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分析研究

化学分析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9 16:16: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分析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分析研究

第1篇

一、綠色化学应用的概念

绿色化学是以绿色思想为基础,通过化学分析理论和研究原则,分析绿色化学研究的相关内容,明确绿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加强绿色化学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配置良好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提升绿色化学应用发展效果,尽可能的提升绿色化学的应用,改善化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提升绿色化学应用效果,完善资源的循环理论标准,提升污染物的排放和绿色处理,加强与国外技术的相互交流水平,向优秀的绿色化学研究技术方式学习,引进优秀的绿色化学研究技术方法,实现本国中绿色化学生产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

绿色化学是以化学反应、溶剂、催化剂等反应技术,通过绿色方式,提升新合成技术的研究效果。特别是催化过程。新化学研究中包含生物资源的转化、新反应条件的利用,无公害介质资源的研究等等。根据绿色化学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研制技术水平。

二、绿色化学的研究趋势对象

1.原材料的绿色化研究

绿色化工研究生产是降低产品中的毒性问题,改善安全环保效果,完善人类的安全生活环境,提升化工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水平。

2.化学反应绿色化应用

化学绿色反应的管理需要服务绿色需求标准,根据经济原子性标准,即最大限度的提升废物的排放效果,改善周围环境水平,以良好的选择标准价值,提升选择规范性效果,实现在绿色化学选择上的立体规范性。[3]

3.生产产品的绿化发展

生产产品需要绿化发展模式,逐步提升人身基本安全建设,完善化工产品的安全水平。例如,采用降解剂、除垢剂、杀虫剂等,使用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绿色燃料、绿色涂料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存在污染性化工产品被取代,绿色产品受到现代绿色环保化工发展的需求。目前,化工生产中,常常使用具有腐蚀性的化学材料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较好,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腐蚀性问题。而采用仿酶催化剂、水溶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达到催化的目标,减少催化后造成的各种腐蚀问题。

4.溶剂的绿化作用

溶剂的绿化发展是以有效分离为技术标准,通过介质作为分离,提高溶剂的有机合成效果。但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有机化合物,引发臭氧的形成,造成水资源污染环境的产生。需要对溶剂进行研究,加强绿化溶剂的研究分析。

5.化学绿化的设计

利用计算机应用完成化学绿化的辅助设计,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化学反应资料库标准,利用计算机化学反应组合方式,确定实际原材料使用方式和标准,搜寻产物的目标反应结果,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化学绿色反应结果,确定适合的化学绿色反应效果。根据目标产品的基本原则,准确的分析产物实际的化合原料,确定预定的原料标准内容,对相关反应路线和实际环境效应进行准确的分析,从中选取最佳途径进行分析。

6.绿化技术的合成

根据实际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准确的分析有毒害物质的有效使用效果。采取合理的非物质化学方式,利用多环境效应,逐步改善化学产品的实际选择效果,降低产品的整体能耗。按照实际常温水平,常压标准,分析电化学实际洁净中的各种优势,确定绿化技术合成效果。

三、绿化技术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方式

1.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是不断加强实际有效反应效果,大力加强化学反应的高效应用选择性,对实际的转化率水平进行合理的分析,逐步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消除产品的副作用,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最大限度的完善各种资源的保护水平,实现对生态有效环境的保护作用,这是绿色化学整体研究的重要方向。

2.生物化学技术

生物化学技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逐步提升高新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生物技术的食品、药品、能源、化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按照最大有效特征性水平进行综合生物资源的快速利用,实现生物化学的有效节能,改善清洁生产水平,实现化工技术的整体生物化工过程。生物化工过程中包含基因化工技术、细胞化工技术、酶化工技术和微生物加工技术。

3.超声化工技术的研究

超声化工是利用现有的化学试剂,准确的分析声学、化工学的相互融合效果。通过分析声学技术的变化原理,准确的分析实际有效提升整体反应的选择过程,增加化学整体反应速度,加强化学反应速率和生产率,实现能好的有效降低,实现整体废物的快速排放,改善化工绿色的多元化技术分析,实现化学超声技术的广泛性应用。

4.膜工程化工技术

膜工程化工是利用膜分离技术、膜催化技术,通过分离的方式,实现成本低的化工工程,工程能耗较低,效率较高,污染小,有良好的回收效果。膜催化反应往往是超出整体平衡的反应,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反应的选择效果,提升原材料的实际转化作用,节约了资源成本,降低了污染。磨技术的快速应用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在化工产业、石油产业、环保产业、电子产业、医药技术产业等多种行业中进行发展和分析,提升高新化工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土壤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是资源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鉴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历来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往往是在教师的管理下,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步骤被动进行实验操作。上述教学模式显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权,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教师的解答和帮助,而不是通过独立探究和思考来加以解决。因此,上述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必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一、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首先,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属于分析化学的范畴,是研究物质的鉴定、分离以及相关成分测定原理与操作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实验,需要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知识和结论。因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性课程,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相关原理,而必须采用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巩固,并形成谨慎严密的科学精神。总之,做好实验教学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学习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很多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很简单,只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即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因此,加强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遵循少讲多练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具体而言,实验教学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学习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原理的理解,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则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且能够通过实验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三是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明显的探究性学习特点,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四是实验现象和结论是不能随意编造和修改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学生将来的职场发展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我国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广大农林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结构方面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办学形式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均说明实验教学在内容、形式和评价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

当前,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较少进行更新,一般是教材内容和原理的简单验证,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较少,部分实验内容属于纯化学分析的东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陈旧的实验内容必然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自主探究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最终导致实验教学不能达到其应有的实际作用。

(二)实验内容缺乏对现代实验技术的反映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实验设备与数量不足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实验设备已经十分陈旧,但是受经费限制一直得不到更新。受以上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农林园艺专业的实验室,很少有能够反映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内容和实验设备,而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各种仪器和技术训练就更为缺乏。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

教学中的综合实用性实验缺乏部分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内容仅仅局限于对实验项目的盲目追求上,而教师也缺乏设计综合性、应用性实验内容的意识。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由于没有进行过综合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技能训练,影响他们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职业行动的能力,影响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部分农林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足,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部分高校只重视保留生源的问题,却不理解分析化学对诸多专业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大环境下,实验教学基本停留于大班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是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实验教学对该课程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必要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确立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学习可以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运用化学分析手段解决专业能力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近年来的教学现状显示,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将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定位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实用性,掌握“必须、够用”的内容选择原则,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置于突出地位,强化实验教学的力度。该课程的目标应设定为: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掌握土壤农业化学分析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用化学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要不断加入当今农林园艺方面土壤检测迫切需要的实验内容。学生面对的分析化学实验并不需要那些纯化学分析的东西,反而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东西更为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为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于职业实践,才会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其次,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目前,土壤化学分析已经渗透到农林、园艺的科研与生产领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林、园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领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改变原有的低水平、低层次的实验教学状况,不断增加该领域的前沿性内容,增加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的认识,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其次,要不断优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内容结构,通过选择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还在大量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探究精神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将实验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壮心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等级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土壤化学分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土壤标本的手段,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面对学生对实验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实际情况,可以鼓励学生和农户联系,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样,然后在实验课上对样本的养分含量和理化性能进行分析。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对农田地块的实际调查,获得施肥、土壤营养和农作物产量等一手资料。通过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四、结语该文对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但是,提高我国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这不仅需要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建富,李保同,肖青亮,等.土壤农业化学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39-140.

[2]白玲,李铭芳,吴东平,等.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绿色化的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83-10684,10711.

第3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23-02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思维和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在以化学专业为基础的非化学专业中,普遍开设了分析实验课程,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操作规范、计算准确、结果可靠合理,并且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在工科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也存在一个教学大纲,不同专业一刀切的现象,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情况不一样、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一样[4-6],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各种弊端。

一、工科院校开设分析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食品、生物、制药、医学、建材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冶金和材料专业偏向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和应用,环境和化工偏向于水体分析和应用,医学和建材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化学专业要求相对全面。从学时分布来看,化学专业一般64学时,环境专业48学时,冶金、材料专业32学时,化工、生物、制药24学时,而建材、航空等专业一般16学时,从学时的分布大体也能看出各自专业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从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看,冶金、材料、环境、建材等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各自专业和化学实验学科相差较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相差也较大。因此,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以及实验课程与专业的衔接。

二、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枯燥、陈旧。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简单、单一,除了常规的操作练习外,基本是验证性实验,如酸碱滴定、水中总硬度的测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等,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基本只需要预习、听课、按流程操作,就可以得到考评分。而对于一些分组性的实验,如分光光度法测铁、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中的氯离子等实验,通常多人分成一个小组,少数同学甚至没有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这样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难以主观积极参与,有时甚至连目标都不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更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操作能力差、照方抓药。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是有严格的规范,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各项注意事项,在实验课中锻炼。但很多学生学习时重理论、轻实验,操作能力差,甚至连基本的仪器都不认识、没见过,在实验过程中只能照方抓药,变成了完成任务、演练一遍,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标[7]。这也表明了学生提前的预习工作不到位,思考问题也不全面,只好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操作,或者模仿身边同学的操作进行,实验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3.教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量大面广,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巨大,教学过程难免程式化,包括既定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评制度,实验教师也难以个性化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学生也会以现有的考评制度为导向,尽量争取更高的分数:认真写好预习、做好记录、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但这样完成任务式的过程,失去了实验课堂的真正意义。

三、提高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结合专业特点施教。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情况,不仅基础不一样,而且对实验内容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一样,任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大纲吃透的基础上,了解各教学班级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从而在课程讲解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的结合点。例如:冶金专业的学生对金属离子的准确滴定法十分感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方法学的对比,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离子色谱法、重量法等,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课下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比对,课上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测定的酸的种类,以及如何对各种酸进行定性和定量。这样的深入引导,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验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分析化学实验的很多实验内容需要理论课内容的支撑,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得并不扎实,对实验的理解就变得困难,如果老师不正确地加以引导,教学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合理加以温习巩固,则会事半功倍。例如,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实验中,很多学生难以明白分步滴定的条件,也就是为什么可以分步滴定,实验老师应该简要而系统地介绍金属离子分步滴定的条件、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中如何考虑细节问题,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细节,还反过来巩固了配位滴定的理论内容,并且两者互为促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材的版本众多,很多学校甚至还有自己的实验讲义,但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应该适时更新实验教材,不能只采用一种教材用到底。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很快,且各种新颖的成果很容易从图书馆下载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入到实验教材中,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同时也接触到较为新颖的知识。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牛奶中三聚氰胺事件,是否可以考虑采用分析化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呢?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一定能够调动学生投入实验的兴趣。再比如,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离子,是否可以考虑测定鸡蛋壳中的钙离子呢?虽然只是更换了测定样品的种类,但学生的兴趣大增,实验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有食品的有害色谱添加剂测定问题、地沟油的分析测定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题材,应该适时地进行整理,并写入到实验教材当中。此外,采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同一测定内容进行比对分析,例如:锌铝混合溶液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选择滴定法,也可以采用重量分析法,也可以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难以突破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难以得到应用。

4.实验教学中加强交流。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理解和要求与化学专业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且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存在操作紧张、担心失误等情况,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提出问题尽量不要针对个人,个性化的问题尽量单独辅导,直接示范操作;鼓励学生胆大心细,遇到困难或问题先独立思考,学会讨论、交流,确实不懂再请教老师。此外,实验课程开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预习情况,询问存在的困难,然后集中进行解答;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班级的整体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应该及时强调;实验结束后,应该关心学生取得的收获与得失,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或评价。这样的指导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消除了学生的各种担心和顾虑,也使得师生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和谐。

5.开设公选课,强化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不浓是一个共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开设公选课,以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化学学科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化学通识课程中介绍有关诺贝尔化学奖、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常识、体育竞技中的禁用兴奋剂、艾滋病病毒与药物、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化学、化学武器、化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烟草化学、中药化学等。这些与化学相关的课题,学生不仅充满了兴趣,有些还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性,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化学知识后,自然而然的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今后再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奠基,这样的强化方式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弓晓霞.加强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5,(16):195.

[2]赵燕,程苑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07-109.

[3]赵春玲,阮喜荣,万端极,等.对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探讨[J].大学化学,2009,24(5):27-29.

[4]蒋心惠,何丹,袁佩,等.临床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86-87.

[5]韦国兵,胡奇军,廖夫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62-63.

第4篇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诸要素配置和谐的基础上,依托教??、学生、文本间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来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学习,旨在对现在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学生个性探索和小组合作进行结合,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多方面的发展。

二、分组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中, 通常是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应有的互动, 导致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缺乏热情,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基于分组学习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充分强调了老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同时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采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启发下,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和同学相互学习,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从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在学习,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分组学习中,学生能获取很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他们不会被动学习课堂知识,而是会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过主动交流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小组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可以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那么通过这种分组学习,学生会被小组中的氛围所感染,从而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并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另外,分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因为小组之间不仅是在学习,更多的是促进了交流,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友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个崭新的学习策略,它将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有良好表现就必须真正理解数学内容,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章中,教师可以利用两个不同的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圆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并请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学生会在教学的带动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进行合理的分工,有的动手,有的记录,小组长边指导小组活动,在教师的干预下,小组活动井然有序进行。

(二)数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贴近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教授二年级《平均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打比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12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能够分成几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在这两种分法中,往往孩子比较乐于接受第一种分法,对于第二种,总是有孩子使用跟第一种同样的分法,口算出结果直接拿出4根为一份。那怎么才能让孩子看到平均分成3份就能马上采用想到正确的分法呢?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说,12根小棒就像是12张牌,有3个人在打牌,就得平均分成3份,那你们会发牌吗?孩子们大声叫起来:“会!”就这样,孩子很快掌握了第二种分法,以后不管碰到要求平均分成几份的题目,他们马上就想到了这种“发牌法”,正确地快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数学教学中,生动的比方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还能带给学生许多快乐,让他们真正地爱上数学。

(三)互动教学有效应用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章节中,教师在上课前,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闹钟,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闹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工具,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早上起来是自己醒来的,或者是妈妈叫的……还是闹钟叫醒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表现得十分雀跃,纷纷讲出自己的情况。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成功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制成一个表,7:00干什么,12:00干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更加吸引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5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集中阐述了其分析化学研究型实验内容的设置与开设方式,分析了研究型实验的开设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研究型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分析化学;研究型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9-02

收稿日期:2014-11-13

作者简介:范乃英(1968—),女,黑龙江肇州人,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化学实验管理研究。

一、研究型实验开设的意义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尝试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开设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研究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本文在吸收国内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对分析化学研究型实验的内容及开展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二、研究型实验的选题

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开设研究型实验的关键是要找到具有挑战性而学生又感兴趣的项目,处理好研究型实验与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关系。为此,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展和提升,搜集并筛选了一定数量的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经有关人员认真研讨、论证后确定为研究型实验选题。

(一)扩展现有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型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调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和应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1]。我们将验证性实验《铁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和《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分别扩展为研究型实验《铁矿石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铜镍合金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一方面学习实际样品的处理方法、干扰的消除以及方法的选择原则,另一方面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测试条件,深入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学习基本的科研方法[2]。

在完成设计性实验《混合磷酸盐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时,大多数学生选择百里酚酞做指示剂来测定磷酸一氢钠的含量,但由于终点突跃不明显,变色不敏锐,误差较大。有的学生选用酚酞—百里酚酞混合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淡粉色变为蓝紫色,变色较为明显,终点容易观察,但两种指示剂配置的最佳比例、变色时pH值和指示剂加入量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这个设计性实验提升为研究型实验《利用混合指示剂测定混合磷酸盐中各组分含量》,通过鼓励学生在实验进行中发现新问题,研究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锻炼。

(二)选择实用性项目

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酸奶的酸度和钙含量的分析检测》《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作为研究型实验,学生将这类实验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来研究探索。此外,我们引入松花江水质分析与治理、加碘食盐成分分析及碘的加入量控制等社会实际项目作为研究型实验选题,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具有乐趣感、使命感与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尝试将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内容转化成研究型实验。纳米材料、碳纳米管一直是黑龙江大学教师研究的热点,而纳米材料是痕量元素分析较为理想的分离富集材料,因此将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的吸附性能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富集,应用于污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使得实验内容与实际需求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可以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与新进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3]。

三、研究型实验的开设方式

在分析化学实验的绪论课,我们向学生介绍研究型实验,强调研究型实验内容多、时间长,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作为选做实验,可自由组成小组,每组3—6人不等。我们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型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能对知识运用、分析方法、实验技术、实际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根据实验内容我们按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研究型实验。

(一)与实验课程同步开展

我们将松花江水质分析分为pH、Ca、Mg、COD、P等多个测试项目组成的实验与实验课程同步开展。在课程初期布置给学生,学生们从刚刚学过的课程相关内容着手,查阅资料、设计方法、探索条件,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而由浅入深研究。这样安排实验,让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集中时间开展

多数研究型实验是在完成验证性等实验结束后进行,学生可以利用整块时间进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筛选方法和实验探究。因为只有经过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实验练习,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学生才会逐步体会到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严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实验课程同步开展和集中时间开展,这两种方式最后要求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和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实验结果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给出分数加在期末成绩中。

(三)以实验室开放项目开展

对于某些学时长且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难度较大实验,我们每年申请一到两个科技活动型实验室开放项目,选择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来完成。科技活动型项目是指由实验室提供的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实验项目。该类实验项目经学校审核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的研究。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对于参加科技活动型项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应提交结题报告,经指导教师考核后送交教务处组织认证,合格者可获得创新学分,每个项目可获0.5—2学分。

四、开展研究型实验的效果

(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研究型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所研究的课题充满了兴趣。

学生进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因为研究对象是诱人的水果,学生对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比较感兴趣。实验采用的碘量法简单快速,方法比较经典,难度不大,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实验兴趣。但学生在测定时因为水果颜色对终点的干扰而影响测定的准确度,指导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展开研究探索。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决定将水果脱色后再进行测定,于是查阅资料寻找不同的脱色剂进行实验,并将测定的结果与电位滴定法进行比较。通过在研究中思考学习,在实验中操作摸索,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实验时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做研究型实验中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材料市场发展前景,以及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和解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通过研究型实验把分离技术引入分析实验中,一方面填补分析化学实验分离技术的空白,另一方面与社会生产项目接轨,解决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和实际生产生活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研究型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对整个环节反复思考和检查,通过排除疑惑,找到问题的根源,有时又需要改变思路和方法。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型实验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艰辛,也培养了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科研素质;研究型实验必须依靠同学间的协作与配合来完成,同时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总之,研究型实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主体在建构意义知识过程中的“独特性探究和创造性发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4]。

(三)实验设置应考虑学习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黑龙江大学的分析化学实验在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开设,与无机化学实验(下)同时进行。春季学期活动较多,学生较忙,研究型实验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些学生查资料设计方案较为仓促,有些学生不能准时完成任务,只能在暑假或下学期初完成。理想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工作量认定机制

研究型实验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的知识量、学习态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提高[5],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成果才能调动学生研究型实验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型实验的教学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量是一般验证性实验不可比拟的,但现在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教师却没有任何报酬。建议管理部门应采取适当的倾斜与鼓励政策,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考核标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尽管我们在开设研究型实验实施过程中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研究型实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分析化学研究型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建峡,徐云等,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

[2]陈怀侠,蔡火操等.研究型设计性分析化学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

[3]朱慧群,丁瑞钦等.论综合性研究型实验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第6篇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信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来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改革,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教学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一、教学领域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2]

教育信息化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教育信息化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时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与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发展;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在继续关注教育、教学部门的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应用的同时,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教学领域,并强调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深化改革,使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升。[3]

教育信息化必须将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3]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其特点是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又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在线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环境。商业平台典型代表有Blackboard(国外)、THEOL(国内),开源平台的典型代表有Moodle、Sakai和Drupal等。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在校内外便捷地使用、、维护相关课程的资源,并实现与学生在线研讨、交互、答疑、布置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极大拓宽了教学空间。而在课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低层次应用。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建设教学资源库与网络课程。以资源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以教材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课程网站、电子书等建设。以活动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

教学评价信息化的一个典型应用是生成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一般由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评价组成。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系统自动的客观评测打分、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组成。学习过程评价包含视频、文档等教学资源的学习时长和频次,参与讨论、日志、博客等程度和效果评价。

二、教学领域信息化面临问题

教学领域信息化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教学领域信息化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但是覆盖面还不够,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环境建设标准、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激励政策、建设考核办法、资源评价标准和环境评价标准都明显偏少。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长,但投入不平衡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但各项投入经费不太平衡。相比在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投入,在教学培训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许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使用轻管理与维护。硬件投资比例较高,软件投资不稳定,服务投资较少。

(三)教育信息化的培训逐步开展,但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影响教学信息化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因年龄、专业背景、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教师缺乏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许多应用只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owerPoint电子讲稿、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生进行邮件交流等。

(四)应用动机不强、抗拒现象存在

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激励政策、组织保障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教师应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动机不强。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的引入,需要教师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后的教学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随时指导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压力,使教师对改革行动产生了抗拒。

三、教学领域信息化促进策略

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可以采用如下的促进策略。

(一)创新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与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如院系教研室、教学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网络管理部门、教育技术支持部门等。各部门之间明确的工作职责,协调的运转机制,是产生信息化良好效果的关键。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机制

有效的教学激励政策与机制是教学领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激励政策。比如,通过立项支持的方式给予资助;出台教学信息化相关建设管理规定;核算教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作量;将教师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为申报各类教学优秀奖的参考依据;设立教师信息化建设的奖项。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推广

教学领域信息化最终是通过教学过程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老师、学生关注、了解更多的信息与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先从上传学习资料、在线辅导答疑、在线作业管理等简单应用开始,逐步拓展到随堂检测、在线测试、探究型教学等复杂类型应用,推动教学信息化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均衡发展。

(四)构建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教学领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需要增加投资建设,提供强健可靠的基础设施,为教师提供和支持互动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新教室,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的条件。为教师提供有效便捷的支持服务,比如,提供各类信息环境与系统的使用手册和帮助文档,技术支持人员的联系方式等。

(五)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

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接受培训”。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纳入到教师发展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克服惧怕新技术的心理,组织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基础培训和各类主题的应用培训,组织交流研讨等帮助老师跨越技术壁垒,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工具与技术来提高教学。通过培训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时,学生要数树立主体意识,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应主动地学、探究地学、发现问题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中。同时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重要素质的提高。

(六)鼓励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课程建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力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道路上实现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传统课堂教学,引导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可持续性提高夯实了物质基础。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网络学习考核情况纳入到课程考查中。转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采用基于学生学习行为和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分析

笔者以“小学化”为关键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搜集整理。通过不同维度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其深层原因,以此进行思考,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的年代和数量(见表1)

表1以发表研究时间为横轴、发表数量为纵轴,绘制折线图。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 2010年之后,并呈波动中逐渐上升的态势,说明学前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从2010年开始,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研究增多。究其原因是在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其中的第八条意见是: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且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随后人们开始关注学前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

二、作者单位和数量(见表2)

由表2可知大学、专科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研究的主要群体。其中大学中的师范类院校所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相对大学而言,专科学校、教育机构、幼儿园所占比例偏小。

以作者单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而在幼儿园一线的教师,以及小学教育方面却缺少研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鼓励身处幼教教育一线的教师多探究、多思考;同样也要启发小学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对小学化这一问题进行更多关注和研究。

三、论文研究主题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发现人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射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的研究

主要表现有:在教育内容上传授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如,学习加减运算、拼音识字、英语等等;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幼儿“安静”倾听;在教育管理上把管理小学生的一套照搬到幼儿身上;在教育评价上对幼儿进行评分评价。

2.关于形成学前教育小学化原因的研究

主要原因有:社会、家长对学前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差,过于放大早期教育的作用,夸大早教的功能;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小学化。一些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园,为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家长的愿望,开设一些补习班,以此来吸引生源;应试体制的影响。现在上小学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应试内容为识字、算数等,应试体制使得小学化更加普遍。

3.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的研究

其危害主要是损害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打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幼儿独特个性的发展。

4.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解决策略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和形貌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1]

由于分析化学公式多、计算多、内容杂,对量的要求高,对于刚学完无机化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一时很难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差,不愿预习,不愿听课,不愿做作业,当然考试很难及格,不但会导致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挂科,而且会导致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绩不好,还会对将来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分析化学教师如何教入手,探讨分析化学的教学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主要途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化学教师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建议,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增强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供各位同仁参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构分析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

教师应利用对分析化学绪言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分析化学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观点有哪些,基本要点有哪些,与高等数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与中学化学哪些知识点有联系,与无机化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又有何区别,结构怎样,系统性怎样,有何特点,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好分析化学对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学好分析化学对自己的成长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学得好。

二、鼓动学生树立学习分析化学的较高目标

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混学分,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选择的是被动学习,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一定很差,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60分,由于目标很低,必然导致他们的学习行为被动,努力程度不够。二是想把这门课程学好,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会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即使达不到较高的目标,达到最低目标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动学生,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以切实的行动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查、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第一堂课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份学习分析化学的目标及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再加上监督措施,以之作为第一次作业,教师要认真查看,对于目标定得太低的,达成目标方法不恰当的,监督措施不可行的,要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整改。教师还应充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进行教材分析,鼓动监督学生预习

利用第一堂课,讲清楚预习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定性分析;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五章:酸碱滴定法;第六章:络合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沉淀滴定法;第九章:重量分析法;第十章: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第十二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共12章65小节,338页,按16周计算,每周应上21页左右内容,才有可能完成教学内容。一个明摆着的问题就是内容较多、课时少,并且部分内容还较难,推导多,公式多(有155道)。因此,要把这本书讲解得很详细是不可能的,只能择其重点难点而教之,部分内容蜻蜓点水,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时在每次上课前以提问的方式来监督学生预习,并把回答的情况算入平时成绩。对于不预习的同学还应做思想工作,切实把预习落到实处。

四、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

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由于其重要性不同,难度不同,教纲的要求不同,教师不宜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一直贯穿下去。如果那样,就会让学生感教学方法呆板,没有新鲜感,听课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如果我们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章节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感觉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体会到教师的“因材施教”,必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具体做法是(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重点讲解,并且多讲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分类(可让学生自学);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不讲),让学生先去查阅资料,然后叫学生来讲解,得到结果肯定不止书上介绍的哪些内容,既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获得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真是一举多得。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也会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内容众多,不能一一列举,我这里只用一例作代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理解去认真探索。

五、对于推导难度不大的公式,让学生掌握推理过程

分析化学公式众多,记起来复杂,其实是学生没有找到窍门,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当然费时费事,使人感到烦乱。现以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为例进行探论,以供参考。

以浓度为c(mol/L)的HCl为例,第一步写出溶液的电荷平衡:

由此可见,公式虽有4个,但抓住质子平衡这一关键点,就能推出精确式,根据精确式,弄清不同条件下忽略水的解离或弱酸的解离或两种解离都忽略,便能轻松地推出2个近式和1个最简式,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至于弱碱溶液中[OH]浓度的计算公式,只需用类比法即可得出,不需要再去推导。教材中像此类的推导很多,教师只要去认真钻研,定会发现更多的理解性记忆或推导性记忆的内容,大大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消除或降低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公式多,难记忆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不会用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六、对推导较为复杂的公式,可采用区别对待法

如: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式的推导;络合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的推导;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的电位及化学计量点前后0.1%误差的电位计算公式的推导;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桑德尔灵敏度与摩尔吸收系数的关系的推导等,教师要做推导演示,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可作区别对待,不做一刀切,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推导条件和推导全过程,并达灵活地应用公式计算,可不必死记公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推导的条件和大致的推导过程,较为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须记住公式;对于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不用去管推导的过程,只要求记住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这样一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避免丧失学习分析化学的信心。

七、注重课后小结,起到归纳复习的作用

由于分析化学内容多,每次课讲授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不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点多而零乱,抓不住重点,通过教师的复习归纳,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条理是怎样的,哪些是了解内容,哪些是理解内容,哪些是掌握内容,哪些是帮助理解的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同时又达到了复习的作用。

八、布置好有代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的作业的分析讲解

分析化学习题较多,如全布置,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而且学生的意见会更大,因此,每次布置的题量一定要适量,且关键是要具代表性,不要重复布置,难度要适中,既不布置太简单的题目,简单题目自己做,然后对答案,若不清楚的,可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助解答;又不要布置太难的题目,部分难题布置给成绩较好的同学做,部分难题可在习题课上进行讲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弄清学生由于哪些知识点未掌握导致做不出题,要讲清学生未弄懂的知识点,再讲此题,并讲解与此题相关的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更利于学生弄懂和拓展。此外,为了能宽泛地了解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愿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取分别布置不同难度题目的方法来进布置题目。

以上教学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一定全面和恰当,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淑琴.分析化学(上)[M].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遵义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