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特色建筑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商务区;综合体;特色建筑;交通;空间
一、综合体建筑的定义
“城市综合体”顾名思义,可理解成是由城市中多种单一或者多功能的建筑被有机组合在一起并互为依存的庞大建筑或建筑组群。城市综合体由于很好地克服了纯粹居住、商务所造成未来发展的局限,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成长、自我繁荣、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并为城市的管理者和开发经营者所青睐。
城市综合体一般有如下特征:一是超大空间尺度,城市综合体规模是与城市格局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建筑空间尺度巨大;二是复合组合,一般的城市综合体主要由商务、居住、购物、酒店娱乐及城市绿化、广场等功能组合而成,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另外,通道树型交通体系,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高科技集成设施也是城市综合体的典型特征。针对城市区位的不同,每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侧重功能也有不同。
二、城市商务区综合体的特色点
(一)功能的多样化
因为综合体建筑的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紧密关系,这样实质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现代很多具有综合服务性质的大广场、大商业街都是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使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把各个功能都有充分的发挥,彰显出特色。
(二)空间体系的连贯性
大多数的城市综合体建筑规模是比较庞大的,诸多的街区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某个区域出现间断,则会造成整个建筑的设计出现断层,从而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商务区综合体都开始向城市的核心地区发展,土地空间资源的紧缺,使综合体在构成空间方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对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有合理的利用,以确保空间体系的整体连贯性。
(三)总体统一性
城市商务区综合体在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特色,所有的单独的建筑个体在建筑风格方面既是相互独立又存在着内在联系。例如:在特色建筑设计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要与建筑颜色保持一致,而且设计也要与城市的空间相互照应、使两者充分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方案,可以确保建筑的整体外部空间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与建筑所在的城市空间形成一体化的效果。
(四)立体化的交通
在城市商务区综合体的特色建筑设计中,道路交通是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商务区的人员流动量大,车辆众多,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实行立体化的交通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交通堵塞的压力,把相应的车辆、行人进行合理区分,各种交通工具有序运行,互不干扰。而这样立体化的形式不仅缓解了道路交通压力,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也是具有舒适的感觉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需求。
三、城市商务区综合体特色建筑设计要点
(一)在城市中的位置
城市综合体主要出现在附近的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复杂的外部依赖强,其外部交通系统内的不同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合成利用效率和规模。首先,城市CBD很容易形成合成高密度,高密度的商务活动是CBD的核心功能,现代商务活动呈现出越来越复合化的特点,衍生出品牌商业、高档餐饮、酒店、商务型服务式公寓、展览、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相关业态,形成富有效率与活力的商务生态链。在商业街区、商业集群的地方,通过有效搭配,城市综合体更能吸取地利方面的商业人气,两者相互依存。
(二)交通流线的引导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需要良好的交通,大量的人群,可以在任何一个室内空间流动且到达目的地。整个建筑的入口的数量应该合理。所以桥也可以通过外部连接,形成双第一层的设计。外部建筑和建筑和建筑之间紧密相连的地下一层和外街,在建筑内,实现内部交通的连接通过中庭的过街天桥,垂直实现了自动扶梯、电梯、货运和其他设施,最终形成在各个方向的交通系统。
在底层的公共空间中,用步行街吸引人流是今年常见的做法,步行街将大的建筑地盘划分为面积适中的分块,在功能上或服务性质上予以区别,在引导人流的同时,对于空间组织起到了整合的作用。相对办公室、酒店、公寓、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的一些设计。商业综合体的主要体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例如主要涵盖有主力店,次主力店、商铺、中庭趣味等相互连接,,形成的主要交通线地板水平。每层商业面积较大的购物中心往往还需设置次动线,把每个商铺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并且通过商业运营机构进行合理的业态组合设计,构成合理互补的大业态组合。
(三)使用空间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中,对于不同的功能空间而言,建立相互依赖、价值互补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还要与城市和景观和交通,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结构。目前,商业综合体在是产品形式一般有五种:酒店、写字楼、商业和住宅公寓。建筑师在综合体具体的建设中,应该依据相关的概念来分析,比如目的地,多样性和参与性。公共空间的设计比单个功能房间的设计,只有富人变化通过好的设计可以吸引人才流动的公共空间。发展规划、房地产投资组合的最优比例的不同的产品(面积比,如酒店、购物中心、商业街道,办公室和公寓),可以使整个复杂的内部功能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每个函数之间的联系,通常用于设计的整体设计,任何一个这些函数会影响整体效果。
(四)商务办公建筑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关注建筑功能的舒适性,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丁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成为建筑智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高质量和高效率建筑环境的创造,始终应当是建筑创作的目标。
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概念是指: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应对的建筑设计方法: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减少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使用对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的有效抑制,充足的空调换气对环境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充足合理的桌面照度,防止建筑间的对视以及室内尴尬通视、建筑防噪声干扰、吸声材料的应用。
(五)居住建筑设计
相对于办公建筑而言,居住建筑要更加突出人文和生活理念,在住宅平面设计当中,用6种空间来体现:
1、敞亮空间:客厅餐厅主次卧室大面宽,三面采光倍显宽敞,大尺度阳台,卧室,书房,卫生间,落地窗设计,带来更宽广明亮的视线享受,房间的视线互通,家庭趣味浓厚。
2、奢想空间:创新的中西厨设计,高效利用空间,烹饪生动有趣,步入式衣帽间隐藏在主卧套间中,成为专属空间。
3、收纳空间:入户玄关,主卧室套间均设有人性化收纳房间,创造洁净宜居生活。
4、安全空间:安装钢木结合防盗门,客厅安装可视系统,全方位守护业主安全。
5、健康空间:可安装新风系统,24小时持续送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安装壁挂式暖炉,LOE-E玻璃,遮阳卷帘系统,最大限度减低热能损耗,降低噪音。
6、品质空间:选用中高档外墙装修材料,用LEED小夜灯,古典照明灯,踢脚线等细节提升品质。
结语
综上,商业综合体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用和价值,为了最大限度上保障设计工作的质量水平,设计师必须综合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论证,以此提高工程的实际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1.工程概况
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 优化居住质量。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2.规划内容
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烟台市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以奇山所城墙及其遗址范围内的传统风貌较集中的区域,面积约为9.10公顷;
2、烟台古城奇山所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沿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重点风貌地段,以及有特殊利用可能的风貌地段;
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3.规划原则
3.1奇山所历史街区以生活居住、文化服务、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保护其最集中体现烟台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风貌地区。
3.2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规划必须符合遗产保护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3.3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定执行。包括历史街区内各级保护范围划定、传统空间格局保护、传统风貌和风貌要素的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传统和特色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
3.4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整体保护,合理更新的原则。基本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3.5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区位差别地块,以利用促保护。
3.6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以环境景观改善为先导,逐步稳妥地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
4.具体规划措施
4.1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历史街道、建筑维持原有的标高,保留街区原有的高度关系。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的重点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利用经济类政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性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协调平衡工作。
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公益,严禁进行盲目开发。
(2)资金方面以组建专门的管理公司进行资金筹措和经营为主。同时利用好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社会赞助、区级政府和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
(3)设立专门贷款,低于商业贷款的贷款利率,给整治房屋的房主,用于房屋整治与维修。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私房居民,鼓励自己维修,政府进行补贴,而无力自修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人口外迁。
(4)编制《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条例》,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奇山所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和利用开发商的投资。
(5)设立保护基金,对保护工作具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严重违反保护的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6)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持原样,采用修缮的保护措施。这类建筑根据其完好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A1)完全保持原样;(A2)略加修缮。
(7)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整改造,采用维修的保护措施。此类建筑根据其维修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B1)利用原有框架,修缮门、窗、屋顶、墙体。(B2)房屋结构不动,门、窗、屋顶、墙体等整修。
(8)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是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保持建筑形体结构,局部改造,采用整修和改造的整治措施。此类建筑根据改造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C1)对严重破坏的风貌建筑,恢复其原有格局,加固结构;(C2)对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其外型。
(9)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拆除,按原有风貌设计或留为绿地。
4.2重点地段整治规划措施
将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的沿街建筑立面分解为屋面、墙身、门窗、厢房、入口和台阶六要素,根据保存程度分别进行修缮、维修、整修和改造。
(1) 拆除沿南大街的与街区风貌冲突较大的建筑,形成环城绿带的组成部分、“所城人家”文化休闲广场及北门广场。
(2) 拆除沿胜利路的城墙遗址上的建筑,形成为残缺式保护的城墙景观。
(3) 将时彦街12、14号(张家祠堂)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
(4) 将所城里大街51号恢复其城隍庙的功能。
(5) 将所城里大街57号利用为海防体系展示馆;所城里大街58号利用为城市历史展示馆。
(6) 环城绿带设计为提示城墙形状的铺地与草地结合的形式,结合布置水面和休息座椅。
4.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现有的历史建筑除少量利用为公共建筑,大部分仍保留其居住功能,以增加街区的活力。针对现状居住情况,采取以下规划措施:
(1) 所城里大街57号(现为盲人按摩所)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 规划利用为烟台海防体系展示馆。重点整治前院,补建东西厢房,并与前房以连廊相连。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2)时彦街12、14号(现为职业学校)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恢复其原来张家祠堂名称,规划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修缮建筑外部立面,整修改造内部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室内分割,恢复为原来的布局。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3)典型民居院落改善设计
拆除违章搭建,恢复基本四合院的两正两厢的建筑布局。按两户的居住容量设计分配平面,建筑面积各100多平方米。两户分入口入户,共用庭院。合理布局房间功能,正房用作起居、卧室等主要房间,厢房用作厨房等次要房间。在主、厢之间的连接处布置卫生间,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利用庭院的公共空间,恢复青石板铺地,布置绿化,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设计,进行类似院落的组合。
5.结语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特点;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时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人们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创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
绿色建筑作为新型的生态价值观,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内部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在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人、自然、建筑、生活”的概念。绿色建筑主要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将绿色配置、通风、采光、维护结构低耗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绿色环保建材的应用进行优化和整合,再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当地风俗特点,在自然和人相互和谐的同时,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建筑美学。
1.1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性
绿色建筑的最根本需求就是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节约资源是基本,但是不能以牺牲使用者的健康为前提条件,固设计及施工需要彻合实际运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自然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使用,结合现代高效节能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的现象。同时加强各专业的沟通与合作,对建筑本身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以提高建筑本身的性能,还能促进建筑节材、节能,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1.2绿色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与宜居性
绿色建筑设计中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绝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其他设计。地区和地区之间不仅地形与地质构造不同,气候也有所差异。由于地形和地质构造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的建筑设计在布局、面积、高度等方面都会大相径庭。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强调的是本地建筑材料的应用,尊重的是本土人文与地理风貌。再结合气候差异和其他地域条件进行结合。尽可能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建筑设计中只有融入了地域性,才能建设出健康、宜居的环境。
1.3绿色建筑设计的环保性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提倡环保生活,所以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应用没有污染、可二次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链的循环系统。绿色建筑设计所强调的是从原始材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再到应用,必须选用符合环保指标以及国家标准的装修材料,充分展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最后甚至到该建筑结构被废弃或拆除,整个过程都要本着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这是建筑设计环保性特点的重要体现。
2、绿色建筑设计的改进措施
2.1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生态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为当前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通过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绿色设计和管理理念,以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基础要求来对设计工作的各方面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处理,促使其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针对实际要求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同基于周围的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调整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2绿色建筑设计整体规划
在绿色建筑设计整体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建筑结构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微生态系统,并对其进行功能区分,以确保建筑结构间的畅通性。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朝向、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间距和绿化配置等。整个规划设计应以中小型化、智能化和花园化为一体,不断提高绿色占地比例;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装饰材料对空气、土壤、水体的重点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同时还要对建筑绿化、楼间绿化、沿街绿化布设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以减少多品种、立体感以及多层次的绿化环境,以便使人类能够更加贴近自然,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在设计取景过程中,应当因地适宜,尽可能地选择可以与建筑结构相一致、一体化的景观模式。尤其要注意尽量解决新旧建筑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与全面化发展。
2.3绿色建筑设计合理的选材
当前,玻璃材料是建筑保温技术生态化节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建筑市场上出现了吸热、热反射以及低辐射和电敏感等类型的玻璃。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将这些玻璃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能复合型构造,达到生态保温效果。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利用太阳能可将建筑结构的内部变暖,将太阳能集中在集热器之中或者经光电池转化为能量进行存储。因此,太阳能光电材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建筑生态建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广泛应用。
2.4绿色建筑单体设计中的能源节约
外墙内保温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即在建筑外墙结构内侧用苯板、保温砂浆填筑加设而成。建筑外墙内的保温点只是存在于建筑内墙以及梁柱的内侧,建筑内墙、板所对应的外墙部分则难以得到材料保护;同时,在露水浸渍、冻融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保温隔热墙面而出现开裂和发霉现象。在建筑外墙内保温施工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是增强石膏的聚苯保温板,即在内墙上贴上适量的聚苯板、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它主要是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材料,在发泡剂作用下经加热预发泡,在模具中成型的一层塑料板,内部有着大量的封闭微孔,俗称EPS。由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表观密度较小,导热系数也相对比较小,吸水率相对较低,因此隔音性能较强。EPS的机械强度非常的高并具有高的尺寸精度、材料结构均匀等优点。因此,在当前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是不可多得的有效节能材料。
2.5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
对于自然通风而言,它是建筑结构环境调节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实践中,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结构平面布局、三维空间以及立体设计。通过室内自然通风效果模拟可对建筑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全面掌握拟建地点的空气流动、气化变化情况。通过合理开窗、室内合理布局等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自然通风之目的。比如,可设置适量的低窗,使之与高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进出口位置的高度差。此时热空气会上升,经高窗有效地排出室内,而凉爽、新鲜的空气则由低洞口进入,即烟囱效应。除自然通风设计外,还要注意光照应用设计。第一,对建筑结构的层高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建筑外墙面积,并减少体形的凹凸变化频率,以规则平面形式为宜;第二,窗外设置以大阳台为宜。这样即可以创造理想的观景条件,又可以利用该阳台遮挡夏季的太阳热辐射;第三,窗外、阳台外沿设置可调节遮阳百叶,可有效遮挡东、西方向的太阳热辐射;第四,在窗玻璃材料选择的过程中,以低辐射镀膜玻璃为宜。既可减少太阳中长波热辐射,又不影响可见光进入室内。
3、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大力投入与发展的对象。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必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设计以生态建筑理念的彰显为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宗旨,当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不断实现设计创新,才能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共同树立环保观念,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普.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3(10):50-52.
关键词: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色彩设计
建筑物外墙装饰中的色彩以其视觉艺术充分体现了外部环境的生命力,能为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体验与心理美感。建筑物风格无论是典雅飘逸还是端庄秀丽,都能在建筑外墙色彩艺术中得到体现。造型艺术中的色彩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建筑物美学价值,提高建筑整体艺术水平,体现出良好的装饰氛围。对外墙装饰色彩设计时要考虑到装饰目标物与背景的关系,达到视觉平衡效果。本文现就对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与色彩设计予以分析。
1建筑外墙装饰艺术概述
我国建筑墙体装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园林艺术,其中的琉璃瓦、彩画与砖雕都会表现出人文历史与自然特色。在外墙装饰中,不同的材料、理念与砌筑方法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外墙是室外建筑的立面、墙体以及堡坎,我国传统外墙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泥巴、青砖、石块与木头,这些外墙经过建设者的技术处理会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外墙的自然艺术指的是把山川、花草、河流等融为一体,让建筑能够贴近自然,按照当地的自然风貌来建设外墙,例如毛竹墙与石板墙等,让墙体体现出自然的艺术美感。现如今我国在外墙装饰中常使用现代化技术,如新型材料与工艺,现代化艺术外墙能够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建筑室外装饰艺术中,外墙装饰的作用很显著,它占据外部环境主要空间,让人们欣赏具有强制性,建筑外墙的装饰艺术对整个外部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外墙建筑装饰具有多种装饰方法,但具体采用的方法必须立足于整体意向效果,把握好整体装饰宏观关系,再对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部分之间的融合,达到外墙装饰与整体相统一的目的。外墙装饰艺术必须考虑建筑的形式美,要符合建筑存在的功能意识,建筑艺术的雕饰美与天然美只有联系到建筑本身才能实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兼顾统一。此外,还可以将外墙装饰当成一种语言符号,把外墙当成信息载体。外墙装饰在缜密构思下,对线条、绘画、壁饰、色彩、喷泉与雕塑等特色加以展示。因此,外墙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美学性与艺术性。
2建筑外墙色彩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总体而言,外墙色彩装饰具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外墙墙体绘画,外墙绘画类型多样,部分外墙是企业的广告,更多外墙上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画作。例如,很多设计者会在较为阴暗的建筑外墙上画上窗户,这就容易给人们带来错觉,提升了建筑的明亮感。外墙墙体绘画主要应用在旧建筑上,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还能让其成为城市的标志形象。其次是自然环境色彩,应用自然环境色彩必须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让建筑物能够更具有地方韵味。例如黄土高坡建筑外墙要以黄褐色为主,江南水乡建筑外墙要以白色为主、长安古都建筑外墙要以富贵的红色为主。充分应用自然环境色彩,让环境特征更有特色,可以将当地的植被、旧建筑碎片的颜色作为取谱。最后是人工加工的环境色。在外墙装饰中可以在环境色中加入设计思维与灵感,在人工加工之后让色彩更加新颖,例如意大利的都灵。外墙色彩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因为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建筑色彩也会不同,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让外墙色彩受到人们喜爱。其次是象征性,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例如皇宫的红色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此外,不同国家的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因此其建筑色彩必须要具有象征意义。再次是功能性,不同建筑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可以用外墙颜色来加以区别,例如红砖与灰瓦分别表示寺庙与居民区,幼儿园建筑的黄绿色能代表幼儿的心理特点。最后是效果性,建筑物外墙使用色彩的不同,会为使用者带来不同的情感效果,红色让人温暖,蓝色让人寒冷,很多工厂都会让外墙颜色更加清新绿意,以调节员工的心情。
3建筑外墙装饰艺术色彩设计的几点建议
首先,外墙色彩要满足人们是视觉与情感需求。在外墙装饰中使用色彩能够让建筑附近环境更加具有生机感,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惊喜。之所以很多建筑会表现的典雅、飘逸、秀丽、端庄,主要是因为建筑外墙对色彩艺术有效应用而产生的结果。色彩艺术的应用,能够营造一种环境氛围,影响建筑居住者的心境,让人们能够对生活加深理解。色彩作为装饰手段,不但能表现建筑物的外界范围,还能够用作建筑物的标志。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城,然而这些新城的外墙设计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建筑外墙装饰色彩没有符合城市的个性特征,部分外墙面积较大,但使用的颜色过于单一,让人感到压抑。另外,部分设计师太重视墙体的抽象意义,加强对自身个性的展现,导致其设计效果与建筑使用者的意识冲突较大。因此在外墙色彩设计时要考虑到色彩的使用规则与规律,对建筑目标物和背景的关系有效处理,让外墙色彩满足人们视觉与情感需求。其次,外墙色彩装饰必须结合其独特氛围。外墙色彩装饰能够带来独特氛围,不同的色彩能带来不同的氛围,紫禁城用红色装饰外墙以显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香港理工大学用红棕色来装饰外墙,让学校变得更加自然与朴素,让学子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到学术研究中。因此选择外墙色彩时,要结合人们的观念意识与思维习惯,不得盲目选择。再次,运用自然色彩。建筑外墙装饰色彩设计时要充分结合附近自然景物,让其能够和外墙色彩形成对比,有效应用烘托、融合等表现手法,基于建筑地理环境在附近合理取材。例如可以在外墙设置植物绿化带,用植物色彩搭配来让建筑整体品味显示出来,让建筑外墙装饰艺术被有效衬托,达到外墙色彩生动化与丰富化的目的。从次,大面积的外墙色彩应用。进行大面积墙面色彩设计能够起到吸引视觉的作用,要用亮色为主色,并充分应用明暗对比来体现出建筑物局部特征。市区人口较为密集,可以缩小建筑规模,以亮色为主,局部用暗色。郊区人口较少,外墙设计时不能过多的使用棕色与灰色,防止出现视觉盲区。最后,对色彩产生的情感效果加强认识。红色与蓝色分别具有暖感与冷感;色彩的轻重感与明度呈反比,例如黄色,明度较高,色彩较轻;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暖色与高明度色产生近距感,反之则产生远距感,依次为红、黄、紫、绿、蓝等;色彩越艳丽越暗越容易产生强感;明亮鲜艳的粉红色让人兴奋,深暗浑浊的墨绿让人沉静。
4总结
建筑物外墙装饰艺术中,必须加强对色彩设计的重视,保证对色彩合理应用,这样不仅能达到装饰效果,还能让建筑外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让建筑更有特色。具体做到:外墙色彩必须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与所需氛围,充分结合周围环境,以提升建筑外墙装饰水平。
参考文献
[1]易李.论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15(02):208-209.
[2]姚屹东.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中国建材科技,2015(06):113-114.
[3]梁绿绿,梁正光.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05(08):159-160.
[4]胡剑忠.地中海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09):172-173.
[5]王晓峰.漫谈建筑色彩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关系[J].美术向导,2006(04):70-71.
关键词 窑洞 建筑特色 室内环境设计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天生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人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吃饱穿暖,但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最基本保障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进行对美的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们开始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环境也越来越体现出现代人的需求和特点。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坡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因为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窑洞成为了人们的容身之所。尽管当今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也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人们在高楼大厦中仍然没有减少对窑洞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窑洞并且将新的设计理念带到窑洞内。
一、窑洞概述
窑字很容易从它的结构上得出它的概念,上穴下缶,穴即洞穴,这里的洞穴是人工的洞穴而区别于天然的洞穴;缶则是指瓦器,那么二者结合指的就是烧制瓦器的场所。窑洞自然不是烧制瓦器的场所,它是一种西北地区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式,但是它无论是在建筑结构上还是在外观上都与窑十分类似,故名窑洞。窑洞多见于我国山陕二省,有很多的形式,但是标准的窑洞往往下平上圆,应了天圆地方一说。
窑洞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是气候因素。黄土高原地区气温较高,湿度较低,十分干燥,全年降雨量很少,光照充足,冬冷夏热,窑洞这种建筑形式既能够夏乘凉冬保暖,又不虞被雨水冲刷;其次是独特的土质。黄土高坡土质含钙元素多,土质又较为均匀,黄土分布较广,且连贯性强,适宜靠山挖筑窑洞。
二、窑洞的建筑特色
窑洞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建筑形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首先,窑洞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窑洞有平地建造的,也要靠山挖掘的,有土窑,也有石窑。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与黄土高坡浑然一体,仿佛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部分,人们生活在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此时得以最直观的诠释。
其次,窑洞一般底平而上圆,即便顶是平的,窗和门也一定是半圆,这也体现了人们天圆地方的朴素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当然,门窗的上沿设计成圆弧状有一定的建筑结构道理,但是更多地还是体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再次,窑洞具备冬暖夏凉的优势。窑洞本身无论在保暖还是在纳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窑洞往往向地下或者是山体内挖掘,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风的侵袭;窑洞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夏天可以有效避免日照,冬天可以有效防止寒风,所以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
三、窑洞室内环境设计探究
窑洞的室内环境设计十分讲究,简单但是却处处体现出设计的特色。
首先是狭长的空间。由于窑洞是向地下或者山体内挖掘的,所以室内空间一般不会是长宽一致的造型,而一般是狭长的。狭长的空间却只设置一个门,即一般来说为单数的窑洞数量,只有中间的窑洞设置门,两侧的窑洞仅设置窗,既简单,又实用,还坚固了安全。
其次是室内的布局往往体现出黄土高原人民的朴素的价值观。传统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生活极为简朴,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是这种简朴却保留了下来。窑洞内一般没有太多的现代化装饰,却处处体现出一种简约的美。
再次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黄土高原地区的文化特色有剪纸、皮影戏等等,在窑洞这种黄土高原人民最常见的民居内,处处可见这些民俗文化。剪纸因为简单又美观成为了窑洞内装饰的最主要的形式。除此之外,无论贫富,窑洞内往往都设置有匾额,匠心独运又能体现当地独特的文化观念。
最后是室内陈设的取材。因为窑洞本身就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形式,从建筑本身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室内陈设方面也一般以自然的木质和石质的家具为主,没有太艳丽的色彩,只有与周围黄土协调的土黄色,别有一番滋味。
四、结语
窑洞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永远不会消亡。一方面,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名片和文化遗产,它会长久地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人们在看管了钢筋水泥以后,开始追求传统的、自然的东西,窑洞会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当前窑洞的室内环境设计与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截然不同,当前的窑洞室内环境设计要遵循着时尚、节能、和谐、现代、实用等等多方面的要素,要体现出建筑艺术的美感,还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很艰巨的任务。建筑其实是一种文化,它所包含的内容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更深层地的底蕴,尤其是类似窑洞的民居,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设计者应当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回归这种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去,将这种民居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2]曹红葵.室内装饰艺术的材料美[J].山西建筑,2007.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材设计、体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1.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虽然从前文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效益,但这毕竟是长远来说的。而事实情况却是碍于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本身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过程复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外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都显得差强人意。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建立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基础上,是我国目前唯一受到官方认可的评价标识工作,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国外评价标准无法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已成为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相关的激励措施,使得开发商在选择节能形式时顾虑重重,利益双方不能就节能效益的评价达成共识,使得上述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不光必要,而且必须。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语
绿色建筑顺应了当今时展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观相符合,因此很有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但鉴于我国目前很少有设计师具备这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发商也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扶持,加之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是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实践的积累,绿色建筑一定会得到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王飞云。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1(6)。
[3]蒋健健。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Renzo Piano建筑事务所采用具有创造性的欧洲风格的建筑设计,并融合了熟悉纽约当地的设计规范及实践和Fox&Fowle建筑师的经验。外露的钢结构是纽约时报大厦的一大亮点,它融合了外观的美感,同时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制造安装的实用性。结构设计主要面临的挑战为如何在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使外部结构的连接能够满足美学要求和施工需要,以及应对温度影响下外部结构的变形需求。本文将在阐述其建筑设计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纽约时报大厦的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的主要设计概念为亮度与比例的表达。建筑师们致力于创造建筑整体的透亮感,整个建筑越到屋顶越为透亮。建筑外墙由透明的玻璃及紧密相隔的陶瓷管组成,使建筑达到透亮感,这种透亮感幕墙延伸到屋顶及锥形塔尖直至天际。此外,该建筑还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设计理念,比如体量、景观、光感与环境的融合,以及与街道其他建筑的相对关系,最终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设计,让使用者产生一种被城市围绕的感觉。
设计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太阳光对于建筑的照射。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小玻璃或者是镀厚膜玻璃,但这会影响外面的人向建筑内观看和建筑内的人向外观看,因此建筑师采用陶瓷管的双面玻璃作为迎光面,从地板到屋顶的内墙采用水白色玻璃。由此,可以通过反射环境的光来增强城市的天际线,建筑幕墙的颜色会随时间、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也能够从街道上看到室内空间,这对于增加大堂的明亮度与空间的灵活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工作空间设计非常灵活多变。大厦内整体空间开阔,布置很多会议场所鼓励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楼梯位于建筑的角部,促进部门间的交流以及建筑内外的沟通。此外,建筑师通过散布电梯井的方式来开放大堂空间,使得超过约106m的大空间都是可见的。
在建筑与结构一体化的思想前提下,建筑师让一部分钢结构、梁和柱子暴露在外,而这些通常是不可见的。这些外露的结构增强了建筑立面的生动性,并衬托出了陶瓷管的亮度及可视性。
2.建筑可持续设计
2.1露天花园
纽约时报大厦采用了很多可持续设计,其中最突出的“绿色”设计是独特的露天花园。花园的四周都由玻璃环绕,种植了几株15m高的白桦树木,地面两种苔藓覆盖。还有优雅的木制天桥,成为繁忙市区中的一片绿洲。
2.2双层幕墙
为了减少热量进入建筑,建筑师在双层幕墙的第二层设计了水平的陶瓷管作为遮阳工具。双幕墙的采用使楼层全高使用超清玻璃成为可能,能够使空间的光线最好,也能使建筑外的人看清楚建筑内部的情况。陶瓷管通过全天反射光线、改变颜色提升了建筑整体的设计感。
2.3照明和阴影
通过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一流采光专家的合作,以及纽约州能源研究和发展管理局(NYSERDA)的财政援助,纽约时报公司创造了一个非常先进的、可调光的照明系统,同时也具备30%节能的动态遮阳系统。
通过日光采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电照明只是作为补充。整个照明系统中的18000多个电子镇流器(镇流器限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量)均在照明系统整合在一个独立的计算机芯片,可以单独控制。这意味着照明水平可以通过调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以达到最高效率。
遮阳系统通过采用太阳的位置以及庞大的传感器网络的输入决定提高或降低遮阳比率,一方面防止极强光进入产生晕眩感,另一方面在阳光较少的时候增加光线的通过。照明和遮阳系统的共同工作确保了建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然光。
2.4能源的共用
纽约时报大厦的所在地有一个利用清洁可燃烧天然气能源的联合电厂,能够提供时代广场40%的电力。此电厂在冬天为时代广场提供暖气,在其他时间段提供冷气。这是一个对比其他设备公司更有效的发电设备,其副产品热能被很好地利用。这种情况在纽约是十分特别的,因为很少在商业区的写字楼中有发电厂。
2.5地面通风
纽约时报大厦拥有一个多功能的、舒适且高效的地板送风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节省能源,也能确保有一个更舒适的温度调节。在寒冷的日子,可以用地板送风的余热来生成热空间。这是纽约市最大的地板安装系统。
3.结构系统设计
3.1结构平面布置
整个建筑分为两个部分,52层高的塔楼和附在塔楼两侧的5层高裙房。塔楼平面东西方向约44m、南北方向约57m。四个角各有约14m×6m的缺口使塔楼呈十字形状。为了使可租用面积最大化,大厦中心布置了一个约20m×27m的核心筒用来布置电梯、机房和楼梯间。这样的核心筒布置使得可租赁空间从核心筒至外柱的跨度为12m。通过沿着外柱悬挑5英尺的楼板来实现增加额外的办公空间。裙房为东西方向约73m。南北方向约57m。
3.2抗侧力体系
建筑的抗侧力体系主要为带斜撑钢框架核心筒和外伸臂。在东西方向,沿着电梯井有三个主要的斜撑轴线(轴3,4,6)。每条斜撑轴有两跨布置人字支撑,使结构体更有效。5轴北侧服务电梯需向南侧开门,在电梯开洞处的转换支撑会使支撑体系效率较差,因而取消了5轴处的支撑。
在南北方向,建立有效的支撑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支撑无法像东西方向一样放在电梯井内。对于28层以下的楼层,在南北方向有两个支撑轴(轴B和D),每个轴为三跨。端部的跨采用了人字形支撑或偏心支撑的形式,以满足电梯大堂入口的需要。中间跨为两端偏离柱的单斜撑,用来布置机房的通道。28层以上的楼层,低区电梯去掉后能够提供更多的可租赁空间。为了进一步增大可利用空间,斜撑轴B和D取消。单斜撑轴C.2延伸至屋顶,此轴同样为三跨。同样,端部的跨采用了人字形中心支撑或偏心支撑的形式,以满足电梯大堂入口的需要。中间跨为柱与柱之间的单斜撑。
为了使抗侧力体系更加有效,大厦布置了两道外伸臂,加强了外框柱和核心筒的联系,使其共同作用。外伸臂布置在28层和51层的机电层。每根柱子通过外伸臂与核心筒相连接,包括柱A.5和E.5,由于轴5没有斜撑来传递外伸臂的剪力,在28、29、51、52层布置楼面水平斜撑,以将外伸臂的力传递至轴4和轴6的斜撑,既提高了结构整体的效率,同时也为结构体提供冗余度。
由于差异压缩变形的影响,连接框架柱和核心筒的外伸臂在重力下也参与受力。核心筒柱比外柱刚度明显要高,因而压缩少。外伸臂试图平衡该变形差,实际的作用就是外框柱的部分重力荷载会通过外伸臂转移至核心筒,TT公司建立了多个计算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进行了分析计算。
除了主要的3个核心支撑轴以外,在东西抗侧力体系中也包括了另外两个在建筑南北面的×斜撑轴(轴2,7)。由于这些支撑位于楼外,它们的设计主要受建筑师对外观表述的影响。交叉斜撑采用了定制的成对的钢拉杆。直径在64mm(2.5英寸)至100mm(4英寸)之间。支撑轴的斜撑杆、柱梁沿着楼层向上按一定比例减少尺寸。在建筑外部的钢结构需采用防火涂料。放火涂层的数量与构件的表面积有关。小直径的斜撑若杆表面积过小,如防火涂料需达到防火时限的要求,将十分不经济。由于斜撑杆不防火,抗侧力体系需要对两种工况进行设计,一种是正常情况下有斜撑杆,另一种为极端情况下斜撑杆失效。核心筒支撑在强度上能够支撑结构和侧力,同时外部的小斜撑杆用于帮助结构满足侧移角和加速度的要求。
支撑框架结构的变形大多数是由倾覆力矩与剪切引起的,而柱子在解决倾覆力矩产生的拉力和压力时可产生如弦杆一样的作用。因此,底部的柱子增大可最有效地解决位移角问题。柱子最大尺寸为750mm×750mm,截面由五块钢板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750mm×750mm的实心钢。
在最终的布置下,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载作用下满足位移角1/450的要求。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周期为6.8s和6.0s。非飓风风暴下建筑加速度小于25milli-g,满足一般的高层办公建筑标准。
3.3重力楼板体系
临近建筑槽口的约20m×6m悬臂端跨是设计中的一个挑战,因为此设计需要与结构、建筑、钢结构安装和幕墙设置协调。从轴B和C方柱子悬挑出楔形梁(CB)。这些梁为定制的宽翼缘工字钢,高度从550mm渐变为450mm,宽为350mm。这些梁的翼缘厚度随楼层上升而减少。
建筑南北面的外幕墙沿着轴B和D的双通道延伸边跨2.5m。结构采用外露的翼梁(WB)用来支撑幕墙。翼梁由一个预制的螺栓焊接到CB的另一端来支撑。中间轴C的跨用空腹桁架来支撑,因为在办公区采用斜杆会影响其使用功能。在整个塔楼,空腹桁架的竖杆均采用W14×257。施工过程中将布置临时支撑链接至该竖杆,以承担施工荷载。
4.外部钢节点
本项目最具特点的结构部分为外部钢结构的使用。这些构件为建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建筑美学的要求对节点进行了严格的设计。所有外部焊缝必须打磨光滑,外露的焊接孔是不允许的。外柱为750mm×750mm的预制箱型构件。翼缘厚度按照建筑层数变化,两腹板在翼缘的端部内凹75mm。腹板的厚度沿着楼层向下从25mm增加至175mm,因而增加了柱子面积来承担建筑荷载以及提供侧向刚度。
为了实现建筑师所需的轻盈感,使用了x斜撑杆体系连接,而不是单一笨重的杆件。成对的斜撑杆相互垂直,交错布置。外柱、斜撑杆和水平的XB构件相交处也是本项目的重要节点,两个380mm宽板延长柱翼连接到柱子的腹板。在两块连接板之间由桥板来配合斜撑杆的角度。由于每个斜撑杆转角不同。设计了两种桥板节点。斜撑杆通过单铰与桥板连接。
由于完全无误地安装如此大的钢构件操作起来很难,在合同中要求建立一个全尺寸的螺栓节点大样来测试构件的容许度和实用性,因此合同文件中对于外部结构节点大样的品质要求做了相应的规定。
因为有8根柱子在建筑体的外面,因而与之相连的梁需要穿过建筑立面。建筑师的一个要求为所有的伸出建筑体的梁需要有相同的中心线标高。这些标高将于楼层的梁顶标高不一致。同样。建筑要求外露在建筑外的梁高为400mm。因此,设计出了特殊的“牛腿”节点来解决垂直于外墙的梁高问题。但“牛腿”梁并不是暴露的,外面包裹了面层。
5.外部钢结构的设计
5.1隔热设计
由于外部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变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外部的构件会受温度影响而伸缩,而内部的构件则不会。根据Rowan Williams Davies and Irwin(RWDI)为纽约市提供的温度历史数据,设计团队应用了30种温度荷载组合来对建筑进行设计。这些荷载组合考虑了辐射加热、冷却以及太阳照射对建筑的影响。
应对风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而布置的外伸臂,也能够帮助抵御内外柱由于温差而产生的变形。然而在建筑东西方向的柱网不需要外伸臂来抗侧力。内外相邻柱的温差引起的变形差不满足规范的要求。为了减少差异引起的影响,两个“温度桁架”被布置在这些柱网上,这些桁架的布置使得柱子的变形能够满足规定要求1/300。
5.2桅杆
关键词:专业特色;大学;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
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彰显校园特色,又要立足于二级院系的学科专业背景,以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之路,构筑富有专业特色的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培育人。
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金融类高等院校,形成了以金融学科为龙头,经、管、法学科为主干,以文学、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大金融学科格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以下简称:互联网系)是该校唯一的工科院系,下设三个学科五个专业。该院系因其学科性和专业特点,亟须构筑一个融合各学科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彰显专业特色,该院系在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上下功夫,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成效显著。在此,笔者试以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实例进行分析,为大学二级院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一、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系以前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多数是系下各专业独自开设讲座、举办竞赛、开展活动、联系各自企业等,由此造成:专业味浓,文化味少;专业活动缺乏文化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性;活动数量充足,交叉融合缺乏等,此外,校园文化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统筹、规划、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举全院系之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互联网系下设3个学科、5个专业、7个学生组织、3个学生社团等,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须创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各专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将专业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实现各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二)有利于聚焦行业热点,凸显院系办学特色和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实行互联网“+”的战略,让互联网系站在时展的风口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互联网系下属各学科、各专业与国家的战略、行业的热点、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校园文化活动“一年立一热点主题”,有利于提升院系的综合影响力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有利于打造活动品牌,让院系校园文化得以积累和沉淀。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相对固化,能让其得以传承、积累和沉淀,培育优质的校园文化。一个品牌活动得以延续,也是二级院系精神和文化的延续,凝聚了广大师生的心血和智慧,见证了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竞争能力强的学生。
二、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理念
结合广东金融学院建设“国内知名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结合本系工科实际,互联网系坚持在“应用型”上做文章,将专业、专业社团、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项目、校企合作等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专业社团、一个专业竞赛、一个校园文化巡礼项目和一个校企合作龙头企业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详见表1),覆盖该系全专业、全年级、全年度,辐射校内外,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专业走向文化”。
三、“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功构筑,搭建了各专业一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但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百花齐放”,因此需要一个呈现该模式的平台和载体。
(一)互联网“+”年华成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
互联网系构筑了“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汇聚了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活动、校企合作活动等众多项目和活动,犹如专业建设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盛宴,又可喻为“嘉年华”。因此,响应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互联网系的“互联网”主业,巧妙运用“嘉”与“+”的同音,该系将互联网“+”年华作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将全年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子项目纳入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平台。
(二)互联网“+”年华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互联网系在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中,制定了7个实施阶段和形成了4个实施方法,具体如下:
实施过程。1.成立机构。成立互联网“+”年华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障。2.确定主题。根据专业热点和行业潮流征集、确定活动主题。3.遴选项目。在各学生组织和社团上报的众多目中优中选优。4.启动仪式。举办开幕式,校系联动,部门联动,启动各项活动。5.活动开展。开展系列活动,积极宣传报导,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6.总结表彰。召开闭幕式,总结和表彰互联网“+”年华活动。7.汇编材料。将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材料汇编成册。
实施方法。1.确定主题,遴选项目,实现活动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比如:2015年的主题为:拥抱互联网“+”开启“创”时代;2016年的主题为:互联引潮浪 跨境兴电商;2017年的主题为:分享技术 共享经济。2.精准指导,全程管理,实现指导专业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优质化。每项活动均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既保障活动的专业性,又确保活动的文化性,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提升。3.校系联动,校企联动,实现形式多元化、载体信息化、活动社会化。实行校系联动,校企联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报名、预赛等工作,吸引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4.多维宣传,善于总结,实现宣传多维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作品化。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活动风采,并及时收集整理活动素材,加以总结和汇编成册,物化校园文化成果。
四、“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效
互联网系自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自信、弘扬志愿精神、活跃校园文化、引领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筑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成为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有效尝试和实践。互联网“+”年华作为其呈现的平台和载体,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并荣获了2016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据不完全统计,校内外媒体对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进行了高达50多篇次的新闻报导,扩大了活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以赛促学,寓教于乐,既活跃了校园气氛,又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效突出。如:互联网系400多名学生参加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大赛省赛和国赛,其中,130多人获得省级奖项,20多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三)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进跨系、跨校交流,从专业走向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互联网系自开展电脑义务维修活动以来,累计接单超过1000件,维修成功率达89%,服务了广大师生,传播了志愿服务精神。电脑义务维修”还被评为2015-2016学年度广东金融学院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四)校企互动,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通过举办电商创业论坛、校园招聘会、学生进企业活动和企业进校园活动,增进校企互动交流,创设校企合作企业这片广阔的“第三课堂”,让学生提早进入“准实习生”和“准员工”角色,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
(五)以实践提升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校园文化科研喜结硕果。互联网系在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新模式、新途径、新载体,⑹导与研究相结合、相促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五、“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持续性思考
随着互联网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的一赛、一品、一企等各个环节、项目都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更新、替换和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同样,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项目亦作相应调整,实现各专业、各年份的热点切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项目、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金坚强.二级学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12).
[2]董兴.大学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