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1: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强化税务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资金管理;财务管理;水平分析
一、财务资金管理深不下去的原因
1.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我国目前的企业集团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识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很难统一,过去曾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
2.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式落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市场遍布各地,产品千差万别,需求多样化,经营跨国化,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企业资金占用不明,产品成本构成不清,材料消耗、工时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满足不了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统计、核算、传递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交通通讯方面的限制,监督管理必然滞后。
3.新技术、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够。大多数企业对以财务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缺乏了解,对推行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什么条件,本企业到底采用什么样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什么样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切实改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等问题心中无数。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全面比选和强制推行统一和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已成为当前强化细化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如何指导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企业要切实改变目前财务预算形同虚设的状况,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资金的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行。
2.适应形势,整顿基础,抓好定额流动资金管理
定额流动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不断优化和降低定额流动资金的占用是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的关键。新的核算机制产生了,定额流动资金的管理内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价格双轨制的运行给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原有的定额资金管理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几年来,单位一直把流动资金占用指标作为考核财务部门的主体承包指标之一,列入模拟市场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对流动资金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归口单位,形成一整套资金占用指标考核体系,与目标成本指标考核体系并行运作,形成模拟市场核算全面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
3.推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1)推行会计委派制。目前,国有企业还存在所有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监事会的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问题。如何强化企业集团对其参股或控股子公司的财务监督与控制,客观上需要寻找一种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资金的集中管理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结合本企业集团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财务总监、财务部长下管一级等形式多样的会计委派制,强化事前、事中的及时监督,同时,确保集团内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有效运行,切实维护出资者利益。
(2)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与国外大集团相比,目前国有企业一个很大的差距就在于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因此,大型企业都应建立高层的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要将企业内部的预算审计和外部的财务审计结合起来,内部审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审计,外部审计主要是借助社会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账目、凭证等合法性进行审计。
总之,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本规范的迫切需要,抓好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牛鼻子。因此,当前选择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强行推行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并积极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 市场规则不够成熟,法制还不够健全,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企业首先应该从完善自身建设出发,着重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把内部控制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形成一套运作有序、科学严密、权责分明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防御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活动健康发展,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有效规范企业会计行为。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让会计资料真实反应企业出生产经营活动的现状,督促企业内部各个员工、各个部门遵纪守法,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制止、纠正、避免各种损失浪费行为,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科学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财产物资的领用、保管、采购、记录、计量、入库、验收等各个环节,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
三、如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要不断提高推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在未来国际国内市场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平稳发展。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同时,要下大力气营造推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是对推进内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宣传要到位。二是企业在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健全机制、设计制度要到位合理。三是要倡导各级领导带头执行制度,落实内控体系目标的企业文化。四是必须加强对执行落实内控体系各项制度的监督考核。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注意细化部门预算,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每个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及时分析研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此外,建议可以制定企业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制,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可以制定企业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企业在进行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三)有效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
企业领导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加强财政监督,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备和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务必做到有效加强财政监督水平。要定期开展财务监督检查,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以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为中心,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深入的检查。要重点加强对企业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分配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控制部门、资金使用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有效发挥预警保障的作用。
(四)建立动态监控体系,提升内部控制效果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同时,管理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这就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运营状况瞬息万变。所以,我们要发挥信息化高效、快速的优势,同时利用内部控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不参与企业任何具体业务活动的特点,在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接口统一的监控点,实时采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时间的数据,将原来事后的静态控制变为现在的动态在线控制,对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现、分析信息系统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和修改建议,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邹若敏,周丽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冶金财会.2010(07):141-143.
[2]雷虹.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研究[.财务与会计. 2011(06):104-10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现状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难度大
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具备了经营范围广的特征,因而企业的服务功能也特别多,加之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施工工期长、成本预算流程多且杂等特点,所以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经常会有“联营”、“分包”等违法情况存在,一旦如此,就会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难度变大,无法保证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考虑到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有跨地区经营的情况,而国家施行的税金征收管理政策为施工地、注册地的税务监管部门的双重管理,不同监管辖区的税务部门对税法作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理解性、执行性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提升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税务风险的系数,致使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控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1]
(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
着眼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在运用项目经理制管理模式,即工程项目在开展期间,全部的管理权利都交由项目经理负责,而项目经理结合经济责任制在工程项目交工时得到相应的提成或者红利。正因运用了这样的管理模式,所以致使工程项目经理的思维想法受限,仅仅看重了如何通过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行为得到最多的资金收益,从而一味地降低工程税负,用以扩增工程利润,一旦如此,就会造成税务风险急剧增加。加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所以工程项目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高低不均,乃至工程项目报税人员根本没有专业资质,而是由其他部门兼任,这些工作人员在遇到税法、相关法规条例更改变化时,根本就不知应该如何面对,如此就会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难以做到位,继而增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难以抵扣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管理情况分析,主要体现在(1)难以抵扣,目前国内仍旧有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沿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换言之,指的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施工队伍组建、物料设备采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装饰装修等业务都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基于此,就会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管控难度变大,使得不同行业与应缴税金之间的进项税额抵扣存有很大的偏差。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进场施工阶段,使用的沙子、水泥、砂石等施工建材,大都是在小规模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而来的,而这些供应商根本不具备向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这就是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金难以抵扣的主要原因。(2)难以确定纳税时间。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特别长,工程场地工作环境差,施工流程多且杂,所以,工程项目最终的计量通常都会涵盖筹备阶段的预算、施工阶段的核算、交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一些工程项目还会涉及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方面,故此,很难判定纳税的具体时间。[2]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在企业内部创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倘若想要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效果,就应首先对设立专属的税务管理部门,选聘拥有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以此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应创建健全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以此加强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针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创建出一套成熟可行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突遇税务风险时,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选用实效性强的应对措施,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以免因为税务风险问题的存在,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遭受损失。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定期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这样才能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准,使其可以通过学习、参加培训活动,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个人的税务风险管控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如此一来,才可以在工程项目开展期间,让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将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可能存在和突遇的财务风险预测出来,以便于企业及时选用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编制应急处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诱发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做好合同管理工作,降低税务风险影响程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合同商谈与签署过程。在商谈各项合同细则时,企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借助税务统筹来减少实际税负的情况,继而经过明确合同细则条款,划分各方的职责,以此防范风险。详细而言,(1)使用最适宜的计税方法,达到节税的目的。如果企业选用的计税方法具备很强的可行性,那么在承建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就应选用清包工的方式,选用普通计税方法或者简易计税方法,具体选用哪种计算方法,应比较二者的税负成本,继而筛选出一套最优化的方案,实现节税的目标。(2)调整合同结构,达到节税的目的。对于总承包制合同而言,由于合同涉及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实际施工等若干方面的内容。而不同的内容其增值税率也会存有差别。依照现有的规定,一项销售行为的出现,倘若涉及了服务又牵涉到了货物,即为混合销售行为,应该参照主营业务确定出实际的增值税率。故此,在工程合同总价不发生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如果想要防止总承包合同有混合销售行为出现,就要针对合同内容分别签署不同的合同。[3]
(三)重视税务风险管控团队的建设工作
站在建筑施工企业角度来看,倘若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税务风险管控能力,那么企业在建设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时,就应认识到对企业全部工作人员做好税收分风险防范教育的关键性,唯有如此,才能够强化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思维意识。此外,企业还应将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效果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相关联,通过编制实效可行的奖励惩罚机制,将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控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强化全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管控意识,使其认识到税务风险管控效果对自己对企业的关键性,以此提升税务风险管控速率和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巩固财务相关的理论常识,强化相关人员的工作经验,增强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团队的总体实力,助力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效果的提升。
(四)完善组织管理架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现如今,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倘若想要在行业竞争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凸显优势,得打胜利,就应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方式,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企业的经营实力,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继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扩增企业得到最多的经营效益,促使企业可以得到永续发展。针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对以前使用的是转包、分包的经营模式做出财务风险评估,以此明晰总分包商、物资供应商之间的关联性,以免因为纳税流程繁杂,责任不明等情况产生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并且还能够规范分包行为,以免企业的资金收益遭受损失。
(五)强化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范性,在基础工作中管控好税务风险
基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监管具备了很强的严谨性、特殊性,所以在建筑施工企业购买和使用税控设备时,一定要委派专人做好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并且严加遵从相应的规程标准,做好发票开具、确认、保管登记等管理工作。另外,发票管理部门还应参照建筑施工企业申报的实际需求,创建台账,并在此基础上选用最适宜的计税方法,争取做到当月支取的发票,应在本月做好认证抵扣相关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滞留票的情况产生。在开具发票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备案工作,详细记录好工程项目相关的各项预交增值税、附加税的税率、税金。与此同时,还应对工程项目的税务风险做好预测,以此得出税务风险的产生,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以此强化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范性,在基础工作中管控好税务风险。[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风险防控
近年来,国家税收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为了使企业的负担有所减弱,增强经济实力,国家不遗余力实行减税、降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发现与避免日常经营中现有的税收风险,同时依照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经营现状,对企业的税收风险制度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
1高新企业和税务风险概述
1.1高新企业的概念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泛指为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通过持续调研、研发同时构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是主要业务,进行日常经营,在中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注册满一年的居民企业。
1.2税务风险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风险着重在企业日常经营里面临的无法确定的原因,企业税收中存在的不明确性是税务风险所重视的,特别是由于税收耗费造成的无法确认性。税收风险与常见的商业风险有所不同,收入是随着商业风险的变大而增加,但是企业损失会随着税收风险的变大而增加。所以,企业的税收风险在于日常经营中税务活动和相关政策存在着差异,并且该活动不符合规定,以致而丧失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
2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
2.1企业缺乏税务人才储备
现存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税务的工作主要交由财务管理,企业很少有成立税务部,同时企业也不具备专业性强的主要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也有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设置了财税部门,但是缺少对于从事税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关税务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财务部的资金财税员工进行管理。税务部有关税务的工作仅为计算和缴纳企业税金、填写纳税申报表,还有和税务机关进行咨询与交流等,工作只是为税务基础业务。以全面管理控制角度来看企业,员工不能够准确了解有关税务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及时更新相关的税务知识,导致企业对税务案件的处理方面不够专业,这致使了风险点的出现,使得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时无法有效规避,也不可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风险产生的损失。
2.2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大多数内部管理者都有较强的避险意识。但是,从组织机构的成立和风险的识别和计算可以看到,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规划造成的税务风险,企业仍然把利益放在首位,仍然是基于实现战略的利益目标。企业的税务风险依然只存在于表面,从而对潜在的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有所疏忽,由此看出,企业仍对有税收风险防控和管理存在局部性,不够全面,对于其可能会造成的危害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很久没有对员工进行专业的税务培训,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较差。有所涉及的其他部门一些员工也不具备专业的税务知识,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非常薄弱。高技术企业对税收风险控制普遍存在认知比较薄弱的问题,企业需要强化对税务知识的培训,让员工能够意识到税务风险的重要性。
2.3企业缺乏对研发要素的涉税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是研发要素,同时作为规避税务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财务风险规避不能够点明关键以及不够专业化的税务风险规避工作,这会导致企业在业务处理工作中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企业还未建立一套从研发项目的管制到其产生的费用的核算与整理的全面、合理的计划,导致企业缺少对研发项目管制足够的税收防控,不能够精准地核算和整理研发的有关费用,研发费用受到其核算流程复杂、审批时限过长等限制,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税务风险。
2.4企业未创建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研究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对其税务工作拟定了相关计划,可是企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税务风险。企业产生风险是因为自身并没有创建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可能会导致自身的税务工作存在于风险的旋涡里。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既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专业性强的员工所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致使企业无法对自身与税务有关的数据实行专业性量化的工作,企业也不能及时地规避相关风险。
2.5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强
税务风险的内控体系受到外部条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企业应该设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大多数企业创建了审计部,可是由于该部门员工的职责不明确,还未具有专业的税务水平,企业也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地规避税务行为带来的风险。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其在税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未能有效评估其将会面临的税务风险,不能监控税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点,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内部监管力度,导致企业未能在合理范围内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审计部门在工作时常常会大意、敷衍工作上,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生重大税务问题时方才生效。
3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3.1加强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专业的税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的重点取决于涉税员工的专业能力的高低,需要持续对涉税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不仅是企业的违规,还有办税员工无法完全明白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从而造成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企业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需要紧跟国家有关税务方面的政策更新,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税务培训,使得税务工作更合规和准确。以达到不会因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企业有所损失,同时及时规避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通过在进行税务培训的过程中拟定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全体职员税务风险意识
对企业税务风险意识的提高是在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不但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内控意识,也要使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有所提升。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意识氛围。企业风险意识的淡薄会导致经常出现不确定因素,提高管理层与所有员工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迫在眉睫。设立问责制是企业内部所需要的,问责制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全部员工,当然也包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也应该具备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企业实施奖惩制度需要依照考评结果。根据制定的奖罚制度用来调动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于税务风险的主动性,以达到强化企业全体员工增强风险意识的目的。
3.3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是其开展研发活动,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有被认定的资格与其是否可以享受到优惠的税务政策,这两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会对其自身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所以,要想对内部控制税务风险进行及时规避工作,就要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企业需要通过对前期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健全项目后期的监管工作来达到优化研发项目管理的目的,以此来管理研发项目。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加强研发前期预算的工作,还要合理完善研发费用核算的体系,以实现研发费用科学核算和归集工作的准确性。
3.4建设税务风险评估数字化
依据高新技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应用程度,使用的数字化推进方式可采用“探索式”“协调式”“集中式”“嵌入式”这四种。其关键点在于企业是否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数字化的管控组织。在数字化的转型初期,高新技术企业尚未确立好整体的相关推进方案,但是局部试点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时需要采取探索式的推进;之后,随着企业对数字化的应用拓宽和加深,跨部门的协调需求在加剧,向着协调式、集中管理式进行过渡。最终实现的是嵌入式管理模式,整个企业需要在顶层规划下的数字化进行转型。资源层面则是通过内外的IT力量的整合运作方式上,从项目制模式向产品制模式转移;从人员上,初期重点旨在强化IT团队中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业务架构类等的队伍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复杂的企业,在其转型的初期,需要建立适合的转型推进机制,这将是比解决自身技术上的难点更重要的事情。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前,首先,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其次,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评估方法最适合的方案;最后,总结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与风险出现的概率,可用S、A、B、C、D等级对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类评级自身税务风险,对于企业准确地把控众多税务风险中的严重风险,企业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产生的成本,这都是有利的。
3.5企业内部严格监督税务风险
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主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企业需要做到严格监督其内部产生的税务风险,审计部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监督。在自我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审计部门,审计部必须定期评估和审核内部的税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审计部在提出有关建议后,企业应确定好内部监管的税务风险的重点,着重于管理对企业影响大和发生概率高的风险点,责令有关部门整改。整改后,审计部门需要对修改后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
4结论
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帮助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学调研和创新工作。企业需要全面学习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带来的优惠,落实国家政策指导,提前做好税收筹划,使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规避风险,实现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秀玲.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研究[J].纳税,2019,13(23):42.
[2]罗海霞.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类别分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商界论道,2020(4):181-183.
由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企业税务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1)税收政策风险
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划分,企业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属于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中的法律风险,它是指由于税收政策变动或税收执法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形成企业税收政策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税收政策发生改变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收法制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税务部门往往需要在税收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相应政策变动,从而给企业带来税收政策风险,比如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税收政策;其二,税务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实行分头管理的税务管理模式,税务执法部门包括国税、地税、海关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实际税务执法过程中会有重叠现象,具体职责划分不清。同时,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税务管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有法不依、不能完全理解税收法律法规等问题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税收操作风险和筹划风险
企业具体的税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身体力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合格会导致企业税务工作难以开展,由于缺乏对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学习培训,会计人员无法对业务活动进行正确的会计和税收处理,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系统,会计人员可能会采用错误的税率和税基进行税收金额计算,会计人员操作失误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增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会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工作是对会计人员能力极大的挑战,它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税法、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企业税务筹划不当会被税务执法部门定性为偷税漏税行为,可能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加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针对企业税务管理可能面临的风险,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税务风险观念,建立风险导向型税务管理
企业领导层应当转变陈旧过时的税务管理观念,树立风险导向型税务管理理念,提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税务风险观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和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科学设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合理安排会计税法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负责企业税务风险工作,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深入分析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交易过程中可能的涉税行为和类型,尤其是在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时,要加强对合同方纳税资格的审核工作,防范合同当事人将税务风险转嫁给本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类型、成因和预计对企业影响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将企业税务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措施,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税务风险的管理。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税务管理工作最终需要落实到企业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会计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会计人员进入门槛等措施,也可以加强与高校进行合作,积极吸引高校财会专业优秀毕业生等方式,招纳外部高素质会计人员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对本企业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税收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学习班,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系统,从经济方面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支持力度,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会计税法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提高会计人员的精神境界,防范人为偷税漏税和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为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打下扎实的基础。
(3)密切关注税法变动,加强税务筹划管理
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及时掌握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律变动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防范企业税收政策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企业税务筹划工作。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深入解读当前税收方面的法律政策的具体含义,保证自身的税务筹划不违反当前的法律规定,综合考虑本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等因素,在税务筹划中既要考虑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考虑法律界限,开展高效率的税务筹划工作。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对税务筹划管理的评估,定期对企业税务筹划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防范企业由于税务筹划过度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3、结语
关键词:企业税务规划;防范;税务风险
一、前言
企业进行税务规划的目的在于在合法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这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确保市场的整体繁荣发展。在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防范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这是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税收风险往往难以科学准确预测,因此影响到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基于此,企业有必要科学全面仔细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并分析相应的原因和要素,进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做好税务规划,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自身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引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分析发现,当前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注重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或者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或者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优化,但是对税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者甚至存在忽视企业税务风险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方法和措施,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税务风险。
(二)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的税务工作一般由内部的专业工作人员完成,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务工作效果。分析发现,当前很多企业的税务工作人员一方面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掌握不足,尤其是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法认知不足,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与税务机构的有效沟通,因此导致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部分情况下还会产生税务违规操作,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此外,还有部分税务工作者,他们的专业能力很高,对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很了解,但是他们没有利用自身的能力为企业做好税务工作,而是利用税法等方面的漏洞进行逃税等违法行为,这种行为无疑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合法性,也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的内部审核制度对于预防企业税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导致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监督,税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因此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法
(一)专注企业内部诚信文化建设企业要想做好税务规划,减少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就需要在注重完善经营发展策略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做好内部税收诚信文化的建设。具体来讲,要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引导企业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税务工作的重要性,要培养每个员工形成健康的纳税意识和行为准则,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纳税诚信文化氛围,从而为科学有效实现各项税务工作打下基础,推动企业有效提高自身预防税务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与税务机构的沟通企业的税务工作必须在相关的政策法规范围内进行,基于此,要想科学有效做好企业的税务工作,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就需要与相关的税务机关做好沟通交流,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详细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税收工作。企业内部税务工作人员要做好与税务机关沟通交流的工作,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与领导层分享,确保企业整体税务工作的正确性。
(三)提高税务会计专业技能水平企业的税务规划一般由相应的税务工作人员制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对于企业科学控制税务风险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企业要针对性提高完善税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税务工作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组织企业内部税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集中训练提高课程,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最新的税务规划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税务工作人员有效学习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税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提高项目,帮助税务工作人员有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税务工作打下基础,顺利落实税务规划,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强化企业内部的涉税事务管理目前,企业内部落实税务规划工作的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纯依靠财政部门完成税务规划以及税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企业管理层有必要注重强化企业内部的税务事物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力对企业内部税务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二是科学应用相关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如信息化、智能化等,有效提高税务工作过程中数据收集能力、处理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税务规划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是科学管控企业税务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尤其是需要强化销售、采购等环节涉税条款的制定和控制。
(五)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报告机制企业在制定税务规划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利用这个机制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评估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相应的税务控制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有效预防各种税务风险,确保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定期开展税务工作报告,强化企业内部税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并与市场环境进行结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税务规划打下基础,强化企业管控各种风险的能力。此外,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后,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改正和完善,这个过程有助于企业科学有效控制各种税务风险。
(六)研究分析税收政策企业的税务规划必须始终在相应的税收政策框架内制定,基于此,企业有必要积极学习研究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税务风险进行科学控制,改进企业自身的税收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Abstract: the tax risk is one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the risk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matters as well as more profit-' operation, financial stress, and other reasons, it is possible for business tax risk, it and business risk, financial risk, business risk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work, are also important aspect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control,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s, standardizing operating processe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the corporate tax risks.
关键词:内部控制 防范 税务风险
Keywords: internal controls prevent taxation risks
一、 引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
(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的基本涵义
传统风险的含义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但现代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不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对于企业涉税行为而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统称为税务风险。由于税收征纳行为的单向性与涉税主体的不对等性,税务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传统的含义,因为企业如果产生涉税风险,其后果往往不利于企业。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经济业务导致纳税行为不准确,会导致企业多缴税或少缴税,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其二,由于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具有永久的追缴权,因此,税务风险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这也是税务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更加特殊的地方。
(二)企业税务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的意义
随着税制规则的完善与企业纳税意识的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已经受到了税务主管部门的重视。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首批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朽户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首次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正式下发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反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因此,企业严格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判断,以尽量减小税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的经营行为不规范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对于税收政策没有用深入理解,从而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税款,或者错误地按企业惯例进行操作,误认为不应该交税,但实际上形成了漏税。比如。税法规定,折扣或者折让必须开具在一张发票,才可以减少应税收入,而部分企业却在制度上可能作出了相反的规定,但又按扣减后的金额计算税金,这样就形成了税务风险。如地产公司拿地,只考虑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有考虑到过户时的契税、印花税、开发过程中每年都要缴纳的土地使用税,这样使得开发成本加大,造成资金吃紧,只好设法推迟纳税等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二) 企业的财务行为不规范导致税务风险
这方面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行为存在着不符合税法规定的现象。事实上在较多的企业都存在。如:某企业将津贴、交通补贴等让员工以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逃避个税。此外,代扣代缴行为不规范也是财务行为导致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其他导致税务风险的原因
1.纳税经办人员的素质限制。如纳税经办人员素质限制, 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 理解不透彻, 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意愿, 但在纳税行为上却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操作, 造成事实上的偷税、漏税, 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如现行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应按实际发生额的60%及销售收入的5‰孰低在税前抵扣,超过者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但往往某些涉税经办人掌握不清,以为满足收入比例条件就可全额扣除,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
2.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税务筹划面临的风险 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 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特别是某些企业负责人过于偏好“筹划”,或者过于相信通过人脉关系解决纳税问题,企业就只能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盲目进行税务筹划, 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三、 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举措
根据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五个大的方面。笔者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税务风险是能够得到防范与减小的。
(一)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与控制活动的前提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空间界定,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治理、制度建设、人员安排等方面。对于企业税务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企业需要建立组织,形成制度,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列入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按照《指引》的要求,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同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日常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考虑引入纳税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参照“指引”,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二)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一,需要流动才有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与原则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其次,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经常性地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等。
(三) 加强涉税风险评估,强化企业风险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控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其侧重点应在于过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接受风险水平。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根据澳大利亚国税局(简称ATO)对风险管理运用于税收管理的尝试可以证明,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是完全可行的。
(四) 在内部监督中引入纳税风险防范机制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重要方面,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四、 结论
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直接的作用是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服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从而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税务风险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平均每年为企业多创造高达38%的利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手段,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防范与化解税务风险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最终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郑朝晖.IPO40大财务迷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关键词:增值税税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新形势下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意义
在推行营改增前,营改增对于企业的影响主要是现行纳税筹划思路与方法的影响,在进行营改增税务风险防控过程中,主要关注如何保证企业合法权益不受到影响,在营改增过渡期间内使企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随着营改增全面推行以后,营改增进入常态实施阶段,让企业尽快适应营改增对于旧有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让企业顺利进行过渡时期的管理调整。在新形势下,要想尽快适应营改增政策,就要做出更多的管理应对与调整,并不仅仅是维持企业现有发展水平和收益,而应加强学习,利用营改增对于企业的引导,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充分发挥营改增对于企业的重要影响,促进企业效率提升,这也是推行营改增的初衷。现如今,营改增正逐步进入常态化,企业要加强增值税税务风险管控,就要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加快产业结构创新和转型。在新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和总结增值税税务风险,从而把握税务风险防控方向与办法。
二、新形势下企业的增值税税务风险
随着营改增实施全面进入常态化运作,企业应当及时转变对增值税税务风险防控的认识,摒弃维持企业经济稳定的观念,而逐渐转变到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中来。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下,就要求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增值税税务风险。就当前国内企业发展现状而言,企业增值税主要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纳税资格风险。对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工作人员来说,应当取得专用发票开具资格,如果不具备这种资格,也就不能从事专用发票的开具资格,这样一来,企业也就享受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对企业而言,纳税资格风险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关卡,也是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要基础。二是税费计算风险。在实行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税费计算过程中的计算基础,不少企业在进行税费计算时,并未开展较多研究。随着营改增正式进入常态化实施阶段,各税率的混合应用也就成了一种新的趋势。对同一家企业来说,采用的税率不同,在计算时就会获得不同的税费计算结果。所以,加强税费计算风险防范将会对企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三是在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时期,因营业税属于价内税,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与商品交易时并未认真考虑与确认。但在推行营改增后,因增值税需要考虑价内税与价外税的问题,企业倘若没有对增值税进行区别和确认,就会影响其交易收益。如果交易数额较大,就会导致企业出现盈亏变化,因此,如果对税费计入与否判断不准确,也会引发税务风险。四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风险。不管是营改增实行期间,还是营改增全面推行开来,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主要是由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问题引起的,但是在营改增过渡时期,盲目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又会造成成本的忽视,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这一问题。另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会造成企业税务风险增加,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防止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进入法律误区。
三、新形势下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管控措施研究
现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企业加强增值税税务风险防控,是为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尽可能地享受到更多的税收政策优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在税务筹划作用之下,企业应当分析增值税税务风险,不断提升增值税税务风险防控水平,促进企业积极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从风险入手,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一)及时转变思想,加强应对管理
管理意识对于管理行为与管理成效有直接决定作用。面临增值税税务风险的不利影响,管理者应当加快思想与态度转变,明确税务风险会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与推动力作用。同时,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增值税税务管理与筹划,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家政策,以实现全局统筹安排。
(二)构建增值税税务科学管控体系
对现阶段的企业来说,存在诸多增值税税务风险隐患,仅靠加强制度建设根本无法实现全面风控与管理。所以,有必要构建增值税税务管控体系建设,而对于成熟的增值税税务管控体系而言,就要不断加强合作方管理与企业管理。
1、合作方管理
为了有效加强合作方管理,企业应对现有合作企业或机构进行分析和判断,看其能否开具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判断还有没有继续合作的价值。同时,还要加强对合作方与潜在合作方的审查,看其是否属于营业税纳税主体向增值税纳税主体转型的情况,这样就能做好合作过程中的税务筹划,增强洽谈目的性,提升企业自身权益。为加强合作方管理,应当构建完善的合作方数据资料库,比如说,纳税人主体资格、历史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还要加强合作方数据更新,以便有效确认合作方资格,为企业更好地寻求合作方提供有效参考。
2、企业方管理
第一,应当强化合同管理,对合作方纳税人性质和资格进行深入考察,确认合同中报税价格与合同总价,以免影响到企业预期收益。第二,强化企业计税管理。税费计算是计税管理的内容,比如说,对那些存在多种税率的企业来说,应当确认不同税率项目情况,比如说,如果是劳务、服务以及无形资产等业务,按照营改增后税法规定,一旦不能加强核算,就会根据高税率项目进行征税计算,应当加强确认与准确计算,以免使企业承担负税压力,进而对纳税筹划管理质量产生影响。第三,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的问题,对资金流、物流、票流进行规范管理核实收款额、销售额以及发票额的一致性,尽量避免出现三者内容不一致,做到“三流一致”。“三流一致”无法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提高纳税筹划的规范性,以实现对增值税税务风险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对增值税发票索取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既要考虑发票索取,也要分析企业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需求,而不是一味索取发票以免引起其他成本增高。
(三)强化问责与绩效管理
对财会管理人员与税务筹划人员加强问责,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让其加强自律,与此同时,做好绩效考评管理工作,加强税务筹划,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大对客户满意度以及员工成长率的考核,使企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