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9 16:1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馆建设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 键 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1-01
现阶段,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带来了医学院校的猛增。但目前多数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欠缺熟练的动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的关注。
一 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方面,多数院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模式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新兴的教学模式相背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实验原理与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示范操作,从而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阶段。首先,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多数医学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沿用以前的医学实验,缺少综合性的实验;最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模仿操作,不能有效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内容及结论,这样就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创新能力,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 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之路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模式,建立新的医学基础课实验室体制,以适应现代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1.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实验教学,要推动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在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内容的疑难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对此举一反三;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动手操作,以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2.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管理着各方面的部门,往往为了教学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了实验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导致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是有效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在各大院系设立有关职能部门为实验室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相关院系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撤销隶属于各医学基础课教研室的实验室,建立由院系部直管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实验室。
3.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
近年来,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完全与教材相匹配,使部分实验难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所以,构建与科学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至关重要,以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场所,应该为教学与科研两者提供有效,实现实验室与教材的统一。教学实验基地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限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科研技能的传授性,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三 结束语
综合上文,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对培养以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在整个医学业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体制与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建设成为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学院、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以及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将会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医学院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关键词】友谊县;合作医疗;新农合;新型农村
友谊县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农业县,农民比重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制度)建立的较早,该制度对该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科学设计和完善的“新农合制度”对友谊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实际,完善新农合工作方案
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供需状况,制订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试点方案,也是保证新农合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各乡镇应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农民个人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认真总结过去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降低筹资成本,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进一步科学制定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标准,既要防止因为报销标准收得过紧造成资金沉淀,影响资金效益发挥,妨碍农民受益,又要防止因为放得太松发生透支。要做到“以收定支,略有结余”。具体而言,要适当增加农民慢性病门诊、健康体检等小额费用补偿项目,从而扩大受益面;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定点医院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鼓励参合农民到乡镇就近就医,提高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增加农民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吸引力。
二、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加强友谊县及下属乡镇村屯的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参合农民就近就医、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的重要举措例。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国家、省和县里的有关部署,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切实增加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对县级医疗机构要完成重点房屋、科室、设备配套,培养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急症及疑难杂症的技术骨干,基本满足当地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每个乡镇要建设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对乡镇卫生院要实行建、管结合,实现房屋、设备、人才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每个村至少要有一个卫生所或卫生室,配备相应的人员和适用的医疗设备,满足村民的需要。要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农村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进行定向定点招生,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研究制定鼓励医护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技术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子女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让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
三、加强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经办能力
实施新农合制度,是一项十分繁重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足够完善的经办机构和人员。友谊县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完善、充实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人员,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经办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参合农民提供良好、高效的服务,从而缩短参合住院农民费用的兑付时间。要加强经办机构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探索县、乡经办机构的网上审核报销工作,缩短审批工作时间,切实提高效能。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如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到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对农民的保障水平越来越低,或者公平性得不到体现,必将对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各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县内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的监管。要认真选择确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督促医疗机构健全医疗服务制度,执行诊疗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使用医疗基金,减少农民医药费用。要加强县内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收费价格的检查和公示,要积极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压力。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医药供应体系和监督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
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始终是新农合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反复宣传建立新农合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政策。特别是要通过受益的参合农民现身说法。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增强群众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合,不断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要切实转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新农合基金也可安排一定比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友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友谊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工作方案,2011,1.
[2]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3]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4).
一、加强岗位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年轻员工从业规划机制。截止目前,农信系统始终未能对新入社员工建立起一套成型的从业规划机制,部分新入社员工在没有经过各岗位锻炼的情况下就担任重要岗位甚至提拔速度更快,给已担任客户经理的大学生员工造成不平衡心理,年轻员工入职客户经理畏惧困难对于各种营销及存贷款、电子银行各项任务分配畏难发愁、怕承担责任、工资机制不配套收入不如内勤的心态,影响了年轻员工从事客户经理的主动性,降低了对高管人员的信任程度。在这些情况下,建立实习-柜员-客户经理-中层干部的强制流程,限定时间,限定标准,统一执行,公开公平,能够有效激活信贷队伍潜能;二是对现有客户经理按能力、业绩、经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为避免信贷投放单兵作战,可按照贷款产品线设置专职客户经理,对不具备岗位能力、“带病”上岗的客户经理可要求其从事内勤岗位,逐步改变年轻员工才能干内勤的陈旧观念,提升客户经理地位,建立循环退出机制;三是明确职责定位,对于客户经理双人调查、双人贷后检查等机制应建立健全,职责分明、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避免走形式,好制度贵在落实。另外逐步降低对客户经理的存款考核,强调贷款管理,形成“柜台门市促存款,客户经理抓贷款”的营销互补机制。
二、改革薪酬考核机制
按照内、外勤人员分别确定工资总额,大幅度提高客户经理收入,保证其实际收入平均达到内勤人员两倍以上。一是实行客户经理等级制度。根据责任人直接发放的贷款和管理的贷款两大类,将客户经理分为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贷款受理权限和不同系数绩效工资,确保客户经理收入与业绩真正挂钩;二是坚定实行收入保底不封顶制度,保证取得上岗资格的客户经理收入至少达到内勤人员的80%,业绩突出的客户经理收入不设立上限,消除短视行为,吸引优秀人才冲击现有客户经理队伍,制造客户经理内部竞争机制;三是列支客户关系维护费,解决客户经理营销、公关、维护客户的经济压力,补贴客户经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通讯费、汽油费、公关费等隐性支出,消除客户经理不愿出发考察贷款,贷后检查及各种公关业务开展形成坐门等客,解决客户经理经济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四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金制度。根据客户经理贷款日均余额单独列支风险补偿资金,实行延迟支付,在客户经理退休时根据其资产质量予以发放,消除不良贷款“长期积聚,定期释放”的非正常状态。
三、完善业务营销机制
一是实现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明确违规与不规范操作之间的界线,完善查处分离制度,避免检查差异性和对检查问题的上纲上线;二是明确贷款责任划分,完善贷款责任交接制度,阐明尽职免责概念,解除客户经理后顾之忧。对停岗人员出台合理的管理考核制度,严格考勤,关注态度,对完全损失的贷款及时研究解决措施,对屡教不改的客户经理坚决解除劳动合同,不能束之高阁,放任自流;三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社网点绝大部分在农村,面对的客户分散、户数多,很多客户的资料掌握在客户经理手中,形成了客户“认人不认信用社”的局面,不利于客户经理队伍的更新交流,因此要明确客户关系管理部门,除传统的客户关系维护方式外,可利用农信系统的客户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打造不同区域客户之间的商业信息联系平台,稳定客户资源。
四、强化培训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专门培训师资。外部讲师与内部人员相结合,理念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行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帮扶制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批理论联系实际、既懂业务又能演讲,能文能武客户经理队伍;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把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自学、电化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模拟、拓展训练、外出考察、现场观摩、技术比赛、演讲交流、实习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培训效果;三是注重警示教育,通过检察院授课、监狱参观等方式提高客户经理的危机感和责任心。
五、健全检查监督机制
坚持实行不定期地交叉检查和集中检查制度,每季至少组织一次交叉检查,落实有奖举报制度,严格贷款问责制度,通过提高检查频率,查找信贷风险点,督促客户经理加强自身修养,在从事信贷业务工作中廉洁奉公,严禁对客户“吃、拿、卡、要、报”,既有效防范信贷管理内控风险,又可促使信贷人员相互间查漏,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切实维护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关键词: MDIP应用程序模型;CLDC
【中图分类号】TP319
无线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及各种移动业务种类的快速增长,一切互联网上的业务都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
随着客户端设备的类型越来越多,人们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将来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警务通中的身份认证协议及系统,在移动警务通网络安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和分析相关身份认证协议,设计安全的认证协议及系统,是保证警务通通信安全的必要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对移动警务通客户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技术:MIDP应用程序模型、CLDC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MIDP应用程序模型部分重点介绍了相关的J2ME知识;CLDC部分重点介绍了CLDC的硬件参数与CLDC类包。以上的内容为建立移动警务通客户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做好了理论铺垫。
一、GPRS无线技术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的简称,GPRS是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演进过程中新推出的一项高速数据服务业务,为移动用户提供了高速无线IP(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或X.25(分组交换通信协议)服务,可以用于Internet连接、数据传输等应用。GRPS采用与GSM相同的频段、频带宽度、语法结构、无线调制标准、跳频规则以及相同的TDMA帧结构。
GPRS允许用户在端到端分组转移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而不需要利用电路交换模式的网络资源。从而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无线分组数据业务。特别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的和频繁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
1. GPRS网络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数据端通过GPRS Modem与当地GSM基站中的GPRS业务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并进入GPRS网络,然后通过GPRS网关与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
2. GPRS的网络特性
(1)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的基本过程是把数据先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包,可通过不同的路由,以存储转发的接力方式传送到目的端,而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分组交换基本上不是实时系统,延时也不固定,但可以使不同的数据传输"共用"传输带宽:有数据时占用带宽,无数据时不占用,从而分享资源。同时分组交换可以提供灵活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端到端的高层进行,以减少中间网络低层环节不必要的开销;也可以在网络部分环节上增加控制,提高安全性。
(2)频谱效率
在GSM无线系统中,无线信道资源非常宝贵。如采用电路交换,通信需要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在通信过程中要独占信道,每条GSM信道只能提供9.6kb/s或14.4kb/s传输速率。如果多个组合在一起(最多8个时隙),虽可提供更高的速率,但只能被一个用户独占,在成本效率上显然缺乏可行性。而采用分组交换的GPRS则可灵活运用无线信道,每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无线信道,而同一信道又可以由几个用户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无限资源的利用率。
在理论上,GPRS可以将最多8个时隙组合在一起,可以给用户提供高达171.2kb/s的带宽,从14.4k~171k,足足比以前超出了10倍的传输速度,保证了更大数据的传输,更快的因特网接入。由于GPRS用户的数据通信费是以数据量为基础,而不考虑通信时长,所以GPRS用于IP业务的接入将更为用户所接受。
(3)Internet识别
典型的互联网连接是:用户通过拨号接入某一ISP,通过ISP的网络访问互联网。因此用户需要付拨号电话费和网络使用费两部分费用,而GSM做无线接入时付无线网络电话费。如果通过GPRS接入互联网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GPRS是无线分组数据系统,只要用户一打开GPRS终端,就已经附着到GPRS网络上,GPRS通过允许现存的Internet和新的GPRS网络的互通首次完全实现了移动Internet功能。也就是用户通过GPRS系统的网关GGSN连接到互联网,GGSN还提供相应的动态地址分配、路由、名称解析、安全和计费等互联网功能。
二、CLDC
CLDC (Connected Limited Device Configuration,有限连接设备配置) 是为运行在资源非常有限的设备上的J2ME应用程序制订的架构。CLDC,它提供了一个适合于小型的、资源有限、连接受限的设备上使用的标准Java平台,其设计目标是定义一个标准的,占用内存极少的平台来满足资源很少的那些设备的要求[20]。CLDC允许动态的向这些设备内容与应用程序,以方便第三方软件厂商与开发者向这些设备移植内容与应用程序。
1. CLDC的硬件参数
(1)512KB以下内存
(2)有限能源供应(通常使用电池)
(3)有限或非持续网络连接
(4)简单的用户界面
(5)16位或者32位的处理器
2. CLDC的类包
CLDC类包含了一套标准的函数集合,但是正如上面所显示的,由于工作的设备性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相比J2SE,CLDC舍弃了许多重要的类和特征,只保留了最核心的类,主要由三个包组成:
(1)java. Lang(Java编程语言的基本类)
(2)java.util(集合、日期和时间支持、各式实用工具类)
(3)java.io(基本输入输出)
此外,CLDC增添了一个新的包javax.microedtion,该包包含了一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