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了精辟的区分,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学科教学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过多提到学科“德育渗透”,这种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学科德育,其研究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如何从外向学科内容浸入德育。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在实践上容易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教育现象。
其实,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科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学科德育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2.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必然联系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价值取向,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知识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就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可以在知识传授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和教学的本质。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知识内容、科学观念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领会。其三,教育生成。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中除了有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外,现代社会赋予学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内容,教师更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虑,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3.学科德育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要依据各自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国德育内容仍应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具体包括:
文科、综合类课程,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
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此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内容上蕴含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各学科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体系,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各学科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构成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学科德育又具有层次性特点。学科德育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的序列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4.学科德育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如下:第一,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学课程利用对人造成危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拟方法。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设问方法。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启迪。第四,榜样激励方法。学科德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优秀的典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人类榜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
各学科教研员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总结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采取合作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各学科德育的规律,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案例。
如历史课程。历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有的教师利用教材中仅20多字的有关的历史事实,抓住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一历史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历史组的教师们将学生收集到的的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仅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残暴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日军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饶恕。学习后学生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发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结合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和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猖狂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理科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如:生物课程生命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以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纸拼人脸活动来模拟遗传信息对人的一张脸上各个器官的控制,并在贴出的人脸旁边贴上决定这张人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让学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每个人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多利羊”寻找妈妈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没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细胞核,因为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所以多利羊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教师注意挖掘课程内容,自然而然与德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尝试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艺术课程重在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学音乐课程《可爱的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操劳。教师先从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身在异乡强烈的思乡心情,然后让学生分部合唱《可爱的家》,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手韩红收养了贵州麻岭缆车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韩红还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随着歌曲,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个性化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爱家、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萌生对祖国的报效之情。
以上例举的3个课例是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态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良好状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在德育上花的力气大,但成效不显著,灌输和说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教育内容成人化也是制约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帮助教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参考文本。
三、研制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为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从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导的形式给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导向,指导全市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出发,研究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附有教学案例,供教师交流研讨。借助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将各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中,在全市范围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中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科德育范畴。该部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对新课程各学科教育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炼。
例: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范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健康人格、文明行为等,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交际能力;中学物理学科德育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等,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该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承载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建议。(见表一)
――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该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一课的评析摘要。
本课例根据顺义区地方教材内容设计,引导同学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交流互动,在参与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恰当选择德育实施内容。本课内容德育点比较丰富,教师没有泛泛设计,而是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也非常贴近。
二是准确挖掘德育资源。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利用了家乡的地方资源。
三是亲身体验得到感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采访等活动,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亲历亲为了顺义的人和事,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的先进农业生产,以及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注重从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发,结合模块教学的特点,从各学科必修模块内容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制与初步实验工作。
四、评价反馈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评价的理论,学校领导也往往仅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把各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内容也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让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增强学科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该看到,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识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应具有独特性。对于知识传授来说,学生学完若干内容后,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进行检测,用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识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重在体验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发掘时,师生才能共同获得对道德的真挚感悟。
因此,道德教育的评价应当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考查学生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两难的矛盾与冲突中,学会辨析明理,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关键词】学科教学 德育渗透 教学方法 实效性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枯燥无味,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人文知识较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德育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怎样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管理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牢固树立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教师。要使学校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学科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从培养新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以及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阵地,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教书育人。
2.保证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识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德育渗透的具体要求。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成立“学科渗透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编写《我校德育内容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各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三,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等问题,以期提高德育效果。
3.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师在教唱《国歌》、《歌唱祖国》等歌曲时,要在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就会达到知情统一。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学的“四个转变”――“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单一的、枯燥的、抽象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因此说,在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有催化剂的作用。
5.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采用激励法、调节法、识别法和排除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性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持之以恒。
构建“三大机制”,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
1. 教师德育培训机制
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教育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与教师自身形象,即与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关系十分密切。而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的“讲台形象”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方面,我校通过新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长教龄教师座谈会等分层培训会议,促进了各年龄阶段学科教师的发展,加强了学科教师的德育素质。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促进学科德育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加强学法指导和“家师”联系,给力学科德育融合。
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建立起学科德育的骨干核心力量。学校严格执行德育校本培训制度,完善级组备课组工作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作用,计划组织好教师德育培训。一是定期培训,每学年、每学期定计划进行培训,外出专家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二是分层培训: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2. 学科德育评价机制
我校已经建立了学科教师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的有效评价机制。制订《教师德育评价表》,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师德考核评价,并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实现了对教育教学的捆绑式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评价,特别是评先问题上实行整体捆绑式评价,这是实现教师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关键性措施。无论是年级组、班集体、学科备课组的评先,除考虑学业成绩之外,还需要德育评价指标达标,班集体只有同时获得“班风先进班”和“学业先进班”才可以评到先进班集体,教师只有在师德评价达标后,在成绩突出的情况下才可以评为优秀教师,其它的评价制度和机制都必须加入德育指标,对德育指标没有达标的教师或集体,实行重审或否决。以上5个方面措施的完善,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学校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为制定实现学科教师教学和德育的有效融合,学校制定了《伦教中学科任教师教育、教学情况民意调查表》,其中包含了对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德育的全面评价,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对学科教师在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平等待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教学方法,课后辅导情况,作业布置情况及批改情况共八个方面进行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
3. 学科德育沟通机制
行政例会沟通制度。有关教学或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在行政例会上及时沟通。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工作进行布置的同时,学校主要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安排进行讨论,会议先将重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出来,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方案或措施,行政例会制度有利于教学教研部门与德育部门的工作协调和沟通,会后形成学校共识,这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法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处室会议通报机制。无论教务处或德育处等部门的会议,要求用OA电子文档或纸质文稿相互通报。针对处室会议通报机制要求,明确了学校办公室管理职责,所有教育教学文件通知制度措施,均通过办公室统筹后以学校名义出台,协调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安排。
级组教育教学兼管机制。我校长期实行级组办公为主体的管理形式,级组长是年级德育与学科教学管理负责人,在抓教学管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随着年级规模扩大,现设正副级长,级组长需同时接受教务处和德育处的直接管理。年级组管理包括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两者兼管,缺一不可。
坚守“两个阵地”,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科德育活动
阵地一――学科德育课堂
目前,除原来常规的课堂组织管理之外,学校强调构建课堂组织管理系统,要求学科教师做到“三个德育到位”。
课前德育到位,做到课前准备重视德育。学校明确要求:学科教师要提前到班(一般是打预备钟后就到课室),学科教师与后进生(或个别调皮者、问题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聊聊天,谈谈心,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建立良的好师生关系;特别是当测验之后,针对个别学习困难或考试失利的同学要提前进行心理安慰,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需要等。
课中德育到位,做到课中教学渗透德育。学科教学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科特点,结合相关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德育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时,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情绪变化等异常的反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求学科教师都能较冷静及时妥善处理好每一个突发事件。要求学科教师坚持德育首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科教师首先提出学习、纪律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习气、特别对恶习给予纠正。这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过程。
课后德育到位,做到课后培辅深化德育。在学校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题引领下,德育处、教务处等部门联手强调学科教师的课后培优扶困工作,将每个班的问题学生落实到每个科任教师,有计划、有检查、有考评、有记录、有师生姓名等,不仅细化了学科教师的课后辅导管理,而且大大深化了学科教师的课后辅导的内涵,不单是在知识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情感方面的辅导。
阵地二――德育实践与体验活动
德育实践与体验活动,主场在二课堂德育主题活动,还包括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公益性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等。为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学校注重开发系列思想教育主题。
在学科德育有效融合课题引导下,学校坚持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立足班级教育,着力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养成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教育主题,对班级工作、学生思想工作、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切实提高科任教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如学习目的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科学与人文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每个学科教师还要从“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高度去参与德育管理。针对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现实,学校经常开展的学科德育的主题内容有: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意识教育、应急防灾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针对现代高中学生德育实际情况,我校校着重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教育主题活动,并将此主题思想渗透到高中各个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
营造“一种德育文化”,实现学科教师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校也是“一方水土”,班级更是“一方水土”,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构成了学校水土的重要滋养。水之源,风之始很大一部分来自执教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带动着学生。为实现学科教师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全校营造一种德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我校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伦常教化,立德育人”的德育文化理念。而要实践“以人为本”,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中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我们高中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更新,德育作为我国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久不衰,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后,对现代教学仍有着深刻影响,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德育教学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提升的关键。德育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对知识、能力所特有的催化和指导功能,使得其成为当前社会各国教育方针确立的主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其二,德育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于人生以及一切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才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德育教学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内心思想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即由内而外的教化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更为深远和长久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并且在无意识中将这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同时为学科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其四,正如上文所言,德育教育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目的。因此德育也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灵魂与核心。正如行星围绕着恒星不停地运转一般,德育是学科教学的恒星,失去了这颗恒星,学科教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出于对将来的美好愿景,如果是怀着一颗想要破坏的心,那么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德育对学科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二、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的难点
(一)德育观念狭隘
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将德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一谈,缺乏对德育教育全面深刻的认识,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任务全部寄托于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的教育上,这是与德育教育的发展目标相悖的。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本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难度太大,或者德育教学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教学,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并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只是出于一种应付心理,敷衍了事,并没有将德育落到实处。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是课外的事,不应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导致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片面的德育观念制约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的实现,使得学科的德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德育方法单一
如果将讲台视为舞台,教师作为表演者,学生为观众,那么道德教育也可视为一种艺术。教师的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决定着其表演的效果,也就是观众的反应和态度。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即所谓的德育渗透,教育家窦桂梅表示学科渗透是实现德育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不少学校、教师在进行某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着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式和手段也不能幸免地简单而粗糙。比如不少教师在学科德育教学中采取的是“德育灌输”和“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方法,在这样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仅是将德育视为一项额外的任务,完成了就好,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接受、德育效果如何并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在如此生硬和简陋的德育方法之下,学科渗透只是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德育内容残损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对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主要来源,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理论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其他学科的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是零散地分布在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导致学生很难对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带来阻碍,学科渗透缺乏清楚的目标和明确的内容,甚至有时出现重复渗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
三、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一)树立全面正确的德育观
要想有效实现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目的,首先要端正教育者即教师的教学态度,施教的一方对德育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其一,就学校方面而言,学校必须树立好大方向上的教育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其二,就教师方面而言,学科教师要能自觉地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渗透,清醒认识德育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人,还要育人。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表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才是教学的最核心的目的。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德育观念狭隘、片面的问题,建议树立全面科学的德育观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同时将自己视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楚认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但是也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德育的全部。德育的内容远不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摒弃这种政治化的德育观念。同时每位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师或者某些学科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教人、育人不应该局限于某个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内。虽然政治课是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化的一部分,但是如上文所言,政治课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德育教育内容,而剩下的德育教育内容则需要通过其他的学科来补充,因此其他学科以及其他教师同样有德育职责。
(二)改进学科德育教学方法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而由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延伸出来的学科德育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学科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坚持将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比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生物化学课的实验教学、语文课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等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鉴于上文所建议的树立全体德育的观念,承继其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将课堂之外的校园、社会、家庭都纳入德育教学实施的范围内。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性工作的领域之中,切实贯彻正确的德育理念,从书本中、学生管理中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构建全方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的落实与发展,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考察机制,对学校工作人员的德育进行科学系统地考核,进一步实现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
(三)深入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效性不显著一直是困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大难题。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育的关切点是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以传授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终极目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掌握恰当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和实践各种积极的德育方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利用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授课过程要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学习与德育水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教师切忌死搬硬套,如果把德育象贴标签一样贴到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去,即显得牵强,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
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优优势,增强生动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是各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多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并且注意披文入情,以言感人。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时,教师通过对朱自清先生生平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作者生动的描写、精美的语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历史课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充分进行教育,如讲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屈原、范仲淹、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地理课可以通过对地理材料、数据的阐述分析来教育学生,比如讲工农业,用我国建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被人理解,不知理解别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德育渗透不能搞教育形式,特别要警惕高高在上的说教,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德育必须有意识的自觉的成为教学目标之一
只有有意抓德育,学科教师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不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眼光老盯在学科内容上,那就不可能使德育渗透真正到位的,只有教师热心、耐心、诚心,学科教学才能有效渗透德育。
2. 德育渗透应该有计划性
在重视德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计划性,不能完全随意,更不能想到了来一点。各学科均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哪些内容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联系的哪一方面较紧,哪些课文和章节能有机地结合,需要教师详加研讨,定出德育计划。这样,每讲到某一内容时就自然而然地实施了某项德育目标,使德育自然而然地溶于教学之中,把德育工作也像教学内容一样完成,这样德育才能可能落到实处。
3. 德育渗透要注意效果
渗透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成材、成人才是目的,因此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教育效果,并不断修订完善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接受,并且入脑入心。教师应该下苦功夫,探索出教学渗透德育的新路子,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为此,我校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国家前途对民族命运着想的高度,开展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一、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有德育渗透点,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语文 》《音乐》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教育的内涵,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会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音乐,表情诵读,动作讲解,质疑提高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 ”,让文本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块主阵地,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尤其是主题班会,如果开得好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开展《我爱我家》《责任伴我行》《做最好的自己》《中国奥运》《我眼中的美》《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演讲、表演、小品剧、快板、讲故事等等进行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准备、参与及亲身感受,来达到对传统美德的正确认知和树立传统美德的意识,从而达到通过活动引导行为的目的。结合教师节、国庆节、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断开展热爱祖国、尊师颂师、爱生重教、尊老爱老、团结友爱的传统教育,并在学生中评选积极分子,宣传先进,促进后进。
三、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一年来,我校精心组织并认真实施,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为重点的教育活动。如:去农田实施《颗粒归仓》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灾区人民的募捐活动,生动活泼的趣味体育活动,还有兴趣盎然的读书活动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积极合作的意识,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学生勇于参与,同时品尝到了活动的乐趣,并用写作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体验,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每一次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都力求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美德,行美德,创美德。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育结构
引言: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学校严抓的教育方向,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一样,都是保证学生未来可以发展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础。本文将从目前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详细分析应当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时展潮流,完善德育教育工作
只要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德育工作是繁重且琐碎的 ,在一定程度上,德育工作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因此, 工作要求我们不能有一点马虎,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 肩上所肩负的责任艰,始终把“以德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不是一安排完工作就不了了之,而是及时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就首先自己做到。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神论教育。让他们懂得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优良班风模式。在政治思想上让他们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让他们充分懂得什么是爱国,怎样才能使各民族之间保持团结和睦的关系,让学生感恩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恩党对我们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怀,感恩祖国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为政治上过硬道德上合格的人才。让学生们可以明白目前我们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通过让学生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秉承平等对待的原则来面对所有学生,认真对待学生们的情感,与其成为朋友。和学生构建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压力。在课下时候经常和同学相互交谈、沟通,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解决他们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营造学习比拼的分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其社会主义观念。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感受的自己的存在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性,在不断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我们 力求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取得突破,并以此带动学校其它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立足于抓好这一最基础的教育 。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 在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要懂得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考虑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正确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选择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看待学生的缺点,要用宽容的眼光看。这样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小学教师;德育;人才
培养小学教师优良的德育教育人才;重视德育教育发展,培养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1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1)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2 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2.1 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2 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 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3.1 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3.2 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我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珠算比赛”和“97级钳工学生技能操作竞赛”,吸引了很多家长。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