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美德;教育;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如何?实施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哪里?为此,我校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课题为本人主持),连续几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本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有效途径,为我县同类学校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式。
一、认真调查,客观分析,明确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小学德育工作在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实际上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需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德育目标“高、大、空”,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德育途径单一,德育方法、手段落后,德育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力量薄弱化,缺乏力量整合。
二、系统挖掘,优化整合,确立校本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校课题组全体人员在充分研读各种传统道德教育文献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整体优化”的原则,确立了校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一年级: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戴长辈、友爱同学;
二年级:尊崇礼仪、为人谦逊、举止文雅、勤奋好学;
三年级:珍惜时间、勤劳节俭、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四年级:言而有信、行为守范、知恩图报、知错就改;
五年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见贤思齐、积极进取;
六年级:热爱祖国、关怀民众、志存高远、求实创新。
这24个德育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勇”。其隐含的道德内涵与现行德育内容有效对接,既融于社会现实又易于被学生接受。每个德育目标又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1.导语。高度揭示该德育目标概念界定的内涵外延,介绍古往今来该德育目的形成、发展及光大。2.格言警句。精选那些通俗易懂、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名言,让学生熟读成诵。3.经典故事。精选5~7个故事,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启迪。4.时代内涵。主要是对传统美德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5.践行目标。对学生如何进行行为规范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便于学生照着去实践、体验、提升。6.体验感悟。主要是围绕德育目标设计的德育活动方案,分学段形成一个序列,以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联系实际,广开渠道,构建校本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
我们课题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并参照其他学校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丰富经验,在几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了八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1.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德育活动课教学中
学校以《和谐德育》读本为依托,把每周一上午第三节课固定为传统道德教育活动课,要求各班根据对象和教育目标的差异,适当增删教育内容,调整教学重点,充分体现课题性、主体性和活动性。
2.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学科教学渗透中
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渗透的方法有直接渗透,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好素材;其他学科可间接渗透、可随机渗透,也可根据形势需要进行重点渗透。
3.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格言中精选了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分布在各楼层、各教室的墙壁上,还在运动场边上专门设计制作了文化长廊。学校的宣传橱窗、广播等也都成了媒介。
4.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主题教育活动中
我校每学期都要按照“美丽人生从做人开始”传统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还利用“五四”“清明”“端午”“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
5.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养成管理教育中
遵循知、情、意、行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把中华传统道德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沭师附小学生一日常规》有效对接,把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条具体实施细则。
6.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开设心理辅导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语信箱”,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运用中华传统道德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家庭教育中
实验之初,我们就把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用公开信的方式印发到每个学生家长,以获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参与。通过专门“家校联系卡”形式,各实验班级每学期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形式,请家长提建议、谈体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检查、信息反馈。
8.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社会教育活动中
我校将沭阳县烈士陵园、沭阳县花木基地、沭阳县大学生创业基地确定为德育基地,每学期都结合传统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专题,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看清教育改革形势,明确德育育人目标
小学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诚然,教师教学方式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还应重视在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小学学科教学自然成为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渠道,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容易明白德育育人目标,懂得小学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着眼学校教育理念,探究德育育人方式
学生是中华文明传承者,是民族复兴之希望,应从小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纵观古今,“敦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励学”是民族成员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在当今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下,“”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弘扬和培育小学生民族振兴精神刻不容缓。我校从实际出发,倡导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确立“敦品励学”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小学生形成敦厚诚信的品德,具备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成就大事之远大志向。其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
1、以多元智能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践行“四课同创”。
3、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切实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4、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竭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强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做到: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情感与道德共同发展。
1、重视备课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按照学校五步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实行有效备课。
2、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效开展学生“听、说、读、写、演”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把课堂构建为良性“生态系统”,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三)、转变教师角色,优化学科教学
我校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用发展观点看待教学和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掌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地获取知识。师生在知识互动中加深了感情,实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知识、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优化了学科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觉没有压力,尽情陶醉在学习知识乐趣中。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健康心理和创新素质将起着积极作用。我校“敦品励学”五步教学模式,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出发,注重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使不同个性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走进小学学科教学,探究德育教育途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德育资源。教师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时,时时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抓优秀典型,宣传学生好人好事,塑造真、善、美等良好形象。
(二)、以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表率,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语言、举止、着装和评价等对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老师带好一个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是学生心中偶像,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分内职责。故教师应以教好书和育好人为本分,处处以身作则, 以其良好形象或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激励他们追求科学和进步。
(三)学以致用,拓宽知识视野。教师讲完知识点,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从书本到生活,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这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四)巧用方法,促进发展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中寻找情感渗透的最优化
传统德育工作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条主义倾向较强,若能向C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鉴,采纳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活动性、体验性等区别于一般学科的实施方法,有助于让德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要实现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放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让从事德育的主体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阅读,从头脑深处放弃对传统灌输式说教做法的坚持,并且对体验式新型德育工作理念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德育工作者可以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正面管教等。正面管教理念的传播本身,运用的也是体验式讲学方法。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及时更新德育理念,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中提炼情感技能的契合点
当下,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已经从以往的管理纪律、抓好常规,发展为以人为本,着重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众多学科当中为数不多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它与德育之间,可以有密切的连接和紧密的衔接。我们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服务志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家校合作、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家族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爱心跳蚤市场、模拟法庭等,培养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父母亲人间的交往能力,与社会公众的交往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观摩社会志愿者的工作、聆听志愿心得分享等活动等,树立面向学校内的服务志向,面向周围社区的服务志向,面向广大社会的服务志向。德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力点,依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目标中的部分内容扎实推进,德育的整体效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助力之下稳步提升。梳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在其指导下开展系列活动,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途径。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开发校本教材导向德育工作更深处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凸显其德育功能,我校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开发了既有利于德育,又辅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全套八册,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教材配套使用。
一、实施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低年级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0周岁的青少年, 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 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善于带动课堂的活跃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这样学生会信心增强,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创造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比如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表扬、数 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心情感到沮丧时,教师应该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坚定学生的信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非常努力,对不感兴趣的知识不求进取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有情趣的现象或者问题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发现学生心情有波动时要通过与他们谈心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一直被视为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我们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问题感兴趣又能达到拓宽思维空间的作用呢?那就要他们既动手又动脑。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求得例题中长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所了解时,我再慢慢的、层层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学具,开动脑筋,总结规律。最后,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归纳出长方形面积= 长×宽。这样让学生多动手又动脑,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数学原理,并且能用原理解决另外一些实际问题,做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期盼。同时,因为探索即是科学的也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只有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善于创设情境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例如:上课前,应用情景导入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如,师:今天是唐僧的生日,请来他的徒弟猴哥、猪哥及沙增。生日晚餐即将结束时,唐僧端来了一个大蛋糕,猪哥在一旁,看着蛋糕已经流口水了,伸手就要抓,猴哥连忙制止,说:“猪哥平时吃的东西最多,这次4 蛋糕要分下,每个人要吃一样多。”唐僧连连点头表示同意。此时沙增想“以前吃包子和水果时好分,现在只有一个蛋糕,如何分才能公平呢?每一份又是多少呢?”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出主意解决问题。在同学们的积极辩论中,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显然,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创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心理。
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善于质疑是推动思维不断扩展的一种科学方法。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勇于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一方,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和谐的氛围,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探索真理。
五、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笔记习惯、交流讨论习惯
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不仅学好语文需要加强阅读,数学也是需要加强阅读,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且教会他们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布置好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在课堂上保证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特别是要记下难点和重点,这样能够在课下自己体会课上听不懂的知识点。教师要加强笔记的检查,通过检查笔记,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单词教学句型教学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指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三是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这一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二是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笔者在What do you like?这节课的软件中,设计了找朋友等游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游戏设计的方案和作用如下。 找朋友――学生各自进入课件的游戏,一边听音乐一边把单词拖到相应图片上方的托盘上或看到单词飘过时点击屏幕下方相应的图片。这类型的练习,目的是在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符号与具体的表象之间建立一架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巩固了所学英文单词的词义。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What do you like?这节课中,为了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笔者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动物类、水果类、食品类的大量图片,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图片用句型: What do you like? I like…与同桌进行自由的交谈,从而收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自由交谈,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岗位群技能;画图能力;识图能力;讲课重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7-02
一、目前技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电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宽、实践技能性强、应用广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近年来,技工学校由于勤工俭学、工学交替的原因,该课程的课时大量减少。教师讲课进度快,具体安排学生练习少。而技工学校新进学生文化课学习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重。一系列原因造成目前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普遍下降,严重影响在车间从事机械加工实习的效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前不久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职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委员会在郑州召开全国《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与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大会的两个议题之一是“培养学生识读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及教学建议”。把培养学生识读图技能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探讨技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重点,我们应该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思考。大家知道,机械制图简单地说是表达机件的图样;全面地说,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如何用投影的方法,把空间的机器和零件的形状、大小、结构、装配关系以及制造、检验、使用、维修时所必须的技术要求在图纸上用图样准确表达出来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机电工程界交流技术信息的共同语言。该课程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宽,实践技能性强,综合性要求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画图和识图。我们过去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四多一认真”方法,就是多看图、多画图、多记图、多用图,无论看图或画图时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该方法也反映机械制图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但是,我们多年来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画图上。画平面几何图形、画法几何作图、画组合体三视图、画轴测图、画标准件常用件图样、画零件图、画装配图,重点都在“画”字上下功夫。老师们口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画图肯定会识图。”我们过去的这些教法对于当时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今天的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就不太合适。
技工学校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岗位群大多是机、电类工厂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他们从事的日常工作不是画图,不是搞产品设计,不是搞工装设计。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看懂图样,按图样进行零件加工或装配机器;看懂图样才能指导自己进行生产。技工学校应把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摆在第一位。用人单位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就是技工学校制订培养计划、规划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的依据。对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来说,在岗位群技能的要求上,识图技能显然要比画图技能更重要。培养目标应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对企业岗位群技能的调查了解,把合作成果落实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全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之中。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在识图能力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想更多的办法,把识图教学当做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教学中强调把识图当做重点时并不排除学生应该学会、学好画图。这里探讨的是通过画图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直接教会学生识图的教学方法,哪种方法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如果投入同样的课时,对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哪种效果好?显然前者是间接的、费时的,后者是高效的。
我们过去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一直遵循熟能生巧的原则。强调多画图才能掌握画图的技巧,才能画好图。因为画图本身需要技巧,需要通过灵活应用绘图工具画各种图样的实践,才能提高画图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练好的。时代不同了,过去的教法今天不一定适合技工学校的学生。现在,机械制图画图的方法、方式更丰富了、更有效了。我们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画图,也可采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绘制零、部件的工作图样(如电子图板软件画图,AutoCAD画图,开目CAD画图等);还可采用3D画图(使用UG建模软件创建简单零部件的3D模型画图)。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普及,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画图工作不仅快捷,画图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画图技巧的重要性也远不及手工绘图时代的重要了。
二、目前技工学校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包括六个知识模块的内容:制图的基础知识、制图的原理、制图技巧(机件的表达方法)、实用制图(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其他工程图样、计算机绘图。这六方面内容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关键内容在哪里?我们过去把画图能力的培养当做重点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有绘图工具使用、平面几何作图、制图原理中(画法几何)的截交线画法、相贯线画法、过渡曲线画法、组合体三视图画法,常用的表达方法画法有零件图的画法、装配图的画法。总之是围绕“画”字做文章。对于今天的技工学校来说,由于学生文化底子差,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机械制图》课时少,讲课进度快,学生画图的练习少,“画”的很不够,画图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也就没法通过画图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而识图能力因传统教学中强调不够,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也很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这几年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对《机械制图》课程中六个关键的知识与技能模块进行分类、比较、实践、总结。按此认知规律,确定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实物与图样的对比教学,总结出各重要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在少学时情况下也能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好效果。
1.制图基础知识模块中选择的重点是《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内容及贯彻。教学中我们通过展示大量工厂的生产图样,让同学们应用国家标准来查找图中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以后到工厂从事识图工作时,心中有标准,识图有依据。
2.制图原理模块中选择的重点是三视图的联系规律及视图分析,特别是用形体分析法读组合体三视图。教学别强调三视图投影的联系规律,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个字的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对于点、线、面、体,截交线,相贯线画法等内容,我们重点讲点的投影规律及各种位置点的投影特点。对于截交线、相贯线、过度曲线,我们通过各类模型让同学们加强对他们画法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画图方面只强调画图工程中遇到最多的、特殊情况下的截交线、相贯线、过度曲线的画法,特别是简化画法。这样做,不仅克服了过去教学投入时间多、画法难掌握的痼疾,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制图技巧模块中,我们把最常用的18表达方法和14特殊表达方法当做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们把机械制图中的十八种表达方法(六种基本视图、三种辅助视图、七种剖视图、两种断面图)比喻为机械制图中的“十八般兵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这十八般兵器是必须掌握的。让同学们知道,企业中的工程师、技术员“闯江湖”用的就是这十八般兵器。为了让学生用好这些兵器,我们设计了大量的识读图习题,作为灵活运用这十八般兵器攻击的活靶子。习题中既有单一种兵器打的靶子,也有多种兵器共同打的靶子。让学生多看、多练习,多对比,逐一掌握十八般兵器的定义、使用条件、使用方法、标注方法、特殊情况处理,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识读图能力。
4.实用制图模块中我们强调的教学重点内容有:在标准件和常用件教学中,我们收集了工程中使用的大量标准件、常用件,让学生把它们与课本中的国家标准相对照,充分认识各种标准件和常用件的图样特征、标准代号、尺寸查法、常用件尺寸的计算方法、标注方法、公差配合、精度等级。要求学生在“熟练”上下功夫。这样把过去最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学得懂、记得牢。
在零件图的教学模块中,重点要学生掌握各类零件(轴类、盘类、叉架类、箱体类)的表达方法及图形特征,零件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重点(表面粗糙度、尺寸的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偏差、零件材料、零件热处理、铸件的技术要求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多讲一些工厂实习中技术要求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多学一些技术要求的知识,机械制图的知识面宽就宽在这些方面。这些知识是学生工学交替时,在车间看图样天天遇得到的实践技能知识。为保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我们有意识地把练习题的数量由两种题型增加到二十种题型。学生学好这些案例性质的练习,对零件的技术要求会学得扎实,在车间看零件技术要求时就能看懂。
一、创设童话情境,提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率
童话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童话教学。基于小学生爱玩好动特点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童话故事情境提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趣味性。情境创设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
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一定的情感色彩,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乌鸦喝水的游戏,分为几组,并要求小组之间进行角色扮演,如分配哪些学生扮演“乌鸦”,并对学生提出喝水的问题,如,可以摆放三个瓶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水、一个仅有三分之一的水,任务得分:满水瓶得2分,半水瓶得3分,三分之一水瓶子得5分,下面每个小组商讨下如何让乌鸦顺利喝到三个瓶子中的水,分数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通过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童话的趣味教学。
二、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而且该阶段的学生也是渴求知识的关键阶段,仅仅依靠课本上的资源很难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应不断拓展一些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趣味性,也充分体现出小学生阶段孩子的童心。首先,教师应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网上或其他渠道搜集一些与其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将其带入课堂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课外知识的引入下也丰富了小学生知识库,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童心,为学生留取一些课下任务。如,在《风娃娃》一课教学后,在课堂上学生了解了风娃娃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取“是否想更深入地了解风娃娃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翻阅一些资料去了解到,在下一堂课中将你们所了解的给我说下,表现好的有奖励。”。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取一些课下小练习,当然,要保证其趣味性,才能将小学生的童心充分调动起来。如,“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下休息或放学回家的时间多翻阅一些童话书,在下一堂课中与同学之间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如果同学们表现好的话,老师也会在下一堂课奖励你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以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升小学生童话学习的趣味性。
三、多方面互动训练,提高童话教学的趣味性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措施之外,采用多方面互动训练,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趣味性,当然,互动训练不仅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更要体现在生生之间,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互动方式,才能将互动教学的势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
例如,可以采用“读童话、演童话”的方式互动学习。如,可以让一名学生读,另外选几名学生表演童话的内容,将“读”与“演”有效结合,不仅体现出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在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其中。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白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进行童话表演。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然性
1.德育需要心理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德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的品德和行为,还得靠心理素质的调节才能完成。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由心理教育承担的,心理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心理教育适当扩充,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这迫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不涉及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例如,对于“如何适应”、“如何调控自己”等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甚至困扰学生的问题,德育很少过问,而这些问题正是心理教育所关心的。事实上,现代德育也必须同时关心这些问题,否则就没有出路。德育的改革及其成效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德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心理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2.心理教育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心理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相关文件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对德育规定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显然,心理教育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的弹性的道德总则。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价值观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因此,心理教育作为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促进途径,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二、心育与德育共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措施
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学校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学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场所,而且也应该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基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品德与人格、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与统一等问题。德育与心理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但两者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造成德育工作者与心理辅导老师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为此,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育
学科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觉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强烈欲望。各学科的授课过程中,注意上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避免游离于传授知识之外或单纯的就知识讲知识。教师应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少一些理论上的架空论道,多一些对学生思想状况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
例如语文教学中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在自身“处江湖之远的境地中,”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高尚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通过传情激情,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的期望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利用。
2.在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和心育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曾讲过“老师的秘密在于掌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渗透即是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校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心育的渗透即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习、考试、升学的心理指导,情感、性心理教育,健全人格,耐挫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
事实说明,“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素质是关键”,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例:对一位因考试失败而自卑的学生只说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对一名因有行为障碍而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只批评他“努力不够,意志不坚强”等等。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且还会加大学生的思想负担,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
因此,在严格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做出处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指出克服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
3.在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的渗透
学校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劲头转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任小艾在“后进生物理实验比赛”、“我能行”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系列班队会、班团队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开办有趣味性的专题讲座等,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及提高意志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4.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在学校的德育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切实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与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生理卫生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容忍力、承受力和自我磨练竞争进取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远大的志向。
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期望值,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法,处理好管和教,爱和严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