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客教育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

第1篇

科技创意展示会每年5月开始,参观者能够直接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适应国际工业化发展趋势的产品琳琅满目,从电子设备、机器人玩具到各类新式工具和电子元件,产品以绿色环保及智能化为主。创造者出色表现不仅令参展人兴奋,也被数以万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称道。奥兰多市的科学课教师Linda每年都会到场,深有体会地说:“当今世界的工作生活日益变得数字化,学生大多时间只是在平板电脑上‘看东西’,所以越来越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外边的世界——用3D形式,即让他们感受、构建、思考、创造现实世界的真实物质。”

国际主流媒体《经济学人》对参展者——“创客”们制造的作品评价极高:“创造运动不仅能够改变传授知识的方式,更能推动科技创新。这甚至可能预示着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的来临”,“以往那场工业革命就是从家庭手工计件工作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再看看20世纪70年代那些笨重的计算机发展到现在的形状,‘创客’运动值得我们寄予厚望。”

在纽约科学节期间,“创客”展会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Arduino的展厅。参观者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几个架子,展示着信用卡大小的电路板。这些Arduino微控制器是一种简易计算机,价格低廉,主板只需20美元,可以轻松地做出各种新奇怪招,比如植物需要浇水时会发送微博,用激光制成的竖琴,画板闹钟,兼具酒精测试器功能的话筒,以及显示骑车速度的背心,等等。由于Arduino实行开放源代码策略,这样就推动庞大的插件体系的形成。如果使用名为“盾牌”的插件便可轻而易举地增加新功能,而且程序系统操作简便,既能安装触摸屏和发光显示屏,又可以支持Wi-Fi网络。许多学校的师生发现3D打印机和Arduino面板的妙处:利用配套元件,先制作一个物体的数码模型,然后用喷嘴喷出的塑料以一次打印一层的累加方式完成打印。他们利用这些工具在科技课上充分地发挥动手能力,既学会了自己制造数码产品,同时又是这类产品的使用者。

除了高科技电子仪器设备,具备艺术创新性,简单又实用的作品也纷纷亮相:竹子做成的自行车;塑料和毛毡制成的水栽法组件;再生钢和橡胶制成的喷火巨龙;形状怪异,可操控的Rube Goldberg机关装置,模拟老式桌面游戏扑鼠器(表面上这用来帮助教给学生关于杠杆和机械作用与反作用,但光是看这个装置动起来就很棒了)。

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摊位蜿蜒曲折,环绕着纽约科学博物馆不断延伸。其中一个展台前站着一位少年,他叫Joey Hudy,自称自己是“创客”,带来的作品是气动棉花糖大炮:通过自行车泵压气,发射棉花糖大炮。很早以来他就一直随着个人性子制作物品,理由很简单,就是“我喜欢”。日前Joey与其他100名学生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的科学展会,奥巴马总统饶有兴趣地按动炮钮发射棉花糖。

对学生而然,创意展会提供的主动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实际操作,如焊接电子元器件,然后组装成小型电子设备。Luca再次和父母一起参观展会,谈起感受,她说道:“与上一代不同了,当今一批‘创客’普遍乐于交际,不像从前的‘技客’那样离群索居。”而对教师来说,这也是增长见识,与“创客”交流经验,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教师Tim来自加州福斯特市,他说:“我特意带学生参加展会,在这里大家互相对比笔记,讨论共同看到的产品演示,这里最令人高兴的收获在于思想的创造。”纽约布鲁克林区的Helen Sultanik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个人观点:“展示会不是一场竞赛。掌握科学就要包含它的整个过程——探究、疑问和寻求答案的征途。从教30年来,我一直鼓励班里的学生进行自己所选择的科学研究。他们的项目成果都能呈现在科学展会上,这是一种殊荣,也是对学生努力奋斗的回报。”

David Giancaspro,《连线》杂志“技客”网站撰稿人,他认为,人,无论成年还是少年,都具有创建物品的天性,“创客”运动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教育的天然合伙人。他说:“我把它叫做娱乐工程。这有助于孩子亲历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在行业中有发展前景。”

英国有关方面最近对本国雇主进行的就业工作状况调查显示,1/3的青年员工“工作准备程度差,或者非常差”。许多学校仍然沿袭19世纪工厂管理时的旧习,工人需要从事一个个分散的操作,而不用去把握整体的工作;把重点只放在添加书本知识方面——学习数学、科学、阅读、外语等课程;教学实行群体式,不是按照能力或者兴趣,而是执行规定好的日程表。这种19世纪的教育方法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明显相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需要协作式、创新型企业,更欢迎技能型人才,而非一味追求更有效率的生产形式。

第2篇

直到2013年,林恩民的创业之路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巧妙地并轨,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P2P网贷平台――银客网应运而生。那一年,正处于创业“间歇期”的林恩民邂逅了正在谋求转型的互联网创业团队“麦圈团队”,经过多年创业的沉淀以及对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认识和解读,双方看准了P2P行业的发展前景,在麦圈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团队,银客网正式上线。

从投资者到消费者

据银客网首页滚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12日,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1万人,募集资金超过5.5亿元,回报投资人收益接近1500万元。从市场数据来看,目前单月交易额破亿的P2P平台在30家左右,银客网就是其中之一;资产余额超过5亿元的有二十多家,银客网也位列其中。

创业伊始,林恩民和他的团队就明确了银客网的核心价值――以用户为中心,通过金融的手段推动传统商业更好地发展,为投资人提供资产安全、收益稳定、产品多样化的投资途径,让民众手中的闲散资金能够参与到有前景的项目和企业的经营当中,并分享到相应的收益,实现财富增值。

一直以来,林恩民都持有这样一种理念:投资人也能够成为消费者――投资人通过银客网平台投资某一项目后,在得到相应到期收益之外,还能够得到一些与项目相关的消费权益,实现额外增值。“小镇瑰宝”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该项目由银客网与海华集团共同打造,为满足云南德宏州芒市珠宝小镇商户的借款需求,并达到对景区进行宣传推广的目的,银客网为借款人打通了渠道。林恩民主动适当调低了借款利息,使商户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并将这部分利润转化为对投资人提供的专属旅游服务。如此一来,投资人不仅能享受到投资带来的专属权益,还能直接参与到项目中,带动商圈的消费。

林恩民说:“可能产生的消费对项目来说是一种回馈,对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和收益亦是一种推动,一个生态链的闭环就这样形成。”

全流程风控

据了解,银客网已建立起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具有专业监管能力的仓储公司、第三方资金托管方等共同组成的“银客网安全神盾家族”,并从资金、项目、合作方、技术、隐私、收益等方面打造了全流程风控体系。资金层面,银客网采用行业内熟知的汇付天下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断绝了资金池运作的可能性;项目审核方面,银客网上线的项目均需要先经过合作机构的初审,再由平台风控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审核,每笔借款项目都需要通过信用、还款能力、保障措施、双重本息、实地调查五步风控流程,保证审核标准与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一致;合作方层面,平台合作的金融机构必须持有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非金融机构需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由平台风控人员进行调查审核,平台还引入了评级机构对合作方的资质和征信进行评级;技术层面,平台采用256位加密技术,自动加密交易和资金信息,保证数据在网络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隐私层面,平台设定了严格的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系统,以防止未经授权获取客户信息行为的发生;收益层面,理财资金直接投向信用良好,且还款能力较强的中小微企业或个人,并由合作保障方为本金及收益提供保障和监管。

风控是每个P2P平台的第一要务,银客网的风控人员大多有银行从业背景,因此在项目的审核环节能够兼顾传统机构的严谨和P2P平台的高效。为了保证投资人资金的安全,银客网推出了业内首单存货抵押借款项目,项目上线后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

竞争力来自不可复制的创新

如何才能在P2P的混战中开辟银客网的专属阵地?无论是产品多元化还是不断完善的客户体验,都是很容易复制的,因此平台需要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用户和品牌壁垒。

此外,银客网还将推出线上的风险评估、资产诊断产品,用户只需要在平台录入自己的基本财务信息就能得到平台专业的财务诊断,并根据诊断进行科学的财务规划服务和产品配置指导。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融资 政策体系

一、大学生创业的普遍性

国务院总理首次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自此,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2016年,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2017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另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为19.4万人,1995年上升到80.5万人,2005年达到306.8万人,2015年更是高达680.8866万人,从1995年到2015年的二十年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了8.46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希望通过创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可见,大学生创业成为了社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加强创业教育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创业环境面临的问题

虽然从《GEM全球创业观察2016中国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创业活动指数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机会型创业比重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尚未解决。

(一)创业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据人民日报报道,九成以上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但认为帮助非常大的比例还不到20%。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所以没有很好地融合人才培育方案。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创业学院,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只是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并没有融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得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业余教育”。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启发性不足,不能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导致模仿现象普遍,难以将理论的教育上升为创业“实务”教育。据《GEM全球创业观察2016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有待提高,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翟兜陀谄渌国家。从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来看,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课程由具有投资或创业经历的专职老师,或者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兼职担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对创业教育的传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另外,大学生创业导师制也未规范形成。

(二)融资存在困难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所以,大学生创业往往需要通过融资来筹措资金,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融资的渠道主要有五种:亲友融资、合伙融资、风险融资、银行贷款、政府政策性融资。

亲友融资获得的资金相对有限。合伙融资容易由于双方意见不统一而造成矛盾,同时不一定能遇见志同道合的合伙人。风险投资主要投入科技含量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发展前景明确良好的项目,因而获得风险融资的难度较大。银行贷款一般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或者担保贷款,所以进行银行融资的前提就是企业有一定的自由资金。而且银行融资申请程序严格,手续复杂。政府政策性融资虽然融资成本低,但是申请程序复杂,竞争者多,竞争激烈,且融资金额不高。所以,总体来说,虽然融资渠道众多,但是融资难度依然很大,融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三)缺乏较为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

由于我国将创业政策很大程度上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措施,并且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及其相关政策实践时间短,因而很多创业政策零星地散落在就业政策的文件或者通知规定中,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相对较少。同时,创业政策体系构建尚未完善,各部门权责分工不明,导致创业政策的主体相互独立,即便联合,其政策也无法体现内在的统一性,使得政策体系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

三、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召令,真正把创业思维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降低创业的门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

(一)加强创业教育

现阶段,创业教育虽然被纳入教学课程当中,但是并未真正成为“正规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实质的内涵。所以,可以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角度来进行改变。创业教育的课程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分析市场的情况,更是需要实践活动,以期在模仿创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并学习掌握市场的动态信息,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启发创新思维。

(二)提供有利的融资环境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为了畅通融资渠道,可以通过政策适当降低银行贷款的利率、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并明晰政策融资手续,成立专项大学生创业基金等,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在国务院的宏观指导下,就有关引导大学生创业问题、融资贷款问题、扶持政策等有关事项提供原则和方向,国务院下属部委积极配合,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使得形成规范化的创业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就业压力的问题,而是应该从根本上支持创业。设计政策的过程中要对未来有前瞻性和长远的考虑,以便政策能够持久稳定地发挥作用。同时要注意创业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地方,需要补充进行说明,以免产生歧义。

第4篇

[关键词] “农家乐”;瓶颈;对策路径

我国“农家乐”旅游最初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成都,之后因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性而迅速风靡全国。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仙居县位于台州市的西部,灵江源头,境内交通条件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拥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仙居县“农家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目前已建有“农家乐”41家,总投资规模7000万元,床位数2400个,餐位数9000个,从业人员2280人,年接待游客69万人次,全年营业收入6300万元。当前,如何有效突破瓶颈制约,进一步合理引导、开发、扶持、规范、提升“农家乐”旅游发展,成为仙居培育农村新型产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

1.规划管理问题

各地“农家乐”旅游规划多未纳入风景旅游局审批管理,而是归口农林部门,造成出现管理上的“两张皮”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完备、可行的“农家乐”标准,加之监管主体不明确,扶持引导不到位,其开发整体上仍处于一种自发、盲目、无序状态,多数“农家乐”缺乏专项规划指导,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评估,往往造成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基础设施问题

现有“农家乐”多以村集体或村民“自筹、自建、自营”起步,发展过程中“资金难”问题突出。限于财力,多数“农家乐”只能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配套、不到位,景点品位低、品相差,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医务室、小超市、电话亭等公共设施往往设计不足、功能不全、配置太低,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差得让许多游客苦不堪言。

3.人员素质问题

“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为经营业主及其亲戚朋友,遇有大批客流则全村动员,“全民皆兵”,这些人大多未经业务技能培训和健康检查,不具专业服务水准,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其服务人员也欠缺足够的岗前培训。多数“农家乐”经营管理者小农意识浓厚,经营理念落后,目光短浅,“赚得一个算一个”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4.产品开发问题

多数“农家乐”仍局限于“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初始、粗放经营模式,旅游产品单一,季节局限性强,“土、野、乐、趣”特色亮点不鲜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足,游客回头率和美誉度低。由于忽视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农业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不足,很难满足城市游客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

5.品牌营销问题

多数“农家乐”以坐等上门、被动经营为主,普遍缺乏品牌经营和市场开拓意识,目标市场、促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农家乐”之间缺乏成熟、稳定战略协作架构,“农家乐”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缺乏互惠互利合作,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形成旅游产业链,产业共生共长性太差,住、购、娱等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普遍偏小。

6.生态环境问题

一方面,经营者无视“纯自然、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承载力,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附属设施乱搭乱建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游客大量涌入,加之经营者环境卫生和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汽车尾气、尘埃以及餐饮、烧烤所致废气持续破坏空气质量,饮料瓶、塑料袋、快餐盒等等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农村原有资源、环境面临不可逆的可怕破坏。

7.食品卫生问题

许多“农家乐”基本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厨房、碗筷缺乏正规消毒措施。不少游客盲目推崇绿色无公害,喜欢现场购买“农家乐”自养的猪、羊、鸡、鸭等畜禽(有的还出售明令禁止的保护野生动物,如穿山甲、麂、野猪、珍稀禽类、蛇类、青蛙等),现场宰杀后未经检验检疫部门检疫即烹饪上桌,其中极有可能暗藏各种疾病隐患。

8.景区安全问题

多数“农家乐”改造自老旧土木结构民房,消防设施缺乏,存在较大火灾隐患。许多“农家乐”景区没有配设导游、导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游客单独行动容易迷糊走失发生危险。不少“农家乐”独处野外,安保投入不足,游客钱物被盗或被狗咬伤、猫抓伤事件时有耳闻。一些“农家乐”安装秋千、滑梯、跷跷板等游乐设施,质量不过关、养护不及时,容易造成意外人身伤害。

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的对策路径

1.突出规划先行,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依据当地农村一、二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与农村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评估,精心编制“农家乐”开发总体规划和近、中、远期发展详规。坚持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统筹推进、错位竞争,切实做好每一个“农家乐”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确保项目开发科学性、有效性、异质性和安全性。坚持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原则,通过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开发区域,引进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建立“生态监测站”,形成“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经营模式等切实可行途径,严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突出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

要建立“农家乐”旅游专项扶持基金,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一样,为“农家乐”提供免费信息、技术、培训和营销服务;把发展“农家乐”列入目标考核,定期对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给予奖励,对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增收明显的经营户给予表彰。农业、林业、建设、国土、卫生、公安、交通、环保、水利、工商、税务、供电、金融等相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减免规费收取,尽最大可能为“农家乐”提供便利、优惠;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政策性投入的同时,要把“农家乐”项目招商摆在与工业项目招商同等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农家乐”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灵活多样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民间资金投入“农家乐”旅游开发。

3.突出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家乐”旅游开发的规划、审批、管理、协调等项工作;从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参照国标、省标,制订出台并严格执行好地方性管理标准。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推行“农家乐”评级考核制,从项目选择、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级;建立“农家乐”经营户档案,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对未达标经营户按规定严格执行限期整改、降级、停业整顿及至吊销相关证照措施。组建“农家乐”协会或“农家乐”服务中心、乡村休闲旅游公司,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联合、规范”原则抱团联合,对内加强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

4.突出产业培育,创树特色品牌

引导“农家乐”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不断延长产业链,延伸服务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农家乐”区域规模,做精做深“农家乐”产业内涵,把“农家乐”打造成为融食、住、游、购、行、娱六大要素于一体、能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农家乐”产品结构要坚持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差异、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温馨营造氛围,以天趣、闲趣、野趣展现魅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凸显内涵,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文化娱乐、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不断增加民俗文化、健身娱乐、劳动休闲旅游项目比重,不断增强旅游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着力打造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努力形成地区大品牌和多种特色中小品牌。

5.突出宣传效应,拓展市场营销

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在充分利用好省内外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介工具以及省内外旅游节展销会、大型农事节庆活动、专题研讨会等展示平台的同时,精心选取若干家经营规范、游客满意度高、品牌效应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的“农家乐”特色村(点)进行重点扶持、宣传包装,创造条件将其升级为集休闲、观光、娱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再通过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轰动示范效应。制定“农家乐”宣传营销总体方案和年度促销计划,设立市场营销专项资金,打造“农家乐”经纪人队伍,引导“农家乐”从业者深入分析客源市场现状结构和近期消费趋势,不断增强绿色营销、形象营销、文化营销、感性营销、CS营销意识,充分挖掘本地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外地客源市场。

6.突出素质提升,抓好教育培训

依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平台,建立“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以旅游政策、礼仪知识、服务规范、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烹调技能等为重点,对“农家乐”经营业主及财务、营销、厨师、服务、安保、导游等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兼具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专题培训和全员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兼具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在服务规范方面,要突出抓好“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消防、安保、导游、卫生、礼仪、环保等项目培训;在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方面,要认真挖掘、总结地方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不断提高“农家乐”文化内涵、品位和服务档次;在诚信经营方面,要教育“农家乐”从业者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9)

[2] 赵永江.“农家乐”旅游发展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6)

[3] 邢剑飞.浙江“农家乐”研究[J].农业经济,2011(1)

[4] 王龙贞.试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第5篇

AVCJ获悉,思科公司于12月14日向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中通服)投资5000万美元,成为中通服最大的国外战略投资者。根据双方协议,思科和中通服将共同为中国的企业客户提供托管式电信服务,如网络运营和管理。此外,双方还将为客户提供新型网络解决方案,包括IP基础设施、数字视频、3G平台及其应用。

中通服是中国电信市场上一家领先的专业电信服务与支持机构,其客户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联通集团均为其股东。目前,中通服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号为0552.hk)。中通服行政总裁李平说:“我们很高兴能与思科联手,共同为中国的企业客户提供先进的电信服务。我们正计划在中国不断增长的高附加值语音和数据支持服务市场上有所作为,因而对于中通服而言,此次与思科的联手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预计,思科的加入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实现上述目标。”

思科亚太区总裁陈仕炜说:“中国是思科极其重要的市场,通过与中通服的合作,我们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网络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们还期望与中通服合作,帮助国内的企业采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新型通信服务。”

思科在中国的长期战略是投资于新型和创新的企业,今天宣布的合作协议是思科公司实施该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中通服投资也是思科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除此之外,思科还在中国投入7亿美元建立了创业基金,资助成立了近30家新兴公司,如电子学习公司安博教育集团和在线游戏公司盛大网络。

“思科的创业基金资助了中国一批新一代的创业公司,对此,思科深感自豪。”思科企业业务开发副总裁Ned Hooper说,“由于思科公司的利润、知识产权及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群体都以本土经济为依托,因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对思科公司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蓝山中国资本与Equity International追加鑫苑5000万美元投资

日前,蓝山中国资本(Blue Ridge China)与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公司之一――Equity International,共同对河南鑫苑置业追加5000万美元投资,进一步支持其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扩张。

今年8月,蓝山中国资本与Equity International对鑫苑置业共同投资了2500万美元,助其展开全国化战略。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越指出:“鑫苑置业在河南郑州的成功经验,以及专业的市场驾驭能力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已经使鑫苑具备了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先者的能力。蓝山中国资本以及合作伙伴Equity International,将帮助鑫苑抓住在中国二线城市市场的增长机会。”

鑫苑置业于1997年在郑州成立,连续3年保持在河南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年正式成立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目前,鑫苑置业在苏州、合肥、济南三地竞拍共获得四块土地,预计项目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蓝山中国资本和Equity International的本轮投资将继续用于支持鑫苑置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购买土地,实现其全国化战略和增长目标。

数码媒体集团获千万美元投资

2007年1月8日,数码媒体集团(DMG)宣布完成新一轮千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Oak Investment Partners领投,Sierra Ventures、NIF SMBC Ventures 和 戈壁合伙人基金(Gobi Partners)跟投。这是DMG 自2005年初由戈壁基金携手NTT DoCoMo及日本电通入资之后的又一次大型融资。DMG是领先的中国地铁视讯系统经营商。

DMG首席执行官林绅龙说:“这次融资聚集了一些世界上最大及最有经验的投资商,我们将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提升对地铁公司及乘客的服务,并努力做到最好。”

DMG是户外媒体高科技化应用的先锋,首创的视频乘客资讯导乘系统(PIDS)能够为地铁客户提供及时的运营资讯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给乘客带来全新的乘坐体验。Oak合伙人Ren Riley表示:“我们很高兴和DMG合作,他们正处在中国市场两大趋势上:大量的城市地铁项目建设和高速发展的数码户外广告Digital-Out-Of-Home(DOOH)。”

在中国一些重要城市, DMG正在通过遍布于站台与车厢内的成千上万个显示屏向每天数万的乘客提供地铁资讯和广告服务。这些城市包括重庆、香港、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DMG的资讯平台能够让广告商的资讯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乘客互动起来。”Sierra董事总经理Ben Yu说。

2003年DMG在上海地铁成功安装了首创的视频乘客资讯导乘系统(PIDS),目前拥有超过1.3万个显示器的媒体网络,每周可向2800万人传递资讯,其网络预计在两年内将扩大一倍至亚洲各地城市。“DMG具备了新一代户外媒体数位化的一些特殊竞争优势,我们看好其在未来市场的长远发展。”DMG董事长及戈壁基金合伙人刘伟杰说。戈壁基金副总裁徐晨告诉AVCJ:“户外数字媒体市场是一个正经历高速增长和普及化的市场。DMG的先发优势在该市场将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选择DMG的主要原因之一。”

迅雷获多家机构联合注资

2007年1月5日,迅雷宣布获得Google、联创策源、晨兴创投、IDGVC、Fidelity Asia Ventures等多家机构的联合注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据悉,迅雷此次融资总额约为2000万美元,其中Google的战略投资金额为500万美元,联创策源作为领投。2004年初,IDGVC最早投资迅雷,2005年9月迅雷又获得了晨兴创投领衔的投资。

迅雷是一款新型的基于P2SP技术的下载软件,作为“宽带时期的下载工具”,迅雷针对宽带用户做了特别的优化,能够充分利用宽带上网的特点,带给用户高速下载的全新体验。迅雷公司总裁邹胜龙表示:“我们很高兴与Google公司合作,Google公司领先的技术与通过迅雷广受欢迎的下载服务平台将为更多的用户带来不断提升的使用体验。”

但是,对于迅雷与Google的合作,业内分析人士并不看好。“因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迅雷,用户粘着度不是非常稳定;另外,有了百度收购天空下载的先例,迅雷70% 逃不掉被收购或者整合的命运”,邹胜龙之前宣称的2008年底上市的计划很难实现。此外,迅雷还面临一个致命的版权问题,分析人士称,迅雷与Google合作也是其为解决版权问题所作的一次努力。

鼎晖华登押宝世通华纳3500万美元 欲创“分众第二”

以移动视频为载体的新传媒行业日益受到创投的青睐。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Towona)日前宣布,获得来自鼎晖投资(DHC)、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和成为基金(Chengwei Ventures)的3500万美元注资,第二轮融资顺利完成。去年3月,国泰财富基金曾对其注资1000万美元,世通华纳目前融资总额共计4500万美元。

“我们将首次进入上海公交移动电视市场,目前正在1000多辆公交车上安装移动数字电视,预计两个月内将会正式开展运营业务。”世通华纳副总裁曹黎明对AVCJ表示。据他介绍,从2003年开始,世通华纳就在厦门做出了‘公交车载多媒体播放监控系统’,业绩非常可观,这也成为此后业务扩展的摹本。

世通华纳于2003年成立于厦门,去年6月移师北京,目前已在大连、广州、南京等30个大城市建立起国内最大的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运营品牌――卖动传媒,拥有近5万辆公交车、8万块荧屏资源,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创投机构的目光。去年12月,世通华纳荣获“2006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新媒体”。

有业内人士指出,曾经成功投资了分众传媒的鼎晖投资显然正继续开拓对新媒体领域的投资,并对世通华纳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但鼎晖投资合伙人陈文江拒绝对此次投资发表任何评论。

对于未来的融资和发展计划,世通华纳总裁鄢礼华曾称“目前还没有考虑整体上市”,但也同时承认,“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往往在一个城市就需要两三千万元的投入,因此去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其重要目标”。据了解,世通华纳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为赴纳斯达克上市作准备,公司董事会计划明年完成上市,有望成为“分众第二”。

有关人士分析,“分众传媒”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城市占到整个公司份额的大部分,而世通华纳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省会城市和沿海副省级中心城市,其受众面更广。从这个层面上说,世通华纳的风头有望盖过“分众传媒”。

渣打联手美林摩根3500万美元入股中远地产

外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趣并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降低,反而在增加。AVCJ获悉,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直接投资日前联手美林、摩根士丹利对中远房地产(Sino-Ocean Real Estate)注资3500万美元,但具体的持股量尚不得而知。此次投资后,渣打已在内地房地产企业共投资了1.35亿美元,这其中包括在去年入股世茂房地产的5000万美元及绿城中国的3.7亿港元。

渣打银行直接投资大中华区总裁陈凡表示,“渣打看中远地产主要是看重其管理团队,它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储备非常强,目前仅需打造一个好的内部机制。”至于具体的投资金额,他坚决不愿予以回应。美林集团全球房地产投资部中国业务主管蓬钢表示,三家投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远地产,主要任务是帮中远地产按照在香港上市企业要求标准进行改制,待至完成上市后,三家投行会渐次从中远地产退出。

中远地产成立于1993年6月,是由中国两大跨国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作为主要大股东发起组建的合资企业。目前中远国际还是间接的大股东,但是有关方面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制使国有资本在中远地产中的比重逐渐降下来。

有专业人士指出,内地公司赴香港上市不仅需要做资金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符合香港股市游戏规则的企业管理机制和财务体制的建立。中远地产作为一个国有地产企业,找一个有香港股市操作成功经验的投行做战略投资者十分重要。

对于此次融资,中远地产方面一直讳莫如深,拒绝透露具体投资金额以及三家投行将来的退出机制安排。但种种迹象表明中远地产赴港上市已经提速,最快将有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于香港上市,集资约30亿~40亿港元。

英联联手摩根高盛太子奶募资7300万美元

湖南太子奶集团(Taizinai Group)日前正式宣布,英联(Actis)、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三家投资银行完成对太子奶的联手私募,三家投行共同出资7300万美元,从谈判到签协议、资金到位,用时3个多月。据悉,这是三大国际投行在中国首次联手投资一家企业,太子奶集团的海外上市计划将在今年中期。

据了解,三家投行与太子奶的合作谈判始于去年7月,9月即达成了意向,11月,730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全部到位。此次对太子奶的注资,仍以英联为主导,具体的比例为,英联4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1800万美元,高盛1500万美元。

作为此次的牵头行,英联投资亚太区管理合伙人陈柏松表示,太子奶作为中国最大的发酵乳酸菌生产企业,在技术、品牌和营销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中国居民购买力和健康意识的发展,乳业将由2005年的100亿美元发展为2010年的200亿美元,这是英联等三家投行决意投资太子奶的原因。高盛方面则不愿对此交易发表评论。

太子奶董事局主席李途纯表示,牵手三大投行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到海外上市。身兼太子奶副董事长的陈柏松则表示,目前太子奶正在为上市做着积极的准备,“我们此前有投资蒙牛和无锡尚德的经验,所以对上市的具体时间不太着急,要看我们的准备以及资本市场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纽交所CEO约翰・塞恩(John Thain)曾表示欢迎太子奶在纽交所上市交易。

另悉,太子奶曾计划于2005年赴海外上市,声称渣打银行、霸凌基金等创投基金与之合作,成其美事。 但到了去年7月份,便传出“太子奶海外上市计划已经取消”的消息。一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上市的具体时间表并没有确定,而上市的地点并不一定是纽约,有可能是海外的其他交易所。

英联、摩根士丹利曾携手香港鼎晖,成功推动蒙牛上市,并在短短3年内取得500%的回报。同样是乳业,摩根士丹利、英联身影再次闪现,太子奶能否成为第二个“蒙牛”,尚需时间检验。

巨石集团获得约1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日前,中国建材、中国玻纤和联想弘毅投资基于对中国玻纤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以及巨石集团(Jushi Group CO.,Ltd.)未来几年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的共识,在充分认可巨石集团管理团队的基础上,为加快巨石集团的发展,推动其进一步做强做大玻纤业务,决定共同投资巨石集团。

此次投资总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其中联想弘毅投资拟出资约5.9亿元人民币,持有巨石集团18.5%股权;中国建材拟出资约3.66亿元人民币,持有巨石集团11.5%股权;中国玻纤拟出资2.35亿元人民币,加上投资前的股权,共持有巨石集团51%股权。此举将进一步改善巨石集团的财务结构,提高其融资能力,使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玻纤内部表示介绍,选择弘毅投资作为合作伙伴,除了考虑到巨石集团可以继续保持中外合资企业地位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外,主要是希望弘毅投资帮助中国玻纤今后对行业进行整合。中国玻纤董事长曹江林曾表示,公司力争在三年时间里,使得玻纤及制品规模进入世界前二。

云南龙生企业获得5500万元人民币的注资

近日,云南龙生集团[YunNan LongSheng Green Industry(GroupCo.Ltd.)]获得国际国内资本的青睐,其中普洱茶企业是投资者所最为关注的。据悉,这次的投资方有三家,由兰馨亚洲(Orchid Asia)和深圳创新投资集团领衔投资,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向龙生集团投资资金总额达5500万元人民币,投资方目前占龙生股份的22%。其中深圳创新先期投资2500万元。

此次龙生引入资金,是国内外知名集团首次大规模投资云南普洱茶行业,并吸引国内外资本的关注,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打开了一扇窗,这在云南普洱茶企业中也是首开先河之举。云南普洱茶将利用国际资金向国际性饮品迈进。

第6篇

一、我国股权众筹创新发展前景

(一)我国股权众筹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着力打造创新型国家,正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十三五规划建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众筹在西方的萌芽、发展,正是创新驱动的结果。西方资本市场发达,法律健全,仍然在展开多层次的制度创新,美国过去的拜杜法案、最近的JOBs法案都是制度创新的最好例证。

反观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远远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要素不健全、生态性不强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而这恰恰证明了股权众筹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来自世界银行的众筹报告也支持这个观点,根据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众筹发展潜力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将达到960亿美元规模,其中有500亿美元在中国。

2014年12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表明中国股权众筹即将迎来规范化的监管。2015年3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

(二)我国股权众筹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1.创新创业生态发育的需要;

2.改善投资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的需要;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需要;

4.挖掘分享经济的红利的需要;

5.发育企业家精神的需要;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7.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需要。

(三)我国股权众筹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1.改革藏富于民,投资人概念将被重新定义;

2.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意识渐趋理性;

3.创新驱动、“双创”与股权众筹可以相得益彰;

4.“互联网+”与分享经济为股权众筹提供坚强支撑。

三、我国股权众筹发展:问题与成因

(一)我国股权众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2011年以来我国的众筹实践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问题也是显见的。主要表现在:

1.股权众筹的规模与经济总量还不相称

股权众筹现在的总体规模与中国世界经济体第二的身份还不相符。特别是2012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JOBS法案,使其成为法律以来,中美之间有关资本与金融的制度创新的鸿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15年10月30日,JOBS法案第三部分(Title III)终于获批,对合格投资人、融资额度、股东数限制等方面均有实质性突破,更是在国内外众筹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何去何从?会不会像世界银行报告所称,中国会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众筹投资方(500亿美金左右,是2012年整体风险投资额的两倍)?用“双创”转换动能,固然看起来很耀眼,但是终归要落到实处,而股权众筹显然是动能转换过程的动能之一。

2.股权众筹对“双创”的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明显

“双创”的确激发了创新创业激情,但我国现有股权众筹平台还面临很多掣肘,规范、健康、监管的呼声四起,准入门槛大有进一步严格之势,小微初创企业的举步维艰并未得到显著改观,他们还远谈不上与资本市场共舞,融资的成本依然高企,IPO之路不但依然漫长,而且依然看不清路径。

3.股权众筹平台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股权众筹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交互设计与信任建立上还不到位;二是对于项目的甄选、评估、跟踪、后续服务上具有差距;三是对领投人、投资人等设计上各行其是;四是平台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

股权众筹平台如果只关注投融资对接,是简单的、一次,而上线前的甄选、评估、把关,融资后的跟踪、评估、个性化服务,同样非常重要,多数平台现在还做不到位,而是将众筹的内涵变窄了。其实,众筹不仅仅是融资,也可以是融智、融关系、融合作。

4.创业者利用股权众筹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创业者限于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到位,相关规则设计能力较弱,对如何与外部投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互方面也往往缺乏经验,后续与众筹股东的关系处理以及信息披露上也可能缺乏章法。

5.投资者对自身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众筹投资者多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投资人,在股权投资的认识与措置上可能并不妥善。比如,有的投资人动辄干扰众筹企业的正常信息披露与运营;更多的投资人缺乏耐心或风险意识。

6.总体架构设计与法律设计尚有欠缺

与西方国家相比,法律和文化上存在差异。JOBS法案签署后,众筹的模式在美国受到了法律保护,人人都可以作为天使进行投资,相对成熟;而在中国,股权众筹模式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国内用户会更多的倾向于“逐利”而非“投资”。创业者和投资方的良性互动尚难以达成。

7.信用体系捉襟见肘

少数平台与融资人操作不规范,甚或形成攻守联盟,合伙骗取资本合作。部分股权众筹项目存在虚假宣传或欺诈故意,少部分项目圈到钱后刻意不透明、蔑视股东权益。

(二)我国股权众筹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有:

1.投资理念与投资文化尚待发育

过去,投资偏重于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偏爱于大转型企业、国企央企。而股权众筹具开放、创新、协同等特征的投资文化尚待发育。投资人的投资意识、投资理念、角色意识等也需要摸索、学习或接受系统的教育。

2.诚信缺失,信用建设任重道远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重建了连接,重构了关系,也重新定义了信任、信用的价值。我国还是一个信任成本亟高的国度,而且整体信用体系不健全。

3.平台创新力度不足

尽管我国互联网及其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乏力。在股权众筹方面,鲜见对于运营机制、游戏规则、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创造性探索,而只是求快、求量、求变现。

4.资本市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市场要素不健全

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一直发育不够,在项目阶段、行业领域、融资渠道及形式、退出通路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

我国资本市场现在最大的特征是量大,但是质不容乐观,个性化匹配更是欠缺。加之资本市场主体长期停留在少数人玩、少数机构参与的局面,大众这个主体被边缘化,或者被“合格投资人”门槛挡在门外。

5.创新创业生态化构建乏力

创新创业生态的打造才刚刚起步,要素不齐备、结构不合理、匹配性不够等问题很多。整体生态不但会影响到股权众筹领域的项目的量与质,也会影响到相关要素的聚集与协作意愿。

6.监管重健康、规范,轻开放、发展、创新

2015年8月7日,证监会了《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国证监会致函各地方政府 规范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决定近期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中介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并规定“未经国务院股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股权众筹活动,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以股权众筹名义开展发行股权活动”。一时间,股权众筹领域风声鹤唳。

在健康、规范和开放、发展、创新上,如何达成一种平衡,如何把握好监管的度与节奏,不仅关乎股权众筹领域的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生态的发育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四、股权众筹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股权众筹的创新有赖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

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过目标坚定不移,行动要扎实有效。比较发现,纵向看,中国改革开放曾经让我们收获了制度创新的红利;而横向看,美国在制度创新上的安排是持续动态的,很有前瞻性、敏锐性,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创新尺度很大。现在我们在股权众筹方面的整体设计上思想还比较僵化,对创新的包容、引导和鼓励又缺乏力度。凡此种种,都需要真正解放思想,对于比如平台审批、投资人限制、公开募集、资金交割、退出通路、中外融合等方面,做出针对性、建设性、开放性安排。

(二)四大机制为股权众筹创新护航

考察股权众筹的要素、结构、机制与规则,有四项重要的机制对股权众筹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机制建设应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图2)。

1.容错性监管机制,包容、鼓励与引导、规范并举

我们提到监管,大家印象中似乎就是规范、治理,就是“揪辫子”。其实更重要的职能在于如何引导、发育,如何鼓励、引领创新。创新固然有风险,不创新风险更大。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都是允许试错纠错,都是强调对新业态的包容。

股权众筹对原有的融资模式、交互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都带来革命性变化,但是它符合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也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在股权众筹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做出了创新性探索,已经在金融、证券监管和行业规制上做出了因应。我们有必要顺应并引领这种变化。

2.领投人机制,让更多的合格投资者参与游戏

投资人的准入即合格投资人制度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设计,但也是股权众筹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没有大众的参与就难有众筹的良性发展;但让不具备投资能力的资金持有者盲目进入,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解决之道是放宽对合格投资者的限制要适度,同时做出领投人机制的设计和完善。让领投人不仅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份额,同时让领投人承担一定的甄选、尽调、服务职能,并与平台的服务能力结合;可以约定领投人代表众筹方行使股东权利,并对领投人给予合理的激励。

3.信用机制,杜绝劣币驱逐良币

信用机制对于股权众筹而言是重中之重。信任性关系的培育,无论对于平台融资方、投资方而言,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风生水起,但也存在大量欺诈、跑路、违约等事项,也有很多的P2P平台僭越底线,股权众筹应该作为镜鉴。

4.协同机制,让要素多元融合

股权众筹固然是通过释放股权融资的方式,但其它要素也不可忽略,如可以与融智、融关系、融合作、融协同结合起来。

通过联盟的形式,自主确立规则,进行自我约束与联盟约束是值得肯定的安排。2015年7月9日,由天使汇、京东众筹、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等80家股权众筹及相关机构联合倡议发起,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宣布成立。

(三)借助“互联网+”分享经济,做大众筹支持“双创”蛋糕

“互联网+”与分享经济不约而同成为国家级战略性安排,并进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决议。股权众筹的核心特征中的“公开”、“大众”,离开“互联网+”和分享经济,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互联网+”重新建立了连接,分享经济重新配置了资源,二者共同强化信任,通过信任性关系优化模式、驱动成长、创造价值。

“互联网+”与分享经济使得创业者和资金持有者分享者之间变得更垂直,交互更便捷,信息更对称,信任更容易建立,合作更容易达成,融合创新更容易发生。

(四)构建社会化甄选、评估、追踪、服务的生态

信息不对称、信任难建立是制约股权众筹发展的两个最大的障碍。资金分享者未必能够恰如其分判断和把握创新项目的可投性、成长性,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投资意愿。这时候需要专业力量介入,帮助甄选、评估、尽调、追踪、服务。这可以通过第三方来做,也可以通过专业的领投人来达成。

(五)有序完善、规范股权众筹交易市场

交易市场的发育反过来会影响股权众筹的成长,因为多样的退出机制、增强股权的流动性是完善的资本市场的需要。新五板在2015年脱颖而出,众筹交易市场也开始出现,但模式尚在摸索中。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或者还存在交易不活跃、缺少做市商、个别被非理性追捧或者杀跌等等问题。而让大众投资者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非常重要。

(六)股权众筹平台建设,引导规范,发现样本

2015年6月,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试点平台确定,率先获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质的三家平台分别为:京东金融的“东家”、平安集团旗下的深圳前海普惠众筹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蚂蚁金服的“蚂蚁达客”。除了获得“公募”的许可证外,这三家众筹平台已经在对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系统,这一举打开了非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公开交易的可能性。对这些平台而言,获得试点只是起点,强化平台建设、构筑关系资本、真正形成小生态、融入大生态才是硬道理。

(七)法治与文化是股权众筹创新的两个翅膀

《证券法》需要并正在修订,迟迟未出台的“公募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管理办法”也让我们千呼万唤。比照海外在股权众筹方面的法治创新,中国还有比较艰难的路要走。

公募股权众筹只有拿到牌照才能经营,这意味着没有取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的其他股权众筹平台都将被定义为互联网私募股权,其从事的股权众筹业务也应按照私募股权管理办法的规定运营。

区分公募股权众筹和私募股权融资主要有三点:能否进行公开宣传、有无合格投资人概念、股东人数是否超过200人。

而信用文化、创新文化、合作文化等是股权众筹创新的基石,许多方面都亟待形成、完备,并融汇进价值观,落实到细节与行动。

(八)挖掘新监管的红利

获得 “新监管红利”需要挖掘体制红利,降低体制成本,重在包容创新,允许试错纠错,鼓励创新,有序规范。“互联网+”可能给监管带来新课题的同时,也为股权众筹监管创新提供了支持。比如相关主体可以更深度参与并表达意见,进行自我监管、相互监管、集约监管、大数据监管等。

(九)动态调适,创新与改革都没有终点

第7篇

关键词:馆藏评估 学科服务 多样化交流模式 共享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96-02

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日益增长、内容爆炸的社会信息与读者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所需信息之间的矛盾。这项原则渗透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图书馆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教育功能,这已经是被广大读者所赞同的常识。图书馆是属于每一位读者的文化空间,读者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最新的科技,寻找创意灵感,实现交流与合作。图书馆应该成为读者除了家和工作学习单位之外,流连忘返的“第三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某些观念及条件的局限性,图书馆的价值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书馆的建设是由物(馆舍)、人(图书馆管理员和读者)、神(馆藏文献所传播的智慧与精神)三者融合、辉映,相辅相成。[1]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既不是馆舍,也不是所藏图书数量之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更不是服务对象,读者只是阅读的参与者。笔者觉得关键应该是图书馆的“馆员”。事在人为,图书馆馆员是整个图书馆活动的主导者。每一位图书馆馆员的素养深浅与眼界高低可以决定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走向,与图书馆的自身定位。下面,就着重从“人”的方面来浅谈未来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定位。

1 图书馆馆员自身能力素养建设

首先,图书馆馆员应当是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人,应当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的人,其次,更应当是知识渊博、对当今最新科技有敏锐嗅觉的人,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建设的知识输送中转枢纽,应当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并肩走在发展前沿,但是很多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乏善可陈,无法满足师生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馆员配置依然处于教育水平匮乏,难以达到建设高质量图书馆的需求,无法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援助力。

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战略,推动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于2015年由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新校是一所新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而图书馆水平依然停留在专科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上,全馆27名员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含函授)共21人,其中拥有研究生以上水平员工只有8人。并且馆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图书馆更加给人一种“养老院”的印象,缺乏生机活力。馆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许多人是半路出家,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图书馆业务正式专业的培训,甚至对中图法分类尚不明确,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读者的基本需求。

面对学校从专科高职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转型时期,图书馆馆员应当重新定位,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从学历水平、工作能力上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频繁,未来图书馆的馆员首先需具备图书馆专业学科的知识,其次更要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注重个性素质的培养。未来图书馆的馆员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或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可以与读者进行思想碰撞与探讨,可以帮助读者答疑解惑,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D书馆的未来发展,一定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图书馆不仅在实体设计上,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觉感受,而且还将通过各种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未来图书馆的阅读、学习和交流,多是通过高科技实现的,针对的人群也比现在更广泛,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来面对未来图书馆的变革。

2 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工作业务的拓展

由于原先学校的定位,师生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率、利用率不高,图书馆都还只是保持着传统的“书架+阅览室”的模式,文献数据资源的配套建设不完善。馆内所藏图书因为出版、采购时间差距,采购人员对学校所设置专业领域用书不能及时更新等原因,脱离读者获取最新、有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能给读者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环境与服务。馆员都十分擅长于对馆内传统文献资料的处理与加工等工作,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显得知识陈旧老化,思想认识落后,应变能力不强,充其量担当着读者与出版厂商、书商之间“中介”的角色。[2]从汇文系统所统计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年借阅率(表1)我们可以看出,来馆借阅人数不足一成,馆内上座率及使用借阅率很低,最终花了大部分的经费,图书馆的资源只能满足小部分读者的需求,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面对学校的转型,图书馆馆员也要与时俱进,从机械化、被动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到师生读者中,通过分析统计数据了解师生读者的关注热点、需求焦点,追踪当下最新文化资讯,不断推陈出新,保证纸质资源的新颖性、精华性。图书馆内各部门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加强馆藏评估的能力,对图书以及数字资源利用率全面分析,合理配比,使财力、物力、人力得到合理最大化利用。

2.1 提升专业水平,走出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

自从有了互联网,很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Google it”,而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有一群“人力Google”,想要知道问题答案,你只需要电话拨打图书馆的“答疑热线”,你的任何问题就都可以找电话那头的人帮你解答。纽约公共图书馆这种打电话问问题的方式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甚至在谷歌都还没出现时就有。他们专门成立一个名叫“ASK NYPL”部门来负责接听,有10余位图书管理员,每天都在等候着提问者们的来电。每被问到一个问题他们就会立马在图书馆一百多年历史的资料库中搜寻可能能给出答案的书籍或档案。一本本的翻阅,直到找出答案。平均每一年他们会接到超过3万通电话。他们从不限定问题的范围,任何疑问他们都很乐意帮忙解答。能够做到对于读者的需求与疑问时刻在线,及时解决,及时反馈,这是图书馆馆员的基本职业准则。

图书馆馆员最大的价值是基于各类文献、数字资源上提供的收集以及整理的服务。只是坐在图书馆里等待读者前来咨询与建议,是远远不能达到满足读者服务需求这个目标的。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图书馆,走向教育前线,融入老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互动,为学校各系部教育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式文献检索、信息采集的专业化“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是以读者用户为核心,图书馆学科馆员为载体,依托图书馆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是教学科研的信息保障与支持。[3]图书馆馆员应积极主动深入各学科内部,根据用户所反映的问题、关注的焦点等搜集、预定、检索所需相关学科资料,并对手头现有资源及时进行评估、整合、取舍、反馈,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率。

2.2 未来的图书馆,不为藏书为交流。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在2015年4月对两千多位读者发起调查,在被问及“图书馆撤出部分纸质书及书架,改建技术中心、会议室及文化活动室”的意见时,30%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反对者占25%,而2012年的同题调查中,反对者多达36%,远超20%的赞同者。此外,有64%的受访者反对缩小图书馆的面积,认为应该把过去用于藏书的面积,更多的用于讨论交流、体验学习。[4]未来图书馆应加强对各种形式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更加便于读者的新界面,通过订购、开放获取等方式提高电子资源的可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订购价值。[5]在搜索引擎时代,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群体,可以推行“电子书包”计划,引进新的阅读方式,使用新技术,追求个性化定制的信息获取方式。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将更加开放,其管理与服务也将更加多样化。当然,无论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发生何种变化,其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的基本职能即不会改变,纸质的图书占有比重应该逐年降低,但要做到“少而精”,可以为实体图书建立远程密集书库,方便有需求的读者借阅,将空间留给开放式交流。

未来图书馆就是充满创意的共享知识库。图书馆要成为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围墙。林肯大学图书馆馆长Penny Carnaby 女士提出LTL( Library,Teaching and Learning)的创新转型计划 ,它将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储备与学校提供的教育培训以及先进学习技巧等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功能更强大的知识共享空间。[6]开放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基调。城市图书馆将成为知识、学习和交流中心,它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也不仅仅是阅读,它培养着市民的多元化的素养,形成各类社群互动和对话的空间。已经有不少新形式图书馆出现,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美国田纳西州的图书馆“创客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办公室”等,如今人们流行“联合办公”,让分散的知识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切磋,而当图书馆加合办公之后,这种思想分享将上升到新的高度。传统的图书馆进行的是“信息――读者”交流模式,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要出现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比如“x者――读者”模式、“馆员――读者”模式。在这种新型的图书馆模式下,馆员不能以管控的方式来管理图书馆,而是要创造一种人际交流和信息交流的良好环境,让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始终处于活跃和畅通的状态。图书馆馆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思想交流的组织者、传业授道解惑者。

3 结语

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说:“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发生一场革命。”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图书馆以外借为主,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向第三代迈进,将以人与人的交流为主。[7]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知识和人文环境、以及可接纳所有有需求读者的定位,为图书馆成为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可行性。图书馆是最理想的社会交流的执行机构。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作为未来的社会交流中心,图书馆的社会交流形式将日益衍生出很多与时俱进的、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形式。未来图书馆具有社流的“新身份”,未来图书馆的作用,是文化传承、学习共享和创新发展。也许未来的图书馆,已经不再局限于某处场所的实体概念,更是应用于虚拟空间中学习、交流、体验的技能与活动。

未来图书馆的馆员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的重要,分工更加细致,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的专业性,需加强用户导向服务,拓展了各种新功能。 “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不应成为纸上谈兵,应当是未来图书馆馆员自我发展定位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 渠春阳.也谈绿色图书馆――兼与武春福先生商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3):49-50,63.

[2] 王著.生态图书馆定位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4(4):29-32.

[3] 吴建中.开放交流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4-8.

[4] 周九常,付永华.现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整体形象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4):3-8.

[5] 李明华.论作为交流场的图书馆――兼谈基础理论研究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2(12):7-11.

[6] 梁灿兴.新知识交流论_下_图书馆是私域交流与公共交流连接的枢纽[J].图书馆,2014(2):1-3.

第8篇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在短短数十年间,星巴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饮料店迅速发展成为跨国连锁企业,它的经营管理策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分析星巴克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战略,首先必须了解星巴克总部的经营理念。星巴克从1971年西雅图的一间咖啡豆零售店,发展成为时下国际最著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创造的是一个咖啡产业扩张的奇迹。星巴克之所以能实现企业扩张,是因为它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精益求精采用的是“递加战略”,不断在不同的区域开设店面是“复制战略”,从同时出售产品和服务转向以提供服务和体验,这实际上是企业的“粒化战略”。

星巴克开创的是一种不依赖于广告宣传,而是靠以消费者需求为重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再由服务转向体验的宣传模式。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星巴克的价值观在于: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就像东方的茶道与茶艺――茶道与茶艺的价值诉求不是解渴,而是获得某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它培养了顾客对咖啡的信仰,让有身份的人喝到一种身份象征。星巴克分别在产品、服务和体验上营造自己的咖啡文化。

二、中国快餐市场与星巴克中国

星巴克的定位和百胜集团(肯德基、必胜客等)、麦当劳集团基本保持一致,无非是在中国快餐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是,中国的快餐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带有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客户群局限的缺陷。自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有了第一家餐厅,快餐的概念才开始引入到中国。短短10年里,中国快餐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高档与低档快餐竞争与并存的市场格局。目前,中国快餐市场体系仍然不完善,还处于借鉴、模仿和积累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尽管西式快餐日益受到广大年轻学生群体欢迎,但中国快餐市场的经营主体仍是中式快餐,消费主体仍然多为具有经济能力的中青年群体,中式快餐以其价格优势和在主要消费层次中的口味优势,占据大部分国内快餐市场。

和别的快餐厅的高翻台率不同,在星巴克,笔者发现很多消费者开着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捧杂志,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星巴克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经营理念很有发展前景。有分析人士指出,星巴克有许多地方是值得称道的――首先,它不断推出的各种口味的咖啡和茶饮料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口味偏好的顾客;此外,咖啡也日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作为全球最大咖啡零售商,星巴克目前正在实施大规模扩张计划,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麦当劳,成为全球快餐业的老大。

目前星巴克在海外经营亮点是大中华地区(包括大陆、港、澳、台等地区)。根据星巴克中国的官方资料表明,截止2013年10月,星巴克在大中华地区共计有586家连锁店,且中国的潜在消费者人群约有2.5亿,这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数。因此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可能接近其在美国的市场规模,连锁店总数有可能达到1万家。

星巴克能够凭借价格高昂的产品大肆盈利并且迅速开设如此多的分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产品角度看,它并不是产品制胜,替代性产品和竞争性产品比比皆是;从服务角度看,也不是服务制胜,自助式的服务顶多让消费者感到平等,个性化服务根本谈不上;在特许加盟方面,星巴克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机制,在北京人以为星巴克是美大公司的营销,在上海人以为它是统一企业的经营,星巴克总部则表示:“星巴克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公司直营。”关于是直营还是合作,其实意义不大。只要保持利润增长并在咖啡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星巴克加盟的设想总会实现。如今加盟市场太乱,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都不敢轻易开放加盟市场。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权,台湾统一集团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权,南方地区(香港、深圳等)的权则交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

星巴克大中华地区的发展史

? 1998年3月,进入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 1999年1月,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国贸开设中国和华北第一家门店

? 2000年5月,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宝大厦开设华东第一家门店

? 2000年5月,进入香港,开出第一家店

? 2002年8月,进入澳门,开出第一家店

? 2002年10月,进入华南,在深圳中信广场开设华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4月,进入青岛,开设中国第一家独资店

? 2005年9月,进入东北,在大连开设东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9月,进入西南,在成都开设西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9月,设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帮助改善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

? 2005年底,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支持中心,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的经营管理

? 2006年10月,收购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多数股权,获得北京和天津地区营运权

? 2006年11月,进入西北,在西安开设西北第一家门店 ? 迄今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近500家门店,其中包括中国大陆22个城市的230多家门店

其实,星巴克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是市场经济和用户需求的产物,它的一切都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里完成的。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评判星巴克,则可以说星巴克充分运用了目前最时尚的“客户体验”来作为其制胜的“营销工具”。在“体验经济”运用巧妙的情况下,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在星巴克,产品并非完全是产品,它更多成分是“体验一种感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当前的消费者追求的“惬意、享受、小资”的感觉体验。由此,产品的高额利润自然得到实现。

三、SWOT分析法下的星巴克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星巴克公司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表示,该公司于2004年底制订的在全球开设3万家连锁店的目标太保守。这也就是说,星巴克即将调整其在全球的战略目标。这预示着一直让星巴克垂涎欲滴的中国市场,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主要的扩张对象。

星巴克内部曾有共识,即中国是星巴克在美国之外发展机遇最大的国家,因此星巴克把在中国开设连锁店的数量估算到一万家。业内人士分析,星巴克在华获得连锁经营权,为其在全球尤其是在华市场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星巴克作为一家价格高昂的咖啡店,是拥有什么样的优势因素,能让现在的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敢大胆放言“3万家连锁店太保守”?笔者从以下四点分析――

一、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星巴克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多以直营经营为主。例如在大中华地区,北方地区交付给“美大”,华东地区承接给“统一”,其他地区灵活经营,保障了总部对各店的良好管辖。

二、充分运用“体验”

星巴克认为星巴克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另外,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光、柔和音乐等。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售卖欢乐一样,星巴克把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东西,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保持良好的营业额。

三、产品

星巴克主要卖的是咖啡与自家的咖啡豆,除此之外,其实星巴克卖的也是一种味道与感觉,也是所谓的无形氛围,星巴克与一般咖啡店不同的地方,是给人一种极负人文时尚的摩登感,这是与其他咖啡店不同之处。

四、地点

以人潮多的商圈为主,此外更以车站等交通地点更为频繁,因为除了卖给想喝的人外,也可提供一个短暂休憩的地点。

事实上,就星巴克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开设一万家连锁店并非是难事,然而也绝非是易事。毕竟“一万家”不是个小数目,毕竟“一万家”前面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

一、本土化问题

眼下星巴克最重要的经营战略是如何实现中国本土化。任何一个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一定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星巴克在中国一方面要考虑到政策和市场的不成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况且,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星巴克来说,一定要谨慎地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地调整发展战略,选择自己本土化的模式,这其中包括管理模式、合作模式和产品模式,这都是星巴克需要关心的问题

二、资金问题

一般情况来说,星巴克店面的选址总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租金昂贵的城市繁华地段。众所周知,星巴克对于大众来说是奢侈品,为了保证星巴克的客源,如此选址也是权益之举。据了解,星马克在上海开一家新店需要200万,而收回直营后的星巴克计划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增加到500家以上,对于星巴克来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为其开拓新店。星巴克能否“单枪匹马”开拓市场,同时解决资金、人力以及后备资源的庞大需求,将成为未来考验星巴克的一道难题。

三、行业竞争问题

虽然星巴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咖啡行业都占据核心竞争力,但是咖啡同业竞争仍然明显,例如连锁或加盟店如罗多伦咖啡、COSTA咖啡等,都占据了一部分热爱英式或意式咖啡的消费者市场,包括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的咖啡店及独立开店咖啡店,由于价格因素很可能让星巴克流失一部分消费能力不够的客户。另外,来自便利商店的竞争也很明显,在很多一线城市,路边的便利商店如7-11、罗森、好德等,消费者无需等待,随手一些铁罐咖啡、铝罐包装咖啡、方便式随手包冲泡咖啡,星巴克应该就此情况加强店内快消费的能力。如今,快餐店也开始向咖啡行业进军,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开始售卖以便利为主的咖啡机冲泡的咖啡。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为一些对咖啡热情不够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尝鲜的机会。

当然有不利的一面,就必然地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对于星巴克要在中国开一万家店而言也是一样,存在挑战也就存在了机遇。

机遇一:中国市场的统一

星巴克在华的经营模式最初是以许可授权区域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的。星巴克总部收取特许经营商的专利金后,将星巴克的商标使用权授予特许经营商使用,总部只能在特许经营商的营业收入中提取少量固定比例的提成。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权;美心星巴克餐饮(南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在中国澳门、广东和海南的星巴克经营权;北京、天津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权授予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

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区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中的一个亮点。香港星巴克分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创下了全球最快盈利纪录,上海统一星巴克发展堪称“奇迹”,在两年内就获得了3200万元的利润。这使得星巴克总部眼红不已,如果能将这些权统一收回并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那么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市场的地位真是无法估量。

之前,总书记在美国访问时,星巴克营销也贴身而上,总书记也很给面子,坦言:如果自己有时间,真想去星巴克坐坐,喝杯咖啡。如此的力度,看来,大中华地区已成星巴克关键战略目标。

机遇二:掌握主动全,收割中国市场果实

前不久,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访华时,向媒体披露:星巴克将改变过去在中国的经营模式――叫停特许经营,回收股权,星巴克将在华变身为独资直营。并计划将中国打造成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门店数量由现在的100家增加到500家以上,超过加拿大和日本。

目前,星巴克已经完成了对上海统一星巴克股权和广东美心星巴克的控股。只是占据星巴克中国半壁江山的掌控着100%股权的美大星巴克还在僵持着,并依靠其在中国较大的影响力,与星巴克总部叫板。不过,就事实而言,星巴克总部收回北京美大的特许权是必然的,收回特许权只是一个时间和过程的问题。

在不久后的一天,当星巴克总部把所有在中国的使用权收回手中时,相信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市场的夙愿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参考文献:

[1].cn 星巴克的历史回顾

[2]《星巴克未来5年计划增加3000门店》.财富人生网,2013年03月22日

[3]吴晓波,《星巴克CEO霍华德:如何让中国人的血液都变成咖啡色》,福布斯,2014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