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1 09:0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

第1篇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 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 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 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 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 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 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 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 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 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 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 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 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 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 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 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 汉语言文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34-02

一、 研究现状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1]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出台,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视,促使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并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要。近期,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走向:

1.个案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走向日益明显,即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往往会以某一具体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注重从宏观理论阐释向微观个案转移,并且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论述。廖斌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中提出:“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2]这种立足本校的个案研究,在其他研究者中同样存在,比如姚锦莲的《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 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以台湾大学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等 。

2.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同类平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其他教育的特点反观汉语言文学教育,发挥不同类别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牵引效应。孟广伟在《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 中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3]同类文章还有乐中保《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重构》、冉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等。

3.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课程建设符合市场需要。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4]意识到同类问题,以“应用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文章还有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这所本科院校的新建专业,同样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建国就设立的传统专业,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来说,2013年9月才迎来这个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迎来两个年级的在校生,对这个新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在摸索中前进。面对这一新建专业,本学院的任课教师既没有直接的、一手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对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经验照搬照抄,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同时囿于专业人数少、年级少、学科底子薄等现状,学院又无法将纵深层面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展并进行下去。所以,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本专业已有年级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思,更好地推进本专业后续年级专业教育的开展,而且还可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同类性质的、新建本科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从学院实际出发,明确课程结构调整目标

2014年6月,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全局规划和政策部署。《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为了实现《决定》提出的教育目标,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势在必行。这种课程衔接需要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互相衔接,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科课程的合理设置,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地方青年政治院校,同时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2013年新建的专业,和这所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建设完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基于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势必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有侧重的调整,而这一调整要紧密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1.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与将来就业方向对接,培养学生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找准自我定位,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都具有实际指导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本专业的后续建设,也能提升本学院的整体教研水平。

3.要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特色、相对完善成熟、实效性强的课程体系,及时总结将已有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教学道路,为本专业的后续教育提供可参照的范本,从而提升本专业的优势品格。

三、以目标要求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本专业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学分析鉴别能力和语言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一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构成,以实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

1.建构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合理分配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保证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过程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等。除了理论知识课程之外,还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新闻采编写作等实践性课程。学生有22周的实践教学周,对应有22学分,其中毕业实习占有10学分,毕业论文占有6学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22个教学周,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除去理论教授和书面写作的时间外,学生还有远远大于10周的实习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能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相关教师能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手认知和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带动。

2.要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特色,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的构成比重,权衡并配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例。

本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需包括两种课程结构体系,一种是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另一种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所以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汉语言文学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分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类型。既然专业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对自主的、有侧重和针对性的选修课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沿着“办公文秘”和“汉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类别,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向分别开设以上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具有“模块式”教学分流的特点,既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同时尊重了学生各自兴趣偏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多种“应用型”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为本专业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多种理论储备,拓宽了学生就业视野和就职岗位的选择空间。

3.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从教师点拨到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学习并研究的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新建的本科专业,总共有4个学年,即8个学期,157个学习周。在这四学年中,本专业学生的活动类型分为五类:入学教育和军训、课堂教学、复习考试、专业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在这些活动类型中,课堂教学占了120个教学周,即120/157的比重,这就是说学生有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这就是势必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任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制作好PPT的同时,熟练使用视频、音频、图像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等类型的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本专业人数较少,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发挥教师引导、点评和点拨的带动作用,将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入式,切实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良效能,通过广播、网络、电视、录像等方式传播知识,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现代技术资源将所学知识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物化成具体作品,比如新闻稿、广播剧、文化宣传片、模拟授课视频等,从而实现学生文字写作、语言表达和事务处理等实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专业,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正常需求,并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新语境下焕发光彩,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不仅是专业学科内部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正所谓,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6]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对其他地方性、政治性、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参照价值,其研究成果也将实现平行研究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2][6]廖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3(01)

[3] 孟广伟.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

[4] 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第3篇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省教育厅启动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汉语言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专业获批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不同于“985”和“211”院校,如果一味模仿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全面实施“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全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培养,后两年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概论、大学数学等,旨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体现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综合教育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鉴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搭建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课程平台。

构建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我们始终坚持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来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学科为骨干,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和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加大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许多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与试题库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我校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我们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建立校内素质训练实验中心,并将实训基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校获批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与电视台、报社、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赴实践基地见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发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或编写教案质量,取得相应的学分。

加大选修课比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应为地方政府培养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借助我校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的资源优势,增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修。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相继开设“司马迁《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秦东文化研究”等课程,为陕西地方文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学分管理

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科技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学分管理,建立学生创新档案。未修满创新学分者,延期或暂缓毕业。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5篇

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才容易落实,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重要过程。所以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高可行性。然而,过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是文学概论、文学作品、文学史等,这样的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远离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轨道,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毕业后无法融入社会,脱离实际,只做些文字游戏。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做语文老师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根据中国学校的本专业来看,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看得很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成了第一目标,在这方面费了很大的功夫。实践这一重要的科学理论在文学教育中却忽略了。很多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课程,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窘境,学不能以致用。

实践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方法,对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要通过理论的系统化专业学习,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社会知识。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学生来说“做什么”和“怎么做”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去实践,即使有很强的专业力量,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没有方向地随处乱撞。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以前的方式就是在学生上学的最后一年去实践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实践方式可能对某一些学生有一些用处,但这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而已,并没有告诉学生实践是什么,很多同学不能从学生的观念转变到一个工作者的观念,等到自己适合工作者的环境时,已经为时晚矣。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先从学生的观念上入手,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四年后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在大学四年间,时时刻刻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解决了学生不能从实践中成功变换角色的问题。当代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也要熟练运用现代媒体,这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使得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母语使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加强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和准确程度,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以后人生的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要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教师回归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去写作。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索新思路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方案。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作为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顺的、清楚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中小学生的写作存在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方法有待改进,现在的写作课流程通常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内容打分。这样的流程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限制。二是现有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不够科学,没有形成完善的作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际中实用性不强而缺乏引导的力度。

三是作文形式太过于刻板,太过于讲求作文的格式而套路而忽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同样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高校汉语言教育与市场需求已经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校的课程管理者要分析市场需求,认清时代形式,合理的设置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结构,可以参考的思路有“结合市场、加强实践、磨炼技能、改变实践课课时、更新教材等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该聚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改变课时结构将学生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而不是浪费大量的实践去了解一些陈旧的理论概念。加强写作教学实习,实习不能流于形式。

(二)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

学生归根到底还是以学习为主,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教师应适时的组织开展班级会议,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努力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学习氛围。鼓励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创新比赛,在积极备战的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如果比赛获得了名次,那会极大的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2]。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大量涌现。高校要为年轻的教师提供上升的渠道,使他们能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毕竟年轻的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三、结论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的,所以为了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就必须从研究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弊端,探索新的思路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改革[3]。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了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思路,为推动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专业;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学习有关汉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该专业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目前大学专业体系中最固定的专业之一,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独特的学科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承载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我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深厚的传统积淀、浓烈的因循守旧意识与保守观念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显特点。在它所采用的讲课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方面,仍旧固定在主体内容的知识点传授上;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在发展变革中也是相对固定,从而使得该专业的文化资源逐渐脱节与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三)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没有将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然偏重文学类课程,却忽略专业实践性课程以及方向设计性课程的设置,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双能型师资不足,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较强、较专业的师资团队,从现在各个高校的聘任标准上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双能型的师资却极为缺乏。目前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人员,并非专业研究学生具体实践、创新型的人员,这就导致了老师不能在专业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创新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因循守旧意识浓、传统积淀深厚、保守观念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化改革,形成较为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顺应时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的发展时时相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言以及新的语用知识都是其要研究的领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实质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时展的趋势,是眼下经济时展的必要措施。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完美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今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最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创新才能有进步,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最有效地措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丰富并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展美学、道德经等多种学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再因循守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改善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针

面临现在的社会竞争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平台,以此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构建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双能型师资,或者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构建自己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条件。

根据以上所有的分析可知,对于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确切地来说,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顺应时展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生存的竞争力,增强其对社会迅速发展的适应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试图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

1.1成人继续教育

随着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本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大量已经受过中专以上学校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拓宽和提升,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就是在这股东风下蓬勃开展的,他在为全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提升,完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专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主干内容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一直肩负着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

1.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的重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由此建立。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现今的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作为处事工具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进行改革。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考试的内容大多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仍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主。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讲求专业的实用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字阅读能力、汉语言写作基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教育方式的陈旧使得中国高校提倡的“应用性人才教育”流于形式,大多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就应扬长避短,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寻求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电大的教师应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汉语言的应用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融入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的运用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又能够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工作的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当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继续学习必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前景展望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专业一直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一直以来它都充当着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应以理论培养为基石,以实践活动培养为助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全面终身学习的这股春风的引领下,成人继续教育又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关于他的应用性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慢慢摸索。

作者:唐瑛霞 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