极大。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的步态、习惯性的手势、说话时的表情、站立的姿势等,这些都会与他们各自的父母非常的相似。这些习惯性的表情动作不是遗传的作用,而是在家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和父母朝夕相处,通过不断的熏陶下的结果。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也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对同志、朋友热情诚恳,孩子对小朋友也就热情诚恳。家长好学习,孩子对学习也有兴趣。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是父母的遗传的作用,主要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由于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家庭所有成员,特别是给年幼的一代人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仅因为家庭是人们出生以后所接触的最早的环境,而且也由于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最长久的环境。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等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凡是生活过、接触过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深刻程度和接触、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关系,往往与时间成正比。因为人们在一个生活环境中要从一个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如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学校等都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才能逐步适应,只有适应了,才能接受其影响。通过这么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中间就会减少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家庭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其成员构成相对稳定,变动不大,不需要去适应,对人的影响作用一般是相当深刻的。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家庭是人们生活最长久的场所,当然也是最长久的生活环境。成年以前离不开家庭环境,即使是成年以后或是独立生活,家庭对于每一个人的吸引还是相当大,子女对父母天然的信赖和依恋,并没有完全消失,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还继续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环境之所以对个人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仅是由于家庭是人们最初和最长久的生活环境,而且还由于家庭环境和人们的其他生活环境相比较,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家长可以创造一个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现,通过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环境,使子女置身于其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也可以创造一个条件引导孩子去模仿正面的积极地东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受到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能不能恰当的选择并创造性的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决定着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总之,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影响孩子的个性品质,终生都难以磨灭。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2]叶力群:《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其次分析各种条件下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论述在各种条件下所导致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最后,针对各种条件下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提出几点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1.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因素是青年成长和性格形成等各方面影响的前期因素。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等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环境,比如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思想、行为、品质以及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妇,两个老人共同关注一个孩子的成长,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导致孩子经不起风吹雨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都可以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孩子长大了,也习惯于这种生活模式,不为生活担忧,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不良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生活懒散。父母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4)包办代替。现在,孩子就是父母的宝,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做一些劳动,父母把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父母这样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娇气十足,缺乏独立性,蛮横自私,随心所欲,使得这些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在外面往往是寸步难行,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且自私、依赖性极强。当遇到矛盾时,家长要么一味无原则地顺从,要么机械地强压,有些孩子可能因得不到理解或出走或轻生。同时过度溺爱会导致一些孩子社会化不足,不重情义,孤僻、自卑、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2.2 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等,家长们操碎了心,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们找各种各样的补课班,孩子们周末补、假期也补。从中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是相当迫切的,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态非常严重,有时候孩子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往往还是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这里不好,那里又不对。由于家长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失衡状态下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如抑郁、紧张、焦虑、自卑、敏感多疑等症状,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甚至不堪忍受而反过来杀害父母,走上可悲的极端道路。
2.3 不完整家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完整家庭比如像一些单亲家庭、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等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破裂,传统家庭给孩子们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大大弱化,他们往往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孩子会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种在幼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认为,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矫正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扭曲,甚至出现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像刘海洋、周一超都出身在不完整家庭,在母亲的过分庇护下,独立能力比较差,与人交往的能力弱。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孤独、怪僻,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找人倾诉,很容易走向极端。
2.4 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在感情失衡家庭中,由于家长常常为生活琐事粗暴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粗暴争吵本身也会成为榜样,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成长,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矛盾状态中,很难形成评价事物好坏的统一标准,最终形成冲突的价值观。长此以往,孩子极易形成一种鲁莽凶暴的个性,易于冲动、控制力差、残忍好斗、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的不良性格。最终容易形成各种有缺陷的个性,如抑郁、紧张、怨恨、自卑、自责、自私、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等。
2.5 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走极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
1、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他们总是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对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的反应倾向。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总会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或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持续、长时间的过高焦虑是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加以调适,则会导致一定的身心疾病,这一点必须受到重视。
3、抑郁。抑郁是一种精神受到压抑而产生的教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郁郁寡欢、兴趣缺乏、食欲减退、失眠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情绪低落。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无助,因而会对生活丧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愧疚无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贫困群体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良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还有一些孩子会比较敏感多疑,他们的心理非常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等等。
3.家庭教育方法
在中国,一个家庭中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肯定倒霉。
3.1 突出慈严相济,注意教育方法
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宋代一位家庭教育学家袁采分析了当时处理父子的几种常见的问题:其一,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其二,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其三,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这些现象说明“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习之。”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保持平衡,宽严适度。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
3.2 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孩子在某个阶段不听话,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进入了逆反期,要对孩子严加看管等,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见,用信任赢得信任;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的,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促进孩子的主动发展。
3.3 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重视以身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因此,面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不听话的孩子面前,父母更应该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4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一种和谐的感觉。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家庭里的欢歌笑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父母之间要平等,父母之间不要说妈妈很权威,或者爸爸很权威,妈妈就必须听爸爸的,或者爸爸必须听妈妈的,而是不管有什么事情,两个人能够很好的互相的协商,互相讨论、沟通。父母能够和和气气,让家庭里面时刻充满亲情和爱的流动。
3.5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
父母要引导孩子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首先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接受现实,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状;其次,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培养一种乐观的性格,纠正孩子盲目的攀比心理,教导孩子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而是要以那些优秀的人为榜样,树立标杆,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最后,教导孩子用自信取代自卑,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堕落,逃避现实,一蹶不振。
4.总结
总之,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 切实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不断提高父母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04
[2]孙红蕾.家园互动 双轨并行[J].科学大众.2007年07期
[3]郭聪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家庭环境;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10-0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NI Zhe1 LIU Jian2 XU Yun3 CHEN Hongwei4 ZHOU Guoling5
1.Psychometric Room,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2.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3.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4.Special Survey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5.Mental Hygiene of Childre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Meth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City one to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all students of 1039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in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Achenbach '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were used to detect behavior problem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were for the survey of famil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cale evaluation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of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nalyzed for factors related to variables. Results This survey of 1 039 children, 193 children had behavior problem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8.6%. After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entertainment, success,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intimacy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hyperactivity index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uccess, mother's punishment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the success of the father, mother, preference, preference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 and contradiction, intimacy with correlation(P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Related factors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含义已从狭窄单纯的身体健康延伸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多维立体模式,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1,2]。目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和重视。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及不良影响[3,4]。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独生子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家庭环境[5,6]。本研究通过探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改善的方向和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一到六年级在校学生1 0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4名,女生385名,排除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的学生,排除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采用中国标准化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7,8]。该量表共包括112个行为问题,每个问题按0、1、2分进行评分,经筛选分析后,若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分数超过该项目全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被界定为存在行为问题。
1.2.2 家庭环境调查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价[9],共包括90个项目,10个家庭特征,分别为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
1.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0],共包括66个项目,分为父亲和母亲两部分。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
1.3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均在专业人士的统一安排下由儿童和家长填写完成,最后同意收回整理,对于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进行填写,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 039套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开始前,由专业人员及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解调查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其次再对问卷的问题及填写方式进行全面的解释,力求保证填写真实,并在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实行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对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其中,男性儿童654人,132人有行为问题,522人无行为问题;女性儿童385人,61人有行为问题,324人无行为问题。经χ2检验,男生和女生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
表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注: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有无行为问题相比**P
2.2 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品行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43、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4、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20、与母亲过干涉保护的偏回归系数为0.032、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9、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323。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与母亲过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性,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娱乐性和亲密度呈负相关性(P
2.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多动指数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35,与组织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41,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惩罚严厉的偏回归系数为0.09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亲惩罚严厉具有正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组织性具有负相关性(P
表3 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学习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84,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3、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48,与父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321;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性,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母亲偏爱被试具有负相关性(P
表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5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身心障碍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5,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232,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性,与亲密度具有负相关性(P
3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与先前研究中儿童行为问题报告的检出率为12.97%相比[11,12],稍微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及环境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影响[13-15]。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所表现的方法和形式,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特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16-18]。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温情温暖但又同时给予严格而合理的控制是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在儿童心理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作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响和相关性,父母过于严厉,儿童通常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反叛父母,反叛他们所规定的一切,因而更容易引发儿童的行为学问题。
其次,家庭的精神特征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据文献报道,家庭亲密度、娱乐性和情感表达的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19-21],而矛盾性、控制性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高。说明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的矛盾程度呈正相关性。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否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反,家庭环境中和谐相处、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感情融洽则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22-24]。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因此在抚养儿童时对儿童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人士经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历较高的父母能够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能够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27]。另外,分析认为,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大于父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时,往往只关注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发展;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能够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容易接受各种对儿童身心发展较为有利的科学知识和行为方法,从而优化和改善对儿童日常的抚养方式,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28,29]。因此,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学习儿童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知识,不仅在生理上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发展,更应该在心理上能够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不断适应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劝,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儿童的行为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氛围,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宇,仇君,孙要武,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8):88-90.
[2] 董斌,朱幼玲,周农,等. 家庭环境对12~16岁原发性癫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学,2009,30(11):1294-1296.
[3] 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33-36.
[4] 付本燕,杨贵仁,黎逢保,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09-510,513.
[5] 高桦,刘苓. 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1):76-78.
[6] 谷红丽,陈虹,季金萍,等. Tourette综合征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43-3945.
[7] 关宏岩,戴耀华,张雨青. 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初探[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 18(1):14-17,29.
[8]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70-1472.
[9] 何守森,关春荣,吴茂萍,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992-995.
[10] 何淑华,高建慧,陈昂,等. 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6):4064-4067.
[11] 胡敏,静进,金宇,等. 广州市黄埔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1):11-18.
[12] 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1336.
[13] 江咏梅,梁冬梅,田志丽,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09, 11(7):1001-1002,1008.
[14] 蒋佩红.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23-224.
[15] 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108-1109.
[16] 刘国艳,李晶,王文军,等. 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1):54-56.
[17] 吕冠明,刘晓瑛,宋媛,等. 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33-535.
[18] 马小颖,徐勇. 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7):12-14.
[19] 孙加司,蔡景钰,王烈. 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64-966.
[20] 涂琳,孟群,黄肇华,等.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62-163.
[21] 王丽珍,周勤,管玉蓉,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39-141.
[22] 王晓笳,胡珍玉,周东升,等. 宁波市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08-610.
[23] 王秀丽,马渝根. SOS儿童村儿童与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92-397.
[24] 吴彩娥.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45,147.
[25] 熊淑英,孙晓勉,程述梅,等.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 20(7):632-634.
[26] 杨敏,王冰,江咏梅,等. 威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4):95-97.
[27] 杨秀玲,冉霓.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观看电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81-483.
[28] 杨,段重阳,刘晓秋.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2-854.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形式之一,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探讨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全面的认识;老师只访问“问题”学生的家庭。其实则不然,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及访问落后生的家庭,也访问优秀生的家庭;既进行普访,也进行专访。普访一般放在新接班级或新学期的开始,主要了解家庭的教育气氛,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建议,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在家庭中的表现,为今后教育奠定基础;专访,即带有一定的“问题”或目的,对个别学生家庭进行的访问;访问优秀生的家庭,主要探讨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了解家庭教育的经验;访问落后生的家庭,首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目的在于发扬优点,矫正缺点。不管是哪一种访问,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谈几点家访方面的看法。
一、掌握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家访前,应当充分做好准备,如确定家访的目的,拟定谈话的内容,准备好向家长提出的建议等。为此,必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如听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各科成绩、以及个性特点、品德行为、纪律、与同学关系、劳动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跟家长的谈话才能够具体、准确、抓住关键,使家长豁然开朗,心服口服,愿与学校共同努力,把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
为了使家访成功圆满,还要从服装、仪态、语言、方法及时间方面做好准备。由于面对家长的职业、职务、年龄、性格等各不相同,我们的言谈举止、谈话方法对家访的成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热情、客气、庄重,创造访谈环境
如果是带着“问题”的专访,万不可以一进门就“告状”,或把责任推到家长一边,这样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和老师的道德模范,而且很容易造成气氛冷淡、感情疏远,发生观点分歧,激化矛盾,导致不欢而散,给教育造成困难。
落后生的家长,对老师的来访,有一种“出了问题”的预感,内心并不愉快,有时气氛并不热烈。因此,必须创造谈话环境,老师可以先避开“问题”谈来访的想法,对学生的有点进行热情的表扬,对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给予热烈地激励和指引,这样家长对孩子充满希望,从内心欢迎老师的到来,渴求老师给予热情的指导帮助。
三、关怀、爱护、鼓励,实事求是分析
既要热爱、关怀、鼓励,表扬长处,又要实事求是分析。例如,对学生行动上的懒散、纪律上的随便、学习上的松散、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情况要真实的向家长反映,并且还应该给学生讲清道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并能把思考的结果落实在修正错误的行动上。是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教与学校协作的重要性,主动采取措施,与学校共同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
四、宣传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不同类型的家教,都存在着各自的长处或短处。就家庭教育而言,“溺爱型”的家庭,会无意中滋长孩子娇惯的坏毛病;“放任型”家庭易形成懒散自由的性格;“专制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说谎或行为上的反抗;“闭门囚读型”家庭会造成孩子学习效率的下降。
我们提倡“科学、民主、指导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使孩子产生幸福快乐感,精神状态好,学习稳定;高尚的道德能够陶冶孩子的情操;热爱劳动能够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毅力和性格;共同学习和气氛能够陪养孩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成员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父母对孩子思想中合理的部分,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诱导,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说心里话、勇于探索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班主任老师,要向家长宣传好的教育方法,根据各家庭的不同的具体情况,推荐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例如,以前班里有一名学生,家庭性格偏激,又忙于社会交往和“市场经济”,接待朋友多,孩子学习受到很大干扰,见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拳脚相加,老师向学生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时,学生竟哭起来。见此情景,笔者产生了家访的想法,向家长宣传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帮助下,家长改进了家教方法,给予孩子较多的关心指导,并把自己的卧室与孩子学习室交换,以减少干扰,是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进步明显。
五、认真分析总结,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 家庭环境 中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是形成和获得社会化角色、社会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由动荡趋向成熟,极易发生分化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最初和最基础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发生巨变的现代家庭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家庭现状,以便有意识地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强化中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家庭成员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普通家庭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家长素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的相互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女性地位不断上升,女性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这些可喜变化均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家长增强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长调整教育方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促进其健康成长。但由于各地特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女性仍未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实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不利于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过去,中国家庭中一对夫妻与数对已婚子女及其孙辈同居生活的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较多,家庭规模大,结构复杂。近三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锐减,以一对夫妻与子女为的核心家庭激增。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5%以上。由原来的大家庭过渡到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子女数量锐减,整个家庭的注意力围绕一个子女“转”,家长往往包办代替或是溺爱子女,这极易造成子女意志力薄弱,自立自理能力差,责任感缺乏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不断减少也造成传统的以孝悌、忠诚、礼仪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依托,走向解体,削弱了东方传统文化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孝亲教育。目前,人们普遍感到许多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增多,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的结论相当一致。“美国的学者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1]
三、社会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相容共融,但是,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我国的传播,如利己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等等如潮水般,一波波席卷而来。[2]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取向出现,社会转型的变化,使家长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选择迷失,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理性精神,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应接不暇,是非分辨不清,模糊了道德评价标准,使抗诱惑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极易误入歧途,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思想品德问题的产生。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良好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要有精神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3]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形教育外,依然存在着一种看似“无形”的教育在起作用。一方面,父母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在家庭中,孩子有最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父母的情感、思维及心理因素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必须主观上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保持家庭成员间互相谅解,和睦相通,自觉维护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亲子感情。父母运用娱乐活动等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倾诉的机会,听取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整个家庭气氛密切相关,绝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
(二)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家庭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首先,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要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关键。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德育的方式要润物细无声,通过父母为人处世原则、交友及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衣打扮的习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其次,提升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的水平及家庭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提升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当掌握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常识,尊重子女的人格,善于与子女沟通和交流,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中学生创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伟大思想家培根讲道:“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4]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策略方式。另一方面,讲究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家庭德育不仅要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而且要坚持日常渗透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更要坚持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相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生存所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充满自信,又能适应社会、承受挫折。因此,需要“惩罚”与“激励”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中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既能正确对待挫折,又能树立自信,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四)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
德育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这需要父母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行事,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道德实践环境和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鼓励、支持中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为中学生提供家务劳动机会。使中学生从中体会家庭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改变其懒惰、散漫的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中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中学生德育活动更具实效性,促进中学生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五)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协调互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5]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家庭德育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协助。学校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学校应运用多种手段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传授给他们实用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年、走出校园,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家庭德育,都要经过社会环境的检验才能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面对新时代,90后、00后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在校内,建立一个从德育主管到德育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德育小组、个别学生的纵向网络;在校外,还可以建立以QQ、手机短信、飞信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网络,化解直接对话的尴尬、害羞等情绪,使沟通更加便利,问题更易于解决。如此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使家庭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259-263.
[2]丁晓平.试论美国家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J].教育时空,2010,5.
[3]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
关键词:高中德育;创新发展;课程改革
1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对不良思想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1.1.1社会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以“黄、赌、毒”为主的不良思想,而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广大高中学生,必然受到影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阻碍青年学子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1.2个体的心理。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的独特。学生对于新事物盲目崇拜、学习,只顾追寻所谓的潮流,缺乏对不良思想的抵制力和自控力。因而潜移默化中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使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下降。
1.2家庭环境阻碍高中生健康发展: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缺乏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突发性事故,导致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孤僻、自卑。这两种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性格上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自私、自卑、孤僻的性格必然不利于其在德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1.3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1)传统教育模式是建构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思想中保守、愚昧的一面反映到教育模式上,则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禁锢。教育目标上,往往停留在升学层面,忽视人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把升学看作了目的;课程设置上,往往陷于功利层面,以高考统领一切,重眼前轻未来,忽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上,往往停留在静态的传授知识,忽视动态的建构知识,轻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格养成上,往往满足于封闭性的道德认知的传递和刚性教条的约束,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磨砺。(2)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当今教育部门在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上缺少政策引导。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生的德育发展被牢牢禁锢。
2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2.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速度,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在开阔人们视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高中生的思维、品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德者,才之率也。”真正优秀的学生应是德力具足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健康的成长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埋下良好的伏笔,不至于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会使青少年具备乐观向上的精神、较高的德育素质,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2.2推动社会进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对未来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需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思想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思想道德修养却提高缓慢,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要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应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让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措施
3.1构建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优良环境
3.1.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德育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父母关系和谐、父母与子女相处融洽、家庭环境宽松的,并且父母对子女在德育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1.2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如今多种多样的思潮、观点不断涌现,使得缺乏辨别力、自控力的高中生丧失了自我。因此,应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社会大环境。
3.2借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省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单方面地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精神层面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有其积极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则体现在思想保守、内容单一、形式古板方面,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有效的德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3.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多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3.3.2集体主义教育是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课上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对小组这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展“我们是一家”、“滚雪球”、“蒙眼作画”等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广泛学习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4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
19世纪以来,西方利用以“育人”为本,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主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而在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使我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待国外思想文化,我们应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德育教育方面的优秀思想文化,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情况,对其中有利于我国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部分进行利用。切不可“闭门造车”。学习、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是我们进行高中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赵斌 单位:浙江省上虞中学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全球化与高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2009
对于每位新生家长而言,用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去与孩子交流,就会带动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正能量。当孩子处于困惑、紧张、不安之中时,这种正能量就会帮孩子转换不利的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美好的生活。
1.用正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幼儿园是以玩为主、以学为辅,到了小学就不同了,变成了以学为主。刚上小学的孩子先是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对老师发给他的各种书本感到新奇,对课堂上的学习兴趣盎然。这时,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这种新鲜感、好奇心,为孩子传递学习的正能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生活时间表,培养孩子学习的时间观念,做到先完成作业再玩,做到“学习时认认真真,游戏时快快乐乐”。
2.用正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父母不要感到太担心,而要动脑筋把玩与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为他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在游戏与活动中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3.用正能量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能培养孩子互助、协作、沟通的能力。刚进入小学,孩子与同学相处不习惯,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加不愿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对同学、校园就会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此时,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交流并分享活动带来的成功感;鼓励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学会人与人交往,感受朋友间互动游戏带来的快乐;鼓励孩子正确对待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以此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然,父母还应创建一个快乐、和谐、互爱的家庭氛围,以温馨的关爱来哺育孩子,那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形成一个开朗乐观的健康型性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初入小学时,家长首先要向孩子表示祝贺,让他感受到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事情;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促膝交流自己当年入学时的心情,讲讲学校里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学习环境的一种向往。家长如能积极唤醒自我体内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孩子定会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心理准备,快乐地踏入小学校门,开始人生的新阶段。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健康成长
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人的成长,而家庭环境是对儿童身心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因此,家长必须要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如此,才能使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1.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关爱,家庭美化,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中,会使人心情舒畅;而关系紧张、争吵不断、厅堂凌乱的家庭生活环境,必定会使人心生厌烦,消极颓废。所以说,每一位家长都要重视家庭的和谐,都要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
2.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