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的哲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血必净注射液;凝血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50-02
多发性创伤患者由于血容量不足、出血、缺氧、应激等导致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使其功能紊乱,造成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影响病情发展和预后。血必净注射液可拮抗炎性细胞因子减少PLT聚集,消除促凝因素,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具有活血化瘀、扩张微循环作用[1],我们将血必净注射液早期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观察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5年选择我院2005年3月-2008年2月ICU收治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 II)>16分的多发性创伤患者60例,排除伤前有慢性肝病、血液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按多发性创伤常规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手术、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及必要时呼吸机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第1 d起用血必净注射液80ml,静脉点滴,1次/12 h,连用7d。对发生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者继续应用7d。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l、3、5、7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后原(FIB)。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软件为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比较:两组多发创伤患者在入院即刻两组PT、TT、APTT、PLT、FIB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后第1 d两组患者血浆PT、TT、APTT延长,PLT、FIB下降,与入院即刻比差异显著(P
2.2 两组APACHE II评分的变化趋势比较:入院时两组病情严重程度APACHE II评分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3d起,治疗组的APAlCHE II评分低于对照组,至第5 d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和休克等原发打击能直接激活人体的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家族(IL-s)中的IL-1 B、IL-6、IL-8,肿瘤坏死因子Q(TNF-α)等介导机体发生炎症的级联反应[2,3],这些过度释放的炎症递质通过各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4-6]。本组资料中两组多发创伤患者在入院即刻两组PT、TT、APTT、PLT、FIB差异无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后第1 d患者血浆PT、TT、APTT延长,PLT、FIB下降,与入院即刻比差异显著(P
血必净注射液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组成,具有拮抗内毒素、调节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能有效干预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同时有效保护受损的血管内皮[7]可阻断异常凝血过程,并且血必净可拮抗抗炎性细胞因子减少PLT聚集,消除促凝因素,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具有活血化瘀扩张微循环作用[8]。本研究对治疗组通过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第3 d起PT、TT、APTT延长和PLT、FIB下降即有改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梁显泉,李志军,刘红栓,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4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51.252
[2] 陈齐红,郑瑞强,林华,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6):364-366
[3] 王静恩,蔡金芳,王志华,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多发性创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5):276-278.
[4] Gando S,Kameue T,Nanzaki S,et a1.Cytokines,soluble thrombomodulin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J].Thromb Res,1995,16(80):5 19-526
[5] Boermeester MA,van Leeuwen PA,Coyle SM,et a1.Interleukinl blockade at tenuates mediator release and dysregulatiOn 0f the hemostat ic mechaniduring human Seps i s[J].Arch Surg,1995,160(25):739-748
[6] 余少鸿,雷正明,张培明.大黄素对大鼠重症胰腺炎TNFa、IL-6及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3):309
[7] 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89-491
说六爷缺乏运动,他肯定觉得很冤。对于这个年纪的患者,我一般建议他们进行足够的中等强度锻炼,每天至少消耗200kcal(相当于中速步行1小时)。六爷不但平时喜欢在胡同转悠,更是有在什刹海冰面滑冰的习惯,要说一个年过半百的“长者”喜欢滑冰,那说明腿部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都不错。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影片的结尾,六爷天刚蒙蒙亮便从位于后海的家里骑自行车出发,在早上8点前赶到颐和园后边儿的野湖,茬架。要知道,这可是十几公里啊,北京的冬季天亮得晚(冬季升旗时间大约是7点35分),再考虑红绿灯多等因素,六爷的二八单车最高时速起码得有30公里每小时,难怪能够跟得上逃跑的鸵鸟(鸵鸟最高速度可达到65公里每小时)。
不过话说回来,影片中六爷多次在雾霾中活动却从来没有佩戴过口罩。要知道,雾霾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除此之外的七个健康细节也让人不禁替他揪心:
1.不遵医嘱
北医三院就诊有多难啊,六爷居然还不遵医嘱到处乱跑。像这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光饮食上的要求就有一大堆。术后,1~3天一般应该低脂流质饮食,根据病情还需控制摄入的液体量,经口的饮食热量都应限制在500kcal~800kcal,随着病情好转改为低脂半流食,热量可增加至1000kcal~1500kcal,更禁止任何过度刺激的食物。每天5~6餐,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恢复活动后可逐渐增加食物,不过仍然应当按照少量低脂、高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原则。
2.过度吸烟
电影中,六爷有数不清的吸烟镜头。吸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阻塞血管,诱发全身循环问题。顺便提一下,这个全身循环系统障碍也包括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每天吸烟超过20支,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不吸烟的人高60%。而影片中六爷和话匣子短暂的激情戏或许也与过度吸烟有关。
3.过量饮酒
不可否认,六爷是个爱喝酒的人。我们一般认为,心脏病患者可以在征得医生同意的前提下适量饮酒,但是男性每日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也就是大约一两白酒,250毫升葡萄酒、750毫升啤酒,女性应当减半。六爷那一盅又一盅,早已过量,难怪会出现酒精中毒。
4.北京糕点
六爷去看儿子的时候拎了盒糕点。作为北京人,我也很喜欢在看望亲友时,拎上盒糕点表示心意,这个月还买过十几斤……然而说实话,京味糕点的酥皮,往往都依赖饱和脂肪塑型。美味的口感是来自其中令人心惊的糖,无论是糕点、糖果、含糖饮料甚至是精米白面,对于一个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都是应限量的,它们不但会迅速升高血糖,更是容易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
5.早餐吃油条
影片中,哥几个在路边儿吃着早餐商量如何面对难关,大伙儿吃的早餐以油条为主。众所周知,油炸油煎食物应少吃,油条除了补充能量几乎不含什么维生素矿物质,所用油品更是难以保证。片中灯罩儿媳妇最后给他了一瓶酸奶的做法倒是正确的。
6.涮羊肉
电影中,闷三儿从拘留所出来,大家在一起畅快地吃着涮羊肉……我不禁开始盘算那一盘肉的量有多少,是正常饮食推荐量的几倍。其实这里面,不但量有问题,肥瘦相间的羊肉片上白花花的部分可都是动物脂肪。哪怕是瘦的畜肉,摄入都应当限量。禽肉,鱼类等倒是正确的选择。
7.重油盐的夜宵
六爷一个人在小饭馆里喝闷酒,从他点的下酒菜不难看出都是些油多、盐多的菜肴。本来一个心脏病患者就应当早点休息,避免进食过饱。除非应用大量利尿剂,否则必须限制钠的摄入。普通人每日盐都不应超过6克,还应该多吃各种新鲜蔬菜,而不是什么腌黄瓜条。有色蔬菜、小米等食物中的钾、镁等元素,对于心脏也很有好处。
六爷的死,不是死在道义上,反倒是因为那些他并不在意的生活习惯;六爷悲剧的一面在于,不仅是他对旧时代的不舍,更是没有迎接新时代的准备。倒在冰面上的六爷,为老炮儿的时下一个感叹号。就我个人而言,也希望这是一个警醒,希望多年后的我们,不是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画上句号。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方面,为什么我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这是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想,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由我先发言,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基于我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认为。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经营理念的存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想,讨论经营理念时。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企业的作为空间里。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关键词:企业 企业经营 道德经营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志丹博士的新著《道德经营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书深深镌刻着著者近几年在企业伦理研究方面精研和致思的心路历程。通阅全书,《道德经营论》的主要成果包括: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提出“道德经营”概念范式,实现了由企业伦理研究向道德经营研究的“问题阈”转换,在此基点上,聚焦企业主体自身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依托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证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即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和时代境遇(即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时代问题),从而把企业伦理与企业经营之整合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
阅读过程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经营的创新论述。著者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经营”一词进行学理考辩后,认为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
著者借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德・乔治之言,强调企业与道德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认为企业经营行为必须在行动前预先设定一个道德经营背景,并进而揭示了道德经营所具有的四个鲜明特点:(1)经营主体的多元性:经营(经济)主体包括企业组织本身和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2)经营德性的内在性:它要求义利统一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包含底线性的道德要求,也包括高线性的道德要求,同时经营的程序与过程均要符合道德理念的要求,并最终内化为企业经营的德性;(3)经营目的的双重性,即经济性与道德性: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目的、讲求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满足道德目的、讲求社会效益,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以及私利与公益、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之间的平衡;(4)经营愿景的战略性:经济的非道德性神话绝无经营愿景之战略性可言,道德经营区别于片面性、权宜性、表面性的经营政策或策略,它坚守道德信念、以道德价值观驱动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愿景、引领企业永续发展的战略性的经营哲学。著者认为,道德经营反映了当今时代趋势的企业战略构想,同时也是当代经营哲学“升级版”的镜像呈现。
我认为《道德经营论》一书对道德经营的界定是相当清晰的,对道德经营之特点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对当代企业经营之战略走向的揭示亦是十分正确的。遗憾的是,著者未能联系当代人的发展与生存状态具体地谈谈道德经营的必然性、重要性,读过之后,不免既有余音绕梁之兴奋与激动,又有意犹未尽之不安与渴盼。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时曾经从总体上把人的发展历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1)“人的依附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人的最初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也是可以预见的最高发展形态。在这里,马克思所描述的第二种社会形态,就是人对物的依赖性。然而,这种人对物的依赖性却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商品拜物教或曰货币拜物教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利润最大化逻辑,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如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赚钱,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商业和经济败德行为无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现实表现。
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发展尽管在生产关系方面正处在由人的发展的第二种形态向第三种形态的过渡阶段,然而在生产力方面我们必须面对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尚有差距的现实。因此,在当代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企业固有的“经营病”,如何实现承载着向人的发展的第三种形态飞跃的历史重任必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自由、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固然,追求“最优成本产出比”是企业经营遵循的天然规则,然而,企业又确乎存在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企业在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中,必然要与其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正是在这些关系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伦理价值关系,即企业要实现自身的权益,就必须承担尊重利益相关方权益的责任,同时又必须遵守市场交往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些“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企业的本质含义就是经营,说白了就是谋利、赚钱,问题在于如何经营以及如何实现经营的本质含义,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数量的现代企业迅速的成长壮大,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上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成长道路,却是让人格外的心酸。在“中国制造”以其低廉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时,其背后却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些企业克扣、拖欠工人工资、偷工减料、置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的违法经营行为。尤其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广大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满意度急剧下降,致使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长期低迷,甚至折戟商海而销声匿迹。究其根本,这与许多企业拒斥道德、坚持无德经营理念不无关系。
“道德是永恒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社会主义企业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真的应该像《道德经营论》一书所说的那样,把实行道德经营、提升道德竞争力、做经济道德人当成是企业经营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经营所创造的财富经受了道德的过滤和润泽,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管理哲学特征分析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特点时认为,哲学是研究思想的思想,研究认识的认识。这话听起来真是令人感叹。只有世界级的思想大家,才能说出这样的语言。只有说出这样的语言,才配称得起世界级的思想大家。
企业家要具有哲学的思辨,就是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在企业家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掌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法,从而来指导企业经营的实践,推动企业发展。
当以思想驭企业
中国的先哲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 B・C・福布斯说:“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严谨的思考,我们是否记得这个最朴素、最基本的事实?不仅只有成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以思想的形式存在的。”这两句话相距两千多年,但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企业家为什么要强于哲学的思辨?
首先,思维能力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为宝贵但又常常是开发得最为欠缺的资源。企业平庸和卓越反映在它的经营成果上。但经营成果的背后是人,是人的思维模式。平庸的大脑是不会经营出卓越的企业的。所以,企业要取得成功,不但在于他怎样行动,更在于他怎样思维,行动是思维的附属物。一个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来支撑,但所有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思辨能力。其他能力是目,哲学思辨能力是纲 ,纲举才能目张。
其次,思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由于工作的关系,同全球一些优秀的企业有许多接触。我常常感到,我们中国的企业,同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不但表现在产品、技术等等上,最为巨大的差距,表现在我们的思维上。这种差距的改变,大概需要一定的时日,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距不改变,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追求卓越的企业经营管理业绩,首先要从追求卓越的思维开始。
其三,思维的平庸和停滞,是企业的大敌。因为平庸的思想只会产生平庸的行为。思维的停滞,只会使企业的生命停止。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失败的企业,无一不是由于自己思维上出现了大的问题,而导致企业生命的终结。这就像《高效经理人的八个思维原则》一书所讲:当你看这部书的绪论时(大约9000字),就有超过46家企业停止营业,3家企业申请破产。一天之内,超过2131家新企业遭受相同的命运。
须生“慧眼”破“无明”
慧眼,是佛家语。佛家把信众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处在成为圣贤的阶段。它的特点就是能看破假象,识得真空。我们强调慧眼,讲的就是企业家要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就是要能够正确地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和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就是要对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企业的竞争对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有一个不带主观臆测的、客观准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正确地把握世界的前提。
要使企业健康的成长,就要破除“无明”。因为对于企业来说,错误的成长比不成长还可怕。“无明”也是佛家语。佛教讲“因缘”,十二因缘的内容中,“无明”是第一条。“无明”是万恶之首。佛家的话讲,“无明”就是由于“我执”――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主观见解,而造成的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际相扭曲的心的迷暗无知,不明事理,因而也不能得到对于世界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无明”带来的后果就是由此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行为。处于“无明”状态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盲人骑瞎马,月半临深池”。就是靠“瞎猫撞死耗子”,梦想侥幸的成功。这是许多企业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心理学家断言:人们决策方面发生的错误,90%都是由于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在破除“无明”中,有三个问题对于企业家的认识和判断是最为重要的:一是行业的发展规律,背离了行业规律是最可怕的错误,因为这是“南辕北辙”的自我毁灭。二是自己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商业模式决定企业的成败,路径错了,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三是客户的消费要求。这三点常常决定企业的决策是否有效,决定企业的运营是否成功,因此企业家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将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家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正确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如果不是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企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凭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去经营和管理企业,势必走弯路,遭遇失败。这样的结果惨不忍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强调企业家要改变“无明”状态,事实上这是极艰难的事情。有时候,人们常常在重复自己或是别人已经犯过多次的错误。屡劝不听,屡教不改,尽管自己和别人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仍然有人不断地重蹈覆辙。这就是顽冥不化。
企业家在经营中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和客户,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唯一评判者。由“我执”而带来的“无明”,是企业经营中最可怕的敌人,最凶残的杀手。孔夫子老先生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今天有多少人以此为真理?大到国家、政党,小到企业、个人,所犯的错误常常源于一个最简单,但又却不断在被复制的模式――以无知为知。
惟有洗心能革面
峨眉山洗象池有一副对联说:“惟有洗心能革面,虽非造极已登峰。”这副对联一看就是佛家人语,但看后却给我很深的感触。做人要洗心革面,不断成长进步。做企业也要日新月异,如古人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只有洗心,才能革面。心是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佛教讲“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改变了心,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怎样改变心,从实践中来,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不但在企业的经营中创造了奇迹,而且通过自己的经营实践,创立了自己企业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在谈到企业经营需要哲学时讲到:对于企业,有三个理由说明经营哲学不可或缺:
第一个理由,所谓哲学,首先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经营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这些作为“哲学”,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地确定下来。
第二个理由,所谓“哲学”,它用来表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标,即要将这个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同时这种“哲学”还要表明,为了实现自己希望的、理想的企业目的,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因此,这种哲学在企业经营中必不可缺。
第三个理由,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有企业的品格。企业经营需要非常优秀的哲学,就是因为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优秀的品格。
[关键词]多元化 专业化
企业未来的竞争是“战略制胜”的时代,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将关系到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兴衰存亡,而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实力,谋求竞争优势,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两种全局性的长远谋划,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战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作为企业谋求自身竞争优势的策略选择,就其本身而言,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好坏之说,只有合适与否。要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应该弄清楚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各自所具有的利与弊,做到心中有数。
一、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各自的利与弊。
1.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的利弊。
利:一是专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人数少,分工明确,分工协调方便,工作效率必然会提高;二是专业化经营会提高经济效益。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生产、办公设备的利用效率就会上升,相应的产品的成本将会下降,企业的效益就会增加;三是专业化经营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能把规模经济理解为实施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专利”,专业化经营也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在特定的产品上或特定的目标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专业化经营,企业可以把其全部资源集中起来,“集中全部兵力攻其一点”,竞争优势就比较容易建立,的把握就会加大。
弊:一是企业将资金押在某一专业领域,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当所在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或者出现替代产品或服务时,其生存将成为很大的问题;二是容易错失较好的投资机会。当一个企业过分专业化时,就会将自己限制在一个领域内,不注意市场新的机会的出现,就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2.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利弊。
多元化经营旨在充分发挥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资本、技术、管理技能、信息等)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或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以追求经营的稳定性。
利:一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各业务单位之间协同配合,共同利用诸如制造设施、分销渠道、研究开发等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范围经济,达到“2+2>4”的经营效果;二是可以避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三是可以盘活资本存量、促进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多元化经营,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优质资产,品牌效应去盘活效益不佳或濒临倒闭破产的企业的不良资产。
弊:一是过度多元化经营,将会分散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由此可能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丧失竞争优势,甚至遭遇被淘汰的恶运;二是过度多元化经营,可能将会使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加大。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一般规模庞大,机构臃肿,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成本增加;三是多元化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多元化经营无疑增加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企业大了,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选择
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是企业最具挑战性的决策之一,利益和风险同在,只有慎重地加以权衡,理性的分析选择,才能在“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商战的胜利者。企业在选择多元化与专业化模式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选择:
1.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合理选择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特征、行业的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及行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等因素,将会影响到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模式。
2.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合理选择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状况,与其它企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是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的关键因素。不要追求所谓的“大而全”,做到 “小而强”已属不易了。如美国的微软、英特尔、日本的本田都是专业化经营的强者。
国内的众多企业都经历过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发展,但并不一定都成功。把握了企业自身的情况,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时机,多元化的扩张就更容易成功。如双汇的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双汇的核心能力是在肉类产品的加工和经营渠道方面,现在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集团企业,是一条肉类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里面,双汇的销售网络、运作与管理的协同效应表露无遗,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整个价值链也形成了一种协同效应。再如海尔在从依靠电冰箱厂起步的“专业化”到“多元化”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海尔走的是一条专业化起步、相关多元化发展、非相关多元化扩张的道路。相反如果企业内在及能力不足,盲目的追求多元化则必定失败。在珠海时期的巨人集团,由于史玉柱投资领域太多,管理不善,巨人集团正是吃了盲目多元化的苦果,它盲目向与软件毫无关联的房地产业进军,最终兵败78层巨人大厦。巨人集团的陨落给企业多元化敲响了警钟。
综上企业多元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本身并没有对错,在企业经验的过程中,它们经常还是相互转化的。企业要确定通过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只是企业经营的手段,而不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翁旭晨. 多元化经营V.S.专业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S1)
[2]姜汝祥 多元化战略与专业化战略有什么不同――从公司管辖体系对比TCL与GE、诺基亚之间的差距[J] . 管理科学 . 2003. .2
[3]傅贤治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扩张方式的选择[J] . 中国工业经
关键词: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 环境质量
一、引言
企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组织的效率却是更多以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而体现出来的。近年来,国内外诸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事故、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重大生态事件频仍发生。这些生态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过度耗费、废弃物过度排放以及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等资源与环境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一般认为,企业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必然会使企业存在大量的资源与环境活动如资源节约使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等,进而产生大量与生态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现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侧重于经济结果,缺乏其对生态影响方面的考究,特别是资源使用与环境质量。这种偏经济结果的企业绩效评价势必诱使企业经营活动对生态的无视、侵蚀,甚至破坏,导致企业经营的资源和环境风险加大。为此,本文试图从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通过将生态因素纳入到当前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创新模式,以期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等诸问题。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与反思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 在19世纪以前,企业绩效基本采用的是观察性评价方法。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不论规模还是效率,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产品和业务仍较为单一,故企业只需设置一些简单产出指标进行一般统计性工作便可达到企业绩效评价目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产品种类及其耗用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增加,原有的简单产出指标便不能有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于是每小时人工成本、单位产品原材料成本等价格标准的相继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产品的标准成本为主要指标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进入20世纪,企业经营多元化和分权化管理既带给了企业绩效评价以新的挑战,又为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机会。以杜邦分析体系为代表的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便应运而生。1919年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构建了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评价各个部门的业绩,用以规划和协调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在杜邦公司的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的分权,投资报酬率固有的技术性缺陷便暴露出来,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不协调,妨碍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创立剩余收益来弥补投资报酬率指标的缺陷,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长足进步。因会计数据易于获取,可比性强,故采用以投资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利润等为代表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舞台上长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来自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和各种规范越来越多,更促使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编制对外财务报告上,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财务指标代表着所有者利益,但是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诸如时间滞后,不能反映财务绩效指标的动因而易于纵,缺乏对未来绩效的预测能力,不能反映无形资产及质量、品牌和客户资源等,因而客观上要求将非财务指标引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绩效评价形成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等多个方面构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企业绩效。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经济结果,其他三个方面指标(多是非财务指标)是取得这种经济结果的动因。这样,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企业绩效评价迫使管理者把所有能促使企业经济结果得以实现的重要绩效评价指标放在一起考虑,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不同部门目标的协调。虽然企业绩效评价已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演进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能以货币计量的、能用价值确认的经济结果,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等方面比较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绩效,并试图通过指标间的各种平衡关系以及战略指标或关键指标的选取来体现出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有效实现企业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但是,在观念上,由于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仍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额外负担,未纳入企业的财务决策中(李心合等,2002)。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企业经营的经济结果,基本没有考虑生态要素的投入,其结果势必虚夸了企业经营效果,鼓励了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换取经营收益的做法。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仍以“理性经济人”为财务行为主体假设,以企业所有者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从经济角度确认和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因此,这种只考虑经济结果的企业绩效评价,带来的唯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对资源的极大耗费和对环境污染的冷漠无视,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
(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不损害生态质量,并以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维护与改善为前提,既要使得当代人的财富增长,又不允许损害下一代人的财富增长。因此,对企业来说,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对单纯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进行反思,在经营目标中注入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多重因素,从而形成企业价值从单纯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到多维的生态价值最大。也就说,企业在寻求经济利益与资源使用、环境质量的协调平衡同时,要实现包含经济、资源和环境多重考量的生态价值最大化。但现实情况是:资源和环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当前的会计学和财务学也假设资源和环境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这种认知和基于这种认知的企业经营理论的根深蒂固,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寻求价值最大化时,势必会将资源和环境当作是可以无限供给的外生变量,既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更不纳入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范畴。因此,随着资源和环境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提高,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需进行深刻反思。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趋势发展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经营活动不但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环境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且还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标准的约束。这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的企业来说,不但要在其经营活动中取得经济成果,创造物质财富,还要担负起资源节约使用和维护并改善环境的责任,协调企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唯有纳入生态因素,担负起资源节约使用和环境质量保护的责任,构建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从微观角度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期达到有效扭转当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趋势,才能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基础及技术路径构建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要承担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从重新思考如何统筹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利益诉求。首先,重新解析企业与生态的关系。企业是与生态互动最为频繁,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组织。一方面,企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必然会引起大量资源的耗费以及企业所在周边地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经济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当资源节约使用和环境持续改善时可促进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当资源大肆浪费和环境不断恶化时就会遏制企业经济的发展。就如同保罗・霍肯(2007)所指出的,企业教我们如何获取财富,而生态知识却向我们表明,除非财富是建立在生态法则和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否则财富到头来只会是虚幻一场。如果说企业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取财富所直接产生的经济组织,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统一,人类是否按照自然法则来规范行为,企业就成为其中最主要的责任者,而这种责任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实践中追求经济结果的重要约束机制。因此,只有重新解析企业与生态的关系才能恰当进行企业绩效评价,使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尊重和保护环境,维护环境修复能力,将企业与生态的关系控制于合理的生态阀值,致力于企业生态价值的提升,以期达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理性解构和反思传统财富观。传统财富观非常强调财富的物质形态,重视有形资产的创造,轻视非物质无形资产的积累(张鸿,2007)。这种物质财富导向的财富观,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实践,从而影响人们对企业绩效的评价。由于这种物质导向的传统财富观的根深蒂固,当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不管是纯粹财务指标的选取,还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最终都会归结于以物质财富增长这一企业绩效的终极评价。这种物质财富导向的绩效评价,导致企业行为活动和价值取向基本忽视了企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维持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性,完全否定了资源和环境的存载能力的有限性,完全违背了企业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日益增加要以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这个铁的法则。因此,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必须要理性解构和反思传统财富观,认识物质财富只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个手段,追求物质财富带来的企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才是人们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最后,适宜扬弃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人概念。这种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基本心理动机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许华安等,2007)。自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但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而且也成为这些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必然内核。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又是理性经济人,很显然企业就是由一群理性经济人组成的联合体。这样企业必然会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达致它自己认为最合意的目的和结果。基于这样的财务行为主体假设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先天性缺乏必要的动机去关注生态因素,勿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唯有从企业财务行为主体上去探寻企业行为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对理性经济人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批判,并适宜扬弃,才能使得企业绩效评价注入生态因素。当然,适宜扬弃理性经济人假设,不是彻底放弃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是要在更高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理性经济人,让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性成为其必然内核组成。既要认识到利己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带来经济发展,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生态的承载能力以及下一代人的利益。
( 二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技术路径 (1)企业生态价值提升是绩效评价的起点和归依。企业生态价值在于满足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需求,并以获得物质财富作为回报。这就要求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再把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而应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因为,如果企业绩效评价不能同时考虑经济、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或者偏颇一方而忽视其它各方的需求,诸如只关注经济而忽视资源和环境,或者只关注资源和环境而忽视经济等,从长远来看都会使企业发展无法可持续。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的起点和归依势必要从传统的仅仅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变为同时考虑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载体,而应以多维的生态价值为载体,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发展。一方面,要从战略规划与设计、绩效成果上关注和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着力提升企业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兼顾员工利益、顾客价值、债权人利益等企业其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考虑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质量的维护与改善。(2)内化资源和环境成本,权衡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指标。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原材料的获取成本以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成本通常被确定为实际总成本的一部分,而对资源造成的不可逆的损耗以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成本外在化了。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外在化所引起的外部性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外部性是指某项活动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而又未将此计入生产或交易成本。它通常表现为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资源大肆浪费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却将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势必增加公共费用负担,有损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越来越严格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标准约束以及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约束会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境况:如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相关成本,其在客户和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会遭受重挫甚至破坏,从而引起销售下降、员工士气低落、法律法规制裁等,最终会减弱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反,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视,良好或优秀的企业形象可以为其比竞争对手更迅速得到新产品的环保许可,抢先获得新市场进入,从而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因此,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则必须要强化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内化资源和环境成本,权衡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指标。将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在化,让资源和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资源和环境因素便进入企业生产环节而成为其不容忽视的生产要素。唯有如此,企业经营决策者则会全屏考虑这些因素,在环境质量和资源使用所带来的效益与将这些资源和要素作为他用所带来的效益之间进行权衡,然后根据权衡的结果,对环境和资源的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寻求最优企业经营活动方式。(3)兼顾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企业绩效肯定要兼顾企业经营的结果与经营的过程,既要综合考查企业价值目标,又要考查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有鉴于此,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考评必须要满足这一要求。只有结果指标,而没有过程指标,则无法说明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结果,而这些结果不能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正在成功地实施。相反,只有过程指标,而没有结果指标,企业经营或许可以获得短期的改进,但却无法显示这些改进是否已经被转化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绩效的提高。要做到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以下几点极为关键:应与企业的生态价值创造直接联系起来;要以价值驱动角度确定价值化指标,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等;注意在时间、空间上的平衡,综合全面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不应顾此失彼。(4)指标权重的设计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绩效评价是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综合和权衡的评价,那么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应依据企业经营的这种可持续战略进行安排。也就是说,指标权重分配的设计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某个指标的权重还是反映了该指标相对其他指标的重要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指标权重的安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挥棒,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意图。因此,企业经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分配就应该要反映企业绩效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并最终回归于企业生态价值。具体在设计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时,既要要考虑各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的影响、可控性、可测性等方面因素,又要考虑到各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的可调整性。绩效评价指标虽然可以相对固定,但各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却可随企业战略重心的变动而调整。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指标权重值的高低,度量对企业价值期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评价能否达到使企业经营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的目的。(5)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的战略考虑。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没有考核的绩效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用于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绩效评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改变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就如同大海中的航行,不但要明确航行的目的地,还要在航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航行效果的评估,并以明确的目的地、预设的航线和适宜的航速等进行相应调整,如偏离航线就要及时纠偏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航线,随航行环境变化而改变航行速度等。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航行的目标,企业绩效评价就是航行效果的评估,企业经营活动随企业战略重点的不断调整就是航行的调整。因此,如果没有适宜的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企业的绩效评价就会沦落为为评价而评价了,勿论推动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了。从理论上讲,绩效评价的基准值可以有多种方式确定。一是采用标杆法,计算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绩效,以此确定考核基准值;二是采用持续改进法,就是将企业的考核基准设定为比上期同期增减百分比;三是经验法法,采用经验方式得出的数据标准进行考核。但是以上诸多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战略考量,更不用说可持续战略导向了。我们综观各种可能的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发现唯有以预算值、目标值为基准值才是战略主导的绩效评价,因为唯有预算值和目标值才是战略的最直接表述。这样,为企业绩效评价确立战略导向的企业经营预算值和目标值,就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切实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度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71032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保罗・霍肯著,夏善晨、余继英、方译:《商业生态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陈亚娟:《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11年第9期。
[3]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心合、汪燕、陈波:《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