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需求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 双主体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联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陕西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陕西经济发展—基于高职院校“双主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Z03。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和信息管理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陕西省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进入中等发达省份,并同时也已明确把物流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为此,我们对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企业参观、访谈、发放问卷及通过招聘网、杂志等途径,获取有关数据和资料。调查内容涉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结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学历要求及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等。
本次调研共向20家企业发放问卷共180份,回收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有效率为82.2%。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1.陕西物流人才总体需求分析
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航空、公路运输发达。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批复,在西咸一体的趋势下,沣渭、泾渭新区的相继挂牌成立,西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并加紧建设,在此契机下必定会带来物流人才需求的扩大。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大型连锁超市、快递业的兴起,陕西以煤炭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等专业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物流交易平台。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如中储、中集、中外运等在陕西都有设点,国际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讯通集团也逐渐进驻陕西,为我省物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
2. 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2]。通过对西安人才网随机抽查的500名物流人才招聘信息的结果分析,高级物流人才需求占总招聘人员的18%,中层物流人才需求占15%,初级物流人才占到总需求人数的67%,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主体[3]。同时,对物流行业中最紧缺的人才的看法中,分别有29%和23%的受访者选择国际物流和物流营销人才,有18%的受访者选择物流系统设计,表明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专而精的要求。同时还了解到,动手能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最受企业欢迎。
3.物流人才学历层次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有125个,需要大专学历的岗位有300个,占到60%,其他学历要求的有75个。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4.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
问卷显示,层次越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越高。如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无一例外地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的要求其有较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财务知识及行业背景;而对初级物流人才的选用,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如企业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最高,达到29%;对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分别为22%、21%和20%;计算机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必须具备的知识,比重合计为61%。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企业除了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外,还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出了较具体的要求,如对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礼仪谈吐及团队精神十分关注。
5.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
调查统计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非常看重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企业中有资格证书的员工,可以在薪酬上有所体现。63%的受访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对学生就业有帮助,企业在选人时作为参考。还有 15%的受访者“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有23%的企业人员“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如货代企业,报关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也鼓励员工和学生考取这类资格证书,表明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大多还是认同的。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离企业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偏差,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几点对策。
1.继续完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4]。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2.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1)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和精品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如图所示。按照现行就业岗位特征及就业需求,确定《国际货运》和《物流信息技术》2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5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技能实训》、《报关与报检实务》等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编写配套实训教材。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建立一整套满足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大纲、讲义、实验实训、试题库等。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学院将结合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4.打造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5.改革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工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陕西物流行业的需要,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特点,将素质教育内化,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形成性现代考试制度。在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上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闭卷、开卷、半开卷、论文、课题设计、实践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力求灵活多样。以使考试达到预期目的,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http:///.
[2]张媛媛.基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
[3]西安人才网.http:///company/danwei.jsp.
【 关键词 】 物联网;物联网岗位结构;物联网岗位技能
1 引言
物联网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均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已经形成了系列产业链,产生了大规模的创业效益。
2 物联网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三层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其三,该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可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 物联网发展现状
3.1 国际发展状况
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欧盟 2009 年 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
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较早,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江苏无锡建立有“感知中国”物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8月7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2009 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总理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 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2010年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已被工信部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之前我国将规划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随着感知中国战略的启动及逐步展开,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2009年11月,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从目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来看,物联网领域主要环节,如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均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无锡、深圳、成都等地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已初步展开。“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将“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世博门票、货物通关等领域得到应用。
4 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4.1 物联网人才需求概况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物联网人才的缺乏是当前的人才需求的主要现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截止2013年6月,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有456条,智联招聘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381条,前程无忧51job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1378条。其中存在很多招聘信息挂上去很久无人应聘的现象。
每个领域对物联网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下面列举几个重点的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智能交通:20万;智能物流:20万;智能电网:100万;智能医疗:100万;智能工业:50万;智能农业:1000万。
4.2 物联网人才分类
4.2.1研究型人才培养
我国现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最终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因此具有研究和创新特色的企业,应该得到大力培育。根据国内的划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9%以上是“研究型企业”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这类企业主要以物联网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咨询顾问、规划测评、技术研发等为主。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物联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研究型和创新型,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对应研究生层次。
4.2.2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最为庞大,主要以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
在工科类及综合类院校中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笔者认为应该从工程应用技术性的角度考虑,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对应本科层次。
4.2.2技能型人才培养
物联网服务型企业,如提供物联网业务服务的运营企业,主要需要物联网技能型人才,但是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物联网业务运营管理人才、市场销售人才、业务应用人才、客户服务人才和系统维护人才等。
显然,这对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即专业办得有特长、就业有优势,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对应高职层次。
4.3 物联网岗位结构分析
物联网领域岗位需求丰富,目前笔者认为可以分为8种,如图1所示。
4.4 物联网岗位技能要求
物联网岗位列表及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可以应聘物联网技术员、物联网构建技术员、物联网集成工程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销售工程师、物联网产业工人等工作岗位,从事物联网硬件工程师与开发工程师的部分工作。
5 结束语
物联网行业为信息化产业,属于IT行业。可参照IT业的工资水平预估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在应用层次的人才方面,预计1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2000-2500元,2-3年工作经验人员工资在3000-5000元,3-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5000-8000元,5 年工以上作经验的人员工资8000-15000元。
国家的利好政策,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行业客观的工资待遇,同时高职学生符合绝大多数的岗位要求,这些为高职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物联网专业也必将成为未来高职招生旺就业畅的新热点专业。
基金项目: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特品专业。
义乌外贸历史很长,但长期扮演土特农副产品的出口供应地角色。19世纪末,义乌已有对外贸易,清朝光绪年间有金华火腿出口的记载,中华民国初期,义乌出口货物以传统土特产品为主,主要商品为火腿、桐油、南枣、毛猪、猪鬃及萤石等。1989年义乌第一家“合资”企业批建,1990年开始有自营出口。1994年义乌第一家外贸流通企业成立,从此以后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开始增加,外贸出口总额有一定的增长。19世纪90年代末期,小商品出口开始兴旺。21世纪初,来自中东、东亚、欧美大批外商长驻义乌直接开展小商品采购,境外企业驻义乌商务机构越来越多地设立起来,开展业务联络、产品介绍、技术交流等活动。同期,众多外地进出口公司来义乌设立办事处采购进货,从而形成了外贸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和外地进出口公司等共做外贸的大格局。
一、义乌外贸出口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外贸出口总额稳定增长
2004-2007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2.95%,高于同期义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其年均增长率为15.78%,而低于同期全国和浙江省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全国29.18%,浙江32.63%。2004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为9.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3%,2005年10.92亿美元,增长26.1%,2006年13.41亿美元,增长22.8%,2007年16.7亿美元,增长24.87%。
2、外贸出口商品种类繁多
我国海关把出口商品分成22个大类和99个小类。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义乌出口商品19个大类72个小类,2007年出口商品18个大类69个小类。
3、外贸出口市场广阔
2004年义乌商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回落到160个,2006年又增加到178个,2007年又小幅回落到177个。对欧洲与亚洲的出口超过其他各洲,2004-2007年对欧洲和亚洲的出口基本上平起平坐,2004年出口亚洲3.15亿美元,欧洲2.53亿美元,2005年出口亚洲3.47亿美元,欧洲3.53亿美元,2006年出口亚洲4.22亿美元,欧洲4.10亿美元,2007年出口亚洲5.14亿美元,欧洲5.19亿美元。
4、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
义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义乌民营企业出口不断增加,在全市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有超过国有、“三资”企业出口额的趋势(表1)。
5、出口产业聚集
义乌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小商品批发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实行“以贸促工,贸工联动”的策略,通过贸易促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的诞生,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优势行业,这优势行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这些行业的发展为义乌的出口提供了重要平台。小商品市场和工业与超过万人的常住外商相结合,使得义乌外贸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管理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征途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不仅带动了义乌市以至周边地区小商品产业的集聚发展,而且在金华、台州、衢州和丽水等地区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的小商品产业带。
6、对本地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大
义乌外贸出口的发展对本地区财政收入的贡献大,对浙江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就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发展面临的环境威胁
1、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出口国际环境恶化
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盛行,义乌出口商品也深受影响。2004年以来,美国、土耳其、欧盟、巴西等国相继对我国出口的木制卧室家具、纺织品、拉链、圆珠笔、袜子、皮革、钢丝衣架等进行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涉及义乌企业30家以上,涉案金额1300万美元以上。特别是04年10月,美国对中国生产的部份袜子产品实施数量限制,而美国市场是义乌袜业出口的重要市场,这种举措冲击了义乌对美国的袜业出口。
2、国内外贸出口政策环境传统优势逐步散失
我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代了传统的以“奖出限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保护贸易政策。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人民币开始升值、国家近年来出口退税率一再下调,当地政府在2006年后取消了政府对出口的补贴等等政策的调整,使得义乌商品出口成本上升。
3、外贸管理部门出口管理能力较弱
在我国,外贸出口长期受国家政策扶持,因此,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不足、管理能力低弱,即使不管理,也可以工作有成效。义乌外贸管理机构主要为义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华海关驻义乌办事处。海关在义乌实行的“异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及 “旅游购物商品货运出口”模式,使义乌小商品出口大提速。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解决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瓶颈问题而开展了“规范化外贸仓库管理工作”。义乌检验检疫局与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建立了关检执法合作机制,共同研究与解决市场采购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然而据调查,仅有16.9%的义乌流通企业(公司)认为外贸管理机构能够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2],大多义乌流通企业(公司)对外贸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和业务优化仍有较高的期待。
(二)外贸出口模式和结构缺陷
1、外贸出口模式落后
义乌现有外贸出口模式的特点是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增长较慢。这种外贸出口模式为低层次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然而这种模式本身有很多缺点,许多的外商来义乌直接进行人员采购,成本很高。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小商品,产品结构简单,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外贸交易模式较为原始,资源消耗较大,规模与效益不对称,部分传统的出口商品规模大,但附加值不高,导致效益不高。
2、外贸出口主体结构失衡
2001-2007年间义乌自营进出口企业数量剧增,然而在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逆势的现象,一是获得出口权但未开展业务的企业多,2002年为16家,2003年50家,2004年116家,2007年高达962家,占出口主体总数的66.5%。二是2006年6月到7月中旬出现了50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倒闭,是同期新增外贸公司数量的两倍,且有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当时正面临经营困境和倒闭的结局。
3、外贸出口产品来源地结构欠佳
2006年义乌八个镇街道中,出口较大的有江东、稠江、大陈、北苑,这些地区出口已超过亿美元,其中稠江出口达15053万美元,居各镇、街道之首,江东、北苑紧跟其后,分别是14163、14022万美元。几个工业基础较薄弱的镇,出口总额不大,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够,出口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
义乌出口商品中仍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比重低,2006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最多,占全市出口额的51.84%,同比增长22.57%。前五大类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塑料及制品、金属及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这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82.41%。因此义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任务很重。义乌至今已培育出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玩具、拉链和毛纺等16大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市场占有率都占全国30%以上,但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带来过度竞争、资源耗费等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问题。义乌产业结构急需由轻型加工业为主向深加工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转化。出口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商品结构,并最终决定着出口市场结构,义乌的出口市场结构也应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化。
三、义乌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论文中所说的外贸人才指外贸经营管理人才,是在其工作岗位上能胜任本职工作并对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具有前瞻能力,能推动外贸业务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中高级外贸人才和一线应用型人才。中高级外贸人才包括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和企业外贸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在外贸企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外销员、跟单员、采购员、制单员、报检员、报关员、核销员和退税员等。
1、知识需求
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外贸人才具有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良好的产品技术知识,优良的外语知识,高超的电子商务知识,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基本的世贸组织知识。在外贸专业知识部分,要使得外贸人才的外贸理论、政策和实务知识结构合理,其中外贸理论和实务知识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而外贸政策知识的重要性下降。
2、能力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在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下,开拓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客户是外贸出口主体的生命,因此,各出口主体都把开拓型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首要位置。这里包含了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其次要有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要有人员管理能力。此处则包含了外贸人才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3、素质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廉洁自守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出口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人的宝贵道德品质,那是得不偿失,所以应摈弃“出口至上”、“物质至上”的思想,应回归到人的终极关怀,这样才不会在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外贸人才应往最需要的地方去。外贸人才应积极介入外贸出口落后的镇街,帮助这些地方发展出口,外贸人才还要往未开展业务的外贸出口主体中去,帮助这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外贸人才应具有创立实业,争创出口名牌、引导行业发展的精神。外贸人才不应与同行进行盲目的低价竞销,而应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顾客尊重,外贸人才不应在低端市场与同行进行竞争,而应在中高端市场大显身手。
4)外贸人才应具有“大经贸”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引入外资的国际融资素质,又要有“走出去”战略具体实施者的必备素质。
5)外贸人才应变具有灵活应变的素质,大胆开展客源渠道创新、组货渠道创新、内部管理创新。
4、种类需求
1)中高级外贸人才需求增加
据2007年7月义乌工商学院国贸教研室对外贸出口主体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中有86%需要中高级外贸人才。
2)一线外贸人才需求相对减少
同期进行的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对除外销员等岗位以外的一线外贸人才的需求为零。
3)开拓型、知识型、环保型、决策型、市场调研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根据2007年从义乌市外贸局获取的《义乌外贸志》稿件整理而得.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结构
人才是黑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两者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给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给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黑龙江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4个中心的建设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10年国际商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
本项研究是根据企业不同类型(国有、三资、民营),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典型单位进行调研,其中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如下:
(l)人世以及与国际经济融合将衍生大量新行业和新职位,国际商务人才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应趋向扩大。除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还应包括外语、法律类人才以及会计、营销、管理等商科类人才。由于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将出现强势的人才需求,其人才市场急需的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法、涉外公共关系、世贸事务、金融保险、仓储等人才都属于国际商务人才范围之内。(2)本研究中的“国际商务人才”指涉及国际商务业务的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类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统计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现状首先对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的国际商务人才进行年龄结构的统计比较。表内数据显示,国有商贸企业45岁以上人才约占人才总数的1/3,且近10年内递增现象明显,因此国际商务人才年龄老化现象将会遂年显露。另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国有商贸企业人才流动较稳定,自1990年起年离职率均低于6%,人才自然流失率(退休)2010年为1.5%、2011年2.4%、2012年为11%。相比之下,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明显呈年轻化,近年来25一35岁年龄段人才比例稳定在60%左右。三资及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逐年稳步攀升,而45岁以上年龄区出现明显断层。根据东浩集团黑龙江对外服务公司市场部统计表明,三资及民营企业中45岁以上人才大多为顾间职务,这类人才年自然流失(退休)人数在30人左右,相对5万左右的人才总数而言,年自然流失率可忽略不计。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学历、职称结构现状从学历层次上分析,本、专科人才历年来均占人才总数80%左右。国有商贸企业近年对引进具有高学历的决策型人才和录用大专学历的一般操作性专业人才的录用人数有所上升,该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专科人才比例有逐年上升迹象,本科学历人才比例有所下降。
二、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
在预测方法的选择上,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遵循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规律,采用回归预测模型的方法。为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我们将整个预测分为3个未来时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前一阶段的预测结果基本能准确反映“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后10年的预测结果仅反映人才变动的大体趋势,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具体数据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我市经济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精确化。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经济,是各行各业在竞争中交叉发展的经济。系统论认为,每个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因此,需要弄清人才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真实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这个内在关系探讨得越深人、越透彻,建立的数学模型就越合理、越科学,人才需求预测的结果也就越接近实际。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预测。21世纪初,是黑龙江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龙江未来发展建设和规划的需要。
三、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的评价
建立的预测模型,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与GDP、人均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都呈现为函数关系,预测总量的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及其速率的可靠程度,预测模型本身的计算误差不是很大。为检验此预测发展的准确度,可以用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以及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进行。
(l)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使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推算出2015年末国际商务人才拥有总量为31969人。2015年末实际拥有的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为30596人。只见误差为1373人,整体平均误差为1328人,说明预测的准确性。(2)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国际商务人才预测后确定的目标年的需求总量,必须与GDP、进出口总额和人均GDP呈现协调发展,并稳定增长的态势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否则是不成功的。本文预测表中,各个时期的各项指标都呈现出逐年持续增长的协调关系,没有出现忽上忽下的不正常现象。经检验,这种国际商务人才的预测结果是科学的、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在预测中我们没有考虑人才的自然流失(即主要是指到龄退职退休人才数量)。根据企业的重点调研结果,我们了解到三资和民营单位中,由于国际商务人才整体皇年轻化趋势,近年来人才的自然流失率相当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有企业人才自然流失率比例相对也较小。但考虑到我们的预测是中长期预测,由国有商贸公司人才年龄结构可见,约so%的国际商务人才在15年后将面临自然流失的状况,外资企业中这一比例约3.5%左右,所以在人才供给中需要考虑对这部分人才的补充。另外,在国际商务领域,企业面临更多的是对国际商务标准、环境、流程不甚了解,缺乏专业领域人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人才市场上,我们现有的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有的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摸索,企业的要求和个人的方向迫切需要统一到一个焦点上,用人双方有的放矢实现各自的目标。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将拥有直接进出口的自,未来几年国际商务人才短缺现象将逐步显露。并且,全球许多公司和国家,面对国际商务领域的不断变化,都致力于改进他们的运作系统,提升国际商务通道的效率,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将面临更大的缺口。
参考文献:
[1]彭薇.浅析农垦企业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
[2]郝金岩; 王洪敏.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2.01
关键字:物业管理专业 人才需求 现状分析
2011年上半年,我们对京津冀三地的物业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调研,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物业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人才缺口等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具体情况如下:
一、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住宅是城市最基本的原素,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管理对城市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房屋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城市房屋的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房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整体面貌和管理水平。我国30年的物业管理实践证明,由于物业管理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缩短了和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距离。
(二)物业管理行业概况
自1981年我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以来,物业管理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6万家,从业人员突破300万人。但同时,我国物业管理还存在着覆盖率偏低、地区间差距较大等不足。
(三)唐山市物业发展趋势
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委托编制的《唐山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年)》已经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日前正式实施。《唐山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委托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适用唐山市中心区。在规划期内,规划期末,将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完全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按平均 1 万平方米 大致需要 3.3 个物业管理人员算,到2012年总住房面积为24000万平方米,需物业人员79200人,而到时至少有几万个物业行业人员的空缺。这些宏观背景因素,为我们担负这方面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的基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省内高职物业管理教育现状
省内专、本科及高职院校中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少,并且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个别院校只是把本科院校课程标准降低要求后照搬或模仿,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实用技能的训练,在校期间实训教学和实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差距,不利于向行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不能保证当前物业各个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二、人才需求分析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1.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有大的发展,这将直接拉动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七分之一。我国又处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对房地产的总量需求每年都在增加。
2.我国的物业建筑面积呈不断增长之势,物业管理行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物业管理人才。
目前内地物业管理行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将增大,进入物业管理的物业规模和物业种类也将增多。随之而来,人才市场将出现物业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现象。
3.除现有住宅小区必须进行物业管理外,伴随着政府机构的体制转轨和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后勤服务也将社会化,物业管理的客观需求已经产生,而且会越来越多。总的来说,这个行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
综上,物业管理市场有很大的容量,需要大量的专门管理人才。
(二)物业管理人员现状的分析
物业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早些时候,入行的物业人员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情理中事。现在的物业管理人员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原房管所职工直接转化而来的,这类人员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另一类是学公共管理,饭店管理的人员,他们有一定的能力,但不熟悉物业管理的细微方面。还有一类是物业管理的中专生,他们能够胜任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具备从战略上进行管理的能力。
物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与业主的期望要求不相适应。随着高档物业市场的不断涌现,只有高素质管理人才才能提供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等高质量的物业管理。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底,已经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企业和社会都期望高校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我校的物业管理教育可谓是应时而生。
三、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我们的理念是要以服务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同时又要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掌握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
(一)专业概况
物业管理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学制为两年,从2003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学生至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
物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按照以培养为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专职为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双师素质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兼职教师4人,全部为物业公司经理或主管,负责物业管理实务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条件:建有了具有一定职业氛围的仿真职业实训室,面积为178平方米。
物业综合实训室:用于教学的主要设备为电脑一台,NEC投影仪一台,投影幕布一个,以及四接口分频器。座椅50套,电脑桌一个。物业管理实训室承担了物业管理专业几门课程的实训基地的任务,包括物业档案实训教学、物业企业会计的建账实训教学,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实训教学,物业管理实务的实训教学,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识图教学过程等。
物业智能化实训室:
采用当前先进的物业管理思想,借以新的管理技术,如物业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新技术给物业管理带来的革命,而且还能亲自动手参与到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之中,这体现了我校物业管理专业设置与该行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物业智能实训室根据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特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共分为四个系统。
1、消防自动报警系统
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
3、停车场管理系统
4、门禁系统
一、引言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二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我国学者叶荣德(2007)实证分析了城市中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的原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技能人才的供给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观念因素,制度因素,企业因素。具体表现在片面的人才观的思想根源,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较大不足,没有形成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1]。王荣(2007)认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对策是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2]。以上研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目前鲜有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的定量研究,本文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广西“十二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为高技能人才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二、广西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
近年来,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增长、提高和改善。图1中计算了每万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数和每万人中高技能人才数,以此描述高技能人才密度。
图1显示近10年广西高技能人才总量和人才密度都有稳定递增趋势,从2004年后高技能人才有大幅增长,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小,高技能人才需求趋于稳定。随着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广西高技能人才的发展与培养与中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需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建设,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图1 广西近年高技能人才总量及人才密度
注: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
三、广西高技能人才需求定量分析
本文试图在经验实证中寻找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广西199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广西高技能人才需求,从而预测广西“十二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为高技能人才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一,变量的选取。
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定义,本文采用广西技师、高级技师资格人数衡量高技能人才数量。
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科技投入三个方面分析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社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劳动机会。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以及福利保障也得到更好的提高,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均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上。
其次,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影响因素存在于教育、文化、家庭、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社会发展因素对高技能人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波动方面:当社会发展稳定,各项影响因素不断改善时,高技能人才供给稳定;反之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波动较大。
最后,科技投入。科技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影响最为密切,科技的发展既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条件,又为高技能人才能力的发挥创造机会,直接促进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活动、科学研究财政支出、技术市场情况等三方面。
第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根据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本文通过模型拟合与检验,最后选取了分别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科技投入的人均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数和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四项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预测模型。回归模型设计为: (其中 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 为回归系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广西1997-2011年《统计年鉴》。对于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处理。主要使用SPSS17.0、Eviews6.0进行数据预处理和计算,并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
第三,模型构建与检验。
以广西技师、高级技师资格人数 衡量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作为因变量,人均生产总值 、R&D经费内部支出 、技术市场成交额 、从业人员数 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拟合回归方程,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多次拟合,效果最好的回归模型与检验结果如下:
首先,拟合程度的测定。
表1 模型拟合程度测定
模型 R R 方 调整的 R 方 估计的标准差
1 .998(a) .995 .991 141.976
a 预测变量:(常量), x1, x2, x3, x4。
由表1可知,调整后 =0.991,这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有99.1%,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即人均GDP、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从业人员数能够对广西高技能人才数的99.1%做出解释。
其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该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显示,F值为263.205,显著概率P是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为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X变量Y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再次,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系数检验和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显著性
B 标准误 Beta
(常量) -44632.159 5255.604 -8.492 .000
X1 人均GDP .318 .105 .845 3.020 .029
x2 R&D经费支出 9.895 13.437 1.175 7.364 .001
X3 技术市场成交额 .011 .002 .209 6.106 .002
x4 从业人员数 17.002 2.176 1.260 7.814 .001
a 因变量: y
由表2知,常量和回归系数即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拟合的方程为:
最后,模型修正。
运用Eviews构建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异方差,广义差分法修正序列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修正后模型如表3示。
表3 多元回归模型修正结果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5221.29 5395.439 -13.942 0.000
X1+0.66*X1(-1) 0.321 0.074 4.363 0.012
X2+0.66*X2(-1) 10.009 9.753266 -10.26220 0.000
X3+0.66*X4(-1) 0.012 0.001155 10.23516 0.000
X4+0.66*X4(-1) 17.238 1.361120 12.66486 0.000
R-squared 0.998 Mean dependent var 4449.218
Adjusted R-squared 0.998 S.D. dependent var 2373.100
S.E. of regression 108.56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513
Sum squared resid 47140.53 Schwarz criterion 12.622
Log likelihood -51.307 Hannan-Quinn criter. 12.276
F-statistic 954.713 Durbin-Watson stat 2.491
Prob(F-statistic) 0.000003
由表3知,D.W=2.49,表明该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模型的拟合效果也很好,回归模型和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回归模型有效。因此可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Y+0.66*Y(-1)=-75221.29+0.32*(X1+0.66*X1(-1))+10.01*(X2+0.66*X2(-1))+0.01*(X3+0.66*X4(-1))+17.24*(X4+0.66*X4(-1))。
第四,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人均生产总值、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从业人员数的回归系数都是正的,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科技投入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成正相关关系。第二,从回归系数大小来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影响最大的从业人员数,正向效应达17,说明从业人员数变动1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数量变动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的变化反映了这一地区人口中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数,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发展越稳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多。影响第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正向效应达10,然后是人均生产总值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伴随着科技投入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技能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
四、广西“十二五”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均GDP、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10%, 广西“十二五”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1%。
本文根据“十二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即按10%的增长量,计算出变量每年增长率进行预测,从而根据构建的回归方程计算广西“十二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量,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广西“十二五”时期数据预测
由图2可知,广西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在“十二五”时期会逐年递增,但增量不是很大,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约为四十人,总需求量约为4200人,所以广西在“十二五”时期应确保高技能人才有4200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研究,明确其具体概念,有助于对高技能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与建模,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广西高技能人才数会伴随人均GDP、R&D费用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从业人员数的增长而增长。预测广西“十二五”期间,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每年大致以1%的速度平稳增长,每年的总需求量在4200人左右。
随着广西经济发展形成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这为广西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开发提供了契机,如何加强广西高技能人才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策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制度和机制方面来给与完善,应鼓励校企合作,并促使企业全方位的加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来,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建设。
第二,企业方面。广西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建立一套内部晋升机制。优先从内部提拔人才,积极培养适合本自治区发展的本地人才。
[关键词] 物流; 高职; 人才; 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27- 01
1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1.1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以常州为例,常州市已形成城西物流、奔牛机场、凌家塘、苏浙皖等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800亿元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行业进入了供应链资源整合的时代,也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的调查来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4类:
(1) 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及管理人员,比如生产调度员、采购计划员、运输管理员、仓储管理员、报关员、连锁配送主管、客户服务代表等。企业物流人才是物流人才需求中需求量最大的一块。
(2) 高端物流规划和咨询人才。有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有60多家。这些项目加大了对物流系统规划与咨询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兴起,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企业供应链管理和服务营销的咨询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3) 国际化物流人才。长三角地区大量外企的涌入,形成了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的庞大国际物流系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强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办理国际货物通关和运输能力的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
由于实用型企业物流人才是需求较多的一类,应成为高职院校目标定位培养的方向,从岗位的需求上来看,主要业务岗位有运输、配送、仓储、采购人才等。
(1) 运输配送。调查中,有8个是与运输有关的岗位,包括运输经理、配送主管、物流配货员等,涵盖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运输方面经验的有85%,有40%的岗位要求员工对运输、配送方面知识深刻掌握。
(2) 仓储。调查中,仓储相关的职位最多,涵括仓储主管、仓库管理员、分拣员等多个岗位。这些岗位大部分都要求仓储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背景或工作经验,能熟知各类货物的保管属性和出入库程序,并做好盘点和记录维护工作。
(3) 采购。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使得无论是大中型生产企业还是连锁经营企业,都迫切需要懂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人才,采购管理者必须能够改善企业的采购组织以及采购流程的设定,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提升采购谈判能力。
1.2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各类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办学条件不具备、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模式不实用等问题。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思路
2.1 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校管理的具体要求,构建以知识促能力、将能力培养当做重点的教学理念。大力提倡与行业内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在共同育人、共建专业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促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通过订单培养、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从事实训教学等方式,努力实现物流人才在校学习与实际岗位能力的“无缝”衔接。
2.2 构建满足职业技术领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确立了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物流基础、仓储管理等5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对应本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能力培养需求,对5门课程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方案及单元教学方案。专业群综合实训项目以本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形成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综合实训项目。
2.3 针对专业方向开设岗位专项能力培养课程
根据服务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方向岗位专项能力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围绕企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以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与从业职业技能。
2.4 创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上,遵循“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注重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专业群5门核心课程,首先确立各门课程应承担的能力培养与技术理论知识传授范围,明确了单元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模块—单元—项目”式课程架构,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课程标准初稿,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加强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料库建设,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堂实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段式实践模式,实现专业技能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和“零距离上岗”。依托学院建立的顶岗实习网,实时监控指导顶岗实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就业现状。在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走访等方法后,对商务英语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实训教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点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关注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三是加强商务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五年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谢娇丽,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15-03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上海、南京之中,与苏州、无锡联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对外经济贸易活跃,尤其是纺织,轻工类行业的对外贸易总额在江苏省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量。2011年4月至5月,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教研室“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在本校2005级毕业生与在校生、2006级顶岗实习生、2007级与2008级在校生(参加社会调研)以及常州地区的外贸企业进行了市场人才需求的问卷抽样调查,力图调查市场对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商务专业的社会就业岗位群,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能力,为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使该专业更具时效性、有效性。
一、调查说明
本次调研采取了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生及在校生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了解本校毕业生现在的就业情况和在岗工作状况。同时,调查以“江苏人才网和常州人才网”为载体,调查样本为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在该网站招聘信息的企业,涉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等众多行业,共117家常州市外贸企业,搜索与英语专业相关的招聘岗位,调查企业所提供的外贸类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
二、调查分析
(一)工作中涉及常用商务英语的范围
课题组对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生的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工作中,商务英语常用在七个方面,具体详见表1。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仍然有较广的运用,其应用功能更加突出。仔细比较数据不难发现,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其工作主要涉及在商务函电和商务口语。因此,在五年制高职的商务英语课程中,对部分的教学应亟待加强。
(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满意度的调研
课题组对在校高年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训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结果见表2。虽然学术界一直强调商务英语专业的实用性,但从上表2中可以发现,重系统理论轻繁杂技能实训的问题依然严重。目前,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仍没有一套实施实训的有效机制,随意性大,学生满意度低。
(三)对企业的调研分析
1.企业岗位需求分析。通过对企业和人才网的调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适合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以下六方面:(1)岗位群一:对外经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2)岗位群二:对外经贸企业,从事跟单,制单和报检工作;(3)岗位群三:对外经贸企业,从事文秘,文职人员工作;(4)岗位群四:外资、合资企业,从事产品技术翻译工作;(5)岗位群五:社会培训机构,从事相关培训教学,接待工作;(6)岗位群六:旅游公司,从事简单涉外旅游。[1]
2.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岗位要求(以常州为例),主要涉及九种类型,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1)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从调研和搜索的岗位来看,相关企业对招聘岗位学历要求不是很高,一般以大专学历为主,但是一些管理型岗位,如经理等则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由此可见,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的求职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2)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从被调查的276个职位来看,虽然常州地区学历要求不高,但大多要求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应聘的岗位占总岗位32%,而需工作经验的则占68%。因此,这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表3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岗位要求
就业岗位职位描述及能力要求
外贸业务员英语四级以上,英语或者国际贸易专业,熟悉外贸业务操作流程,能和外国客户顺畅沟通、洽谈和谈。能独立进行出口订单处理,相关业务的记录和分析,熟练操作电脑及办公软件,有一年以上外贸业务工作经验。
单证员一年以上货代行业单证工作经验,英语四级及以上。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协调能力。了解外贸业务的流程,会操作进出口单证,有相关证书。
报关员/报检员一到二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有报关员、报检员证优先,熟悉相关报关,报检流程,熟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常州市地方法规,具备英语听说能力。
跟单员英语四级以上,听说读写能力俱佳,从事外贸工作2,3年,熟悉外贸流程,能独立操作单据。熟悉产地证申领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指定商检的协调能力,熟练运用office软件。
外销助理英语六级,能流利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并熟练书写外贸函电,负责公司销售合同及其他营销文件资料的管理工作。负责各类销售指标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制作,负责公司的出口核销业务。
3.企业对就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要求见表4。企业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英语、商务技能、计算机和个人素质。(1)英语水平。企业选拔人才的关键是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商务写作及英汉互译能力。如用英语电话交流的能力,写信件的能力;(2)商务技能。业务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用人单位尤为关注。企业强调应聘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具有外贸知识、国际谈判、商务礼仪、国际惯例、经济合同等相关专业知识。单证、商务信函处理能力,熟悉外贸单证,能独立处理与客户函电往来。谈判能力,具有业务谈判能力,懂得业务谈判技巧。(3)计算机能力。企业对计算机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应聘者熟练掌握计算基本操作,熟练使用相关的办公室软件。这三方面都涉及到资格证书问题。当问及资格证书时,调查单位表示重要的比例为45?3%,认为不重要,重实际能力的比例为54?7%。由此可见,一般企业对基本证书还是必要的,如CET4和跟单证书等;(4)个人素质。目前,企业比较重视该方面。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都有体现。具体表现为:吃苦耐劳,有亲和力、自信心;做事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很强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能与各部门合作无间,等等。[2]
三、对调查的思考
(一)重点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为:英语水平较好,商务基本知识要懂。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目前,企业把英语口语水平为衡量英语的重要指标。因而,必须将英语口语教学作为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商务沟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更应强调语言技能与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重点放在企业关注的三个方面:(1)外贸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前提;(2)单证、函电能力,这是具体业务操作能力;(3)谈判能力,这是衡量业务水平的标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岗位要求的能力,突出商务英语的特点,实用性。[3]
(二)关注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调查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非专业因素。涉及心理因素、团队合作、性格因素、沟通能力、耐挫力、组织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重点的七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时,学校应开展各项活动,提升校园文化,丰富社团活动,开展文化讲座,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塑造学生的
健康人格。
(三)加强商务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多数岗位要求工作经验,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多数没有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对目前实训教学,实训效果并不满意。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加强实训教学,突出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项目,在不同实践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强毕业后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14.
[2]侯松.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