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辩论入门知识

辩论入门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辩论入门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辩论入门知识

第1篇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口语培训;自主学习

我国大部分地区高中英语口语的训练程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哑巴英语的状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后,书中增添了更多新的学习任务。例如,presentation,演讲,交际用语如购物、旅游等等,这些任务旨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锻炼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面临教师眼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实施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怎样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从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口语学习的素材

新教材的每单元的第一部分都是Warming up,这部分作为小单元重要学习内容以前的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联想,自由讨论新知识,多数的热身活动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根据内容进行引导和启发,其中,预习也是重要的内容。

二、多让学生开口讲英语

新课程标准中开设了Speaking部分,Speaking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尤其是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要给班级每个学生锻炼口语的能力,每个单元的Speaking部分至少要留出10~15分钟的锻炼时间,并且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设置各种适合口语锻炼的情景。

新教材在每单元的Speaking部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口语任务,很多的语言素材以及语言项目中,教师能结合要求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和任务要求,进行小组讨论以及评论发表等等。例如,高一上第三单元有关旅行的任务课题,可以根据旅行设置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客人等,甚至有些同学可以扮演自然或者人文景色,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在无拘束的自然的环境里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模仿法开启学生口语学习的大门

模仿法让学生跟着录音或者广播、原声电影等练习口语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反复跟着读,在模仿中领悟英语语言魅力,模仿其中的语音和语调,提高自己说英语的熟练程度,培养英语的语感,其中要把重点放在对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上,初步入门建议听一些如《小美人鱼》以及各种动画以及原声电影,适合学生磨音。

四、让学生将文中的内容复述下来也是锻炼口语的好办法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听广播、看英文电影还要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复述,教师所选取的材料一定是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并且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并且选择的内容要生动,词汇量也要适中,最开始可以让学生复述教科书里的内容,等到复述到一定数量以后。可以选择课外读本作为复述的样本,例如,电视和电影录音、影片欣赏等等。

五、课前准备话题或者演讲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每周选择一节英语课,在课前填充上演讲或者话题的自由讨论以及自由辩论赛,但是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例如,20分钟的辩论赛,每个人每周3分钟的演讲,其中辩论赛和演讲在初始阶段可以带稿演讲和辩论,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要让学生脱稿演讲。教师要让学生敢说英语、会说英语并且爱说英语,演讲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明星绯闻、娱乐周刊、国际快报等等,让学生随意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树立自信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练习学生翻译文章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

符合实际内容,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可以边听边轻声自己进行口译,尽量将说话人的每句话都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翻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运用能力,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

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3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 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第4篇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找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 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很有必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低一些。让他们发现爱

第5篇

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 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学生 历史学习 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讲究开头,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学《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像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像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教材《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 转变观念

我是子洲中学新生一代年轻的高中英语教师。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一些有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被好的学校拔高了。为了住房、为了待遇这些老师随波逐流。一些好的学生、中考成绩出类拔萃的、也被顶尖中学拉走了。面对现实、高考成绩本线下滑,子洲教育裹足不前。我们年轻一代站在工作第一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及家长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中考150分怎么说也考了140分左右,高一刚入门怎么定语从句就无从下手呢?考到单词的用法咱就束手无策了呢?初中我们也写作,怎么高中差了?教师也抱怨高中学生怎么就不得入门,不会学习呢?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课标下怎样走出这一困惑,使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使教师乐于教,学生轻松地学呢?我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task-based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了教学特色

1、Learner-centered(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而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因此我们在新世纪英语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课、语法课还是听说课,我们都努力做到备课既备教材更备学生,把70%以上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课堂上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2、以运用为目的的听说实践活动

任何语言的把握都得从听说开始,因此我们在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各模块、各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听说专栏。它可以是对话,角色扮演,看图说话,演课本剧,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新世纪英语每个模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科技前沿(如克隆技术、DNA、航天等),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如绘画、建筑、电影、音乐等)、以及体育、风土人情等。我们在让学生学完这些内容后完成speaking task,例如高一第一学期,我们让学生介绍“各种职业”、讲述“成功者的故事”、组织关于礼仪知识竞赛、各种节假日、介绍人类的动物朋友、看卡通讲故事、讨论关于黑客的话题、介绍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关于传统教育的利和弊的辩论等活动。

二、转变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法学 创新 应用

本文为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情景——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11by43)的阶段性成果。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法律调整社会秩序,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故法学学习应注重实践性。过去传统“填鸭式”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弊端。

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增强学习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法理学、宪法学、民法总论、物权法、刑法总论、知识产权等课程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理论基础深厚。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物权行为为例,纯粹依赖学说的介绍和分析难以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但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先用案例引出争论,接着介绍不同学派理论,再阐述运用不同理论得出不同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结论利弊与合理性大小,则结论的得出会更易为学生理解,沉重、枯燥的理论也因为加入了案例而显得生动、活泼。

第二,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案例的讲解、阐述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这种经过自己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较之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更不容易被遗忘。通过案例教学养成学生对请求权基础、法律关系等进行分析的习惯,更有助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促进师生互动,形成良好课堂氛围。传统民法教学主要靠教师“填鸭式”教学,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教师“独角戏”的尴尬,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思考的方法与角度等,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在案例的问答、讨论中,师生沟通起来更为方便、有针对性,课堂的氛围也活跃起来。

第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民法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工作的初始阶段不能立即进入状态。通过案例讨论,学生汲取他人思维方法,开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增加思考路径,拓宽思考领域,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存在着如此高的应用价值,但其起源于美国,并非万能,也并非完全适宜于本土教学[1],其对学生基础、教师素养、教学环境与配套设施等有着诸多要求,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适用案例教学法应分阶段进行创新应用。

1.案例教学法在本科一二年级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影视作品引起学习兴趣,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法学知识。本科一二年级刚接触法学,并没有多少法学知识的贮存与法学方法的积累,故应先引起其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可以在“法学导论”课上通过“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的播放,认识法学的重要性并树立学好法律的信念。其实,在部门法的授课中,也可以在第一次课上先以影视作品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如《十二怒汉》之于刑事诉讼法,《失控的陪审团》之于民事诉讼法,《老婆大人》之于民法,《法证先锋》之于证据法,等。影视作品的播放既活泼了课堂氛围,也避免了平面教学的平淡、刻板,通过对剧中情节地分析,更易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法学要点。

第二,选择经典案例,贯穿一个知识点始终。初步接触法学时,课堂上一次如有过多案例,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其关注情节而忽略内容,故在一次授课中,应选择典型案例,用一个案例贯穿授课全程。如选择一个代表性案例,使其既可助于理解代位继承与

转继承的区别,也可区分遗嘱、遗赠与遗赠扶养协议,运用同一个案例说明不同的知识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授课过程中糅合司法考试题。自从司法考试成为我国法律职业准入门槛后,通过司法考试即成为不少学生大学阶段的目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这种学生发自内心的动力与需求。无论是第四卷的主观题,还是前三卷的客观题,除了少数纯粹理论的题,大多数客观题的题干都是一个小型案例题,教师在授课时以其为例,既可便于学生理解疑难知识点,也可提起学生兴趣,更可借此向学生传授复习司法考试的方法:通过做题找出考点,通过做题寻找出题人的思路,通过做题训练学生自己从法条、课本中寻找考点、设计问题的能力。

第四,分组讨论法。在讨论案例时,可按座位、学号或班级等标准进行分组讨论,由每组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可将每组发言所表达的观点罗列出来,按答案不同再重分成几个小组,在同一种类的答案中再挑选代表进行理由阐述,并由教师将理由在黑板上加以罗列,几轮辩论下来,孰是孰非,不言自明。[2]

第五,正反方辩论法。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会随着辩论的开展而更为深刻。将全体学生分为两组,一方持肯定意见,另一方持否定意见,然后由双方开始辩论。此时,学生不仅要大力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且还会积极寻找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理由详加叙述,还要对对方否定自己的理由加以反驳。在这些论证和驳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将会大有长进。

2.案例教学法在本科三四年级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第一,结合近年与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运用法学思维分析。经过两年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法学素养,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法学思维训练。法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所学的法学知识解答,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那些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题,很多都可以用法律的思维来分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第二,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代入理解法律精神、法学知识。让学生融入到案例的情境中,亲自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案件的分析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官的判案标准、人的辩论技巧、当事人的证据收集以及诉讼的程序等,使书面知识直观化、立体化、鲜活化。

第三,法律诊所式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已为西北政法大学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3]。通过诊所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实际案例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四,参与法庭旁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既使学生直观地学习案件审理流程,又能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件互相印证。尤其是一些疑难案件,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价值性和律师在法庭上具体规章条文的应用,会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基本法律的不足,学习寻找解决具体问题依据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第一,关注新法修改,注重理论分析。研究生阶段已经完成法学的基本教育,具备理论分析的素养,此时,可以通过新法修改前后案例的不同判决来研究法律修改的精神与背后蕴藏的价值基础。比如,目前《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的修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三大草案中皆对赔偿作出了新修订,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其为引,以2010年司法考试第3卷第18题关于知识产权赔偿的案例为例,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现行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草案修改存在的利弊,最终为新法的修订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集中优势师资,形成团队教学。首先,团队教学能互补优势,提高案例分析效果。团队教学中,教师有的理论根底深厚、有的实践经验丰富、有的辩论技巧出众、有的分析方法独到……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团队教学更易形成高质量的案例库。教师们将自己多年教学积累下来的经典案例汇集到一起更易形成案例库,当然,案例库并非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教师必须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随时增添新的案例,与时俱进,扩充和完善

题库的内容。如此,一方面,针对自己熟悉的案例,教师更容易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控制局面;另一方面,熟悉的案例可以节省大量的备课时间,以便于教师腾出时间寻找其他新的典型案例来补充题库。这样一来,题库就可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将经典与前沿融为一体。最后,团队教学的多角度思维能更全面指引学生。学生分析案例后,团队教学的教师们能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总结与反思,肯定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对学生讨论进行拔高和升华。另外,团队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收获更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并且,团队教学的谈话式授课更易让学生放松,融入到案例点评的交流中。

第三,辩论与论文结合,融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找一些现行法没有明文规定,理论界亦存在争论的疑难案件让学生展开辩论,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经过辩论的洗礼和碰撞后,静下心来,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客观评判案例中所蕴含的法学知识,最终付诸文字,以论文的方式来分析各方观点的利弊,通过法学理论与价值根基的探寻论证、完善自己观点,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贯通与融合。

结 语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创新不仅需要通过上述具体方法的应用,更需要相应的配套:如,实施小班授课,便于各种方法的展开;学校有多媒体、模拟法庭、开展诊所式教学的场所等硬件配套设施;教师具有司法实践经验,有到司法实务部分工作的经历或从事过律师职业;教师有充足、鲜活的案例,能够熟练、自如地分析、引导;学校与公、检、法有合作,形成培训、交流基地,等等。只有社会关注支持,学校重视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并积极配合,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文远.刑事案例演习教学法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39.

[2]朱启莉.论民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