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精细化管理

科研精细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9 16:17: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精细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精细化管理

第1篇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杨海娟 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参考文献:

[1]宋雯雯,陆学文,周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11).

[2]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04).

[3]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5(04).

第2篇

从目前来看,我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教委、规划办和部属委办局等下拨的科研经费;第二,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第三,学校财政拨款的配套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给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缺乏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这势必带来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以及核算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别性。高校科研经费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沟通协调较困难,加大了精细化管理的难度,由此造成的科研经费管理势必难上加难,而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割裂使得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沟通和协调,科研信息也未能在各部门之间做到全面共享,造成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在这方面北京工商大学科研处对各学院进行深入调研后,处里领导又走访了其他市属高校,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修订了《北京工商大学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出版资助审查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管理办法》等。这些科研经费制度的修订,一方面督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对于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上级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特别是在审批和支付环节中实行分类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审批权限。在制度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针对各院系在科研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和论证,联系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作用,按要求执行科研经费批复预算,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经费使用方向和具体用途,杜绝项目负责人超范围报销、超标准报销的行为,杜绝科研管理部门截留科研经费为本部门使用的行为,故意拖延经费拨款等行为。我校针对不同的科研计划项目、科研基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立的一批规章制度,覆盖了项目立项、经费使用与绩效评价全过程,有力保证了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绩效。

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防止出现项目失败,保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过程、经费使用、成果产出等一系列进程顺利完成而颁布和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考评国内各高校的科研实力往往都以申请到多少科研项目、每年到位多少科研经费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逐渐形成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重申请、轻管理,重考核、轻监督,重执行、轻创新等现象。目前,各高校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的申报、审批,将重心偏向于国家级的高层次的立项,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而忽略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产生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项目数量日益增加,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增长,导致科研部门压力增大,对个别项目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使项目延期结题或不结题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力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其管理的过程当中,重点体现在科研项目管理。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管理项目立项与资助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北京工商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限额申报科研项目及奖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基地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到项目实施过程,再到项目的结题验收、最终形成科研成果等方面构成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针对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我校在对纵向科研项目从申报指导、经费审核、过程监督、结项验收、成果管理及成果应用五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特别在组织项目负责人做好结题验收工作方面,认真审核验收材料,防止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敷衍了事,保证按期完成结项验收工作,避免重申报、轻结项的弊病。特别是对纵向项目结项方面,要防止同一科研成果在不同项目的验收过程中重复使用,提高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声誉和项目资助率。

三、精细化科研制度管理,增强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制度管理精细化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作为科研管理者须具备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观念,更要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出一条新思路。制度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十分苛刻,科研制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精细化的制度来考核和约束。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核心、最为细致和最大的难点所在的就是精细化的制度管理,这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学校发展又具有激励机制的科研管理制度,如《北京工商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绩效支出发放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教职工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工商大学出版资助审查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十六项科研管理制度,这一系列相应的细节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其评价导向作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北京工商大学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基本保证了科研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为我校的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了健康有序、公正公平的优良环境,全面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

四、促进科研管理系统精细化,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高校在科研工作中承担越来越多的项目类别和数量,使得在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论文论著、获奖等科研成果的总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导致传统单机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如:科研项目录入效率低下、信息更新速度滞后、科研统计分析方法落后等。这种利用单机软件进行科研工作管理早已不能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更不能满足高校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为了加强我校科研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对科研信息进行收集、录入、存储、共享和使用,方便对各种信息要素进行快速有效的查找和汇总,进行数据的检索、汇总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从科研管理系统上查询自己的项目审批情况、经费到帐和使用情况等。科研管理系统的建立及时为学校的管理层提供了各类的科研情况,为学校的管理者制定或修改科研工作规章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为了不断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然要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专业化一体的综合性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更可以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为高校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五、结语

第3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提出用模板管理贯穿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执行、结题审计和后续管理等全过程,提高了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率,对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模板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 精细化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增多,高校科研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211工程”高校的科研经费已经达到了学校总经费的45%左右。如何在管理和和使用科研经费中,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校〈2012〉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25号文件(简称“三个文件”)的精神,需要创新管理方法,树立、推广实行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以进一步达到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的目标。

一、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 预算意识淡泊。一些课题立项入帐时没有预算,课题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有时为了使用报销时图方便,随意性大;或是有了预算,科研经费立项、入帐时没有提供,经费报销时电脑帐上无法反映,没有真正控制起来,预算形同虚设。

(二)网络服务系统没有跟进。有了预算,没有实时反映,课题负责人不能动态掌握经费的使用进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经费的结余状况,只有到了结题、审计时汇总实际发生数才发现超支或未按预算执行,需要调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预算的有效性也没有发挥作用。

(三)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容易。课题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按预算执行,到时一次性申请经费调帐,审批也很方便,轻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结题后经费的后续管理不严。目前一些非国库项目,课题经费经审计结题后,有些院校结余额大部分按横向经费使用范围管理,政策导向促使有些课题负责人为了报销使用宽松些,尽量多留结余数,出现了结题不结帐的现象,管理的缺失造成课题负责人在结题时尽量多留结余款项的结果。

二、运用科研经费模板管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的对策

科研经费模板,就是根椐不同来源类别的科研经费,设置了不同项目内容的框架,然后填入相应的预算进行控制使用。运用科研经费模板管理,可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率,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精细化。

(一)加强宣传、推广运用科研经费模板管理

管理精细化实质是一种理念,即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细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模板管理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推广科研经费模板管理,首先要让师生了解实行科研经费模板管理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结题等各环节的好处。其次是大力宣传,纠正误区。长期以来,有的师生认为到财务部门来,就是算帐、报帐,即发票换现金这样一个过程,没有把财务部门如何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协助课题负责人管理使用好科研经费联系起来。应通过宣传栏、讲座、培训、校园高级财务管理平台等各种载体,宣传培训科研经费模板管理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结题审计中的优势,培养一种全民科研经费预算模板管理的理念。

(二)引入科研经费预算控制模板,实行全过程的预算控制

多年来,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着重预算的执行,轻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审计及预算后续部分的管理现象,即重中间轻两头的倾向。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分为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项目的结题验收审计、结余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四个部分,应引入科研经费预算控制模板,实行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1. 正确指导,事前控制

(1)正确引导课题负责人编制预算。一些课题负责人在其编制预算时,对部分经济内容与会计核算科目、预算项目归类不了解,或在理解上有偏差,如委托协作费与测试加工费、交通费与差旅费等内容理解的误区,造成了预算与使用的差别,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及时与课题负责人沟通,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在课题负责人编制预算前,协助他们解读有关经济内容与预算项目和会计核算科目的含义、用途,在预算的起点事先引导控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编制正确的预算。

(2)借助科研委派财务人员,合理、合规地编制预算。实行科研财务助理委托工作制度的院校,对财务助理实行先招聘后培训制度,经财务部门招聘培训合格后,委派至各大研究院、重点重大项目组,协助课题负责人按照财务核算要求和科研预算口径,正确合理、合规地编制、执行、管理科研经费等。

(3)正确选择科研经费管理模板。财务人员根椐不同科研经费来源类别,在科研经费立项入帐时,正确选择不同的管理模板,因为不同的控制模板即控制方式、项目内容是不同的,除对纵向经费进行模板管理控制,横向经费也是按模板粗线条地管理,如横向经费管理模板图1,输入相应项目的预算,通过模板管理对所有科研经费进行了事前的规范控制。模板管理还在科研经费输入预算入帐时,以间接费的方式分配好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课题负责人应得利益,从源头界定了各方应享有的权利与利益配比关系,真正实行了科研经费全方位的模板管理。

2、网络管理,事中控制

(1)财务信息一体化。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财务信息化,通过科研经费模板管理,将预算数、执行数、预算调整数、网上预约冻结数、项目可用余额数、项目浮动百分比、浮动数、项目控制方式(禁止超支或浮动限额)等一目了然地反映在模板上,实现了科研经费在执行时的事中控制,如按预算、项目进行横向控制,也可授权课题组、合伙人子项目,通过模板进行纵向控制。在科研经费执行中,财务人员也可借助科研经费管理的各种模板,根椐课题负责人的实际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上下浮动有关项目,达到及时掌握科研经费进度,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避免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项目超支,有的项目不够用等问题。科研经费模板管理,按项目预算使用科研经费,规范了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行为,使经费在执行中更加合规、有序。

(2)数据查询便捷化。借助高级财务管理平台端口,课题负责人实时掌握科研经费各有关项目的期初数、发生数和结余数,网络互动实行动态管理,课题负责人可足不出户,随时了解科研经费的执行进度,及时、准确地使用科研经费,避免有的科研经费到期未使用完上交国库的被动情况

3、模板管理,事后控制

科研经费管理模板解决了课题结题审计工作比较繁锁的状况,因为原先要打印课题自立项入帐以来的所有明细帐,按科目进行汇总,对照已批复的预算及其报销金额和摘要,计算结余数,预算的执行情况,各项目是否超支或未使用完,事先并不清楚。运用科研经费管理模板后,不用手工计算,课题负责人只要进入高级管理平台中的项目管理菜单,鼠标一点,项目预算数、执行数及结余数跃然屏幕,明了、方便、准确性高。

(三)预警信息自动化,减少预算调整。采用模板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减少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的差异,提高经费的合理程度和预算的执行率,预算、调整审批按电子化程序逐级报批,减少预算的调整,维护了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发挥科研模板作用,做好经费的后续管理工作。现行的模板管理,在有些模板的设置时已引入激励机制,按照不同课题扣除各种应上交学校、院系、职能部门的间接费用外,核定不同的奖励比例,在专门的激励费栏目中进行核算,这就激励科研人员更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总之,科研经费的合理、合规使用、管理,是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将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常处于绿色生态环境之中。高校运用科研经费模板管理这项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总结、完善中,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邵积荣,郑惠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教育财会研究.2012,23(02).

第4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体系;信息化

一、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

科研院所设备具有基数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增速快的特点。设备总量达万余台,类型涵盖机械、动力、信息设备、厨用、家用电器、运输工具、检测试验、医疗器械等多个类别,多设备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管理周期跨度大、范围广。设备管理覆盖每台设备全寿命周期,从需求论证、选型、立项、实施采购,到日常使用、维护、维修、调剂、报废,周期跨度大。设备管理对象涉及科研院所各部门、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各设备的使用人,管理范围广。

(二)全局把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并重。设备管理部门既需从宏观上掌握设备资产现状,统筹设备资产的添置、更新、处置等需求,又需掌握每台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开展设备维修、维护、计量、调剂等工作。

(三)设备差异化管理要求高。不同类型和价值的设备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信息设备同保密管理要求结合紧密,测量设备、机加设备需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特种设备需符合安全标准化体系要求。单价高于2000元的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低于2000元的设备因种类不同需满足相应的保密、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

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约束条件,目前的缺乏体系化的管理制度,业务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管理要求欠缺。

(二)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现有的管理人员以设备管理部门为主,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使用人存在对职责不清楚、对管理要求不熟悉的情况,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管理工具有待完善。随着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延伸,设备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但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设备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三、加强设备管理体系建设[1-2]

(一)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覆盖面全、层次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是管理要求的载体,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从业指南。针对不同层级的设备管理人员,可参照质量体系文件,纵向从管理层面、业务和操作层面制定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层次化;横向可按照设备类别,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全覆盖。如,可针对业务活动分别制定设备验收、处置、盘点、调剂、维修、库房管理、日常保养等管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结合差异化的管理要求,分别制定软件资产、特种设备、测量设备、关键/重大设备等管理规定。同时,各使用部门可根据使用设备的特点,拟制部门设备管理二级制度。

(二)加强设备管理体系人员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强调设备管理不只是设备管理部门单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求,构建涵盖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业务部门部门分管领导、设备管理员和设备使用人员等为一体的设备管理体系。将设备管理的职责逐层分解,使部门设备管理员和设备责任人更多参与到日常设备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文化,提升设备管理的效能。

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结构的缺失,成立设备选型、技术鉴定等专家库。对于重大设备的选型、改造、安装,高价值或重大设备等的处置等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决策科学化。

建立设备管理考核机制,将对各使用部门的设备管理考核和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度,并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等,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管理流程。对现有的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合不同类型设备的管理要求,增加系统的相应功能;提高系统的统计和查询能力;增加同其他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功能等。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以业务为关注点,整合流程功能、提升流程批处理能力。减少流程的流转环节,缩短流转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结束语: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为科研院所的设备管理者,需结合管理实际,开拓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既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又确保设备的保值增值,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康复科;护理管理

该院康复科所面对的患者,存在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给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该院康复科45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一般资料如下:年龄最低的为20岁,年龄最高的为42岁,平均年龄为(28.56±5.13)岁;主管护师5名,护师12名,护士28名;15名工龄在5年以下,23名工龄在5~10年之间,8名工龄在10年以上;12名为中专学历,16名为大专学历,17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应用问卷调查法对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遵循自愿原则,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分别选择50例患者参与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基础病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该院康复科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人员精细化管理、风险精细化管理、绩效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旨在全方位、全面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人员精细化管理。实行分层负责制,即护士长对责任组长负责,同时全方位地控制护理质量控制[1];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负责,同时指导、督促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精细化、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对助理护士负责,同时承担着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的任务;助理护士则负责对患者实施陪同检查、标本送检以及生活护理等任务。②风险精细化管理。将加强对年轻护士的风险教育培训当作一项重点来抓,全面提高全体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与责任心;结合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患者存在的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制定“精细化管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各项制度,如规范文明用语以及各层级护士的培训计划、考核目标、护理职责、工作标准等,并制定符合康复科特征及实际要求的服务规范、工作指引、应急预案等,如采用约束带、床拦等对患者加以约束,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跌倒,在易滑倒地点放置警示标示等。③绩效精细化管理。对科室中的护理工作,护士长负责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考评,量化考评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入院评估符合情况、护理文件的规范程度与书写质量评分、护理措施落实程度、护理差错时间发生率、健康指导覆盖程度以及压疮发生率等[2];每两周对护士进行1次素质测评,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护士的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得到素质测评结果之后,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并对量化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划分[3];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之间为良好,60分、79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最后,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在入院接待服务流程上,精细化划分责任护士与主班护士的具体职责,在输液服务流程上以及亲情回访流程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到位。

1.3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人们也提高了对医疗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现阶段,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治好病”,而是已经拓展到了为患者提供高效、个性化、精细化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以及优化的就医流程等多个环节[4]。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精细化操作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高效利用,强化协作,加强组织执行力,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该研究旨在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观察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该院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根据该研究结果: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康复科的护理管理质量,也有利于减少康复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对康复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珊珊 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马玲,郑跃,张晓晓.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7):36-37,118.

[2]王艳丽,姚晚侠,芦沁蕊,等.精细化管理在妇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325-327.

第6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经费管理 高校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多的行政干预。现阶段科研经费的申请、管理、结算等环节基本都是由经费主管行政部门来负责的,所以整个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围绕行政指令来进行的,在行政指令干预下,经费管理规范性不强、使用效益低下;二是预算管理不科学。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预算储备知识,编制预算没能全面考虑到科研课题经费的成本费用,导致要么预算过多浪费资金、要么预算过少没法支撑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负责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有些并非该领域的专家,预算金额审定有难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分配合理性不足;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没有跟财务部门的经费管理衔接好。在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申请科研经费,但却不跟踪费用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而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但却不监督和管理科研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不关注科研进度是否跟经费使用情况相匹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出现科研项目进度、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与项目合同书不符的问题,甚至已到结题时间,较大比例的预算经费尚未执行。

(二)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缺乏监管监督

首先,将科研经费当做是一种福利。有些高校将能否争取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些高校默许财会人员只负责报销不监督经费的使用去向,只认发票不追究经费使用是否合规。更有高校将科研经费当做福利,用于低水平的重复科研项目;其次,对经费的使用去向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经费管理意识,对如何使用经费这样的问题缺乏周全的计划和考虑,经费支出往往是前松后紧,或出现经费不足、或经费盈余;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则没有法律意识,认为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可以任意使用,而不管使用去向是否合理合法,致使经费超支现象频发,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经费管理秩序;有时一个科研团队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所以经费在不同科研项目间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无视科研经费监管和控制制度的存在;最后,没有意识到经费结余款项的重要性。有些高校的科研团队在完成科研项目之后,长期不对结余资金进行清算,虽然科研项目已完结,但账目上的结余资金还是一直保留着,忽视了经费结算的重要性。有些高校缺乏对结余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

(三)对跟科研项目相关的资产利用和保管力度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因科研项目需要而购置的固定资产的重复利用次数较少。由于科研需要,需用科研经费购置一些固定资产。但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之后只是登记在账上,却没有验收入库等方面的管理,一些科研图书、仪器设备等都是由负责人保管、使用,没有上缴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就使得这些资产没能有效共享,利用率低。固定资产的流失,也就是科研经费的流失。其次,没有重视对科研成果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保护利用。科研无形资产包括了专利技术、版权等,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取得的,但有些高校却不重视这方面资产的保护,没能及时登记。没有充分挖掘这些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白白付出,无形资产也白白浪费掉。另外,科研项目团队只重视理论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那就等于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人力和物力。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科研经费管理观念

首先,高校的财会人员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来,积极主动与科研管理负责人沟通,了解科研项目的进程,对科研经费的用途、分配进行合理规划;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向科研团队成员普及国家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引导科研人员端正使用国家科研经费的态度;最后,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加强沟通,制定出科研经费的使用制度和报销制度,形成正确认识科研经费性质的共识,强化自我约束力,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立足于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的相关使用规定,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实施办法,用制度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管理负责人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从而建立起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责任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担负起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对所有经费的支出进行核算,要求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支用经费,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承担起经费使用真实性的经济法律责任;总之,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之间要紧密配合、各负其责,避免揽权现象发生,从而防止腐败现象滋生,于此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三)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结算及使用的监督管理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有预算作为导向的管理才有效率。科研项目负责人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科研目标编制出科学、合理、详尽的经费预算。高校财务部门要依据科研经费预算和科研项目进度情况对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项目负责人则要严格按照预算来支用科研项目经费,并做到明细化,杜绝将经费挪作私用的行为发生;其次,管控好经费的使用范围。科研经费必须用于跟科研项目有关的支出,不得私自改变用途,或是以科研使用的理由中饱私囊,财务部门要制定有效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明细进行严格把关,符合相关规定的支出才准予报销,防止随意、无序支取经费的行为发生;最后,科研项目结题后如经费有结余款要及时核算。科研项目结题并通过验收之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主动通知财务部门,并配合做好经费结余处理工作,按照规定的要求、手续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严禁结余经费私自截留、长期挂账的现象发生。此外,还应该建立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督,不定期对科研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科学,以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和过程控制。

(四)重视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

国家拨付款项支持科研事业,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应用,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果科研项目结题后,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束之高阁,那就是在浪费国家经费。因此,重视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首先就是要管理好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以提高其利用率;其次,就是要重视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技术、版权等资产的保管;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将科研成果应用实际生产中,才能带来经济上的受益,才能使科研经费的投入有回报,从而实现科研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担负着推动国家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科研经费管理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成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针对科研经费存在的监管、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质量,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燕.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0(08):47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管理;数据处理

一、大数据技术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优势

大数据技术是现代多种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技术通过针对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大型科技文献数据库、专利库等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找出数据的相关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传统专家定性决策管理提供广泛、科学的理论依据。由于这些知识大 多直接来源于数据库内部,因此它较少受外部资源的限制和影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科研决策的指导意义也较为重大。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探索

(一) 为高校科研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大型科技文献、专利、论文数据库系统等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普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数据信息量急剧增加。面对这些庞大、繁杂的原始数据,需要快捷、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筛选,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传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限制,原始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知识无法得以有效采集、分析和使用。

而大数据技术可以综合内部、外部以及网络数据资料: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获得研究项目的类别和数量;从内部数据库得到人员、经费、设备等信息;从网络数据库中获得论文、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结合往年项目成果报表中获奖、专利成果转让情况,最终综合集成各类数据。通过建立综合数据评估模型将各类指标进行整合,为科研评估的专家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

(二)提升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

从筛选项目角度看,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项目的研究领域、预期成果,通过与外部文献库进行结合分析的方法检验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判断得出该项目立项的必要性;从筛选申请者角度看,可以将申请者所涉及的各项因素进行多数据的联合查询和分析,发现并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筛选方法,最终得到候选人名单,从而达到提升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的目的。

( 三) 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深层次服务

以科研人员欲向某单位进行项目申请为例。以往,科研人员只能够通过自身了解或者往年申报情况对对方单位的需求进行分析,由于个人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以及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等问题,容易出现研究目标偏离实际需求的问题,申报结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通过对大型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的挖掘,可以对相关单位所关注的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模型、 数据可视化和生成文本报告等形式向科研人员提供可参考信息,了解各种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达到为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服务的目的。

(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第一,对数据进行采集和筛选,建立不同种类的数据库,例如人员库、 成果库等;第二,建立适合本校的科学发展的评判模型,包括各类科研资源、科研成果的计算参数和规则库;第三,以定量化绩效考核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工具和决策支持管理工具,以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完成对学校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大数据环境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一) 加强数据采集基础建设

高校应当采用先进、稳定的技术确保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储存,选择合适的综合布线技术和设备,为数据储存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面向未来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可以考虑采用FTYO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带宽大、速度快、节省成本和能源、减少电磁干扰。数据存储中心的建设应考虑虚拟化和云平台,保证数据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

(二) 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数据种类多样且体量庞大,管理人员在平时就应当注意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的数据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进行查询,但是广泛的原始数据往往来源多样、良莠不齐。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对所获得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数据的收集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具有时效性等等,然后对数据进行校核,除去冗杂的干扰性的数据,要注意清理或改正误差数据,最后将数据转化为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原始数据背后具有启示意义的信息,为管理层今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 改变科研管理理念

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无法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需要我们有所改变。 首先, 在大数据趋势下,信息挖掘要前倾,要从数据中来分析社会、国家的需求,使得科研目标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其次,在大数据趋势下,服务要前移,不能像过去那样等着科研人员来要数据、 要结果。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掌握科研人员可能需要哪些数据或者结论,把服务工作前移。

(四) 推进数据的共享及利用

在大数据环境下,科研数据量激增,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高可信度的基础科学数据分析。当前全球科技活动不断增强,一系列重大科学工程的兴起、复杂科学问题的提出、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的产生,导致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局面的产生,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科技资源交流、互通的客观需求。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针对大数据技术体量大、数据来源丰富、数据更新速度快等特点,积极推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利用工作,以达到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决定着高校科研工作是否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拓展。人类通过使用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这一过程,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实现新的管理、创造出新的价值。高校科研管理是信息化应用的前沿领域,应当具有可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与决策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8篇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