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饲养角;价值;问题;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自然是幼儿探究的生动内容,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饲养角又是自然角的一页。如何让幼儿在饲养角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我们教师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饲养角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发现并捕捉到其中隐含的、一闪即逝的“闪亮的资源”,并能够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又一层次。当他们被某种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兴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异常活跃,头脑里的问题特别多,语言表达也生动,探究能力也随之增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适时的引导孩子,引导孩子进行探究,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能有效的把握这一契机,能发挥是不同的效果。
一、饲养角创设价值
(一)在饲养中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饲养角是孩子们认识自然,关注动植物的窗口。从每天的观察,饲养中不仅培养了幼儿对生活的乐趣,亲近自然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意识,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和责任感也是一种初步养成。自从饲养角的创设以来,孩子们每天到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小金鱼换水,看看蜗牛有没有吃东西,看看乌龟的是否还缩在身体里…他们会因为小鸡宝宝的不进食而担忧一整天,他们会想办法让乌龟吃到可口的食物,逐步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二)在观察中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特点。饲养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它通过让孩子们喂养、照料等直接体验过程,学习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和价值。在饲养角中,孩子们通过喂养动物,观察动物喜欢吃什么,动物是怎么吃食,怎么睡觉的,还知道了原来有些动物冬天冬眠是什么样子的。
(三)在探究中发展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
饲养角作为孩子们探索的小天地,通过共同的喂养,孩子们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饲养蜗牛中,孩子们一起寻找探索蜗牛最爱吃的食物,发现蜗牛喜欢的环境,在饲养金鱼中,大家一起做鱼鳍作用的小实验,在每个孩子饲养蚕宝宝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谁的蚕宝宝更早长大。在各种饲养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孩子动手能力。
二、饲养角中孩子探究的点滴问题
(一)观察时“走马观花”让观察不够深入
幼儿的观察比较随意性,观察的目的性不强,观察不深入,常常只看到局部,把握不了事物的整体,纸看到事物的外部特征,看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观察不够全面。如一早到园发现饲养角的全部东西都被打翻,地上满是血迹时。孩子们只容易发现眼前乱糟糟的现象,只能猜测原因。而无法从半条鱼的尸体上,满地的猫脚印上找出事情的根源。
(二)观察中“缺乏支持”使孩子失去探究兴趣
为幼儿创造他们需求的探究环境,支持、肯定他们的探究行为。在以往饲养角的探究中,幼儿在热情探究中,往往出现弄脏弄乱物品等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冬天在为鱼儿换水时,可能会弄湿了袖子。成人往往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阻止了孩子探究的行为。
(三)观察后“无问可答”让探究停滞不前
孩子们在观察到事物的现象时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如在给乌龟喂食时只看到乌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而往往忽略了问题:乌龟为什么不喜欢吃?只看到鱼缸里小鱼的死亡,而无法提出探究的问题:小鱼为什么会死亡?
三、饲养角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资源利用,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要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积极有效的教。在饲养角中,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时科学探索的起点,教师要以多种方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并积极的观察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布置管理,让饲养角“活”起来
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凡是幼儿能自己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世界。在以往饲养角的布置往往都是由老师包办代替的,有时怕孩子们打翻了,怕孩子们布置的不够美观等,其实成人布置的就是再美,幼儿感觉那不是自己的饲养角,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能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布置就能激发孩子对饲养角的充分关注。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收集有关的动物资料,共同讨论饲养的小动物,利用收集的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其次,让孩子把饲养收集的有关动物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和孩子们共同饲养,在饲养中,孩子们发现冬天到了小仓鼠容易受冻,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棉花,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旧衣服为仓鼠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有了孩子们的参与,饲养角变得“活”起来了。它虽然没有老师布置的美观,可是它却成为了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三)观察记录,提升孩子多元经验
记录不但及时的把孩子的发现呈现出来,还能帮助提升孩子的经验。如在蚕宝宝的饲养中,孩子们每天记录着它的变化,使孩子们自己总结发现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卵――毛毛虫――成虫――蛹――蝴蝶。
(四)家园配合,使探究活动深入进行
现代的教育理念也使很多家长都认识到在很多活动中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旁观者,更多的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孩子的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
(1)在饲养活动中,我们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给孩子们提供饲养角的动物及用品。吸引家长参与,使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在物质上得到理解和支持,使我们的活动顺利进行。
(2)当饲养角遇到不懂得问题时,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上网查找答案,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店查看一些图书寻找答案。不仅增强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也对动物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饲养角对于幼儿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对饲养角的科学创设和充分的利用,我们引导孩子们与动物的接触富有探究与发现,这是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让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在与动物的接触中,他们还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了自然界的奇妙,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巧用七巧板 探究兴趣 审美素养 合作能力
现代智力七巧板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通过七个板块的巧妙拼搭,创造出无限的趣味形象,能够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越早越好。因此在幼儿园巧用七巧板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对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启迪创造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一、巧用七巧板,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
现在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时代的宠爱,造就了他们多元化的个性。引导他们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适应以后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培养持久的探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探究习惯,对以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智力七巧板的组合奥妙无穷、创意无限,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在幼儿园的各项探究活动中,这项活动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对于小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单幅七巧板的分解与组合”实践探究,进行简单地入门探究活动;中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开始灵活,想象相对丰富,可以进行“多幅板的造型探究”活动;对于大班、学前班的孩子,重点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进行“多人组合、共同创造”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尽快的融入集体生活,适应以后的学习。几年来的活动实践让我们发现,参加过七巧科技活动的儿童智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素养提高都很大。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其变量仅是设置参与七巧科技活动的时间减少一个月,然后进行相关的能力测试,结果实验班的上述几项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孩子。可见,这种智力七巧板的科技探究活动有着非凡的育人魅力。
二、巧用七巧板,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
幼儿园的审美教学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面临的难题。成人和儿童的年龄差异造成审美观和造型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孩子审美素养的发展影响很大。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涂鸦期,各方面发育尚不完全,不能进行严格的造型的训练,审美教学重点应放在审美想象的培养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即使有意的模仿儿童绘画,也会带有一定的成人因素,缺少儿童那种天真开放、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这种示范往往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巧用七巧板进行审美教学就能避免这种现象。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拼搭造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象,帮助孩子借助七巧板,概括各种造型形象,克服了成人与儿童年龄因素造成的差异,使师生活动在同一层面上,共同享受探究过程的快乐。
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拼图游戏能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特别是我们结合七巧板和儿童绘画的特点策划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课程,建构起一整套七巧科技校本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和兴趣。作为初次接触七巧科技活动的孩子,我们通过单幅板的变换造型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譬如:摆好一个“T”字形,通过移动一块板能变成一个“稻草人”形状,继续移动两个半圆,给“稻草人”头上扎两个小辫,就变成了“小女孩”的形象等等,诸如此类的变化丰富多彩,能让孩子很直观的看见形象的变化,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尝试的欲望。作为有一定基础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用两幅或者三幅进行一些复杂图形的拼图活动,譬如拼“树下读书的小女孩”“鸟巢”“水立方”等,也可以让他们创造一个活动场景,像“足球场上、跳绳活动、植树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巧用七巧板,提高儿童的合作能力
学前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七巧板的合作探究活动具有多变性、趣味性的特点,可以组织中小班的儿童进行“七巧小擂台”的竞赛活动,通过单幅板的板块移动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趣味形象,同时要求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可以组织大班、学前班的同学进行多幅板的合作拼图活动,通过合理的分工,譬如:有的策划总体构图、有的设计个体形象、有的绘制画面、有的涂染颜色等等,合作完成一件作品,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出自己融入群体的想法和做法,对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帮助很大。
【关键词】早教;探究;观察
早教活动是目前很多年轻父母非常热衷的幼儿教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在孩子生长的初期,通过教师具体的观察行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差异。在早教循序渐进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对孩子教育引导,实施必要的探究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观察和分析能力,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教师对于环境把握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一、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一
实际案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针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幼儿制作了红、黄、蓝三种识别卡,幼儿每人配备不同颜色的卡片进入到不同的区域中,根据颜色的不同进入到不同区域,需要借助卡片插入相应的卡槽内,才能实现这一过程。
在持有卡片以及没有卡片的孩子纷纷前往餐厅过程中,因为是否能进入餐厅,彼此之间开始出现争持,最终导致孩子对是否能进入餐厅具有了差异性表现,持有卡片的争先进入餐厅,没有卡片的孩子在思考后,最终选择离开了餐厅。
观察行为,是指仅仅通过观察别人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表现是真实的,由于自身经验、认知水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的内心世界中的活动也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幼儿在这里受到的影响是非常真实的,获得的经验在自己的内心中也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按照游戏规则,进入到目标区域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从这一角度说,对孩子本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发生的行为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这样的养成习惯会随着渐进的过程而逐渐得到最终确认。在不同条件下,孩子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则,而教师应该以实际行动与合理的标准去约束孩子,逐渐培养幼儿本身学会认识规则,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进入到属于自己权利的区域内,奖励与惩罚要分明,从根本上让幼儿明白规则本身的含义,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合理养成。
二、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二
案例: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玩小板凳就会引起很多孩子共同参与,尤其是孩子们喜欢单脚站立在板凳上。有的小朋友能够非常自如站立在小板凳上,而有的孩子因为胆子小,只是尝试性的用脚搭在板凳上,希望能够借助外力帮助自己站在板凳上。这个时候老师看到站到板凳上的孩子应该去主动鼓励他,向别的孩子宣扬一种勇敢的精神,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还会主动寻找站立在板凳上的技巧,并且会不停地展示,而由于胆小和不愿意参加这样活动的孩子,也会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尝试站立在板凳上,往往会取得实际的成功。
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简单停留在表面上去思考孩子内心活动,而是需要去观察孩子最为敏感的需要,并且让这样的需要及时表现出来,并能在一种共性范围内得到共鸣,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潜力会得到极大的挖掘和发挥,会逐渐关注更为复杂的事物,更加用心去思考和观察,而老师甄别积极的观察表现,可以让孩子在分析和观察能力上有更进一步的表现。因此,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以及他人的思维角度去感知世界,主题探究活动不在于有太多程度的复杂性,而应该以小见大,从不同层面上强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师不断反思过程中,让自我的观察能力与早教需求相适应,与孩子的需求相适应,这也印证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的教学理论:“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三、思考性结论
早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活动过程学会参与,在这样的过程中,要学会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让自己成熟的观察事物能力去影响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避免简单化操作是老师应该恪守的准则,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孩子最为敏感的需求,这已经超越了生理需求,还是建立在情感的需求基础上的。并且让这些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得到展现。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具有设置环境、控制环境、分析环境和反馈环境的能力,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早教培养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参与也比较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钰.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
关键词:种植游戏 幼儿科学探究
我园是徐州市泉山区唯一的一所科普特色园。近年来,我园立足于科普特色,根据本园实际,结合市级课题《幼儿园立体种植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从课程的角度重新审视种植园地。种植园地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不只在于给幼儿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还为孩子提供了直观的教学场所,利于幼儿科学探究品质的形成。因此,我园以幼儿园种植活动为媒介,精心设计种植游戏,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
“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学生的天职。”幼儿3-6岁时期被蒙台梭利称为“创造性劳动期”,也就是快乐的游戏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注重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教育要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强调要以幼儿为本,让幼儿自由、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也正如《指南》中所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二、种植游戏对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
《指南》明确提出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形式,如观察、实验、参观、种植、饲养等;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毋庸置疑,幼儿园的种植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以探究为核心”。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要运用点数、测量、排序、分类等数学技能来完成种植任务,感受种植活动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通过种植活动,幼儿能发现各种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周期、生长需求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等,能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
1.种植游戏――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刺激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如何培养幼儿对探究的兴趣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以播种为起点来激发幼儿对种植的兴趣。
比如小班的“种子宝宝捉迷藏”,将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种进同一个花盆,当种子发芽后,幼儿会产生“我的种子是哪一个”的疑问,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中班的“种子宝宝为什么离开我”,在小小的花盆里海量播种,由于种子太密集,发芽的小苗长不大便匆匆夭折,小朋友们便会疑问“我的种子怎么没发芽”;大班的“我和种子一起成长”,即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种植园里观察,并引导孩子们思考:种什么?经过搜集资料、交流探讨等环节,最终由孩子决定要种什么样的种子并进行播种。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指定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抛出问题,然后让孩子自主地去寻找解决方案,进一步刺激孩子对种植探索产生兴趣和欲望。
再比如《含羞草的秘密》的活动中,教师带幼儿来到“种植园”,伸手去碰含羞草的叶子,使其合拢。幼儿看后十分惊讶,兴趣油然而生。老师通过“魔术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种植游戏――学习探究方法
教师充分发挥种植游戏活动的魅力,巧妙地组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的乐趣。
我们结合种植过程的进展,引导幼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观察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解释――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并实施――验证设想、形成结论。例如在游戏《豌豆为什么不发芽》中,先请幼儿针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自由讨论、猜想、记录。接着教师质疑:怎样证明是这些原因导致豌豆不发芽?幼儿做实验:明确实验的几个环节,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等。经过探究,孩子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质疑“怎么有的豆荚鼓鼓的,有的却是瘪的”等等。在探究过程中,幼儿的敏锐性、细致性,对测量方法的应用,图式记录的能力、表述交流、预测推断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锻炼。
3.种植游戏――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与操作,练习与巩固已有的经验,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游戏中我们将种植园地所丰收的毛豆、蚕豆、花生、蔬菜等投放到区域游戏的认知区、生活区、数学区、美工区。幼儿在剥豆豆的游戏中促进了手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在剥开数数豆豆的游戏中学会了统计……再如大班角色游戏《好忙的菜市场》中,我们把丰收的蔬菜和瓜果直接投放到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菜场,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也多了,合作性也增强了。
4.大自然是生态环境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感知生命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如游戏《我给土地爷爷挠挠痒》,让孩子拿着小铲子去挖土,幼儿从中发现土地上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农作物,在土层下发现树根、草根、小昆虫等,从而具体了解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雾霾”等环境污染现象的日剧加重,培养孩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我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依托植树节,我园开展了“我和小树共成长”系列活动,通过“种下一颗树苗”、“记录一段成长”、“绘画一份爱护”三个“一”行动,引导激发孩子植树、爱树、护树的情怀。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领悟到:科学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学区的开放性让幼儿活动的时间比较灵活,晨间、午间、离园前都是孩子可活动的时间。区域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玩得自然,玩得投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容易被激发。因此科学角是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在种植饲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和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纲要》给我们的启示。观察是探索能力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需要幼儿学会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自然角里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随季节的交替经常更换,可使自然角始终保持新鲜,富有挑战性。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学会善于观察和发现。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仔细观察植物,从中发现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一 些特征和变化,一次饲养活动的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到,在饲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起幼儿对自然的兴趣以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
美丽的春天来了,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感受着万物的变化。我们用小盆把小蝌蚪带回活动室,找来瓶子、碟子,投放到科学角里,在科学角里我们还投放了许多设计形象的观察记录本。期间,孩子们观察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了解了“小蝌蚪长腿后要用肺来呼吸了,应该把水放浅一点,在水里放一些能露出水面的小石头什么的,让他们爬上去休息”的道理。
饲养小蝌蚪的过程进一步证实了区角活动中的孩子是好奇、好问、好探究的,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孩子们表达着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思和所获。这种积极的状态,促使孩子努力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把握好对幼儿科学引导的度。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在操作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了幼儿要运用各种感官,去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科学活动在幼儿的探索、发现中进行,自然离不开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因此科学角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是必须的,幼儿通过去玩一玩、试一试,从而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产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迷上了陀螺。他们都自带了陀螺,只要一有空就要让自己的陀螺旋转起来。我也在区域角内投放了陀螺,什么战斗陀螺、暴击猛虎陀螺、
闪光陀螺……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三三两两自找伙伴玩起来,有的还两个人比赛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对比赛似乎已不感兴趣了,我就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材料,让陀螺到海绵、泡沫板上、沙子里、水里去转一转……孩子们常会兴奋地跑来,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告诉我陀螺在哪个材料上转得最快?探索到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场地的光滑度、软硬度的关系,还把记录的结果给我看。这小小的区角竟让孩子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孩子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主题活动进行到“各种各样的力”时,拉力、压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间的基本关系,集体教育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依然,不断地在向我汇报发现了什么力。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是如此强烈,我在科学区角里也提供了相应的皮球、沙子、小汽车和一些我自制的玩具(拉力器、小拖车、张嘴鳄鱼),让幼儿在玩中继续感受各种各样的力。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探索、实验、操作进一步获得了相关力的经验。
三、在科学角宽松的氛围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偏重于形式,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提问,幼儿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受老师提问方式的限制。有的幼儿因为怕说错或说得不正确而不敢畅所欲言,甚至有的幼儿还在揣摩老师的想法。而在区角探索中,孩子的语言是伴随动作同步进行的。他们自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他们向我和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发现秘密的。幼儿在探究后,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经历了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通过大家的交流,老师的梳理,幼儿探究中的发现也就上升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正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老师的梳理中形成的。
区角活动所特有的宽松氛围也为幼儿营造了想说、乐意说的环境。在饲养小蝌蚪的活动中,围绕小蝌蚪的死,讨论十分激烈。幼儿相互议论,各持己见,孩子们的回答都合情合理。
一些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很好地唤醒孩子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使我们在互动中真正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孩子们产生学习能动性,进而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兴趣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有了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进而主动、创新地学习。孩子们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学习,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习。因此,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但学习热情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我们不断激发和调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初中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因素。初中生对我们所教的内容一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化做无比的求知力量,然而受课堂的限制,我们创设的情境大都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难以实现和教学的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便利,使课堂教学更真实生动。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进行配乐朗读,感人至深,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深情感人的《背影》让孩子们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对父亲深深的爱,把课堂推向;最后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全班孩子都低声和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我知道他们是用心唱,他们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爱。反思这节课,我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创设感人至深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让孩子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学会感恩,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确立,必然要有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应用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创新的重要体现,对孩子们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现自我的舞台。但要注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比其营造的学习氛围的功效要强,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多媒体营造的情景比课本更生动和真实,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容易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情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实效,为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引导;探究能力
学校在现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的年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是我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引导以兴趣为先
现代教育提倡“生本位”,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所以这样的课堂会浸润着民主与和谐,但是教师如果把课堂还给了孩子而不加指导,学生很难有循序渐进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这个引导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方法的习得要靠具体的科学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到兴趣、喜好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入手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训练重点会不同,比如“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在三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而在四、五、六年级会着重其他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这套教材的主线,而知识的学习则作为暗线,掌握教材的设计意图,结合低、中、高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始终把握这个一级目标,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我在上三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时,总会带孩子们到操场去“探险”,孩子的天性是“玩”,我们提倡在“做中学”,其实在小学低学段,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操场是娱乐玩耍的天地,是自由开放的空间,孩子们满心欢喜的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在愉快的观察活动中,学会了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这些“小发现者们”还会很自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鼓励孩子大声讲出来,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给与表扬和鼓励,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已经在练习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这个一级目标了。有了愉快的学习体验,学生会对科学课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对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引导要创设情境为主
学生的学习要与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情境,保证这种学习成功体验带来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认真备课,课前做好学生访谈,真正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要讲的内容,分级处理教材,保证不同的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能有所发展。在讲《电灯亮了》这节课时,我就在课前用谈话的方法调查学生对于电路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由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的学生已经会组装简单的电路;多数同学知道电灯和电池相连会亮,但不知道怎样连接;还有少数同学“谈电色变”,结合这些情况,我在讲课时将课堂的时间分为三部分,创设观察手电筒的情境,使讲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多数学生缺少电路方面的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想办法使灯泡发光难度较大,所以创设观察的情境主要是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探究欲望的同时指出方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尝试这种学习的方法。在实验探究阶段创设“为什么不亮”的问题情境,大多数小组在第一次操作时都没能成功,这时候学生就会想到“为什么不亮”的问题,教师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请点亮灯泡的小组演示,其他小组再来实验,这样使学生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习,通过努力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汇报交流时创设互相参观的情境活动,学生在探究、质疑、交流中逐渐弄清楚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从而明白灯泡发光的原因,了解简单的电路。
三、引导探究重在方法指导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在小学阶段主要有:调查法和实验法。调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例如上网查阅资料,到图书馆去翻阅图书,走访、请教身边的人等。在调查的时候怎样获取有用的信息,怎样记录,怎样整理这都需要教师引导。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查阅资料,刚开始学生把网上全部的内容复制粘贴下来,重点不突出,交流的时候照着读,听的同学很费劲,效果不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反思:怎样找资料?怎样整理资料?经过讨论,教师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之上进行小结,要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段意”和“缩句”,学生马上把语文上学到的本领用在了整理资料上,整理出来的资料不仅具体而且简明,经过这样反复几次的指导和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
关键词:幼儿;自主探究活动;发展价值
中国分类号:G61
建设人才强国,是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才”,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综合发展。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幼儿阶段的良好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幼儿阶段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自主探究活动要求个体具有自觉主动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幼儿参加自主探究活动具有极大的发展价值。
一、 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及相关表征
自主探究活动,指的是在各种活动中,个体要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并自己提出方案来解决问题,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参加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挖掘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目前,我们一般把一岁到三、四岁的孩子称为幼儿。这一时期,孩子各方面,包括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例如,他们开始学着自己去上厕所、穿衣服,吃饭等等;面对新奇的玩具,他们总是会自己去摸索该玩具的玩法;他们开始尝试着说一些比较长的句子,长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等等。总之,他们会对周围新奇的事物、环境等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然后就会在头脑中会形成疑问,接着自己进行独立自主地探索,当获得令他们满意的结果时,他们会产生成功的感觉。以上所述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这些自主探究活动,特别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家庭、学习、社会等各方面,都应多加注意,并鼓励孩子们去多参加自主探究活动,并及时地对他们加以指导,以期望孩子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发展价值
幼儿参加自主探究活动,对其个体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挖掘幼儿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
在幼儿阶段,个体所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所选择的。他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件事情产生兴趣,然后就会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疑问,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究,接着才能得到满意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进而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当你发现,幼儿看到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时,身体会不由自主的随着节目里的舞蹈扭动起来,并且努力与节目里的舞蹈保持一致。这时,你会发现,幼儿对舞蹈的兴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加强对幼儿在舞蹈音乐等方面的培养。
(二) 培养幼儿的求知精神、实践精神
幼儿往往是对某个事物或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以后,才会自主地采取钻研、探究,进而发现规律。他们具有求知的强烈欲望,想要获得某种经验或规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满足。获得的这种满足感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去探究。所以,自主探究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精神、实践精神。
(三) 锻炼幼儿的独立意识
在幼儿阶段,个体的独立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很多方面上,他们都表现出“自己解决”的倾向。他们模仿成人的语言,造“自己的句子”;根据成人的举动,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独立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性格,进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三、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发展价值的实现途径
幼儿参加自主探究活动,具有极大的发展价值。但如何充分地实现这种价值呢?笔者通过仔细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父母、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幼儿阶段的孩子,也开始进入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因此,父母、老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必须意识到幼儿的发展特征,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能对幼儿的各种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要在恰当的时机给幼儿必要的指导,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也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探究活动,干涉孩子的行为。
(二) 要为幼儿创造合理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幼儿个性的发展,要求具有合理的活动空间。因此,父母在家里,要给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各种条件,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例如,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如智力拼图等。另外,父母应让幼儿多与自然和社会接触,让他们认识更多的新事物,然后不断进行探索。
(三) 指导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幼儿虽然各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都不成熟。因此,在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甚至会打击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个时候,父母、教师就必须在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孩子们进行拼图时,怎么着都拼不完整。这时候,父母、教师等可以给他们暗示(可以用手指着说,把这两个顺序调换一下等),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又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四、 总结
自主探究活动,会极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参加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求知精神,独立意识。所以,作为幼儿的教育者,家长、教师要为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及时地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