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实践精神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84-02
一、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1.缺乏针对性。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较为单一,主要活动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支教等,这种内容枯燥和形式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度,也缺乏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以参观为主,缺少真正的动手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虽然参观也是一种实践和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显然过于单一,不符合认知规律,导致学生无法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最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总结,导致学生无法对实践学习的成果形成系统的认知。部分学生即使参与了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习,但是却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而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机制。条块化的管理导致大学生实践资源分散,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出现社会实践效率低下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中,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导致社会实践的无序化,比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是由校团委负责管理的,而科技竞赛则由教务处负责,这就导致了社会实践资源的分散。
3.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前提是必须要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较为形式化,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认知都存在一定误区,对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导致高校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4.社会实践专业不对口。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但是社会实践的安排却没有跟上进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课堂教学的内容未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最终也未回归到课堂。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且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知识面决定着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越广泛,学生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增加知识储备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打破专业知识和思维定势对学生思想的束缚。社会实践就是打破专业束缚的重要手段,将教学活动拓宽到了社会层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非专业性的东西。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
2.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赖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主要的活动范围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亲自动手,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必须独立解决这些难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中,学生需要和形形的人打交道,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学生自行控制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增强了专业学习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较强的服务意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让社会实践切实服务于大学生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效果。
1.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先进性和时代性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已经受到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了让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教育,还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着眼实际,切实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解决重点难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让实践活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在密切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了确保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有必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的体系中,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系统,重点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制度,通过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开展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总结的意识。
3.增强社会实践的计划性。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计划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和理论教学课程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实践,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这种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技术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的内容。
4.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所以安排的实践内容必须和专业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目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源泉,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也高。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社会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阅历浅的问题,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意义远不止于此,更深层次的意义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小磊,康永征.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8).
[2]李保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3]张霞妃,朱军.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平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4]马敬峰,鲁保富,陆开宏.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关键词:社会建设;人文精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65-01
一、社会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社会建设的内涵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建设的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它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
2、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
二、人文精神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体制转型、制度转型及文化转型。体制转型,主要从所谓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社会体制”的形态过渡,这是一个二、三十年间就能完成的历史过程。制度转型,就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制度的转型,目的在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未来秩序,这是一个需要两到三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过程。文化转型,意味着一个社会或民族精神信念、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及心理结构从根本上发生更新与转变,这是社会转型三方面里最漫长的。
当社会转型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中国特色”。
1、人文精神的缺失难会给社会建设的抉择带来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为物质生产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更加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但伴随着社会“物化”状态的,是社会中的部分成员在物质的诱惑与驱动下的理想信念的消解,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了对进步理想和信社会建设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路径 念的追求,甚至泯灭理想、丧失信心,异化为物的奴隶。一些公共权力在面临物质诱惑和侵蚀时,也出现了的权力异化现象。“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很难在一个缺少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这是结果,需要通过制度的实施来得以实现,但在部分社会成员精神领域理想信念消解与部分公共权力出现异化的情况下,我们难以保证所选择的制度的正确性。
2、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社会建设不能沿着正确轨迹前进
由于人文精神缺失,市场竞争带给人们和生活各方面太多压力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道德缺失的严重性和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道德问题上,社会中多数人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他们的行为能力。人们在道德认知评价的接近性程度远远高于人们在道德行为现实选择上的一致性,不少人可以做出符合通行要求的判断,但涉及个人的实际行动时,却常常不能做出合适或正确的选择。由此在社会建设方面带来的问题是,即使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制度抉择,却难以保证人们能够遵循。因为,就构建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法律与道德而言,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最底限的要求标准,并且,遵守法律与道德水平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虽然社会建设的实践过程应该沿着“经济―制度―文化”的路径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的情况下坚持社会建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原因。但在有关社会建设的理念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文精神在社会建设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因为笔者坚信:文化是制度的内核,制度是文化的载体,经济则是制度的结果。
3、人文精神是社会建设的内驱力
步入新世纪,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在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内涵的文化自觉,即以人文精神的确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进步的文化精神为人提供价值支撑、行为导向和力量整合,社会将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换言之,21世纪的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向现代化迈进,不能没有人文精神,不能没有文化的自觉导引和支持。显然,人文精神是社会建设的内驱力。
4、人文精神是守护民族精神的长城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都受到商品大潮的强烈冲击,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向就是精神层面的物化(商品化)和浅化(世俗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西方文化观念也依恃其发达的生产力,以高科技为手段,以高水准的物质享受为动力,以自由放纵、感官刺激为包装,对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传统(核心是价值观念)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当一代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历史转换(经济变革)淡出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剧增激发了许多人的物质欲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科学、民主、理性、纪律、勤俭的时候,如何实现价值重构就成为我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总之,将人文精神纳入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视野,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所提出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今天,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过去的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区的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上水平,百姓得实惠”的文明创建目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重大突出贡献单位”。在今年月份进行的首届全省文明城区考评中,区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省各区榜首。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形成合力,抓领导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层层动员,相继召开8次全区性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多次部署,反复强调,先后2次对照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自我测评,查找差距,自加压力。区五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6个工作组和10个检查组,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各街道、社区及重点职能部门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制。强化执法力度,从9个部门抽掉人员组建“9+1”综合执法队,经过层层动员,全面落实,迅速形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气势和浓厚氛围。
二、健全机制,抓责任
与社区和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创建责任状,为3万多个单位悬挂“门前三包”责任牌,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做到“用心查找问题,走下去;用力解决问题,动起来”。坚持推行“24小时理念”和“辖区理念”,对辖内问题不论责任部门,实行先主动承接,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干部问责制和创建工作目标奖罚追究制度,把创建工作与干部绩效考评挂钩,创建成效与考评结果挂钩。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真正做到“三落实、三到位”,即“组织落实,人员到位;任务落实,行动到位;经费落实,措施到位”。
三、服务社区,抓实效
向社会公布创建工作24小时举报电话,对市民举报的问题及时落实处理,对历次点评会上涉及区的问题进行整改,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在社区全面开展“创‘四无’建‘六无’”活动,对群众关心的卫生死角、黑网吧影吧、城市“牛皮癣”、无照经营、黄赌毒和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创建工作赢得98%市民的支持和踊跃参与。
四、丰富内涵,抓创新
立足社区,创新工作,在街道社区率先试行全省第一个“议行分设”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在街道社区建立全省第一个社区楼宇联合党支部;在员当街道社区开办全省第一家“社区道德仲裁法庭”;在街道社区建立全省第一个“阳光网站”;在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创建全市第一家社区“悄悄话室”;在街道社区第一次推行社区保洁员挂牌上岗制度;街道社区居民还自发组建了全市第一支社区“老人除癣队”。区首创的“爱心超市”和“公共部门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双双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今年月,区委、区政府将每年五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全区“社区志愿者奉献日”,我区3万多名注册志愿者、1160名关工委成员和1000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中坚力量。
二年多来,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与省、市文明委的要求,与全国、全省测评体系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再过26天,第四届世界合唱节就要在开幕了,这次比赛将是我市向全世界展示“文明之城、艺术之城”的一次重要契机,作为中心城区,我们将全力以赴,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新提高,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中外宾客的到来。
一是宣传氛围要有新气势。要通过各种媒介,强化宣传,大造舆论,在车站、广场、各交通要道悬挂大型公益广告,在社区宣传栏、社区简报、楼道告示栏内刊登张贴“合唱节”的相关知识,做到家喻户晓。要继续办好“温馨、魅力”百场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在全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展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是市民素质要有新进步。要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深化“道德新风进万家”主题教育和“文明礼仪”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宣传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知荣辱,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在全区倡导人人都有一张“文明嘴”、一对“文明手”和一双“文明脚”,充分展示文明城市的风采和特区文明市民的良好风貌。
三是服务水平要有新提高。要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行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中山路“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禾祥西路、龙头路两条省级示范路的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协会自律和引导作用,力争在短时间内使全区各行业、各商家的“诚信”建设和服务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一、刑事申诉检察在化解社会矛盾中面临的法律困境
1、申诉时效和次数的无休止性
申诉时效,是指规定申诉人对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不服。向有关司法机关提出申诉申请再审,在一定期间之内有效的一项法律制度。超过法定期限,申诉权即行消灭。申诉时效是刑事诉讼中很有必要的一项法律制度。它可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申诉权,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调查取证,核实材料,正确处理再审案件。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申诉时效的规定。在诉讼理论上,一般认为申诉是不受期间限制的。与申诉时效一样,现行法律法规,亦未规定申诉的次数。这样,从形式上看,申诉人具有了永久申诉权利。客观上造成一些申诉无休止地进行,不仅丧失了建立申诉制度的意义,而且也给司法机关的息访工作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负担。而在实践中,刑事申诉的时限越长,越会延误检察机关复查的最佳时期。时间越长,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就会越难以寻找,影响刑事申诉复查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在实体意义上难以保证刑事申诉所追求的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及化解社会矛盾目标的实现。很多时候因达不到申诉人的预期目标。申诉人久诉不息,激发新的社会矛盾,最终形成缠诉、无理诉,已成为困扰检察机关的一大弊病。
2、申诉管辖的多头性
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 当事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根据这一规定,申诉人对生效裁判不服,既可向法院申诉,也可向检察院申诉,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向哪一级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高法、高检虽然有规定,但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具体。实践中往往出现检察机关与法院的管辖范围发生重叠。在申诉级别管辖问题上,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受理这类刑事申诉是否受级别管辖的制约;《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则只规定县、市、省三级检察院和最高检可以受理不服同级和下级法院的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对申诉人向哪一级检察院提出、可以向几级检察院提出也没有规定。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原判基层法院,申诉人不服法院判决、裁定,而向任何一级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由于无申诉管辖的限制,有的申诉人认为申诉的机关级别越高越好,因此越级越部门申诉,造成重复申诉、滥申诉的混乱局面。二是因为管辖界限不清,往往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对申诉案件不是相互依赖,就是互相推诿,谁都有权管但谁都不管,形成申诉者投诉无门,而又申诉不止的恶性循环。
3、申诉理由的模糊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提出申诉。虽然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了几种产生法院重新审判效力的申诉的情形,但并未规定为申诉的理由。《规定》的第14条也仅提出,检察机关在受理申诉权人的申诉时,应告知申诉人出具申诉书,提出认为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有错误的事实和理由。但该条没有明确如果申诉权人不提供申诉理由,检察机关将不受理其刑事申诉申请的法律后果,直接导致该条这个规定形同虚设。这样,不管申诉人是否有理由,或者理由是否正当,只要不服法院裁判,申诉人就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这就给无理申诉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加之各级司法机关出于对刑罚的慎重,对刑事申诉案件越来越重视,形成了刑事申诉案件必受理、必复查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滥申诉、申诉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损害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和安定性,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二、完善刑事申诉制度,增强刑事申诉时效性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1、规定刑事申诉期限,提高刑事申诉的时效性
目前,申诉时效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其中有的国家按有利于被判决人和不利于被判决人分别加以规定。对此可以借鉴。从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来考虑,可分以下情况加以规定:对无罪判有罪、轻罪判重罪的案件,申诉权人具状申诉的,应以保护被判刑人的合法权益为重,不应受期间的限制,即使被判刑人服刑期满,或者死亡,也应复查处理;对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的案件,申诉权人提出申诉的,应规定期间的限制,否则,会与刑法上的追诉时效制度不相协调。本人认为,作如下规定较为适宜:申诉权人的申诉期限于在法定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时效期限内,并须在发现申诉理由之日起三个月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内提出,如果超过规定的时效期限,即不得再行申诉。对于在申诉过程中,是否中断、中止的时效计算等问题,可参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执行。
2、规定申诉受理机关的顺序和申诉的次数,避免申诉无序性和多重性
一方面,对不服法院生效裁判的首次申诉,应归口由办理该案的一审法院复查,这既利于使案件及时有效的处理,也避免申诉的无充性和多重性,客观上也节约了司法资源。对经法院复查后当事人仍不服而提出申诉的,由检察机受理复查。另一方面,对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由做出原处理决定的检察院负责处理,经检察院复查后,申诉人仍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两次复查后,对没有新的事实和理由的重复申诉,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对辖区内影响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的申诉,上级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审查处理。下级检察院也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处理。申诉次数的限制既是为受理申诉一方考虑,也是为申诉一方考虑,最终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明确列举刑事申诉理由,有效抑制无理申诉
申诉作为一种诉,必须有法定理由,符合法定条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对申诉理由加以立法完善,摒弃“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可能”之类的过于宽泛和笼统的规定,取而代之以准确、具体、易于司法操作的事由,比如:原判决作为主要证据的证据材料已经被证明是伪造、变造或虚假的;申诉人提供了新事实、新证据足以对当事人是否有罪产生怀疑等等。将这类具有司法操作性的事项规定为法定理由和条件,并明确规定,除以上列举的理由之外,如没有提供新的充足理由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对申诉权作必要的限制,可以有效抑制滥申诉、无理申诉,这样既维护了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又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4、适度司法救助,促进矛盾化解
分析申诉人的诉求,一般含有两个层面:一是对刑罚处理决定不服而提出申诉,即对适用法律及定罪量刑的不服。对此仅需要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公正的办理,用法律的公正来满足申诉人诉讼请求。二是对经济赔偿诉求。此类申诉息访工作是难点。申诉人在提出经济赔偿的诉求中,往往合理的与非合理的经济赔偿诉求交织,检察机关在职能范围内无法满足申诉人的诉求。加之现行法律对刑事被害人的经济赔偿无明确规定,常常出现申诉人就算对实体上的处理决定表示认同,但由于对经济赔偿数额有异议或经济赔偿难以满足其诉求时,既而转向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提出质疑并不断申诉,欲求通过重复上访与缠访,达到法外的经济赔偿。视现阶段的申诉动态与特点,需引入司法救助,针对合理的诉求采取一定的救助,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同时要设定司法救助操作范围、标准与规程,防止司法救助成为缠访与闹访补台措施。
此外,司法机关要不断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引导申诉人正确行使申诉权。目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对在何种情况下需要维权、如何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很多人仍是一头雾水。特别是一些罪犯,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罪行,极端对抗、强烈不满、不断申诉是最典型的表现,对他们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要强化法制教育,利用专项活动、法制宣传,在罪犯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促使认罪服法,其次是宣传国家有关受理办理申诉案件的规定政策,使罪犯知道申诉的方式方法和渠道,避免盲目申诉,同时也可以减少检察机关办理申诉案件的时间和成本。
__*社会主义新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2110工程实施方案
为加快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按照区文明委的有关要求,镇党委、政府决定自20__年3月份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实施以创建文明建制镇、文明生态村、文明街路和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110工程。
一、工作目标
年内确保星级文明镇创建成功,确保全镇有2个村成为星级文明生态村示范点,确保每个村创建一条文明示范街路,每个村选树10个星级文明示范户。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星级文明镇创建主要工作任务。
1、建立完>文秘站:
2、建立完善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结合全镇机关干部包村工作,构建“镇有大厅、服务队,村有服务点,组有联络员”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3、进一步加强市场环境整治。与工商、税务等驻镇企事业单位共同配合,开展市场环境建设专项整治,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
4、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开展以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主题系列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树起崇尚道德、崇尚文明之风。
5、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以项目建设为中心,20__年确定30个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快全镇经济发展。
6、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筹措资金对镇中心街部分路段进行改造;规划建设居民小区;筹资改善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对镇中学进行维修改造;开展镇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绿化、美化,在镇区内规划植树500亩。
(二)星级文明生态村、文明示范街路创建主要任务。
1、各村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两委”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切实建立勤政廉政行为规范的村级工作机制。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推行群防群治的工作措施,增强农民人人参与防范打击治安刑事案件的意识,全村治安案件逐渐减少,刑事案件达到零发案目标。
3、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成效的文化体育活动,杜绝迷信、赌博等不文明活动;组织农民积极参加科技教育学习培训,力争每户掌握至少一门致富技术。
4、制定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保证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村要制定本村五年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保工作阶段性、计划性和连续性,确保本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本村荒山荒坡治理,每年有计划地治理荒山荒坡。
6、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率达100,普及义务教育。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确保农民小病不出村。每年开展1-2次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卫生责任制,确保村内各街路卫生整洁,垃圾及时清理。村内主街路做到门前“四包”,门内达标,并保证路面硬化,安装路灯,无乱堆乱放、摆摊占地现象。
(三)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任务,按区里标准施行。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组织。为确保2110工程扎实有效开展,镇村两级分别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近日,市经贸委召开机关全体党员会议,围绕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认真传达学习全市机关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五个方面入手,广泛开展"争当优秀处长、争创先进处室,促进高绩效机关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一是全面学习领会全市机关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做到明确方向、学有榜样。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对照"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目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提前、提高、提速"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全力抓好"双争一促进"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积极开展向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局运行调控处、市委宣传部宣传处等全市八个先进处室学习活动,通过学先进、找不足,寻差距,比出方向,学出干劲,赶出速度,超出成果,在深化经贸机关建设中奋勇争先,发挥更大的作用。适时举办"如何做一名优秀处长"和"学先进鼓干劲、争创先进处室"学习交流活动。
二是全面分析机关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抓住要害。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思想剖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镜子,以建设高绩效机关和党员先进性标准为尺子,每个处室、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对照检查,认真梳理出在推进处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真正抓出成效。处室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认真总结和反思作为处室和机关建设的中坚,在思想信念上是不是坚定,在宗旨观念上是不是牢靠,在本职工作上是不是过硬,在处室建设上是不是严格,在发挥示范作用上是不是自觉。提倡开展同志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座谈讨论等形式,互帮互学,共同查找,共同提高,推进委机关建设上新水平。
三是全面提升机关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做到强化素质、率先垂范。制度建设是推进处室、机关建设的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有效途径。要从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入手,全方位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制、AB角制等,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按岗位工作规范、办事"线路图"和时间表做好工作。处长要做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模范,靠制度掌好权、用好人、办好事,推进处室工作全面提速,为基层搞好服务。各处室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制度,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检查发现和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坚决纠正,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是全面深化创建活动和争先创优,做到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围绕深化"基层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奖惩,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切实将"双争一促进"活动的年度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在年终总结自查的基础上,采取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理论考试、群众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考评,分别按处室总数30的比例确定优秀处长和先进处室人选。前三名命名为"标兵处长"和"标兵处室",处长给予记功奖励,在提拔时优先考虑;处室全体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参加全市评选。对后三名处长和处室给予警示,处长及处室人员年终考核原则上均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对连续两年保持后三位的处长,实行末位淘汰制。积极鼓励工作创新,对以处室为单位完成并在市直机关优秀工作成果中获奖的,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五是全面推进机关建设和经贸工作,做到团结和谐、廉洁高效。机关建设必须以中心工作发展为核心,才能取得实效。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机关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要把机关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部署,与业务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促进共同发展。深入开展"双学三创"、"三快一提高"活动,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要大力推进"诚就竞合"政务品牌建设,大力培育紧抓快办的执行文化,运用先进文化和管理方式促进机关工作流程再造,增强机关活力,提高机关绩效,实现由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要立足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在目标落实、职能转变、规范审批、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和效能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经贸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以"双争一促进"活动在动力,不断提高处长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经贸工作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
目前,由于相当一部分的精神残疾患者没有得到很好地治疗和监护,已经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近年来,因对精神病人监管不力导致伤亡的案件逐年上升,他们也渐渐成为一个被忽视、被排挤的群体。本刊发现,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国的精神病医疗资源匮乏。我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精神科护士只有2.1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2.63名,相差80%多。我国儿童、老年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更是严重不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严重缺乏。
其次,病人的巨大负担由家庭承担。在不菲的治疗费用面前,许多家庭放弃了治疗,将病人关在家中。而20%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精神病人突然病发伤害家人、邻里甚至陌生人的报道屡见不鲜。家人为避免病人出去闹事,有的就直接将其锁起来,甚至一锁就是几十年。对此,患者家人应该尽快调整自己,对患者及早重视及早治疗才是尊重生命的唯一办法。
多项文化助老项目被评为上海2012年慈善奖
为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市老年基金会在推动老年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如每年选择优秀的书籍报刊赠送到社区,送到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家里。
每年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推出一本图书,至今已陆续资助出版了《行为决定健康》、《老年人权益保障实用手册》、《灾祸的预防与应急手册》、《申城老人学上网》等书籍,内容涉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法律权益维护、学习上网等方面,非常实用贴心。每年还赠阅《金色年代》、《上海老年报》、《档案春秋》、《上海画报》等报刊,为老年人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年前,市老年基金会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全市146个公园和众多绿地广场每天早晨都成了老年人的世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这些地方参加晨练的队伍有一万多支,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老人在这里唱歌跳舞,打拳练操,但老人们使用的都是些陈旧笨重的音响。
为此,市老年基金会经过筹划,决定创设“金色广场”(公园文化)的公益项目,购买了几千台新型美观的音响设备,赠送给这些老年文体团队。还在市、区绿化局和公园的支持下,举行各类老年歌咏、舞蹈拳操比赛,使公园文化日益有序化起来。
金色广场(公园文化)项目还被评为上海2012年慈善奖,另外同时被评为慈善奖的还有“九九关爱小剧场”和浦东新区分会的“老来客会馆”。
“九九关爱小剧场”项目是由市老年基金会出资,通过专家评审,由九九关爱文化发展中心这一民非组织牵头的助老文化项目。每年到街道乡镇和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演出200场。参加演出的大多是退居幕后的知名演员,他们不计报酬热情地将节目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老年人能有机会与自己喜欢的演员面对面地交流,都非常高兴,激动地拉住演员的手说,“以前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见面,现在可是看到‘真的人’了。”
“老来客会馆”是基金会浦东分会创设的公益项目,采取会员制的形式,老年人来会馆表演文艺节目、举办茶歇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老年朋友玩乐的地方,孩子们有少年宫,而老来客会馆则是“老年宫”。
其实各区县分会也有许多特色项目,比如静安区的“五彩星期”,即每天都为老年人安排不同的娱乐项目。而长宁区的“睦邻点”更是采取国外养老的先进理念,组织互为邻居的独居孤寡老人们定期聚集到某位住房宽敞的老年人家里,由分会适当补贴些茶水费,让老年人有一个互相交流倾诉、慰藉精神的地方。
科技助老、才艺比赛??多方位推进老年文化建设
市老年基金会在文化方面的为老服务好项目可谓层出不穷,为了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从2009年起连续四年启动了“看发展、看上海”、“世博游”、“科技游”等系列申城老年人浦江游活动,很多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蜗居在家,只能借助电视了解社会的发展。通过这一活动,腿脚不便的老人们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坐着轮椅来到了世博会现场,游浦江、看中国馆、参观科技馆,身临其境,难抑激动之情。
《精彩老朋友》是上海唯一的深受老年朋友们喜爱的老年电视专题栏目。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连续六年举办了“快乐人永远是年轻”、“社区老年人才艺大赛”、“全球乐龄华人才艺比赛”、“社区老年文化展示”、“唱上一辈子歌咏比赛”和“与明星同台”等节目。
通过这些老年人的比赛、演出,全家人都来看爷爷奶奶唱歌跳舞,让老年人成为家庭的主角,再度迸发了活力和青春。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老年人也渴望享受现代工具带给生活的便利,于是“科技助老”又成为基金会的一个重点推进的公益方向。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巳建立“数字养老院”,为养老院免费提供IPTV数字电视、宽带上网、全球眼和信息资源包等服务,让养老院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与子女聊天,甚至还可与海外亲友视频交流。
市老年基金会还设立了若干子基金,如亲和源的“亲和善孝”基金,已举办了两届“养老改变生活”的摄影征文比赛,使老年摄影、写好者多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