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9 16:1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行政创新的具体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 固定资产 管理
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全面预算、零基预算。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编制预算,项目一般是领导说了算,导致诸多预算需要追加或者项目不符,很多项目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采购不能按照预算编制来。笔者认为,在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改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应当更加重视预算管理的具体制度和管理模式,而不能只摆出管理形式。
一、新财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与固定资产管理
新的财务制度中,财政部对固定资产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让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而且使用过程中能保持特定物质形态的资产。其中,如果涉及到专用设备,则单位价值应在1500元以上。这一单位价值的提高说明了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利用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在经济发展的时候都会伴随着通货膨胀,这是既定事实。岁单位价值的提高也是对我国目前物价水平的适应。
新制度中,财政部增加了一项新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根据分析可知,旧制度中购买固定资产直接通过事业支出而不提折旧的方法是不尽科学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本身价值会发生变化,有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所以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来说,并没有发挥出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没有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核算应选择科学折旧,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让账面价值更加量化,也更加接近实际价值。
旧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维护一般通过修购基金核算。而修购基金从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中提取出的,主要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与购买。而新制度下,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将不再从事业收入以及经营收入中提取基金,而是利用“累计折旧”的方法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所以说固定资产与会计管理的结合也是新制度下的新型管理方法。
二、行政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与预决算差异的形成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管理模式综合介绍
在新制度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全面预算、零基预算。所谓全面预算更多的是关于单位内部在一年内各项任务和财务表现的总体预测,是宏观战略目标制定的基本方法。而零基预算则是不拿以前的财政预算基础作为参考,而进行对实际公共支出的预算。一般表现为审核各项预算的合理性与平衡性。具体说来,这种预算方式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编制预算,项目一般是领导说了算,导致诸多预算需要追加或者项目不符,很多项目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采购不能按照预算编制来。让预算变为了形式主义。
(二)预决算差异的形成
首先,由于预算本身就是一种前瞻性的预测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变数。因此,在预算收入与决算支出的具体表现方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将差异控制在预想范围之内就属于比较科学的预算。然而还有一种预决算差异来自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预算信息收集不到位而引起的相关因素考虑不周等原因。这些原因导致的预决算差异是行政和事业单位经常发生的问题。比如行政单位的职能不同可能造成工作性质与工作人员的匹配度不同,也就造成了人少事多,人多事少的情况发生。再加上许多单位由领导一个人进行决策,更是让财务人员不知到工作内容应该从那些地方开展。这些情况都能导致预决算的差异的出现。
(三)我国行政与事业单位预决算差异减少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能科学定额,在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之后定立预算额,并对单位工作人员,工作难度进行配比考虑,也就是对编制预算的创新型考虑。其次,要积极改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技巧,利用编制方法的改善加强预算管理的力度。最后,要在领导带领下整理预算过程,协调财务工作与领导工作的具体方式。从而减少预决算差异。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
下面笔者就将从实际出发从以下两点具体介绍会计管理的具体作用。
(一)会计管理的成功案例引起的管理方法探索
国际上不少企业通过会计管理在投资和预算等方面上的运用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案例让许多企业将研究目光放在了会计管理和经济学理论上。尤其是现代社会中,投资以及预算规划的定量分析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首要的研究对象。这也为会计管理理论增加了许多分支,使这一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作为中国行政与事业单位更应该从中学习其投资管理的理念以及具体方法,提高自己对投资预算的具体理论水平。
(二)会计管理对预算以及投资的评估作用
事业单位在面临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之下也要想着盈利,其根本方法是做最有效的投资。有效的投资是事业单位对重点行业把握的基础。所以会计管理人员对事业单位的投资方案与预算做出明确的估量。将投资方案细化到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总体比较,这种比较很容易对投资方案进行有效评估。然后确定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方向,这对事业单位,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都能起到明确的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三)如何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
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案的根本就是建立更加科学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事业单位管理要与世界接轨,引入最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并运用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之中。由于传统的会计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衡量生产过程的效率以及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所以这种管理方法并没有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体制。只有加大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的发展会计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在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改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评估以及管理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有利用科学的对策完善预算绩效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制度才能结合新制度制定新型的管理方法,也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行政管理改革走向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原因;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体现了高校的日常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展示出了一个高校日常的管理基础及对于管理工作的态度,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在管理方面的体现。因此,加强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显得非常重要。但是,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根据每个高校不同的实际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法。
一、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原因
(一)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效率意识的缺乏
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效率意识的缺乏是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许多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深受传统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影响,没有对于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方式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使其仍然运用老思维进行管理,造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比如:许多的高校盲目的对于学生与教师队伍进行扩招,导致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很低。这种情况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学校对于本校中的教师队伍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管理,使其工作的效率偏低。第二,没有形成完善的奖惩制度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工作上的疲倦感与不公感。第三,缺乏对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造成管理工作的繁杂、地位比较低、使得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员不愿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
(三)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第一,高校对于本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甚至有许多高校的领导层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重视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及学生的就业问题,而行政管理工作只是摆设、无关紧要。这种思想的盛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高校对于本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得他们对于问题的处理工作非常不到位[1]。
二、我国高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高校都在面临着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生源数量的递减、另一个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所以,我国的高校对于面临着的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积极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扩大生源。在这些有效的方法之中,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项工作的展开,非常有利于学校对于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展示出良好的形象和新精神面貌、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加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度[2]。
三、我国高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起服务意识
我国高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学校的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树立起服务意识、转变以往的思维观念与工作方法。比如:第一,在日常工作中、用积极乐观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进行行政管理,树立起良好的行政工作形象。第二,积极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思维,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对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进行约束的工作,而是应该积极转变工作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研究、学校的日常管理进行积极优化资源与服务的工作。第三,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后,新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中或者是口头中,需要真抓实干的进行落实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3]。
(二)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好的推动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其具体方法有:第一,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权对于本校内下属的分校与各个学院下放,使它们可以更主动、更灵活的进行日常行政管理事务的处理工作,不必事事请示校本部的行政管理部门,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进一步完善规章管理制度,使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比如:建立学校教师治学委员会、学术交流委员会等等机构,可以使学校的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之中,形成良好的讨论与监督氛围,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建立奖惩委员会,对于严重违反学校行政管理纪律的个人与组织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已经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一律送往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制裁。对于有重大管理贡献与学术贡献的个人与组织进行重奖,体现出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全面推动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向前迈进[4]。
(三)加强对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措施为加强对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比如:第一,聘请一些专家与学者定期来校举办P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培训讲座活动,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全员参加,没有极特殊情况不许请假,有极其特殊情况的、要得到校长本人的书面签字同意后,才可以准其不参加。第二,在培训讲座过程中、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与来校的专家与学者进行大胆认真的交流与讨论,对于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思索,并且由此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便于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5]。
四、结论
对于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深入,同时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生源的增加、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聪麟.浅议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14-216.
[2]冯锦.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155-156.
[3]周勇军,刘慧宇.关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56-58.
关键词:行政成本成本管理逐层成本管理法
一、 逐层成本管理内容及方法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逐层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由杜勇、陈建英首先在《新型成本管理方法——逐层成本管理法》一文中提出,他们将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成本详细的划分为表皮成本、内层成本和葱心成本三个层次,利用葱心成本模型(图1)形象的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分析各自特征结合葱心成本模型的三个层面有的放矢的进行成本控制。
表皮成本,总体上就是企业的产品成本(即外显成本),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有详细的反映。
主要手段就是控制成本,结合成本会计的信息报告进行成本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压缩不必要开支,以最小单位成本换取最大产品效益,并由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具体方法主要为成本分析法、西格玛管理法、瓶颈管理法等功能成本分析法。比如,日本丰田公司就在表皮成本控制上有杰出动作。着重从生产过程的浪费、库存的浪费、质次品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和动作的浪费这七个方面去展开功能成本的分析[1]。
内层成本,指为获取产品生产的资源或使得产品符合某种标准要求等而附带发生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质量成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等内容不在产品实体和成本会计中体现,但对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资本营运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甚至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声誉,都有深刻的影响。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控制成本[2]。杜勇、陈建英的观点是应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法中的成本动因分析工具对其进行成本管理。这一工具在实施上比较细致,涵盖产品生产销售的很多方面,适合于日常的成本控制,但是正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深刻的影响到企业成本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动因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的差异,没有一种成本动因能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辨别清楚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细化内层成本,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相对成本地位形成的原因和它如何被改变,为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途径[1]。
葱心成本主要指一种以员工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成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成本管理概念。通常是由人员的素质较低、能力较差或行为举止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的偏离理想状态的成本耗费。它是承托内层成本和表皮成本的基础,也是成本管理核心。这一成本之所以能够成为葱心成本,原因在于无论是生成企业产品的外显成本还是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内涵成本,其产生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人力的匮乏。由于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强所造成的企业成本流失是最根本也是最大的[1]。然而,由于它处在成本管理的内部中心,经常被表皮成本和内层成本掩盖而忽略,在日常成本核算中,这一产生表皮、内层成本的人力因素成本往往被忽视。运用能本管理等方法,以人为本,从核心问题出发,降低人力匮乏成本,提高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行政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降低行政成本的概念,在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和整体力量以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约型社会之经济型政府,其本质目标就是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建设一个定位准确、规模适度、成本合理的有限型、效能型和廉价型政府。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资源消耗大、行政成本高、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日趋严重。总体情况是行政成本现状呈上升态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世界各国政府为保证自身运转,履行行政职责都需消耗相当大的物质资源,但我国的行政消费则比较突出。如图2所示,据统计,1986年至 200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开支由人均20.5元增长到498元增长了24倍,大大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增长。我国行政管理费占年财政收入情况仅以2005年为例是14.6%,日本为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美国为9.9%。而且近年来还有大幅攀升的趋势[3]。
《行政管理学简明词典》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界定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活动所需要的预算费,包括行政支出 (含国家机关经费和人民团体活动补助费 )和外交支出。这种界定的观点是行政管理支出完全在财政预算范围内,而实际生活中很多支出为预算外和制度外支出[4]。由行政资源的使用不同,行政成本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基本上行政资源用于支付以下三种开支:办公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的更新换代和办公经费等。其中用于支付工资的部分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用于接待费用和会议费用的成本则变化幅度较大。
公众消费或接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和行政行为,要支付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奉纳成本过高。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制度之一[5]。由于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速度并不完全同步,致使政府行政活动中,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本应由市场自行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大包大揽过多参与是以政府职能的越位。不少地方政府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本意虽好,在实施过程中主观意愿过强,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宏观部署,甚至有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引进的项目又缺乏有能之士的管理,很多项目不了了之造成行政成本的二度浪费。
再则,从整体上看,政府行政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并且以实现目标决策为主,成本核算只是一种附带性的参数。政府的许多活动是无法明确的严格成本的,比如某些特殊公共事业,涉及社会安全和国家建设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严格核算成本。这就要求政府的行政人员从自身出发严于律己。同时,由于行政制度规定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支出都依据全国统一行政管理制度,不与地方财政挂钩,很多地方政府不对行政成本进行限制,容易造成“大锅饭”现象。
三、逐层成本管理方法在行政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和启示
“企业精神”的基本理念是追求成本效益。“企业型政府”这一概念则是最先由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提出。这一说法并不是指政府需要像企业那样运作,而是认为企业家在经营企业中所追求的高效、高质、高售后和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值得引入政府管理,他们认为新的以企业家精神对政府的影响和改革衍生出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终将代替旧的官僚主义治理模式[6]。政府的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这种管理是以公共财政亦即纳税人的税务支出为支撑的,所以执政之本在于为民。合理高效的使用纳税人的钱,使行政成本有的放矢,是落实企业家精神和重视行政成本的关键。
利用葱心成本模型尝试划分行政管理成本。
行政表皮成本在日常会计核算中有详细反映。它基本上对应国家行政机关为完成各项行政任务,维持其正常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开支。对于这一部分成本管理,黄安心的观点是将这一类问题归结为行政资源耗费问题,他将行政成本定义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而获取的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消耗的行政资源[7]。它们明显、易观察,因此,也可称为行政外显成本。由于这类成本最后都会交由财务部门规整分配,因此,对于这一层次的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参考前文提到的表皮成本管理方法,分清行政成本的各个项目,找到成本消耗过高的项目追溯其发生动因,追根溯源进行控制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行政内层成本,根据成本的获取途径不同可划分为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制度内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法规制度范围内行政而获取的资源;制度外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规制度、因行政权的垄断而获取的资源。根据行政成本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将之分为有效行政成本和无效行政成本。有效行政成本是政府从事行政活动支付的必要成本,是政府获取社会收益的前提;无效行政成本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时支付的超量成本,即这部分成本不能创造出相应的社会效益,导致行政资源不必要的损耗。内层行政成本是政府寻求发展、贯彻执行新的政策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第一道关口。内层行政成本不直接构成行政工作实体,也没有反映在日常成本会计中,但这一成本往往影响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同时关系到政府的发展和社会声誉,这一成本如此重要却在以往的对行政成本管理工作的研究探讨中轻描淡写,庞大的开销无声地成为成本黑洞。因此在明确划分出这一类成本之后,内层成本就不会再成为沉没成本,应得到政府审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行政葱心成本类似于决策成本,究其根源也归结于人力的匮乏。按照这一观点观察,不难发现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各层行政人员职责的基本性质是与企业相通的。具体来说,政府的行政人员(同位于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导致资金严重浪费,成本居高不下;政策落实过程中人员工作疏忽怠慢,直接的后果就是行政效率下降造成摊派推诿,进而引起内层成本浪费严重影响到政府整体行政工作。表面上看政府行政人员进行正常工作的经费开支成本过高,似乎出于工作效率低下、办公程序设计不合理等因素,但究其根源实乃人力的匮乏。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实施者都存在对行政业务专业知识不足、工作办事能力不强,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导致行政工作中过多的消耗,政策法规无法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巨大浪费并与大量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四、结束语
因此,笔者认为,为有效地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妨参考企业管理模式,借鉴戴维.奥斯本的观点改造行政成本管理理念,由外及内、层层深入,以人力匮乏成本管理为核心,逐层分解推导出内层行政成本和表皮行政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它是内层成本和表皮成本产生的源头,所以应该成为政府行政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把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作为成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重视人才培训,努力建造学习型政府。
在引入逐层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嫁接能本管理方法——这种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管理方法,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两者的联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和创新。
总之,通过葱心成本模型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行政成本的基本构成,因地制宜地找到各层面最适宜的成本管理方法,将那些沉默的行政成本挖掘出来,完善成本控制。同时,通过社会监督加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约束不良行政行为,结合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自身努力, 行政成本管理必能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英,杜勇.新兴成本管理方法——逐层成本管理[j].财会月刊,2008.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的动力,提升创新的能力,增加创新的成效,打造一支强责任、勤学习、会创新、增团结、明自律的创新型水利队伍,为“再吃两年苦,辉煌十一五”提供有力的水利(务)支撑。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机关创新行动”活动要求,并结合水利实际。现提出如下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念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突出思想教育、加强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机制、科学考核奖惩为抓手,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要素,规范管理行为,改善运作方式,切实解决水利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机制体制更加灵活,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单位,全面提高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水平,为全区水利(务)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管理服务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全力营造思想开放、活力迸发的创新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活人的创新意识、激发人的创新热情、激励人的创新实践、积累创新经验。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大力破除“满、散、松、怕”等不良情绪,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精神,树立“人人有创新责任、个个有创新潜力”的理念,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
(二)全力构建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积极实施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加快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创新,切实把资源和力量集聚到水利(务)五大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去。完善水利系统各类资产统一管理和资金有效使用的办法。按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确保水利资产和资金使用功效的最优化。
(三)全力打造敢于创新、善于攻坚的干部队伍。单位创新,关键在人。要进一步创新用人理念,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轮岗交流制度、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增强干部实践能力。推进轮岗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使干部的活力在换岗中得到激发,干部的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全力倡导干在实处、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要增强大局意识,对区水利局的各项决策部署,既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又要加强对重大事项的准确把握,主动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公仆”意识,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务实意识,确立“水利(务)惠民理念”。
三、具体安排
(一)参加活动的范围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二)创新活动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2月6日~3月31日)。
区水利局召开“机关创新行动”动员大会,进行总体部署。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局会议精神,进行再动员。通过各种形式,发动全体水利(务)干部职工为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创新行动的具体方法。
2、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11月30日)
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各自制定的创新思路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局创新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活动,即一次学习讨论、一次创新演讲、一次交流座谈和“我为水利(务)发展献一策”活动。
(1)4月初围绕动员大会,专题讲座深入讨论:创新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和结合岗位实践,将创新行动落到实处。
(2)4月至11月,组织开展“我为水利(务)献一策”活动。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水利发展和各自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每人至少一条。
(3)7月中旬围绕“岗位创新”组织专题演讲比赛
(4)11月初组织创新行动交流座谈会
3、总结评比阶段(12月)。
(1)统一考评,由局考评组对各单位、各部门作风、依法行政、政务公开、重点工作等情况进行考评。
(2)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各单位、各部门对创新发展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局系统将评比表彰“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创新能手”和“创新好建议”单项奖。
四、几点要求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体水利干部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各单位、各部门要通过学习动员、全员参与,讨论交流等各种形式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决破除不合时宜观念的束缚,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符合人民利益的理念,通过创新发展献计献策,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推动工作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部分企业没有很好的落实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因此,需要对职工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二、捋清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捋清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教育载体化,在进一步寻找和完善载体的过程中,创新发展,开辟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新路子。
一方面要完善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文化载体。企业文化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柔性管理方式,是从人的思想、观念、感情出发来协调群体的一种行为,具有导向、凝聚、教育、辐射、渗透等功能。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良好平台和载体,使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而在企业内形成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结合企业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另一方面要完善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队伍载体。思想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互相联系,有效结合。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又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品质和人格的力量,在队伍中产生信服力、感染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思想教育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融合
1.新型工业化,需要提升管理水平
我国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传统的企业发展要进行新的变革,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些方法的学习只有通过思想教育对企业的现在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通过对企业领导机制和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清如今的形势,这样他们才能调整思想和认识,向着更加适合新型化工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企业的制度结构,管理体系。只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适应了新的改革道路,企业的发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企业经济效益得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2.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思想教育的融合
众所周知,企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与经济效益的好不好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经济发展速度快,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一定就高,假若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劳动产品的有效利用率并不是太高,亦或者劳动力的消耗相对较大,这样的话就表明经济效益并不好。相反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有效的劳动成果比较大,此时的劳动消耗有较少的话,那么经济效益就相对较好。所以此时我们要通过思想教育让企业人员摆脱以往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速度的错误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走一条既高速度发展经济又能收到较好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3.思想教育资源不能引起重视,资源浪费较大
目前,由于一些企业和部门还不能正确认识到在思想教育情境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完备而统一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引起思想教育情境资源的浪费比较多,能够使用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情境资源发挥重要的作用的企业少之又少。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相当的不健全,管理人员职责和分工不明确,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根本没有制定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和企业目标设定的措施。
四、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
“尊重和理解职工”,是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要从职工的利益出发,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职工就会感到踏实和有奔头,就会更加热爱并关心自己的企业,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就要求党政工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平易近人。将“尊重和理解职工”作为一条政治纪律,大力营造尊重和理解职工的和谐氛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到职工当中,了解职工的疾苦,关心职工的生活,拉近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距离。在生产经营工作中,行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的管理干部。
在日常安排工作,处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往往容易上火、激动、发脾气,经常对职工“发号司令”,甚至粗暴“训斥”,个别干部还存在工作方法简单,甚至“开口骂娘”的不良现象。工会干部作为行政干部的“伙伴”,要多提醒行政干部,讲究领导艺术,注意工作方法,切实树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思想。要劝说行政干部,在安排工作、指挥生产,一定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对职工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要善意进行批评教育,对职工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善意给予指出,对职工工作达不到标准要求时,要客观分析原因,给予包容和理解。绝不能动不动就训斥职工,甚至“耍态度”、“乱骂娘”。这样,不但达不到促进工作的目的,反而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产生新的矛盾。
在工作环境上,企业要尽力为职工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积极改造不利于职工身体健康,影响安全生产的不良环境和设施,在生活上要重点抓好“两堂一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职工搞好福利,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愉快工作,体面生活。工会组织要利用节假日或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要为职工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五、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首先是理念创新。一般而言,企业理念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规章制度,如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经营制度、规章制度、生产方式等;另一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领导者对本企业运转、壮大的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新时期的理念,在遵循企业经营理念的前提下进行自身理念的探索和创新。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在企业的领导,创新党在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人放在思想教育工作的首位,进而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机制上进行创新,推动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其次是机制创新。当前,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在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已形成。但是,在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面前,要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成效,应与时俱进地对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创新。企业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应着重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方面入手。
一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体系,并使各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的进行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最后,对于如何落实创新工作,在方法上,也需要有创新的地方。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跨越都与方法的创新紧密相连。企业思想教育工作者适应企业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具体方法。
六、结束语
在今后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对职工进行思想动态现状的了解,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思想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对策;新形势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档案管理专业化、技术化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更新、更高、更强的能力和素质。
一、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挑战
档案管理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技术更先进、内容更丰富、分工更专业。技术更先进集中体现在档案管理中普遍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内容更丰富主要是由于知识爆炸时代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许多重要信息都纳入了档案管理范围之内;分工更专业意味着档案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化管理工作,已经在众多单位中得到重视和普及。然而,的档案管理也必然伴随着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即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难题。
二、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1.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社会上各类专业工作人员所应共同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和各项方针政策,讲道德,守纪律,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利益,有献身精神。由于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和较强的政治性,因此,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尤应具备守口如瓶、严守国家秘密的政治素质。同时,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特点还特别要求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应该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懂得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档案专业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能把档案专业法规、政策和档案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熟练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
3.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除了掌握档案学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和与档案内容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或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领导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只有掌握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工作。
对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目前,我国有着庞大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和观念上,不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工具,缺乏信息开发应用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这一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这既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实践中的难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以往档案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竞争,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没有对比,档案管理部门内部人员之间没有竞争,这极大地制约了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首先,单位要改变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认识,树立“档案管理也能出效益”的理念,将其置于与其他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部门内部要建立以“竞争、激励”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引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行为;最后,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和保障竞争理念的实施。
2.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理论上,激励包含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即奖励和惩罚。实践中,激励机制的运行可以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
(1)奖励措施。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表现,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例如,对作出创新贡献、业务能力突出等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并充分利用提拔晋升、发放奖金、精神鼓励等具体方法。
(2)惩罚措施。建立以“末位淘汰制”为核心的惩罚体系,对工作不思进取、成绩落后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待岗培训、停职停薪、辞退等处罚措施,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和“鞭打快牛”的错误思想。
3.健全考核评估制度。激励机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开、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依据,这就要求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1)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从意识、能力、精神三个方面考虑,评价内容细化为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创新成果、安全保密、业务操作、管理水平、学习成效、工作作风等多个项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设立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评分。
(2)客观的考核。考核过程中,可以考虑采取360度考核策略,即从服务对象、领导、档案管理内部员工、其他部门员工多个角度进行测评,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客观和公平。
4.加强培训学习。培训和学习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直接途径,在培训方面:第一,促进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实践中,许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培训,或采取随机培训的方式,这实际上不利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考虑将培训工作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或年度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实效。第二,培训方式多样化。以往大多采取听报告、讲座的方式,内容枯燥无味,应用性不强。如果能够结合参观访问、实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的效果将会更加突出。第三,及时检验培训成果。以往都是重视培训组织,轻视效果检查,这难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培训后的考试、考察制度,及时巩固培训成果。
【关键词】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全宗卷
所谓的全宗卷,就是机关档案室在管理全部的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特殊性,可以表明全宗历史状况的各种文件材料所形成的一个专门案卷,之所以被称为“全宗卷”,是因为它的单位表示是以“全宗”为主,一般来说,一个全宗是只有一卷的。
一、全宗卷的建立方法
全宗卷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建立的过程中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
首先,集中全宗卷管理中的所有文件材料,对这些文件材料进行集中管理是建立全宗卷的前提。一般来说,它所包含的方面有:在档案收集工作中形成的所有交接数据以及档案移交的目录、档案归档中形成的各种整理工作方案以及不同档案的分类大纲等、在档案的保管储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档案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查借登记以及取得的重大利用效果的数据记录、在档案的统计检索工作中所形成的年度统计报表以及档案的具体编目情况的记录、档案管理工作中编研环节中制定的各种书目、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种相关工作制度以及全宗的详细介绍等等方面,这几个方面都对全宗卷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其向着更为完善健全的方向发展,使其更为合理[1]。
其次,全宗卷从其结构构成上来看,它的归档和管理需要有详细的实行步骤。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就要在管理工作中按照不同档案所产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先后划分,不同年度的档案有合理的安放,这可以为查阅者提供很大的便利。
第三,按照文书档案整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规则和方法,按照合理化的标准把每一份档案材料按照一个文件来对待。采用细线材质来装订,然后逐一对文件进行页号的编写,编写完成之后,要在每一份档案材料的右上角盖上归档所用的归档章,在这个归档章之内,要详细明确地标明档案的年代信息、文件号以及所属的具体类别。
第四,编制一个全宗卷文件的目录。全宗卷涉及到的档案较多,在时间、性质、类别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基于总体上的规范归档,并且也为了查阅的方便,需要编制一个条理清晰明确的文件目录,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第五,把最后形成的全宗卷文件目录以及按照标准顺序排列好的材料文件进行整合。把它们装入一些不同的文书档案盒,装入时要确保档案的合理有序,不能出现混乱。
上述的五个方面内容,是全宗卷建立形成的基本流程,这些若干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的关系,共同构成全宗卷。
二、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全宗卷建立的必要性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在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加深,建立全宗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可以反映出机关单位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全宗卷的建立,在对各种档案文件进行统一的整合整理过程中,可以系统地反映出机关单位从前期到后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掌握机关单位的工作进度,同时这也可以为机关单位的工作改进和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基础[2]。
(二)便于档案信息的查找和利用。档案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对各种档案文件进行正确的储存,为后期查阅和利用提供便利,通过系统、规范的档案归档方式,可以使各类不同的文件档案有正确的安放,减少了档案的遗失和不完整,避免了日常管理的零散存放以及盲目混乱的现象出现,保证了各类档案的完整性和健全性,从而保证了全宗卷建立的顺利,对于后期的查阅和利用来说,可以提供很大的便利,减少了查找档案所需的时间。
(三)充当后备资源的作用。在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全宗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为后期各个机关单位向上一级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档案移交时,进行全宗卷编写时提供多种信息源渠道,起到一种信息储备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档案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众多的素材资源。全宗卷是对档案文件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档案管理形式,可以说,它是时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除了上述两种功能外,它的建立还可以为我国的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机关单位的自身完善措施
机关单位作为全宗卷建立的主要实施者,对于全宗卷的建立需要完善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加强重视,把全宗卷建立的重要性贯穿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其次,强化对机关档案干部的管理,要保证机关档案干部的稳定性,并实行档案干部备案制度,确保调动的有序性,并通过他们的基本业务素质。第三,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共同履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责任,保证全宗卷建立的顺利。第四,严格落实档案的行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机关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对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行政监督的检查力度,从而保证全宗卷建立的顺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实行全宗卷形式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它可以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促进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