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6 16:2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第1篇

5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明显活跃,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放大,基本确认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趋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避险交易的回归将决定未来国际汇率的新格局。危机时期避险交易取代了经济基本面,成为决定国际汇率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后危机时期的国际汇率格局将重新回到汇率主要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将决定全球汇率的重新布局。本文试根据主要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中期走势,结合中期主要地区经常账户的调整格局在这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危机前后国际汇率格局的回顾

(一)危机前:套利交易与经济基本面因素同方向迭加,推动美元大幅贬值,原材料货币大幅升值

风险偏好上升形成美元、日元与原材料货币互为映射。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表现出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2007年全球实际GDP增长高达5.2%;全球物价比较平稳,创造了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在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高企和次贷产品的杠杆作用下,金融市场上风险偏好不断上升,达到历史高位。风险偏好的上升导致金融市场套利盛行,投资者们大量借入美元、日元换成高收益货币,使美元、日元这两个典型的套利货币大幅贬值,而原材料货币大幅升值至历史高位,形成明显的映射关系(见图1)。从2002年2月的高点至2008年5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了24.3%,日元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了15.6%;加元和澳元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大幅升值了39.0%和42.2%。

欧元高位运行,与美元的映射作用减弱。由于美元大幅贬值,欧元高位运行。自2002年2月至2008年5月,欧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7.6%。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以前,欧元与美元呈现很明显的映射关系,但2004年以后,这种关系明显减弱,欧元实际有效汇率呈现出高位震荡的走势。特别是2005年11月以后至2008年5月,虽然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14.23%,但是欧元实际有效汇率却小幅上升9.9%, (见.图2)。

(二)危机中:基本面因素与避险交易反方向作用,避险交易推动美元大幅升值,欧元高位震荡、原材料货币大幅贬值

避险情绪的爆发推涨美元。2008年5月,金融市场已经开始担忧美国金融机构可能出现问题,一些避险交易先期平仓,卖出原材料货币,将美元或日元作为避险货币买入,促使美元或日元升值。至9月15日雷曼倒闭,避险情绪演变为恐慌。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期间美国经济数据越差,避险情绪越加剧,美元越升值。因此,避险交易与经济基本面的作用完全相反。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美元、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14.6%和18.8%。

其他货币贬值减弱了欧元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幅度。尽管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上升,欧元实际有效汇率只贬值了3.8%,摆脱了与美元汇率的映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在危机期间,虽然欧元对美元贬值,但是大多数其他货币对美元也大幅贬值,使得欧元对一篮子货币贬值幅度大幅减轻。这促使欧元汇率即使在危机期间也仍在高位震荡。

原材料货币和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上述期间,由于危机时买入原材料货币和新兴市场货币的套利交易迅速平仓,导致这些货币大幅贬值,加元和澳元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下跌了16.3%和20.8%。

(三)危机后:基本面因素与套利交易作用相反,美元开始下跌,原材料货币大幅上升

2009年4月以来,金融市场信心恢复迹象明显,套利交易开始出现,美元开始下跌,而其他货币对美元回升。从经济基本面看,利好美元的因素相对较多。美国经济不再恶化,储蓄增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减少等增强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当然,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需求使全球投资者对美元未来的汇率有所担心。总体看,经济基本面因素与套利交易作用相反。

在美元下跌的作用下,危机期间大幅贬值的货币强劲回升,一些货币的回升幅度接近前期贬值幅度的60%以上。美元有效汇率4月开始全面下降,至5月实际有效汇率贬值5.3%。至5月末,韩元、林吉特、印度卢比等货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已回升至其最大贬值幅度的60%以上,大部分货币对美元汇率已回升至其最大贬值幅度的40%以上。

从上述危机前后国际汇率调整的轨迹看,我们可以得出危机时期汇率调整的3个重要特点:一是国际避险交易的兴衰对危机前后的汇率调整影响急剧增强,而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弱;二是由于避险交易形成了美元、日元和其他货币互相消长的少对多两大货币阵营,美元调整的压力被大多数货币所分摊;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期间,在BIS监测的54个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中,包括委内瑞拉玻利瓦尔、沙特里亚尔、日元、美元、人民币等在内的20种货币升值,而包括欧元、英镑、大多数原材料货币和新兴货币在内的34种货币贬值。三是欧元调整压力减轻后,成为危机后继续高位运行的货币。

二、后危机时期国际汇率的调整格局

后危机时期国际汇率调整应与危机时期的调整特点不同,特别是影响因素将更加复杂,经济基本面对汇率调整的影响将强化。基本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套利交易恢复阶段。随着信心的恢复,国际资本市场功能的修复,套利交易将恢复到一定水平,但应低于危机前。在这一阶段,国际汇率将对危机前的汇率格局进行反向调整。二是汇率追随经济基本面阶段。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的杠杆率可能会降低,国际汇率的走势在中期应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因素而非套利因素。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了强力校正,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将更趋平衡。以下结合未来全球经常账户调整的格局分析国际汇率的格局。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消费明显减少,预计美国未来储蓄率将上升,这将有利于减少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而美国消费的减少将减弱美国对世界各地的进口需求,促使其他地区的经常账户调整。各国的汇率将根据全球经常账户调整的新格局而重新调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危机前(2007年),全球经常账户呈现美国大逆差、欧洲小顺差、日本顺差、亚洲及中东新兴市场大顺差的格局。危机后,假设中期内(至2014年)各国实际有效汇率不变,各国政策(如美国提高储蓄率和亚洲国家降低储蓄率的结构性政策)继续延续,相对于危机前的2007年,中期的全球经常账户应出现以下格局:发达经济体逆差缩小1 964亿美元,其中美国逆差大幅缩小2 544亿美元,欧洲和日本转为小逆差;发展中经济体顺差扩大1 654 亿美元,其中非洲、中东、西半球顺差转为逆差,中东欧顺差缩小,亚洲顺差扩大了3 550亿美元。由于全球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共有3 618亿美元,而不是零,基金组织将之视为统计误差的变化额(见表1、表2)。不过,本文认为,根据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形势,基金组织对中期石油价格的预测过于保守,导致了对中东石油输出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低估(这些国家的石油出口收入应增加)和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经常账户顺差的高估(这些地区的石油进口支出应增加)。此外,过大的统计误差也使全球经常账户的调整格局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是,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计算全球经常账户的情况,我们只能运用其预测结果作一个框架性分析。

由于一国中期存在一个经常账户差额的标准值(current account norm,即内外经济比较平衡时的经常账户差额),将其中期经常账户差额调整到标准值所需的实际有效汇率调整幅度,即是该国汇率调至均衡水平所需要的幅度。因此,如果一国中期经常账户顺差大于标准值,则需要汇率升值以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使顺差减少至标准值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GER模型计算,主要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差额的标准值(以占GDP的比重表示)如表3。

由于中期经常账户标准值的变化不会太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公布以2009年为基年的经常账户标准值,本文粗略地用2012年作为中期的标准值表(见表3)并与表2相比较,从中可以推出主要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调整方向和格局。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还要继续贬值,但贬幅不应超过2007年至2009年的水平。考虑到危机后美国仍将是全球的消费中心,美国经常账户的标准值应略为逆差,如GDP的1%,而2014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仅为2.8%,调整至标准值(GDP的1%)只需1.8个百分点,小于2007年至2009年美经常账户逆差的调整幅度(占GDP的比重缩小了2.5个百分点)。

欧元有效汇率需要小幅贬值,以扩大经常账户顺差。欧元中期经常账户差额为GDP的-0.1%,要调至标准值GDP的0.3%,还需小幅贬值,才能扩大出口,扩大经常账户顺差。

亚洲和中东货币需要升值。新兴亚洲和中东地区中期经常账户顺差分别为GDP的7%和8.2%,较标准值(-0.7%和6.9%)高,其货币需要升值。由于新兴亚洲经常账户差额需要调整的幅度较大(GDP的7.7%),其货币需要有较大幅度的升值;而中东经常账户调整幅度较小(GDP的1.2%),其货币应小幅升值。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基金组织对中期全球经常账户顺差的统计误差太大,中期石油价格低估,笔者认为应减少新兴亚洲地区的中期顺差,增加中东地区的中期顺差。因此,新兴亚洲货币升值的幅度应相应减少,而中东货币的升值幅度应相应增加。考虑到中东大多数石油货币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美元的中期走势为贬值,中东石油货币难以实现事实上的升值。因此,中东地区经常账户的调整可能需要其他地区分摊。

中东欧货币调整幅度不大。中东欧中期经常账户逆差(GDP的-3.4%)略低于标准值(GDP的-3.7%),中期调整相当于需要扩大逆差,其货币需要再略为贬值。

综上所述,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有一定的合理性,后危机时期全球主要地区经常账户的调整将显示一定的不对称性。美、欧、日经常账户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向预期方向的调整力度较大,其汇率中期调整的压力相对不大;而亚洲新兴市场经常账户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调整并不明显,这将导致亚洲地区汇率在中期承受较大的调整压力。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巨大的全球经常账户的统计误差仍然使上述结论留下了较大的质疑空间,可能高估了亚洲地区的调整压力,低估了其他地区的调整压力。需要进一步研究上述误差可能还会在哪些地区分配,以保证全球经常账户差额为零。只有在更科学的全球经常账户差额的分配格局上,我们才可能推算出更科学的全球汇率调整格局。尽管如此,上述研究至少说明了后危机时期全球失衡乃至全球汇率的调整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

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来自欧美、日本以及新兴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坚持价值投资方法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JosefLakonishok和Andrei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1997);Hart和Slagter(2001);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国学者对于内地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郝爱民,2006)。价值投资的业绩不仅超越纯粹的技术分析投资,也明显超越了成长投资和指数化投资。与此同时,其遭遇风险而损失的可能性却小于成长投资,稳健性更是明显好于对方,尤其是在熊市中,价值型投资组合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第3篇

记得在这个专栏,我一直呼吁大家做一点黄金投资,最近的金价也确实反映了我的判断。股票市场的走势是根本无法预料的,但去年跌了那么多,今年的上涨是可以预期的,只是没想到涨那么多而已。债券我从来就没有劝大家买过,除了年初呼吁买一点可转债,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转债是很安全的,而债市的表现也和我的预期相一致。美元我一直看空,现在美元指数几乎到了历史低点,也算是没说错。如果这些趋势都能把握,今年的收获应该不算差。

要做出经济预测,是一件既困难也简单的事情。困难在于,你永远无法做出极其精确的预测,还有那些突发事件会干扰预测结果,比如迪拜世界集团破产。但大趋势是可以预测的,因为通过分析,可以做出大方向的趋势判断。那么,2010年的趋势是什么?

分析需要有正确的思路。有人认为,需要根据当前金融市场走势,判断央行、政府的政策,再看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个做法,我认为是错的。做投资本来就是对投资品种的价格进行判断,从而趋利避害。而如果从投资品种的价格出发,绕一大圈再去对投资品种价格的趋势进行判断,本质上就等同于去判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另外,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本来就是对经济事实的反映,因此正确的思路,还是应该从经济基本面和资金面上来进行考虑。

从基本面来看,今年的经济数据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更加值得考虑的是,这些改进能否持续。从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来看,我国由于经济体系相对保守,因此实质上除了出口部门受到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外,其他方面还是相对较为健康的,这和欧美国家不同。次贷危机对他们的影响,要远远比对我们来得深刻,因为他们的金融体系本身出了问题。而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欧美国家这次要重新站立起来,难度不小,因为要找到新的经济原动力并不简单。因此,基本面的反复是可能的,但是看多中国没有错。

从资金面来看,其实我们也并不需要担心太多。首先,4万亿的投资是具有持续性效果的,不可能今年放了那么多贷款,明年就没有了。其次,从全球来看,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已经体现,具体表现就是美元指数的暴跌和大宗商品价格重新上涨。但是,目前来看,美元指数已经接近历史低点,而股票指数也已经翻倍,泡沫说重新抬头,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小心。

那么对应策略是什么?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未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依然看多中国。在各国均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凭借着自身经济体系的相对不开放,反而获得了后发优势,因此长期做多中国绝对没错。当然有人分析过,2015年之后中国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但其他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且他们的老龄化程度比我们还要厉害,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理由?所以,长线投资A股市场是没错的。

第4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形成的总体构想,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综合教学能力。结合金融学课程特点,尝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并辅以网络实时演示、实验室模拟训练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对教学工作的预想和筹划,是为完成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环境,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综合教学能力。著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说提倡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并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拟以金融市场学为例,解析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设计。

一、金融市场学的特点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金融市场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内容庞大,结构复杂。金融市场学的内容与体系比较混乱,不同的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定位,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资产估值定价理论、证券投资分析理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体系组织起来,且许多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复。如果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不当,一方面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影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2、金融市场知识更新非常快。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创新化、工程化等趋势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其市场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大破大立,中国的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制度和交易工具。虽然教师在选取教材方面非常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但大多数前沿的知识在各类教材中难以反映,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金融市场知识的更新速度,存在滞后性和陈旧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重点和热点,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再造和选择。

3、实践性强。本课程直接面向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而不同市场和工具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原理极为复杂,描述性学习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对金融市场业务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运用建构主义原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met、通信技术等技术条件的完善,逐渐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等必要的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同学的交流,来发现新知识并融人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金融市场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1、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再造与重新设计。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安排,打乱内容和顺序,根据学生思维接受习惯重新安排体系和内容,并将具体内容高度概括,抽出筋脉,确定主题,以最简洁醒目的题目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框架。在一个简洁明晰的知识结构中,围绕主题,将基本理论讲授给学生,避免了繁缛和滞后的知识,课堂效率比较高。

2、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这里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自主学习。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教师要敢于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将知识深化、泛化,这样既解决了教材知识陈旧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协作学习。金融市场体系庞大,知识丰富,热点、难点多,单个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有效完成信息搜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包括共同学习、讨论以及同教师的对话交流,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课堂设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为而治,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随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开展即席讨论和辩论,并加以追踪和指导,使知识点大大延伸并深化。

3、把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网络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增加对金融市场学的感性认识,激发求知欲,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使课程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情境创设这一课堂设计思想并不是创新,学习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只是以往教师不具备高科技手段,只能借助简单的图片或道具。而今天发达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最佳的实现工具,从而更加凸显了这一课堂设计思想的重要性。

三、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有一个总体规划和把握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上述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金融市场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仅对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进行重点探讨。因为针对本课程来说,它们更具有典型性。前面提到,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知”与“行”之间构建一个桥梁,必须创设真实的环境,设计实践环节,而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1、网络实时动态演示。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出现许多专业化财经网站,所开辟的栏目几乎覆盖了主要的金融市场。这些网络资源具有多种教学功能,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第一,能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金融市场信息与资料,包括金融市场知识、金融市场制度、法规及学者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它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则可以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永不落伍的电子教科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利用网络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和更广泛的学习;第二,许多网站能够提供主要金融市场的实时动态行情和各种金融分析软件,且界面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利于演示。例如新浪财经将股票行情、公司基本面、技术分析指标、股票动态连续竞价状况等重要信息和工具集合为一体,功能强大。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动态演示,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简单的演示胜过多篇文字描述,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股票市场中金融工具的连续竞价交易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于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条件下股票市场撮合成交方法似懂非懂,而利用网络传送的真实交易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某只股票在某一时期竞买和竞卖的价量对比过程,则能够帮助教师将问题讲解透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第三,提供股票、外汇、期货的模拟操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申请虚拟初始资金,参考实时市场行情模拟主要金融资产的买卖。利用此功能,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学到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决策,从而熟悉金融市场交易规则和流程,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具体收益、风险的体会,对金融市场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2、实验室模拟操作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行带动知,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模拟金融市场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集中训练和提升。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操作是主要的实践环节,即使在网络提供模拟操作平台的今天,它仍然是实践环节的主体,不能完全被替代。这是因为:其一,实验课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开发的,有详细的实验教材或讲义,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学生依靠网络平台进行的模拟操作是分散和单向的,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实验室仿真交易则是交互式的集中训练,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进行的,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并及时改进和解决。其三,近年来,金融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除了具有实时行情和简单的操作平台等功能以外,还可以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有关的业务整合进来,如股票的发行业务、基金的申购赎回业务等,使学生对金融活动有全面的了解。其四,利用金融实验室还可以举办各种投资大赛,创造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切磋的平台,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影响期货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得到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参与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形成了明确分工的市场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合理地引导和分配资金、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阐述了股指期货、国际资本流动、欧元、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因素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利影响

股指期货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投资。基金经理和一些投资机构主要是通过买卖股票来进行获利,他们主要靠短线投资。股指期货推出以后,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主要通过股指期货和股票组合进行投资,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过度短线操作给股市带来的动荡。

股指期货交易是基于指数交易,一些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股票时会想到指数配置。公司效益好,资金多,基本面好的股票具有较好的指数配置,这一类型的股票主要是国有企业发行的股票,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等。这样就出现国有企业的股票就很受欢迎,可以募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可以把握经济主控权,控制金融命脉。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会引起市场资金的分流。因为股指期货存在高杠杆效应,股票市场稍有波动就会引发很多投机者进行投机操作。大量的投机操作必然会引起股票市场大的波动。由于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一种联动的关系,一些机构大户可能运用股指期货交易来操纵市场。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利因素

我国的金融市场成熟度低,起步较晚,资本供应量不足,资本的供应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我国获得了直接投资,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弥补了实体产业空心化现象,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国际资本的流入对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资本在国际间转移,促进了跨国银行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币购买力在国际间的转移。

全球资本的流动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为国内金融行业提供了学习对象和参考体系,通过对外资管理经验、客户服务、营销方法、金融产品的学习,有助于推动自身的金融改革进程,增强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国际资本的进出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信息披露质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健全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因素

国际资本的不稳定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外金融市场发生变化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发生变化。

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出会引起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走势,国际资本主要通过从股市中获利,从交易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中获利,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资本收益。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危害还会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的大起大落,金融市场的动荡。国际资本的流出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的受益来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一旦受到冲击,受冲击的影响要比发达国家大的多。

三、欧元区的形成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欧元的出现给我国金融业增加了转换欧元的技术费用,欧元的汇率波动也会造成我国负债存量的增减,增加了对持有欧币债务和资产的风险。欧元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欧洲银行进入中国,带给中国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服务内容。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借贷市场的影响

我国实行人民币弹性的汇率机制,具有打击投机性资金、调节汇率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汇率的弹性机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增加了管理成本,促进了利率避险工具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是互动的。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期望值,认为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国际资本还会以流入为主。中国人民银行为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干预,这样就导致外汇占款和被动性货币投放,这样就导致了货币供应充裕。过多的货币投放会出现经济过热,市场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票据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稳定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动性充裕,人们购买债券的欲望增强。人们估计人民币还处于升值阶段这样就会吸引国际游资投资国内中短期债券。

我国实行弹性汇率,就会导致汇率风险的增加,增加了票据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企业规避外汇的风险意识得到加强。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股市大盘造成一定的影响

亚洲很多国家通过实践证明,本币汇率上升就会推动本国股价的上扬,从而导致外资流入增多,进而推动汇率上扬,反正也成立。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占款和国际收支顺差还是在上升,导致流动性泛滥,资金大量进行股市。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得到弱化,投机资本入市资金减少,资本流动性得到逆转。由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股市回调的可能性增加。

参考文献

[1]周勇,寇改红.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10(14).

[2]王勇,朱玉鑫.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1(6).

第6篇

【关键词】中国金融市场金融变革

一、导言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还面临新的挑战。宏观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回落的双重压力,经济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寻找新的驱动力。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进行金融改革,通过市场之手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是这一阶段改革的重头戏。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计价、结算和价值储藏等职能,是货币的国内职能向国外的扩展。

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是由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较大的经济规模和持续的增长趋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的经济基础;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能够获得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国际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必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促使该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三、我们还要做哪些功课

1、培育金融市场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要有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运作尚不成熟,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功能,使其有能力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能够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更多的金融投资渠道。过去,中国一直重视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但较为忽视债券市场的发展,而真正功能齐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和高效的资本配置,有赖于一个高流动性和透明度的债券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

要建设更加稳健的中国国债市场,首先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加大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力度,这是一项必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实施的核心改革。其次,基准收益率对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由于债券市场的许多分析及定价活动都围绕收益率曲线进行,一个以高流动性债券市场为基础的共同基准收益率曲线,是金融业高效配置资本和政府决策者衡量市场预期的一个关键要素。第三,优化国债二级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整体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为所有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方面的重要好处。第四,当现货市场具备充分流动性后,中国应进一步发展债券期货市场。第五,要扩大投资者群体。庞大而多元化的投资者是保证所有债券需求旺盛稳定的关键。最后,监管透明度和稳定性、市场协商程序、新制度的充分告知和公众评议等,对于完善的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2、金融监管市场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监管不是盲目的,也必须建立在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基础之上,放松金融管制、减少行政干预的基本原则,通过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或监管手段来规范、引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子银行”业务日益活跃,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风险,如何监管影子银行是困扰监管机构的难题。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是对实体经济融资的一种有效补充,但也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放市场,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金融政策的方向,只有先开放,让交易浮出水面,才能谈得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3、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就是取消对利率及其变动的管制或行政审批,让决定利率的市场机制――资金供求及其变化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率管制造成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重大扭曲,比如利率管制使得息差难以激励银行更有效率地经营,难以改进中介活动和风险定价能力,也使银行倾向于向大企业和关联企业融资,而忽视对中小企业和家庭的金融支持。而且缺少市场决定的利率使中国央行难以获得关于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状况的重要信息。放开对利率的管制,才能够使利率水平真正反映资金市场的供需关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因此随着金融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逐步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我国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表明我国人民币市场利率改革只差最后一步。

4、培育市场主体

影子银行和民间金融市场既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风险敞口,也是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点。过去10多年,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更多地重视了针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忽略了对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使得我国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只有加快培育民间金融机构才能使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积极应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冲击。目前已确定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这将是中国银行业行将开启的又一个新时代,从民间资本入股银行,到纯民资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诞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参考文献:

[1]袁睿清.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巴曙松.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

第7篇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8%,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2%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4%。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但本轮美元疲弱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美国开始享受美元汇率下跌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有助于使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海外收入带来的利润,抵消对进口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鼓励制造商进行国内生产,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2007年,尽管国际油价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强劲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美国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十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电信、软件、电脑等),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逆差额将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降。通过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及其他政策,美国较平稳地度过了经济调整期,预计2008年美元难改颓势,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贬值属可控制的贬值,而一旦情况出现恶化,各方将会进行干预,因为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在所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商业投资增长强劲,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利率处于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强劲扩张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低,将继续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条件,出口增长又可部分抵消国内需求减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过去两年,美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商品的比重已经从38%上升到45%。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连续降息有助于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25%,贴现率为4.75%,美联储还有降息的空间,并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信贷紧缩,但美联储的政策自主性将受制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未来美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化险为夷”。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增速低于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第8篇

但是,现在再怎么追踪分析,都已是“事后诸葛亮”了。因为,投资者永远面对的是未来,是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市场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有报道指出,市场出现了“牛市拐点论”,认为股市的暴跌意味着市场正在完成从小盘股向大蓝筹权重股的风格转换。也有人认为,这次暴跌正是投资者购入的黄金时机,因为当前股市基本面并没有多少变化,这次行情调整后会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上述各种分析,无论是“牛市拐点论”还是绝对乐观派,基本上都是站在传统思维或一般的理论模式角度来观察的。而以笔者之见,这些理论、数据、模型等传统智慧,是无法分析这一轮沪深A股暴涨暴跌原因的。既然股市上涨时传统思维和理论模式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那么暴跌时,再用这种传统思维来分析,同样也是不合适或没有解释力的。

毫无疑问,股市的繁荣既可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便利企业融资,也能产生巨大财富效应、增加居民消费。在中国经济基本面和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沪深股市形成了单边上涨预期,从而使得A股在一年内出现了少见的持续单边上涨行情。这让股市投资者产生了一种股票投资可无风险套利的幻想,只要购买了股票就能赚钱,甚至于赚大钱,这就有了投资者及资金竞相涌入股市的壮观景象。

无论居民存款由银行“搬家”,还是银行信贷入市;无论“两融”,还是场外资金配置,各种资金都涌入股市,遂使指数在短期内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在这一年里两市行情只出现少许调整,而这些调整又都成了投资者进场的极佳机会,因为股市每次调整之后,指数总会上涨更快或更疯狂。既然A股快速上涨行情已持续了近一年,那么出现大幅调整也就是必然了。

现在的问题是,急跌之后,沪深A股是不是还会如前几次那样重新踏入上涨之路?未来沪深股市走势究竟会如何?

从政策取向来看,大趋势基本上没有改变,即仍然希望通过股市的繁荣来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可利用的融资工具,以此提振过去十多年来已日渐“房地产化”的实体经济。但是显然政策趋势是让“疯牛”变“慢牛”,不让疯狂的行情中断A股发展战略目标的意图很明确。可以说,这是暴跌行情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就会发生趋势改变的依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