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教育转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0-0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十余载。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此,高校有必要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快速转变和过渡,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成为独立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不成熟之处,可能阻碍教育发展进程。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高校专业未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难以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对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较少,对应用型教学改革带来消极影响[1]。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转变,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是必要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在促进该专业教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各工程项目。其次,学校聘请资深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指导,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问题加以指正[2]。
(二)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深入开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培养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可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年级时,在校内学习既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大四年级时,深入企业或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参与实习,跟进相关项目,既积累经验,又能提高应用能力,为专业教育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根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专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创设理论教学体系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并力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性。其次,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相关人员应增设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岗位需求[3]。
新时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标准,既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又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转变中,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2]苗苹,程显峰,吴乃群,等.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多维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47.
[3]杨祥民,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6,01:79-84.
数字美术的概念
广义的数字美术,其实就是数字化的美术,如以数字技术为创作手段的平面设计,或是以万维网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的“纯艺术”,甚至是一些手机铃声等,只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创作的载体,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将它们归到数字美术的范畴之内。而狭义的数字美术,一般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来的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设计、动画会其它的一些艺术作品,与传统的艺术作品相比,它在艺术的传播、存储以及复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如今,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等美术教育业纷纷开始有效运用电脑软件以及相关的数字美术软件,从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
目前数字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其在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的训练与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所需的艺术创新能力与基本的素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①美术生源的基础文化素养以及初始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②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对其美术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往往过分重视对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致使美术专业学生普遍是综合素质较差。
数字美术教育中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的研究
1.改革人才选拨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首先就需要在生源的质量方面,转变传统观念下高校招生的管理体制与模式,可适当的将人才的选拨目标集中在那些具有加强创新能力与无限潜能的生源上面。同时,改变传统高招中的分数录取的制度,遵照人才培养模式下相关美术专业在学科的发展目标来实施对人才的选拨与培养。在招生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看到学生的考试分数,并将其作为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技能与艺术能力实施综合的评定,全面考虑到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潜在智能方面的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实现各学科间的交叉性,打破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的界限,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如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选拨,就需对其生源结构实施科学的确定,从而在源头保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序的进行。
2.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
数字化艺术作为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中的重大成果,是现代的美术教育在高校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全新手段,为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需重点突出数字化艺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创新型美术人才。而且,相较于其它学科,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育实践中运用得更加广泛,它不仅可以发挥传统绘画工具的效果,而且还可创造出多的新绘画工具,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拼贴、合成与剪辑等,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现代多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也可通过拓展美术教学资源,使学生在逐渐提升自身美术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让自己逐渐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创新型的美术人才。
3.提升师资力量
对于电脑在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众多的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认可与广泛运用。不管是平面设计、网页的制作,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设计,都需要通过电脑美术以实现形式新颖且内容丰富的教学,从而达到图文并茂,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数字媒介也为学生的艺术活动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将审美想象力、创新性与艺术的感觉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在信息时代下,教育传授知识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对知识形成表面的记忆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其“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字美术教育中,各高校就必须实现对相关美术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强化,通过培训、教育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提高基本的保障。
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管理层 激励与约束 人力资本专用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公司结构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委托——结构中的方的能动作用。而银行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对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现状,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改进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约束弱化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的特殊知识,一旦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其损失由对企业和雇员共同承担。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投资形成特征——通过投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能形成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所引发,投资额越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第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适合的专业、岗位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价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闲置浪费现象:第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组织特征——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组织)的交易或协约关系中,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会给企业及这种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损失,为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必须重视交易的长期维持,而且这种组织特征,可通过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形成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它对委托人和人合同关系的影响看,会导致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垄断力、要挟(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所引发的“敲竹杠”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人力资本专用性会带来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及相应的报酬递增,对发达国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对价值贡献最大、最为稀缺的核心资源。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被“敲竹杠”的风险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契约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上,第二种作用是主要的。
在运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预期的,通过估计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生产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当人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委托人得到的净收益比非合作时应该更多:而对人而言,按人力资本的特点,相互合作的时间越长,专用性就越强,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期到这一结果时,委托人、人双方形成一个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难转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时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及其雇佣关系。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组织)整体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
(二)强化国有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制度设计初探
在我国,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对照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们发现银行体系的从业人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严格的退出机制,而人力资本专用性恰恰能够弥补现存机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即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事实上,我国也开始重视银行高管人员素质,从2000年3月24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本文着重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论述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制度设计,具体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强化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晋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规则来进行。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经理人市场.无法通过竞争对现存的管理层产生压力,大力发展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吸收日本企业的年功制的优点,如较长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资历和能力的晋升制度、优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强调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层职员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在银行这一行业中,建立恰当的资格认证体系,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已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和面试测评才能取得在银行一定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进人门槛。同时,在各个银行内部应当设立定期的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第三,组建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其实际上是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谓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就是在银行业就职并且具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人员所组成的团体。可以考虑所有具有一定职位的银行管理人员自动成为俱乐部成员,而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将随着职位的失去被取消。俱乐部成员享有俱乐部所特有的一些权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训机会,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一些同业信息资源,甚至包括一些促进经理人适当流动以提升其收人与职位的机会等。通过经理人俱乐部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经理人的业绩档案;进一步通过经理人良好的业绩表现提升银行经理人的声誉,较高的声誉既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励经理人为保持声誉甚至获得更高的声誉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现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层的收人,并将部分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如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来强化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层失职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迫究,如建立损失赔偿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认定机制、申诉制度等,避免将一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责任强加到管理层身上。
通过以上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加强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四、结论
[关键词]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9-0098-03
Comparis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JU Chaojie ZHANG Wei SU Jian
The Fifth Hospital of Harbin,Harbin 15008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selected 30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hip replacement establishment observation group, the other 30 cases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set up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hip joint function the excellent rat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90.00% vs 70.00%, P
[Key words]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Elderly;Total hip replacement;Internal fixation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多见于高龄老人,高龄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后较差[1-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固定牢固而可靠、尽早使患者下床活动、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4-5]。本研究旨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并与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设立为观察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3±13.8)岁。Evans分型Ⅲ型16 例,Ⅳ型 14 例。另选择同期行内固定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设立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1±11.4)岁。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疾病。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采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常规逐层切开至关节囊,显露股骨颈及骨折部位,截断股骨颈,完整取出股骨头;解剖复位大、小转子并钢丝固定;股骨近端开口充分扩髓,测量股骨头大小后选用相应的人工股骨头,插入假体并用骨水泥技术注入,保持前倾角 15°,试模满意后安装匹配的假体,证实假体稳定、长度合适以及位置满意后留置引流,逐层缝合。对照组30例患者行内固定术,其中12例行DHS内固定,18例行PFN内固定。
1.3 评价指标
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包括疼痛 44分,功能47分,畸形4 分,关节活动5分,其中,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对比分析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价
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与对照组的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00% vs 70.00%,P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早,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67%,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组间比较显示差异存在显著差异性(6.67% vs 30.00%,P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高龄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 35%~40%为不稳定性骨折[7]。
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卧床的痛苦,尽早下床活动,且降低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内固定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等待骨折愈合,压疮、坠积性肺炎、血栓及骨质疏松加重等并发症显著增加,从而使病死率明显增高。迅速恢复髋关节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其中PFN、DHS为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内固定手术方式。研究发现,DHS内固定更适用于相对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以及骨折线范围较局限者;PFN通过髓内固定发挥固定作用,要求局部骨量不能大量丢失,不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8-10]。近年来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共识。研究证实,人工关节置换术使用的骨水泥型假体提供即刻的机械稳定,固定牢固,使人工假体与股骨融为一体,使患侧髋关节功能很快恢复;允许患者术后早期肢体活动,尽早下床负重行走,减少了长期卧床引起的相关并发症,避免了因早期内固定失败及二次内固定取出的手术风险[11-15]。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向川等[16]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证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具优势,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同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注意术前应进行严格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假体,术后予以系统的康复训练,才能使手术效果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悦M,田京.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 2011,14(2):210-211.
[2] 张双喜,何相臣. PFN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J]. 西部医学2011,23(8):1478-1479.
[3] 赵继东. 股骨近端防旋髓榷び肴斯す亟谥没皇踔瘟评夏瓴晃榷ㄐ怨晒亲子间骨折效果比较[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4):406-407.
[4] 高发鹏,田军,郭亚山.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效果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4):70-72.
[5] 彭涛,寿康全,付纳新,等. 3 种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临床骨科杂志,2015, 18(2):187-190.
[6] 郝斌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5):29-30.
[7] 苏厂颍谢文伟,姚汉刚,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110 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07-2409.
[8] 邵明,毕郑刚,贺胜,等.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5):402-406.
[9] 张庆猛,李明,刘培来,等.人工关节置换和 PFNA 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1):69-70.
[10] 刘向春,李春根,叶超,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8):101-102.
[11] Sahin S,Ertürer E,Oztürk I,et al.Radiographic and functional results of osteosynthesis using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J].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0,44(2):127-134.
[12] 高雁卿,左立新,王晓琼,等. 老年转子间骨折外科治疗方法选择[J].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038-2041.
[13] 陈振强,刘国英,孙占胜,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7):772-774.
[14] 唐天华,唐三元,杨辉.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6):1481-1482.
[15] 董华.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70-171.
自从迈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行业风生水起,搅动着文化出版领域的一池春水。作为建立在计算机、通讯网络、流媒体、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在国内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生业态。数字出版以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流程、传播载体、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为特质,但绝非简单的纸媒数字化,而是要在技术的支持下带给读者超越传统图书的阅读体验,即依托传统资源以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
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出版业发展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很早就意识到数字化浪潮将给传统出版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坚持以打造“数字型出版社”为理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状况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开拓数字出版的蓝海。
抢先布局:借力品牌优势
从2008年开始,华东师大出版社就制定了清晰的数字出版战略,即打造一个集“内容提供、教学支持、辅导评估、平台服务”为一体的面向“大教育”的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这一战略的确定,为接下来的数字出版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社着力从“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育”、“数字化阅读”三个维度布局转型升级工作。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华东师大出版社启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和CMS(内容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智慧树”ERP已经全部上线。通过ERP的实施,增强了全社员工的数字意识,提升了整合管理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CMS则将全社范围内所有排版文档系统统一管理,为数字内容的生产、存储、分类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教书籍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文化和深厚积淀,出版社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新兴媒体和终端的数字化教育产品,形成数字化教育品牌。如开发了IPTV教育频道、手机互动教育平台、校园安全数字化教育解决方案、“阅读树”APP STORE客户端、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等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数字产品,获得了业界的瞩目和好评,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其中“一课一练”游学网站、《“双语幼儿成长”点读笔》还荣获年度数字出版优秀作品奖。
此外,出版社积极把握数字阅读的机遇,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豆瓣、亚马逊等多个数字阅读运营平台开展合作,稳步推进便捷阅读新体验。在过去的几年中,数字阅读不仅带动了纸质图书的发行和销售,也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回报。其中,仅陈坤《突然就走到了》一书在2012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中的收益就高达七十余万元。
转型蜕变:创新谋求发展
数字出版虽与传统出版具有共性,但是有更多未知因素需要摸索。华东师大出版社在推进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转型源于创新”的策略,分别在数字资源、人才队伍、技术创新、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和实践,为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资源先行。作为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掌控优质资源乃立足之本。华东师大出版社从2006年开始就明确排版文档的数字化管理规范,约定从排版厂、出版科到数据库服务器的交接流程和格式模板,实现从源头上对图书数字资源的有效储备。在相继建成图书库、音频库、视频库、图片库等多个资源库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发了独立于图书产品的“微视频库”和“听书库”。这些数字资源的有效储备,提升了资源的复用率,为数字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人才保障。数字出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队伍是核心要素之一。出版社特别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早在2009年便启动了人才“蓄水池”计划,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数字出版专业队伍。同时,整合原有电子音像社、各图书分社的有生力量,初步形成了网格式纵横配合的数字出版布局。
技术创新。数字出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因而技术创新无疑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2009年至今,出版社先后开展多项数字产品形态、内容形式的研发,也承担了多个市级、区级资助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项目。目前,出版社已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并正在申请2项技术创新专利,2012年底企业还荣获了科技企业资质。
机制灵活。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机制,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先后与多个高校的教育、科研院所开展了研发项目,与多家行业外企业实现了深度战略合作,还在多所中小学校实现了数字教育产品的试验和试点。广泛合作既凝聚了产业链中的各方力量,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多赢,促进了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
未来趋势:整体数字出版
关键词:教育传媒;数字化时代;应对策略;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29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46-02
新兴媒体势如破竹般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被誉为多媒体之父的加拿大学者哈威·费舍先生说:“数字化是一场温和的革命,在第一时间便渗透到我们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已经展示了其彻底和不可遏制的爆发力。”2010年,数字出版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 40.47%。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不同类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逐步成熟,我国出版业将快速走上数字产业的发展之路。
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笔者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为例,分析教育传媒的具体做法,寻求教育传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突围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来出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传统的纸质出版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纸质媒介生产的状态,正在被多元发展、平面媒体与数字化出版并举的格局取代。目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期发行量达350万份,占据着以江苏为主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能继续保持现有的态势,值的我们深思。
一、江苏教育传媒的现状
江苏教育传媒以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编辑出版的“两报六刊”为主,涵盖了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仔细梳理江苏教育报刊的发展脉络,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权威主流 一家独大
《江苏教育报》《小学生数学报》《江苏教育》《江苏高教》《现代特殊教育》《初中生世界》《阅读》《早期教育》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在江苏教育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有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主办的相关报刊的挑战,但其权威主流的教育传媒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几十年办报办刊的优良传统,积淀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团结、勤奋、高效、创新”的深厚底蕴,在传统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有着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传统思维 手段陈旧
有60多年办报办刊历程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规范的选稿、审稿、编审制度,精心组织稿件的优良传统,去芜存菁的编辑态度,是教育报刊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也是数字化出版时代无法替代的品牌价值。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大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人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但几十年形成的惯性思维,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踏步的跨越似乎有着些许纠结的无奈。
(三)体制束缚 难展拳脚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样的体制要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教育与传媒双重属性的教育报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由公益事业向文化企业的转向,由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呼唤教育传媒要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实现嬗变和超越。
二、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时代的策略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报刊出版模式形成挑战,但机遇和挑战总是同生共存的。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要从体制、产品、人才三个方面寻求突围之路。
(一)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现代企业架构
1.抓住非时类报刊改制的大好机遇。教育报刊属于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困惑着我们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国家关于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文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旗帜鲜明地将非时政类报刊归于文化产业范畴。教育报刊对照相关要求,倾向性明显地属于改制发展的一类,虽然对于大多数在原有体制下习惯了的同志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时代的大潮已滚滚而来,容不得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犹豫,我们必须作出划时代的抉择。
挑战往往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教育报刊从过去相对安逸、封闭的环境中化茧成蝶,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也许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找寻到发展和腾飞的新的舞台。
2.组建教育传媒集团。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有60多年的办报办刊历程,目前有两报六刊、一份内刊、一个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拥有150多人的各类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组建一个报刊集团丰厚的基础,我们要借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东风,注册成立“江苏教育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扬光大原有的产业基础,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积极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要求,传统报刊和数字出版齐头并进,创造江苏教育报刊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3.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喻国明在《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说:我们的媒介正面临着一个“拐点”区:我们传媒业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是有着极大的增量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仅按照现在的逻辑、现在的模式、现有的动作规则去画延长线,以惯性发展的方式去操作的话,我们就很可能无法抓住现实的发展机遇,就无法将传媒业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真正的现实。因此,对于我们教育专业媒体这样的传统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平台优势,聚集产业发展的智慧和能量,寻找到教育报刊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广阔发达的传媒市场中牢牢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生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类产品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两报六刊”,传统的运营模式相当成熟,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传统报刊、图书的消失,只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出版人要提供更新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读者的需求。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挑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对策:
1.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报刊在办好纸质报刊的同时,早就谋划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早期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尝试电子报刊的出版,出版的规模、订阅的人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总社事业发展决策、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2.教育云产品。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江苏教育》《初中生世界》专注教育云产品的研究和发展,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建立涵盖教育资讯、课程资源、教学辅导、数字出版等全品类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教育云资源库,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师生服务,无限度地拓展和放大江苏的教育优质资源,将传统教育报刊出版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出版方式高度有机地融合,实现信息化时代教育报刊跨越式的发展。
3.多元化发展。无论是教育报刊的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化的教育云产品,都是教育报刊主业的延伸和飞跃,教育报刊要做强、做大,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还是要努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教育报刊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发展新的经营项目,丰富事业发展的新业态,有助于教育报刊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将教育报刊的事业做大做强,形成有特色、有实力、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教育报刊传媒集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多元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它们在教育广告、会展、培训等方面创造性的开拓,实现了报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其他多种经营收入三分天下,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产业形态,降低了市场风险,扩大了事业发展规模,成为国内发展业态丰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教育报刊之一。
(三)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
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资源的支撑。教育传媒要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三支队伍:
1.管理决策队伍。处于转型期的教育报刊更需要超前的决策,教育传媒的何去何从,时代大潮的有力推进,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将会对承担着主流教育媒体的教育报刊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建立一支善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管理决策团队,带领教育传媒人求生存谋发展,实现教育传媒更高层面的发展,走上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型之路。
2.编辑出版队伍。数字化时代伴随着出版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出版手段的多样化,营销渠道的立体化,对于传统的编辑队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期刊应该怎么办?教育期刊能怎么办?所有的这些提问,都需要我们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给出响亮的回答。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要从过去的纸质传媒的编辑出版者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号召下的教育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者,必须具备数字出版时代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要花大功夫、大力气,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采编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状态的编辑出版队伍。
3.发行营销队伍。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必须依靠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包括能适应数字出版的软件技术人才、编辑、营销与策划人才。其中营销与策划人才是实现教育报刊终端消费成功的关键,谁先抢占数字出版的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一个拥有广泛读者资源的教育传媒类产品,才有现实的话语权。无论是纸质的期刊还是多品类的电子产品,最终都要有读者消费了,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过程的完成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承担。建立一支信息化时代的营销队伍,是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迫在眉睫的重任。
三、结 语
教育报刊大多有几十年的办报办刊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可贵的经验、难得的人才,如果借助数字化出版这对生动而有力的翅膀,一定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江苏教育报刊要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南京的重要机遇,整合并优化传统的教育出版领域的内容资源,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内容产业服务新模式,建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数字教育出版发行平台,实现教育传媒华丽的转身,数字化出版时代教育传媒事业的新腾飞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加)哈威·费舍.数字冲击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英国出版业呈现出较为稳定但相对疲软的发展态势。根据英国出版商协会《2014年度英国图书出版业统计报告》(UK Publishing Industry Statistics Yearbook 2014),2014年英国实体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总利润为33亿英镑,较前一年下降2%,其中实体出版物利润下降5%,为27亿英镑。而电子出版物利润在近年内保持持续增长,2014年电子出版物利润较前一年增长了11%,到达5.6亿英镑。在2014年内,各类电子出版物销量都有所增长,其中儿童读物较之前年增长36%,专业类书籍增长17%,有声读物增长24%,教育类增长20%。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业已经成为英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英国出版业年利润维持相对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培生集团对于英国出版业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培生集团的经营情况、数字化发展情况来对英国出版业做简要的梳理及展望。
一、培生集团概况
创立于1844年的培生集团是国际著名的出版业传媒巨头,旗下包括培生教育集团、金融时报集团和企鹅兰登书屋。培生集团规模庞大,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主要从事教育出版、专业评核、大众娱乐、商务管理和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业务。培生集团2014年销售额高达49亿英镑,位居世界各大出版集团之首。
作为全球出版业的领军者,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包括寻求长期发展机遇、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教育领域的出版质量和销量等。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集团着力于加速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并努力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培生集团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利润已占到总利润的62.1%。
二、培生集团整体经营状况
2014年,培生集团已经完成了自2013年起开始的大规模结构性重组与新项目投资,在出版集团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型的大趋势下抓住了重要的增长机遇,为集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一)集团整体经营状况
以恒定汇率计算,2014年培生集团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达到49亿英镑。同时,集团的营业利润增长了8%,递延收入增长10%,体现其数字业务发展的强劲势头。培生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John Fallon表示:“我们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项目重组与再投资,并在具有挑战性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了出色的、具有竞争力的良好表现。进入2015年,我们将会在新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发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这样的努力将会使更多人从学习中受益,同时也将拓展我们集团的发展机遇。”(见图1,图2)
图1 培生集团2014年销售额比例图(单位:亿英镑)
图2 培生集团2010-2014年销量变化图(单位:亿英镑)
(二)集团分区域经营状况
培生集团在2014年的年度报告中,按照地域的划分方式将集团的经营状况分为北美市场、核心市场和新兴市场三个部分。其中北美市场为集团最大的营销市场,2014年该区域营业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61%;核心市场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比荷卢经济联盟和意大利,2014年营业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24%;新兴市场有巴西、南非、中国、印度和其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目前集团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供职。
1.北美市场
在中小学方面,远程教育(Connections Education)和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 business)的建设有很大发展。截至到2014年,已有6.2万名学生参与到远程教育项目中,完成与全职学生同等学力的课程,这一数值较2013年有了15%的增长。三所新型虚拟学校已在2014年内建立,另有一所预计在2015年建成。此外,在线测试容量较前年也有40%的大幅度增长,培生集团与美国各州签订了相关方面的合作协议。2014年,培生教育研发的PowerSchool学习信息系统覆盖了73个国家的1500万学生,为集团贡献了9700万美元营收,2000万美元净利润。
在高等教育领域,培生集团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收益稳定,其主要增长点在于新版的电子课程注册。北美地区Mylab在线学习课程注册量增加3%,达到1100万人次。培生集团了数字学习工具REVEL,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通过线上测试、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同时,REVEL支持手机等无线设备,还附带电子笔记及学习日历设定等功能。REVEL的研发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的在线学习,还能够为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反馈。截至到2014年秋季,该产品已被50家教育机构的1.2万学生使用。
在专业教育范畴内,培生教育旗下的VUE电子化考试服务机构为集团利润增长做出贡献。IT认证、国家标准认证及专业化证书等类型的电子测试容量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万人次。专业教育方面的新进项目包括微软认证专家考试(MCP)、微软专业应用技术国际认证(MTA)等。
2.核心市场
在中小学方面,培生教育在英国的运营状况基本稳定。但由于英国政府政策转变,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的责任措施和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导致英国国家教育文凭(BTECs)获取率下降21%,普通文凭获取率下降11%。培生举办了4000万场国家统考,较2013年增长24%。在意大利,集团发行了新的专业化发展教材和配套的在线课程,在中小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在小学开设了Top Secret和Our Dsicovery Island等英语学习项目。
在高等教育领域,培生集团在英国的学习服务市场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职业市场政策转变导致了就业率的下降。但集团计划继续培生大学(Pearson College)的项目建造工作,并协助第一批32名学员顺利毕业。培生大学是培生集团在教学领域的一项创新,该大学授课地点在伦敦,通过申请入学,入学者也可选择线上教育,学生从该大学毕业后,可授予相应学位。而在澳大利亚,学习服务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得益于核心科目数量的增长和直接对机构销售的数字产品销量上涨。此外,培生还与澳大利亚另一家王牌大学合作,提供个人发展、就业以及研究生课程。
在专业教育范畴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专业会计师注册考试(CPA)报名人数都有持续性增长,培生集团将与英国方面续订DVSA合同至2016年底。2014年经济学人集团的营业利润有所下降,主要受到广告收益减少,美元汇率下跌及CQ Roll Call利润减少的影响。但经济学人的发行量增长依旧保持强劲势头,本年度发行量到达160万,其中电子版订阅量增长了23%,经济学人新的日常应用软件Espresso的下载量达到40万次。经济学人集团的市场服务收益持续增长,以恒定汇率计算,这一收益在2014年增长了20%。
2014年,金融时报被并入培生专业教育出版部门。本年度金融时报继续从其数字转型中获益,并预计在未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数据方面,金融时报发行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014年印刷版与电子版的订阅量总和已达到72万份。其中电子订阅增长了21%,达到50.4万人次,占金融时报付费读者总数的70%。电子版发行量的强劲增长势头有效的抵消了纸质版销量的下降,使得金融时报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3.新兴市场
培生集团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进一步将核心教育出版业务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大力投资。2014年培生集团财报显示,其60%的营收来自于数字化业务。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是培生集团主要的新兴市场。在这些市场,培生集团已将业务拓展到了传统出版范畴之外,比如培生集团在南非就经营着几所大学,在墨西哥拥有远程大学,在印度还管理了几家K12的学校。
2012年10月29日,贝塔斯曼与培生集团宣布计划成立企鹅兰登书屋,其中贝塔斯曼拥有53%的股份,培生集团拥有47%的股份,现今该合并交易已全部完成。企鹅兰登书屋包括兰登书屋和企鹅出版集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所有出版机构,以及兰登书屋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各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在亚洲、南非的大众图书出版业务。
2014年企鹅兰登书屋表现良好,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出版业绩表现优异,尤其是童书和青少年图书出版对集团增收贡献很大。得益于组合效应,企鹅兰登书屋的收入增长25.2%至33.24亿欧元(上年为26.52亿欧元)。受大量畅销书尤其是儿童图书和影视同期书的驱动,公司净利润增长24.5%至4.52亿欧元,而在2013年则只有3.63亿欧元。2014年7月1日,企鹅兰登书屋从西班牙媒体公司Prisa手中全资收购了大众出版品牌Santillana,包括其下属的巴西大众出版公司Objetiva。这些出版品牌与企鹅兰登书屋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业务合并,大大提高了其在这些市场尤其是在拉美市场的增长潜力。
三、培生集团数字业务现状
培生集团是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型的开拓者,21世纪初集团便率先在教育领域建立了数字出版平台,至今仍是出版领域数字化进程的领军者。
(一)培生集团数字业务概况
培生集团1999年成立技术集团,2000年培生公司购买了教育考试公司美国全球电脑系统(NCS);2007年,培生教育并购了E-college、Reed Elsevier的哈考特评估测试公司(Harcourt Assessment)。如今,培生教育已拥有全球领先的E-learning电子学习系统和考试开发、测试及测评系统。
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培生集团取得了更大的营销市场和发展空间。2014年,培生集团数字业务的收入已经达到30.3亿英镑,占集团总销售额的62.1%。另外,培生集团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销售的增加上,在2010-2014年的五年内,集团效率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见表1)
表1 2010-2014年数字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及其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图3 2010-2014数字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二)培生集团数字业务发展战略
1.频繁并购实现转型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培生集团开始着力于布局数字化战略、实现数字化转型。2013年培生集团与贝塔斯曼集团完成了企鹅兰登书屋的合并计划。培生集团董事长玛乔丽・思卡尔迪诺表示:“合并之后,两家出版社将分摊成本,投入更多资金培育作者和读者群,在飞速发展的电子书和数字阅读市场中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企鹅与兰登书屋的合并结合了两方的优势,企鹅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实际中积累多年的经验与兰登书屋在电子书销售平台建设上的见长,使得企鹅兰登书屋在电子书销售市场上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竞争力。
此外,培生集团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并购与合作也动作频繁,近几年内收购了诸多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机构。2012年,培生收购了Certiport和EmabaNetCompass(美国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商);2013年初,培生收购了Tutorvista和Learning Catalytics(均为学习效果分析评定平台);2013年12月,培生宣布以4.37亿英镑的价格(加上4900万英镑债务费用)收购巴西成人英语培训公司Grupo Multi,并于2014年2月11日完成收购。这是2010年以来,培生相继收购南非电脑培训学校CTI(75%股份)、中国华尔街英语和环球雅思之后,在国际成人教育领域里又一大动作。
2.多样化的数字出版模式
培生集团为各大出版集团中首批推出自助出版服务的集团。2011年5月,企鹅推出大众文学在线社区Book Country, 该平台用以协助作者自助出版,实现作者的直接出版并可及时获得读者反馈。企鹅出版社利用该社区为读者作品实行标准定价,并由此为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此外,企鹅此前还以重金收购了美国自助出版公司,企鹅在公开声明中提到:“网络营销、消费者分析、专业服务和用户产生内容”方面的优势,再注入企鹅公司的“设计、编辑和销售技能,以及其强有力的国际影响力”。
除了自助出版业务,培生集团也不断尝试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2011年企鹅放弃与全美最大的电子书图书馆供应商OverDrive的合作,转而同3M(云端图书馆系统)合作启动试点项目。2013年企鹅与兰登合并后,两家出版社继续将更多的电子书从OverDrive撤出。这样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抵抗亚马逊和OverDrive对读者的抢占,也体现了培生集团对于读者服务的重视。通过与3M云端图书馆系统的合作,培生集团一方面在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另一方面集团也得以重新评估其图书馆销售模式,以建立更有效的图书馆服务盈利模式。
3.教育服务于数字业务相结合
培生教育作为集团最大的盈利部门,教育出版一直是培生集团业务的重点和主业。今年来,培生集团建立了一系列在线教育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学校及各类配套教学成果测试和教育咨询机构。通过对于这些机制的完善,培生集团逐步将教育出版的重心从销售图书向销售教育教育服务转化。
集团在教育出版领域始终持有积极创新的态度。2014年,培生为美国童子军发行一系列电子书,并设立新的数字课程,科目包括机器人学、数字技术和紧急护理。培生集团的电子课件的学习服务项目进一步发展,MyLab在线学习课程的北美注册量上涨3%,达1100万人。而在意大利,培生通过发行新的专业化发展教材和配套的在线课程,在中小学领域取得了不错收益,在小学开设了Top Secret和Our Discovery Island等英语学习项目。与此同时,集团也将教育出版数字化的重点放在内容的优化方面,在将纸质版图书转换为电子版的同时,更加重视附加元素如测试评估的添加。另外,培生教育也逐年加大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投入,2014年,培生收购了一些国家的远程教育类电子大学网站,在实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本土化。
四、培生集团发展前景展望
自2013年起,培生集团启动大规模结构性并购及重组,逐步向数字化、服务性业务模式转型。日前,培生集团致力于由多元化家族集团向聚焦教育业务的公司转型,不断整合与精简机构设置。2015年6月17日,培生集团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向旗下Vista出售学习信息系统PowerSchool。2014年该学习信息系统覆盖了73个国家的1500万用户,为培生贡献了9700万美元收入,2000万美元净利润。培生选择出售PowerSchool主要因其与培生当前精简化的数字战略目标不符。正如培生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John Fallon所言,“出售该业务将使我们更直接地专注于学习效果,进一步简化培生的业务,使我们的产品更加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扩展化。”
热词:民营书业 融合发展 转型升级
人类社会如同动车一样飞驰前进,二十一世纪已经发展到数字文明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顺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国家提出“互联网+”、国家大数据和信息化强国战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出版社在转型升级,民营书业也在转型升级。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华丽地转身,稳健地超越,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予以归纳,以期对行业有所启迪和帮助。
在坚守中积蓄力量
一是坚守一个产业。金榜苑成立于2002年,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走在全国民营书业的第一方阵,成为较大型的书业企业,年销售码洋超过20多亿,固定资产数亿元,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朋友们常建议做些房地产或酒店宾馆之类的业务,很多企业主动要求与其进行这方面的合作经营,但是,金榜苑始终意志笃定。不为所动。用董事长王朝银的话说,我们只懂教育,只会做书,也只对教育有热情,对其他行业我们不懂,也没有兴趣,能把教育产品做好,能为教育做点贡献,我们心满意足。即使与图书密不可分的印刷环节,金榜苑也不予发展,全部委托周边县市印刷,以确保产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物力集中,确保做好图书内容和服务教育的质量。
二是坚守两套产品。十年磨双剑,创新设计步步高。十五年坚守两套产品,十五年一以贯之,力求做到极致,做到尽善尽美。金榜苑始终遵循精品化、品牌化、差异化的产品理念,追求好用、实用、管用的产品标准,以前瞻、权威、创新等鲜明特色,塑造了两块熠熠闪光的金字品牌。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公司设有专门的产品监管部,具体负责沟通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和意见,重点监管产品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同时建立了完整的产品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信息专员机制、质量管控机制、定稿审查和入库审查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等。金榜苑公开承诺:内容、编校、设计、印制质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产品与教材、课标符合率100%;产品差错率低于0.3/10000;产品每年更新率超过60%;客户满意率超过95%。同时,金榜苑提出科技教辅和思想教辅,融合新时期教育思想和新兴科技元素,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金榜苑特色。所以,金榜苑产品一直受到全国师生的信赖和欢迎,十多年畅销不衰,成为不可撼动的王者品牌。
三是坚守情感营销。梁山是水浒故事发祥地,一部《水浒》产生了一群重情重义的英雄好汉。《水浒》中的梁山英雄,行天道讲大义,名扬世界;如今的梁山人民,传文明播知识,誉满全国。在营销模式上,金榜苑奉行契约,更重视诚信。诚信和友情的力量较之契约深得人心,十多年合作,十多年友谊,双方形成了高度的配合和默契,固若金汤,混如一体。
在厚积中寻求突破
在多层面积累的基础上,金榜苑顺势而为,谋时而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1.人才突破。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切人间奇迹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谋家者谋小利,谋事者谋大业,谋人者谋天下,金榜苑的老板深谙这个道理。十多年来,金榜苑一直把聚集和培养人才当做第一要务,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这是金榜苑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产品。有人说,三千门客孟尝君,卧虎藏龙金榜苑,信然。金榜苑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与时俱进,最关键的是人才驱动和人才俱进,市场竞争,行业竞争,最终的是人才竞争。所以,金榜苑十分注重聚集和培养新生代力量,不断寻求人才的突破。从2010年起公司就进行数字转型的人才培养,先后培养出软件研发、网络视频资源剪辑、课件和word资源处理200多人,并在山东济宁成立了数字资源平台公司,在广东珠海成立了软硬件研发制作公司。依托这支队伍,保证了金榜苑数字转型的有序进行,实现了数字产品的健康发展。
2.产品突破。2013年春天,金榜苑在济南南郊宾馆隆重召开1000多人参加的数字出版转型战略发展大会,从此拉开数字出版转型的序幕。几年来,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部署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多媒融合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为总抓手,研发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教育产品。代表性的有“91淘课教育平台”、智能作业批阅解决方案,以及校园云主机、易学宝、易课宝、作业批阅仪、液晶交互式一体机、壁挂教学一体机等终端产品。“91淘课教育平台”,已经录制上传各种微课视频26.5万多节,学案50多万个,课件100万个,各种数字化碎片资源220万多个,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更新最快、最专业、最实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之一,被中央电教馆列为“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数字教学资源解决方案推进平台。智能作业批阅解决方案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专家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本套解决方案,将硬件、软件、平台和资源、纸质品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了现代技术手段与教学的适度融合,对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帮助,建议在全国教育领域推广使用。这些产品已经投放市场,产生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市场突破。突飞猛进的科技催生着瞬息万变的市场,传统的图书销售模式在新兴产品和新兴市场面前表现出很多的无奈和不适应,新兴的出版,新兴的产品,呼唤新兴的销售模式。为了突破传统营销,金榜苑于2015年成立了数字产品推广部,为全国市场提供数字化产品演示宣讲服务。该部门计划设定200人,目前已经选聘了50人,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分布到全国各地开展宣讲活动。加之公司原有的1300多名市场营销人员,实体与虚拟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补,形成金榜苑新型多元的营销模式,构成金榜苑独有的市场服务体系。数字产品推广部成立以来,宣讲人员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金榜苑信息化教育产品逐渐被各地师生熟悉和认可,各地学校争相使用91淘课平台,纷纷与公司签订信息化教学合作协议。2016年8月22日,微中国、山东金榜苑、小黑科技联合与浙江庆元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以91淘课平台为核心资源,携手共建智慧庆中。目前全国已经开通9l淘课网站的学校3600多所,签约合作地市20多个,金榜苑信息化教育产品正滚雪球式地向各地推进。
在未来中谋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