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化学有机化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第1篇

例1 (全国理综课标卷)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解析:由题意可知,题给有机物属饱和一元脂肪醇,C5H12O对应的烷烃为C5H12,而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①CH3CH2CH2CH2CH3、②(CH3)2CHCH2CH3、③(CH3)4C;①、②和③分子中分别有3种、4种和1种等效氢原子,则其对应的饱和一元脂肪醇(可看作是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OH取代的产物)分别有3种、4种和1种.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饱和一元脂肪醇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根据题给有机物的通式和性质,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抓住饱和一元脂肪醇可看作是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的本质(也可将C5H12O变形为C5H11—OH,而判断C5H11—的异构体有8种),可快速求解.

例2 (海南化学卷)分子式为C10H14的单取代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 )

(A)2种 (B) 3种

(C)4种 (D)5种

解析:因单取代芳烃C10H14即为C6H5—C4H9,而丁基—C4H9有4种CH3CH2CH2CH2—、CH3CH2CH(CH3)—、(CH3)2CHCH2—、(CH3)3C—,则其可能的结构有4种.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单取代芳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将题给分子式变形为单取代芳烃的形式,然后根据取代基异构体的数目,可快速求解.

二、考查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

例3 (海南化学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解析: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CO和H2,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熟记这些常识性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三、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知识

例4 (上海化学卷)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解析:石油裂化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液态轻质汽油,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制煤气是化学变化,则(A)、(B)、(D)均不正确;而(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综合利用的有关知识.掌握其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四、考查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

例5 (江苏化学卷)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

结构如图1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有关普伐他汀

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 mol NaOH反应

解析: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没有酚的结构单元,其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A)不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醇羟基(且醇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羧基和酯基,其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则(B)、(C)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有1个羧基和1个酯基,1 mol该物质可与2 mol NaOH反应,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B)、(C).

点评:此题以普伐他汀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6 (全国理综大纲卷)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为香料,其结构简式:

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B)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可以生成不止一种四烯烃

(C) 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470.4 L氧气(标准状况)

(D) 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40 g溴

解析:因橙花醇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醇羟基,其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则(A)正确;因橙花醇分子中羟基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其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2种四烯烃,则(B)正确;因橙花醇的分子式为C15H26O,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21 mol氧气(其在标准状况的体积为470.4 L),则(C)正确;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溴(其质量为480 g),则(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以橙花醇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尤其是消去反应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五、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例7 (全国理综课标卷)分析表1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

解析:由题给表格信息可知,可把其分为4循环,从第2循环开始,每一项与前一循环的对应项均增加1个“CH2”原子团;因26=4×6+2,则第24项为C2H4O2+5(CH2)=C7H14O2,第25项为C2H4+6(CH2)=C8H16,第26项为C2H6+6(CH2)=C8H18.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以表格信息为素材,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考查了对表格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对题给表格信息的认真分析、挖掘出隐含的排布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六、考查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

例8 (海南化学卷)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3∶[KG-*2/3]1的有( )

(A)乙酸异丙酯 (B)乙酸叔丁酯

(C)对二甲苯 (D)均三甲苯

解析 乙酸异丙酯[CH3COOCH(CH3)2]分子中有三种氢原子,其个数比6∶[KG-*2/3]3∶[KG-*2/3]1;乙酸叔丁酯[CH3COOC(CH3)3]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个数比为9∶[KG-*2/3]3=3∶[KG-*2/3]1;对二甲苯

点评:此题考查了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能够书写有关物质的结构简式,掌握核磁共振氢谱的意义和等效氢原子的判断方法(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是解题的关键.

七、考查有机物的除杂

例9 (上海化学卷)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解析:苯能够萃取溴水中的溴,且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仍溶于苯中,无法通过过滤除去杂质,则(A)错误;乙醇与水互溶,(B)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B)错误;乙醛与水互溶,(C)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C)错误;乙酸乙酯不溶于Na2CO3溶液,而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乙酸钠而进入水相从而与乙酸乙酯分离,(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机物的除杂方法,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性质与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除杂方法与原则(①“不增”:不能增加新的杂质;②“不减”:不能使被提纯的物质减少;③“易分”:操作简单,容易分离;④“最好”:最好使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八、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例9 (北京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

(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

(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解析:天然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混合物,没有恒定的熔点、沸点,则(A)不正确;尽管蔗糖的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但蔗糖分子中没有醛基,蔗糖没有还原性,蔗糖为非还原型二糖,则(B)不正确;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其水解产物相同,则(C)不正确;乙醛可合成聚乙醛,氯乙烯可合成聚氯乙烯,乙二醇与乙二酸可以缩聚成聚合物,则(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应当注意的是油脂属于混合物、蔗糖属于非还原型二糖、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的水解产物相同、乙醛也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例10 (山东理综卷)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解析: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油脂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A)不正确;甲烷和Cl2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则(B)不正确;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相同(C6H12O6),而结构式不同[葡萄糖与果糖的结构式分别为CH2OH(CHOH)4

CHO和CH2OH(CHOH)3COCH2OH],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则(C)正确;尽管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但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羟基,乙酸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羧基,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九、考查有机物的命名、性质、同系物的概念及分子式正误的判断

例11 (浙江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CH3CH2CHCH2CH2CH(CH3)2[ZJ5,S]CH(CH3)2

的名称为2,6–二甲基–5–乙基庚烷

(B)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

(C)化合物[XC

.tif>,JZ]是苯的同系物

(D)三硝酸甘油酯的分子式为C3H5N3O9

解析: 对于(A),该化合物的名称应为2,6–二甲基–3–乙基庚烷;对于(B),最多可生成4种二肽(其中,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苯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丙氨酸与苯丙氨酸两分子之间脱水生成2种二肽);对于(C),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不是苯的同系物;对于(D),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CH2[ZJ1,X;4,X;7,X]ONO2ONO2ONO2

,其分子式为C3H5N3O9,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烷烃的命名、氨基酸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分子式正误的判断.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氨基酸分子间脱水生成二肽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十、有机框图推断题

例12 (浙江理综卷)化合物X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

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1H–NMR谱显示化合物G的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F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高聚物.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合物A分子中含有联苯结构单元

(B)化合物A可以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X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 mol X最多消耗6 mol NaOH

(D)化合物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2)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AC的反应类型是.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B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1)因化合物A能与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故应含有酚羟基,分子含有2个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化合物只有2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知,(A)、(B)不正确;由题意可知B的结构

简式为 CH3—C—C—OH[ZJ4,S;4,X;LX,6,S]CH3OHO ,1 mol X最多可与6 molNaOH反应,则(C)正确;而B在浓硫

酸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D,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则(D)正确.

(2)因A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生成化合物C,则C的结构简式为

(3)因D的分子式为C4H6O2,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则D为甲酸酯,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HCOOCH=CHCH3、HCOOCH2CH=CH2、

(4)因环状化合物G的分子式为C8H12O4,其分子中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则G

的结构简式为 [XC

(5)由题意可知E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D)(2)

(4)

浓硫酸

一定条件

点评:以有机框图推断为素材,综合考查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有机化学的知识.根据题给信息,抓住突破口,掌握有关有机物的性质(尤其是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注意不能漏写副产物)是解题的关键.

十一、有机合成题

例13 (江苏化学卷)化合物H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3.[FL)]

(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和 (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填序号).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有7个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E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能发生银镜反应,X的结构简式.

(5)已知:

是合成抗癌药物美发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

和[XC

.tif>,JZ]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

解析: (1)由A的结构简式可知,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醛基.

(2)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①、③、⑤属于取代反应,反应②、④属于加成反应.

(3)因B的分子式为C14H12O2,则符合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4)因X能发生银镜反应,再由D和E的结构简式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

(5)用正向思维法进行分析,可得其合成路线流程为:

故答案为:(1)羟基、醛基;(2)①③⑤;(3) 或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作业设计 有效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五个环节之一,是知识和能力的巩固阶段,众所周知,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师生之间有着很好的配合与互动,但是一旦走出课堂,学生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还是半懂不懂,做起练习来也非常的不顺手这在教学中是经常出现的,尤其是在高中数学这种理解难度大,需要做大量练习的科目中,这样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一、目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问题

1.作业设计不完备

所谓作业设计不完备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作业设计时,只是依据教学的主体内容进行单一化的题目设计,并没有形成一个丰富化的作业类型,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完备性。再者,就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没有注意到作业的难度、梯度,而是将题目的难度停留在某一个层次上,或简单,或过难,这样就很难有效地检测出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业设计一刀切,学生解答不诚实

数学是高中阶段一门较难掌握的科目,因此其作业也相对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刀切 ”的做法,所有的学生不管接受能力如何,都要完成统一的作业,缺乏个性,难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但如果所设计的作业难度过高, 且难度系数高的题目数量多,这就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无法独立解答或者是抄袭他人的解答。

3.教师批改任务过重

传统的数学作业采取全批全改的方式,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量很大,而且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般采取 “对”、“错”来批改作业,学生拿到发回来的作业后,并不知道自己具体错在哪个地方,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数学作业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二、作业有效性的内涵和作业优化设计的作用

1.“作业的有效性”这概念包括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教师遵循认知活动的客观规律,设计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一项主体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的主体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高效课堂的提出与探究,如何设置作业,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作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学生通过作业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然后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形成知识技能。设计精巧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温习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还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节约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教材和学生上,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

三、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优化设计的一些思考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设计作业,实现“人人能学习,个个都成功”

合理设计作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在题量适当的基础上注意题型的丰富化,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不同的解题思维,从而借助作业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第二,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还要注意作业的难度、梯度变化,即作业设计要包含基础性的题目、发展性的题目以及综合性的题目。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教学的实施继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所以追根到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添加作业一环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作业教学中存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存在不诚信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还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起到作业的作用。

3.设置开放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该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如,可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

4.作业布置力求精练化

作业设计必须要达到“少而精”,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首先需要注意数学作业的“质”,坚持由易到难、渐进的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筛选出有比较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且适合不同学生实际能力的题目,以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教师应该科学有效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根据我们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每节课后可布置40 分钟的作业即可。

5.通过作业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发挥作业设计的激励作用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不仅包括作业布置,同时还包括作业的批改与讲评,作业的批改是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则可以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点评,所以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对”、“错”的作业评语形式,在学生的作业中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并激励学生改变以往的不足,听从教师的指导,获得不断的进步;同时教师不断增强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并通过作业设计和批改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提高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四、反思

第3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高考题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有机试题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约占25%~30%,而且题量逐年增加,试题的难度逐渐加大,题型更灵活,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演绎推理及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再仅限于教授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过而又跟书本知识相近的问题,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现状。

通过对学生高考题丢分题型及平时检测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由化学式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能力较差;

(2)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

(3)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4)知识网络化程度差,不能进行有序记忆和提取应用;

(5)知识迁移能力差、自学能力较弱;

(6)依赖性强、自我总结归纳能力差。

前三个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为一张试卷难题毕竟不多,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难题目的得分率是相当的,所以一张试卷真正拉开分数的往往在细节处。细节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非常熟练,提到某一个知识,脑子里就要呈现出所有相关的内容及以往所遇到的题型、考法。只有这样,才会注意到每一个细节,下笔才会更有自信,知道易错点在哪里,从而避免出错,保证答题的正确率。

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的内在规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掌握好基本的知识点。

学习某一种物质,大都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学起: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熔沸点、溶解性等。如苯酚:白色晶体,有特殊气味,有毒,熔点为40.6℃,沸点181.9℃,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对于每一种物质,都应如此记忆,同时还要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对比记忆,这样记忆更深刻,从这样的记忆方法中也可对考试的考点探知一二。如:

(2013全国统一,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D。A项考查的是乙醇的溶解性,乙醇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不符合萃取剂选择的原则,故错。B项中的乙酸乙酯和乙酸同为有机物,由相似相容原理可知,两种物质互溶,故不会分层,故错。C项考查的是初中的知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故错。

2.由物质的结构认识其性质。

(1)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在教学初期,要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展示一些物质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利用球棍模型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让他们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达到训练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脑海中都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如:(2013全国统一,12)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摇 ?摇)

A.15种?摇?摇B.28种?摇?摇C.32种?摇?摇D.40种

解析:1个碳原子的酸(1种)+4个碳原子的醇(4种),2个碳原子的酸(1种)+3个碳原子的醇(2种),3个碳原子的酸(1种)+2个碳原子的醇(1种),4个碳原子的酸(2种)+1个碳原子的醇(1种),共计5种酸和8种醇,5×8=40种。选D项。

初看到此题,选项的数值都很大,大多数学生会很茫然,心里慌乱反而将问题复杂化。首先,要清楚酯是由酸和醇脱水形成;再看题中所给的酯是5个碳原子,说明一部分来自酸,另一部分来自醇;最后判断可能的酸和醇的种类,从而得出答案。在判断酸和醇的种类过程中,用到了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先写碳链异构,再写官能团异构。

这道题中,还用到了数学中组合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不能钻到题目中,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它会豁然开朗,一切解决问题方法都可用,即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往往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给其命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这一物质及相关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性质反映其结构,因此对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要熟练掌握,对每一种官能团能发生的反应类型要了然于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由结构推导其性质,将化学性质与结构特征紧密联系起来。如:

(2013全国统一,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摇 ?摇)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摇?摇?摇?摇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是键线式,每个端点、拐点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都是四个价键,3.善于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种学科思想,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简约化”,使学生“尽可能拥有活力——迁移”,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

如甲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就必定具有羧酸的性质,但还有醛基,也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同样,甲酸盐、甲酸酯也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过应该注意,官能团在不同分子中所连接的基团不同,所受影响自然不同,因此在分子中所反应出来的活泼性当然不一样,例如,然能被钠取代其中的氢原子,但并不显酸性,苯酚中的羟基则较乙醇中的羟基活泼一些,苯酚水溶液显酸性,能跟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甲酸则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又能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都含有羟基而表现有所不同,其原因就是影响羟基的乙基、苯环、醛基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抓住有机物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挖掘自身潜能,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各类有机物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应用。

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有机试题更是求异变新,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提供的材料新,信息量大,需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同学们平时没有见过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近几年高考题中,有一种有机题型一再出现,那就给出一些反应类型。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力要靠平时的积累,从对每一个反应类型的本质探究中积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会在无形中形成对于某个反应研究的方法。在考试中,他自然就会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对陌生的反应类型的本质分析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2013全国统一,38)査尔酮类化合物G是黄酮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1molA充分燃烧可生成72g水。

②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第4篇

关键词: 高考题 巩固双基 有机化学推断题

在高二年级完成了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全部教学内容后,为了对知识做总结,也为了使学生能够从高考的高度俯瞰基础年级的学习,我们选择了几道近几年的高考有机推断题给学生做练习,学生们普遍反映在一道题上存在困难,不好解答,那就是2009年辽宁高考理综卷第39题,题目为:

A~J均为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如下图所示:

实验表明:

①D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②核磁共振氢谱表明F分子中有三种氢,且其峰面积之比为1:1:1;

③G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④1molJ与足量金属钠反应可放出22.4L氢气(标准状况)。

在整道题中存在两条转化路线。其中由B─C─D─E─F的路线学生能结合已知条件和分子式的变化分析过程中的转化产物,能够把握“醇醛酸酯一条线”的思想。在讲解中我着重肯定了学生对常规解题思维的应用。

然而,另一条转化路线的推断就不太乐观了。由B─G的结果就鲜有学生推断成功。症结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把握不透。当推出B中有两个羟基,分子式的变化上又脱去了一个水分子后,学生对G的结构就手足无措了。其实,这是学生对知识缺少联系的典型问题,我在讲解中追问学生,既然你们都想到了是消去的类型也就是脱水,那为什么没有联想到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还有可能脱水成醚呢?学生们面面相觑却没有回答。

为什么学生们总是想不到呢?学生们都表示,一旦想到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不得不自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特别是高三的化学复习中能给学生提出哪些建议呢?

一、回归课本,巩固双基

一些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忙着跟老师,完成练习册、习题而忽略了课本的作用,导致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知识点不知出处,在多年教学中一直在跟学生强调要回归课本。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

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的目的。

二、经常联想,善于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基础年级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学会仅是最低的等级,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在高考考场不失分。也就是说,重在掌握规律。学生们总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化合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研究高考题,归纳技巧

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

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同时,摒弃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解题方法的穷追不舍,如十字交叉法。更应该在平时的解题中对守恒、差量着重训练。要使学生明确考试不是要考查你有哪些东西不会,而是真正考查你会的知识有哪些能不错。

四、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没有好的方法盲目复习肯定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收效。学生们在基础年级最好就做好铺垫,为将来取得高考胜利赢得宝贵时间。在高考考场上,时间就是分数的保证,知识熟练,错误少,能答完题是我们的座右铭。

第5篇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教学形象性低下,是造成教学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得到普及,教师应当将其作用发挥出来,让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现代媒体的促进作用。在氛围渲染方面,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影音展示功能,以配乐朗诵和典型场景再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教材主题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另外,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实际之间存在脱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没有共振点,学生的理解效果受到影响。此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能够弥补学生认知的不足。如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教材中描写的建筑、景观和其他事物,让学生增强直观的感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理解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优化是重要的促进手段,教师应当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反思,及时改进,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整个阅读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发挥出来。缺乏充分的课前预习活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就会陷于被动境地,师生互动效果不好,教学针对性不强。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作者背景资料、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事先了解,对教学内容具有初步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我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不再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专门设计了探究题,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融合进去,让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同步。向学生出示探究题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研究学习,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探究提纲开展学习研究,分析教材的间接结构、思想内涵、修辞手法等,积聚大家的智慧开展学习活动。在阅读分析教学中,采取这样集体分析研究的方式,能够弥补学生自身思维空间狭隘和底蕴不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另外,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成效,我在及时反馈信息环节进行了优化改进,在每一节课上都安排了当堂检测过程,主要针对阅读教学中确定的重难点目标,检测学生掌握效果,依据这样的反馈信息评价阅读教学成效,也便于教师对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和重难点进行及时调整。

三、指导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效

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效果不佳,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我在教学中注意提炼和推广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我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组织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方法经验开展分析,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阅读分析中存在的“语脉”进行整理与思考,就是文章中蕴涵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文章中蕴涵的思路、情感线索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住文章分析研究的脉络,沿着准确的方向进行思考研究,能够提高阅读分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分析中,指导学生要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探疑求新能力,对文章能够提出不同的意见,表达新颖的观点,说真话,以百家争鸣的方式保证教学探究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引导学生正确反思,触类旁通,在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对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在指导学生科学建构知识框架与提高记忆成效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指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学习中将各种知识按照分门别类的形式进行整理,建立起框架结构的知识体系,强化记忆理解效果。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科学技巧的指点,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引导学生把握好其中的关键节点,合理安排每一轮记忆的时间间隔,最大限度强化记忆效果。

四、改进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激励作用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当针对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进,发挥更大的促进和激励效应。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基础,分别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模式,在评价激励标准方面,对于不同能力层次基础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门槛标准,优秀生表扬激励的门槛要高,在准确分析探究较为深奥的内容之后予以表扬;后进生在评价方面则要降低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感知体验,以积极的情感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考核方面,针对学生的基础实施分层考核,在试卷的设计中,阅读方面的要求要做相应的调整,基础性分析难度适用于后进生,以这样的方式保证考核内容难度系数适用于全体学生。

五、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满足学习需求

第6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推断题 解题策略 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

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

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第7篇

关键词:有机信息;格氏试剂;有机备考

盘点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及模拟试题中的有机信息可以发现,除了双烯合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以外,格氏试剂也作为信息载体多次出现,如2013年江苏高考17题,2012年天津理综化学部分第8题等。格氏试剂到底是什么样的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又有什么应用,命题者为何如此青睐格氏试剂,本文试作分析如下。

一、格氏试剂发现的历史背景

1901年法国化学家格林(V.Grignard)对有机镁化物做了深入研究,当卤代烃RX与金属镁Mg在无水醚类等适当溶剂中作用时,生成的烃基卤化镁就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及药物合成的格氏试剂。他指出格氏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生成有机镁化合物,第二步是有机镁化合物与其他试剂的反应。格氏试剂是与含羰基物质(醛、酮、酯)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很好的反应物,在合成醇类化合物中有特殊功效,而且格氏试剂是目前有机化学家所知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因此格氏试剂是20世纪初有机化学合成的重大发现之一,格林(V.Grignard)也因此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其中的C―Mg键为极性共价键,碳上带部分负电荷,镁上带部分正电荷,因此格氏试剂中R是一个亲核试剂,可与正离子或某些分子中具有部分正电荷的部位发生发应。格氏试剂的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

(一)与含有活泼氢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RMgX+H2ORH+Mg(OH)X

RMgX+R’OHRH+R’OMgX

其他如硫醇、酚、羧酸、酰胺、亚胺、胺、乙炔等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也能与格氏试剂反应,格氏试剂中的烃基则转变为烃。

(二)与卤代烃反应,即增长了碳链

RMgX+R’―XR―R’+MgX2

格氏试剂中的烃基与卤代烃中的烃基相连,增长了碳链。

(三)与具有极性的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在加成反应中,RMgX中的烃基加到极性双键或叁键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上,而MgX则加到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上,在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必须在非水条件下进行,否则格氏试剂容易转变成烃,第二步水解常在弱酸性中进行,以便形成水溶性镁盐,便于处理。

三、格氏试剂的命题价值

高考有机化学怎么考?通过对近两年高考有机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的考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依据考纲但不追求覆盖面,突出对“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考查。利用格氏试剂考查有机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图2)

四、涉及格氏试剂的有机试题赏析

例1(2013江苏高考节选)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6O)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在空气中易被氧化。A的有关转化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A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基础有机合成题,从基础原料(苯酚)出发,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应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比目标产物和原料可知该合成的关键是如何将A(苯酚)和HCHO连接以便增加一个碳原子,而醛基的引入可以通过伯醇的氧化得到,结合题给信息应用格氏反应,既可以把A(苯酚)和HCHO连接,又可以引入伯醇。从目标产物入手逆合成分析逆向推导分析如下:

例2(2012天津理综节选)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医药和溶剂。合成α-萜品醇G的路线之一如下:

已知:■

(6)试剂Y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α-萜品醇的合成路线”为背景,集卤代烃、醇、羧酸、酯等常见有机物的转化为一体,综合考查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及学生摄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由F到G利用题给的信息直接模仿,信息迁移可以解决问题,应该说这一问要想拿分并不困难,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该信息的反应机理有一定的难度。该过程分析示意图如下:

其实由A到B也可以看成A和CH3MgBr通过格氏反应制得B。

四、对有机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把握结构,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等,而有机物种类繁多,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必须抓住学习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即“构性相依”。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分析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理解有机反应机理是解决有机问题的关键。

(二)突破信息,强化信息素养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化学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信息素养,“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课程对化学学科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迁移和运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实上,有机信息不论是来自中学化学教材还是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大部分信息的反应类型比如加成、氧化、消去等仍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因此从反应类型着手,分析反应机理,获得有效反应信息,再经联想、推理获取新知,这正是解答有机信息题的有效途径。

(三)回归课本,归纳总结提升

纵观近两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地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实际上都是课本上的习题通过变换、整合而来的,像烯烃的O3氧化,马尔可夫尼科夫加成规则,糠醛树脂的制备等。格氏试剂即是苏教版教材现成的信息,从格氏试剂的考查也让笔者感觉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谛,课本才是母题库,而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只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真正做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森.浅析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双烯合成反应[J].化学教学,2012(7).

[2]王永森,魏建业.高考中有机热点背景信息分析――羟醛缩合反应[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

第8篇

我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下面,以我参加一堂教改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具体介绍一下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

《酸是什么样的物质》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即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师要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把握,为第二阶段的设计提供决策的依据;

一、设计思路

1.课标中的内容

本课题属于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探究酸的共有化学性质以及原因。学生通过对酸的共性的学习可以为学好碱的共性、盐的性质以及无机物之间相互关系打下基础,同时酸的共性的学习方法,可以为学习碱的通性提供借鉴,再者通过亲自实验探索酸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酸的知识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在学习酸和碱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特别是溶液等基础知识以及初步完成实验的基本技能。在生活中或许还有如下的经历和体验,食醋有(醋)酸味、柑橘柠檬汁有酸味。我们的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科学地创设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酸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探究。

4.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样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开始,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提炼出目标物质——酸,并认识酸的第一个共性;接着以盐酸、硫酸作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酸的共有化学性质,并将它们运用于解释一些现实问题上;最后,利用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组成结构这个基本原理,确定酸具共性的根本原因是有共同组成——氢元素。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的设计阶段,即完成教学设计基本内容的确定,安排好教学程序,形成教学实施方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酸是什么样的物质:

①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四点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②初步了解酸具有共性的原因——溶液中有氢离子;

③可以运用酸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酸的共性的探究和梳理,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难点:分类归纳酸的化学性质,书写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教学准备:

1.自制CAI课件

2.实物投影仪 + 学生学案

3.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镊子、纸槽、盐酸、硫酸、铜片、镁条、锌粒、大理石、碳酸钠粉末、氧化铜粉末、生锈铁丝(Fe2O3)、细沙(SiO2)

七、教学过程:

1.通过猜想哪些物质能使石蕊试液变色,引出探究对象——酸,并认识酸的第一点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提出核心问题: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①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其理解,教师辅助整理反应方程式

③分类比较反应方程式特点

④归纳出酸的四点共有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基本原理,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挖掘出酸具有共性的根源——氢元素?

4.提供酸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具体事例,请学生运用酸的共性解释出现相应结果的原因。

5.阅读投影资料——生活中的酸,扩展对酸的认识。

附1:板书设计

课题 酸是什么样的物质

(一)酸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汇报现象 分析解释 结论

1.酸与活拨金属反应生成H2 Zn + 2HCl = ZnCl2 + H2

2.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H2O

3.酸与含CO32-化合物反应生成CO2和H2O

4.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酸具共性的根本原因:氢元素 ——H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以确保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优化;

八、教后反思

针对这一课题中有关酸的知识点多且杂的特点,我对课题内容进行了反复的筛选,重组了“酸是什么样的物质”这个课题,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松散,也契合了本次活动月的主题——促进学生内部问题情境的生成。最终,将核心问题设置为“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酸的化学性质”,从活动形式来看,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学习内容和目标,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切实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化学学习的兴趣,感知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学习目标来说,“酸的化学性质”与现行教材的重点内容吻合,故核心问题有助于完成常规教学目标。

课程实施方面:本课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完成了三个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观察比较归纳,形成探究能力交流反思应用,感悟探究成果,并以此为载体逐层解决了——酸是什么样的物质酸共有的化学性质酸为什么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释具体现象等四个分问题。以上环节的实施和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观。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