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9 16:1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的基本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恰当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关键词]作业 设计 数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65
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既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老话题,又是一个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时展赋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究的新课题。我们通过课题《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发现,作业在古今中外的课程与教学之中都居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能否成功有效地运用作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学生的完满发展。然而,在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今天,虽然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人们的作业观还依然如故,仍然认为作业只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完善,基本上都以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这种被“异化的”作业观将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地发展。因此,恰当设置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作业的有效设置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操作性作业的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有些知识仅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布置相关联的操作性练习,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学习“角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用吸管折角,不仅体验了角的特性,还能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学习了“确定位置”后,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学习了“千克与克”后,可以让学生到超市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还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提示,讲清操作的要点及注意点等。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动手操作、与人合作、收集信息等多种能力都得以培养,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为此,进行作业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创设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学习了利息和储蓄后,让学生调查了解银行有哪些储蓄的方式,每种储蓄的利率分别是多少。如果将10000元存入银行一年,准备从活期、定期、定活两便三种存款方式里选择一种,请你算一算这三种存款方式各能获得利息多少元?并说说如何根据家庭资金的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存款方式。再如,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述任务。
(1)求该班高度近视同学所占的百分率;(2)写出该班视力正常与近视同学的人数比;(3)选用适当的统计图将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描绘出来。
实践性作业不仅为学生创设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在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四基,培养四能。
三、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效整合。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如,学习了“3的倍数”后,让学生探索判断较大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有没有什么比较快捷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弃3法”,即只需要先去掉3的倍数,再把其他数相加进行判别;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探索:(1)如果用12个小正方体,分别拼成不同类型的长方体,算出拼成的各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找出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2)如果改18个、24个、27个小正方体来拼,你还能拼出不同类型的长方体吗?分别算出每种情况下长方体的表面积。(3)什么情况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探索性作业,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重要载体。
四、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增加弹性,减少统一性。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如下作业,要求学生任选6道以上:76×68+76×32;57×39+43×39;201×73;25×401;327×99+327;58×102-58×2;125×88;97×101。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弹性作业还可以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学生选择。如:自选作业、自编作业、自批作业等。教师在实施时,可对题型进行技术性处理,给布置的题目标上星级,如:一星题是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基础训练;二星题是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变式训练;三星题是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拓展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差异性作业兼顾了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作业设计应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布置学生思考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学生有借助量筒、量杯进行测量的,也有先做出1立方厘米的土豆称出其重量,再根据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推算出土豆的体积的。开放性作业,还可以将题目的问题或条件进行变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但起点要低,层次要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这样才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体验成功。
六、整理性作业的设计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再汇报交流。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都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就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回顾、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关键词:“卓越医师”;创新创业;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29-02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手段处理人体各种疾病或病变。医学是生物学应用学科,医学分基础及临床医学。
“卓越医师”是按西方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而进行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担任卓越医师计划大学担当起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重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师”创业素质,“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实需求,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兴起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规范化和制度化,已经成为“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方法学”是更好地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因此“卓越医师”培养教学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一定时期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哲学概括,成为一定时期医学发展指导思想,“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见下表)。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
1.医学方法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为获取及运用医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学。
2.医学方法学内涵。(1)“医学方法学”是更好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2)“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教学;(4)医学方法学是医学知识运用方面的工具性学科。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医学方法学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转化或转换医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等。
1.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内容更新快科学方法课。医学信息检索旨在培养“卓越医师”敏锐信息意识,“卓越医师”学会探索信息检索技能,具有信息利用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2.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必修课,培养“卓越医师”基本医学科研设计、数据计算实现、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卓越医师”成为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卓越医师”及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必须学好,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科研质量和医疗水平。
4.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一门学科,流行病学也是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论。
5.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理论上对科研方法论进行讲解,为适应“十三五”规划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医学人才。
6.循证医学。是指医疗决策(医生对病人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制定等)以现在已有临床研究最好依据基础上做出,并结合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
7.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论文与其他一些文体相比,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及规范,掌握格式及基本要求和规范,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并能推进医学科学发展促进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卓越医师”通过学习实验动物学对实验动物学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9.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思维方式。转化或转换医学是近几年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体系。转化或转换医学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真正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连接。
三、“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与实践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1.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具体表现。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及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2.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烈科研意识及科学科研方法和崇高科研精神,“卓越医师”科研能力构成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或能力。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
4.科研素养。“卓越医师”由训练和实践具有基本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
1.“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与自身兴趣与医学方法学课程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2.“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进行系统化训练和培养。
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树立正确观念,培养科学态度。
4.“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引导处理好基础专业课学习与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关系。
5.“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加强对学生协调和管理工作。
“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卓越医师”参与科研与医学实践使一年级学生具有活跃思维及蓬勃朝气,但知识缺乏难以保证科研与医学实践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紧跟导师进行学习科研与医学实践训练科研素养。对“卓越医师”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是属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一部分。在今后,“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应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卓越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培养途径
教育部宣布,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师范生不具备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优势,这无疑提高了对在校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对此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应的优化途径,以期新时期美术师范生在众多非师范生中能够脱颖而出。
一、 社会各界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
1.美术师范高校: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见最初的培养目标下,美术师范生要具备以上几点基本素质。而事实上,由于美术师范的培养模式受制于传统的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美术技能训练,轻视教育实践经历,培养目标主观上偏向美术家。
但目前美术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岗位趋近饱和,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入更需要一专(美术)多能人才的小学。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高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需要回归其教育工作者的本源目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着想,因而要做到技能突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2.国家教师资格证及地方入编考试:教师素养要求分值化
教师资格证考试各个地方不同,但是不管面试、笔试还是上机考试,都要求师范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笔试从学科而言,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新课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理论及其实践知识。而面试则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语言表达、仪表仪态、课堂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美术教师资格证国考将对美术师范生的素养要求以百分比计算分值的考试的形式体现,这对改革后即将进入高校的美术师范生以严进严出的制约,提高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资格证考试从大三起一年举办两次,流程与入编考试流程大致相同,所以它可作为一个入编前的模考,给学生以后的应试积累经验。
3.中小学对在职美术教师的要求:研究型教师地位越来越突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已经从以往的教书匠慢慢转化成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学活动创作者。他们不断地积极探索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比起其他的课程,美术学科更加容易促进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首先,美术本来就是以创新为导向的学科。其次,中小学美术课程不计入升学应试体制,教师没有作业评价压力,其思维中很容易喷涌出创新的点子。再次,基础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认为美术是抒发感情的游戏行为,对它兴趣十足。随意的操作或者涂鸦能给老师带来无限的思维碰撞。 最后,新课标下的美术教材与地域性、民族性、个性相关,发散性很强,给美术教师留下很大的探索空间。
[5]美术教育专家之所见
美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尹少淳在其《美术教育学新编》中提到:“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资质和条件应该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独特的人格魅力。②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③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④全面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仅仅是作为美术教师的一般资质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层次――研究型美术教师。”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指出:“ 美术教师的素质是:一是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艺德;二是要有坚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三是具有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四要有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五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六是要有文明的仪表风度。”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美术师范生必须在提升基本素质上作出必然的探索。
二、 适应各方需求,探索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准确定位,提高职业归属感
美术师范生普遍存在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低,更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为画家的问题。笔者认为,人在对事物信息掌握不全面时很容易认识不清,会对其作出片面的评价。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提高职业归属感呢?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美术师范生对综合素养要求认识不清的问题。
1.在理论学习中了解美术师范生综合素养要求
采用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美术教育教学类刊物,更新美术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新时代社会对美术师范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实现从不清楚职业要求到了解与把握要求再到了解中尊重这一职业的完美过渡。
2.在积极走访中了解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
学生有相当多的空余时间,在大学这一广阔的平台上可以接触到专业型人才。 例如有针对性地采访应届美术毕业生中的在岗美术教师,了解他们以前考编和资格证国考的经历,以及所在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品味在职教师职场成就感;采访知名美术教育家,获得指导;咨询相关培训机构,了解应试环境下师范生的要求。通过和各类专业人士的接触交流,加深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的了解。
(二)强化美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美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是秉承“实践出真知”的古训,参与多次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1)组成学习小组,每隔两星期举办试讲说课沙龙。
(2)暑期联系中小学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实习、见习、支教等活动。
(3)参与学校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和两个月的实习活动。
(4)关注教师教研网,积极参与旁听市区优秀教师教研活动。
(5)积极参加校园教师专场模拟招聘赛活动、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活动等。
(三)认真对待美术教育实习活动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向现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制度的过渡,师范生的工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师范生的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就是指实践能力。因此在短短的两个月实习生活期间,美术师范生需要格外认真地注意备课、上课经验的积累,同时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今后步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有调查显示:未来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差距很大。因此,师范类本科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对于美术师范生应如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笔者有几点浅显的认识:
1.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信息资源处理
在缺乏教育实践的大学期间,本科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地来自大量的阅读。一个研究导向的美术师范生需要阅读的书目应该包括:哲学类、文学类、心理学类、美学类、美术学类、美术教育学类、教育心理学类、教育学类、常识类等。可是,书籍浩如烟海,选择性地阅读和处理有效信息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清晰的多维认知结构。在寻找书籍时,可以参考上述类别名家著书里的书单推荐,利用图书馆搜索引擎有针对性阅读,在阅读一本思维严密的书时绘制一张知识结构图帮助记忆与理解。最优的阅读效果产生于阅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有意识地确定课题去搜集相关资料也能形成很好的效果。
2.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来源感与周围人接近趋同,害怕与集体不同。而美术这门学科却恰恰需要这富有创新性的不同。身在学校这个集体之中,美术师范生尤其需要警惕随波逐流的思维惯性,要对书本或者老师口中的真理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给我们树立了楷模,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清晰地表明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主体反对对权威的迷信与恐惧,主张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习以为常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质疑,并产生新的创造成果。
3.参加科研活动,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在校园内开展的科研活动有如下类别: 由校级或院系级与企业共同组织的科研活动、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团体活动、教师个人进行的课题等。参加科研活动能够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研过程中,美术师范生不仅能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而且能够了解到研究的程序,如:确定研究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研究结论―发表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美术师范生能掌握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应用的。此外,顺利研究之后须学会将研究成果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掌握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实验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
总之,美术师范生必须在美术和教育两大领域共同发展,具备美术与教育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任何一项的偏颇都不可以。为了美术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开拓创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z].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4展望
【关键词】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素养;团队精神
正确的、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高等教育有着导向作用。“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性课题[1,2]。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高等教育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随着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3,4]是在学生系统地学完无机、有机、物化、仪器分析等课程基础上,经过设计性实验课程锻炼以后开设的一门科研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展科学研究入门的基本训练,包括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仪器使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从本科阶段的学习到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的过渡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门专业实验,与基础实验有质的区别。基础实验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标准化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而专业实验除了要让学生练习基本实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开展材料化学方向科学研究的基本科研素养,为以后的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打下基础。那么我们的实验教学就不是简单的注满一桶水,而更重要的是点燃一把火。一桶水浇下去,还是一桶水,不会有什么主动的反应。一把火点起来却能够越烧越旺,放射出绚烂夺目的火光。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像点燃一把火那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因此,根据材料化学实验的课程特点及专业特色,积极探索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查等方面深化改革,直接从教师科研课题中抽取适合学生做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团队精神,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5,6]。实践表明,这种基于科研课题的实验内容更能激起学生实验的兴趣,更有力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分工合作意识,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材料化学实验是研究材料组成、合成方法、制备工艺和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洛阳师范学院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基本都涉及了,内容全面。但各个实验都是独立的,实验时间短,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实验内容也都比较老,与现代材料的科学前沿有很大距离。专业实验与学生之前上的基础实验差别不大,学生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构建更为合理地教学体系。于是,在长期研讨和协商的基础上,本着科研与教学互动的理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融入到材料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解决了原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和重复的问题。新增的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实践训练课程,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师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科研项目实验中需要很多大型仪器进行材料表征,像X-射线粉末衍射仪、孔隙度分析和比表面仪、热分析仪、红外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等仪器等。请了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了大量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熟练地使用仪器对材料进行所需要的表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新的实验项目更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包括了材料的制备、表征、分析和性能测试。更注重材料分析方法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一个实验包含了多个小实验,各个小实验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互验性,下一个实验需要前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佐证,这样这些小实验就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材料制备分析实验。新材料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面广,实验的综合性、探索性和连续性强。既结合了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了材料的基本合成、表征,又有材料的科学前沿。完美地实现了由单一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的转型。实践表明,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材料化学教学新模式,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科研探索的热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为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形式的调整
材料化学的实验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完善知识结构、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针对材料化学的实验任务,我们对教学形式做了以下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入手。首先是自学能力,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实验用试剂和仪器。不再像基础实验那样给学生备好实验用品。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尽量避免跟着教师做实验,离开教师就不转的现象。其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简单的仪器设备教师不再手把手教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教材和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教师科研课题相关实验自己设计。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实验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科研素质。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科研实验任务量大,担任无法独立完成,必须要多人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作为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小组成员惯性系融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真正的可养工作打下基础。
3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教学和考试是任何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部分,抓好实验教学的考试关,即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往主要依靠学生实验报告为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成绩依据,这样容易照成学生重报告轻实验的弊端。因此,在材料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将以前单一的考核办法改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前预习、实验操作水平、课堂提问和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由教师选择一个综合实验,只给学生实验方案,不再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按分组自主预习,查资料来完成实验。不单一的靠考核实验结果来定成绩,更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情况,来综合打成绩,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培养了自主实验和团队合作的科研素养。据统计,学生近些年的毕业论文有70%以上来自老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融入到材料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不但解决了学生实验经费不充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圆满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有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相关期刊上,不但在学生中引起极好的反响,也为他们进一步的科研奠定了基础。总之,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新型材料化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利,赵军伟,付芳,等.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功能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5,(11):141-145.
[2]杨海燕.建立与科研课题结合的研究生实验技术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43-444.
[3]葛金龙.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0):134-135.
[4]周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创新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48-50.
[5]张小强.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科研工作互动实践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07,22(5):85-89.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宁波市8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8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样本构成为:男教师380名(41.67%),女教师532名(58.33%);小学教师 606名(66.45%),初中教师306名(33.55%)。
本研究问卷的结构和题目设计参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等文件,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学科、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的题目;第三部分是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包括科学研究涉及的过程、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包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与认知有关的问题。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通过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关于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的了解以及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结果如表所示。
1.对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调查涉及7个科学术语、26个基本科学观点,其中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
(1)对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科学术语方面主要是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几个重要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主要有DNA、Intemet、绿色食品、分子、纳米、电脑软件、科学研究的7个基本的科学概念。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农村教师能够正确了解DNA、Intemet、绿色食品、电脑软件这4个科学术语,而对分子、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相对较低。除绿色食品、电脑软件术语小学教师了解的比例略高于初中教师外,对其他科学术语的了解均为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女教师相比,除绿色食品女教师了解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外,其他均为男教师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教师。
(2)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2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中有14个回答正确的达到了80%以上,5个回答正确的在60%与80%之间,有7个低于60%。从学校类别分析,有20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初中教师回答正确率高于小学教师,并且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达到8个,最多的相差29.98%;有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小学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初中教师,但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下。从性别分析,有23个题男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女教师,有3个题女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男教师。
如果将答对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题目中的6题或6题以上的看做是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话,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为68.20%(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82.40%)高于小学教师(61.10%),高出21.30%。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高 ,因此在性别比较上,男教师了解的比例(78.40%)高于女教师(60.90%),高出17.50%。
2.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
(1)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科学研究过程主要涉及观察、推理、实验。被调查的教师能正确陈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51.32%。其中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男教师还是女教师,均有30%以上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这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缺乏应有的了解。
(2)对对比问题的了解程度。对比问题为新药疗效的对比试验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91.01%,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对比问题了解的程度非常高。从学校类别和性别情况看,小学教师了解对比题的比例(92.08%)略高于初中教师(88.89%),女教师(91.73%)略高于男教师(90.00%)。
(3)对概率问题的了解程度。概率问题为有关遗传病问题的概率题。对这类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76.75%。从学校类别看,中学教师了解概率题的比例(77.78%)略高于小学教师(76.24%)。从性别比较看,女教师(77.44%)略高于男教师(75.79%)。
既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又能正确回答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的,即被认为是了解基本科学方法。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37.28%(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高于小 学教师14.72%,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对与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的理解。调查显示,有38.72%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50.22%和11.06%,说明农村教师并没有正确了解抗生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68.20%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8.55%和23.25%。从学校类别与教师性别比较来看,仍然是初中教师了解的比例(46.41%)高于小学教师(34.78%),男教师了解的比例(40.00%)高于女教师(37.79%)。
(2)对与认知有关问题的理解。农村教师对“电脑算命”持否定态度,有91.65%的教师表示不相信,只有5.93%的教师表示有些相信。对“人的命运有‘前世、今世和后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这个问题,有64.25%的教师认为没有科学道理;有29.82%的教师还在绯徊,所以选择了“有待探索"和“说不清楚";有5.92%的教师认为“有道理”或“有些道理"。
在对两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两个与认知有关的问题的回答中,能正确回答4个测试题中的3个或3个以上者,即被认为是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例为57.24%(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惯例,当教师对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都能达标 时,就可以认定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按此要求,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中小 学教师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7.76%,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别为21.57%和15 .84%,男教师与女教师分别为21.05%和15.41%。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
教师与其他专业人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知道“怎么教”和如何教,所以科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能为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建议:
1.要以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科学素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形成这个系统,就要使教师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造诣,从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因此农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捕捉新的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领域,为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储备更多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吸收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要以科学方法训练农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在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以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最低。—个受过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能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验证、推理等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注重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设计更好、更优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通过科研,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鼓励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创新,并将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要以科学精神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
科学精神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求真、理性、批判、协作等几个方面是大家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首先是,科学精神教育能培养教师坚定的科学信仰,使其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排除迷信和愚昧。教师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中就会种下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其次,教师在言行举止中若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课堂上或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能有所尊重,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三,科学探究活动既要求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能独立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能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4.对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要给予政策倾斜
学历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仍需加大力度。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以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关键词:工科力学;多媒体教学;工程案例;科学研究素养
工科力学教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力学教学从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到现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组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可谓成绩斐然。当然也并非尽善尽美,在经历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现在工科力学多媒体教学,理论性强,缺乏形象、生动的工程实际实例。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指引下,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为了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对工科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工科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
1.适用教学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多媒体教学要通过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1]。
2.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在讲解力学的基本原理、演示工程实例时,要符合科学性。所以,演示原理、实例要正确,要反映基本的力学机制,淡化细节,尊重事实。
3.注重“以人为本”
多媒体课件应做到“以人为本”,即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本。制作多媒体课件既要便于老师操作,又要便于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和人三者的有机统一。
4.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
因为工科力学的教学不同其他课程的教学,工科力学具有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本身学生接触的工程实例比较少,课本上的实例都是经过处理和简化以后抽象出来的力学模型,缺少和现实工程中的实际案例的对照。开放性教学模式下的工科力学多媒体课件应体现从工程案例到力学模型的具体演化原则,即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原则。
二、工科力学多媒体教学
1.实现教学的基本目的
首先多媒体教学应实现工科力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要根据工科力学本身体系、内容进行对应多媒体教学。在内容选取上,要以新编写的工科力学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优秀的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教材的幻灯片演示,而应该增加它的生动直观的作用。教学既要能解决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又要便于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等等。
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基础
引入较多的具体工程案例介绍,对工程案例进行简化、分析,从工程案例中抽象出具体的力学模型,并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相应的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增强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工程案例介绍,如彩虹桥倒塌原因分析、上海杨浦(大桥桥面结构力学性能分析)、韧性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等等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专题[2-4]。从工程案例入手讲解怎样从中获得简化的力学模型,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此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工科力学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了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具备了从具体的工程实例中分析抽象出合理力学模型,并解决力学问题的实践基础。同时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实行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方式,彻底改变过去只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课程成绩,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建立工科力学课程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3.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课程教学作为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科研信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便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在新时代下工科力学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适当把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结合,在多媒体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上进行改进。在教学内容上,要跟上时代创新的步伐,注重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讲为唯一形式的做法,实行多种形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工程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手段上,着重把新技术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Matlab等引入教学。将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为实现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提供一种新的途径。这种在课程体系内对学生实施全过程的科研训练,对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自然会收到更显著的效益。
总之,我们应当制作符合工科力学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进行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的教学中,首先应该从工科力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出发,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先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其次,需引入较多的具体工程案例介绍,从中指导学生怎样抽取简化的力学模型,并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相应的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永存.浅析多媒体教学思想[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5):4-5.
[2] 孙立红,吴云鹏,刘宝良.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