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经济本质

互联网经济本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经济本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经济本质

第1篇

商业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说法林林总总,但主要观点还是集中在两个特征上。一是链接,即移动互联网让人与人可以链接。移动链接最基本或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社交网络的建立,比如微信、易信、微聚等工具的广泛使用。链接实现了资源互联互通的共享。熟人、陌生人到职场人士中移动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群不断地细分和切割。现在还出现了很多垂直的社交,例如,脉脉主攻人脉社交应用,ZANK切割了“同志”市场,可见移动互联最重要的基础是人与人的关系,移动互联营销就是基于关系链接的营销,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的营销。

二是界面。移动互联网较PC互联网是全新的服务界面,企业据此思考如何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界面,而不是认为做了个微信账号、做了个APP就叫移动互联网营销。如何使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更好的交互以及让消费者更高效便捷的享受企业服务的界面创新,才是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本质。

因移动互联网链接的发展而兴起的很多商业模式,比如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易到用车,以及包括大众点评、58同城等等基于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类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链接人和服务,企业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更广泛深入地链接人和服务依然还有很大的创新和想象空间。

前一阶段一些企业认为做微信公众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销售的业绩,这显然不对。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更适合做客户的维护与宣传工作。有研究分析过微信平台中的粉丝,可能只有不到30%左右的是真正有需求的客人,而在这有需求客人当中可能只有不到10%会产生购买需求。因此想要通过微信平台来提升销售业绩非常困难,但对于维护客户来说微信平台就非常好,客人扫描了二维码,随时都可以看内容,随时都可以关注活动,而通过老客户的转发后还能产生二次浏览,甚至是三次浏览等。

企业做微信平台一定要定位准确,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小圈,通过微信平台打通朋友圈,来产生最终的信任,这才是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重点。企业运营微信平台的重点就在与基础粉丝的积累,而这些基础粉丝就需要从老客户转换,打通老客户的朋友圈,尤其是对于小众化产品的企业尤为重要。而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做一些促销活动,让老客户扫描二维码,让老客户分享转发,这一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而不是以销售作为出发点。这说明营销的本质是沟通与传播这一核心思想并没随移动互联网而改变。

移动互联网的界面和传统PC互联网的界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个性化的、更加精准的界面,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息化,且带有情感和情绪的界面,例如体感技术,例如摇一摇、雷达、声音等等,让移动互联网不是冰冷界面,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界面,承载的商业是有温度的商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的聚合与群分,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学分类以及简单的代际人群的切割,而是要根据人们的兴趣、生活方式、个性等重新思考的分类,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巨头对于入口的侵占,要想作出大众化的移动互联网商业,变得越来越难。小众化反而成为了新的突破,人们会由于兴趣、内容、个性、生活方式等而重新在移动场景的不断碎片后重聚,这种重聚的基础则是小众化的亚文化,而不再是大众化文化,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就是要在亚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中寻找创新机会。

市场营销的新观念

根据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与认识以及出现的商业模式的变化,不难看出未来的市场营销有四个全新的观念。

从信息单向输出到信息交互影响。目前我们正处在市场营销巨变的时代,传统媒介形式在巨变中产生了“质”的变迁。自2010年步入了立体传播时代,媒介逐渐演化为身边型媒介,移动社会化媒体已成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信息获取平台。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跨屏等形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人在作为接收端的同时更是内容制造、分享与传播的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将会产生诸如存在感经济、点赞经济、想象力经济等信息交互性较强的经济体。没有交互和对话,就没有品牌影响力,人们在双向互动中理解品牌意义,信息传播是基于关系链的传播。

从你生产我消费到我参与我消费。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往往扮演着被动选择消费的形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不断透明,产品生活化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每一个消费者都将成为产品的生产者,参与到符合自我个性的产品生产环节当中。例如,宝洁为了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推出了让消费者创新产品的平台,从而激励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又有哪一个生产者不会为自己的产品买单呢?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是激励消费行为的手段,使消费成为产品众筹者中的一员是对消费者消费价值的鼓舞。

第2篇

(全面解读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胡世良,男,安徽当涂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总工助理。长期从事电信市场经营分析、商业模式研究、战略规划等工作,对移动互联网有着较深的研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网聘为特约专家,思路敏捷,洞察力强,对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现从事电信产品开发相关工作,具有20年的电信行业从业经验。迄今在《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邮电经济》、《人民邮电》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著有《赢在创新:产品创新新思路》、《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等书。

内容简介

打造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从平台经济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电商金融、众筹模式、直销银行模式和余额宝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并系统介绍了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生动展示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大势所趋,并提出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适合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学习,也适用于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投资者、研究人员以及高校的广大师生等相关人士。

目录

第一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质及特征

第1章互联网金融本质内涵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和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2章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发展利远大于弊

第3章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模式决定互联网金融的命运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是平台经济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成功的判断标准

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六大平台模式

第4章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主要特征

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盈利模式分析

支付宝发展迅猛

支付宝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

第5章P2P网贷平台模式

P2P网贷平台模式的内涵

我国P2P平台模式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模式经济分析

P2P网贷企业案例

拍拍贷

宜信网

好贷网

有利网

Lending Club

平台间竞争的三个关键点

第6章电商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背景分析

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概述

电商金融模式本质是大数据金融

电商金融模式分类

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

以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7章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概述

什么是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的参与主体

众筹融资的运营模式

众筹模式的分类

我国众筹模式发展现状

众筹模式案例——天使汇

对众筹模式的认识

众筹模式关键成功因素

第8章直销银行模式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

直销银行模式主要特点

对我国发展直销银行的认识

直销银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微信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对国内银行开展直销银行的建议

第9章余额宝模式

余额宝引发群雄之战

余额宝模式案例分析

百度百发——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

微信理财通——注重打造理财平台

余额宝模式盈利模式分析

正视余额宝模式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部分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案例

第10章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战略——打造金融平台

布局互联网金融,打造阿里金融帝国

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11章平安玩转互联网金融

明确的战略定位

以金融切入生活,进行互联网金融布局

壹钱包——移动金融服务平台

壹钱包定位为社交金融

壹钱包与余额宝形成差异化竞争

陆金所——打造网贷平台

陆金所的互联网基因

架构全新商业模式

构筑担保风控机制

第12章腾讯金融布局

腾讯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第13章苏宁进军互联网金融

苏宁“全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战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特征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策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对策略

第14章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电信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金融

积极拓展移动支付市场

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角力互联网金融

关注供应链金融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关键举措

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未来

第15章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影响将更大

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不可逆转

我们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移动互联网金融活力限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第16章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与出路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风险

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建议

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实现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

第3篇

我最近去了趟美国,参观了一些硅谷比较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比如Gogle、Uber这样的企业。同时也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中国机会论坛”活动,与投资者们畅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后有什么项目可以投资等话题。也去了麻省理工学院,看了西方大学的研究重心、关注重心在什么地方。

走了一圈以后,还是有些感慨。传统汽车企业,无论是大的跨国公司还是中国的自主品牌,现在都比较焦虑。

跨国汽车企业的焦虑来源于新经济模式的冲击,在智能化、电动化渐成趋势的情况下,汽车业应该怎么走。我和很多跨国公司CE0进行过交流,讨论的话题大多数是这个。

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焦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方面是与跨国车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一个方面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新进造车公司的搅局。可以说随着产业的发展,国内汽车自主品牌面临双重焦虑的状况日趋严重。

基于汽车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所处重要地位,针对上述情况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寿命问题。

无论是汽车业的鼻祖奔驰,还是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汽车企业,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互联网企业,我最近也细细地查了查,目前超过20年的还不多,有一些原来特别大的互联网公司,最后也被消灭掉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我想谈谈人,人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人来说,物质层面、情感层面的欲望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不论什么人都得吃,都得住,都要出行。出行的话,汽车无疑是最重要的工具。

而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喜新厌旧。人如果没有这个本性,那所有的产品就没有必要创新了,一个产品坚持一百年都可以。所以说人的本质首先是欲望、需求,不停的变化的需求和增加的需求。

第三,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今天,带动了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全新变化。

当前很多人都在说实体经济没人干,我觉得这是问题的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传统行业已经不能继续创造神话了。

为什么不能创造神话了呢?根源在于我们的传统行业已经不能给予人们太多的变化。传统行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和变化的需求,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喜新厌旧”,这些都是源于人的本质。

第四,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商业的本质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提供内容,一个是提供渠道。内容包括吃穿住行这些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渠道包括狭义的公路、高铁等交通,还囊括了广义上的互联网高速信息渠道。

现在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渠道变了。而汽车的本质恰恰正是内容加渠道的结合,所以渠道变化了,传统汽车业必须与时俱进,跟着变化。

第4篇

科技大佬谈“互联网+”

马云:互联网要把虚拟和实体经济结合

“互联网+”是互联网公司应该思考加什么,传统产业改变应该思考“传统经济+”。互联网加传统经济确实是未来机会所在,但这种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深度融合。互联网不是简单上一个网那么简单,未来的互联网经济应该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共赢。

雷军:“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总理报告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总理引用“风口理论”,说明总理非常关注互联网行业。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四段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都体现了对互联网行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希望互联网行业能成为中国新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激发市场活力。

周鸿祎:“互联网+”是一场化学反应

“互联网+”就是各行各业和互联网一起发生的一场化学反应。为什么是化学反应?把氢气和氧气混在一起,它们还是两种气体。但是一旦它们产生了化学反应,就能变成水,这就是本质的变化。“互联网+”也是这样,不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对所有行业的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互联网+银行、基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工业4.0。

刘强东:创新将大大带动传统行业快速升级、更迭

电商是“互联网+”的代表行业,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电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智能、O2O、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移动购物这些领域都在进行大量的创新,这些创新将大大带动传统行业快速升级、更迭,形成新的以互联网和电商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和价值链,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马化腾:“互联网+”是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机会和使命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机会和使命,“+”代表一种突破自我的附加值。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过去三十年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总理报告中提到,目前我们面临着“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等严峻问题。尽管挑战当前,却始终不乏乘风而起的机遇,这便是总理所说的“风口”。过去几年中,互联网产业给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不少崭新的产品和服务横空出世,在广获成功的同时,也给传统行业反向输送了不少启迪和思考,促使其在竞争和融合中实现突破蜕变。

第5篇

往深想,支付本质上是网络金融的基因载体。支付拥有金融、信息双重基因。金融业走向互联网的过程,是它的金融基因向信息基因的转基因过程。支付的基因变异,在背后支撑这两个行业走到一起,融为一体。

支付很可能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问题的核心。破解支付之谜,直接等于破解网络金融基因之谜。

从货币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介将发生从一般等价物为主,向一对一“情境定价”(Contextual Pricing)为主的转变。支付的寿命,可能超过货币。因为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支付中介,但信息可能成为一对一形式的支付中介。支付可以一仆伺候二主。

支付的基因变异,正是发生于它从前一种中介(作为融资中介),向后一种中介(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重心转移之中。把握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站在统领全局的高度,从眼前扑逆迷离的迷雾中,排除细枝末节的干扰,把握住大势。

思考互联网金融中支付的本质

根据我的体会,理解支付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网络金融本质。对本质理解得深,对支付问题想得就透;对本质理解得浅,就不免表面化、跟风犯晕。

为了深入理解正确答案,我们先来排除一个干扰核心理解的错误答案。

什么是网络金融的本质?每个人都可以拿一个问题自测一下――怎么看“虚拟货币”――从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对网络金融的问题想偏在哪里。对此想得不正,对网络支付也必然想偏,因为它们都涉及对中介本质的理解。

在我看来,虚拟货币不仅是解决网络金融问题的错误答案,并且最主要的,它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它在关键岔路口同时误导了银行业与互联网业两拨人。

首先它误导了银行业人士。银行业人士对互联网人进入金融业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实际与此有关。他们总是不停在问我:马云到底是不是要办银行?无论回答是或不是,他们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一律是:马云到底是不是要办银行?依此类推,无穷反复,成了一个祥林嫂式的问题。

如果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潜意识分析,银行业人实际上又惊又疑的是,难道互联网人真的要打货币的主意吗?看着又像又不像,像的方面在于,互联网人进金融业,不打货币主意,还能打什么主意;不玩货币,还能玩什么?不像的方面在于,如果打货币主意,这不是找死吗?货币的最终权力掌握在央行手中,你要敢玩货币,通过监管可以玩死你。但马云好像又不属于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互联网人士也被虚拟货币误导了,弄出了这币那币,就真的又惊又疑,担心自己是在印钞票,担心会被捉了去坐大牢。但他们本意根本不是想印钞票,他们的币只是“被”钞票。

当马云们进入金融领域时,想的根本不是货币这回事。比尔.盖茨说,“未来,银行业是必要的,银行是不必要的。”好像一个小孩子进入了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到处都是盛开的人民币(或美元)。他由衷地感叹,这里真是太好了。忽然,他发现了银行,觉得奇怪,银行呆在这里干什么?他不禁感叹,这里要是没有银行,就更好了。

原来,问题出在对“中介是什么”的理解上南辕北辙。从银行方面理解,中介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一般等价物的替代物,是同质性的中介;从互联网方面理解,中介只不过是信息,或是表现信息的符号,是异质性中介。互联网人想进入金融业,看中的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与一般等价物相反的异质信息中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马云说的“如果银行不改变 我们就改变银行”,不是说,我们要办一样的银行,做一样的事,而是说,我们要把银行利用的金融中介,从一般等价物主导,变成异质信息主导。从一对多的中介,变成一对一的中介。

这样一看,虚拟货币的毛病就来了。虚拟自然是指信息,货币是指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就是信息货币,这相当于制造了一个自相矛盾概念:与一般等价物相反的一般等价物。如果互联网人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干这个――制造个“虚拟”的一般等价物来替代现有的一般等价物――那这件事就可以简单地还原成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的主张,“让私人发行的货币流通起来”。信息革命是奔着信息而来,是奔着与一般等价物正好相反的中介――信息――而来。如果互联网对金融中介的影响错误地聚焦在与信息相反的一般等价物上,岂非本末倒置,用异质之形,行同质之实,他们就把自己的本行给丢了。

所以说,虚拟货币这种问题,根本不是互联网业应关心的问题。互联网关心的是,把支付的基因,从一般等价物改造为它反面,也就是信息。这相当于在原来的基因前面,加个负号。而这样一来,银行业的攻击立刻就失去了目标,控制一般等价物的发行权,优势只在于保卫一般等价物,但对于根本无意于发行一般等价物,而专注于在一般等价物前面加负号的人来说,这是不相干的权力。

“童玲问题”:

回到银行出现之前思考支付基因

最近,我走访了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童玲女士提出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的观点大意是,要理解互联网金融中的支付,需要回到支付的源头,也就是银行出现之前来思考。我认为非常深刻,抓住了要害。下面把它简称为“童玲问题”。

银行出现之前的支付,就是贝壳。童玲女士已经超越了一般等价物来思考支付的本质。贝壳-货币-信息,存在着正反合的关系。即“负的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负的一般等价物”。信息作为支付,与贝壳负负为正,具有否定之否定关系。思考互联网支付这个问题要想入门,根本不是从(虚拟)货币这个角度想问题,而是从“童玲问题”入手,也就是从货币的反面――即一般等价物的反面――想问题。这才叫信息革命,否则只能叫信息不革命。

互联网进入金融,在支付上不是做一般等价物的文章,而是做相反的文章(具体来说是做信息的文章),到底有没有可能呢?这主要取决于支付是否具有非一般等价物的基因。这就是“童玲问题”的实质。第一个认真考虑“童玲问题”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书中,斯蒂格里茨对“童玲问题”的表述是这样的:“在分析货币和信用之间的关系之前,考虑非货币经济中的银行业是有用的。乍一看,这好像很奇怪,没有货币银行会存在吗?”

斯蒂格里茨在这里点中了银行业传统思维的盲区。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盲区,导致银行专业人士完全看不出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到底在干什么,也理解不了支付的基因变异,还在琢磨用货币和监管对付互联网这种牛头不对马尾的事情,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对支付干的事情,就是把它在更高层次上变回了贝壳――在地球村水平回到了产消一体化的村。

斯蒂格里茨解释“童玲问题”的理论框架,是“考察一下简单原始的谷物经济,并把它和货币经济做一番对比”。斯蒂格里茨的理论解释是用数学写的,容我“翻译”成大白话来简介一下。斯蒂格里茨首先以种子市场为例,模拟了一个物物交换的市场中,银行拿谷子当货币的情形。在这种所谓的“金融”服务中,“大概最重要的是征信(certification),即判断谁是真正有诚信的”。意思是把货币充当的一般等价物功能,还原到最初的异质信息功能状态。经过均衡分析,斯蒂格里茨得出结论:“谷物经济根本没有任何‘均衡’问题:因为对种子的需求和供给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储蓄总是等于投资”。原因就是我16年前分析的,在直接经济中,生产与消费处于融合状态,因此没有供求不平衡。

斯蒂格里茨这时得出一个对于理解互联网支付基因十分关键的判断:“存款实际上是‘一种信用票据’(certification of credit worthiness)”。稍加延伸,我们就可以把这理解为:货币本质上是信息,而不是相反,不是信息的本质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中介(货币)只是作为非一般等价物的中介(信息)的特定历史形式(特定历史指工业革命起,到国际金融危机止这一段工业化历史)。换句话说,马云们进入金融领域,不是要搞虚拟货币,复辟货币基因,而是恢复支付的信息基因,恢复支付在银行出现之前的本来面目。

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 我们就改变银行”,银行界一般都听岔成“如果银行不让我们玩钱,我们一定在玩钱上打败他们”。实际意思是,“如果银行坚持支付的一般等价属性不变,我们就把支付的数据属性发挥出来给他们看”(即:如果银行只会玩钱,我们就玩信息改变他们)。由于数据代表的信息属性,出现在银行之前,不仅一般银行,连央行都奈何它不得,因为不在央行的权力作用空间范围内。

斯蒂格里茨的理论,可以说是马云支付思想的数学版。斯蒂格里茨甚至实际上点出了将来银行会在哪个关键点上输给阿里巴巴:“尽管从原则上讲,每个卖种子的都能够亲自查证出票人(certifier),但这样做成本高昂而且没有效率,其无效率程度几乎相当于直接获取每一借款人的信息。”对阿里巴巴来说,“直接获取每一借款人的信息”从金融角度看是零成本的。因为即使阿里巴巴不做任何与金融有关的事情,这些信息都是电子商务日常管理必须收集的。阿里巴巴上的每一位网商,都相当于斯蒂格里茨这里说的买卖种子的。

农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唯一区别在于,前现代条件下的征信,只能在非社会化的水平上(自然村的水平上)一对一实现;后现代条件下的征信,可以在社会化的水平上(地球村的水平上)一对一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恢复支付的信息功能,不是回到农业社会,而是在更高的信息技术水平上进化到信息社会,意在低摩擦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对一供求匹配。

斯蒂格里茨2002年做了一个天才的预言,预示了今天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基因变异:“银行的信息服务/活动与它的贷款活动能够分离”。这就是阿里巴巴进军金融领域正在做的所谓“改变银行”的事。同时斯蒂格里茨也预言了今后几年公共监管政策(public regulatory policy)由于愚蠢和跟不上信息革命节奏而必然出现的对不上点儿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做在一般等价物上,也就是扬短避长地做银行的事,但从长期观点看,它顶多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真要认真起来,相当于兔子自己往树上撞――不想活了。

体会马蔚华“两种支付”思想

马蔚华关于“两种支付”的思想,可以用来解释支付基因变异的逻辑线索,加深我们的思考:“银行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社会融资中介,即充当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角色;二是社会支付平台,即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

从互联网角度看,马蔚华这个思想是真正杰出的思想,是我们看到的银行界唯一搭在时代脉膊上的思想。

我曾当面跟马蔚华算过一笔账,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银行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前一个中介体系范围内,顶多赚1.4万亿的钱;但互联网实际是给银行送钱来了,它把银行解放到后一个中介体系中,可以去赚10万至25万亿的钱。

这笔大账,德勤已在世界范围算清了,称之为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新思维”,并具体总结为“商务服务+支付服务”模式。意思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金融业不能再就钱玩钱,不能光做“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角色”;而要转变支付基因,把文章做在国民经济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角色上。这第二种支付功能,需要第二种支付基因(信息)来支撑。

我去民生银行的时候,听他们一位行长已经在谈“支付+电子商务”,说明银行界还是有明白人的。我跟民生银行讲,运作“支付+电子商务”这种模式,初期可能考虑十分功利,只是扩大银行经营范围,到电子商务中去拉新客户;但这种模式的本意,是倒过来做,把原来作为金融副产品的信息业务,当作主产品来做,实现银行数据业务的主营化,并将银行的业务重心,从承接各行各业的融资佣金,转向承接各行各业融资佣金之外的主业收入。

这就要求支付必须从货币基因转向信息基因。

德勤已经非常具体地指出了转向信息基因后的支付,假借一般等价物的流转,实际要沉淀下来真正用来赚钱的异质信息包括:

供给信息:使消费者意识到他可能需要某种新产品或服务;

渠道信息:协助消费者经由他所喜欢的界面进入“商店”(如网页、移动平台或短信等);

找寻信息:找到所需要的产品;

探索信息:辨别可以满足自己的其他合适产品、商家或经验;等等。

举例来说,从支付卡中获得某消费者每40天买一管牙膏的信息。从支付的清算结算角度(即一般等价物角度)看,买牙膏带来的支付卡佣金收入是微不足道的,但将这个异质的信息卖给广告商,理论上说,广告商应把一半广告费交给银行。因为广告商打的广告,至少有一半是因为缺乏精准信息而浪费的,比如到第41天方才让这位消费者看到,或打给了一位没牙的老人。如果在法律许可条件下,开发支付的信息功能,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就可能大大降低国民经济中买卖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费用。这笔交易费用去年占中国GDP中的25万亿,也就是一半。

实际运行的问题和动向

在商业的实际运行中,据德勤研究,美国顾客信用卡每交易100美元,在月结账单上支付100美元给支付卡的发行人,零售商支付2%(2美元)的交易费用和获取费用,然后进入支付卡的清算,由接收行收取处理费0.50美元,最后零售商从100美元的交易中收到97.50美元。

引起争议的是,美国的商家协会指出,在过去的10年,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但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1倍多。在我国,张五常与韦森也争论过类似问题。

我的看法是,应区分同质与异质两种不同性质的交易。对批量化同质产品来说,经济越发达,技术越进步,交易费用应该越低;但对小批量异质产品来说,经济越发达,技术越进步,交易费用上升是正常的。因为这部分费用,严格来说,不应被称为交易费用,而应视为顾客为差异化需求付出的溢价,它带来差异化效用的提高。

第6篇

与之同时进行的,是互联网又一场口水仗。先有月初指责腾讯抄袭的网易,紧接着网易又成为大众点评责问的对象。发展到近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更是在微博上设下千万“赌局”,以回应当当网CEO李国庆质疑京东资金吃紧的言论。

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已显得在口水仗的淹没下。

自人类文明创立且发展至今,这一历程不过数千年。人类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中,已感受到高科技智能产品让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步缩短,而互联网更是连接了全人类。如果说创造往往与毁灭同行的话,那么,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或可提出疑问:当我们拥有互联网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中文互联网初创之时,流传着一句让互联网从业者为之骄傲的网络名言,“空气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互联网是自由的”。但是,自由应该带来的是积极上进、快乐、创新等正面的东西。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滋生的问题,我们更不能忽略。日益严重的抄袭之风已经在互联网泛滥成灾,而包括从业者们在内的集体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休止的负面事物,也让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受到本质的影响。更不要说那些道听途说不切实际的谣言,也因为互联网的作用力而愈加严重。以去年底的淘宝内讧事件为例,如果离开了互联网,无论是囿于现实的法律制约还是伦理道德的约束,这样的事情也许都不会发生。

追本溯源,抄袭、口水仗,以及谣言,都不是促进互联网发展的生产力。真正让行业健康良好发展的,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用户的认可与选择。更本质的,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们快乐的一切正面的文化。

生产力、生产工具能改变世界,但是这种改变,绝对不应该是伦理道德缺失之下的改变。 相信,人最终会相信人,“君子和而不同”的互联网的真正的“自救”,也将是自上而下的,是包容精神在内的。去年QQ和 360大战以恢复兼容收场,或是一个佐证。一个不懂得兼收并蓄的社会不会有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没有兼容精神的互联网也不会是好的互联网。

第7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应用互联网,降低了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们处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简称“四新”)。在互联网和新经济背景下,要放眼全球看“四新”问题,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营造“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互联网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互联网本质可概括为网络、联接和互动,网络即互联网构建了新的网络体和网络社会,联接即搭建网络节点沟通的桥梁和价值传递的纽带,互动即彼此快捷顺畅地交流信息。

互联网是基础设施、内容、服务的有机统一体。在互联网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企业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带宽、网速以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受限,将阻碍基于网络的技术、组织和业态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轨迹。更快的网速、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优的服务,能更好满足企业、个人等工作与生活需求,确保用户获得高质量体验。据Internet World Stats的数据,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了7倍多,从2000年的3.6亿增长到超过24亿;在体育赛事中,用户上传自拍、视频内容,导致网络上传流量超过下载流量。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进程中,需要着重解决好信息保护、安全保障、诚信机制等问题。特别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催生了新的信息共享、数据应用、网络服务方式,使得供给方、需求方之间呈现更好的良性互动。

互联网带来生产要素的内涵扩张和重新组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对生产要素的利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每次产业革命中,都会有某种关键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下跌,而新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农业社会,劳动力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劳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合,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社会进步;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了社会分工方式,创造了推动经济增长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产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凝固为软件和系统,体现为网络化资源流动,促进了品牌价值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互联网经济与经济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产生的崭新的经济现象;经济互联网则是指各类经济部门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助力生产、决策、服务等。近几年,互联网正在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分包众包众筹等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机构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许多交易行为也直接在网络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呈现5R特征,即Reduce、Reuse、Recycle、Remanufacture和Reconsumption,零部件跨国采购、加工制造环节分散到全球,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服务创造更高价值。

“四新”发展的途径和机制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各类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地催生新的业态和模式,促进产业体系演进和变革。

互联网为新技术、新组织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催化剂。新技术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而是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兴技术。如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电网、机器人、M2M、OLED、智能驾驶、可穿戴设备等,即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面向市场需求、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性技术创新。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产品的供应链从“链状”或“树状”向“网状”转变,企业竞争力从规模优势向产业链整合优势转变。一些专注于生产特种产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围绕大企业的生产服务,密集投入特定领域的技术研发,占据新出现的细分市场。由大企业建立整合集成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和生产,由小企业从事具体生产活动,将成为与互联网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形式和重要生产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各类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产生新的经济环节和市场活动方式,实现资源高效优化组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如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增材制造为基础构造物体,改变了模具制造和工业设计模式,已广泛应用到相关行业领域。产业链整合重组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如苹果公司整合产业链、开放产品平台,形成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整合;云制造模式基于互联网建立共享制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将巨大的社会制造资源池连接在一起,实现产业链制造资源与服务的开放协作、社会资源高度共享。平台经济与联盟经济不断涌现,平台经济包括新电商及OTO模式、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分包众包众筹创新平台等;联盟经济包括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等,如IBM、思科、通用电气、AT&T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互联网推动新兴产业演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深化应用,从现有产业领域中衍生叠加新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活动,不仅催生了新的产业领域,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引发产业体系的重大变革。比如,在移动通信、卫星定位等技术发展之后,汽车服务带动出导航、车载信息等新增值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衍生出车联网应用的新产业,移动互联网领域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推出位置服务应用;经济社会各领域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企业介入银行核心业务形成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互碰撞,将进一步激发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以及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还将不断引发新的消费服务需求,进而形成巨大的新兴市场。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深入把握互联网和“四新”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确立“四新”发展导向,合力营造有利的经济环境,激发内生增长动力,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坚持“六要素”综合统筹,营造“四新”发展氛围。“六要素”即指规划定位、市场主体、载体建设、重点项目、产业投融资、政策与服务环境。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和正确的定位导向,明确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基础条件和目标,以及路径办法和抓手。二要明确主体,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做优做强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存量企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三要优化载体建设,推进园区基地化、基地精细化发展,创新“四新+基地+基金”的载体建设模式。四要推进项目建设,根据产业链细分,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相互支持配套的产业生态圈。五是投融资机制创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设立重点领域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六是优化政策与服务环境,包括市场环境、诚信环境、政策环境等,服务转型、服务“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要高度关注国际最新案例和发展态势,找出需要开题解题破题的重点领域以及可以发力的小切口,按照“六要素”定位到细分领域企业主体,优化载体、政策和服务环境等。

优化推进和支撑体系,形成“四新”内生增长机制。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推进“四新”发展坚持“四个导向”,即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创新导向,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能力导向转向应用导向。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积极培育“四新”,通过制造业能级提升催生“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对接“四新”。三是开展“四新”推广应用重大专项,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LED、北斗导航、车联网等扩大应用专项,推动技术产品、应用领域、商业模式拓展创新,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四是搭建“四新”信息平台,链接相关联盟、园区、协会、风投机构等,跟踪发现、合作引进包括龙头企业、关键技术中心等在内的“四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领军人物和团队。

加强新载体规划建设,搭建“四新”经济集聚平台。一是产业基地园区作为发展“四新”经济的新载体,要吸引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打造产业生态系统;要明确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载体建设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需求导向,近三年内合力建设20-30个以“四新”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载体。二是坚持分类管理,推进“四个一批”,即放大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新载体,做优一批初露端倪的新载体,做强一批有基础和优势的新载体,培育一批细分定位和目标明确的新载体。三是注重多措并举,以推进园区基地化工作引领新载体建设,以支持优秀开发主体发展带动新载体建设,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和乡镇工业区转型升级促进新载体建设,以搭建园区综合信息平台拓展新载体建设。四是做好“四个服务”,不断优化服务“四新”、服务转型、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

第8篇

相应地,“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存在。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1年,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存在,为下一阶段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Com公司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网络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万物互联将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我们的“金融+”战略未来的潜力足以考验想象力。

跨界,

“互联网+”的颠覆创新

“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连接、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随着蒸汽机驱动的机械制造设备而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基于劳动分工的,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用电子和IT技术实现的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而近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新一轮通信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与之前的IT革命浪潮有本质的区别。未来互联网也会像蒸汽机、电力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因此,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将会为更多的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带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带来机会,而这实际上是中国版的工业4.0。

这一轮新工业革命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可能将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五大方向上的变革:智能化,即智慧化;个人化,即个人制造、大规模的个人定制,也包括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驱动;跨界化,因为被逼无奈且“无跨界不生存”;“制服化”,即“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当然,还有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化,及连接一切的万物互联。

“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传媒”…… “互联网+”战略的触角延伸,将不仅仅在第三产业,更在于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渗透,将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这绝不是互相排挤的零和游戏,推动产业创新,才是“互联网+”的真正未来所在。

产业创新是被逼出来的竞争力。这一次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企业要在发展中植入跨界基因。什么是跨界思维?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手机,这就是跨界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金融,也是跨界思维;用媒体思维做商业,也是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核心是颠覆性创新,它往往来源于行业之外的边缘性创新,因此要跳出行业看行业,建立系统的、交叉的思维方式,它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论层面的深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创意或灵感。

连接后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

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几乎所有用过互联网的人都会承认一点:互联网从一开始的工具,慢慢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并似乎有最终变成生活本身的“危险”。互联网连接人、事、物,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中,对我们改变最大的,就是我们和他们以及它们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后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斯蒂格利茨在1999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社会资本》一书中指出:“社会资本包括隐性知识、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累积以及组织资本,在组织理论的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陷阱和动机问题的方法。”这说白了就是人脉、关系与信任。

Web1.0时代,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人只是检索或接收信息。虽有大量的行为数据记录,但人对其感知度并不高。这时,互联网更像是工具,只是提高生活效率的方式,真的忽然没有了,问题并不很严重。社交网络兴起后,“关系”就直接被推到风口浪尖。社交网络包括早期的即时通讯工具,后来的SNS,以及移动时代里的两微(微博、微信),等等。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手段,把人们那么近地连接在一起。时间上7×24小时,空间上跨越五湖四海。

商家闻风而来,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哪里人多且常出没,哪里就是战场。人与商业组织,就此建立起了关系,人们所效力的各种组织都被卷入了进来。在基于社交网络的基础上,职业社交网路、企业社交工具,纷纷被发明了出来。互联网之于人类,从零星分散的个体行为,转变为连接一切的社会网络,最终变为给参与者带来回报的社会资本。

想象未来及价值正义

当传统形式被逐一连接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原来本无连接的东西,让它们也连接起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互联网究竟连接了什么?答案其实就是数据。与此同时,在对数据进行恰当架构中,将能逐层依次形成信息、知识,进而成为智能。

信息技术不断在突破的是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从而不断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连线》杂志前编辑、互联网预言家Kevin kelly曾说:“液体化、流体化来临,数据成为液化流体化连接一切得以实现的平台。媒体之间以信息的方式流体化重组,所有信息(数据)都是流体指数级增长。数据的本质就是平台,平台的本质就是移动。”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