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振兴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同心聚力,合力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有了良好开局。我县顺利通过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验收,被认定为首批省乡村振兴示范县,获批创建“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全省年度市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一等”考核等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项目观摩在全市排名第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和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和支撑依然在“三农”。今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开新局,谋变局,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暨乡村振兴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县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头部门,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为重大任务,集全智举全力加快推进。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全面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确保粮食增产稳产能,达到16亿斤水平。一是优化粮食核心区、主产区、功能区布局,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和政策支持,确保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9万亩。二是认真搞好种业工程,加强田间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和水利保障,确保实现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丝路东方工厂化生猪育肥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生猪产能恢复到38万头、生态肉鸭出栏量达到2亿只。四是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好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确保畜牧生产安全。
2、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打好“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中药材、鲁西黄牛、中国斗鸡、青山羊、黄河鲤鱼、毛木耳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创响一批“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特字号”产品品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镇,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
3、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力度,积极对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力争每年引进一批农业“新六产”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加快推进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内达到25家以上,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大上下游关联项目的招引力度,持续培育农业“新六产”产业集群。三是继续实施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支持中药材、畜禽产品加工、林木板材、粮油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强化中禾健元、花王粮油、舜生堂等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县域。
4、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年内全县规模流转土地46万亩、托管12万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力争年内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430家,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5、科技创建美丽家园。重点创建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努力打造冯庄生态园建设,力争使之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力推进“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创建工作。
6、狠抓工作督导落实。对五大振兴,创新督导考核机制,随时跟踪问效,强化结果运用;定期组织观摩评比,年终进行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力促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实落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奋斗目标中见到成效。
关键词:人才振兴;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一直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准则,切实培养造就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
一、临颍县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输出模式。人才输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会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临颍县农业生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地大多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种植业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食品加工业培育了具备行业经验技术的人力资源。随着季节、地域、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收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随之会产生对外输出流动。与城市相比,临颍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获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师资教育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来有关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投身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远远低于制造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则占2/3,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临颍县第二和第三产业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更依赖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复杂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轻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实现对外输出。人才输出模式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最大优点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可以快速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输出直接提高当地农民增收,人力资源输出可以学到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技能,为本地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但是,乡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连外流,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是对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容易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人才输出之后并不考虑回到输出地返乡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关键举措。(二)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生产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外,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样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指出,应大力引进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宽乡村人才渠道,应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创业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在动力。临颍县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村内的建设汇入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官相比具备更高的知识理论,改变了村内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朝气,也会更好地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临颍县的大学生干部中,专业领域并不相同,通过人才引进模式为本县提供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汇聚了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振兴。人才引进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引进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针对本地区发展需要,引进对口急缺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三)人才培养模式。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社会伦理。农村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导致村庄会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村人才的自我认同。临颍县目前开展就地培养、转化,培养模式的方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地远程职业教育逐渐普及,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懂规划、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同时,人才需全方面培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政策手段,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二、临颍县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们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顺序递次推进,才会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临颍县人力资源迁移遵循经济第一的原则,农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们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中去,当地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休闲产业集聚区,吸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大多数村庄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与消费活动过于分散,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不能向基层充分延长,致使服务业的部门很难在农村形成初步规模效益。当地农民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邻里和亲缘为枢纽的社区传统关系,自我生产、相互消费等各种服务,思想保守,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大减少了由转变产业结构和人口密集所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技术以及市场理念,不利用产业扩大规模,长久下来则会一直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也无法在乡村扎根。(二)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理论是人才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及占比,可分为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个体结构,它包括了人才的总体规模,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目、设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临颍县某村为例,在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上还存在着规模小以及年龄、性别、学历、从业等要素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在个体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着知识受限、能力不强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全村行政村总面积3,212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实用人才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近老化,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呈橄榄球状,即老人和年轻人少,中年居多。村内大专以上约有120人,中专(高中)约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约有886人。这种学历偏低的结构,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从而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及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临颍县对涉农人才的培训较为欠缺,随着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涉农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当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开发体系,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的乡贤的开发利用不够,难以激发这些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政策措施还是针对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传统思维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所创造的成就不仅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环境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之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会影响绩效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也会致使人才流动。临颍县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会出现职位混乱、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的状态。激励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人员就会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形成自觉行动的工作态度,引进的大学生也无法将年轻人的活力展现出来,长久下去,体制的环境并不能激发其创新动力。虽然目前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审、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但是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励机制仍较为欠缺。
三、临颍县人才振兴实施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政策。产业吸引不足,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保障基础的生活设施,应注重提升公共基础服务与环境设施,加强本县舒适性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会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无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要在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兼顾,聘请专业团队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尤其针对本县辣椒种植、调味品产业的乡村产业优势,深化本土特色产业品牌,使人才的技术与知识有展现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动态持续地加强,提高农村环境吸引力,要从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方面出发,要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要满足人才的此类需求,把人才“服务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培育,产业培育离不开返乡创业,改善单一的针对人才引进对象的现金、落户等优惠条件,增加对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补助与支持。对作为市场及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将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宣传的同时助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人才总量不大、供应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是临颍县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因此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察,要使临颍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竞争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乡村人才的聚集,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稳定性强,又是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土专家”。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营造农村农民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下乡开展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地干部领导都应该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典型人才的宣传报道、鼓励和褒奖,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多家、以点带面,使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使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实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任职力度,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派驻农村,深化指导强度,积极鼓励、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设各类科技示范区,打造样板。(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小,人才发展环境成效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起培养、引入、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整套系统。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让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应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其开辟农业专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农村发展,使专业人员受到社会尊重,对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创新创业的返乡人才,应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融资服务,实施场地租赁、税费减免、返乡创业补贴等措施。在遴选各类型的专家时,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取得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以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对服务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人才给予奖补。每年评定出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连续3年可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来调动其他人才的竞争积极性。需强化组织引领,充分施展好农村党员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示范带头和战斗堡垒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动员能力、善做群众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综上,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同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和升华,并对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08).
[2].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09).
[3]曹锐.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
[4]王文寅,张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9.37(04).
[5]朱启臻.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0(10).
[6]冯丹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
[7]马少华.乡村人才振兴的短板及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8).
农业农村立法
韩国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立法,它以《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宪法,同时配之以水产、畜产、山林、土地改良、耕地保护、农耕营农、农产品价格、批发市场、治山治水、农业机械化、农业组织、农业银行等100多部法律。为促进新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韩国先后制定了《农村振兴法》、《农村近代化促进法》、《农渔村发展特别法》、《促进农村所得源开发法》、《农渔村电气化促进法》、《农渔村振兴公社及农地管理基金设立法》、《环境保护法》、《工业开发法》等法律,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确保了农业生产各方面、各环节和新乡村建设各项事业都有法可依,走向了依法治农治村的道路,较为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建设新乡村运动的顺利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韩国对农业进行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支持;采取了整理耕地、开发水利、改善排灌设施、开垦海涂等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加强了农作物和家禽的良种繁育、推广和普及(“绿色革命”),加快了温室栽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普及(“银色革命”);坚持粮食自给方针,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农产品价格,推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绿色农业、商品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及和推广科学的种田技术,推进了农业经营科学化和畜产企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不断开发非农收入来源;在大中城市兴建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加强其机能,加速农产品在全国的流通,兴建和扩建农产品综合联合商店,并鼓励这些商店同产地的销售组织直接交易,促进消费地零售机构的现代化;改善库存管理,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价格预示和合同收购制;以先进单位组合为对象,成立标准化协会,制定46个标准化交易单位,确保公平交易秩序,提倡“身土不二”;在农水产部系统设立“综合流通状况室”或“流通对策本部”、“流通对策状况室”,在26个主要批发市场和60个联合销售商店设立经销洽谈会,并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计算机化。
政府投资和融资支援
韩国推进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以财政投资和融资支援为后盾的。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取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直接投资的措施,而且投资额也较大。据统计,从建设新乡村运动开始到1980年4月为止的10年间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达27521亿韩元。为使农村金融事业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农协成为农村唯一的金融机构,并使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协向农业经营提供的资金中75%来自农民的存款。为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还设置了水利资金、新农村综合开发事业资金、扶持贫困农民自立事业资金、农村住宅资金、营农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农村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基金、促进农业机械化基金、营农后继者育成基金、农渔村地域开发基金。民间团体也设置了畜产振兴基金、蚕业振兴基金、农地基金、农药管理基金、振兴农水产品基金等专项基金。此外,政府在农协中央会设置农林水产业者信用担保基金,专门为一些有困难的农林水产业者提供使用担保。
完善农业协同组合
对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农协”)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为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韩国农协成立于1957年,是由国家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1961年,韩国政府决定将农业银行和旧农协合并,组建成综合性的新农协。1986年,经过调整后的单位农协达1463个,特殊农协41个,组合人员达200万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民组织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农协在保证政府对分散农户新乡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指导,组织农民按照自助、自立原则进行互助生产和联合销售,通过购买、销售、农产品加工、金融、信用、共济等经营和管理活动,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建成区级“两馆”。争取并投入2000万元对X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进行改造装修、购置设施设备,公开招聘文化系统辅助人员24名。同时,按照图书馆总分馆制要求,在市局、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X镇、X乡等4家乡镇图书分馆,在X社区、X社区等5家社区设立图书服务点,配备借还阅览设备,开通网络化、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实现总馆、分馆和服务点之间“馆际互借、通借通还”。二是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大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X镇、X乡等7个文化站独立建站、功能齐全,免费向群众开放;X镇文化站正在建设中。支持帮助X镇文化站就近与社区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全区106个村(社区)已有98个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个一”建设要求进行功能和服务的改造,其余8个村(社区)因高铁建设拆迁等原因正在新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或自筹资金的形式向基层配发电脑、桌椅,建成标准化乡镇、村(社区)电子阅览室60个。全区巩固完善农村数字卫星农书屋104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室12个。每年为乡镇、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配发价值10万元的图书、光盘。三是完善信息资源设施设备。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共享工程覆盖范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带网络全覆盖,无线WiFi网络服务逐步完善,信息化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小区网络入户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逐年提升。投入48万元为900户远郊住户办理了“户户通”,并协调市广电网络公司做好辖区广播电视普及维护,群众在家上网、看电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四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4期200人的文化专兼职人员或文艺爱好者技能培训班,并选派1—2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378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其中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7支,拥有剪纸、刺绣、唱歌、跳舞、编创等技能的文艺人才50多人。组建完善包含1339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作为文艺人才后备库。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员稳定、一专多能、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一是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文艺技能培训。年均举办“X”广场演出20场;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60场;指导基层组织文艺演出、比赛、全民阅读等活动300多场。每年联合X京剧院、市文化艺术团及X星级民间文艺团队在村(社区)、中小学校或慈善机构开展文化服务和文艺演出活动100多场。联系市辖电影公司到我区放映电影年均1000多场。全区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1场电影、全年观看3场以上文艺或戏剧演出的目标。二是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连续3年持续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1300余人。累计发展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7支,其中五星级团队3支、四星级团队6支、三星级8支。每年开展文化宣传、文艺培训、作品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扶贫等志愿服务活动150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带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志愿氛围日渐浓厚。三是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挖掘乡土专家、草根明星,培养草根团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编创指导活动,不断生产贴近X区情、群众生活的作品。发展9支拥有固定活动场所、成员稳定、具备创作和演出能力的注册法人文艺团队,并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给予扶持。整合区级部门资源策划实施“文明相伴X”文艺作品创作“赛事”,形成了《X》《X》等原创歌曲、书画、舞蹈、曲艺、摄影、微电影等作品1200多个。四是推进文化旅游互融共促。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美术、技艺、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搭建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挖掘推出刺绣、烫刻、剪纸、串珠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年均举办“桃花节”“旅游嘉年华”“葡萄节”等旅游节会活动8场,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产品叫座,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乡镇的村级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甚至废弃的现象,书屋内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二是服务供给“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不对群众“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三是传统文化明显衰落。传统节庆和风俗在我区农村的氛围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级财政投入,我区多数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文化专干队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农村严重的“空心化”,让乡村缺少文化活动创作者和参与者。
(三)在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一是农旅融合发展不足。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结合”。二是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撑都不足。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乡村旅游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发展业态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三、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各级单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工作成效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每年为农村地区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计划专项经费。同时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加强经费整合管理。整合乡镇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创新运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整合添置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教育等基础设施,着力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二是增强“文化下乡”精准度。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类似“你选书,我买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非遗传承项目扶持等活动,征求满足乡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文化下乡精准化。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策略
一、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使农村的环境和各方面建设都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总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我们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就是产业兴旺,由此可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不充足
没有充足的资金,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十分困难的。当缺乏资金时,便没有资本去研究改善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会大大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想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农村地区针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利润转化率极其低下,投资人更加关注利益,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投资农村地区所获得的利润又不如投资企业或者城市建设高,因此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想要获得社会资金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充足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农村居民缺少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居民缺少对最新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居民不能很好采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健康有效发展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往往是第一产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得不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支撑往往十分重要。在新时期,为了顺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必须要寻求有效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在维持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风景秀丽的农村来说,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政府可以投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建设一些风景优美的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1]。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提起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依旧是生活环境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包括对农村厕所建设,还有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投入资金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以供农村居民闲暇时进行消遣。在政府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就是真正的落实环节。在落实建设基础设施时,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施工方等,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落实完施工建设之后,还要进行对基础设施的质量监控,要从各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考察,发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2]。通过前期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施工过程、最后的质量检测环节,就可以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居民对国家政策以及对各种技术的理解程度,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观念,都是其素质构成要素。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免费开设一些农村小课堂,有需要的农户可以听课学习。这些农村小课堂应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总体介绍已经熟练掌握新技术的方法,也可对新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洞察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专业要求,了解现在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高,整体综合素质也过硬,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3]。
(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惠农政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惠农政策即要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真正从农村居民的利益出发,为农村居民谋福利。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投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仅仅制定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制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从小事出发,真正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必须研究如何才能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金兰.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20(25):13-14.
[2]桂淑红.新时期下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J].农家参谋,2020(17):17.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互通共享,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大板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四项工作。
(一)全面完成2019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进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名单的通知》和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科学推进2020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并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全面完成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在2019年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对未完成省市验收的12个村,抓紧䃼差䃼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上半年通过省市两级考评验收,成功创建8个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村。
(四)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长效管护水平。全面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建立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保障职能和管护责任。将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六净一规范”、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以管促治、以管促新,以管促美。同时着力提升村内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样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1月-3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1月-12月)
1、集中整治(1月-3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4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6月下旬-12月中旬)。6月下旬对新建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进度和示范村创建验收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和资金来源。示范村5月中旬应竣工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项目验收,组织项目决算审计。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示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其中示范村档案应于5月底整理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化领导意识,主要领导要亲抓实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二)部门乡镇联动。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环保、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依据省级标准,省级中心村暨示范村要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一、做好肺炎疫情基层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排查和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协助开展自国外境外(含非法入境)、国内中、高风险等地区人员入赣排查工作,做好登记造册、跟踪随访、健康监测等管理。加强排查数据分析研判、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做实做细排查工作。
2.加强发热诊室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建设和管理标准,严格预检分诊、信息登记、初筛隔离、转诊跟踪等管理,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患者接诊及报告流程,落实“四早”原则,提升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发挥好基层疫情防控“哨点”作用。
3.加强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分级分区综合防控措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宣教、分诊转诊、院感防控等工作。
4.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储备。持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防控政策、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加强接种能力建设,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常态化防控所需防护物资储备。
二、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做好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政策衔接。配合医保部门,落实落细医保待遇向脱贫人口适度倾斜政策,并做好政策衔接和平稳过渡,稳定脱贫人口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积极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加强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加强健康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对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医保部门系统等患者救治、费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突出问题实行动态监测,对脱贫人口、边缘户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实行跟踪预警,并及时开展精准帮扶和做好相应救助。
3.大力推进健康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对基础还不牢靠、短板还较突出、出现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风险较高的村级卫生室,实施健康乡村振兴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做好脱贫人口慢性病管理。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等4类慢性病脱贫患者做到“应签尽签”,提高履约率和服务质量。对通过监测预警确定的、因病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户,组织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定期随访,及时指导做好治疗、住院、转诊、用药指导、康复管理等服务。
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1.加快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专家审核和整改提升。2021年全县不少于6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1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
2.组织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及考试。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护士、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人员培训与考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团队实用技能。对各乡镇(场)国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提升项目绩效。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提升
1.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组织开展项目系列宣传活动,开展线上培训与考试,提升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基本公卫第三方电话调查和任务完成情况监测。加强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督查指导,定期通报项目进展。
2.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加强项目资金拨付、结算和监管,规范资金使用,足额及时结算发放乡村医生项目服务补偿,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加强项目效果评价督导,充分利用考核结果。
3.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效。针对重点人群大力推进个性化签约服务,强化健康咨询、健康评估、预约挂号、预留床位、预约转诊、用药取药等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实际效果。多渠道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提高供给能力,使签约服务多样化,更具选择性。一是科学确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应签范围、服务目标,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提升服务质量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确定签约目标,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开展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家庭医生签约必须是家庭医生团队与签约服务对象面对面签约,杜绝代签、假签。家庭医生团队要对签约对象开展面对面随访,询问身体状况、病情,检查并评估心率、血糖和血压等基础性健康指标,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供健康执导,做好履约记录,并同步更新居民健康档案。三是家庭医生团队至少提供以下10项履约服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先预约、优先转诊、出诊、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长期处方、中医药“治未病”等。四是各地结合家庭医生团队自身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在落实基础服务包的基础上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4.推进慢性病医防融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慢性病管理科,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针对慢性病人群同步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
5.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政策,落实服务,扩大影响,提升居民感受度。开展“五进”活动要有计划、安排、通知、图片、数据、资料等。
五、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及队伍建设
1.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争取出台推进产权公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奖补政策,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保障村医合理待遇。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做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补助和养老生活补贴资金申请、审核及下达工作。开展乡村医生补助落实情况专项调查,督促落实村医补助资金。
3.组织村医资格考试。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2021年全市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强化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指导规范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服务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升执业水平。
4.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乡村卫生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等方面统一管理,推行人员“乡聘村用”政策,保障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卫生健康、肺炎疫情防控以及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政治思维,提升政治站位,紧跟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新步伐,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