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物业管理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的范围一般包括学校食堂、学生公寓、图文信息中心、办公楼、教学楼、培训楼以及其他相关的附属设施,涉及绿化、养护、保洁、房屋修缮、水电维修、资产管理等项目。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存在多种模式,如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后勤发展投资管理模式、引入社会物业与后勤管理部门共管的竞争模式、传统的后勤管理部门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等。
高校后勤管理引入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实质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高校后勤管理仍局限于高校内部人员。绝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物业公司管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几乎都是行政行为。分设机构多而散,小而全,各自为战。它们都是后勤直属的分公司,但又直接接受高校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近年来,虽然有不少高校尝试引入物业公司管理,但由于体制或观念上的种种原因,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有些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引入的物业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关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将难以协调问责。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后勤改革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部有人认为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增加了办学管理成本,其社会化服务作用不大。他们对后勤逐步走向社会开放,服务上向商品化转变,管理上向企业化转变存在守旧、惧变的心态。
2.管理制度有待创新完善
尽管有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制订了工作标准、程序、行为规范、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够严格,不够完善,不成体系。
3.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后勤管理人员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落后,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均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入,派遣制人员和临时工的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相对匮乏,还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4.服务质量意识与主动性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企业管理模式,因而后勤项目化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比较困难,主要体?F在: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办事拖拉;校内后勤服务管辖内的设施、设备维修保养不完善,巡查不到位;对校园内一些死角缺乏维护;环境卫生注重表象,保洁管理不到位,对有损校园环境美观的现象处罚不力。另外,部分管理人员与学校其他岗位上的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工作上拈轻怕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后勤引入物业公司管理的策略
1.创新管理体制,增强主动规范服务的意识
高校引入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机制,应接轨《物业管理条例》《高校物业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须转换为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起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体。要将原有服务区内的创收资源一并划入后勤管理部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在管理上要减少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经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经费来源,为后勤物业公司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要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管理体制,使高校后勤管理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经营轨道,为保障高校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后勤管理作为经营服务主体,必须进行有效的机制转换,选配业务精、办事强、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为教育服务的管理团队。要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按照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实现经营机制的创优、创新,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建立起“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不同地区高校的现状不同,因此应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通过阶段性的发展与过渡,逐步确立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2.强化后勤队伍能力建设,强化高质量服务意识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后勤管理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日常工作、维修方面难以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要注重后勤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把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优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另外,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还要强化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如在培训中应制订计划,制订培训大纲,最终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管理到位、服务高效的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3.创立品牌,全方位高效服务
高校全体师生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学校在引入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要创立高效物业的品牌形象,以品牌促进管理,以品牌增加效益,带给广大师生舒适、高效、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这也有益于高校打造一支团结奋发、风清气正、经营有序的后勤管理队伍,使高校后勤服务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物流 西部高校 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
在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拥有更少的资源却面临更多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物流业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其发达程度与该区域的经济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同处于西部的各高校在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虽说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近似的。
一、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外部背景分析
1.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缺口大)
物流管理类专业是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生了对于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物流管理类专业“发展”迅速(速度快)
需求产生供给,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致使全国各高校争相开设了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我国西部地区也不例外。在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中,我们以教育整体实力相对最强的陕西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陕西包括本科(39所)、专科(38所)、独立学院(12所)以及民办高校(18所)在内共有107所高校,其中不包括研究及科研机构。在这107所高校之中,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占到总数的28%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之中。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类专业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的是数量。
二、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然而,正当物流管理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之际,人们忽然发现,当初那个“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的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管理类专业办学思路不清、办学目标不明
一般而言,办学目标决定了办学思路。西部高校在开办物流管理类专业之初,对于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往往是在借鉴开办较早、相对成熟的东部高校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来加以确定。但是,整体而言由于东西部高校在软、硬件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真正“能够”借鉴到的部分非常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了理论教学部分。这样一来,结合自身实际的比重就增大了。最终就演变成了学校有怎么样的实际就制定怎么样的目标,严重违背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初衷,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2.实践教学“杂乱无章”
从西部高校已有的实践教学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先后逻辑关系不清楚,没有形成类似于理论学习那样严谨的体系。学生在这种实践环节的学习过程中,也许每一块都有较好的掌握,对于相关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能力,但是这些知识、技能都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依然无法真正完成一项实际的物流作业,致使实践教学的目的没有很好的实现。
3.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缺少规划,造成浪费
西部高校在发展物流管理类专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资源不足,严重缺乏资金、设备,并且这些资源过分侧重于理论教学环节,造成实践教学环节可利用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这些极为有限的资源的利用往往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统筹,致使这些资源的最大效用没有被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物流师资匮乏
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除了少部分是本专业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虽说这些老师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部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而言,短时间之内,这些师资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有限的。师资匮乏,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师资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论
面临以上建设现状,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这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现实,我们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其中的“瓶颈”问题,就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75-77.
[2]肖怀云,李正锋,吕玉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物流科技,2008,(7):.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因此在整个服务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效物业品牌形象。应做好以服务促进管理,从服务求效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不断的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
【关键词】多校区;物业管理;问题;出路
多校区开展物业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问题,积极探索,才能全面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多校区运行下高校物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校区多,物业管理模式难以统一。高校各校区既相互隔离又相对独立,建成时间和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建成时间长的校区,已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其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已基本定型,但其设施老化,服务内容比较窄;新成立的校区,虽然设施设备崭新、服务定位比较高,但其技术和管理人员相对薄弱,难以提供高效服务,这就造成各校区的管理步调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多个校区的物业管理不可能采用一种模式。
(二)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大都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属于“半路出家”,专业管理者几乎没有,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这都体现出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专业技术亟待提高。
(三)既有制度难以适应新要求。一校多区,最早建成的校区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已适应其现状要求,而新建成的校区一切都还未确立,物业管理甚至处于过渡期,不可能与已建成多年的校区统一采用一种管理体制。
(四)物业监管难度大。高校将物业服务项目外包给社会企业,学校对其进行监管,由于校园物业服务项目众多,内容庞杂,学校无法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条款,但合同一经签订就具有稳定性,不可能随时更改,而社会物业服务企业是经营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服务标准,从而增加了学校监管的难度。
二、多校区运行下高校物业管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化程度决定了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高校后勤自1999年进行社会化改革以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提高服务质量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三大物业管理模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包括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成熟程度,国家对物业行业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情况等。
(二)学校对后勤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往,高校认为后勤就是看门、做卫生、修修补补等工作,没有专业和技术要求,并把后勤作为无法安置人员的最终去处,从而忽略了后勤各部门的发展,造成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或没有专业人才的局面,使得管理整体上不去,影响了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三)后勤管理机制不健全。后勤原有科室设置已存在多年,但随着物业管理工作新内容、新要求的增加,其科室设置相关功能已明显不足,尤其是新建校区的投入使用,原来单一校区的管理经验、科室设置不能适用于多个校区,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物业监管缺乏长效机制。高校聘请社会服务企业进驻校园,这对高校来说毕竟是新事物,新的实践,一切都在探索中。物业管理实行服务外包,但相关的物业监管制度、规范明显滞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形成长效机制,达到校企双方在管理与监管间的最佳状态。
三、多校区运行下高校物业管理的出路
(一)因“校区”制宜,采取差异管理模式。成立时间长的校区,由于其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已基本定型,转型比较困难,且原有管理模式已适应其校区发展需求,那么就沿用原有管理模式。新成立的校区,因其设施设备崭新、服务定位比较高,就完全可以采用社会化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引入社会竞争机制为高校提供发展需要的高效服务。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选拔,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应视校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培训真正达到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机构设置,健全管理体制。高校物业管理涵盖面广,可根据校区实际,将专业化管理和综合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优化物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充分考虑各科室的功能,灵活设置适合校区物业管理的机构,并将部分行业合并,形成新的管理机构,既发挥不同行业、不同机构功能优势,同时理顺各部门间的责权关系,使物业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到优化和配置,发挥出最大效能。
(四)探索物业监管的长效机制。1.合同、法规是物业监管的依据和基础。高校要结合校区物业管理的特点与社会服务企业签订双方合同。合同签订前要认真审核项目内容,修正各项条款,得到双方认可。2.形成以监管部门为主、各院系为辅共同监管的局面。高校物业监管部门是实施监管的主体,应按照与社会服务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及相关的物业管理条例实施物业监管工作,完成物业管理目标。对于师生提出的要求或投诉的事件,尽量合情合理地给予处理,协调物业管理各方面的工作。3.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利用网络优势,在校园网开设“后勤物业服务”专栏,将物业服务的项目内容及服务单位公布在专栏上。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发帖的方式及时反映出来,然后由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并反馈给物业服务单位进行整改,化解了矛盾的积累,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结语
高校任何教学、科研、师生在校生活等活动都离不开物业管理工作的配合,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栏、报刊等,加大对物业的宣传,使师生了解物业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对物业管理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这样才能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少清,殷国庆,郝建伟.一校多区物业管理模式探头及选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科学报,2012(12)0:14-105.
[2]马红春,钟守冰.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实践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第27卷第4期:138-139.
一、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
高校物业管理的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和教师,是为了发挥高校物业的最大使用功能,实现物业的最大价值,为师生创造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除了具有服务性、专业性、规范性外,还具有一般社会物业服务企业所不具备的功能,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
1.育人功能: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教育、科研服务;一个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之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物业人员的文明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朴素的世界观,能引起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的热爱。
2.政治功能: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是以为师生创建和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目标,并协助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维护校园稳定,是校园安全稳定治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对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存在公益性要求,同时也存在社会效益的要求,因此高校物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
二、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采用共管式管理模式,也就是常说的“甲乙方”模式,其中甲方为高校后勤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协调;乙方为具有企业法人资质的后勤实体,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后勤实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乙方,其领导层由高校聘任,绝大部分资产由高校出资,还有不少工作人员是高校在职在编人员,实质上乙方就是高校的一个二级部门,由于高校物业的特殊性,在改革发展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高校自扩招以来发展迅速,使得高校物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旧的物业管理理念和员工旧的观念影响着高校物业发展。一方面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管理理念陈旧,没有建立建立现代物业服务关系的概念,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还是以行政命令为主导,追求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后勤部门,受“大锅饭”“铁饭碗”等旧观念影响,在思想认识上没有紧迫感、危机感,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
2.缺乏专业技能人才。高校物业管理包括水电等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校园绿化养护、校园环境保洁等,这些工作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管理经费紧张,使得高校物业管理费用和人员经费一压再压,使得物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十分缺乏,为节省开支,只能大量招聘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的外来劳务人员,导致服务手段、服务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高校物业管理向高水平服务的发展。
3.经营模式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开展思想文化交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创建高品质的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但大部分高校的物业经费来源于高校的行政拨款,自身的盈利能力不强,所得款项只能维持校园物业的基本运作,且物业管理模式单一,离达到高品质的物业服务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高校物业管理的改进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后勤工作人员应破除“大锅饭”“铁饭碗”的思想,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变“被动”为“主动”,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本,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高校物业管理。制定较为完备、适用的制度,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为依据,结合高校物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优秀物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制度建设是高校物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必要前提,是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和依据,将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构建具有专业技能的物业管理服务队伍。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物业管理的前提条件,高校物业员工素质的好坏,专业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物业的服务质量,因此人的因素是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再教育,鼓励员工学习和提高,通过专业培训、同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物业;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6-02
高校经过大“扩招”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生对物业管理需求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由社会进入到高校,并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垒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环境、新形势对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1 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及其企业创新的必要性
在近些年,高校扩招带来了高校校园的扩大和物业项目的增多。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动,高校物业管理服务成为高校后勤的一种新模式。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教园区的建立、再加上高校新校区的扩建,使高校物业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巩固和完善,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和分析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特殊属性,明确这一工作的着力点,对于搞好高校后勤保障,办好高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物业管理企业的特性,即服务性、专业性、经营性、规范性、统一性和综合性等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具有育人属性。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和育人开展工作,一切作为都要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的整体目标相适应,并负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o
(2)服务对象特殊。社会物业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人,而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场所,其物业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主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中的师生员工对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形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内容都有较高要求,服务和管理更需要精心组织,秩序维持和学生安全显得特别重要。
(3)融合校园文化。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了高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物业不同于其他物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在做好物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育人氛围等软环境建设。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所承担的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它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它既受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正是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其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应该说,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创新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实践中,在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从总体看,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形势的需要,其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
2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和内容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只有在关键的领域进行改革与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新形势下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及内容:
2.1 重视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高校物业服务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高校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工夫。高校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要求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高校物业服务市场竞争,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高校物业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
2.2 构造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企业生态”环境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环境。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兴起以及高校快速发展形成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增强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市场意识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改变传统的把“自我”与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必须具备的“环境”完全割裂的意识,确立与高校“共生”的意识,形成和谐的“企业生态”。构建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企业生态”,首先要开展协同竞争。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增强,面对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必须超脱传统竞争模式,以合作代替对抗,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展开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即实现“双赢”。
2.3 调整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战略的保证。目前,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是严格的层次关系,固定的职责,正式的沟通渠道,集权化的决策,以及管理环节多,管理成本高,企业管理服务效率低等。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加之高校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运转节奏必须加快,要求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而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调整和创新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和虚拟化。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加大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调整组织结构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3 促进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加强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协调运作,特别是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围绕新形势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
3.1 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战略思想
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如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就无法认识到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因此,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科学管理经营的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3.2 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队伍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内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目前,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缺乏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管理者有内在关系。因此,要推动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的管理层。结合目前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现状,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3.3 构建创新文化,形成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在企业内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全体员工。
【关键词】高校物业;后勤智能物业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后勤智能物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智能物业管理的定位不准确。与目前的社会上的物业相比,高校的物业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物业的性质更侧重于公共服务这块,其功能更重于实用性。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后勤部门在忽视社会效益时往往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实际上,这是高校对自身财产管理定位不准确的体现。在管理大学的财产时,的确需要能够控制自身的管理成本,但是还需要关注学校的教育特征,如果一直注重经济效益,这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而高效物业的管理部门应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中间点,以便在这两个方面能够实现平衡和稳定。
(二)大学财产管理的定义不够清楚。大学物业管理并不是真正独立存在的,必须受到各级监督和控制。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物业管理一般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负责,后勤部门是属于大学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但另一方面,物业管理的真正对象是普通学生和学校教师。由于管理和服务的这种差异,在诸如“什么是物业管理”和“应如何进行物业管理?”这样的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对困难。这会导致物业管理的责任和权利混乱。
(三)高校物业管理的职责范围不够明确。我国大多数大学采用的物业管理模式如下:高校创建专门的物业管理部门,以自己的名义管理或选择专业的公司,并与物业公司签署协议。从学校的各个单位、院校和学生的角度来看,物业公司的性质是属于服务型机构,其作用是能够使校园内更为便利,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正常工作学习,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做好日常性工作。然而,高校内部的不同部门和学院之间在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看似无关的差异将对物业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单位和学院对物业管理部门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老师对物业管理也是有不同的意愿,这大大增加了高校物业管理的难度。但是,当学校与物业公司签订合约时,这些细微的差异并未得到细致的体现,这使得物业管理公司在未来进行管理时缺少能够让人相信的依据。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高校没有区分学校物业管理和各单位、学院的相关工作,没有及时将各单位、学院的需求传达给物业部门,使得双方没能有效沟通,这使得物业管理公司很难真正满足学校的需求,满足大学内部的实际发展需求。
(四)高校后勤智能管理的资金预算不足。对于物业管理来说,资金就是运行的血液,这是不可或缺的。高校物业管理的资金从何而来?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物业管理资金实际上需要学校的财政支持,学校资金是主要来源。因此,在学校的物业费用和服务内容方面来说,高校的师生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这已成为物业管理部门的重大工作难题。大学提供的资金不够,这就迫使大学的后勤部门自行管理或在选择物业公司时受到较大限制,如何最大限度地在资金和服务质量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大学能够主动打开竞争之门,为社会上物业公司提供开放且透明的竞争机会,只有采取这样的竞争方式,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才会更加珍惜竞争机会,然后让学校能够进一步降低物业管理的成本,并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物业服务。
(五)高校的物业管理本身存在缺陷。由于一些限制,大多数高校从事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服务意识方面不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本身职责和社会责任,这也使学校的物业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给学校的师生印象不佳。另外,部分高校物业管理部门没有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对后勤物业服务内容以私自、不正当的方式减少,或者是根本就不作为,也没有为师生提供合理的服务。因为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变化,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逐渐增加,这也增加了物业管理的压力。高校中大多数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都是集体编制,铁饭碗的观念仍然存在,这也就限制了大学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
二、高校后勤智能物业管理的方法
(一)物业管理具体职责的精准定位。一方面,物业管理具体职责的精确定位可以使学校更好地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对物业部门服务本身质量标准的监督,也包括对物业服务日常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改善学校物业管理奠定基础。根据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研究和相关调查,总结了大学物业管理的作用如下:首先,专业的大学物业管理为学校的日常操作工作、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营造了轻松生活氛围。其次,大学物业的管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职能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工作,尤其是师生的行为。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接受服务时学会怎样做人,并在校园氛围中蓬勃发展。这对帮助学校建立和谐进步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最后,对大学物业的良好管理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帮助高校保值和增值。在当前过程中,这三个方面至关重要,否则,物业管理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加强宣传,明确物业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学校的物业服务部门应提高其宣传水平。宣传的最重要形式是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物业服务人员和学生、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老师和学生的期望、对物业管理的理解。高校自身管理或对外招标时,应明确定义自己的需求和规定,并对服务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细化,以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出现模糊管理和职责情况发生。
(三)明确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物业管理。对于高校的后勤智能物业管理来说,有必要成立监督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不是由任意人员组成的。它需要由有关单位和学院的代表人组成。一方面,可以帮助物业管理企业更好地进行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单位、学院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物业的管理服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物业管理部门必须要适应其服务理念,并改善有关服务的服务思维。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并不断提高公司自身员工的专业水平,使公司得以保持积极的增长趋势,积极地向行业优秀者学习,从他们的先进经验中学习,并使自身的管理水准与一流的公司保持一致。高校物业部门应积极总结员工的工作成效,制定一系列奖励和奖惩制度,以及日益完善的工作制度,以激励员工。
(五)运用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的教育研究和服务功能都能够得到加强和扩展。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管理带来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传统的大学物业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高校的后勤智能物业管理带来了新发展,使得高校物业的管理效率变得高效而简洁。因此,推进高校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搭建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加快了大学物业教学与研究功能的深化和扩展速度,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和有保证的教学研究服务。
三、结束语
大学的物业管理是综合性强的一项管理工作。每个高校的管理方法都不一致,很难用一样的标准来衡量物业管理的优缺点。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狠抓质量,以增强物业管理公司的活力和竞争力,真正地将高校物业实现市场化的运作,并使后勤智能物业管理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汤鸿波.试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相关举措[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221.
关键词:物业管理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房地产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颇晚,但发展很快,并且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物业管理取得长足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物业管理人员达250万人,至2010年将增至400万人。然而,物业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转行,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人才成为瓶颈,是物业管理这一朝阳产业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培育物业管理专门人才,是新时期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1 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
1.1 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物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从房屋设备维修养护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及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都在其范围之内,这就是物业管理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构架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用人需求包括二个层次:管理层和操作层。管理层包括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首脑人才;操作层包括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同时,从专业教师培育和学科发展研究角度上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有学术人才,即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这就形成了物业管理的学术层。
1.2 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通用人才并重
现代物业管理涉及物业的种类繁多,有居住物业、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和其他用途的物业。物业管理和服务对象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一批熟悉各物业特点,掌握常规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每种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都会涉及到房屋设备、公共设施的维修养护,公共区域的治安、环卫、交通等综合管理与经营,需要有一批懂得企业管理与经营、经济分析、公共关系学等复合型通用人才。
1.3 物业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备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以人力资源及智力输出为特征,附着情感价值,并对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持续动态创新的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工作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为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动手能力要求颇高的技术工作居多,所以有无实践能力也是物业公司招聘人员的重要考察指标。
2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物业管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开办较晚,但发展迅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
2.1 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自1996年我国高校中开始设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至今物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初具规模。表现在教育形式上,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由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上,专业开设背景和知识前缘不断拓宽。
2.2 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展明显
虽然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教育理论发展还不成熟,但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至2006年共出版物业管理专业教材20多本。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也正在探索之中。
2.3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发展有三种:一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二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型以技能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管理和经营观念;三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吸取前两种模式好的办学经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教育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3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问题
3.1 人力培养层次偏低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知识化、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现代化物业管理营销已进入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整合时期,物业管理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仍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大部分地区未开设物业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3.2 师资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专业是时代和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但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还没有开展专门的师资教育,造成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教育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的发展困难。我国各高校中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是相关专业改行或聘请物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3.3 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在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而普通高校都不具备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复合型通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而这类学校也不具备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这种只顾及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学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4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不成熟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大多按“四板块一环节”的模式设置课程,即公共必修棵、公共选修棵、专业必修棵、专业选修棵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不同,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不一,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的情况下,面对师资不足,往往按“有什么教师开设什么课程”的“量体裁衣”的原则设置课程,造成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距。
4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
4.1 明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层次性的要求,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考虑高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准确的定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管理层和学术层,以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操作层和管理层,以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4.2 构筑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教学新体系
物业管理的教学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较好地适应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高级人才和教育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十大模块组成①基本素质;②综合素质;③物业管理法;④物业管理建筑;⑤物业经营与管理;⑥计算机信息系统;⑦智能化;⑧物管理财务;⑨物业绿化模块;⑩房地产模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微观管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三大模块组成①基础能力;②专业技能;③职业技能。
4.3 加强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明确师资规划,引进重点课程人才;其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氛围;第三,人才招聘工作要改变被动、单一的方式,力求主动化、多样化。在师资培养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首先,狠抓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重视学术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大教师进修力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兄弟院校或国外进修培养;第三,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学校制定政策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并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4.4 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
根据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普通高校应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本科教育,对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较好的高校,应积极开设物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因为只有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禤映峰.浅析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力资源素质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