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的数字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可以说是对于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而教育学理论的应用,能为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出发,分析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
教育学理论;数字化课程;开发;启示
教育学理论并不是呆板的教条,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新的教育开发实践提供依据。传统的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通常都存在技术研发和教育理论背离的情况,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理论引导下对数字化课程开发,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和学,从而发挥出教育传播的效果。
1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
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所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1)共享性。具备大容量、开放式和大规模,以实现课程开发应用的网络化。(2)代表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选择数字化课程方面,所选素材必须种类齐全,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满足开发需求。(3)多样性。对素材进行合理分类,将各种有效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以立体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表现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4)简易性。表现方法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能够达到自主实习和协作学习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畅通无阻。数字化课程资源种类各式各样,涉及范围广泛,按照数字化课程开发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划分成5类:(1)数字化素材库。主要划分为5种:文本、视频、图像、动画以及音频。(2)多媒体课件库。课件库中的课件能够与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通讯,实现系统数据的兼容。(3)试题库。具有查询、单个录入、自动属性校正、批量录入、统计分析、删除、组卷以及修改试题的功能,适用于存放各种专业课程的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根据原则结合而组成的试卷。(4)案例库。适用于存放专业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并统一制作成HTML网页。(5)数字化教案库。具有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的功能,适用于存放不同学科每一章节的教案。
2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
2.1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
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资源生产,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观点出发,生产出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教与学的内容。同时教育学能够为传统教育方法、手段以及设备树立新的开发观念,此外,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以及教育变革观念的影响下,对网络教育、创新交易、综合学科教育以及个性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让教育与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变成可能。
2.2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
(1)泰勒原理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泰勒原理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是根据步骤遴选课程内容,即是编辑人员事先要确定数字化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收集有关的内容,设计出科学的内容组织构架,然后按照规定的顺序对内容与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组合,借助泰勒原理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编排、检验,从而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因此,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内容时,编辑人员、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应进行交流,由教育专家提出专业目标与编排意见,带领编辑人员对课程内容框架与逻辑进行编制。(2)“做中学”理论解决技能和知识同步训练问题。“做中学”是杜威从“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以及“教育即是生长”观念出发,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与历史因素影响,缺少“做中学”环节。现如今,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中,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以及数字化课程为“做中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开展现代化课程建设非常值得参考“做中学”理论,特别是自然科学类数字化课程的研发。“做中学”中“学”的对象除了包括操作技能外,还包括知识、素养、能力以及思维。做中所学,并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也是通过技能操作来掌握知识和锻炼思维,从而提升判断能力。
2.3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关系中,对于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主导思想填补了教师或者是学生中心论与主客二元对理论思想的空白。如果将计算机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旦受以生为中心和用户中心论的影响,就会削弱教师的作用,被教学机器、数字化课程以及教学程序取代。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指导或者是调节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功能进行编码,方便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与补充,同时按照需求进行复制。教育技术开始研发的最初理念是代替教师,但是在开发数字化课程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并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与智能媒体来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班级智能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练习资料、学习资料以及复习资料等外部学习资源,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随时调取。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以及组织形式加以编排。即便如此,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教师的劳动与智慧。由此可见,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交互效果,强调用户体验,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课程开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理论的优点,通过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以及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传统课程发展提供新的方式与手段,以促进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公文,林雪涛.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v.33;No.233(2):147-150.
[2]李翠白.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41-143.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推动措施 成效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各种以数字形态存在和被使用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 教学课件、虚拟仿真系统、数字教材、教学案例等。它具教育性、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便利性和可用性,通过提供丰富生动的场景资料,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共建共享是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标。“共建”就是发动本区域内各个层面的学校、教研机构,以学科体系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两种形式,参与本区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最终既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建成有本区域特色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共享”就是本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供本区域师生使用共享。共建是为了共享,而共享反过来又能激发参与者共建的积极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从基础设施,即信息化硬件设备开始推进的,如在学校互联网建设、学校多媒体设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数字教育资源库,即软件方面仍存在着总量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共享平台、缺乏共享管理机构、缺乏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等问题。如果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水之源。滁州市教育信息化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跟不上总体发展的步伐。想要破解此“瓶颈”,唯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滁州市城乡、校际间均衡公平一体化发展。
针对滁州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促其共建共享。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推动措施
第一,政府牵头,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成立市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负责对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调控、协调和管理,对域内资源特色进行良好定位和建设发展。该机构下设: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小组、资源基地学校、技术小组等。其中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局部门和专家组成,在市局引导下开展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层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第二,制定推动政策。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政策的引导,市教育体育局要建立积极的政策导向,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制定一些共建共享的政策,把共建共享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当中;制定共建共享规范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规范性;制定一些共建共享优惠政策,如参与共建共享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比表彰方面的倾斜扶持;制定激励政策,如给教师个人资源定价运营、按使用效果付费等,积极鼓励和培育一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入开展,引导和推动本区域内达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
第三,制定统一的开发标准。资源建设随意性强,要在宏观层面上统一规划管理:撰写统一的建设标准,确保搜索时,易检索到适合自己需求的资源;资源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求确定开发任务、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编制开发指南;公开招标开发资源,中标单位组织学科教师编写资源开发脚本,资源开发脚本经专家审定合格后,才可组织技术人员制作资源,最后由评审小组对资源进行评审,合格资源入库。市教育部门对所建资源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时间、使用对象、开发周期等要有详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第四,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构建。成立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实施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政府筹集资金购买技术,搭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统一负责共建共享信息的汇总和。
第五,制定共建共享激励评价机制。为了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全面开放和深化应用,可出台有关激励机制,对参与资源建设者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组织各种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竞赛、评比、交流、研讨、讲座等活动,给予优秀者表彰或奖励;以专项课题的方式申报资源建设项目,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把资源建设、开发、应用、评价结合起来,有利于资源建设迈向优质化发展之路。
组建评估机构,对建设质量进行认证、审核和评价,遴选出优质教育资源以供共享,审核不通过的资源,经反馈后做出修改与完善,从而有效地保证资源的建设质量,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预期成效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能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全方位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一能建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开发了数字化、立体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化、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这些资源能服务于学校用户的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及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能惠及区域内所有同类学校。二能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创新”的资源开发思路,可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今后资源建设奠定了经验。三能打造高素质的资源开发团队。在共建共享过程中,通过开发、应用、专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资源需求、了解技术标准、通晓资源开发、擅长资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应用团队,对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科学研究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他们今后也能有力地助推教育改革创新、资源开发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四能提升学校的发展实力。通过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能得到大幅提高。通过共享,项目学校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获得大量的、多类型的、质量可靠的数字化资源,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得以提升。
近几年来,滁州市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与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建议政府应以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推手,努力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为教育均衡与公平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想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优秀人类。马克思说过:“教育要做好三件事:心灵的教育,身体的教育,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而当前的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学习成了为追求升学的一种功利性的手段,忽视人的发展,忽视人的心灵,忽视教育的文化内涵。作为教育的核心地带――课堂,依然是古老而沉闷,上课程序和内容几十年几乎没有变过。著名学者叶澜这样记录1990年的听课感受:“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下课的十分钟,我才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头脑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许多西方研究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太可能产生“好的学习”。而绿色教育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呈现和谐健康、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
一、绿色教育的含义
绿色教育脱胎于环境教育,最早是在澳大利亚提出并发展,初期主要是进行绿色环境和自然生态教育,后来绿色教育逐步被人们认识和传播,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索。在我国,自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绿色教育”以来,不断有争论和辩驳,也正是在争辩中,绿色教育得以超越。超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再重视内容主题的来源,而更重视内容主题所服务的价值目标,类似于学习习惯培养这样的内容主题,也纳入绿色教育的视野。譬如,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是“可持续的”“绿色的”;而以牺牲学习兴趣为代价,依靠高强度训练的学习习惯,也同时是“不可持续的”“非绿色的”。超越和改进现代教育,把教育者的关注点指向价值倾向,要求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倾向进行“绿化”。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推崇相互受益的共生概念,确立为“人――自然――社会”的整体统一培养全球伦理的“人性”。
我校绿色教育,是指遵循教育规范,不以牺牲学生自有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代价,获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这里的自有资源指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环境是指时间空间、和谐氛围和求知方式。在郑州回中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总结三条经验:一是德育决定论。就整体而言,德育的状态决定学业成绩的优劣。我们惊奇地发现,只要在起始年级建立起优秀的班级文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两年扶摇直上,自然成绩突出。因此,德育必须从“生理心理的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育成”三个切入点全方位开展。二是“第一生产力”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的过程本身是战胜自我、蜕变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说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嬗变过程。但通过中西方学生学习比较发现,同样是学习到凌晨,中国学生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重复机械的操作而痛苦,西方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某种设计,为别出心裁而兴奋。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天壤之别。学习活动与导游带领团队爬山很相似,再好的导游也不可能背游客爬山,好的导游总是在峰回路转处指明游客该走的方向,好的导游也总是在悬崖峭壁处激励大家。教育要做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升学副产品论。郑州回中的绿色教育并不排斥升学,但反对仅仅盯着分数,反对苍白地要成绩,而是强调不以牺牲学生的自有资源和学习环境,取得良好学业成绩。追求学生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在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他们也会自然地“升学”,自然地成长。
二、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发展给绿色教育实践提供机遇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建构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基于数字化的新的教学形态已提上议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颁布,强调信息技术目前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提供更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提供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整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数字化教育技术以及ipad的出现和改进,突破和超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和课堂教学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更个性、情境化、互动式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理科的实验教学,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不仅可以进行证实实验,更可以在虚拟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证伪和试错的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真实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改革所面临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包括:一个导向(教师专业化)、两个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六个特点(开放性、大学化、一体化、综合性、制度化、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精神,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一般认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
我国于“十五”期间开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设,并逐步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点之一。继2004年10月举行的“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之后,在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举行的两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占到了很大比重。2006年5月,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出席论坛并作了报告,国内外专家围绕“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作了发言并展开研讨。
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论、模式研究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信息素养通常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教师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协同工作、独立学习、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
从职后教育来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下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切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是一个直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参加首批试点的9个省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面临诸多困难。该项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尚待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努力。
就职前教育而言,作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改革、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有效地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前培养中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基于几年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我们有以下认识。
(1)在教材建设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内容建构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叙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突出应用特色,以提高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力求将能力培养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为主线,旨在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同时,该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应当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衔接。
(2)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方面,应当根据师范生所在学科的特点,通过文、理科学生分类教学;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目的。要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在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实验、开发过程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4)单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难以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大任的,高师院校应当在教师教育类的其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当然,上述做法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教育网联与学习资源共享
就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网上教与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增长点,对于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高校的优质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为主体,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学校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的一个宏大的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教师网联的发展将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以远程教育试点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大等首批成员单位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和服务平台。配合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面向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2)扩大到具备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并整合其他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
(3)实现各种教育形式衔接与沟通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就教师网联成员来看,可以大致将教师网联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即区域性网联体系)、县级教师资源与学习中心、学校层面(即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已经初步建成。2005年以来,四川、河南、江西、甘肃、福建等省相继也已组建了形式不一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旨在整合本省的教师教育资源。
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浙江师大早在2001年就初步建成“浙江教师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省略/),并先后浙江师大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量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目前,我们正在此基础上认真规划、积极组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根据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设计以下做法。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on 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WANG Fengl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00,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at realiz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aintenance costs,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use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to put forward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 scheme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lements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therefore enhance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digi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ource management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捷更新与长足进步,许多在高校数字化教育管 理领域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信息用户需求和社会信 息量日益增加的巨大压 力,传统的教 育管理已难以适应目前高校的规模升级与开拓发展。而时下的各类研究实践均已表明,可以借助云计算来创新实现高校数 字化教育管理,从而全面满足当下及未来高校中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与大量数 据存储的强大需求。为此,展开此类研究,即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现实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互 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 供动 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 源的计算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利用、且通过网络 以 便利、且按需的方式获 取计算资源的技术模式。云计算融合发 展了分 布式计算、网络存储、并行计算 、虚拟化、效用计算、负载均衡等传统计 算方式与网络技术。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使用虚 拟化技术来最佳配 置存储、应用软件、服务器、网络、服务等各 种资源,使用户能够获得比以往更趋丰 富的服务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对各类资 源实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力对用 户来说是相对透明的。
1.2.2 网络安全的可靠性
云计算将数 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本地PC机无需存 放数据,云端上服务 器都是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 维护,对于用户来说,免除了对计算及存 储方面安全的分配与投入。
1.2.3稳定性
由于云 计算将海 量的数据 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统一优化整合存储在虚 拟资源池中,用户尽可将各类数字资 源存 储在云平台中,数据的安全 性也随即得到了提升完善。云计算还提供良 好的容 错功能,一旦某个节 点 发生故障,云管理系 统会迅 速查证与高速恢复,保障了云计 算环 境的稳定性。
1.2.4 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在云计算架 构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新增的用户需求,可以根据需 求资 源类型,针对性地优化各类 资 源能力,提升服务处理级别,云计算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 力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
1.2. 5 运行成本低
云计算的自动化管 理使数 据中心管理成本大幅度 降低,云计算的特殊容 错措 施使得可以用优质廉价的节 点来构建云体系。
1.2.6 网络成本的可控性
只需提供有接入终端,用户将只需专 注自身业务,而无需再分散兼顾网络的复杂 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用架 构网络所需要的资源[1]。
1.2.7个性定制
根据不同用 户的使用需求来部署相应的资源,以最大限 度地贴近用户研究模态,云计算平台具有良 好的伸缩性。
1.2.8 可扩展性
云计 算的规 模可以动态扩展和 伸缩,满足用户规 模的 增长和需要。
2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
目前,高校 数字化教育资 源管 理存在着诸如组织 架构混乱、信息化 建设整 体性不高、IT建设成本有 限等多 重因素影响。具体阐释分析如下。
2.1 硬件设备的更新成本高
随着硬 件任务对教育资源的新增需求,同时由于高校数字化教 育资源管理的整体性不高 ,各类软、硬件设备在内容、数量上的补充更新,使得网络在构造设计上也需要 陆续拓展增加,且价 值不菲。
2.2 网络维护成本高
由于网络维护在水平层次上高低不齐,使得整体网络的安全防 护提升了保障难度。同时,每个独立的IT网络都需要特别专门维护,这对维护人员和资 源投入均呈现更高要求。
2.3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高校中各部门之间工 作职 责相对离散,各部门开发的信息管 理系 统大多是围绕解决本部门的某 一具体业 务或具体问题而设计建立的。高校数字 化教育资源,包括软、硬件资 源以及人才优势等在分布上并不均衡,这就给数字化教育管理工 作形成诸多掣肘。结果就是高校各项资源在低水平重 复建设中日渐消耗殆尽。
2.4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度低
不同院校、职能部门间资 源共 享手段单一,效率 不高,跨学院、跨部门的教学、科研合作将更多受制 于时下的资源管理水平[2]。
2.5 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与便利难以兼顾
为了强化教育资 源管理的安全管理,大多高校都采用C/S(客 户机/服务器)结构 系统设计模式。C/S设计模式要求用 户只能在安装客户端的特定主 机上使 用管理系统,一旦使用环 境发生变化,则将无法使 用系统。这种设计模式虽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风险,但在用户操作上却受到诸多限制。
2.6 基础设施的闲置
在许多基础设 施购入以后,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大多数时间均会处于一种闲 置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设备的运 行成本,而且对设备本身也形成一种浪费,从而给电 力资源和基础资金带来重大的虚耗损失。
3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实 现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能够满足用户信 息 需求与大量数据存储的要求。本次即从理论可行性、经济成本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这3个方面对基于云 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 育管 理给出可行性分析。研究可得,分析论述内容如下。
3.1 理论可行性
近些年来,云计算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 家的高度密切关注,云计算的理 论已较为成熟,并已涌现可观的文献对云计 算理论进行介绍,这就为云计算 理论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先期积淀。首先,云计算能够让 计 算机的计算能力成为一 种商品在网络上实现流通。其次,云计算在整体上具备了 管理 集中化、功能开放化 、处理规模化、客户 端轻量化和存储 海量化等特点。因此,利用云计算可将高 校数字化教育管理进一步整 合
为储容量大、地域宽 广的分布式网络。
3.2 经济成本可行性
由于不需要花费高昂的建 设费用,就能够构建基于云 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管 理平台,而在其成功运行后还能够减少管 理成本,并且相关技术和软 件更新均是由平台专业技 术人员担负完成,各高校不必再额外支付费用,节约了大 量的时 间成本,使数字化教育的服 务和管理更加优化科学。
3.3 技术可行性
随着云 计算技术体系的逐步形成,基于云计算的高 校数字化教育管理,使得各家高校均可利 用现有的服务平台将数字化信息部分或全部上传至云空间,并由云数据中心来统一组 织、规范调度,不仅能够实现海量数据存储,而且还能够使海 量资源在统一标 准模式 下构建完善互补链接,使各类资 源实现按序存储和使用,服务更 趋
便捷和理想个性化[3]。
4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研究
4.1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的优势
1)实现随时随地满足高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需求。云计算模 式能满足用户对资源随时随地的接入需求,对终端要 求低,网络的健壮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增强,对实 现教育资源信 息化,并降低成本,具有重 要意义。
2)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高校存储、计算、业务服务平台。只需一个与网络架构无 关的终端设备,通过云计算模 式整合后的高校教学、教务、科研、管理资源,优势设计并展示在 统一平台,就可以依据各校资源需求,实现高校 资源的统一调度、集中展现、全面整合。
3)可以保障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数据的安全性。高校资源数据覆盖面广,甚至包括一些学术、教学、科研、财务等保护性敏感信息,这就对安全性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较高要求。云计算模式中,这些资源都保存在安 全级别 较高的集群服务器中,不会因为个体疏 忽而导致重 要数据的丢 失和损坏。
4)降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综合管理成本。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数字化教育资 源管理的整合方案可将日 常的软硬件设施购置、网络维护等需求集中交付 给云端服务器管辖与实现,从而减少本地服务 器的需求与交互,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网络建设 缺因 乏 整体性而带来的附加资金投入,综合提升整 体的资源利用水平[4]。
4.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方案
高校数字 化教育资 源服务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多个方向,数据 种类众多,数据量庞大。数据管理时既要具有足 够的存储设备,又要建立安全科学的存 储和管理机制,如此才能满足对数 据检索、备份等操作功能的设计需要。
通常,大型高端 服务 器可选作为云中心的核心装备,海量存储设备择用于给云存 储 提供存储支持,而高密度的刀片服 务 器用于承接众多的普通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数 字化教育资源管理要综合考虑云存储、云安全、核心基础设备、虚拟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整 合,协同部署,最终实现高校资源综合管理[5]。
云安全除了立足于虑 云存储安全外,还要深入探讨基于虚拟化的云 中心的内 部安全,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访问控制、私有云、身份验证等。
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机 的资源 根据二级部门的IT业务需 求进行切割,实现计算资源 ,存储资源的随 机分配。随着高校信息化工 作的开展,应用和业务不断增加,IT系统规模日渐庞大 ,也随即带来了数据中心 空间紧张、高能耗、IT系统总体 拥有成 本过高等问题[6]。
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再结合高 校教育 资源管理现状,本文提出基于 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 资源管理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方案
迄今为止,对于云计算的研 究日趋热烈,在某些领域收获了一定的智能成果。目前,各种高性能的服务器及网络 架构即已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应用,数据处理能力提升较快,性能呈现稳定优良。同时,高校自身人才 优势明显,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资源整合应用提供了实际优越条件。因此,为云计算在高校资源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和运 用能够有效的整合高校数字化 教育资源的管理,高校通过各类资源整合实 现资源统一规划、应用和维护,降低数字化教 育资源成本消耗,提高数字化教育资 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云计算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现有资源的理性整合优化问题、高校政策层面问题、不同种类资源数据的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问题及深度挖掘 问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研究内容则为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 管理的深入发展提出 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5-107.
[2] 王丽颖.浅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8):151-153.
[3]程娟娟.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资源管理方案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7):6214-6216.
[4] 吴永红. 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11):66-69.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其具体表现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2 中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政府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以培养更多的信息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借鉴。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来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新加坡高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做保障,各高校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2.1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设备的投入、轻应用平台与软件的建设。因为硬件建设成效快,相对软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较低。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网络的利用率低,教学、科研和管理很多领域的相关功能都未能实现。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既制约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图所示)。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园网硬件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均能发挥自己工作的优势,保证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但有时会出现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 办公自动化、教学和科研管理自动化没有很成熟的考虑。导致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作停滞不前、无从下手。
2.3 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随着校园网硬件铺设完成,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为代表的各应用系统陆续建立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各自为 战的局面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矛盾。由于各系统的开发商不同、所用的开发软件不同,因此数据标准也各异,这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分别访问,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简单的应用变得异常的繁琐,系统的人性化大大降低。
2.4 缺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我们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人才、 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而目前的现实是各种人才都很紧 缺,尤其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3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 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4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现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等加以论述。
4.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网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可以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教学、科研和管理所 需的软、硬件环境,为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如图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4.2.1 数字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数字化原则。在数字化校园的各个层次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学校数字化的程度,因此,在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分步骤的将原有的非数字化资源不断的做数字化处理,不断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
4.2.2 标准化原则
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各应用系统要遵循相同的数据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4.2.3 统一化原则
为了便于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在各应用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由网络信息中心或数字化校园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
4.2.4 集成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庞大的数据应该是可以实现集成的。诸如教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各应用系统实现一定的服务,其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4.4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
4.5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此之上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 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1.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
2.现今的图书馆应该朝着“数字化创意”的方向发展,并在网络环境下逐步实现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化,形成具有数字图书馆基本功能的技术手段,并进行馆藏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正因为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建设的关键是基础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数学》《语文》基础教育。尽管中国的偏远地区,还有很多地方的图书馆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更应该加以重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手段是解决图书馆检索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元数据是解决数字化图书馆的关键。中国书香不在只为书香门第服务,应该为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服务,尤其是十几亿农民,应该从农业大国和陈旧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寒门学子,寒窗苦读,《古汉语》秽涩难懂的天书。中国的国学教育思想是否提高一个高度,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认真学习新作风、新知识、新文化、新教育、新观念、新思想。打破封闭状态,然后再思考承传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守住文化阵营,巩固红色江山,把莘莘学子培养成现代革命接班人。应该引起我们学习上高度关注,思想上保持高度集中,工作上保持高度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思想路线,抓住机遇,获取正能量,才能建设好两大文明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建设和高度物质文明建设。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机会,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打造文化强国梦而发奋进取,数字化图书馆是发展的硬道理,是关键的一步。
二、应试教育及其不足
1.应试教育是指那种单纯按照学校选拔学生的要求,以升学、择业考试为目的,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体系是英才教育体系,其机制为选拔机制。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教育水平还低下,尤其小学《数学》还存在严重的误导,教育出现数字误区,应试教育通过公平竞争输在起跑线上,应试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即避免了教育出现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滑坡,也避免了权钱交易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保证了优秀学生首先接受一流的教育。但是,图书教育作为一种公平选拔人才的机制,并不等于最佳教育模式。
2.应试教育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影响:
(1)应试教育是一种填鸭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思维狭窄、自学能力低。学生的学习范围限制在指定的教材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被看成是浪费时间的消闲。教育不指导学生通过有效地使用数字化图书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是依靠强化训练、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数字化图书馆不同与数字化商场,应该灵活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美国著名教育家bruner认为:“学校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求知的地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基本技能。”提供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途径,给学生以基本训练,使之具有使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习惯,从数字化图书馆获得知识和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中等以下的学校图书馆教育一片空白,学生没有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意识和习惯,对图书馆的目录索引、图书分类与排架、参考书的种类一无所知。有证据表明,学生缺乏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技巧和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的自学能力,这种影响甚至波及高等教育。我国高等学校虽然开设了文献检索课,新生入学时仅接受必要图书馆的机构及借阅规则的指导,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只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才真正开始有目的地使用数字化图书馆以及文献资料。据山东省高校图工委的调查,全省34所院校,以开设文检课的有32所,其中开设必修课的仅有10所,设选修课的17所,开设讲座课的5所,大多是几种形式兼有。三年级开课的17所,开设讲座课的5所,大多是几种形式兼有。三年级开课为16所,四年级开课13所,开课覆盖率100%的为1所,80%的两所,30%以上的20所,20%~30%的有8所,20%以下的4所,学时数最多的60学时,最少的16学时,大多数在30~40学时之间,有3所院校低于30时。即便如此,许多院校对文献课缺乏严格管理,开始选修的人数较多,但到最后所剩无几,课程流于形式,实际大学期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接受了文献课教育。由此,不难推测,我国整个高等院校文检课的教育水平、效果和学生检索能力。
(2)由于读者缺乏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技巧和习惯,造成数字化文献利用率低和文献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我国一般读者群中,图书馆只是作为一种消闲的文化娱乐场所,甚至有当数量的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结构,对图书馆望而怯步。图书馆流通最大的是文艺类书籍,图书馆内收藏的学术类文献极少有人光顾。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生也较少根据专业方向结合课题研究使用图书馆。就图书馆借阅率情况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1988年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公共图书馆9094个,年每千人图书借阅为4300册,日本1028个,年千人借书1579册,我国图书馆2406个,年每千人借书仅为159册,是日本的1/10,不足美国的1/20。一方面,是图书馆事业落后,另一方面,存在着文献资源严重浪费现象。据1992年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专利文献利用率最高的中国专利局,文献利用率只有1.1%,有的情报所文献利用率仅为0.00067%。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收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外文文献90%以上在库里长期沉睡。以公共图书馆文献利用率为例,美国为234%,英国为500%,我国仅为25%。科技成果利用率,美国高达80%~90%,英法德国为50%~65%,而我国仅有10%。我们的差距和不足是,一方面,是文献资源不足;一方面,是资源闲置浪费,这正是基础教育落后所造成的。
(3)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读者的需求,而是社会的理智选择和单纯的政府行为。从实际功能上讲,数字化图书馆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因而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有以下两种表现:第一,各类型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其中,最薄弱的、也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由于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看成一种浪费时间的消闲,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生图书馆 徒有虚名,表现在经费过少,收藏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甚至根本没有专人管理。次之,是公共图书馆,按国际图联规定标准,图书馆藏书应达到人均3册,我国仅为0.244册,约每4人有一册书;图书馆分布应达到没3万人拥有一座,而我国目前是每40万人拥有一座。这其中除经济欠缺发达、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以外,还有多年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读者缺乏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养成教育。第二,图书馆及其收藏的文献表现出一种“过剩”现象。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借阅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原本不多的图书馆和很少的收藏,却只有更少的读者光顾。这种现象在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表现的最为突出,甚至有些大学图书馆也成了自习座位。这从一个方面也放映了我国教育和教育水平和教育形式的落后。
3.改革方法与一些建议。人才的培养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对个人来说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对整体而言是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忽略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而后者,谈家桢曾说:一个国家的兴旺不靠少数人有多大的学问,而是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能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并且超过英国,起到作用的是日本国民素质。我们的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人,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到民族的国民素质。
素质是“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使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潜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知识、智力和能力。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1)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25-03
Strategic Thinking of University Digitiz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Wang Cong, Chu Jianjie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sharing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rately grasp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esource library
1 我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这也是“十”中多次提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让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我国高校面临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面临资源标准不一、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优质资源搭建的步伐。由此,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涉及多方面[2],对于各个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获取信息量基本上来自于互联网及其衍生形式。各类专题教育网站及学习资源库的搭建、网络课程的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考评、学习平台的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内外远程视频,如会议、答疑、授课等,这些都是辅助教育教学的不同方法,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和范围怎样界定,教育机构和社会系统间的信息沟通、教育学术组织和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内部学院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对接,都是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的内容,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资源的区域有效共享。
目前,教育不均衡问题仍困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教学“硬件”的均衡配置,“软件”即优质师资的均衡更为关键。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为了搭建数字化校园环境,购置相应软硬件设备,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开发、存储、利用和共享提供服务,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说,资源的认知和有效利用成为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关键。
2 优质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的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教育资源建设者普遍提供资源管理平台和所谓大容量的资源库,作为资源服务内容,往往倾向于本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短时间满足区域范围内资源的需要,但缺少与外部资源的联系、交流和对接,资源建设的认识角度单一,对教育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不符合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律,网络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出现资源逐渐匮乏,并且在宏观上难以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3],相关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越来越敏感,对于网络平台下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没有做出更明确和具体的界定。资源的复制成本极低和传播速度快,在实践上更体现出资源来源的可追溯性,尤其像远程教育这种不可预制的资源形态,更加大了合理使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难度。
2.2 资源的需求
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品的数据的“量”和资源的“质”,一旦安装到高校资源库,必须符合教育教学使用的基本要求,为一线教学、科研、实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素材保障。例如,在国内一些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检索和查询的步骤非常多,从登录到认证,再到确认,常出现IP限制,并需要登录不同的系统,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界面视图和讲授逻辑不符合正常的习惯性认知思维,书籍文献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评审不能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和审核结果的取得,而忽视受教者对全学习过程各环节的需要。
考虑到资源来源的准确与速度,充分发挥商业开发与教育自主完善的各自优势,高校对引进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和使用,引导教育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这种产业化机制可以实现合理的计费制度、公平的淘汰机制,鼓励制作者向高水平接近,并快速向全社会推广。
3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特点
为整合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部每年在部分高校启动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4],初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公民素养、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战略”为价值目标,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专题建设为核心,服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各高校发展侧重点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影响资源共享和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可行性。近几年,教育部组织各高校,尤其是具有资源应用特长的高校搭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站,并建立与国外高校部分视频公开课资源的链接等。全球化的共建共享资源使得数字化这一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会成为阻碍因素。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半以上的本科教学课程为在线或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呈现,英国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在线教育提供硕士学位。相信目前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也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未来我国高校资源必将拥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5],资源建设计划周密,网络平台功能齐全,文献资料信息量大,数字信息传输快、渗透性强,全面易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在线交互式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共建共享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4 几点策略分析
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4.1 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并重
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优势,建立系统激励制度、通过协调资源开发的标准、资源应用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途径,达到有价值资源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地域教育资源各有特色,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挖掘数字化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及文化的资源,形成开放统一的平台。
4.2 资源标准以资源需求者为主体
各高校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联合搜集本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制作相对系统类别的精品课程库,资源库之间尽可能形成互操作、互交换和访问数据,打破地域限制,以满足广大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我国网络教育水平。
4.3 提升高校文献图书的网络化程度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教学资源扩展共享途径的又一强大资源库,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编目、统一对接、馆际互借的形式,增加网络图书量。采取优势互补等措施,建立方便查阅、扩展性好、高安全、远程访问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师生能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4.4 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支持跨校对接、多方合作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带动,统筹兼顾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学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参考国外先进的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从收集资源转向制作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形式完善资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信息反馈等服务,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丰富区域性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4.5 多元与规范的多媒体资源
教育教学类的资源尤其处于高校环境下,应时刻注意信息的规范性问题,资源必须对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且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将各类媒体形式融入资源的获取途径中,在科学地、清晰地展示资源类别体系结构的同时,也要实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增强资源的展示效果,使资源“引导学习”的角色持续健康的发展。
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EB/OL].http:///Index.htm.
[2]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81-87.
[3]李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1(3):I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