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的基础概念

化学的基础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的基础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的基础概念

第1篇

一、以实验为引线,导出化学基本概念

实验的本质就是为概念的正确性带来实据,学生学习化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感知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本来很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与总结,变得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了。

二、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讲解概念

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对概念思维的形成和对要领知识的巩固。有些化学概念很难通过实验来建立,这就得借助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然后再综合分析引出准确的概念。如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对“总称”难以理解,更难理解元素只有种类之分而无个数之分的意义。因此,常有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又恰恰是错误的。如运用比喻:元素比喻为人类,而原子就如一个个的人,问题就简化多了。学生对白人、黑人、黄人……都是人是能认识的,对于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属于人类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对于“人类”只有种类之分而没有个数的意义联系到“元素”概念,而一个个具体的人:白人、黑人、黄人等,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和原子的意义又是相似的。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但增强了,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

三、讲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与对象。

讲清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学生抓住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如在讲解“分子”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强调“化学性质”和“一种”等关键字词,分子的概念才具特色。如将分子概念要领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两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大了。又如,对于“溶液”的概念中关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这里的“物质”并没有指明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更没有指明是“水”等,也就是说“物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气体,其实溶液是广泛的,如“空气”和“各种合金”等也是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溶液,而概念要求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属溶液。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引导到位,以免学生对概念造成误解。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客观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避免教学上的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教师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对于“燃烧”的定义,初中化学教材指出:可燃物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教材后面的章节里有这样一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据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确“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不至于使学生误认为只有在氧气参加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五、运用比较法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可举例进行分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一步。如在讲述“氧化物”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含氧的物质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认识,教师可有意列出之类物质的化学式:O2、P2O5、KMnO4、MnO2、KClO3、Fe3O4、P2O5等,要求学生判断谁是单质,谁是氧化物,谁是化合物,进一步加以区别,加深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六、突出概念的要点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如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溶解度有“四要素”:一是温度一定,二是100克溶剂里,三是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用溶解度定义时才能深入浅出地领会其实际含义。如在讲解初中化学里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更应注意强调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比较区别对待。

七、利用恰当的非文字语言讲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如在讲解初中化学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时,化合反应表示为:A+B=C;分解反应表示为:A=B+C;置换反应表示为: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BC。并且对每个反应类型举例探讨,让学生搞清楚为止。又如在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时,教材里面采用的是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学生对于宏观的物质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对于在溶液里面成为离子的形式不太好接受,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给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以,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晰的东西,变换一下方式会有很好效果。

八、注意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里学到“氧化反应”的概念时,是通过木炭、硫、磷、铁丝、蜡烛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试验,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这一概念。其中有不少学生理解为:“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及时更正学生的误解。而在下册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注意与旧概念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与教材概念同步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同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第2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对有些概念,有时既要从正面来讲,也要从反面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致概念混淆。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化学;概念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常见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是通过大量实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的化学原理、定义和反应规律等内容。常见的有:化学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对实验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理解。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语言过于概括简练,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大。例如,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虽然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概括,但对反应的具体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学习。(2)内容较多,学生的记忆工作繁重,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基本每一节课,都要接触学习新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生很容易因为背诵任务量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上的示范性实验、模具等向学生具体地展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对比教学法。不同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联系。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内容,关联记忆相似知识。例如,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教学,可以把分子、元素、原子进行对比教学。

三、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结合式教学。随着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老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运用多媒体,弥补课堂示范性实验的不足之处。

第4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还要强调同种元素既可组成单质,也可组成混合物;不同种元素既可组成化合物,也可组成混合物。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催化剂的概念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其中的“改变”、“前后”二词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有些催化剂是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学生往往认为催化剂只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可能会改变,只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本概念;体系化;教学研究

经历了小学数学学习以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数学基本概念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这也是继续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一、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探究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概念,而数学概念往往是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理解起来非常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完全可以从数学概念入手,通过展开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全方位的掌握数学概念[1]。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三个村子分别呈三角形的状点分布,问,如想在村子附近建一所小学,应该建在哪里才能让三个村子的学生上学所走的距离相等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发挥想象并且画图去探究,应该设在哪里才是最合适的建校距离。再比如,在谈到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时,可以结合商场甩卖库存积压商品举例。如某商场以每件120元的价格出售两件皮上衣,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亏20%,在这次买卖中商场是盈利还是亏损?通过这种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价值,还增进了对数学的感情。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形象地掌握了各种数学基本概念,而且能够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进行主动性探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有效、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体系化构建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仅仅只是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主要有三大特点:知识的抽象性大、知识的密度增大、知识的独立性大。因此,必须进行体系化构建。而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概念是约定而成的,学生掌握概念的方法只有死记,对此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反,只是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概念,再通过讲解教材上的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种状况在提倡素质教育,且对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是不适宜的。数学基本概念的体系化构建不仅仅是知识的体系化,而且还指思维的体系化、层次化。初中数学主要是思维与技巧的学习,技巧可以通过记忆和多做习题来掌握,思维的锻炼却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渐进式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锻炼需要分阶段进行。思维的发展遵循“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以及“多向思维”的过程,而学习兴趣是贯穿整个思维发展过程的最好的老师。

三、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化构建中应遵循规律

初中数学基本概念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鲜明特点,数学定理、定律、公式是对一般规律的揭示,具有普遍性,我们发现有些数学问题由具体进到抽象更易理解。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用合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立体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主要内容,尽管同学们之前已经有了两年平面几何的学习,但初次接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寻找3D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中逐步形成立体的概念。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便于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初步知识。

1.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思维

抽象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教师怎样把抽象的概念清楚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通过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直观感性材料呈现给学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不但使学生容易理解深奥的概念,而且能与生活衔接起来,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的学问。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应用思维的多向性,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第6篇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7篇

【关键词】基础概念 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 设计

一、问题的缘起

在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因为概念问题而出现各种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关于概念在解题时产生的影响的调查问卷,抽取了高三100位同学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表格一

经常有 有时有 很少有 没有

1.解题时是否有不知道该题考查什么知识点的现象 21% 56% 19% 4%

2.解题时是否有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的现象 18% 52% 24% 6%

3.解题时是否有概念记不全或片面理解导致错误的现象 10% 46% 35% 9%

4.解题时是否有知道该题所涉及概念,却不会运用的现象 25% 58% 15% 2%

5.解题时是否有因为题目设计和背景的变化,导致在知道概念的情况下无法解题的现象 23% 57% 20% 0%

6.解难题或综合题时是否有因为概念多而产生思维混乱的现象 26% 57% 17% 0%

教师没有抓住数学概念的核心进行教学,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解题操练,导致教与学都缺乏必要的根基。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数学,完成了无数次解题训练,但他们的数学基础仍非常薄弱。低效的教与学是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思路上都是以专业课为主导,文化课为辅。繁重的专业课任务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数学科目上课时不足和基础薄弱。而当高三专业考证任务基本结束后,学生和学校领导开始将目标瞄准高考,而留给我们复习时间只有7、8个月。

时间上的局促使很多教师弱化概念教学,用训练来取代概念。实际上,弱化概念的教学是应试教育下典型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致使学生中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 其一是认为概念的学习单调乏味, 不去重视它, 不求甚解, 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 其二是对基本概念只是死记硬背, 没有透彻理解, 只是机械、零碎的认识.结果导致学生在没能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无法形成能力的情况下匆忙去解题, 使得学生只会模仿老师解决某些典型的题和掌握某类特定的解法,一旦遇到新的背景、新的题目就束手无策, 进一步导致教师和学生为了提高成绩陷入无底的题海之中。

三、问题解决策略的提出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同时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使得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概念掌握的好坏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笔者认为在高职数学复习中,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认识到学好数学概念的重要意义,同时帮助学生也树立相同的思想;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出发来设计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再次教师在能够正确把握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学中对于章节性概念要注重系统化整合,对于不同章节的相关概念要加强横向的联系渗透,并进行外延和深化;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巩固概念及强化它的应用。

从近几年高职考数学命题趋势来讲,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基本概念掌握的一种考察,而对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考察上的要求有所降低。面对这样的考试现状,笔者认为,即便复习时间较短,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坚持强化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在高职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不一定是水中捞月。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下文将介绍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四、问题解决方法的具体实施

(一)概念引入的直观化

从具体到抽象,是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职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水平一般不高,其思维能力仍以直观感性为主。因此,我们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应从直观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失为我们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案例一:例如在引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我和自己在地面的影子所成的角,让他们发现竖直站立的人无论怎么走动总是和影子相交并垂直。然后我又让学生随意在地面上摆放几根木棍,并让学生将这些木棍平移至我脚下,同时观察木棍与我所成的角度,当他们发现木棍也与我垂直时,我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我竖直站立,地面上所有的直线都与我垂直啊?经过这样直观的展示,我顺势给出了线面垂直的定义。接着,我问大家:如果我们按定义的要求去证明线面垂直可行吗?学生肯定会想:要说明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是不可能的。在矛盾下我过渡到了判定定理。这时我又拿出一个三角形纸片,问学生我要怎样折才会让三角形被折底边的两段紧贴桌面,同时又使折痕垂直于桌面呢?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并会主动的去尝试与探索,我的这节课也就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在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开门见山”式的引入虽然省时省力,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只等着老师讲.而针对不同的公式与定理,采用多样化的引入,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创设情境的引入方法对于概念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

(二)概念内在联系的系统化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数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教师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

案例二:在直线方程的学习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在复习一开始给出复习表格

表格二

方程

类型 表达式 适用条件

一般式 三点坐标已知,主要起统一形式的作用

点斜式 (前提条件:存在)

斜截式 (前提条件:存在)

两点式 (前提条件:)

截距式

教师讲的时候往往就五种直线方程强调公式如何记忆和适用的范围,然后一一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一来,貌似面面俱到,但无形中却一下子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解题时生搬硬套,只追求外显的内容,却不知道形成直线方程的实质和内涵。

笔者在讲解时并不急于罗列五个方程,而是先提出问题: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条件?由学生自行去讨论问题。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在图形上如果能确定两点或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我们就可以画出直线。那么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代数上我们也只要知道两个条件的数据就可以写出直线方程。在此基础上再讲述,其实不同方程中的量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而不变的是要确定直线始终需要两个条件。这样就让学生在解题时减少了记忆的负担,始终围绕两个条件去解决问题。

案例三:解斜三角形为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会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内角和、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点,然后针对解四类三角形分别适用那个定理进行反复操练。复习过程对两个定理的证明只字不提。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在碰到题目稍有变化时,马上怯阵。笔者在讲解这一章时,还是从定理形成的原因入手进行教学。

笔者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确定需要几个条件?学生答:三条边的边长和三个角的角度。师生继续探讨: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很多条件都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其实我们知道其中一部分条件就可以其它量。譬如说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当两角已知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角就可以计算了。又譬如当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边和一个夹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说明当我们知道两边和一夹角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也就确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它的边长在上述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是可求的,笔者就顺势引出余弦定理。同理,在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已知的情况下,剩下一个角的对边也可以求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正弦定理。这时候学生求知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时我会适时的给出两个定理,并且由师生一起推导证明。

反思:在基础概念比较多的章节中,应该更多的去启发引导学生以对知识本源性的主动探索替代教师机械性告知,帮助学生了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的核心内涵,避免了强行记忆的负担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知识遗忘。

(三)概念的外延和深化

高中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如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等.像这样的概念,本身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难度,因此一直也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在复习中非常重视这些概念的强化和与各章节的横向联系。

案例四:03年高职考中要求学生函数的定义域。很多学生做到就认为完事了。其实不然,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定义域指向的是自变量的范围,该题就反映出了学生对定义域这一概念相当模糊。又例如解对数不等式,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换同底,然后利用单调性,但往往会忘记考虑真数需大于零这一环节。上述两个例子说明,学生在解简单纯粹的定义域问题时思路相对清楚,但在解复合函数定义域或对数不等式这些与定义域有联系的问题时,概念不扎实会导致解题错误。所以我在讲完所有函数后必定会再上一节关于定义域的专题课,强调讨论任何函数之前必定优先考虑定义域,否则所作的一切将是无用功。

案例五:我们在讲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利用单调性和看定义域的限制来求极值。而到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中一下子感觉到题型太多,手忙脚乱。例如:

(1);

(2);

(3)

上述三题都是复合函数求极值问题。对于这些题目学生往往感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第一小题是指数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复合函数,我们只要设,则,第二小题是三角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复合函数,同理可设,则,这样它就化归为了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利用单调性求函数极值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第三题设,则,转化为了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是学生练习比较多,也比较熟练的题型。其实,目前我们所学的函数,都可以通过换元的方法,化归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不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通过概念间互相渗透,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概念间的灵活变通,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磨刀不误坎材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概念。

五、强化概念教学的实际成效

笔者从2010学年上半学期开始在高三复习课中采用强化概念的教学,通过实践,欣喜的看到了一些变化:

(一)解题过程中的改变

通过对学生强化概念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在审题后开始考虑该题涉及什么知识点,该知识点又包含哪些概念;然后根据相关的概念去寻找解题思路和突破点。在形成这样的解题习惯后,学生无论在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对于类似的题目也能做到触类旁通。对于概念的重视逐渐使学生改变了以往在解题时的思维混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成绩的提高让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也激发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同时学生开始喜欢上概念性的课了,大家从枯燥的概念学习慢慢转变为有滋有味的品味概念了。

(二)成绩上的实效

笔者带了11、12两届,四个班级的高三教学任务,接手时平均分均在60分以下。面对这样的成绩,笔者在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重视强化概念。尽管第一学期并没有马上见效,但笔者坚持做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1年的高职考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两个班的平均分都接近了70分!在2012年的高职考中更是有两位同学考进了本科院校,他们的分数分别为116分和113分。下面就是11,12届旅游专业四个班的学生在2011、2012年高职考中取得的数学成绩:

表格三

高三上半

学期期末 高三下半

学期期中 高职考

服导高三(1) 42.3 67.2 76.8

服导高三(2) 40 66.5 78.3

酒店高三(1) 38 59 77.2

酒店高三(2) 36 62 78.1

六、总结

实践证明了笔者选择的复习方式是有效的,但在前行的同时也在思索: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成绩在复习中虽然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程度有所不同。本来就处于上游的学生由于基础更扎实成绩提升较多,而原来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进步不明显。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分析,笔者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局限性,或者是笔者对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操作上还有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要继续去摸索,继续去完善,尤其针对成绩比较靠后的同学要做更细致的研究。要让每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崔允,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4~8.

[2]张玉琴.新课程标准下中职数学教学的变化[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

[3]吴杰.新课程下函数概念及其教学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5-31.

第8篇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来,初三化学学科在期末考和泉州市质检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考试热点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2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