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阶段课程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应用题;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21-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式教学的初始阶段,而这一阶段教学体系中数学课程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就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而言,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不仅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推理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小学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开展,建议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相应教学的有效性。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答兴趣
就小学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质的养成而言,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的发展特点来讲,还是一个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年龄阶段,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应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之前,可以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对应用计算的乐趣。
比如就“现有四盒铅笔,每盒装有20支,请问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一应用题型来说,虽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乘法题,但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吸引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堂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在引入这道题之前,教师可以先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一个例题的铺垫,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激发小学生们的计算乐趣。引入这道题目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住在几楼啊?这时学生一定会踊跃的进行回答,一楼、二楼,七楼、八楼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其中一个较为简单的楼层继续进行提问:如果小朋友住在四楼,每一楼的楼梯有20个,回到家需要爬多少阶楼梯啊?课程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了,此时再引入相应的课程教学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游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要想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展开有效的应用题教学,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在对这一点进行良好把控的基础上,相应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天性、渴望玩耍与自由的阶段,在对其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对这一性格要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展开相应的应用题教学,在满足学生天性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就“甲乙两筐苹果一共有30个,加入从乙筐中拿出10个给甲筐,两只筐里的苹果就一样多,请问甲乙两筐之前分别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目来说,教师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从班上挑选出三十个学生来扮演苹果的角色,分成两拨,一拨代表甲筐,另外一拨代表乙筐,然后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的进行移动,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一来,不仅能创造出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的空间转移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在利用游戏教学方式展开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点:就是课堂纪律的良好控制,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总是要控制好一个“度”的问题;其次,在开展游戏教学之前,教师应对相应的器材或者是流程进行一个良好的设计,从而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对有效的课堂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游戏式教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应用题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魏金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 姚金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关注重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6:114-115.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分层教学 初中起始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68-02
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是区别于母语、需要一定适应期的语种,其本身并不需要太多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而需要更多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是非常困难的[1]。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初中的起始阶段,是小学与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过渡时期,一旦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困难,之后的学习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理解困难和听说读写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急需进行英语教学策略改进。
一、初中起始阶段的学情特点
初中起始阶段是小学和初中学习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状态、学习基础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
首先,就身心特点而言,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状态的发展,心理状态也在快速发生转变,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观念逐渐增强,对家长和老师的管理开始产生排斥和反抗。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又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初中英语课业任务的加重,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和反感,很多学生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落后,两极分化即从这一阶段开始酝酿。
其次,就学业基础而言,初中教学往往意味着班级规模的增加,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学业基础有明显差异[3],甚至有部分的小学并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导致了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上的衔接不顺利。学生英语水平的层次不齐,使得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难以制定统一的英语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认为,在初中起始阶段,需要制定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互动分层、课程作业分层的分层教学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实施分层,这也是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分层基础是基于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成绩只能代表学生的读写能力,听说能力反映不够。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全面的教学对象分层方法[4]。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发言观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考试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英语学习基础、学习和成长环境等,以此作为分层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层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英语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层次、不同知识板块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业基础差别较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预期效果,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制定出统一的目标,这样只会扼杀掉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抵触情绪和失落感。
3.课堂互动分层
课堂互动内容具体包括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这些都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制定分层教学方式。
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难度问题让高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让低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可以让中层学生回答、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进行挑战和尝试。
课堂练习,是让教师了解当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多地需要学生去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练习。英语课堂练习分成了听说读写四种方式,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自由交流和写作;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想法;针对中层次的学生,应该安排他们多与高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获得更多的联系机会和语言输入,获得层次提升。
4.课程作业分层
课程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同时给教师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果制定统一的课程作业,高能力学习者会轻松完成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能力,低能力学习者则无法自主完成。因此,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W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在作业数量、作业难度、听说读写侧重点上都应该有不同的设置。
三、结语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学生而制定出了针对性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来制定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和课程作业,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确保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保持高层次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保证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学生从小学向初中英语学习的顺利过渡,为初高中有一定难度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后期顺利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任.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53-154.
[2]任. 初中起始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林区教学,2015,03:52-53.
【关键词】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4-04
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也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衔接。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期。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从表面看,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目标和任务,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思考幼小衔接问题。
为了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国学者提出了“入学准备期”的概念。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入学准备期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然而,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语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儿童大量识字、写字,要求一年级儿童识字400个左右,会写字100个左右,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导致许多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工具,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既是个体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个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刚好跨越了学前语言教育和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两个阶段,因此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问题急需解决。而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不同。幼儿园语言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学语文课程则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幼儿园比较注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更加注重儿童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注意各领域整合,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全语言教育活动,并且重视相关环境的创设。教师注意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听、说、表演、游戏、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文学欣赏等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授语文课程,方法不多,重在练习。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采取分科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体教学,每节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些是对刚入小学儿童的极大挑战。
最后,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材料准备不同。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充实语言活动,常运用教学挂图、图书、头饰、故事录音、动画片、剪刀、美术纸等材料,帮助儿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准备简单的材料,每节课最多只用投影和字卡几样教具,儿童几乎没有操作材料的机会。
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在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儿童,而小学教师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儿童提出强制性要求,儿童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总之,对新人小学的儿童来说,与幼儿园迥然不同的语文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说,妥善解决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的终身教育以及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此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有2100万~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8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主要是语文学习困难。笔者认为,目前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衔接任务不明确。据调查,目前承担语言教育幼小衔接主要任务的是幼儿园,小学往往置身事外。缺少小学阶段的配合,幼儿园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重重。
第二,衔接流于形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差异,也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往往以为开展几次与上小学有关的主题谈话活动,或者组织儿童去小学感受一下一年级语文课的氛围,或者是按一年级课堂的样子创设活动室环境,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等,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了。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差异,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很难真正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小学置身事外还容易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因为只能被动迎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许多大班幼儿的
家长会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等知识。迫于家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过于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内容提前到大班来传授,不但采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而且采用一年级的授课方式,每天长时间要求大班幼儿读拼音、识字、写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大班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提前接触了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有许多儿童进入小学后还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三、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许多国家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尤其关注语言教育的衔接。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能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从左向右书写、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等。英国的《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要求儿童入小学前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完成简单的造句,有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因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读和书写文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应该加强早期阅读教育,以提高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认读汉字的热情,而不是认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字。以认读汉字为例。儿童生活的环境是其认读汉字最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儿童多看、多认、多说,使儿童自然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教师要始终注意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既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帮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要提升幼小衔接的效果,还要重视家长的作用,重视家园合作。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儿童目前的语言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实现幼小顺畅衔接等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儿童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计划。以幼儿园教师为例。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建议,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例如,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和孩子玩倾听游戏,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家长精心选择图书,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家长督促孩子说普通话,要求孩子表情大方,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等,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书写习惯养成,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大有帮助。
摘要:依据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可重复性特点,在时专家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反复研讨基础上,制定出“2+1项目”实验背景下从水平1至水平6的教学目标,并对从水平1至水平3足球技术战术教学内容做出了示范性规划。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 16(2007)02-0095-04
“体育、艺术2+1项目”是2004年9月才开始在全国15个实验区进行的一项实验工程。所谓“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项目”),是指“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2+1项目”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尽管强调的是课内外体育教育活动,但体育课内的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是“2+1项目”实验应特别予以关注的问题。要在上好体育课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两项体育类技能的重要性,从课程不同阶段的目标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持续、主动、全面地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发展的主线。同时充分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该项目的实施必将对中小学生今后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体育课选修或自主体育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足球作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之一,在开展实验的许多学校中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学生选择了足球项目。在“2+1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育部虽然提出了宏观的目标,并且制定了评价标准,但是相应的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体系并没有构建出来。因此,构建“2+1项目”实验背景下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以促进中小学足球教学改革,有其现实价值。
1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贯彻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观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以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目标。足球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力、责任感、自律性及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协作等品质,并且极具观赏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既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心的健康发展,又要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1.2正确认识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通过解读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布执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不难发现,小学、中学、大学3个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相互衔接,终身体育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高中阶段强调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大学阶段则强调使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1项目”从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出发,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体育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强调通过合理的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实践,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能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运动,并有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实现终身体育。〕
在终身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运动技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5个领域目标中,运动技能是其中一个领域,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达到增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5个领域目标的关系是辨证统一而不是割裂的。因此,掌握运动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特长,是体育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必须要达到的目标。“2+1项目”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就是强调从提高运动兴趣出发,以发展运动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运动技能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中的作用,系统规划九年义务教学阶段足球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依据。
2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足球教学主要是以足球技术战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活动,同时又要在实践活动中结合知识的传授、体质的增强等,因此体系的构建既要突出实践性,同时也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首先要把教学实践与知识性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利用身体活动体验和理解足球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运用来强化,达到使学生掌握足球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依赖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其次要把教育实践与健身性、文化性相结合,在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既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熏陶。
2.2阶段性与可重复性相结合原则
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足球教学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远、中、近期分段目标,各级目标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每一分段目标都是总目标的分解,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当一级目标实现后,又会向更高一级目标前进。目标方向越清晰,目标任务越可行,目标距离越接近,信念就越坚定,信心就越充足,青少年训练的动力和成就感就越强。
同时,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具有可重复性。运动技能从学习到掌握、从训练到应用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是教学训练的“痕迹效应”得到强化的结果。只有通过大量、有效的重复性练习,才能不断巩固技术与身体、战术与思维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达到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境界。在“2+1”阶段的9年时间里,要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达到掌握足球基本运动技能的目的。
2.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依据的文件,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并且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在目标设置和内容设计方面保持了与课 程标准相一致的特点,便于体育教师在执行具体教学时与课程标准的协调一致。另外,“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要面向全体选项学生,它必须有基本的要求,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使足球教学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目标。
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课程的管理已经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又必须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绝对不应该是完全整齐划一的,要考虑由于地域、学校设施、学生身心状况、足球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地各校可以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3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根据《“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有关足球评价标准和足球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重复性以及足球教学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设计了“2+1项目”实施背景下(含高中)的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在构建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时,根据《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规定和要求,结合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特点设计了阶段目标、技战术日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日标、社会适应目标,既包括水平目标,又有领域目标;既保持与体育课程标准6个水平和5个领域目标的一致性,又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2+1项月”强调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对选择足球项目的学生来讲,就是要最终达到掌握足球运动技能的目标。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就是要保证学生通过若干阶段的课内外足球活动,能够掌握足球技能。所以内容体系在各领域和水平上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纵向看,5个领域的6个水平目标逐级递进相互衔接。其中.足球教学目标以多种多样的足球比赛和足球控球能力发展为主要内容,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把目标逐级递进,体现出培养兴趣――了解规律――掌握技战术――主动参与的发展特点。
技战术能力目标的设计,是根据足球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重复性特点,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将目标连接为接触球――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比赛对技能形成的作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抗性游戏和多种形式的小场地比赛,逐步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身体健康目标是以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为目标,根据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将目标依次衔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目标是以体育对人心理影响的途径和方法为发展主线,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将目标进行衔接,体验――了解――改善――养成;知道调节――学会调控――调控行为――形成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性格品质。
社会适应各层次目标衔接是以人的社会行为形成的过程作为主线进行衔接,从尊重关爱弱者――理解运动(社会)角色――道德和精神逐步提高――形成较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适应性。
4水平1至水平3教学安排示例
该体系的设计为“2+1项目”方案实施与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之间搭建了一个中间层次的平台。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该体系各领域、各水平的内容,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如表2就是根据水平1至水平3技术战术目标的要求设计出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再根据这些内容制订出具体的学期教学进度或单元教学进度。
从表2足球教学安排中可以看出,根据内容体系中3个水平的要求,分别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为进行足球教学活动和指导课外训练提供了依据。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从接触球――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的教学程序。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注意两条主线、三个结合、四项任务。
两条主线是指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比赛、游戏和对足球的控制能力为主线。要把中小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比赛和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提高身体多种部位的控球能力贯穿教学始终。比赛、游戏和多种多样的控制球练习既可以是课的导人手段,也可以是课的基本内容。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掌握足球技能的特点。
三个结合是指把发展学生足球技战术能力与发展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游戏和比赛不是目的,要把足球教学其他领域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微课程模式 概念解析 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
一、微课程模式概念解析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指小课件,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课程难点而设计的,最初主要在多媒体教学建设中运用,是由积件教学的思维发展而来的。微课程教育模式就是小课件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为了细致生动地阐述某个教学点,利用短小精悍的教育视频为手段,老师围绕这个知识点展开课堂内教学和组织课程活动的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的教育内容
1.关于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内容
第一台电脑诞生至今,已横跨两个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使我们从工业时代迈进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引起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更大兴趣和热爱。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文化及发展史串编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2.关于技能操作的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技能操作,它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微课程教育内容中最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操作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利用视频手段教学。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对教师的技能操作教育方式进行搜集整合,利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共享,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关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步阶段,肯定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点,基础知识教育相较其他课程内容更乏味,老师可以采用制作相关的视频、动画或者流程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讲解,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信息技术内容的逻辑和整体安排,培养其系统性学习的习惯。
4.关于生活情景的教育内容
微课程教育模式可以非常便捷将生活情景纳入小学课堂当中,生活情景具有丰富多彩、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而且非常容易用视频、声音、动画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情景也比较多,例如爸爸妈妈在家里会使用手机、工作会使用电脑等情景;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情景,比如电视播放的公益广告、电影院播放的电影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搬到课堂当中,学生会比较熟悉,更有兴趣摸索,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微课程模式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导入阶段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在导入阶段,首先要遵循根据不同教师的风格差异,适时导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老师教学技能优秀,有的老师善于表达、活跃气氛。有的老师上课通常采取“开始上课”的简洁导入法,不仅不能引导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反而无法取得好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风格,结合不同的微课程导入方式,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在适当的时间将有趣的情景导入课堂中。
其次,微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课程导入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但是不能时间太长,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集中度和注意力,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如果导入时间长了,则学生容易沉浸在生活情景中,影响学习效果。
2.课堂讲练阶段的教学原则
课堂讲练阶段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步骤之一,一般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之间。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微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课件,教师既可以从已经做好的资源库中选取相应的章节,又可以按照课堂具体安排自行录制。这种课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既可以由教师进行讲解,又可以直接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学习。其次,要针对性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微课程引入课堂讲练中,教师位置相应改变,由原来坐在教师机前或站在讲台前转变为在台下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课堂讨论阶段的教学原则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意见,建设轻松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这就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地准备教学实施过程,而且要管理学生积极地参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在讨论阶段会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想法。再次,及时反馈,促进教学最优化课堂讨论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反馈―激励”的过程。这种“反馈―激励”机制会促进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吸收。
4.总结阶段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在课堂总结阶段要体现出教师对整节课堂的主导地位,要对主要教学内容给予概括,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在微课程辅助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较多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及时、全面地为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因此评价过程贯穿整个课堂。
微课程教育模式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比传统模式更有效。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概念,其次对微课程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纳,主要包括:关于信息技术文化、技能操作、基础知识、生活情景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最后,本文对微课程教育在导入阶段、课堂讲练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王靖然.中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6).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中,对于各种小学课程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态度上也没有明确的建立,这些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可用价值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可以由很简单的事物来引发,教师在进行阅读培养教学课堂的建设时,可以选择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故事进行阅读训练,再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故事是非常喜爱的,教师在教学课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的故事,也可以利用课外读物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培养教学课程中的乐趣,不仅可以阅读到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针对阅读方式进行专门教学,强调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还要对阅读素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选择,让阅读素材更加贴近教学素材,这样对于教学内容的转换可以直接有效地完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进行针对训练,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的语感发展和语文理解能力都是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安排多元化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对报纸、杂志等读物进行阅读,掌握阅读素材的中心思想并加以记录,这样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教师的引导可以直接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方法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不同的性格差异以及阅读习惯差异进行差异化教?W,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不断加强自身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效率。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关键词:
少有人将这种改变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所以,很多人的欲望就仅仅是梦想而已。职业规划教育因此应运而生。而我国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围绕着升学在转,无暇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规划,以至于到中学生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进入大学、中专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人生规划普遍存在被动性、盲目性、盲从性,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到进入大学才开始,具有滞后性。这些现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职业规划教育应从小学抓起。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人群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高中(中专)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分工。而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小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的开端,将为小学生终身的职业规划奠定底色。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意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关乎整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大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负责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全社会有一个重视个体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并且进一步形成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要认识到当代小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发展、冲突、合作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的早熟性特点比较明显,所以,引导小学生客观、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开启其智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在小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运用,希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微课程更好地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促使小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信息技术微课程可以突破传统的上课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微课程的开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本文就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进行分析。
一、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程的发展提供条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我国的教育领域。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微课程在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具体内涵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与教育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这样可以使教学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是以播放许多短小微视频的形式来开展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学习技术的现代化,学习应用的多样化,学习主题的集中化,学习形式的微型化。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微课程的准备阶段,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只有在课程标准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够围绕课程目标来开展课程教学。第二,微课程设计的中期阶段,在网上搜集与该课时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其他一些图片资料。第三,微课程的后期制作阶段,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筛选,结合课程目标,挑选出与课本主题内容最为符合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可行的教学教案,做好课程课件。第四,微课程评价阶段。在运用微课程给学生上课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上课效果,对该微课程课堂进行评价,总结微课程带来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然后,为以后课程的开展提供一些有效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为以后微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三、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应用
首先,微课程教学开展前的准备阶段应该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解,掌握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结合课程内容的主题以及课程目标来开展课程设计。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在生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甚至学生会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其次,要分解课程的目标,确定微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小目标。微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微课程开展时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解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中自学的内容。在进行微视频选材时,教师一定要直击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重点内容,这样就可以使课程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
再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第一是微课程视频课的教案设计方面,这一方面包含两项内容:教学画面以及教学语言。也就是说通过短小视频将课文内容很好地导入,然后,对短视频所反映的内容以及现象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本知识点。在学生看过微视频之后,教师需要对该视频所反映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仔细讲述课文重点知识。在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还要为本课时引入必要的课堂练习,这样才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第二是微课程开展时一般会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微课程的开展需要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幻灯片来达到微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微课程教学,教师一定要在课程开始前准备与该课程配套的PPT,按照课程的目标来合理安排幻灯片的内容,让幻灯片可以很好地呈现本课程的主题,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目标。
然后是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制作。这个过程指的是将之前微课程准备阶段以及微课程开展阶段进行的相关活动录制下来,然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编辑、剪辑,最后就形成了占时较短的短视频。一般来说,在微课程开展时可以利用单反或者手机进行摄影录像。微视频课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理论讲解以及操作演示阶段。教师将录制的视频进行必要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制作要求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制作完之后可以通过相关方法发送到相应平台。
最后,在微视频课程上完并且录制制作、之后,教师还要对微视频课程进行反思、评价。对微课程的反思与评价主要是依据相关准则,对整个微视频设计与应用过程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并且要做好相关总结,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微视频课程提供相关经验教训。
四、促进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开展的相关建议和方法
第一,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为微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的开展要求完善小学教学资源,完善小学的硬件设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推动微课程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广大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对微课程的运用能力。学校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必要的微课程制作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程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微课程,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三,进行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阶段到设计阶段,到开展阶段,再到制作阶段以及反思评价阶段。进行课程开展前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弄清楚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生活方面的经验后,再和课程的目标相结合,才可以制作出与课程配套的微课程教案。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遵循的相关规则,所以,教师执行时注意细节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的开展一定要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改革要求,一定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运用和开展。提高教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和应用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