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8 10:4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引言
我国于去年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并于今年一月一号进行了全面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简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很强合理性的前提下,致力于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调整为与其它经济事项的发生相一致。对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重新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等几个方面,由于会计准则上已给出清晰而且条理的解释,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二、新会计准则推行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惯性,即企业中原有的一些方式很难被打破。会计准则实施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准则,无论在制定过程中考虑的多么周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会计准则在近半年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概述。
(一)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足
新会计准则从确定实施到具体落实给企业留出了相对充分的时间。然而事业企业是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的个体,同时具有数量庞大的员工。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核心,相关方面的调整必然引起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重视。事业单位领导虽然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制度,但在求稳心理的作用下,在真正的对会计制度进行推行时,大多数管理者采取观望态度。对于一般事业单位而言,在缺乏相应的惩罚与约束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大约在13年三月份后才开始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这显然是不符合相应规定的。
虽然我国财政部规定了会计准则于2013年一月一日进行全面实施,但是延期实施的后果是什么、实施后的效果应达到一种何种水平等问题都未被做出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施很有可能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从而失去了新会计准则推行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重视不够首先起源于上条中我们所论述的相关法律的惩戒措施不够。而这同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息息相关。我国事业单位的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方便广大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而设置的。虽然历经数年来的改变,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不再完全依赖于相关财政支持,然而财政拨款仍是事业单位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事业单位中员工的薪酬或者是工作变动与该单位的经济绩效正相关性较弱。既然经济绩效不是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那么财务或者说会计处理的重要程度就会降低。事业单位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是以合规性为目的的,当新准则中出现一些问题时,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是很难发现不足所在的。当事业单位有其它的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时,会计准则的推行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优先权。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抵触情绪的存在
本文在前文中提到了企业惯性的问题,然而企业惯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个人惯性所构成的。以往事业单位采用的完全是收付实现制的账目处理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可以轻松掌握。而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部分融入其中,以及新科目的设置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账目处理的难度。员工从事较为复杂的工作是需要有较强的激励作为保证,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其现基本采取终身制的雇佣方式,内部员工再不出现大的疏漏的情况下不会被解雇的。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梯度较低,工资缺乏必要的差异度,工作人员按照新会计准则工作后并不能有效改变自身的收入,这无疑降低了其积极性。另外就是事业单位现有的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满足合理处理新会计准则的能力。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与交流情况较差,大多数财务人员已经按原有会计准则工作了较长时间,转变工作方式十分困难。当这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时,新来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事项又缺乏相应经验。事业单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员工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阻碍。
(四)技术支持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分系统、分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计处理系统存在差异。譬如铁路部门在新会计政策实施后依然只承认自身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资格证,这显然是不合理与不合规的。新会计准则更倾向于大方向上的引导,对于一些细微的特殊问题缺乏相应的依据。不同事业单位原有的科目应如何对应新会计准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技术支持的另一方面则是会计软件的支撑。会计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当代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原有会计处理多种会计软件已有成熟设计,然而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了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大部分相似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相关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时间与程度。
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毫无疑问,新会计准贼是一种进步,表明了今后会计处理统一化与标准化的一种大趋向。在对以前文献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的情况下,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一)财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保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财政部门既是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又是对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的监管方,其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财政部门能否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新会计制度真正推行的关键。财政部门所做到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当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后反而要加大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工作。实施前的宣传工作所对应的客体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并做好改变工作方式的习惯。而当新会计准则具体实施后,宣传的对象则变成了新会计准则所有利益相关者。财政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让广大相关者清晰新会计准则是什么,进而减小推行中的阻碍。作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最具有说服力。财政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积极组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进行相关交流,以加深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会计准则实施工作方案。将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阶段化、具体化,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单位之中,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对应单位。同时处理好原有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力求不出现大的交接空白。
(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会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阵地是高校财会人员的培养。在新会计政策颁布实施后,相应的大学教材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保证学生对于新会计准则看法的正确性。新会计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同时给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科功底与丰富的财会经验毫无疑问是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要加强训练的。然而财会人员的学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新的政策或者是条例颁布时,财会人员应该具有迅速理解政策含义、遵照政策循规工作的能力。
(三)消除相关人员抵触情绪
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老员工的抵触情绪。首先,要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明白新会计准则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这是一个需要对员工反复强调的问题。其次,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采取赏罚结合的方式。例如采用知识竞赛、趣味问答等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敌对情绪,并加深其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
(四)尽快做好财务软件的升级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尽快的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新会计准则落实后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4).
[2]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3]赵西卜,刘瑜宏,施武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J].会计研究,2003(04).
一、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反映会计信息 相较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很容易混淆,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例如在一些需要跨期的资本性支出项目(如跨年的服务费用等)中,收入实现制需要以现金的支付作为会计确认的时点,费用或者收入在确认时很难体现其全部业务的本质。另一方面,针对现今事业单位经费常常被挪用的情况,收付实现制更加助长了这种行为,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它将各种费用支出进行详细的分类,支出信息查询也相对较为方便,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为有利。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政府一般都是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来反映财政信息,但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而言,财政信息不够透明已成为当今政府财政的痼疾,短期内很难根治。政府的财政信息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的,不过在收付实现制模式下,政府的财政信息无法全面系统的揭示,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将这种情况很好的改善。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告更为全面,它可以将政府的很多隐性的负债加以揭示,同时避免了政府为粉饰业绩而转移部分成本的行为,提高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强化了现代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性质。
(三)有利于与世界会计制度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渐渐与世界经济相接轨。在经济接轨的潮流下,体制的改革和接轨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从上世纪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在财务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中逐步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地位,收到了较好的实用效果,这一制度已成为国际会计核算发展的主流。我国的体制改革也应当吸取西方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大胆引入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管理,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融合,迈出事业单位发展改革的主要一步。
(四)有利于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现今,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引入了绩效考核管理,但绩效考核的运作却由于固有体制的限制而欠缺一定的科学性。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支付或者受到的款项来确认收支,所以事业单位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收付的时间点来粉饰经营业绩,人为的控制绩效考评结果。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的反应绩效成果,为单位的高层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效益信息,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办事效率的提高。
(五)有利于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单位由原来的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渐渐向自给自足型的事业单位过度,在单位财务管理中,也越来越强调成本费用管理,强调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强调以人为本。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体制将更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效率,改善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一)关于固定资产 严格来说,固定资产自购入直至报废,其价值随时间逐渐减少。以前,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并于购买时一次性列为支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处理时,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折旧方法通常以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为主,应计折旧金额即为固定资产成本,对预计净残值不予以考虑。通过计提折旧这一方式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合理分摊其价值,将其成本按月分摊,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和新旧程度,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费情况与净值,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关于债权债务 新准则正式引入权责发生制之后,对于事业单位的有关债权债务业务,以实际收到现金的权力或实际付出现金的权责为基础,据此确认债券债务。新准则对非经营性的核算业务进行了补充,规定根据收入权利的确认借记“其他应收款”,根据费用及债务的确认贷记“其他应付款”。
(三)关于收入与支出 事业单位根据新准则和财政预算要求,将应划入财政资金收入的资金按照国库和财政专户真实划入的数额加以确认,列入事业收入、补助收入或者其他收入等会计科目,并于当年终了时和中央财政进行账账核对,将应拨未拨却符合收入规定的经费列入当年收入;同理,费用列支也应当根据业务实质加以确认,例如属于当年度的绩效奖金虽在年底没有实际发放,但根据权责发生制应当列入当年费用支出,利息费用也应根据所属期间进行计提列入当期费用。
(四)关于净资产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与企业会计中的净资产一样,都是资产减去负责后的余额,是衡量单位净财富的数据指标,包括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基金和结余。新准则推行后,固定基金不再出现,固定资产同企业会计核算相一致;专用基金则由事业单位根据权责发生制按月计提,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事业基金则在会计期间终了时根据财务收支确定;结余则根据原先的方法计算所得。
三、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分析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成本相对较高 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一个较为突出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在操作中更加容易上手。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其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较为简单,只需在款项发生时确认收入或者费用,相对的会计上岗培训也并不复杂,只要明白原理很快就能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而权责发生制为了突出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引入了部分管理会计的理念,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实施的技术含量较高,对于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降低了财政收支行为的真实性 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单位的很多往来款项都与债权债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就可以通过这些往来款项的预算授权来对当期的财务成果进行微调,对费用款项进行虚增或者虚减;至于款项的实际支付行为则是对于往来账目的调整,而不再影响损益,这就从一个方面直接降低了财务收支行为的真实性。
(三)固有体制的复杂性限制新计量基础的推行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推行不仅仅有关经济体本身,还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市场大环境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并不像企业或者民间组织,它们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时更为顺利。对于部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其本质已与企业较为接近,所以在权责发生制改革时不存在较大的难题。但我国还有很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它们在资金来源渠道和管理要求上,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推行权责发生制时就要面临较大的阻力。
(四)地区差异给新体制推行造成阻力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比西北部高,很多地区还处于贫困线的边缘。很多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经济较为窘迫,财政工资很难足额发放。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势必引起成本上的需求,因此,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问题重重。
四、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建议
(一)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适当推行制度改革 由于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推行界定适用范围,只说明事业单位附属企业不必使用新准则,所以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酌情考虑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力度。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很多自主能力较强的单位已不再依赖财政供给,具备了企业经营的性质;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对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质较强,仍然依赖于财政拨款经营,只是经费额度受到了适当削减。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的经营特点界定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
(二)强调改革配套制度和局部改革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体制改革,在推行改革的进程中,国家应结合财政预算管理着力解决改革中不相适应的制度痼疾,努力做好改革中的制度接轨工作。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当做好以下两点:(1)完善改革中的各项配套制度。新会计制度的推行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不然在实际工作中将会步履维艰。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的编制和定义,对各项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则没有出台相应的调整制度,造成预算口径与新会计口径的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2)逐步推行,局部改革。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财政资金的流动所引起的财政收支确认问题以及财政总预算管理问题都亟待新建配套制度的解决。对于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等具体业务,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采用局部改革的方式,对配套制度较为健全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对于条件还不够成熟的单位还暂时沿用收付实现制管理。
(三)根据不同地域特点试点推行权责发生制 好的制度改革措施需要有好的配套措施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作为依托,同时物质基础也必不可少。我国推行权责发生会计基础改革可以采用试点的模式,先在东南沿海或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省市地区采用,能够保证试点的事业单位拥有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和较理想的物质基础,从而避免由于引入权责发生制而使收入费用虚增或者虚减的情况发生,改革的成本也不会给单位造成太大的压力。因为实行权责发生制可能涉及到核算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核算利息支出、或有负债处理等需要巨额资金的核算管理业务,事业单位若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难以应付的。所以,在推行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应采用试点改革、逐步推行的理念,由点带面,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改革的成本。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修订;财务报告
为了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全面反映各项财政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步伐日趋加快。近年来,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规定,2012年2月7日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准备在2012年适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行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也显得日趋重要。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为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建立统一的概念框架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形成于1998年前后,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高校、中小学、科学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在该体系中,各项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该准则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此外,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作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并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真正建立。
2.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 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有利于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出现的、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5.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几点建议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为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其在内容上规范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的基本分类、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从而作为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定发挥统驭作用。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定位
现行准则仅仅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所有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中。同时应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制订的成功经验,对现行准则中的一些具体确认计量标准、原则进一步细化深化。
3.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及使用者群体。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即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这些内容应当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并可以在新准则中列举财务报告使用者群体。
4.关于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准则仅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其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来的规定过于简单,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可修改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的考虑有两点依据:一是2012年2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现行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均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5.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经济特征,同时要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明确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
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对固定资产实行折旧制度,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并适当考虑资产减值情况,以便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资产可收回金额,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统一要求,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6.关于净资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结合当前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同时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要求调整有关项目。
7.考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将一些新出现的业务和会计事项纳入预算会计准则中予以规范,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的“大收入”和“大支出”要求等。
8.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列报格式做出统一规定。
一是要改革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收支科目的结转时间。建议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收支科目的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列报,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只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予以设计。
二是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结合国库存集中支付核算的要求,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类列示、对支出(费用)按功能进行分类列示。
三是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可以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适用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
通过上述修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其通用性,同时兼顾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 财预字[1997]286号,1997.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 财政部令第68号,2012.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比较; 趋同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体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1998年前后形成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推进会计改革。财政部近日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仔细研读准则,从准则的意义、新旧准则的比较、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和征求意见稿的局限性方面做一解读。
一、新准则的意义
(一)应时之需
2009年8月,中编办正式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指导意见,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转为行政机构或进行其他调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进行企业注册,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这两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将在2015年基本完成。
其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细分为三类,一类以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为代表的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一类是以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最后一类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
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共126万个,拥有工作人员3 08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67%,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4%。如果加上离退休人员,这项改革的实际涉及人群将达到4 000万。全国各地区正在推进这项工作,事业单位改革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应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指导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可以对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统一会计标准体系的需要
1997年5月、自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仅作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并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因此,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建立。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
(三)提高信息质量的需要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提供分析框架的需要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五)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二、新旧准则的比较
新的准则共九章五十三条,旧准则也是九章,是五十四条,从整体上看,新旧准则的条款数量没有大的改变,但实质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关于准则的定位
现行准则仅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征求意见稿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为适应这一定位变化,征求意见稿较现行准则的规定更为原则,现行准则中的一些具体确认计量原则将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予以体现。
(二)关于适用对象
现行准则适用对象是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征求意见稿为境内设置的各类事业单位,去掉了国有。现行准则把事业单位会计看作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即概念框架,包括准则、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思考
一、事业单位性质和特征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的公益目的,由国家政府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参公(即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种类型。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得到的补贴将逐年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随着市场化业务的推进逐渐企业化,被最终推向市场。
据统计,国务院共有直属事业单位14个,相关部委29个,直属机构18个,以及部委管理的国际局10个。在这些机构下面,有着数目不等的事业单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面对如此庞大而又重要的群体,我们今天就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角度出发,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思考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和改革方向及解决办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变迁
追溯历史,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财政部1988年9月颁发《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1966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制定的制度。由于之前旧的会计制度对差额单位、自收自支单位的会计核算均未涉及,因此1988年实施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不但解决了全额单位、差额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并且规定了简单成本费用核算的框架,适应性很强。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并成为此后颁布实施的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启动。此次改革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会计相分离,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
3、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实施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起草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该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改革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将初步建立,对于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一)准则定位的变化
现行准则定位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而征求意见稿将范围扩大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建立。根据这个定位的变化,征求意见稿更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现行准则中的一些具体确认计量原则及操作性问题将具体体现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及使用者群体。其中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即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列举了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群体。
(三)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现行准则规定其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征求意见稿除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的变化
征求意见稿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这是基于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经济特征的原则,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例如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从而对各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五)关于净资产的变化
征求意见稿为了适应预算管理要求,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
(六)财务报告的变化
征求意见稿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格式做出了统一要求。例如,按照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分类,并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列示资产和负债项目;统一规定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费用)表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类列示、对支出(费用)按功能进行分类列示;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适用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些变化不仅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接轨,增强了通用性,而且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能够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思考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通过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和意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该业务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而会计制度则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问题;而会计制度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记录和报告的问题。确认和计量是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记录和报告是在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数量庞大,业务千差万别,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并行存在,并以之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与事业单位性质
无论是制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还是制度都必须首先界定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按照国际惯例,与企业对应的组织统称为非营利组织,而我国与企业对应的则称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我国“事业单位”这一称呼,是我国的特色。鉴于不少事业单位已经转制,这些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也必须给予合理的界定。如行业特征不明显,业务范围雷同,具有企业化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上,可明确规定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对部分非国有事业单位,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要求的,可选择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避免出现交叉、重复和无所适从的现象。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协同;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1002
1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比较
1.1 制定目的上的比较
以围绕事业单位财务的行为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作为体现其核心价值的“财务规则”当中明确提到了:“制定该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会计法》而制定的“会计准则”,其对于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以及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巨大的。
两者的角度不同。“会计准则”更多的是作用于会计信息的形成和遵循。“财务规则”则更倾向于管理与监督。但是二者都或多或少的兼具了监督与管理的规范。
1.2 内容结构上的比较
“财务规则”指的是在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下,以预算管理作为切入点,为事业单位因财务活动而引起的收入、支出、结余、资产、财务报告等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上的服务。
“会计准则”是在明确会计基础的前提,以会计信息为主将事业单位经纪业务中引起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要素进行核算后,形成以强调完整会计信息和监管要求的会计报告。
1.3 目标上的比较
由于“财务规则”中对于管理目标的要求并未明确提及,但是却一直沿用了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是人为因素较强的表象。
新的会计准则内容中提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最终目标。”从而帮助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进而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这也就侧面反映出了会计被履行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 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协同
财务和会计无论是实质上,或是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都将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相关管理部门的设置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点在事业单位里面反应得更为突出。因此,就事业单位这一块来说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有目的的协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让两者在具体工作中互相贯彻落实,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的工作效力。
协同作用可大致表现为:元素和元素间相干能力,为元素整体发展运行时起到的合作和协调性质。同一结构中,两个元素进行相互协调作用,则可能会产生互拉动效应,从而对整体结构起到推动运转的效果。以结构学角度进行理解,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与财务工作的实施,就是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转中两个元素协调。结合上述,两者若可以科学协调,则可起到协同效应,在事业单位中,其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1 原则修订的协同
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财政部明确强调,要在此期间将致力于提高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的财政管理水平,由此可看出,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遵循同一个共同修订原则的财政改革背景下,是可以充分合作协同的。
2.2 规范对象的协同
会计准则是以具体的经济业务作为规范对象;财务规则则是以宏观的财务活动为规范对象。从表面上来看,两者有一定的差异;但究其实质,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货币的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财务活动”。这种客观存在的表里联系从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两者大量协同现象的出现,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要素。
其具体的定义、结构和计量标准也都大体一致。差异的地方在于财务规则关注的是财务活动的管理,会计准则更注重经济业务,二者无论是从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求实现协同,同时还要求形成相关的财务报告。
(2)财务规则中的财务分析和监督不应脱离“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
其信息的支持是无法正常的工作并实施的。相反“会计准则”中所规范的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管理和作出经济决策时有科学的参考依据。
2.3 实务上的协同
在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具体实施方面,始终是协同进行的。首先,我国所有的事业单位里基本上没有将这两个职务分设两个部门,一般都是统一到“财务部”同时肩负着财务和会计工作。其次,就工作内容来看,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都是分散在工作中随时开展的。但受限于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等客观因素,实现信息化管理任重而道远,财务管理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同样的会计核算虽然信息化的建立要优于财务管理,但是要做到完全符合“会计准则”也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通过上述的客观分析,两者之间的优化与改进仍然有发展空间。
3.1 观念上需要进一步更新
观念是否跟得上潮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动的成功和创新。两者不仅在客观工作中需要协同,在观念上更是应该如此,落实行动的思想要建立在二者协同的框架内。这个协同的观念应当约束功能定位、内容分工等。
3.2 功能定位上的协同
根据前文所示,财务管理和会计在整体上统一不可分离,动静一致,动态效果通过静态表现;静态则为动态的发挥提供必然条件和支持。“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应该分别在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和在会计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活动,这样才有利于目标协同,实现功能定位上的协同。
3.3 内容分工上的协同
在初步实现功能定位协同作用后,还应明确两者之间具体的工作内容,避免出超现象发生;一旦涉及预算管理,属于财政监督内容的,自然也就应该有“财务规定”来规定。
3.4 具体内容应当改进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规范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管理、风险预警管理、运行效果分析与管理等方面才能明显体现出财务规则的作用。这方面除了可以参考概念框架原理以外并无其他可以借鉴的经验;然而,过于偏重政府的监管,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忽略了与“会计准则”的协同,大量重复会计要素中的相关内容也是“财务规则”客观存在的缺陷;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会计准则”可以以此借鉴并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制定;但新的“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具体可以由这几点看出:“会计准则”更加偏重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而对于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相对较少;采用单一的实际成本计量属性;这些做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由于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修订出台,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这两者的创新性的结合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138.
[2]李现宗,张连升.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协同与优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4):101106.
[3]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2013,(25):106107.
[4]王陆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151+15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进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根据国家会计准则要求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规定的,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使其能够具有独立的会计核算职能。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个级别。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将其分析如下。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准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方法,这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收付实现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完整的表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会计信息不真实是现代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且这种表现方式只能表现当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体现出负债,容易导致错误决策的出现。其次,在该制度管理下,还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现象。由于事业单位拨款计量只能在实际收到的款项上记录,这就导致了记录缺失,无法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缺陷
会计核算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的会计准则对于资产的认定不同,营改增后,企业固定资产可以用来抵扣税目,但是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上忽视了这一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不采取折旧处理,导致税收比例增大,其时间上的缺陷、价值上的缺陷均较为明显。不仅没有对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还使得事业单位的成本提高,财务核算配比不合理。另外,会计缺陷还体现在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估量上,对无形资产的估量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分部门进行,核算方法混乱不统一,因此无形资产的管理方案缺乏,一些单位甚至并未将其列入资产行列,核算方法单一且功能逐渐弱化,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会计报表缺陷明显
优于会计核算方法上的缺陷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问题,会计报表上的利益关系不明确,目资金统计不够准确。在资金的变动上以及支付能力的数值上,并不能准确的表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对该业务实施由权责发生制的处理手段,但这会导致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现金流量表就成为企业衡量资金和整个财务状况的关键,但这一点仍需加强。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措施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
企业全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地评价各部门的业绩,政府是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的掌握更加明确,服务的品质才可能提高。因此,政府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与投资人之间合作确保公共资源管理合理,权责制度的物资管理需要全面,以防止物资入账未记录现象,给管理人员带来麻烦。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在于执行力度不足,事实上,通过责任制的划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只在偿还当期的支付债务而无法记录在内,本期应当承担而在未来期应当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得到反映,也就无法正确的反应会计信息,进而存在风险。权责发生制预算则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帮助单位决策者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降低运营风险。
(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固定资产折算是营改增后的最佳方案,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具有复杂性,一旦存在缺项就会影响决策。现代的政府逐步实现了与企业接轨,因此在会计核算上也应与企业看齐,达到高效管理的状态。政府同样需要盘活资产维持其发展,并且政府要具有远见性,在投资决策上要正确把握受益度,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投资中,资金是重要的管理项目,但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则常被忽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上显得单一,核算漏洞明显,并且由于管理制度问题上,资产磨损后未折旧直接报废,资产的价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固定资产是企业实力的重要反映,缺乏对固定资产的衡量不能对企业资产进行正确的评估,影响企业发展。当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发展还要注重报表机构体系的完善。正确处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或者净资产计算,确保其稳定发展。
三、总结
事实上,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经过了多个阶段。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扩大,效果更加明显。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专业性与全面性仍需要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与企业之间看齐。首先要明确会计核算的概念,完善会计管理要素。另外,会计准则的更新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依然具有计划经济的影响。为此,笔者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进过程。
参考文献:
[1]乔春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设计的若干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
关键词:创新;科学化;细化;完善;过渡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73
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令第72号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全国各地财政部门先后举办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当地财政部门的专家和教授,对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的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收支结转与资产负债等新旧制度的划分进行授课。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财务管理必须跟上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其轨道(财务管理)的制约,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创新。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出台,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部门也通过这次新制度的培训,进一步熟悉了当地财经政策的规定,增强了单位管理者和财务执行者按章办事、依法管理单位的意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核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强资金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管理的程序和办法,切实解决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工作水平。
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科学阐述了会计主体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规定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垂直管理,并且对固定资产管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制度,创新引进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科目的使用,尤其是增加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等几个科目的设定,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者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使用者进行管理,作出决策。”这是1997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从未充分体现的,这样的表述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方面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的新需求,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不仅能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而且能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对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特别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细分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制度,一是预算制度;二是会计核算制度;三是现金管理制度;四是结算管理制度;五是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六是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七是基本支出管理制度;八是项目资金支出管理制度;九是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十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这里重点说明的是在“会计核算制度”中对一些会计科目更加细化、科学化。下面举一些例子,比如以前的“现金”转变成了“库存现金”,这也突破了财务的专业性、抽象性,让财务管理者以外的人也能看得懂。“存货”是资产中新增的科目,删减了从前的“材料”、“产成品”和“费用”,这把以前的“固定资产”科目更加细化,增加了入存货和固定资产的标准,有助于财政部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这也给记账会计带来了方便,不像以前记入固定资产有金额的限制。“存货”这一科目的出现,也把“固定资产”重新划分,“固定资产”这一账户账面价值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臃肿”。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旧制度的“拨入转款”演变来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从外省或者国家申请的不是专款,但又不是当地财政部门的拨款,在会计科目上又没有明确的界定,只能用“拨入转款”这个科目,但现在不同了,有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细化了“拨入转款”的职能,有利于会计科目的利用。同样“财政补助结转”也相应的细化,下设的“事业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会计在记账时就直接可以把当地财政和外省的经费直接区别开,不仅有助于记账,也节约了审计查账的时间。会计报表中增加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细化了本年的收入和支出,也细分了当年收入的未使用情况。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新飞跃,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查账人员在会计报表中就能基本掌握这个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情况,在资源和管理上节省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