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血液的化学元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校园文化; 财会教学; 企业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3;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105- 01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全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反映学校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职工具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它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尤其是其中价值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探究中研究的关键。
2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1) 精神的表现。学校精神的表现通常用标语、口号。如:一个学校的校训、校风;学校中单位主体班级的班风、学风等。企业精神的表现通常也用标语、口号。如:“创新、求实、开拓、奋进”。
(2) 制度建设的表现。学校要实现持续发展,管理中的规范、科学、长效是不可或缺的。如《教职工日常规范》、《学生的一日常规》等制度化的规范。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要完成经营目标,就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
(3) 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来进行,以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关注程度,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如教工之家的活动、体艺节等。企业文化建设也可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关注程度,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沟通。如有的企业每天全体职工的两操、一定时间内的集体旅游等。
(4) 对外宣传的表现。办学校如同办企业,需要让社会公众了解。我们可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特色与学校的同比优势。如:电视台(广电局的电视、学校自身的电台)、学校的招生简章、学校的网站等。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经营形势也可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如:内部杂志、公司的网站、厂报、橱窗、征文活动等。
3 会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可能性
(1) 相通的关键词。企业文化中有很多关键词如:客观、诚信、保守秘密、遵纪守法等,在中职财会专业教材中也出现了这些词汇。在教学中可以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操融入那些高尚的企业精神境界之中。
(2) 目标的共同点。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有着共同点:提升人的价值,尤其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中职财会专业教学面对的是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向已经很明确即学会计专业知识,到一个企业工作,这就是在中职财会教学中需要把握住的针对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得去企业、有效服务于企业,更能留在企业。
(3) 教育的兼容性。中职会计教学设计要有“职企化”的导向,改变原来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育割裂开来的现象,更好地形成一种与企业交叉、向专业辐射、与企业实践贯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相结合, 使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互相衔接。
4 财会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时存在的主要缺失
(1) 认识上的缺失。由于课时的限制、师资的不足等因素,多数情况下,没有把财会专业的教学与学生将来长久就业结合起来,很大程度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持证书进入企业后,由于平时教育教学中企业文化因素引导的不足,学生不能即刻上手,最终成了进得去,不上手、留不住的“人才”。
(2) 投入上的缺失。许多学校设施不足、设施的文化功能不全;文化建设的队伍水平不高,如专业课老师,熟悉专业理论,但缺失手工以及电算化处理账务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财力。职业学校尤其是地方中职学校由于观念的不同、经济的拮据,从而制约了物质层面的投入。
5 财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 思想上重视。在教学内容上,要将企业文化作为介绍对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给讲授企业文化安排足够的时间。
【关键词】新疆伊犁州;血液净化室;护理管理
【中国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0-01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导致的尿毒症而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满足日益增加的血液净化患者的要求,降低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液净化是操作性较强的专科护理技术,由于操作环节比较复杂,在透析中容易出现一些操作问题并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1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1.1 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血液净化技术性强,风险性高,护士操作量大,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针对血液净化室的特点,我们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2 规章制度落实。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在血液净化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把安全预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使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我科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透析器复用规范》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并不定期组织考试,适当将考试结果与奖金挂钩,奖优惩劣,以此督促护理人员自觉学法,用法。同时我们还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评,以实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汲取教训,防范于未然。
1.3 严格护士专科理论学习,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要求我们护士要掌握血液净化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中心各种常规技术操作,并将操作流程化、标准化。技术操作娴熟、具有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一支队伍。新老、强弱搭配,互相协作,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以适应病人需要为目的,搞好各种协调,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应经常不定时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总结分析,调整管理重点。
1.4 加强风险意识防范,提高护理质量:环节管理是深化管理内涵的重要任务,针对本专业特点,每周举行全体护士座谈短会,形式和内容多样,学习新知识。同时加强护理各环节的医疗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的落实,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要求对血管直穿病人尽量一针见血,杜绝反复穿刺,严防血肿、出血。针对目前颈静脉置管术的广泛应用,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
2. 护理安全管理
血液净化为一种间隙性的透析方法,在治疗间期易形成容量负荷及血压增高,加上肝素等抗凝剂的应用,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使死亡率增加。因此,加强血液净化室护理安全管理,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重要。血液净化室应成立护理安全监督小组,建立护理差错缺陷登记本,随时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
2.1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定停电、停水等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每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应急事件的演练,以确保意外事件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治疗工作,保障患者连续治疗。
2.2 设备物资安全管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程序,处理常见故障,做到安全使用、安全保养。建立健全设备维修制度及执行登记,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对本室物资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并进行月库存成本清算,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体会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广泛开展,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血液净化治疗是提高了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急性中毒病人的死亡率,血液净化的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法律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护理管理,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有效的血液净化,减少血液净化并发症,加强血净化室的护理管理,培养血液净化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专业队伍,护士综合能力提高,
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及交叉感染的流行,护理质量综合指标逐年上升,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过程。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质;类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在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已发生演进的今天,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文化进行自省与创新,建设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的校园“类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时刻感受行业职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在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交叉越来越明显的职业背景下,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成为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纵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方式,还存在如下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从学校和教师角度上看,能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但往往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显性素质的培养,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角度上看,同样存在着重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养成的状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冰山理论”,其实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上忽视主体性
传统上职业教育的“作坊模式”往往处于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境况,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创新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在倚重于“工具理性”的传统职教观的影响下,不免致使学生成为“工具之人”而缺乏后续发展能力,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本性目标发生偏移。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上存在封闭性
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学校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互动,难以获得教育外部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利用,学校的职业文化发育不成熟,在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资源利用上存在着封闭性,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仍然没有摆脱囿于学校内部的“经论教育”的桎梏。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已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单纯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变革,而在于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创新,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体的默化教化功能和对学校组织的导向前瞻功能。现如今,传统上作为教育外部要素的企业正演进为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高职教育事实上已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的三元结构。从文化的层面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属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势必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所N涵的企业文化的特质。高职校园“类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客体文化融入于校园主体文化的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应然的文化形态,是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在校园文化上的必然表现,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下的文化创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内涵特质
表现形式上,校园“类企业文化”是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校园文化积淀的成果。其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以及教学模式和要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特点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五结合”形态的大学校园文化。其外延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等校园活动延伸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园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校园景点等具有企业特征的学校建设和活动中。结构上,校园“类企业文化”应包括类企业物质文化、类企业制度文化和类企业精神文化三大核心要素。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物化层面上的设计理念、所具功能和服务指向上兼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属性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属性。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的建设,以及在校园景观布局、标识指示等学校视觉识别(VI)系统中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真切地通过行动和视觉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情景和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而且为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默化的环境。
1.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元素,建设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
学校所有的实验实训场所模仿企业车间设计,让学生时时感受企业氛围。实验实训楼墙壁展列体现企业职业要求的格言警句,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
2.引入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元素,建设校园道路和景观
针对学校的教学楼、基地、道路、景观等建筑物,在设计、布局上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物化环境,传递出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职业化特征。让学生在校园里直观地感受职业文化,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这种“类企业物质文化”校园景观和道路的命名,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凤景线,而且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创设企业文化宣传长廊
选择一些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大型医药类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订单班培养的企业,将这些企业的物质文化内容制作成宣传展板,定时定期在校园里做常态化展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更多地感受不同企业的物质文化内涵。
(二)类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把企业行为识别(BI)系统合理导入学校的行为文化中,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与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在行为要素的养成上具备更多的职业特质,包括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工作规范,生产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操作规范以及勤务态度、待客态度等,用以培养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显性职业素质。
1.举办企业员工职业行为规范讲座
为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职业情操,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定期邀请医药企业负责人来校做讲座,介绍作为企业员工如何养成职业道德、遵守操作规程、保守企业秘密、忠诚职业和企业等方面的应知,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如何融入团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让企业专家详细介绍职业行为素养的构成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化塑造等问题。
2.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
为促进学生早立创业之志,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勤练创业之能,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增强创业意识,做一个有信心的人。学校可定期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例如,通过“优秀企业家进高校讲座”“企业走进高校现场招聘会”“组织毕业生参观优质企业”“开办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邀请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指导,并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就业创业工作情况。让企业专家与学生分享他们立志、成长、创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拼博进取,走向成功。
(三)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制度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立起蕴涵企业特征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合理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具有“教育工厂”意蕴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显性的和隐性的职业素质全面培养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上形成保障。
1.筹建企业“准员工”式的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构建学生企业实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学生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将学生生产实习、教师实习指导和实习走访等管理工作纳入网络平台,在全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要求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实习状态,严格按照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实习管理。这不仅提高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效能,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2.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
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一是以校领导、教授、企业家等为成员组建专业设置委员会。二是以资深教授、专业带头人等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骨干教师、院(系)教学行政领导和学生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成员,组建院(系)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三是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工作恳谈会”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作方式、学生实习管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将来自企业一线的人才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生产技术标准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标准之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以企业化操作规程开展实验实训教W
按照相关企业的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以企业的高要求和严标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场所走廊墙壁上,展列相关企业工作规范,让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企业一线要求的实验实训操作规程,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实验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相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以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采用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与要求相匹配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得到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的系统性养成。
(四)类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组织在精神层次上所奉行的生存哲学、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处事原则等,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校园“类企业精神文化”的创建,就在于要把企业诸多在精神层面的精华有机地融入于学校精神之中,使企业理念(MI)固化在学校的物质和制度之中,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引入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利用校园网络、校报班刊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开设企业文化讲座、毕业生工作经验交流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在舆论氛围和导向上将诸多著名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活化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熏陶中得到默化、在思考中产生深化、在反省中实现内化,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教化和熏陶。
2.常态化开展培养竞争精神的技能竞赛
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技能竞赛,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其中,设计系列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冠名,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在校园中营造笃学精艺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创建,使得作为校园文化亚文化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被赋予鲜明的企业特征和职场色彩,同时将校内和校外两个不同教学场所有机统一,突破课内与课外、暑假与在校学习等时空限制,将教学、管理和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培养,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与诉求。
参考文献
[1]丁正亚.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4(5).
[2]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关键词:外语专业;传统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93-02
一、引言
随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新的世纪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和交流必将愈来愈频繁。如何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让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灿烂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推广传播,这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青年的主体,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必将担当起向世界传播我们悠久文化的重任。然而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一方面因为学校的人文氛围没有综合类院校浓厚,所受的传统文化素养熏陶有限,另一方面又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方向多是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也直接进入有涉外联系的经济领域工作,对外交流的机率反而更多。那么经济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水平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到底怎样呢?他们能否担当起对外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从教的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汉语文化素养及相应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调查,希望能窥豹一斑,了解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真实水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
二、现状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专业学生,采取以班为单位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重点有三个:第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第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如何;第三、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如何。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选择题形式。列出几种观点由学生选择自己最赞同的一种。该题不存在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内容涉及对传统道德、儒家学说、传统节日以及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的态度。第二部分采用填空题形式,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第三部分采用翻译短语的形式,也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内容涉及传统节日、饮食、民俗、象征性文化概念等。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习者说明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问卷在课堂上由学习者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课题组从本科和专科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本科随机抽取的班级是经贸英语Q0543班,是本科三年级学生。专科抽取的是商务英语Q0731班,是专科一年级学生。这样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外语系本专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一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一:本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5人,回收有效答卷33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受测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比如对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有93%的人表示从小耳濡目染。而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读书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33%的人表示一直也是他们的理想,57%的人表示会考虑这一理想。对于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72%的人表示很欣赏,24%的人表示大致掌握一些。对于自己最喜爱的节日,69%的人选择了我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经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文化上的危机存在。比如66%的学生对经史子集不太了解。还有对最喜爱的节日的选择,有21%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一个舶来的节日和自己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来比较,这一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深刻的反映了外来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表二:专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7人,回收有效答卷29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班和专科班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差别不大。
第二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表三:本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设计了8道问题,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满分8分,及格分应为4.8分。统计结果显示被测学生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得分5.03分,及格率为63.6%。最高分为满分,平均分也在及格分之上,及格率也在60%以上,这表明经院外语系的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该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最基本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最低分为零分的现象以及接近27%的不及格率都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这一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极为欠缺的。
表四:专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比较表四与表三,发现在这一部分专科班和本科班学生差距很大,平均分比本科班少了1.97分,将近两分的差距在总分只有8分的时候是巨大的。而21%及格率相对本科63.6%的及格率也存在巨大的落差。这说明专科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虽然比较积极,然而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却很有限。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三部分测试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表五:本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共设计了四组词语翻译,每组包括三个文化概念,第一组涉及节日名称,第二组涉及中国文化的象征性概念,第三组涉及民俗,第四组涉及饮食名称,共12小题,满分12分,及格分应为7.2分。本题最高得分9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得分5.27分,相当于百分制的44分,及格率为24%。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用英语合适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对面包牛奶火鸡等西式餐点的英语表达耳熟能详,而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传统中式早餐稀饭馒头豆浆油条,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这就意味着,在文化的交流中,他们只可能成为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客观上没有能力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弘扬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表六:专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表六显示专科班学生基本不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十分热爱的。他们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对民族节日的喜爱,对传统艺术的欣赏,都使我们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之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就不是很乐观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专科班的新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陌生使人忧心。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则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都十分欠缺了。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尚且如此有限,就不用说广大的非大学生青年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在新的时代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能不能继承下去,能不能发扬光大,乃至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可以说,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位于中国腹地的一般经济学院还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加强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是十分紧迫,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中国文化内容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采用全英文讲授,或者以英文讲授为主,汉语讲授为辅。这是短期内加强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全面系统集中地学习中国文化内容及其英文表达,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强化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有条件的话,还可邀请外籍老师和外籍留学生参加讨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好奇定会使讨论更生动难忘。
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方式之一,课题组已经在本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及其英文表达》公选课,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或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对比的内容。这一点是目前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普遍缺少的。以往的英语教材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英语阐述。这一缺陷亟待纠正。比如在教材中选入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我国文化的文章,或者外国人撰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帮助学习者多角度地感知母语文化。
第三,英语教师也应该热爱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在英语课堂上不再是单一介绍目的语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知识,而应该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教师可以就教材内容联系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通过作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等形式向学习者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还可以任务(task)形式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中国文化、两种或几种文化对比的作业,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充分准备。
第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一方面要主动阅读一些中国文化经典著作,比如经史子集和一些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名著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经常浏览一些国内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如China-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Weekend、Shanghai Star,留心其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还可经常收看CCTV-9的文化节目,从视听的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享受,学习其中的英语表达。在和外籍友人交流时, 积极主动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丰富文化,这些交流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积累跨文化的经验,更能积极正面的宣传我们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帮助我们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极其启示[J].基础教育
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振亚.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校园文化
1.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而现有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常常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苦于找不到中意的单位和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频繁奔走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能力是就业的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导向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核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职业能力大体上可以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层面。通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职业态度、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自行安排吃穿住行)以及正确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它是一个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某个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如会计必须能够做账、用账,记者应该知道如何采写新闻,秘书应该能够从事办公室事务管理,具有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等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进行的技能训练,大都针对的是特殊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通用能力也许更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频繁跳槽或失去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而是缺乏通用能力:或者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工作散漫,得过且过,等等。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路径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2.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然是一种就业导向教育,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如何,怎样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2008年第4期公布了一个针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报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研究》。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选择比例排序(%)为: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倾向(77.4)、勤恳踏实、敬业奉献精神(70.8)、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61.9)、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61.7)、心理素质(60.1)、创新意识和能力(55.3)、团队合作能力(52.0)、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47.6)、动手操作能力(46.0)、文明礼貌,亲和力强(39.9)、人际交往能力(37.3)、身体素质(36.7)、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35.3)、组织管理能力(27.1)。[1]
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因素而外化的适应和满足社会的质量。企业管理者看重的员工素质包括:文明礼貌、尊敬师长、谦虚自省、勤恳踏实,能够经受挫折和压力,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企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要求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反对随意毁约、违背诚信,反对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反对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要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能力是一个人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企业管理者所看重的员工能力,依次是:获取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麦可思公司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中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分析表明: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积极聆听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这两项能力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帮助;而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地方为“实习或实践环节不够”(41%),其次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5%)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4%)。[2]
肖云等人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9%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而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另外,61.5%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他们建议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3]
上述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合格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
3.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活动的主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内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教育导向功能,它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情感信仰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为深入了解当代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我们于2008年11月至12月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对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5.35%的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很有必要”,61.51%的同学表示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很感兴趣”。在“最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位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显示出当代高职学生对实践性、创新性、主动体验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所偏好。对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收获,67.42%的同学认为最大收获是“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能力”,24.03%的同学认为是“认识了新朋友”,“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开阔了眼界”。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是维系全体师生员工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加强人际沟通、完善人格塑造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学生自愿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分,是社会分工条件下学科专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教育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第二课堂在内容的丰富性、时空的自由性、参与的主动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文艺体育、技能竞赛、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等,都是第一课堂无法完全涵盖的。这些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很多与课堂中的专业学习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但是有助于学生促进个性发展、丰富个人阅历、增强组织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改善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塑造,这些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和日后发展所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锻炼。因此,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3.1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三大功能。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堂或实验室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教学场所,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被当作学生能力考核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只把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的本分,而把参加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看作是份外之事。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仅仅被当作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缺乏科学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学生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凭自己的兴趣,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收效甚微。
当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传统教学计划的翻版。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分解、主干课程介绍、教学实践安排、教学计划进度,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必选内容。而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必然产物。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轨道上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就是要彰显“第二课堂”教育功能,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必须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至少参加哪些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在何时进行、怎样进行、由谁组织,如何评价,以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理衔接。
3.2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很少或者从不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古代书院,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行为导师,这个优良传统随着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而早已被抛弃,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教师对参与学生文化活动完全失去兴趣与热情。加之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和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更应该把第二课堂看作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因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应该在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而这一切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文化活动的热情,使教师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必须保证教师对专业性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能够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必须保证教师对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等同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
3.3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在人格塑造和技能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令人担忧。11.41%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经常在寝室睡觉或上网,觉得生活很无聊”,21.59%的学生的业余时间是在“谈恋爱、娱乐、逛街”中度过的。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36.25%的同学表示“兴趣一般”,2.23%的同学“没有兴趣”。在“你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问题上,22.2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还有2.4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少数人是为了交朋友或纯粹跟风。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因此,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必由之路。
为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及奖学金的评定提供依据,有必要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把德育、智育和综合素质发展作为考核项,对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以及道德修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
3.4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3月25日,、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文(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提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工作,以用于记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堂教学成绩之外的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要反映学生组织和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要反映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要反映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要反映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技能培训及其它”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
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明确每一项活动的目标与类别,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确定每届学生在不同学期的工作重点,科学规划并合理安排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地参与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提升综合素质,稳固职业能力。
3.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高级形式,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其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青年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使其最终走上创业之路。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应该由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构成:开设“创业论坛”以激发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培训”以培养创业技能,分享创业经验;参加“创业竞赛”以鼓励创业实践,展示创业成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园,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4.结语
基于我们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过程中的意义、途径和方法的认识与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作为培育目标,因此,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应强调人才的“实用价值”,更应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可能完全依靠第一课堂来解决,它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培养。
第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第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二是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三是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四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五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性。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快成才的必由之路。
附注:
[1]http:///article/200804/200804290226.shtml。
[2]《麦可思研究》2010年9月下旬刊(第55期)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高教探索》,2007年第6期
【论文摘 要】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分析,论述了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1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特性、发挥高职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较强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1.2 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一种新型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胜任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生存、持续发展下去。否则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率低,则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那么学校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
1.3 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就业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最能反映和体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内在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特质。只有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错位竞争,也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2 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考者,主导整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
2.1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与行业道德规范的对接。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要溶入到职业所要求的道德操守中。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行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融入行业特色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讲授式或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以纪律意识教育为核心,严格纪律约束,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强、自立意识。
2.2 指导学生夯实职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力成为谋职必备的重要条件,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高职生具备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立足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职业形成感性认识。职业能力中的基础是岗位技能,它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顶岗、胜任岗位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岗位技能的举一反三、学习创新等应用发展能力反过来又提升了岗位技能的水平,形成基本职业能力,这也是学生从业后企业进一步要求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随着学生向岗位的深度、广度发展,企业要求其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职业转换、推动企业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这也是企业所期待职业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2.3 帮助学生融入职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该文化又被企业的职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演化,有些被职业人内化为职业文化。高职院校在培养不同行业的职业人时,应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作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内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度融合、有机培育,使高职毕业生走上岗位时自觉地认同所在企业的价值理念,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快速融入到所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中。
3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他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3.1 多渠道多方法,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应用各种有效方法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一是,以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加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二是,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回学校。三是,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讲解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要求获得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探讨,从而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四是,在专业实践中运用“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以科研促教学及双师素质的培养。
3.2 创新学校机制,激励优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同时创新学校机制,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是,安排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建设专业实验室、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贯彻以老带新的组合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二是,定期开展以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计划,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其掌握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教材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部分教师取得某些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3.3 聘用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联系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科研单位和其它院校聘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高超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鼓励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而且大幅度的推进兼职教师指导学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本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发达国家高职课程设置开放性的先进经验,做到职教界和企业界密切结合,听取企业界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合理定位课程目标,适时修订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保证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科技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并保证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零距离”适应。二是,强化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参与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抓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或设计大赛、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做好毕业生的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
参考文献
1 谭满益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8;29(13):38~41
关键词: 城市土壤 重金属污染 人体健康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挤,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城市土壤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城市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其中以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已被许多学者作为指示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目前,对于重金属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重金属是指原子密度大于5.0g/cm■或6.0g/cm■的金属元素,这一大类元素大约有40种。(2)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钙的金属元素,即从钪起为重金属。(3)重金属即为有毒金属。
上述三种定义都欠准确。例如,尽管金属铝的原子密度只有2.7g/cm■,但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生物健康表现出极大的伤害酸性环境中,它的毒性随着溶解性的增加而增加。鱼鳃对铝离子中比较敏感,阿尔茨海默氏病是铝累积在脑中而引发的疾病。而某些元素的原子密度虽然大于5.0g/cm■或6.0g/cm■,但并没有表现出潜在的毒性。
重金属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具有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特点:第一,重金属在环境中不会被降解,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络合或螯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进行迁移转化,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滞留在环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险。第二,有些重金属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只有超过一定浓度时,它们才被称为污染物,会产生更高的生物积累,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副作用;有些重金属为生物的生长发育非必需,它们具有与许多矿物营养因素相同或相似的外层电子层结构,能通过扩散和细胞膜渗透而进入生物体内,发生生物累积。这些金属在环境中只要微量存在,即可产生毒性效应,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第三,环境的中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重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第四,重金属在进入生物体后,不易被排出,在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作用十分明显,在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可成千上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蓄积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的性质,而且关系到植物、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而且一旦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就很难彻底消除。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多源性、隐蔽性、一定程度的长距离传输性和污染后果的严重性等特征,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元素进入城市土壤后,由于其迁移性极低和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特性而被累积于城市土壤中,然后通过风力、水力或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及人类健康和恶化生态环境。在人体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元素参与其间的高度精细的化学反应。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而且在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死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的适应与驯化,形成了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人类的疾病多是机体在化学性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性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心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临床症状。
决定某种化学元素对人体有害或无害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元素的量。德国科学家在研究生物必需元素时,发现植物缺少某种元素不能成活,元素适量时茁壮生长,当元素过量时就显示出对植物的毒性,甚至死亡。重金属摄入人体内,一般不会发生器质性损伤,而是通过化合、置换、络合、氧化还原、协同或拮抗等化学的或生物化学反应,影响代谢过程或酶系统,所以毒性的潜伏期较长,往往经过几年或几十年时间才显示出对健康的病变。已有研究表明:某些有毒的重金属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
重金属与人体健康的部分调查情况:(1)对人的肝有影响的是As、Be;(2)对人的肾有影响的是Cd、Hg、Pb;(3)对人的生殖有影响的是As、Cd、Cr、Hg、Mn、Pb、Se、Tl;(4)对人的神经有影响的是As、Hg、Mn、Ni、Pb、Sn、Tl;(5)对人的视觉有影响的是Hg、Pb;(6)对人的免疫有影响的是Ni;(7)对人的呼吸有影响的是Cr、Ni、V、Pt;(8)对人的皮肤有影响的是As、Cr、Ni;(9)对人的心血管有影响的是As、Cd、Pb;(10)对人的血液有影响的是As、Cu、Pb。
近一个世纪来,各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的发病率在大多数国家居于前三位,病人人数逐年增多。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因此,癌症病因及其防治成为科学研究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已肯定具有致癌作用元素、可疑致癌元素和促癌元素。
重金属元素与癌的部分调查情况:(1)已被确定为致癌的元素有As、Cd、Hg、Ni、Pb、Cr、Sb;(2)可疑致癌的元素有Be、Co、Cd、Se、Tl、Zn;(3)促进致癌的元素有Cu、Mn。
参考文献:
[1]王友保,王兴明,潘超,刘登义.芜湖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
1 包含关系图
【例1】 图1表示细胞中5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代表一类有机物,下面列出这5类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①~⑤:维生素、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①~⑤:维生素、脂质、激素、蛋白质、酶
C. ①~⑤:酶、蛋白质、激素、脂质、维生素
D. ①~⑤:激素、脂质、维生素、蛋白质、酶
分析:首先在理解图中有机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本题的两类关键性物质,即激素和酶。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激素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质。维生素有的是脂类,有些不是脂质。
答案:B。
除了化合物之间的包含关系外,还有细胞结构、生物膜、生命系统等方面的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
2 条件关系图
有些生物学概念通过示意图加上或是减去一些条件而成立,需要学生对物质结构与功能、生物性状表达、系统概念等有深入的理解。
【例2】 图2表示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X代表的化学元素是 ,Y代表的主要化学元素是 。
(2) 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中,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 。
(3) 物质A决定物质B的合成是通过
和 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4) 现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培养液里,再加入下列几种有机物,模拟化合物B的合成。
培养液里完成其合成化合物B的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中除了含有核糖体,加入的上述的几种有机物外,至少还需要 。其中实验中所用的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内的 。上述五种化合物中能作为原料合成化合物B的是 (填序号)。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分子A、B、a、b及元素X、Y的识别。根据图示可知,B是蛋白质(因为图中有B的功能),A决定B,所以A是DNA,则X代表的化学元素为N和P。分子b是氨基酸,则Y代表的化学元素是N。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其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脱水缩合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第(4)小题中,②无羧基,所以它不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答案:(1) N和P N
(2) 糖类(糖类和脂肪)
(3) 转录 翻译
(4) 模板(mRNA) 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①③④
3 相互作用关系图
对于系统各器官之间,细胞各部分之间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对于这样的关系图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各部分的关系的直观的认识与理解。
【例3】 图3中X、Y、Z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
B. 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 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
D. 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分析:由图可知,X代表下丘脑,Y代表垂体,Z为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切除Y,Z缺乏Y的促激素的刺激而可以减少重量。下丘脑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垂体前、后叶的激素的分泌和释放。甲对垂体、乙对Z有促进作用,但丙对X、Y为反馈调节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在幼年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答案:D。
4 流程关系图
对于生物学中的一些光合、呼吸等代谢过程,体液中的物质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表示。
【例4】 图4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
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 ,D表示 。
分析: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A是丙酮酸,B是[H]。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与[H]。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D为ATP和[H],D与CO2都参与暗反应⑤过程。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与Pi等物质C。
答案:③、④ 丙酮酸 ATP [H]
【例5】 如图5表示人体内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 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 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 图中乙的CO2浓度最高
分析: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丙与乙关系不存在。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丙为组织细胞消耗O2,产生CO2的场所,故其中的CO2浓度最高。
答案:D。
5 综合关系图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概念也可以用同一种关系图来表示,通过分析这样的关系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不同的概念的关联认识。
【例6】 (多选)图6是特定条件下不同概念的关系模型,则模型及其中的X、Y、Z可代表( )
A. 碳循环过程,大气CO2、生产者、消费者
B. 内环境中物质交换,血浆、组织液、淋巴
C. 激素分泌调节,垂体、、下丘脑
D. 遗传信息传递,DNA、mRNA、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