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文学作品成功刻画人物出场的最好的方式,我们称为“先声夺人”。其实在课堂上,这种技巧也适用于各科教学。比如高中数学课堂,运用此方法,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中数学 常见 导入方法
数学是高中学科中难度较大的学科之一,面对一些学生有数学恐慌心理的现状,如何上好开场白,导入新课,就更值得研究了。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在数学教学实践上,我对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 的复习导入方法之外,我进行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的探索: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再如,讲《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可作如下开篇“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的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故事入胜法
故事导入是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一种方法。听传说、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由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开始,一则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就可以把握住有利时机,随着故事的讲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置悬念法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讲《余弦定理》时,教师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
四、类比导入法
一、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
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但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单调,往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则是毫无兴趣地听记,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图片,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比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由于学生和的年代相隔较远,也没有学生领略过东北大地的美丽风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看一组东北大地的美景图,让学生谈观后感,由此进入课堂教学,美好的观感与侵略的惨状形成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悲愤的情感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后,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九一八”事件的影片,并配上《松花江上》的歌曲,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活动探究法,设疑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变以教师为主动为以学生为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的组织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采用了朗读法和讨论法,因为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首先读准音、读透意,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文言文的韵律美、意蕴美,熟读成诵。首先,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文言词语积累,再结合书中的注释,自行梳理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为了降低难度,我把课文分成几段进行,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集中疑点,由学生当堂提出,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加以启发和引导,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让他们置身其中,使他们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疑而问。例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伴乐欣赏了罗布泊今昔情景:昔日的罗布泊胡杨成林,牛羊成群,是生命的绿洲,是人间的仙湖;而今日的罗布泊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是死亡之所。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强烈地震撼了学生们,他们不再沉默,不再设防,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
教学情境是指伴随或弥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环境气氛,主要表现为师生的相互感染、共同激励,进而达到高度默契的教学环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需要创设如下一些教学情境:
一:问题性情境
创设问题性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考,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绩效,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课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置课堂教学情景的方法多,如: (1) 设置问题型情景。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置悬念,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设置故事型情景。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设置探究型情景。设置有价值的需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2、创设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以疑问开始的。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在教学过程中设问要合理,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精讲巧练,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科的特点,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应当发挥学科特有的作用。
二:情感性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可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创设情感性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激“情”,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从而唤起、稳定、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情感教学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着重:(1)以良好的工作热情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染。(2)从心理上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3)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达到师生共鸣。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成功情境,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得到满足。如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以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眼神对学生的成功予以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以掌声和表扬表示对他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勇气的赏识。因此,课堂教学上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要鼓励学生敢想、多问。
3、创设合作、竞争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小组竞赛等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诱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学生通常感到独立完成很困难,由此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造成了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采用指定与自愿相结合原则,以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总结,研究的成果是整个小组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也使得人人可以充当“老师”,使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增强自我决定感。通过小组中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度过难关,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优势的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培养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情感。
(2)、集体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典型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索、各抒己见。例如:在学习给一定条件下求圆锥曲线的方程?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给出了三个主要方法,然后,老师再提炼、分析和强调,学生对这个知识就比较明白了。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互相竞争、互相交流,通过脑力激荡,碰撞出创新的思维和火花,有效地活跃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3)、小组竞赛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有效 师生 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
1.正确把握语文课堂有效师生互动的特点
(1)教育性
师生间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师生互动的内容、形式都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
(2)交互性和连续性
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往往是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而且,这种影响是连续循环的,表现为一个既交互又链状的循环过程。师生互动是可控、可调的。教师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相结合
就表现形态而言,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内容与预期目标,是为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有意识地开展的。
(4)非一一对称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师生不能同时互动的状况,即教者的一个教学举措实施之后并未能在学生中引起积极反馈,而呈现出“哑然”。这就是师生互动非一一对称性特点的体现。
2.利用差异,挖掘课堂有效互动的资源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个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虽同处于一个教室,接收的是同样的信息,但师生互动中也含有不均等的成分,如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这种师生互动的差异客观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上的不同要求,使“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个别指导。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他们分为低、中、高三层。对其分层绝非为每个学生贴上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选择、确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任务和评价,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如在教学中指导学法,对基础差的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对基础好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兴趣激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师生互动。
3.1媒体激趣
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从而控制学生兴趣的转移,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语言激趣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富有生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3游戏激趣
教学时常与娱乐结合,设计安排一些富有趣味的游戏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我当小老师”等,使课堂不但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角色的舞台。
4.师生共同教学,追求教学的“合力效应”
“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应使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以达到互动的最佳效能。语文教师是教学“策动力”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导演”,对实现教学“合力效应”起重要作用。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使教学“动起来”。
关键词:素质教育;主导;主体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的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重视个性培养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的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并最终落实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忽视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及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而,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由“教学者”变成“导学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削弱或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导”,在“导”上下功夫。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优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导向。
优化教学目标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居于支配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激励学生奋进的动力,在教学中起导向和监控作用。目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心中有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二:激趣促学,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识结构。”主体教育思想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而,教师应转变观念,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把自己视为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的领域,而不是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教激学,激趣促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①激趣促学。“激”就是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构成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它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就能集中注意力,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积极心态。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先让学生判断“9、27、13、51、64、124”等能否被3整除。由于题目简单,学生能很快得出答案。再让学生判断“12453、2567931能否被3整除?”学生不能马上判断了,开始在作业本上计算,这时老师可对学生说:“老师不通过计算就能马上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大家可以考考老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考老师,教师马上给予答复,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自然怀疑这中间是否有什么秘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②“开放”促学。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而认识是有其主体性的―那就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在于点拨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究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获得“认识”。因而,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开放”的特点。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必作过多的分析,而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聪明才智、体验成功喜悦的好机会。如在初一几何“平行线的概念”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概念中为何要加“在平面内”这一条件不理解,认为是多余的。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呢?”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较快地从教室的线条中找到了答案。不但证实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也进一步理解了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不仅限于“相交”和“平行”两种。从事后来看,这比单纯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再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出试卷,在出试卷的过程中找出中重难点,自己考自己。变被动考察为主动考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以思促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播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讲几道例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探索,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思维过程中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即“动脑”、“动手”、“动口”。只有在“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学生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当然,这不只停留在“嘴巴讲讲”、“书面做做”的低层次上,思维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又是学生对知识能否理解与掌握的重要中介。因此,关键是让学生“动脑”。如在教初中几何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已学到的知识中去分析和探索,引导他们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组织大家一起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又如,在几何证明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讲解例题,阐述证题思路和证题过程,教师从旁协助指导,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充分发展。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效地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以学生的活动取代教师的注入,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不仅使学生的情绪高昂,学生的思维也会更趋活跃和多元。
三∶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是伴随学习兴趣形成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压力和烦恼中进行学习是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的。苏霍姆林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老师。”因而,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平等,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课堂民主化,注重创设明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使学生感到有创造的自由,要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展开自由讨论。在民主教学中,使学生从老师那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平等对话,多倾听,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关注,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每章的章小结,我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归纳总结本章的基本内容及所学到的一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责任赶,有平等的权利。还要求学生在每次作业之后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如提出疑难问题,提出新的解题方法,总结本节课的收效,与老师交流思想等等。我都一一加以回答,并写上一些鼓励的话。通过这种交流,不仅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继萍,《素质教育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2]肖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纪淋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具体做法
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那么,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加以引导,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和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以生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密切相关。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老师比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老师,更受欢迎。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有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中,或学法指导,或激励机制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作好铺垫。
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到探究中。如教学《矛和盾的集合》时,上课开始,我设下悬念问学生:“古时候,人们在战场上打仗,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到底是矛能穿过盾,还是盾能挡住矛?”有的学生而出:“矛能穿过盾。”有的说:“盾能挡住矛。”两拨学生争论不休,我又问:“如果把矛和盾集合,那将是怎样的武器?学生面面相觑,好奇之余,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急忙打开书阅读起来,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因此,激疑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良好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运用,离不开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才会产生兴趣。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三、有效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反思
波斯纳说得好“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十分欣慰地看到,很多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比较注重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反思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虚心的态度。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所感所得,及时记下;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念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评价自己的课堂是否是有效教学。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概述
高中英语教学中,课程教学方法的组织开展的优劣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组织好学生,加快学生进入听课状态,对英语知识进行讲解,提出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课堂中开展导入教学方法,同时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即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辅助式教学模式;(2)坚持课堂导入过中趣味性原则,即无论是导入方式还是导入途径,避免死板硬套,应富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3)坚持课堂导入过中创新性原则,即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注重导入内容的新颖性,防止过于单调、刻板,努力追求形式生动别致,内容雅而不俗;(4)坚持课堂导入过中针对性原则,即强调课堂导入内容不应脱离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开展;此外,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还应坚持内容具有衔接性、方式具有节奏性以及过程具有时间性原则,并且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母语的使用。
开展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2],即强化性的学习动力状态、拓展性的学习思维状态、成功性的学习习性状态和进取性的思维活跃状态。可见,课堂导入利用丰富多彩的导入信息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英语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形成。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既有宏观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整合功能,又有调整英语学习状态的功能。教师通过对英语课程内容中各部分进行有机划分,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统一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最佳学习收获。
二、高中英语课堂组织导入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高中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素质和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可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开展高中英语课堂导入,具体有[3]: 开展愉快教育方法,即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激励方式促进学生保持快乐的学习状态。愉快教育思想核心是建立愉快与学习、发展相统一的关系,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愉快,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保持愉快,在愉快中坚持学习。开展愉快教育方法,一方面要求教师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欲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组建各种形式的激趣策略群,以自我激励策略组和轻松气氛策略组为典型代表。激趣策略群主要作用就是发挥和谐情感和培养高尚志趣,促进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英语。其中,自我激励策略组主要通过言语鞭策和体验成功两种方式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而轻松气氛策略组则通过排除焦虑和笑语相伴两种方式消除学生学习紧张情绪和带着快乐情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 在导入教学中合理运用暗示教学法,即通过创造学生与英语课堂环境的共振系统,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和超意识功能。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导入中的运用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包括愉快和舒适原则、暗示性互相作用原则、意识和无意识紧密结合原则。其中,愉快和舒适原则指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减少学生学习环境中所带来的各种外部压力,保持学生心理状态处于轻松、愉快和精力集中之中;暗示性互相作用原则指的是保持教师与学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加强师生间交流沟通,又要建立起师生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意识和无意识紧密结合原则指的是针对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内容,教学应建立起相应的情景,促进学生与情景的融合,以助于学生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对抽象概念或内容的理解。
三、高中英语课堂导入实施注意事项分析
课堂导入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高中英课堂教学中单调、死板、沉闷的课堂氛围,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可有效的提升学生英语素质水平。
但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技巧或方法,课堂导入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创新性、多样化、先进性发展,避免固定式模板化导入方法的形成。此外,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的结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课堂实际环境以及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等,不断优化和完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最终实现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3-02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及自我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模式,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内化小学语文道德课堂教学。具有交际性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语文知识情感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践行“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1.“把时间还给学生”即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思考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口头表达)等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趣味;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在教师点拨下,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思考,认认真真读书,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道德是非观。
2.“以学生为中心”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转变师生的角色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平等民主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在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得以展现。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想,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着力激趣引导,教学方法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情境教学尤为重要。
1.情境设疑,绽放冰山一角。良好激趣的教学情境,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奇妙的语文殿堂,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有的人》时,激趣导入:人都有生有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卑鄙。你们对生和死如何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较为陌生,肯定激不起学习的情趣,课堂会出现沉寂,我于是立即转为: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会被别人永记不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有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活跃了。“新颖快乐”的教学情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2.方法激学,养成良好习惯。好的效果一定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方法的灵活多样更加至关重要,其方法是:着力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教师指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应指点迷津。拨开疑云,在学生“山重水复”时利用疏导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化难为易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有的人》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小诗,随后学生依据第一节的学习方式自学第二节小诗,同桌互相提问,交流解答。在理解“野草”意象时,我先出示有关鲁迅野草的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联系现实中野草的精神,引导学生探究像野草一样的鲁迅的品质;着手于引导变“学会”为“会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以上引导之外,还应着手对学生的学法和认知策路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三、赏识多样,放大学生优点
赏识可以理解为欣赏和认识,包括肯定,信任、鼓励和赞扬等。赏识就像一抹阳光,可以驱散孩子心灵中的阴霾与胆怯,教师的适时赏识,会让学生找到勇气、自信、自尊。后进生更需要被赏识。后进生如昙花虽然被人们关注不多,但后进生也会努力绽放芳香,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学生,他们也需要被关注和鼓励。平时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我为你而骄傲”“你的书写有进步了!”……这些言语对于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而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进生和其他需要鼓励的学生,也许是一次转变。
四、平等相处,人格影响人格
教师应该和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不应以权威、学者自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应越俎代庖,轻视学生的能力。优等生需要鞭策,戒骄戒躁,提升能力;中等生需要鼓励,改变方法习惯,锐意进取;后进生更需要关爱,发现亮点,树立信心。教师要背起爱的行囊把关爱的阳光,播撒到学生征途的每个角落,让爱撒满路。只有在彼此尊重、亲切和谐的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教与学的智慧火花,教学相长,幸福相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