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教师培训

中小教师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教师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教师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微培训”;背景;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步伐不断提速,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对培训模式改革创新的呼声也不断提高。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微培训”,以其鲜明的模式特征和在一定范域应用实践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试从“微培训”的缘起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促进学界对该模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微培训”的缘起背景

分析“微培训”产生的背景,首先要对“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有个基本认识,才能够全面把握“微培训”的历史发展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斯坦福大学的德瓦埃特・爱伦(Dwight Allen)等人在对“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录制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让受训者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也称“微型教学”),并被推广应用到师资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微型内容、媒介生态微型化交融的环境)下学习媒介生态变化的产物。“微型学习这一概念于2004年提出”[1],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 Lindner)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介的新型学习。[2]这一提法不仅得到学习者的广泛认可,也在社会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型课程”简称“微课程”,“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3]由于“微课程”具备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独特优势,受到广大学习者的认可和好评。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时代的APP广泛应用,加之APP+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一种新型自主培训学习模式――“微培训”(Micro training)应运而生。“微培训”在继承了“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的“微”的实效基础上,充分借助APP、微博、微信、QQ等新型媒介,使自身更具社会化和移动性。“微培训”因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学习者的需求而被应用于各类培训中去。

可见,从“微格教学”到“微型学习”,再到“微课程”和“微培训”,“微”字当头,步步发展,既体现了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人类对知识学习的不懈追求。

三、“微培训”的基本内涵

1.概念

从“微培训”产生的背景来看,“微培训”在我国属于一个新事物,国内关于“微培训”概念研究较少,笔者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汪志广认为:“微培训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借助新媒体(E-mail、QQ、飞信、飞鸽、微博、微信等),以学员微讲座、微论坛、现场体验、活动观摩、快乐聊吧等形式,建构学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培训方式;它是微目标、微时间、微活动、微内容、微规模、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是由培训教师引领并参与活动,由学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的一种新型辅培训形式。”[4]严以华认为:“‘微培训’就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节省时间,提高实效。”[5]张志兵认为:“对于微培训,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微知识微表达,即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知识要把握好讲解的时间,简单地一带而过;小故事讲解大道理;重视细节处理,即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实验习惯或者学习方法耐心地提点,讲清楚道理,然后鼓励他们改正;小语录成规矩,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两句简单明了的话语对如何学习,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提及,突出语句的短小精悍,并且富有哲理。”[6]牛麟认为:“微培训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微’为主要表现形式,构建微环境,传播‘微知识’‘微技能’,能利用网络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7]从上述“微培训”概念来看,“微培训”是在网络环境状态下进行的,是一种微型化的培训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场域下应用性较强,由此,我们可以简要定义“微培训”:“微培训”是基于网络环境状态下的微型化培训模式。当然,“微培训”具有动态性特质,其概念也会不断变化发展。

2.特征

关于“微培训”的特征,汪志广认为,“培训活动微型化、培训管理自主化、培训效果持久化”。[4]严以华认为,“主题精练,目标明确;时间短,每次培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针对性强,能解决困扰教师们的普遍性问题;内容新,操作性强”。[5]张志兵认为,“小、准、精、常和专”。[6]

结合我们对“微培训”的简要定义,我们可将“微培训”的特征概括如下:

(1)培训环境微型化。“微培训”是在微型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这是相对于面授培训而言的,这种微型网络环境具有充分的人性化和自主性,这对学习者自主培训学习的自律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2)培训形式微型化。“微培训”的形式是微型化的,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多种现代网络传播媒介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互动,而媒介选择的多样性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

(3)培训内容微型化。“微培训”内容讲求“精简”且“美妙”,来自于教育实践的精华内容,既能激发学习者喜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有所动,又可以让学习者体验到培训学习的乐趣,学有所获,达到学乐交融的境界。

(4)培训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微培训”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满足学习者的培训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来促进学习者发展,培训目标贯穿于“微培训”始终,打破时空局限,具有显著的发展性,这也是“微培训”的一个鲜明特征。同时,“微培训”在培训时间设置上更具有灵活性,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培训学习。

四、开展“微培训”的实践意义

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改变。“微培训”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上的,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是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需求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为转变学习者的培训思维提供了可能

微型化是“微培训”最显著的特征,这有效克服了目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繁多、培训时间有限、自主选择性较弱、“被培训”等弊端,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微培训”让学习者在遵循“信息输入-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信息获取一般过程条件下,对自我进行反思,形成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培训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在“培训启动-培训实施-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中通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得以体现,“灌输式”的培训思维也将逐渐消除,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持续学习的学习理念也会在“微培训”中得到强化和落实。

2.改进完善了原有的培训模式

当前我国实施的“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长国培计划”等国家级培训项目所应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面授培训、网络培训、面授+网络三种,三种培训模式各有利弊。就面授培训而言,尽管面授培训可以实现近距离的直观接触,交流研讨互动性较强,培训者的体验感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如培训费用高、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微培训”不仅克服了面授培训的突出问题,而且创新发展了网络培训的优势,强化发挥其微型化优势,并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江苏省高邮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都应用“微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培训项目丰富,涉及电脑基础、办公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电子白板交互操作等,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并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8]“中小学校长在微培训中逐渐养成科研意识和培训习惯,将研究纳入微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培训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实现由‘经验型’校长向‘研究型’、‘专家型’校长的转变。”[4]

“微培训”除了被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以外,还被推广应用于企业培训中。如有人探讨了“微培训”应用于企业培训的问题,“由于‘微培训’时间和方式灵活,内容针对性强,可作为集中式培训的有效补充,对提升企业培训质量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9]“微培训完全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迎合了员工学习习惯的改变,随着社会化媒体软件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技术升级,微培训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完善空间”。[10]可见,“微培训”在企业培训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五、结束语

深刻认识“微培训”缘起背景、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是进行“微培训”研究的前提。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针对性、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等问题也是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微培训”这种新型培训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TheoHug,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learning:EmergingConcepts,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2005[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8.

[2]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m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2007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汪志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开展微培训的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3(5):4-5.

[5]严以华.用“微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16.

[6]张志兵.加强“微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教书育人,2014(1):33.

[7]牛麟.微培训下的中小学教师混合培训模式[J].成人教育,2014(8):89-90.

[8]肖东等.高邮:微培训给力教师专业成长[N].江苏教育报,2013-05-15001.

第2篇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培训者,我愿意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等等。 针对上述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参与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期冀这种培训模式能给一线老师带来更大的益处。

通过报刊杂志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参与式”培训方式在国内外均有人研究。而且,在国外,“参与式”培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训中。在国内,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也采用了“参与式”培训方式。但从新课程省级培训的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培训资源的限制,“参与式”培训还没有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教师培训模式。所以,有效的教师培训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措施。而且教师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方式,“参与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培训模式自然是最恰当的选择。经过座谈,我了解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培训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学员们其实愿意接受继续教育,更希望通过培训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且也愿意体验“参与式”培训模式。

我认为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目前,教育界提倡的“行动研究”、“校本教研活动”等教师培训方式也是参与式培训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采用参与式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培训的问题。为了有效的推行新课程,确保本次课程改革的成功,国家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师培训,特别应重视参与式培训资源的开发。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的推行者,让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探索出一套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乐于探索“参与式”培训模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人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需要“参与式”培训模式。成年人的学习倾向于实用,经验是成年人学习的最丰富的资源,成年人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意识,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能开拓思维、提高技能。

(2)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教师培训基本上一种“输血”型的培训,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其结果也是y以在教师中形成“造血”机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参与式”的培训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参与式”培训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培训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

(4)新课程提倡参与式教师培训。“参与式”培训过程,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演练。“参与式”培训为教师体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研讨新课程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氛围。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教师扮演新课程要求的角色,体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以及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心理学的观点提到,人的需要可分为内在性需要和外在性需要。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与此相反,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自己的实施,总结出参与式教学可借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热身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参与者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2.角色扮演法,是指运用或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让参与者进入相关角色,进行模仿、比较、反复演练,以求升华理论和提高能力。

3.头脑风暴,是使每个人都能提出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集体训练法。要求只规定一个主题或要解决的问题,让每个组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关键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与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4.小组讨论。参与者可以自由地交换观点和意见,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知识,运用技能,改变态度,但讨论可能偏离主题,组内可能参与不均衡。适用于参与者熟悉但又带有一些疑难的问题。要求教学时间宽裕,参与者之间比较熟悉,人数以30人以下。另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常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学;专业素质;专业态度

“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约3万人,参加“省培计划”的教师约15万人,参加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教师更是不计其数。根据收集的培训反馈意见,参培教师尽管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修养等方面获益匪浅,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培训内容、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法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形式,距离职教教师教学工作实践需求相去甚远。如何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恐怕是“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亟待研究、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与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按照每年参加各种培训不低于40学时左右的要求,积极参加教育部、省级和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安排的各种培训活动。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培训”,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如工人岗位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教师培训”过去常常与“教师在职学习或进修”等同,现在经常用“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来指代。专业发展意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要比培训更有积极性和明确目的。广义的教师培训,包括教师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成长活动,狭义的教师培训仅指“在培训机构里接受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学习活动”。本文探讨的中职教师培训是指在培训机构里参加的可以评估其专业成长和工作绩效的狭义培训。

目前,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约有60个左右,包括了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大型企业、专门培训机构等。由于这些基地的性质、任务、单位属性、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不同,对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解有较大出入。全日制重点本科院校往往把中职教师培训理解为该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等前沿科技信息的介绍、梳理、猎奇;一般本科院校则认为培训就是该专业的教授讲授“系统理论知识”、开设“科学专业课程”、写出“规范学术论文”;中职学校则强调“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大型企业和一些专门培训机构则“百花齐放”,培训要么等同于工人上岗之前的岗前教育、要么是在生产现场或企业车间走马观花地浏览参观,对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内涵、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清。

概括而言,过去几年中职教师培训实践的共同问题,一是内涵认识不明确,将职教师资培训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囿于“培训就是上课”的传统“知识教育”观念,认为“培训”就是讲本专业的“新知识”、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所谓发展的“新趋势”,将以教学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提高为主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混同于大学学历提高和研究能力提高为主的“学术”培训。二是职教特色不鲜明,很多培训机构参与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热情很高,但由于不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总结中职教师实践经验,一些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不了解、不研究,一味强调培训的“知识专业性”、“学科前沿性”、“师德普适性”,致使培训过程混同于“专业学科”训练,既没有“师范性”,更没有“职业性”。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

过去五年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量有了爆炸性增长,从2005年末的1600.05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2238.50万人,5年增加约638万人;同期,专任教师从71万人左右增加到85万人左右,5年增加约14万人①。大量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带来了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学历结构的高端化,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数量的匮乏,改善和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模糊、偏好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只会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其实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老教师都习惯了普通教育(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知识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忽略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强调教学方法的灌输、接受、死记硬背,忽略讨论、实操、实践,强调教学评估的笔试、背诵、一卷定终身,忽略知识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评估。

根据中职教师队伍现状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培训机构要明确培训的主要目的:

1.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中职学校绝大部分教师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度过的学习生涯,他们的价值观、思考模式、评价标准都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如教学就是上课、上课就是传授知识、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准绳、职校学生是差生,这些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氛围。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规模的日益壮大,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培训中职“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纵观当前中职教师培训活动,基本上还是处于沿袭普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在知识、能力、品德、教学法等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证书颁发或书面证明提供为宗旨的培训阶段。这样的实施定位是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的培养目标,以单向度的“传授输出-接受储存”形式来完成的,忽略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职业专业化的生成过程。

3.改进教师的教学表现。在过去五年的培训中,我们对来自全国22个省份17个班约500多位参培中职教师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目的是了解当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中职学生难教、课堂教学难搞、专业知识难懂、技能训练敷衍、学业评价糊涂。一句话,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原因何在?这是参培教师都想了解、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培训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

4.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与人才评价标准、教学活动规律与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形式和环节都与教师们长期耳濡目染、熏陶固化的教育教学完全不同。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教学路径和操作方法,必须经过个人的理论学习积累、同事的经验交流研讨、同行的思维碰撞启发,最终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教改活动中,这应该是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的落脚点。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职教师培训比较注重知识本位(knowledge-based)、专业技能本位(skill-based)和单向度输出的教学本位(teaching-based)。一本书可以教十年,一种操作技能可以通吃所有专业,灌输式教学天经地义。很多领导和教师认为,除了学历提高培训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证十分必要外,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学规律特点、职校学生心理特征和群体特征、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教学氛围营造和掌控等等,都是无所谓的。为了加强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树立正确的培训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概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肯定、赞同并广为流传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就成为各国教师成长的理论基石之一。中职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过去的学习经历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教学实践结合的开始,随着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家庭的、学生个人的、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变化,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观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那种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拿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就可以应付一辈子的教书生涯的观念,完全落伍于教学实践的需求。中职教师(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树立不断进修、不断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实操技能教学方法及职业态度的观念,与学生同成长、与专业同发展、与社会同进步。

(二)专业化发展理论

自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6年10月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以来,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或者应该看作是一个专业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第三章第六条)教师职业生涯应该从“职业的”(Vocational)向“专业的”(Professional)转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动态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仅强调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或仅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只有这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为教师专业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反思型教学实践

反思型教学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1987年由舍恩(Schǒn,D.)所提出,原意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反思,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将个体经验运用于某个艺术或技艺的特定训练的强化过程中,最终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Schǒn,1996)。奥斯特曼和克特尔坎普(Osterman & Kotterkamp(1993)将反思型教学界定为实践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表现所能够察觉水准高低优劣的直觉能力,其基本假设是:(1)人人都需要专业发展机会;(2)所有的专业都需要改进;(3)所有的专业都能学习;(4)所有专业能够负起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5)教师需要并渴望掌握自己表现的资讯;(6)合作能够强化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学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情景具有生成性特点,每堂课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所以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授方法、学生特点、组织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景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行动中反思”得来的“默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基础。

(四)成人学习特点

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其认知特点和动机特征不同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在认知特点上,成人的个性化直接经验和实践知识丰富、感性认识服从于理性认识,认知结构中既有以科学形态存在的成分,又有以经验形态存在的成分。培训中,他是以承担的社会角色(中职教师)的发展性任务作为学习的目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学习契机、以即时性的探讨和参与为学习组织。在学习动机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都与自己工作的发展、学习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自身的完善以及服务社会等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动机更为实际、明确,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因而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一项在美国的调查表明,出于职业进展这一类动机的成人学习者占在职和非在职调查总人数的48.7%,另一项中国在职人员中的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成人学习者出于职业发展这类动机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说,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最大动机是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最迫切的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转贴于

三、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内容

中职教师培训通常都专注于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中职生心理特点、专业教学教法等,尤其是知识和技能,成为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概言之,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本科毕业的中职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付教学工作绰绰有余,不足之处在于有效教学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等。根据我们的认识,当前中职教师培训应该抓紧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包括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技能技巧、学生心理特点和中职生群体特点等。

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比较,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能,不是承担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任务,而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企业,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级技能的操作工、劳动者。因此,中职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技能、学会操作、了解生产流程和认识企业文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重点。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的培训内容基本上与普通中学教师培训一样,以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学习为主,以讲授、静听、默记形式为主,教学中仍然要求学生“了解”、“懂得”、“理解”、“明白”、“掌握”等等为课堂教学目标,而“会做”这一基本要求往往被忽视。一句话,职业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掌握技能、会“做”什么还是视而不见。

(二)专业态度

教师专业态度重点是指教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国外的教师研究常常用“专业伦理”这个词(professional ethics),如美国“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早在1929年就制订了“教师专业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制订了“全英教师联合会会员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NUT members),台湾地区教师协会也制订了“台湾教师自律公约”(2000年)作为教师专业伦理的准则。

专业态度大体上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是19世纪下半叶时期引自西方国家,是产生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培训需求基础上的,相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历史积淀不深、社会地位不高,故职校教师也似乎低人一头。如何正确认识职教事业、认识劳动力培养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以实践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为主的职校地位,是中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者,在现行教育评估体系中往往被划入“差生”行列,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对他人的看法十分在意。中职教师大多是在精英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对不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数英的学生十分头疼,他们往往用自己读书期间的经验来教育学生,用空洞的说教和宏大的叙事来“矫正”学生,但事与愿违,学生反感,自己也疲惫,成效寥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做一个会夸奖、鼓励、激发学生的人,一个宽容、仁爱、坦诚的人,你的工作会有意思的多。

再次是对同事和他人的态度。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一个学历再高、能力再强、知识再渊博的教师,都是在同事支持、配合下做出成绩的,所以,在教师专业态度培训中,团结友爱、尊重体谅、互帮互让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专业骨干教师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打造至关重要,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专业带头人培训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对自己的态度。中职教师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教育对象完全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科专业变化快、工作量(周学时)超载、评比考核活动多、升职压力(外语和论文要求)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但是,诚实、自律、涵咏、宽厚,应该是做人的要求。不可否认,在当前社会价值观扭曲、人的心态浮躁、理想憧憬未来幻灭的大环境下,编造学历、注水文凭、抄袭论文、冒名替考等现象并不鲜见。中职教师培训应该在专业态度上加强指导,与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因为老生常谈就不谈、做人常识就不识。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过去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注重的是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及策略的传授,培训目的是通过专业或行业的标准规范,批量训练具有教学能力的人,培训形式是让教师被动地接受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知识。这样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增量,却未能将教师通过体验、理解、感悟所形成的个体经验总结、提炼、升华。机械的培训模式和学术性的培训内容难以融合到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中去,中职教师培训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上的“讲解记录背诵考试(或论文)”的路径上去了。

中职教师培训应该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界定为“实践知识”和“直接经验”,培训应该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架构上来,重视教师的个人知识,即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尝试、纠错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艾尔贝兹,1983)。实践性知识包括了个体经验,又超越了个人局限而走向对自身实践行为的反思。教师的学科知识同教师具有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样,也是实践知识,它是由一定的实践情境塑造的,也为这一实践情境服务。这里的实践性知识更像是波兰尼(Polanyi)讨论过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形(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关系,前者通常被描述为能够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学公式等来展示的“知识”,后者是未被作为“焦点意识”而感知的、未被精确化的、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在行动中起“支援意识”作用的知识。波兰尼认为,后者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必要基础。

第4篇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案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和鼓励者,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师资培训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应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引导培训者直接参与到培训内容中,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掌握培训的知识内容。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更好地提升培训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校长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中案例是其比较核心的部分,在案例学习中能够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案例培训中要求校长能够应用综合知识来分析在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观点。通过案例培训让校长在案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的案例现象,还能够对案例发表出自身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在对其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相应的学校管理能力,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二)培养校长的反思意识

应用案例进行培训时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并将案例学习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学习案例知识内容。在案例进行培训中能够提升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能力,使得校长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思考,促进校长的反思精神,从而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的应用

在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真实案例进行培训,以此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针对培训内容制定案例

在对中小学校长应用案例教学进行培训时要能够根据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在学校管理中主要存在学校管理各方面的难题,在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时要能够注重针对问题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来进行培训,以此更好地提升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能够根据实际,选择相联系的案例内容。在案例培训中应该能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等进行情景再现,在情景再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到相应的学校管理知识。

(二)注重培训过程

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时首先应经过理论讲解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学校管理相关课程内容,让培训者掌握最为基本的学校管理知识,从了解学校的发展轨迹开始,让具有一定学校管理经验的校长来给中小学校长进行讲解相关经验,通过结合学校实例进行讲解学校管理知识,以便使得中小学校长增长学校管理的经验。此外,可以通过参观和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为培训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管理活动,主要可以通过办学思想、组织规划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际参观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学习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以此提升自身水平。

(三)注重案例实施的效果

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的方式进行培训,在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学习部分,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时要能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部分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注重实践部分环节的实施,在实践环节中要注重其实施的效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要能够及时发现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以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在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案例培训时,并不是要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让校长亲自参与到案例学习中,注重校长对案例内容的吸收、归纳和整理。为此,在案例培训中要能够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四、结语

第5篇

一、以师德建设为支撑点,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主攻方向,夯实校本培训的坚实之基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桃江县重点做好了五项工作。一是做实师德体验工作。师德是教师的生命,必须抓牢、抓实。近年来,桃江通过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做好自我提高的各项事务,举办了教学理念辩论会和捐资助学等活动,要求教师撰写师德学习计划和日记。二是认真组织理论学习。采用教师自学、理论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不断进行理论更新。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文件和相关规定。三是开展专题教育。对教师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了教师以法治教的意识,整体提高了教师思想素质。四是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机制。把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学校评优树先的重要条件,增强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五是开展了“正师风、立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德风尚。

二、以转变观念为立足点,以服务新课程改革为目的,构筑校本培训提升之柱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转变观念是重要的前提,而观念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校本培训的核心问题。首先是目标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新课程的目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发掘他们的一切潜能,自觉地研究学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切实改进教学,变传授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心理因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教法观念的转变。我们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要培养勇于创新、开拓型的人才,只注重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健全个性。教学方法要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真正体味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校本培训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和新课程改革接轨的问题。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各自优势,找准它的结合部,把线性的接受式学习与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因此,我们的校本培训立足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今后的发展;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学会教学”。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任务。

桃江县开展的校本培训努力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的局限性,将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困难,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所带来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缓解集中培训所带来的工学矛盾和经费困难的问题。桃江县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桃江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对各乡镇中心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成立校本培训组织机构,制定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各中小学校要有校本培训的长期规划、学期计划;教师要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另外,校本培训工作在一年一度的师训工作会议上和年度师训工作计划上都有专门强调。

三、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打造校本培训管理之梁

校本培训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使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人才。桃江县注重教师业务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本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原则,不断改革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起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运行机制。

为了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桃江县构建了由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各中小学校的校本培训四级管理网络,制定了专门的校本培训工作年度考核评估细则。细则从中心学校到各中小学校再到教师个人,分层次对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归口对各中心学校校本培训进行指导、督促与管理,一年一度的师训工作检查与评估,校本培训工作是重头。对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肯定先进,鞭策后进,使全县校本培训工作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的的良好氛围。许多中心学校探索出了一系列校本培训的管理办法。桃花江镇中心学校的“四个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校长负责机制),修山中心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方略,灰山港镇中心学校的各类教师培训制度等,措施得力,制度过硬,确保了校本培训的高效有序开展。

近年来,桃江县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⑴举办校本培训骨干班,培养校本培训“领头雁”。为了培养各基层学校校本培训的骨干力量,县教师进修学校共举办了三期由中小学教务主任参加的校本培训“骨干培训者和管理者”学习班。主要了解什么是校本培训、为什么要进行校本培训、怎样实施校本培训、以及学习国内外校本培训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骨干班学员结业后必须组织所在单位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有关知识的学习,指导所在单位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并协助学校制定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⑵明确校本培训指导员。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校本培训,教师进修学校指派了一部分资深教师担任校本培训指导员,定期到各乡镇指导、督促校本培训工作。校本培训指导员系统地向一线教师讲授校本培训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和一线教师一起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校本培训过程中的困难。指导员们既能掌握校本培训的第一手材料,又能在校本培训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的质量。

⑶设立校本培训点校,及时推介校本培训典型经验。要求每个镇中心学校都要明确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作为校本培训的点校,各点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研究和探索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为其他学校的校本培训树立榜样,做好示范。目前,许多点校的校本培训已经形成特色:桃花江小学的研训一体、灰山港镇小学的自修反思、小山湾小学的校际合作、双江完小的案例培训、瓦渣湾小学的师徒结对、新桥小学的教师读书、大栗港小学的沙龙对话、高桥中学的教学论坛等点校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原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顾松麒同志亲临灰山港小学的校本培训活动,对灰山港小学的“自修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提高”的培训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教师》杂志第一期报道了整个活动过程。桃花江小学制定的《教师成长十年规划》和教师“三格”发展性培训目标,为全县的校本培训工作树立了标杆。该校共培养出了特级教师9人,被人们称为特级教师成长的“摇篮”。益阳市教育局局长熊国平同志考察、了解桃花江小学的校本培训情况,指定该校为2008年益阳市师训工作现场会会址。

⑷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调查发现,“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有何异同”等诸多问题,在许多教师中仍然概念模糊。为此,2007年,桃江县申报并立项了《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十一五”市级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积累,课题组成员编写了《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践指南》一书,此书涵盖了校本培训的概念、模式、方法、制度、管理等内容。现在,《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践指南》已下发给全县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作为2009年教师业务学习的主要理论读本。2009年5月,申报的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又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一般性资助课题。2009年4月,桃江县教育局召开了由各中心校校长、业务副校长、各中小学校校长参加的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研讨会议。会议进行了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引领、领导讲话等活动,高桥中学的“四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桃花江小学的教学沙龙活动,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桃江县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一是课题培训。从课题研究入手,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二是“案例式”培训。观看名家高手的“示范课”“观摩课”“课堂实录与说课评课”,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归课堂,让教师在“做案例”(在收看一堂课的同时,要求教师仿学一堂课,创新一堂课)中去体悟,达到以案例来培训教师的目的。三是“教学反思”的培训。引导每个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组织发动,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讨论加以解决。力求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工作上、思想上,达到明朗化、任务化、实效化。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五是开展自我培训。要求教师们针对自身的不足,开展多方位的教学自补、自救工作。六是组织班主任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培养学生养成性习惯和自主发展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七是搞好校本教研活动。注重抓好年级学科教研工作的改革问题,加强全体教师的合作,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八是组织教师论坛。让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外出学习的体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以调动教师参与热情为推动力,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艺术为目的,搭建校本培训创新之桥

⑴目标明确。桃江县把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学校的实际和全体教师。一方面,让学校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培训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和选择权。另一方面,培训突出以教师为本,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在培训中注重了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⑵现实针对性强。校本培训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着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重视教师的实际缺陷,特别是在课程教法、教育技能方面狠下功夫,努力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使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中美比较

新教师初到岗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 ,如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工作任务、现实落差等现实困境。而新教师阶段的专业发展会深刻地影响该教师后期的发展品质。正因为此,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我国近年来也一直在大力推进高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及开展有关的入职培训,《教师法》及《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高校教师资格标准,使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并且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大众化的来临,大量的新进教师普遍存在着素质、学历、能力等方面与高等教育发展不适应的状况,现有的入职培训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展更为积极有效的培训,使新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美国教师入职培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国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介绍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30 %~50 %的教师会在5 年内离开教师队伍,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5 倍之多。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教育大改革,其中教师和教师教育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1963年,科南特在其发表的《美国师范教育))(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报告书中,最早提出开展教师入职培训,建议在教师最初的试用期内,对新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自此,美国教师的入职培训从此开展起来。美国教师入职培训自1963年开展至今,在基础教育层面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和培训体系,到1999年,全国已有3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入职培训成为美国教师教育体制的一个正式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措施。

在高度自治、崇尚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领域,新教师培训也得到重视,不过往往是由各高校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生涯开展。归纳起来,美国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有以下特点:

1.良好的保障机制

美国各高校通常会在教师发展及培养方面有详尽的政策或方案。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教师网页进行介绍。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就明确提到了关于新教师培训的理念,“一个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其卓越教师计划(Faculty Teaching Excellence Program)提倡反思教学(reflection on teaching)、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ers),互相学习,取长补短(learn about teaching best from one another)等。

2.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美国大学都非常强调给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和锻炼教学技能。其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新教师培训项目一般都集中在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和了解、熟悉新环境两方面。在教学训练方面,会采用多种途径让教师迅速掌握如何设定课程和模块的教学目标、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开展教学以及如何给学生反馈和评价等等。常用的方法有模拟教学、课堂录像、教学咨询、讲座和讨论会、教学档案袋、小型教学改革资助等。

3.全面的评价体系

哈佛大学侧重学生对课程及任课老师的评价(Students’Evaluations ofCourses andInstructors),注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来改进教师教学。对每学期在研教院任教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表现是关系其合约续签和晋升的四个关键因素之一。对比高资历的教师而言,青年教师更倾向于逐年改变其教学方法。

二、中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基本情况

1.有较规范的培训制度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为确保调入高校任教和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尽快树立正确

的教育思想,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我国开始探索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入职培训,主要是以岗前培训为主。1997年,原国家教委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结合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细则》要求,凡新补充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教师都要参加岗前培训,目的是使广大青年教师初步掌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增强职业意识和依法从教的自觉性。岗前培训制度是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的基础,是为适应大学教育教学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入职培训”。

2.有较全面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培训网络

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使新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具有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根据规定,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共开设四门,分别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总时数为110学时。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岗前培训工作主要由全国各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协调和组织。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体系。

3.培训促进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岗前培训制度在各省市已试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为建立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多年的实践中可看出也有不少问题存在,已不太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1)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多数高校把岗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阶段性”工作来进行,很少将其与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而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许多新教师则认为培训是为了获取教师资格证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其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把培训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起步。

(2)培训内容偏窄,培训过程重理论轻实践。表现为:一是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二是基本缺少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考核方式不全面,重结果轻过程。目前教师的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4)培训时间过短。由于新教师到岗一般是每年6月底至7月初,因此,各省基本采取两个时间段安排培训,一是培训放在暑假期间集中学习,约15天左右,二是安排在开学之后的双休日进行。扩招之后,新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参与培训的时间往往达不到要求,客观上造成学习时间过短。

三、借鉴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经验,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新教师培训

综上,我们可得知,同美国高校相比,我国的新教师培训有其特色和长处。但也确实有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适当借鉴美国新教师的入职培训经验,可对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培训的职能,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1.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发展,培训结合其专业发展的目标来进行,为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的制度环境与学术自由空间,以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转变入职培训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培训和考核机制,明确培训中各方的义务及责任,保证培训工作有效开展

199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已提出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转变:要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

3.改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加强校本培训

新教师培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应注重教学训练。理论部分可由培训机构组织进行,而学校层面应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李远, 严志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

第7篇

论文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第8篇

随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水平、综合素养、专业发展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未来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自身的提高对教育的作用是无法衡量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育中也是无法动摇的。因此,教师的发展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不可停滞与忽视的。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

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日的教师》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教师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就不会有多大的提高。没有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教育改革重点放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授课方法的改进,更有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形成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处理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性的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教师终身教育系统工程,包括职前在校阶段、入职前培训及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培训。所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1.3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不仅有阶段性,更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进修自我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2教师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常对参训教师以政策性的手段予以督促,使得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带有抵触的情绪。同时培训者在前期制定培训方案时未经过详细的训前需求调研通过自己的预设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以宏观理论知识为重点,我们忽略了教师他们真正的需求,在一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我们无法给予帮助。我们把参训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培训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

2.2忽视参训教师的选择权

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声和需求,教师没有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地点等可能性,同时在训后也无法表达自己对培训效果各方面的意见,整个培训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体统一的集体培训,单调沉闷的授课方式,缺乏人情味。

3教师教育培训管理对策思考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时教育事业一项大事,它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更影响教师队伍甚至整个教育质量和水平。

3.1完善培训机构,明确研究课题

培训机构应对受训教师出发,依据受训教师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出发,确立研究课题,提高教??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师专业发展,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我们势必完善我们的培训机构,以教师发展需求为根本,体现科学前瞻性。

3.2提高培训者专业化素养,启用科学管理方法

培训者是培训内容理解和制定第一人,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关键队伍。他是培训工作纽带,是信息的传达者和执行者。因此,培训者需要学会倾听,学会融合,学会组织,将前期调研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基于参训者的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培训者需求熟知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难,要明确新的教学改革动态,切实有效的制定培训计划。

3.3选择实用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案制定前,培训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需求。培训者根据汇总的信息,精选高实效性的而培训内容,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完善培训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力推她们渴望的指导教师,或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可以通过集体培训、挂职培训、小组研讨培训等形式,充分尊重教师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历,取长补短,开拓眼界,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完善评价机制,评价式培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问卷、座谈等形式,训后评价可以及时纠正培训的偏差与不足,为下一次培训思路作调整,使得培训工作沿着正确轨迹前行。

3.4提高参训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进步的主要途径,通过反思可以逐渐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