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进出口贸易业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现状
根据我国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可大致将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企业没有专设的进出口贸易管理机构,进出口业务基本上采取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运营模式进行。也就是说,从市场调查、客户资信调查到进出口贸易合同签订,从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包括外贸融资、报关、报检、保险、物流、外汇收付、缴纳税费、退税办理、外汇核销等)到合同纠纷处理、保险理赔等全部委托专业的公司进行。此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存在五个重大缺陷,一是由于专业的贸易机构不可能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分析与预测专家”,因此不可能对贸易国的行业保护政策的使用力度分析透彻,不可能洞察到贸易国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存在贸易国“贸易壁垒”、“国家违约”等发生使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蒙受损失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包,实施进出口贸易全过程“信用管理”难度大,落实机构、岗位、职责设置的“相互制衡原则”、“不相容原则”难度大,存在因业务流程当事人(包括本企业员工)不当操作、不规范操作、不法操作使企业进出口业务蒙受损失的风险。三是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没有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监控与被监控之间因“信息不对称”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四是缺少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或企业进出口专业系统子文化建设体系,存在不能以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员工思潮,导致不能抓住最佳进出口贸易时机或无寻找最佳贸易时机的意识,使企业蒙受“机会损失”的风险;五是缺少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监督、风险考核与评价管理子体系,难以及时发现有关进出口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运营、供应链管理、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我国大部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一般建立的是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我们称其为C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二类,企业设立有进出口贸易机构,为该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分配了相应职责、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形成体制上的相互制衡、制度上的相互制衡。例如:进出口机构缺少专设的市场分析科室及信用(风险)管理科室,进出口贸易活动除合同结算外全部由进出口机构下属的外贸科室负责,结算由其下属的财务科室负责,杂务由其下属的综合科室负责。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与C类体系的区别仅仅是全部业务流程由企业自己运作,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意义的体制上的制衡和机制上的制衡以及岗位设置上的“不相容设置”,所以存在的重大缺陷与C类体系基本相同。我国大部分中型企业及部分大型企业建立的是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我们称其为B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三类,在企业层级或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及市场分析机构,在管理体制上、运行机制上、管理职责及岗位职责分配上均体现了“相互制衡”、“不相容设置”的原则。能够对进出口贸易业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信用管理,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策略。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但是,进出口业务风险识别、控制、监督及考核评价子体系不完善,存在部分风险不能化解的风险;没有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缺少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存在因“信息不对称”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缺少进出口业务系统“企业子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存在不能始终以先进的企业子文化引领员工思潮、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风险。我国大部分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的是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我们称其为A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四类,在A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风险管理控制子体系,对涉及进出口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控制、监督及考核与评价。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信息化处理,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建立了进出口业务系统“企业子文化建设”管理体系,以先进的进出口业务系统子文化潜移默化员工的作业活动,以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员工思潮。我国极少部分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的是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我们称其为A+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如何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从进出口贸易层面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入手,以业务流程电子信息化为平台,以分析市场、紧跟市场、把握市场为运营导向,以规避、降低及化解风险为运营重心,以人为本、创新创效为运营核心,以稳健经营为运营目标,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1科学的进出口贸易组织架构是基础
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科学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等,通过设计并运行合理的组织架构降低进出口贸易运营风险。应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决策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层领导下的市场分析及预测制度、信息建设及传递制度、内部市场模拟外部市场运行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供应链风险内部控制制度、考核评价及激励制度、效能监察制度、企业文化及企业子文化建设制度等。对于大中型企业应根据“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则进行组织机构、职责的设计。例如:在进出口贸易机构下至少应分别设置市场(信息)科、信用(风险)管理科、外贸科、综合科等科室,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在进出口机构下至少还应设置财务科室。市场(信息)科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包括“引言”中所述的各种进出口贸易市场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形成分析及预测报告,为董事会调整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为管理层调整进出口贸易策略提供参考,为外贸科实施进出口贸易操作、原料保值、产品保值提供参考,为信用(风险)管理科实施进出口贸易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信用(风险)控制提供信息参考,为财务科实施货币保值提供“汇率变动”参考。根据市场及订单情况编制或调整出口贸易计划,根据生产计划编制进口贸易及供应计划等。负责根据汇率变动预测制定货币保值方案(通过外汇期货交易,或远期结售汇,或外汇掉期等),负责根据市场行情预测制定原料及产品保值方案(通过产品期货交易或相关性产品期货交易等),负责进出口贸易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负责整个供应链的价格、成本及收益的跟踪、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进出口运营效果数据等。信用(风险)管理科的主要职责为:对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运营、供应链管理、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并将此信息反馈至企业层级的风险管控体系。审核市场(信息)科编制的进出口贸易计划,复核进出口贸易客户的资质、审核及鉴证进出口贸易合同、审核贸易合同项下的结算单据,审核信用证(付汇)条款,会签产品出库单。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对其实施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对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结算条件”。对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实施信用(风险)监督、监控、预警和警报,追缴逾期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应收货款,配合相关部门实施逾期一年以上应收货款的追缴及其他合同违约处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诉讼等。对外贸科室、综合科室、财务科室等科室的对外往来业务实施全方位监督与监控,对客户的满意度实施测评以维护企业对外信誉等。外贸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执行进出口贸易计划,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获取客户有关资质证明等书面材料并实施审核。签订并履行合同、为信用管理科提供贸易合同及其项下的有关单据,提出信用证开据条款,开具产品出库单等。催缴逾期半年以内的应收货款,配合信用管理科实施合同违约处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诉讼等。执行经上级有关部门及最高管理层集体批准的进口原料及出口产品保值方案。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以上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合同履行。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并努力提升其满意度。综合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配合企业相关部门,对进出口货物依据合同约定(例如国际标准或货物到达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合同约定标准)实施验收、未经验收的货物不得放行(入库或出库)。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原料入库或产品出库验收手续。负责其他科室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评价及激励,负责进出口专业系统企业子文化的建设管理等。财务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复核合同项下的“信用结算条件”是否与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条件相一致,会签合同审批单、产品出库单,复核贸易项下的结算单据等。根据合同约定收汇或付汇(复核信用证条款、办理信用证或其他付汇手续)。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以上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会签产品出库手续、中止或终止支付货款等。执行经上级有关部门及最高管理层批准的债务及资产(汇率变动)保值方案。
2建设企业层级互联的进出口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设进出口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因素、降低信息传递不对称风险的必要手段。注意其必须实现与企业网的互联及信息传递、处理流畅,切忌搭建进出口贸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孤岛”,在进出口机构内部和企业层级,实现进出口业务流程处理无障碍电子信息化,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监控与被监控的“信息传递对称”。在企业互联网层级上,通过企业层级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对称”,实现管理层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关进出口业务“信息传递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信息传递不对称使进出口贸易运营蒙受损失的风险。
3做好市场分析及预测
进行市场分析及预测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二是为企业在原料、物资设备进口市场抓住价格低位、在产品出口市场抓住价格高位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三是为原材料进口保值、产品出口保值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市场分析及预测应该坚持“五位一体”原则:一是通过供求关系变化(要关注宏观政策,如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可能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市场分析及预测;二是通过周期性规律变化对原料市场、产品市场进行技术图形分析及预测;三是通过相关产品市场或相关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及预测;四是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大型基金对市场的炒作(基金的短期炒作往往不以供求关系为题材,可能抓住某一短期题材或制造某一短期题材进行炒作以达到其目的);五是分析“预判突发事件(例如预判可能发生战争、动乱、罢工等)”及“已发生突发事件(例如已经发生的战争、动乱、罢工等)”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须将此五方面的分析统筹考虑,方可得出综合后的分析预测结果。同时,依据分析预测结果制定出原材料进口及产品出口保值方案或应对措施并上报。
4做好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
进行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包括“引言”中所述的“五类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规避、降低各种风险造成的企业债务增加或资产受损。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主要有五大步骤:第一步,通过各类官方、非官方渠道获得各类有关风险信息,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商务网站或行业协会网站获得行业(产业)预警信息,通过国家驻外机构网站获得进出口贸易所在国的预警信息、政策信息,通过国内外金融机构网站获得有关金融政策变化、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收、付汇风险信息,通过有偿或无偿信息服务机构获取有关风险信息,在情况紧急时还须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获取有关风险信息等。对进出口客户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监控,发现合同履约过程的风险信息等;第二步,归纳、整理、分类上述获取的有关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出风险控制方案或风险应对措施;第三步,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向有关科室发出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并监督、监控其风险控制过程直至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解除;第四步,对各科室的风险控制进行月、季、年考核与评价,其结果作为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五步,要求各业务科室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向信用(风险)管理科传递风险管控动态,保证进出口机构内部有关风险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定期向企业层级的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体系传递有关管控信息,保证企业层级有关进出口业务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
5构建企业内部供应链互动联动及风险控制运营机制
企业运营的效果与进口环节、生产环节、质量保证环节、出口环节等环节息息相关,整个供应链环节贯穿了一系列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的好与坏。换句话说,进口环节也好,出口环节也好,都应该与生产等环节形成互动与联动,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机整体。建立供应链互动联动机制,及风险管控机制的目的正是将市场变化迅速传递到生产等环节,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规避或降低进出口业务涉及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运营风险及其他风险。企业应着重从供应链互动联动机制的建立、内部市场模拟外部市场运作、供应链内部环境,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供应链活动监督、考核、评估与评价,供应链运营机制持续改进等几方面入手,抓好供应链运营机制的建设[11][12]。
6构建企业进出口系统子文化及内部供应链系统子文化建设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生成来看,企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的子(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一样,每一个下级企业同样具有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己文化差异的企业子文化。同样,由于各专业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进出口管理体系、计量检验管理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等)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更加细化,导致各专业管理体系同样具有自身特征的专业管理体系子文化。而此阶段建设活动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能否与企业的制度建设、企业的生产运营机制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换句话说,要通过先进的子文化体系建设潜移默化员工的业务运作,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创新、创效的主观能动性。3.7做好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监督、考核与评价,保证体系的适宜、充分、有效及持续改进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应该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自我监督、考核与评价,主要是指进出口机构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科室定期对其他业务科室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应该每月开展);二是企业上级部门和企业分管领导依据管理制度定期对进出口管理机构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三是企业效能监察部门依据效能监察制度定期对进出口管理系统或供应链系统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年度开展一次);四是董事会财经审计部门定期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三年一次)。从而,上述四个方面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形成了保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的立体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13][14][15]。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进出口贸易 机遇与挑战
一、前言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将刺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如:进出口退税及附加的优惠条件、自由贸易、自主管理、市场范围更广等。但是在自贸区提供的优越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同样也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目的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首要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改革”,借助新的经济交易平台,为我国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转变为主要由市场主体的主导权,借此让政府职能的性质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的认知度。上海自贸区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于中国和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接轨、融合、合作。以此实现经济自由化,增加经济的开放程度[1]。
三、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及挑战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上海自贸区带给我国进出贸易的影响也是存在两面性的,这既是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才能够较好的理解、处理好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机遇以及什么样的挑战。
(一)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必须抓住时机,创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1.加大监督管理制度。针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政府将原有的管理形式改为监督监理。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首要任务减少管理权,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独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积极性;其次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监管。在已有的监管制度基础上,上海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监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设自贸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的服务形式,以此便利我国进出口贸易;(2)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行全面的经济贸易信用信息记录并建立披露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对信用度不高的进行惩罚;(3)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综合监督管理能力。
2.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发和国际接轨的多元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扩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发,让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努力实现于与TPP接轨、合作。首先,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创新业务发展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离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较宽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给国际贸易结算以及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贸易资金管理实行先限额管理,再逐步扩大到无限额管理的方式,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交易实行期货交易和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由此看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平台,并且提供了资金、物资的巨大帮助。
3.优化政策,增加进出口贸易的开发度。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优化其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鼓励中内外投资者加入自贸区,扩大服务行业,并给进出口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创新、改进出口贸易的出口退税、海关手续程序等。“简政放权”、大胆地让进出口企业独当一面[2]。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上海自贸区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利益面前难免都会存在一些风险,这就要求我国今后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能担得起这些风险,勇于面对挑战,开拓创新。
1.离岸金融体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创立上海自贸区前,处于国家控股、国家掌托状态,对于资金流入、流出大都有国家的支持。而现在政府大胆放手任其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这一巨大转变让进出口贸易在总体管理上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管理者负责对企业进行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资金要自主筹资,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运行、获得、周转、管理、使用资金,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资金流动顺畅?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借助离岸金融体系管理出口货物的资金流动问题,让国内外的贸易活动能够井然有序的展开。
2.减少进出口贸易顺差。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人民币迫于国际形势压力不断升值,并且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为初级商品,出口量多。这种长期的进出口顺差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压力,交易过多的出口产品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提供的开发平台,吸引外商到国内投资,大力“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借助有力资源,开发贸易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以及调整相应政策(如:低税率等),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3.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是由国家控股管理,其发展方向明确。现在自贸区建立后,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自主管理,这需要更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货物、程序、资金、单证以及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管理等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它能给我国的经济添砖加瓦,利用不好,它会导致我国经济的流失。全面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和挑战,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如的运用自贸区带来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丽薇.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香港发展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04):180-181.
[2]张明,郭子睿.上海自贸区:进展、内涵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12):19-22.
摘 要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仅仅通过学习教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国际化要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实验课教学,如案例教学、情景实践教学等,通过积极采取角色扮演,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实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一、以模拟实验课为导向对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从现实外贸人才需求出发,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试图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生主导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内生需求型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众多高校纷纷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以分析外贸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对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1.我国外贸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约3.5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外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根据多家外贸企业反馈的信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操作层,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多数企业都希望外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也表示,进入企业后能立即胜任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太少。这缘于学校现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外贸实践的脱节与错位。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教学的方法运用
1.引入案例讨论式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辩证思维方法和评判方法。以不同的启发思考题目带领学生深入到不同问题的研究领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FOB贸易术语的章节中可以通过例举FOB术语风险及其防范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选择FOB术语下买方金蝉脱壳导致出口合同制损的案例,分析案件中出口方受损主要由于哪些自身原因以及从中得到什么教训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 ~5 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入情境模拟式实验教学
2.1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训练教学将课程教学按外贸业务角色团队化、课程实施按外贸流程业绩化、课程评价按外贸业务标准化,实训场地既是教室也是进出口业务工作室。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实际业务,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运营过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学习情境模拟可按照以下流程设计图操作:
2.2工作任务与活动设计
在课堂上可以把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10人为一小组,每组的同学扮演三个公司的角色,分别是国外的外贸公司(4人),国内的外贸公司(4人),船公司或者货代公司(2人),其中可设置外贸商务谈判场景,单证操作场景,报关报检场景,货运场景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情境训练教学设计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
3.进行多媒体双语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进出口贸易实务实验课应该加大双语课程的教学比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双语教学方法。
3.1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用网络辅助教学实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窗口和网络业务实训的平台,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易创电子商、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询盘或发盘建立业务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把教案、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外自行修习。
3.2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让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模拟实验课的载体
大多高校都建设有专业实训基地,比如商务中心实训室,商务模拟实训室以及多功能国际贸易实训室等。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时,组织学生利用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岗位前,教师可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主导学生走向适合的岗位,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业务组、跟单组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
三、结论
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过程式教育,它主要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面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保增长”是现阶段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保增长”的目标落到实处,理所当然要将“扩内需”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扩内需”并非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对外贸易在“保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内需”的同时,如果也能够尽可能发挥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可供选择的手段增加了,“保增长”的把握性自然也会增大,“扩内需”过程因此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总体来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有所放慢。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连续6年都超过了两成,但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却只有17.8%,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7.2%和18.5%,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明显放慢。
现阶段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放慢,但2008年的全年统计只不过是由“显著”增长变为“温和”增长。可是,如果像证券分析师那样也做一张《分时走势图》,则不难看出,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基本上可以用“高开低走”这个股评术语加以概括。2008年10月以前,进出口贸易增长或快或慢,但基本上能够保持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出口和进口分别累计增长21.9%和27.6%。可在10月之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形势却可以用“晚节不保”来形容。据统计,2008年11月全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和17.9%,特别是出口贸易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月度负增长。更有甚者,进出口贸易的月度负增长并非“间歇”性,而是渐成趋势。2008年12月,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8%和21.3%。
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即使对外贸易规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萎缩,贸易顺差扩大的势头也依然得以持续。由于进口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出口贸易的下降幅度,2008年11月贸易顺差达到400.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月,而12月贸易顺差也达到了389.8亿美元的历史次高点。再看一看整个2008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54.6亿美元。
一般来讲,许多人都会认为出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拉动也就越大;而进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拖累也就越大。近期,由于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强化。
可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尽管贸易顺差还在扩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难度却在加大,许多企业苦不堪言。当下,眼看着一些出口企业停工甚至关闭,眼看着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甚至白领们丢掉饭碗,又有何理由为贸易顺差的增加而自我欣慰?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加大应当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来看,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由此,笔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小贸易的大顺差不足为喜,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一定比得上大贸易下的小顺差,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大贸易下出现的适度逆差。2008年11月贸易顺差创新高就能印证这一命题。否则,中央也就没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特别强调要靠“扩内需”来保增长了。
就对外贸易而言,净出口因素固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净出口因素绝非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会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对上述净出口因素起“推动作用”的唯一性提出挑战。按发展经济学的概念,贫困化增长是指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导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大于社会福利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穷。在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下,出口越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阶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萎缩,贫困化增长的先决条件不复存在。在进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对外贸易或许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化增长,但“贫困化”的特征却依然存在,索性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又何妨?
的确,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应当体现在净出口方面。可是,如果将微观层面也纳入观察视野,仅从净出口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免有些狭隘。单独来看,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只不过这种拉动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而是通过微观层面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
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商主义色彩,但对不同国家来说,通过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来推动经济增长或许具有可行性,动机也无可厚非。可是,就整个世界贸易体系而言,各国对贸易顺差的追求恰似一场“零合游戏”: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必然要以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为前提。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福利的“正合效应”,而非“零合效应”或者“负合游戏”。否则,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保增长”绝非单靠贸易顺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资源的全球配置力度不断强化,过分追求贸易顺差不仅无助于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未必就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富国并不少见,而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穷国也屡见不鲜。
不难看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仅仅靠贸易顺差的大小来加以简单评价。现实状况表明,近期的贸易顺差加大颇具“贫困化”特征。
首先,在当前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出现萎缩的状况下,月度和年度贸易顺差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说明这一顺差本身就存在质量上的隐患。在出口保持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贡献度的情况下,随着出口贸易出现萎缩、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压制,不仅会导致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收窄,开工率下降,赢利减少,也会对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造成压力。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贸易规模出现大面积萎缩,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机会也相应减少,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效借助“外力”,很难更多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弥补内在资源的“瓶颈”约束。
其次,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合作都要立足于一个为相关各国所接受的共同平台。一般来说,在这个平台之上,一个国家的顺差大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强一些;而顺差小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牵制作用强一些。可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平台已经不再稳固,净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的确很难说。将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2008年11月出现双向萎缩,对中国经济而言尤为不同寻常。在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国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产业链条上自然也会出现相当多的断裂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的损害最大。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征,加工贸易的下滑还有可能会导致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双向萎缩。
再次,近期贸易顺差的迭创新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变化因素。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上的反应并非完全都具有对称性。总体来看,初级产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最为立竿见影。相反,工业制成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逐步显现的,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初级产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而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却相当大。因此,目前中国进口萎缩速度要快于出口萎缩速度,贸易顺差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规模很难保得住,甚至有可能转为逆差。即使贸易顺差能够进一步扩张,也很难摆脱“贫困化扩张”之嫌。
总之,无论是出口规模下降,还是进口规模下降,对经济增长来说不一定都是利好因素,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整体萎缩对经济增长来说则进一步构成了利空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对外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时刻保持警惕。
表面上看,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否关乎“保增长”的大局,而具体的进出口业务只不过关系到相关企业的“小算盘”。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出口企业来说,只要做好每一笔进出口业务,都有利于“保增长”。
一方面,为了推动出口贸易,今后应当通过进一步挖掘商业机会,强化出口企业的技术投入与管理水平,扩大出口企业的赢利空间。这些努力看起来是针对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但最终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饭碗”,有利于增加税收和就业,从官方和民间的立场去面对出口企业的福利“溢出”,最终会为宏观经济带来活力;另一方面,推动进口贸易,要利用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通过进一步引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间产品,来加大相关企业的赢利空间。
【关键词】高职;第一次课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学生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可见,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此后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也会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焕发课堂活力的内驱力;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高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然后,我向大家提问: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未来面临的就业岗位是什么?这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然后,告诉同学们《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培养“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在进出口业务中完成贸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履行、业务善后等工作,具备从事外贸业务操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然后,我向同学们介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也是一门与考证密切联系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环节相关的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从下图1中我们看到与进出口环节知识直接关联的资格证书有外销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要考取这些证书,就离不开这门课程的知识铺垫,所以,我们说本课程是与考证密切联系的课程。
图1 国贸类职业资格证书与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对应关系
接着,介绍本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剑桥商务英语》等,通过引入国际贸易概念、政策、贸易区域以及相关的商务英语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语言基础;后续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实务》、《报关业务》、《外贸函电》等,是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业务环节知识与技能的细分与深化训练,进一步完善了外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能力要求。
通过以上介绍,同学们明确了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知道这门学科关乎他们的将来,对其发展有价值,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搭建课程整体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同学们未来就业的外贸业务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如下课程目标:A.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出口和进口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出口和进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了解其它贸易方式。B.能力目标:具备进出口贸易合同磋商能力、进出口贸易合同签订能力、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能力。C.素质目标: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具备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
要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考核方式做了改革,我们要求学生以3-5人为一组,成立贸易公司,每个公司要模拟完成一项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进出口贸易知识。接着,向学生提问:要完成一笔出口业务,需要经过哪些程序?通过学生的参与,明确了一笔交易的业务流程是: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的履行、业务善后。本课程教学将按照外贸业务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打破传统的章节式课程结构,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在每个项目中,我们安排了若干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以期达到相应能力。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将在以后学习中把学习情境和工作场景相对接,探索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把本课中合同履行的部分内容如备货、报关等安排到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海关、集装箱码头进行,体现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特色。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
除了以上课程设计外,在第一次课中教师还应注意建立起良好的首因效应。教育心理学表明: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接触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定势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好定势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次课学生都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理,他们渴望认识任课教师、领略教师的教学风采、了解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关键的一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对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树立良好形象,把美带给学生。教师走进教室,N双眼睛从头到脚无数次地打量你,看得你毛骨悚然,心里发虚。笔者认为:如果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些犀利挑剔的眼光足以打败我们内心原本的那份坚定和自信可是别忘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新学期,这个时候他们最能够听得进去老师的每一句话,我们不妨利用这次机会,在这些“嫩”学生面前好好“SHOW”一把。在走进教室前,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包括发型、个人的衣着服饰等,一方面是彰显出你良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如男老师可打扮得帅气大方,女老师打扮端庄漂亮,自己不但信心倍增,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学生自然就把目光自然投射在老师的身上。
其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情感因素。在第一堂课中,老师要十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应该包含“情”,通过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上课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带微笑。实践证明:和蔼可亲的笑容会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的动脑思考,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而教师若利用通常意义上的“板面孔、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属于一种不甚妥当的行为!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对老师是敬畏而不是敬重。另外,充分利用心灵的窗口――眼睛去跟学生交流信息和情感,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过程中,老师可采用环视和注视的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听课秩序。环视使每个同学都感觉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因而能专心听讲。注视,可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既代替了口头批评免得影响其他同学,又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一举两得,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动力系统中最强的源动力,也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佳法宝。然而现实中,由于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地位的认同较低,许多高职学生自认不如别人,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和自己的新角色,没有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很可能会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进取,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在第一次课中,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去鼓励学生,赏识学生,通过介绍我校的一些优秀毕业生去激励学生,使这些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学习、工作经历会对他们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取得榜样一样的成绩,并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第一次课的教学是为我们整学期教学所作的准备与铺垫,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信心,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活动也将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论文百事通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新晨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关键词:林产品 进出口贸易 风险 机制
林产品是社会商品的一种,主要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生产的木材,还有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例如锯木、原木、各种木质的半成品或者成品,木质人造板、木浆等,除此外还有各种纸和纸制品、林化产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是林产品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总称,是指将本国生产、加工的林产品运往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销售或者从国外输入林产品在自己国家进行销售的交易行为。本文研究重点就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这种交易行为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规避的办法。
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令人无法预料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国家贸易主体在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之间、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差异,带来了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就是在贸易活动中可能发生在各个环节的不利因素,增加了贸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贸易利益的获得。简单说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针对未来将要发生的贸易活动;
2.预测的是贸易活动发生的结果与预期的差异;
3.风险重点是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发生不利的可能性,风险值公式为f=(v,t.h)其中,v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t表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等级;h表示风险及时防范的可能性。
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现状
受世界和我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影响,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环境。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劲头,国内供大于求;而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较多,阻碍进出口的顺利进行。2011年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林产品贸易上处于下滑趋势,处于贸易逆差。中国的林产品贸易面临原料进口的价格上涨迅速,价格成本压力增大,此外受人民币汇率增值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林产品相关的外贸企业面临着经营危机,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我国的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风险性因素,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1.林产品贸易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给出警告,最大限度的捍卫林产品企业的利益。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风险预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缺陷是不稳定,效率低,未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风险预警体系,不能发挥真正的预警作用。不少林产品贸易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对外经营活动的程序与规定进行交易活动,容易产生外贸风险,而如果预警机制不健全的话,风险损失不可估计。
2.林产品贸易企业缺乏风险内控的意识。贸易风险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都没有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风险发现和内部控制都是由人决定的,若是林产品贸易企业中的领导者没有这种风险自觉意识,没有长远的风险远光,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那么该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市场上站稳脚跟。
3.林产品贸易主体抗风险能力弱。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强的抗风险能力,具体表现在两点:(1)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2)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承担林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负。
4.林产品贸易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关于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整与系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立法跟不上实际林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没有建立起专业的林业风险管理结构,让林产品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组织保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的林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预测、风险抵抗等内容上都缺乏可操作性。
三、应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建议
1. 防范法律法规与政策带来的国家风险。加大行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力量,大力拓展林产品出口的市场,对原材料的获取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应对贸场中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或者防范法律法规和政策带来的贸易风险。
我们要加强国内人工林的培育,不断提高国内人工林的规模与质量,大力开拓国内的林产品市场,建立起完善的国内林产品市场体系;要走出去,面对复杂的国外林产品贸易环境,要大胆参与国际森林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培育国外林产品市场,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与领导,政府要带领国家企业实施海外开拓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需求。
在竞争优势上,逐渐摒弃以价格低廉为主的竞争力,要建立新的技术优势,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林产品名牌,建立多种渠道的销售模式,以此不断增强竞争力。要加快技术的进步,要增大技术在林产品中的比重,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促进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产品经营的规模上,可以依靠政府职能,设立一定的产业规模标准作为产业进入壁垒,促进林产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面对风险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反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要落实对林业企业森林认证的要求。
2.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影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林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压力。为此,林产品外贸企业必须将人民币波动的汇率风险纳入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本文主要选出两点内容给予建议:
(1)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及订立保值条款。这个主要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初步签订林产品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首先是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出口企业尽量选用硬货币进行计价,因此它不会贬值,未来只有升值的潜力;进口企业尽量选择软货币进行计价,因为它汇率不会上涨,未来会有贬值趋势,不会提高进口成本。其次要订立货币保值的合同条款,以抵御或转嫁出口商不能选用硬货币、进口商不能选用软货币的风险。
(2)合理选择结算手段。这是在履行林产品进出库贸易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首先企业出口时在报价时要充分考虑汇款变动的风险,选择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其次当计价的货币汇率走低时,进口企业可以选择提出交货时间后延或提出延期付款,以规避汇率风险损失。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灵活的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应对汇率风险:①利用贸易融资提前办理结汇,现在通用的主要贸易融资方式有押汇、贴现与福费廷。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保值,锁定汇率,例如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
3. 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办法:利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利用林产品其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前者主要是防范价格风险,合同定价方法主要有固定作价法,非固定作价法、制定价格调整条款;后者主要是规避和转移风险,只要规范合理的利用期货市场,局可以减少价格风险带来的损失。
4. 结算风险应对策略。(1)严格调查贸易对手的信用。对贸易对手的资信调查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首要任务,因为客户信用不良是所有结算风险的直接原因。要严格的调查企业的信用记录、经济实力、支付能力等,还要调查对手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是否会对贸易的结算造成影响。
(2)采用合理的结算方式。各种结算方式风险由低到高分别是信用证、托收、汇付。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口商注重的是货物的质量,出口商注重能否收到货款,银行注重的是双方是否符合业务的要求,其他两种结算方式,只是注重对方的信誉。
(3)完善出口保险制度。完善出口保险制度我们应当做到:首先,我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保险规模应当逐渐扩大。其次,提高资信调查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最后,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先进的保险经验。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更好的防范、规避与转移风险有所裨益。林产品外贸企业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针对可能存在的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结算风险,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警惕意识,采取多种有利措施规避和化解各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取得更加长远的、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倩,田禾,罗信坚.前三季林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绿色时报,2011-12-1.
【关键词】贸易融资 特点 对策 风险
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项国际业务,是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可以解决进出口商在贸易中的资金需求与信用支持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贸易融资业务视为能够带动国际业务全面发展的发动机而大力发展。但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环境恶化,贸易融资作为商业银行针对进出口贸易提供的融资,受到冲击,风险事项频发,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面临双重压力,商业银行需要在寻求业务发展对策的同时严控风险。
一、环境复杂
目前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面对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主要特点为:
第一,进出口贸易、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复杂,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使中国的两大出口市场经济持续低迷。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9752.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5%,二季度进出口1022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4.3%。其中,5月份我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RXL中国行业咨询网-行业报告-行业分析-市场调研-第三方市场数据提供商在外需乏力,内需疲软的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尚未走出困境,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总体市场需求下降,业务拓展步履维艰。
第二,一直以来,利用虚假贸易套取银行贸易融资用于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是不法企业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谋取高收益的一种手段,是银行风险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和严控的问题。而2013年上半年出现了大量虚假贸易,利用银行的贸易融资资金套取收益,一些企业通过多次伪造贸易背景提高融资额度,加大了银行承担的风险。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4月,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增长66%,而在3月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了92.9%,创造了从1995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异常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一些企业通过转口贸易伪造虚假贸易背景,从银行获取贸易融资,套取利率和汇率差价或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取收益,银行成为热钱涌入的一条通道。虚假贸易带动的热钱涌入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引起市场汇率、利率频繁波动,增加银行业务操作的难度和风险。随着虚假贸易的激增,监管政策相继出台,也增加了银行外汇业务的违规风险。
二、发展对策
尽管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但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竞争能力恰恰表现在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条件发现业务机会,找到发展对策。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在日益开放、复杂的市场条件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水平快速提升,激发出了其应有的活力和能量。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应对措施,找到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对策,满足和支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融资需求,发挥金融中介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方式
银行应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创新授信模式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将多个产品组合起来,为进出口商提供综合的融资方案,在为客户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增加银行的盈利点,实现银企双赢。进出口商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更需要银行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为客户发现和实现融资需求,而不是仅仅坐等客户上门。根据客户的贸易流程、企业规模、在银行的授信条件等,银行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为其提供相应的融资产品,并且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向企业的上下游延伸融资服务,形成可以覆盖贸易全程的全方位服务。
(二)在符合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利用境内外利差和汇差为进出口商的真实贸易提供最优的融资方案
目前利率、汇率存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个价格,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运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采用境内直接向企业融资或经由海外机构为企业提供境外融资,为进出口企业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在贸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为企业寻求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保持银行的业务发展。
2013年我国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世界主要国家仍普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国内融资困难,利率较高而境外资金相对充足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担保或居间服务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企业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
由于境内外汇率形成机制不同,人民币汇率在境内外存在差异,银行针对不同的市场机会设计出贸易融资组合产品,将贸易融资与资金交易结合起来,在境内外选择有利的汇率,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增加银行结算、结售汇等多种业务机会。2012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态势,但今后人民币总体上仍处于升值预期,而境内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程度存在差异,是汇率不一致的原因之一,面对境内外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银行应提高市场反应和分析能力,在市场中寻找贸易融资业务机会和盈利空间,在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的同时增加银行收益。
(三)借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本外币联动进一步拓展贸易融资业务机会
自2009年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经过四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由计价货币向结算货币迈进,人民币跨境交易量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36亿元、5063亿元、2.08万亿元和2.94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40%。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过去的不足1%提高至10%以上。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离岸人民币中心逐步成形,目前香港已经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繁荣发展为银行贸易融资创新提供了新的通道,在经济低迷时期,进口企业国内销售回款周期延长,而银行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如果超过90天要受到短期外债指标的限制,无法满足企业对融资期限的要求。而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产品创新,则可有效延长企业的付汇期限,解决客户付汇与实际销售回款周期匹配的需要,同时银行获得了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四)继续发挥境内外联动的优势带动银行境内外机构贸易融资业务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建立海外机构的速度,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与中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逐步铺设网点。境内分行发挥客户资源优势为境外分行提供业务机会,而境外分行利用所处地区金融市场的融资便利提供低成本资金以及授信、融资、结算、外汇交易等综合服务。进出口贸易涉及境内外两方企业,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银行可以在整个贸易交易过程中发现适宜的融资点,如境内开立的一笔远期信用证业务,是选择由进口企业在境内分行办理进口押汇,还是由出口企业在境外分行办理贴现,可以根据境内外利率、汇率的市场行情选择相比较更加有利的融资方式,但无论怎样选择,银行都可以获得业务机会,总体受益。由于同属一家银行,银行可以全程控制贸易流程,有利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而在总行的统一管理下,境内外分行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业务流程上能够达成一致,合作更能协调顺畅,有利于推动业务的进展,因此境内外联动将成为银行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的内部业务合作模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产品不断创新,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随之越来越高,银行亟须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信誉的稳定。
第一,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贸易融资业务惟有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才能保证有正常的销售回款偿还银行的融资,也才能保证银行的业务不会违反监管政策。
贸易融资区别于银行其他信贷业务的最显著特点是自偿性高,货物销售回款或出口收汇是第一还款来源,银行对一笔进出易发放的融资依赖于此笔交易项下货物销售回款偿还,贸易背景真实是保证按期还款的基本前提,如果是虚假贸易,将使融资没有真实的货物销售相对应,因此银行必须严格审核贸易单据,了解客户真实的经营状况,监控货物销售情况,这是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点。
自2013年5月份至今,监管部门为防范我国外汇收支风险,查堵外汇违法违规资金跨境流动,相继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转口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杜绝虚假贸易,银行为保证业务合规性,降低违规风险,必须加强审查甄别工作。
第二,加强期限管理,确保贸易融资期限合理。客户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周期应与融资期限匹配,银行必须防止因融资期限错配而导致的回款不及时或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给还款带来风险。当客户虽然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但申请的融资期限远远长于销售回款周期时,客户在销售回款后先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以求获得高收益,给银行造成较大风险。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组合时,应把握整体融资期限的合理性,当资金游离于贸易之外时,贸易融资业务将失去其应有的风险较低的特性,使银行承担无法预计的额外的风险。
第三,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在授信审批、放款操作、贷后管理等环节完善并落实相关管理制度,虽然各银行都建立有完整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但在落实贷款条件、抵质押物管理、业务操作、贷后管理等方面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使制度文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控制风险的作用。
随着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组合,银行的业务操作日益复杂,境内外市场行情及差异瞬息万变,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环节更多,而时效性要求更高,给银行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才能防范操作风险。
由于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货物销售回款,银行通过对货权的控制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货物真正的销售要由企业完成,因此银行除了要求企业出具信托收据、指定承运人和仓储公司、办理货物质押等,必须实地走访客户,查验货物出入库情况、监控企业账户资金流转等,掌握货物的流动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落实贷后管理规定,才能真正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规范境内外联动业务,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银行贸易融资的许多创新产品需要采取境内外分行联动的方式办理,而在境内外分行联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确定各自控制风险的环节,避免管理真空。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建立机构的时间较短,对当地市场环境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尚有差距,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其本身有跨境业务背景,成为海外机构建立初期容易涉足的领域,是海外机构建立客户资源,扩大市场影响力的切入点,而业务承办初期,由于管理制度、人员配备尚未健全,操作风险较大,需要逐步在总行的统一管理部署下,境内外分行共同规范联动业务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亮,张奕.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情况调查.中国外汇管理杂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