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小课堂

音乐小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小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小课堂

第1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实效性 音乐专用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3-02

新课程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展示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表面看来音乐课堂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各种知识、各种手段、各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堂的冲击又把音乐课带到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课变得杂而不纯,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需要“提纯”。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给音乐课“提纯”的几点看法。

一、将知识、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巧妙融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如同游戏的活动。”所以,只有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跟音乐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既不影响课堂效果,又能增加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深圳特级教师张鹃老师曾为我们展示过一节名为《这是什么》的优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学生根据教师演唱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听到高音手向上举,听到低音蹲下去。这样,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轻松建立了音的高低概念。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后面的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能自己发现歌曲一二句结尾,旋律高低不同。随后张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模仿不同的钟走路的活动,解决了节奏和时值的长短等问题,接着听音乐踏步活动跟音乐强弱知识的学习融入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等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音乐性。

二、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

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为课堂设计问题,例如设置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老师唱的第一遍与第二遍有什么不同?你听听3拍子中哪一拍最强?你从刚刚播放的音乐听到的哪句最特别?……这样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先关注音乐的本身,再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想象、理解,并进一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得到提高。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如:歌曲里写了什么?(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文字)图片中出现了什么?看了这个动画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就可能降低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听过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在农场里》,教师最初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面是农场的各种小动物。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播放着《在农场里》的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看到了好多动物”“我看到了鸡”“我看到了”……这时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回答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看到的鸭子跟我老家的鸭子有点不一样”,很明显学生关注的是图片而非音乐。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再说动物的叫声,但由于是从看的角度设计问题,不自觉的将音乐变成了背景。一个问题创设不当就让音乐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但如果从听的角度出发把问题换成“你听到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动物?”,估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音乐课堂提问应多从聆听的角度出发突显音乐本体,使音乐课更具音乐性。

三、用规范的音乐专用语言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专用语言包括指挥手势、打手号、节奏符号、音乐术语等很多内容。现在,上课唱歌,听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各个学科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把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师把音乐当成一种背景为朗读配乐,英语教师也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记单词等。单凭一节课有没有唱歌,有没有欣赏音乐已经不足以区分这是不是一节音乐课。然而,音乐专用语言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区别于别的学科而独立存在,它就像一个人所特有的一张名片。因此,能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用语将成为一节好音乐课的标志,同时使用专业用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例如:音乐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与语文课《王二小》。这两节不同科目的课内容有些相关,因此,两科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设计这几个相同的环节:

1.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2.唱歌曲。仅凭这两个环节就让你判断是在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可能有难度,但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规范指挥,让学生通过指挥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用打手势提示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那你很快就会做出判断。无疑,这是一节音乐课。因为,它使用了音乐专用的语言,这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具备的,就像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尽量的在课堂上多使用这些语言便可以使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从而提高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第2篇

[关键词]审美 不断探索 兴趣 鲜活生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66-0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课堂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达成教学目标。无论是个别授课的小课,还是班级音乐鉴赏的授课,高效课堂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是单纯地指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而是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课程导入、新课、课堂评价和反思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一节课的效果是否高效,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快乐融洽的氛围,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如视听资料、文字、图片等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方面协调运作,以期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

1.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一堂优质有特色的音乐课往往给人“乱”的感觉,这种“乱”正是音乐课“活”的表现。如何让音乐课“乱”中有序、生机勃勃、人人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我想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真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紧跟时展要求的,符合学生学习意愿和心理需求,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

那么,学生的心里真正需求是什么呢?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喜欢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的,并能参与评判的音乐课内外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表演,喜欢与人争高低;喜欢比比划划、敲敲打打;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乐意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渲染;喜欢童话和课本剧的演出,表达自己想法;喜欢当干部,当老师,并希望老师像他们一样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同唱同跳同奏;特别好奇,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喜欢听表扬,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奖品等。高年级学生喜欢听音乐,崇尚时尚,乐意学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喜欢课外活动,乐意在赛歌、赛舞和演奏比赛中展示自己才华,得到同学认可;喜欢参观考察,乐意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如操作电脑,自主学习,乐意得到老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等等。因此,音乐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王国,领悟音乐艺术的美。

2.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如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让学生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欣赏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3.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教学中提倡在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满足学生需要,因为音乐课的本性就要做到寓教于乐。老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这样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

例:在讲《青春舞曲》这单元时,我让学生通过敲打文具盒、拍桌子等来表现锣鼓的声音,体验节奏带给他们的乐趣。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整节课学生都始终在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音乐空间这片自主表现的广阔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1

4.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上《渴望春天》一课时,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最后,以美国教育家雷塔科的话与老师们共勉:“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参考书》.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组合作;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38-01

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音乐教学的真正实效,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改革来实现。“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是各门学科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实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策略、实施全面关注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重一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教师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是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美,从而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挖掘身边的音乐资源并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对我们周围的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和感受力。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给学生适当思维时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我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看成是作曲。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创造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根据音乐编动作,创造新词,用声音创编故事等等。就如同用铃鼓发出声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造,让全班同学想一种不同的敲击方法让铃鼓发出声音,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在音乐教学中注重音乐的欣赏

音乐课教学中,注重对音乐的欣赏很重要。必须有大量配合教材内容的资料,教师要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 在教学的准备中,应该集思广益,要善于利用短信时代的各种资源。广大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于本地区学生学习的材料。例如:还是在上《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能深切地体会到乌鸦母子之间的感情,我让学生在课前找出和妈合影,在上课时让小朋友上来给全班同学看,并讲述和妈妈之间的动人故事,老师再把课前收集到的许多动物母子之间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配于抒情的音乐,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受到了感动。再如:在教学生认识音的高低时,我的做法是:准备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里分别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音高)。上课时,我在桌子上把七只杯子一字排开,再拿出一根筷子,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找音乐!音乐就在这七只杯子里,谁来找一找?”学生觉得很新奇,都争着要来找音乐......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了音乐知识。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

四、应重视家庭和社会环境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构思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42-01

一、音乐课堂上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学习领域,而器乐则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效果。美国的音乐教育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过:“器乐教学是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在教师的指引下,充满喜悦的心情的儿童们将音乐学习和器乐的联系相结合,更能将音乐的真谛领会,并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不仅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得音乐教学理论结合实际, 而且丰富音乐教学课堂。

二、农村音乐课堂上器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都已经知道,但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影响器乐课堂的教学。

通过调查表明,由于师资及音教器材不足,目前,农村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未能给学生打下应有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唱不准音,95%的学生不会识简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上好音乐课,必须把器乐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办学条件差,忽视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师资力量缺乏。

三、实现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器乐教学的措施

解决农村音乐教育问题刻不容缓,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要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几乎全部由县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筹措教育费用又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危房改造、结构、布局调整等工作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和较差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单靠县级政府的力量解决不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2、重视器乐课堂教学

(1)唱歌教学和器乐教学相结合

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以教唱几首流行歌曲为目标。音乐课堂应该严格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它是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智力、兴趣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力争运用电子琴、手风琴或风琴为学生伴奏,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购置简单的节奏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双响筒、锣、钹、碰铃、木鱼、沙球、大鼓、小鼓等。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节奏乐器为学生敲出节奏,让学生一边听节奏,一边看谱唱曲填词。引导学生用手划拍子或击掌拍出节奏。

(2)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农村的小学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小型器乐队,如课外口琴队、竖笛队、鼓号队、锣鼓队、节奏乐队等,演奏一些简单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条件具备,也可以聘请当地文化馆、地方文艺团体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前来辅导,增加学生见识的机会。在重要节日期间举行文艺晚会、师生共同联欢会等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音乐课堂。并利用节假日去其他学校演出、交流、探讨。

(3)发展创新器乐教育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有用柳枝制做的“柳笛”;有用竹竿做成的“笛子”往塑料瓶里灌些小石子,带一两个喝过饮料的易拉罐等;让学生每人带一双筷子作为伴奏工具。

3、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代,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将音乐课排给有一点这方面兴趣爱好和基础的教师,同时还要对这些教师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训。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引导农村受音乐教育基础差的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好途径,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及自我培养鉴赏能力,是培养创造音乐形象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造就音乐人才的科学之举,我希望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

第5篇

关键词:课本剧;创造潜质;音乐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70-2

如今,语文、英语等科目都将课本剧带入了课堂,而音乐教材中也有很多音乐都适宜用课本剧来表现。那何不把课本剧带入课堂,让师生共同地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感悟美的全过程。在音乐课堂中,课本剧就是把歌曲中叙事性的歌词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歌曲主题,并结合歌曲的背景故事。但改写的时候会保留原意,不会改得面目全非。因此我想针对音乐课堂中的“课本剧”提出一些我的看法:

一、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课本剧活动的要求

1.课本剧活动的性质注重综合性。课本剧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学习方式。课本剧可以广泛地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表演过程中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用图片、配乐朗诵、诗歌、讲故事、各种标本等,中间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学到的知识能力、学习方式的综合。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整个学习过程结合着各种学习方式: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2.课本剧活动的方式注重实践性。课本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的学习方式,是歌曲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吸引到活动过程之中。课本剧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结果,关注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其目标主要指向学习的“过程”,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即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都参与,是不是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

3.课本剧活动的主体注重自主性。课本剧突出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活动过程,自己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和呈现的形式等等。像有的同学会这样说:老师让我演真是想不到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我也珍惜这次机会,还专门做了头饰。

4.课本剧活动的过程注重生成性。生成的特点是由课本剧学习过程取向所决定的。课本剧的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和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并最终确定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地制定活动方案和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新的主题的获得使学生兴趣盎然。像歌曲《七个小矮人》在前后排练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边排演边改进,到节目正式演出故事与起初的构想已经作了很大的调整,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都是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心得。

5.课本剧活动的内容注重开放性。课本剧活动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内容具有开放性。活动关注的是学生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课本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于“课本剧”中,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把“课本剧”请进课堂的音乐教学就体现了素质教育。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只要能为儿童创造出一种类似于祖国语言环境的优良音乐环境,让儿童每日沉浸其中,任何儿童都可以轻易地掌握人类音乐文的优秀遗产。受此感悟,我便尝试在三年级音乐课上请进“课本剧”。那是在学会歌曲《七个小兄弟》后,要欣赏《劳动歌》,我布置了特别的音乐作业,分两个小组去找《白雪公主》故事,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你喜爱的角色演一演,成型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表演最精彩,老师给予适当奖励。第二节课,我按计划把音乐教室搭成了一个小小舞台,令我吃惊的是全班同学都争先恐后要表演,原来两个小组早有分工,道具也带来了,课余他们已排练好几次,我暗自惊喜。“同学们,让老师当总导演,两个小组长任副导演,好吗?”掌声通过,接下来剧场上的皇后、王子、七个小矮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他们的语言、动作显得稚嫩、可爱,特别七个小矮人挥汗劳动的情景与《劳动歌》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怪模怪样的表演,那份投入,赢得了阵阵掌声。课后有几位同学争着说要演王子、小矮人等,看他们争辩的样子,期盼的目光,我欣慰地笑了。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把语文课与音乐课有机地结合,让音乐在“课本剧”里更富魅力,课堂的主人是孩子们,相信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孩子们在心灵深处绽放火花,放手让他们去参与实践,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三、师生的创造潜质在“课本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证明老师端正了自己的角色意识,最重要的传授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突出“创新”。其实“课本剧”的生成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的“创新”。我便在四年级尝试,先给出主题音乐――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筹备――排练表演,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创新”的空间。第九册第三课《足迹》,我先讲解创作的要求:1.语言生动而简练。2.创设故事突出音乐形象。3.剧本符合戏剧要求:开始、发展、矛盾、斗争、、结局。4.表情、动作可加说明,充分表现人物特征。任务下达了,音乐课开始了,音乐委员主持:“欢迎老师准时观看我们的演出”,教室的窗帘关上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伴奏音乐响起了,一支手电做的“特写灯”亮了,手舞鞭子的二小出来了,一盏灯光,几个簇拥在一起的同学象“一座小山”,两盏灯光、三盏灯光……连绵起伏的山呈现了,敌人强迫二小带路的情景,接着枪声、炮声……二小牺牲了,敌人倒下了,灯光弱了下来,乡亲们无限悲痛,有一位同学轻声“哼唱起歌曲:“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掀起,大家纷纷哼唱起《雨花石》,泪花噙满眼眶,我要做新世纪的“二小”。当我正在为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所感动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掌声欢迎八路军军官讲话”,我激动地说:“今天,我见到活在心里记在脑里,永远也忘不了的“二小”,布景、道具、化妆、表演都体现出,大家用丰富想象力把音乐与语言的魅力完美结合,祝贺你们的大胆创新,让课堂呈现生机。”“课本剧”是综合艺术的实践,它的筹备过程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质,体现新课标理念。

四、“课本剧”使音乐课有了新气象

“课本剧”的综合艺术实践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学生兴趣浓厚,常问起什么时候又上音乐课,这是“课本剧”带来的新变化,知识、技能与音乐、语言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动作等,通过小组的开放式、探究式学习,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老师也走进新课程,“课本剧”给师生施展才能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第6篇

一、唤醒自然中的学习意识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感到美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

1.以“趣”带路

我们音乐教师面临两大尴尬,一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二是学生爱唱流行歌曲而不喜欢必唱歌曲。教师们对此一般都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其实这是一种很不错的状态,起码可以确定学生是喜欢音乐的。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我们音乐教师要必须去完成的。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有儿童生活气息,要与他们的兴趣、知识经验相吻合,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声进行教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可以降一个调、两个调来唱,让学生的嗓子减负、感到舒服,感到这歌曲是为我而写的、适合我、所以我要歌唱。在背唱歌词时,可以用电视上一个节目形式——《我爱记歌词》来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用师生接唱、生生抢接的形式,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环境。

2.与“美”同行

在反复练歌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唱的情况,那么就要利用故事、音、画来分析歌曲内涵,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新课程十册第四课《童心是小鸟》,可以利用小姑娘的故事,展示春、夏、秋、冬画面,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歌唱情绪心理活动。这样在学生理解体会的情况下,就能深刻地解决难点。那么在学会歌曲后,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自由发挥尽情创作,把歌曲表现出来,优美的律动、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切实感到音乐的享受,体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二、开启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生活经验,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让学生体会到“我真能干”。

1.从“新”开启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味地照搬和灌输,会出现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的现象,要避免这一个现象,就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生活资源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例如力度记号“p”“f”的教学学生容易混淆,到底哪个是弱哪个是强,如果单靠死记硬背,过一阵子学生就会忘记了或者是混淆了,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手势,把食指放到嘴前,做“嘘”的表情,那么这个手指就是“p”的一撇,嘴巴就这个半圆,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安静一点、轻一点、弱一些。这样形象的演示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p”的含义,绝对不会忘记,同时也不会和“f”混淆了。把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游戏般有趣的教学会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的奥妙。

2.以“乐”切入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乐感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要善于在生态环境中发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活感受中体验节奏。如教学切分节奏“X.X”,若要抓住学生的形象思维,就可以找来一个小皮球,先在地上一下一拍地打,让他们感受X·X均匀的拍球的节奏。第二遍教师演示用力拍一下,让小皮球自己跳一下,当球第二次落地弹回来的时候,马上把球接住,让学生仔细体会、体验教师拍球和接球的动作,引导学生总结时值长短的不同,然后引入到切节奏教学中。这样从熟悉的生态环境中找节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节奏概念很鲜明,就能够和谐、准确地把握节奏。

三、呵护萌动中的表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心理,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和中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有活力、最具生命力的“分子”。

1.“精”用小奖品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凭你怎么好说歹说,学生总是无法进入状态,声音总是和自己的要求差一点,这个时候可以展示一下奖品:“XX,老师太喜欢你的歌声了,唱得既有表情,又有感情,你太棒了!送给你纪念一下。”在奖品热情的刺激下,其他学生会马上跟上演唱,给教师一个满意的答卷。平时我们对发言积极的、有进步的、表现突出的学生都不要吝啬自己的一颗五角星或一朵小红花,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发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教师赏识自己的能力。小奖品温暖着学生的心田,也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把金钥匙,一张风帆,让学生们体会到“美言几句三冬暖”的感觉。

2.“巧”用小卡片

音乐课堂是愉快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会兴趣过头地大声喊唱,有些学生会毫无兴致地一声不吭,那么教师在一张小卡片上写上几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可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如某某同学是个劳动尖子,对所有的功课都不感兴趣,我送他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你张开嘴巴唱唱歌,会发现它和你的双手一样能干。自此他便开始开口唱歌了,而且唱得不比别的同学差。对于喊唱的学生,用卡片可以激励他们要有感情地演唱。在小卡片的激励下,在每节课上,认真练唱的人多了,自然歌声也就整齐多了。真诚得体的赞赏和鼓励能够创造奇迹,只有在生动的、充满尊重的课堂中才能呈现出生态平衡的氛围。小卡片真诚的鼓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温馨。

3.“妙”用小纸条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学生

新课程理念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音乐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一度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活力,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却发现,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很多音乐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学习者的愉悦。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直面这些现实问题,打造有效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运用意境,丰富情感

在音乐的语言世界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情绪和意境,它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都融入其中。从音乐美的本质上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质上就是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着人间的真善美,使自己的情感受到洗涤、陶冶。对于小学阶段来说,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所选歌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每次在进行创编表演的教学活动时,我常常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需要什么,或者和他们一起进行创编,有的时候,我还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和学生一起快乐的表演,比如:在执教《划船调》一课中,学生完全唱会歌曲后,要求学生聆听教师用歌声提出的问题,根据曲调填词进行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模仿着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如:生:“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呀?什么圆圆在水间?”师:“太阳圆圆在呀在半天呀,荷叶圆圆在水间。”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里,关注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教师的喜怒哀乐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教师更多地走入学生中去,课堂中就会有更多的欢声笑语。

三、注重差异,分层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相对说老师讲得太深,听不懂,没兴趣,所以干脆不听不学;二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老师还说来说去,感到腻烦,不愿意听。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做到“精讲活练”,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期望,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期待,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时,可以有意识的根据学生性别、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相对差异,进行异质分组搭配,并且在小组活动设计上分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能体验成功。如,在教学歌曲创编表演这个环节时,我经常有意识的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里都能有一个“活跃分子”,对于那些“活跃分子”较多的小组,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把歌曲唱好,而且创编的动作尽量符合歌曲的需要,进行器乐伴奏的节奏也要富有变化等等。采取这种“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的分层施教的策略,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人人都感到“我能学”、“我会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创设学生乐于合作的情境,以境激情,以趣促学,让学生具有合作学习的心理准备。例如,教学低年级歌曲《大鹿》一课,歌曲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大鹿。一天,大鹿站在房子里,打开窗子向外一瞧,不好,一个猎人正在追一只小兔,小兔急忙跳过来敲着大鹿的门说:“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大鹿把门打开说:“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拉紧。”同学们对这首歌曲可感兴趣了,一边唱一边就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做出大鹿伸长脖子向外看的动作,有的小朋友做出小兔咚咚敲门的样子。因此,我提出分组分角色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演大鹿,有的演小兔,有的演猎人,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歌声里,我感到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表演结束,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开动脑筋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结局,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到了音乐的情趣与魅力,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音乐学科成绩的评价应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的评价,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表扬,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分层评价,经常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对音乐情感、速度、力度、节奏等把握情况,而且我对学生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对个人或集体评价奖励的形式有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小印章等等,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充分考虑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出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

总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音乐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8篇

关键词:体验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61

音乐的艺术之美存在于优美的旋律中,而旋律之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得以感悟,通过感悟才能起到陶冶情操、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作用。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长期以来的音乐教学,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就是教师“教一首”,学生“学一首”,学生对音乐缺少体验、感悟,音乐的美育教育也失去了作用。《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点。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有所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而且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所体验呢?

一、在形象的情境中体验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让音乐课“活”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着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把有关的乐理知识用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动作表现的前提是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形象的情境,把识唱曲谱时出现的“冷场”打破,但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在教学《小动物回家》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卡通动画的情境。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歌词中鸭妈妈、迷路的小花鸭、小朋友的样子很形象。有一天,一只小花鸭在池塘边玩,玩着玩着不记得回家的路了,于是就在柳树下哭呢,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这么生动的场面,孩子怎能不被吸引呢!伴着音乐画面,孩子们也跟着边唱边做动作,他们动作不是那么到位,可是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形象画面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一边读歌词,一边做动作。由于孩子们对歌曲的体验深刻,动作很快就合上了节奏,最后让孩子们分组听琴声进行角色表演。第一组: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鸭以鸭步出场;第二组:“嘎嘎嘎嘎”各自作动作向四面散开寻找家;第三组:鸭妈妈四处张望,呼唤小花鸭快回家;第四组:小朋友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小花鸭与鸭妈妈快乐的呆在一起。个个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二、在学生参与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体现以音乐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取决于全体学生的自主、有效参与度。教师要善于创设主动体验空间,让学生们多听、多唱、多感受,使抽象的音乐节奏、藏在歌词中的情感等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唱歌之余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在体验中也不断地得到增强。

每一首歌可配以律动;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用正确的发音唱歌;跟着音乐跳舞,如节奏明快的歌曲《粉刷匠》,我编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很喜欢;还有就是编演小音乐剧,如《办家家》,让学生模仿爸爸、妈妈、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同时,在表演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再不断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这样的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吸引力。

又如,三年级的《小步舞曲》是集体舞,1.听赏《小步舞曲》。初听:简单介绍音乐家巴赫。第一步:安静地听(课件出示欧洲风景画面)。边听边介绍巴赫;再听:体会小步舞曲风格。第二步:随乐模仿,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步舞的舞步。先看舞步模仿(课件出示舞步模拟动画)。再随乐模仿(播放〈小步舞曲〉)第三步:体会三拍子“强弱弱,强弱弱”的特点。2.用打击乐体会并掌握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首先随音乐学生自由地敲一敲,让学生自主地体会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其次个别学生示范。这样用不同的乐器敲出强弱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师生互动中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作为音乐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小学生理解某些歌曲和乐理时,受生活环境,自身素养以及不同音乐风格和式样的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有所不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师生互动,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库尔班叔叔喜洋洋》一课中,先进行节奏训练:出示这一课的节奏,我用铃鼓拍出节奏,让学生跟着用双手拍出节奏;等学生比较熟练后,接着让学生分角色用沙球、碰铃、三角铁、双响筒等常用乐器敲出节奏,让学生在听辩上无结束感;最后,我用钢琴弹乐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展示,跟唱歌词。这样的教学安排给学生较强、较有吸引力的刺激,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体验乐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情趣,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受音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