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音乐教学 质量提高策略

近年来,在与农村初中学校音乐教师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了解到一些关于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农村初中的音乐教育质量,让我感到忧虑,经再三考虑,决定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课题研究。于是我联系了一位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加盟,计划用一年的课余时间对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农村初中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多维度调查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情况

我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

一是我联系了一位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加盟做这个课题,自己向学校申请到这所农村中学支教一年,每周到这所学校两天,参加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亲自上课和指导学生的音乐活动,深入了解教师的精神状态、职业心态、教研和备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对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情况;

二是我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对我校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初中三年期间音乐课的开设情况,发出350份问卷调查表,并全部回收,按学校分组分类统计,由此了解石狮所有初中学校近三年音乐课的开设情况。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本省其他地县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我是这样做的,外出培训时有意识地向一起参加培训的老师了解,向当年一起读大学的同学了解,回到老家的时候了解老家的几所农村初中校的音乐教学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情况以后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初中比较薄弱的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实际问题:

问题1:学校管理者和音乐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问题。按课程设置要求,初中各年级都必须开设音乐课,由于学校管理者和音乐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及音乐学科是非中考科目等原因,各初中校初三年级普遍不开设音乐课,而且初一、初二年级的音乐课常常用于其他学科的迎考复习和考试,导致音乐课程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师生都认为比较无关紧要的课程。

问题2:音乐教师以上其他学科的课为主,上音乐课为辅。有的学校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班级数不多,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两个年级的音乐课节数不足一个音乐教师的周课时数。因此,音乐教师还得兼任其他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是兼任的科目是要中考的,而音乐是不要中考的学科,所以音乐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中考科目上,音乐课则成了音乐教师的次要课,久而久之,音乐教师的工作重心、专业重心发生转移。

问题3:音乐教师的一些应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在评优评先、职称聘任等方面,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会吃点亏。有的农村初中校的音乐教师已评中学一级教师多年,工作很努力,但每年聘一级教师都因量化积分偏低而聘不上,主要原因是教音乐的,不是中考主要科目教师。据一位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说,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她们的教学积极性。

问题4:音乐教师的业务进修提高培训和校本教研均较缺乏。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至今尚未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由于校内只有一位音乐老师,不具备本校音乐学科教研条件,由县市区组织的音乐学科的校际、片际教研活动较少,因此,音乐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缺少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取决于音乐教师的学习自觉性和个人的研究能力,很难有基本保证。

问题5:我还了解到,农村初中薄弱校没有音乐专用教室和音乐器材室,音乐教学器材缺乏,音乐老师在很多音乐课上无法完整展示。

二、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策略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农村初中薄弱校的音乐教育质量,改变这种现状,主要策略有:

策略之一:各县市区教育局和督导室对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加强督导监管,这方面的要求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各校领导干部要了解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配备基本的音乐教学器材,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第二层次,要开展最基本的几项音乐教育课外活动,比如班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赛、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和元旦迎新晚会活动等,成为规定,常态化。

策略之二:每个农村初中学校音乐老师数量不多,有的规模小的学校只有一个音乐老师,所以各进修学校可搭建更多的校际、片际教研平台,经常性、针对性地举行音乐教育研讨活动,推动和促进农村初中薄弱校的音乐教育。

策略之三:承担农村初中薄弱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克服薄弱校的实际困难,搞好音乐教育本职工作,不要过于强调外部条件,而是要把提高音乐教育的重心放在优化备课,以课堂为主阵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优化备课,提高农村初中薄弱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我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支教过程中深入课堂听课及参加备课组活动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优化备课的几点看法:

首先,优化备课,备课时想想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备课要备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层次能力;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备课时要备教学反思。

其次,课堂是音乐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

音乐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新课程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避免“满堂灌”,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所以,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教学设计上抓细节,使教学设计有创新就更重要。对一堂课而言,好的教学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入深思的状态。

多媒体与音乐课堂教学要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的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同时可以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

音乐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理念。音乐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将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与肯定,哪怕是一句再简单再普通的评价,也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音乐课堂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说到德育教育,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是班主任的事,其实不然,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歌唱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歌唱一直是音乐审美教育中最普及、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教学形式,在歌唱教学中,让学生“想唱就唱”;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唯一称得上“无孔不入”的艺术,音乐无处不在,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音乐,鼓励学生课外多唱歌自主学习音乐。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音乐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28-2

高中的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而优秀的精神品格,从而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主要途径。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高中音乐课只是一门辅助的课程,是为学生在学习主干课程之余调节情绪的。音乐课堂上只要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在音乐课上放放音乐或由学生展示通俗歌喉,仅此而已。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当前的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统一规划,使其遵循统一的开发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增强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共享性。本文认为可以从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整合,有效开发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资源。

一、积极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以资源为支撑,要想高中音乐教学出彩,必须要对现有的潜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可以说,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是高中音乐教学得以深入的保证。实际上,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教学的资源不仅仅限于教材,更加广阔的资源就在我们生活中。

(一)整合媒体教育资源

媒体教育资源主要指在社会中各种媒体里能够传播的资源。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书刊、报纸、音响、音像等。阅读可以使人告别心灵的孤独,体味一种独特的快乐。现代传媒业的发达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幸事,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电视,可以介绍一些好的节目,观看后在课堂上讨论。比如一些经典节目《每日一歌》、《每周一曲》、《星光舞台》等中的歌曲;或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等等。教师在选择这些资源之时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相比较初中生,高中生已逐渐形成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等方面。因此,媒体教育资源只有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时才有价值。教学中,教师在不伤害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分析、欣赏相关音乐资源,使学生逐步认识、体验音乐作品的美、丑,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少年宫的教师等)、杜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杜区文化艺术场馆、农村民俗活动等。比如在淮安市耳闻乐见的农村婚礼的吹打音乐、老年秧歌舞音乐等都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也是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与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博物馆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教师通过紧密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音乐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整合高中学生资源

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便是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教学的主体之一,也是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生理、心理的发展正趋于成熟完善,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强,悄感丰富,还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愿望,如果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整合,其学生的热情必然高涨,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以作品《梁祝》为例,整合利用学生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个别学生促进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整合交流。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能拉小提琴。经过两周的准备,她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奏了爱情主题、副部主题,这个效果比听世界一流乐队的演奏好。因为现场的演奏与学生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亲近、亲切感,演奏学生的表情、身体语言、情感投入都使同学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次,在激发、整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展开研究型的学习,如一个小组着重对梁祝的传说及社会意义的研究,另一个小组研究本题材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越剧,还有一个小组研究作曲家、创作背景等,有些小组负责场景的布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采访本地剧团,还有更多的学生上网。实践证明,采取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掌握学习方法。

二、相互学习,整合师资队伍

要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水平,关键还是在于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多方面的途径,对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引导建立教师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都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针对单位教师的一些做法。想要提高整个学校乃至地区的音乐教学水平,必须要引导教师互相学习,整合音乐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为年轻教师提供机会,可以经常地听课、访问,学习老教育家、老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习班、研讨会的形式,交流心得,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努力读书,大胆实践,虚心学习,注意总结。在演唱、演奏能力上,教师要坚持练习,稳定地增强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反思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事间的经验交流对于促进教师的反思是十分有益的,同事之间还可相互交换问题,引发彼此的思考,从而促成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三、互动开放,整合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诚然,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基本知识。其中,学生对音符的认知、乐器的操作等不能自发产生,只有依靠灌输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灌输是必须和必要的。灌输并不能成为音乐教学的唯一方式。高中生的音乐认知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其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其音乐感知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此,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应该将高中音乐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进行社会实践

即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淮安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调查》这一课题,学生们“从长辈处口传心授、拜访邻居、社区老人”等这类活动中可以了解到柳琴戏、江苏梆子戏、柳子戏、泗州戏和淮海戏、清淮小曲、海州牌子曲等,一方面增长了音乐知识,扩展了课程资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二)文献资料研究

如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课题《中外弦乐器的初步比较与研究》,学生们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资料。如到图书馆查资料,购买磁带、CD或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些活动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的探究方式,也是一种较为简捷的探究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得课程资源得到扩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堂探讨研究

学生们将自己对于音乐知识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解说、介绍,甚至辩论,其特点是互动的,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可以是以个人方式提出观点,也可以是以几个人的合作方式、小组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哈睿.面向课堂教学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第3篇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鉴赏能力的意义

(1)音乐鉴赏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我们都知道,安静轻柔的音乐能够使人精神放松,身心舒适愉悦;激扬高亢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好的音乐是我们心灵的鸡汤,它会感动我们,催人泪下,它能激励我们,发人深省,它可抚慰我们,宁静致远。因此,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具备高雅的生活情操。音乐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激励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例如,乐曲《春江花月夜》《田园交响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心灵的宁静,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歌曲《龙的传人》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情怀,学生通过欣赏并学唱《龙的传人》,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贝多芬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能够从他身残志坚、执着追求的精神得到启发,学习他的高尚品质,把自己历练成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有志青年。

(2)音乐鉴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高素质。音乐鉴赏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熟识大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增进对音乐发展史的了解,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音乐鉴赏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呈现出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这有助于学生发展想象力,活跃思想,启迪智慧,增强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索掌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思想内涵等问题,因此,能够进一步加强历史、政治、文学等学科的素养,促使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青年。

二、培养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措施

(1)教师向学生讲解基本的音乐知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应建立在音乐基础知识之上,不懂音乐基础知识,就难以对音乐作品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赏析。因此,学生应该学习掌握节奏、旋律、调式、和声、演唱形式、音乐发展史、乐器分类、乐器音色特点等基础知识,在欣赏音乐时,只有结合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学生才能更好地对音乐作品做出鉴赏,而不会由于对基础知识一窍不通而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师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逐步引导,不能一蹴而就。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心无杂念,认真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内容、主题、情感,感受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然后让学生整理思绪,各抒己见,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表达出对音乐作品含义、思想、情绪的理解。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作品的纯音乐,让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通过对纯音乐的节奏、韵律、和声、情绪等进行分析,深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精髓所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3)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上的音乐教学,还应为学生多介绍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学习了“乡音乡情”之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松花江上》等与“乡音乡情”思想情感相似的作品,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情感的理解,从而从中获取积极因素,强化音乐素质和人格修养。

(4)教师应鼓励学生搜集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并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教师不应该一味地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及其相关资料,而是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搜索网络、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达在书面上。为了使更多的人看到学生的调查成果,教师还可以举办交流会、展示会等活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向大家讲述自己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然后组织大家对作品进行鉴赏领会。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交流心得,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深化对“音乐鉴赏”本质含义的理解。

第4篇

一、教研理念设计——寻找

教师和教研员共同的愿景

由于音乐学科长期以来属于小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处于配角地位,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业务的提升发展较慢;也由于学校教研长期注重文化课程,较多的音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于反复、机械的劳动,业务提升对教师个人来说就犹如瞎子过河——摸索着前进,自然也就阻碍了音乐教师的业务成长。因此,对音乐教研的理念进行设计,寻找教师和教研员共同的愿景,就成了我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教学业务提升不能成为教研员和个别教师的任务,而应成为全体音乐教师的意识和动力,教研员引好路、搭好台,画龙点睛即可。

1.建立学习共同体协作组。我根据地域特点、学情相近、可操作性强的要求,建立了中小学学习共同体协作组共14个,每组10至20人左右。随着教研活动和学习需求,调整为高中1个组,初中2个组,小学7个组。为保证教研质量,协作组组长和副组长由区备课中心组成员或是区骨干、名优教师担任,每组均有学科带头人。各组按学期制定教研计划、学习方案,活动有记录、有反思,期末做好协作组活动质量的评价。

2.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各协作组组长和副组长都要重点参加区级及以上的教研学习活动,以利于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每次外出培训学习归来,组长们都要给组内教师传达或作专题讲座,以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及时提高,让全体教师的学习氛围变得浓郁。同时,根据每位教师的成长需要,给予不同的外出学习和交流等机会。当教研员深入基层了解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惑时,及时梳理归纳,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主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和培训,让每一位教师不成为教研活动的边缘人物,都能从需求出发积极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教研行为设计——提供

教师发展清晰的路径

“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专业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①

1.设计成长目标。关于教师个人业绩,除了教研室两年一届基本功、三年一届教坛新秀评比及两年一届骨干与名教师评比、每学年论文评比等活动外,我还积极给年轻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每学期多次举行不满三年教龄的新教师汇报展示课,从教不满五年的新教师教学业务比赛,原创教案评比,送高雅艺术专场演出(基本功提升展示),送教等活动。每一位教师都可根据个人情况向着目标前进,学期末,在我的博客中登记一学期来取得的成绩,教师们你追我赶,做标杆,追标杆,积极地投入工作。

2.竖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学习、提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如果大家只关注个人评价,那将会导致教师只注重个人名利得失。教研员也好,教师也好,不能为获奖而沾沾自喜,而是要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于整个区域的学生。教研员要不断给教育行政部门建议,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这既是教师展示成果、也是相互学习的机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成长。这样一来,教师体现了个人价值,突显出在学校的作用不可代替,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工作热情,一个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使区内各校更加注重艺术熏陶,音乐教师的发展道路也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三、教研氛围设计——构建

理想的艺术教育环境

艺术教育课改十年来,可谓在一片重视声中艰难地前行着。文化课分数在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熏染下显得那么刺眼,学生学业繁重,家长注重眼前利益,音乐课常态教学质量较难保证。那如何构建理想的音乐教育环境呢?

1.深入研究常态课质量。为了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要着力关注教师上好常态课,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掌握和欣赏、鉴赏能力,演唱、演奏及视唱视奏实际应用能力,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督促学校、教师重视音乐课,特别是音乐常态课教学的开足、开好。同时,对演唱演奏录像视频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做好对音乐教学的质量分析以及客观的评价,便于各校教师改进提高。

教学要质量,根源还在于备课。心中有课,教学过程就是享受。提倡教师不仅要用心备好每一节课,而且要备原创的课。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课,才知取舍。这样,在真抓真干的环境中,教师们逐渐养成了备课在心,无需形式的良好工作状态。当然,为此我们也多次邀请特级教师、指挥家,以及柯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法专家近距离授课,还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与指导,以及参加全国、省市优质课观摩等活动。这些都对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深入研究“三基”作用。区域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基”工作的落实,即:音乐专职教师、音乐专用教室配备到位、培养教师具备对音乐课堂改革的胜任力。从2008年开始,我们组织落实对专、兼职音乐教师的弹、唱、跳、音乐相关知识等进行过关考核,实行专、兼职教师持证上岗,保证上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地解决了初、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困难。

在对音乐专用教室配备示范学校的评比中,则不是以单一的专用教室来衡量,而是根据学生人数应配备教室数达标、音乐器材达标、管理达标等多维角度考核。通过初评、复评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各校音乐教室的建设,并使音乐专用教室落实工作成了各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亮点。

培养教师对音乐课堂改革具备胜任力是一件教研员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这不是某种模式、不是口号,而是教研员既要扮演好集思想、谋略、交流沟通等角色的领导者,又要做好后勤、研究、实践、指导、传播等角色的实践者,激发教师们终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专注教学研究。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革之目的。

实践说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绿色通道的开辟”是解决新老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良好教学教研氛围,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注 释:

第5篇

【摘  要】 本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各种智能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化学教学的新理念。同时,文章结合作者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重点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矛盾  多元智能  教学策略  自主性  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因此,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理念 从智能结构看,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那么,化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哪些智能呢? (一)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 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核外电子、离子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与还原、酯化与水解、质量守恒定律;萃取、分液、鉴别、量筒、烧杯、酒精灯、催化剂等等。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1.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2.熟练掌握;3.准确、恰当的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以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符号、概念和原理呢?这就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例如:初三化学关于“化学式”的教学,就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和化合价知识的基础上,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水分子H2O入手,在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之后,进行引导:为什么水分子不是H3O 或HO,而是H2O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与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有关。再问:H2O中H、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几价?暗示学生关注化学式的书写与元素的化合价有关,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可以多写几个学生熟悉的化学式如:CO2、NaCl、MnO2等进行逐个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必为零。然后按照这一结论,让学生写几个化学式,其中穿插书写正误的判断,这一段学生活动结束以后,再提出令学生深思的问题:一个化学式能表示什么意义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辨析,每组将他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都记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发言、讨论,师生一起对每组的结论进行逐一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补充,充分挖掘化学式所能表达的六种涵义。至此,关于化学式概念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学生是否真正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①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②实验测得某种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占70%,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③多少克KMnO4与12.25克KCl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等等。通过上述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明确了化学式符号所表示的丰富的化学意义,又能够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定量计算,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计算的策略,同时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化学学科中的空间智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智能的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的内容,还包括在化学实验中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这一潜能的论述中,突出的是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想象。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教学,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以后,许多学生就会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想象为一个平面正方形。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于甲烷分子空间构型的正确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查找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角和键能等参数,经过计算和想象,从而得出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正确结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立体几何的知识绘出甲烷的分子形状,或者利用计算机软件,动画模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那就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依据这一结论,学生就不难理解像甲苯分子中最多可能共平面的原子个数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了。同样的道理,在有关化学实验问题的考试中,学生在不可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就要凭借平时学习中自己对实验方面智能的积累,进行想象和推理。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项智能是学生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当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智能。需要说明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并不只是简单的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真正做到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 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我们知道,学习者对研究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在我们现实的教学实际中,许多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因此,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励设疑、引发想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引导激发学生多做实验,开放实验室,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等等,使学生多实验、多体验、多观察。即使是在晶体结构的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先充分观察,再设问,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达成共识,获得知识。 (五)化学学科中的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是模仿教师,也可以是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化学概念、符号、术语、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实验操作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等。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也是为了形成习惯性的、规范的动作。总之,模仿是为了深刻的理解。 (六)化学学科中的音乐/节奏智能 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着火燃烧的现象。这个实验,之所以让做过这一实验的人都难以忘怀,其原因就在于它给实验者以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其中就有声音、节奏的贡献。其实,化学教学中不乏体现节奏的例证: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周期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聚合物中结构单元重复出现的现象、晶体结构中最小结构单元(晶胞)的重显、化学实验中的声、光、电(能量)现象、仪器组装的顺序、取用药品的先后、滴加试剂的顺序以及课堂上老师、同学说话的语气和节奏,等等。这一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于能够将化学的知识和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感受,以音乐、诗歌、谜语、歇后语、身体游戏等等方式表达出来。 (七)化学学科中的人际关系智能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化学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评判者,时而是引导者。 (八)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或者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励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等;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我们在上面逐个分析了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指出了每一种智能的核心能力。在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八种智能时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理念方面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至少有八种智能可以得到开发,而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以便于教师充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在八种智能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不再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这一维度去衡量学生;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了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而教。

二、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策略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结合目前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我们以为,应该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设疑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设疑之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疑时机的把握和所提问题的质量。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那么,在什么时候设疑,针对什么设疑?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但也有一般遵循的原则: 1.依据设疑的内容来看,有:   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   针对知识间的联系设疑 2.依据设疑的手段来看,有:   化学实验设疑   热点话题设疑   社会、生活问题设疑   知识应用型设疑 3.依据问题的提出者看,有:   学生设疑   教师设疑 4.依据设疑的时机来看,有: 在上课开始时设疑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设疑   在下课时设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疑的归纳,往往在实际教学中穿插着交替使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体会到。 例如,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取有毒气体的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制气装置,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请问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制气装置? (2)选择气体制备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室使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不能用上述装置?为什么? (4)制氯气时应该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如何依次加入药品? (5)你认为应该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集满了? (6)怎样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7)多余的氯气应该怎样处理?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 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全面的素材; 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化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设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以为,以下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就是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实验,同时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实验课题,继续探索,直至得出科学的答案或解释。例如,在实验室做“乙醛性质的实验”时,有一位学生根据氧化性强弱的推理,做了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以下就是他的思维发展过程的报告: 根据学习我们知道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根据醛基的特点,可有两种断键方式: Br2水在研究原来许多不饱和的物质时,经常充当“加成剂”,而溴水又是一个较强的氧化剂,所以,我想验证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体现了醛基的以上两条中哪条性质。 我第一次把溴水加入乙醛中,振荡后褪色。由于受以前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影响,我开始以为是碳氧双键发生了加成,但也没有什么具体证据。 第二次我再把Br2水滴入乙醛中,想证明乙醛生成了CH3COOH ,乙酸有一定酸性,我想用石蕊证明其有一定酸性,后用PH试纸,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后来我想,原因可能是乙酸酸性本身就很弱,再由于产物浓度较低,所以,很难验出PH值的变化。我的实验陷入了困境。 这时,我想到了硝酸银溶液。猜想:如果为加成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基本无溴离子,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溴化银的量应较少。如果发生了氧化反应,则会发生反应CH3CHO + Br2 + H2O === CH3COOH +2HBr就会有溴化氢生成,滴入硝酸银溶液,则会生成大量黄色沉淀。于是,我往有乙醛和溴水反应的试管中滴入了硝酸银溶液,又取了另一试管装有反应所用的溴水做对比实验。结果装有乙醛与溴水的试管所产生沉淀量明显多于单纯装有溴水试管的沉淀量。 由此得出结论:乙醛与溴水反应发生了氧化而不是发生了加成反应。但是,氧化的机理是什么?还需要查资料或问老师来弄明白了。 很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唤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实验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化学实验能力构成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迈上这一台阶并非十分困难。实验设计的题目有时是教师有意的安排,有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例如,对于Na2O2的性质教学,师生先从O2的实用性角度引入,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O2?学生会有许多种方案,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和个性——共性:物理方法;个性:Na2O2与H2O的反应可作为获得O2的来源,提出“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 探索: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如下表: 再探索:教师提出新问题——预测漂白性物质为何物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活动:学生先做理性分析,再设计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教师会发现他们很多思维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分析说,“对于化合物的研究,除了关注其氧化还原性,还应该注意到其物质分类角度的性质,这一漂白性物质是否就是它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结果呢?如果是,则产物是H2O2,H2O2是具有漂白性的,符合上述现象。”在实验设计中,教师会更惊讶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严谨性和独创性。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设计: 反思:整个实验设计的过程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的。所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更感性化一些,而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之理性化。这一过程不但能够理清脉络,而且使学生将来能够举一反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发现问题,使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一过程,并非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具体的,而是一个个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教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注重“通过一个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