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人才需求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第1篇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10%。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 以上,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

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服务业蓬勃兴起,老年护理范围也从只针对老年病扩展到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工作场所由主要在医院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辐射。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目前缺口已过千万,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却明显滞后。

1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概述

据调查,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1],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及方向班,各地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1994年,卫生部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内容;1999年卫生部对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课程,但只有几十个学时,学生只能粗略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的皮毛。2000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老年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标准和慢性病管理模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了《关于加快老年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2010年,教育部中高职学校专业目录,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此后,一些学校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48人,毕业时只有7人愿意对口就业[2];2011年山东省英才学院医学院开设专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班,当时该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16人,经过宣传,有126人积极报名,学校从中选拔出59人组成老年护理方向班,但毕业时,只有16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就业,2013年该校老年护理方向班招生就很困难[3]。就全国而言,老年护理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顺利。

2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

为弄清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2016年,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省所有中职及以上涉医院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队伍及实践教学等情况。

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首先点击省内中职及以上所有涉医院校官网,查看其专业设置情况;然后打电话或发微信给学校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2.1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10年,虽然国家在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但我省在这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调研显示,我省共有中职及以上涉医类院校18所,其中本科6所(均含有高职层次),高职6所(均含有中职层次),中职6所,没有一所学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有我学校在2015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

2.2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在另一项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大同、朔州地区老年护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老年护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常见病用药、老年康复训练等,核心职业能力为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预见性护理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等,这需要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心理学、急救护理、临终护理等课程支撑。但目前,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标准中,除护理专业通用课程外,只要求开设老年护理和老年保健,共70余学时。在实践中,多数学校也只开设了30-50学时的老年护理。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只能粗浅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与老年护理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3 实践教学环境缺乏专业特点

目前,各层次学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建立在普通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实训基地甚少。在医院层面,只有部分医院设有老年病科,多数老年病人还是分散在内科、外科等普通科室,学生虽能部分接触老年护理工作,但因不是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岗位任务考虑老年护理需求因素不多,?W生不能系统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层面,由于他们设施不完善,技术跟不上,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开展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求。

2.4 教师队伍职教能力偏低

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老年护理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201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本科层次的老年护理方向毕业生,他们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只有48人;2015年,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培训班,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目前,我省从事护理教学的师资大多数是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他们都来自于临床医学或普通护理专业,虽然在工作中可能接触老年患者,但未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严重限制了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

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四低一高”,即学历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高,加之我国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学生对这个行业未来前景信心不足,所以他们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3 思考与建议

3.1 着眼应急,强化职业培训

学历教育周期长,学生自我预期高,不愿意在这个领域就业,因此,依靠学历教育难解老年护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多为40-50岁家庭妇女,但她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逐渐抬高这一领域就业门槛,迫使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和有意愿就业的潜在从业人员走进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持证上岗。好在我省2016年启动了“‘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医疗护理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人才不足的矛盾。

3.2 着眼稳定,增强专业吸引力

提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从而提高老年护理专业吸引力,使学生及其家长愿意选择老年护理专业,破解招生难题,使老年护理专业招生能形成一定规模。

第2篇

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师资配置、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授和副教授授课比例占总学时的60%以上,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3.1,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占88.9%。团队教师责任心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出色地胜任各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教师能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训中心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培训渠道丰富临床和实践教学经验,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一流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或到国外短期培训学习,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是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师资力量为提高护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二、改革措施

实训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理论教学中突出整体护理理念的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实训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训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自制视频资料,使学生掌握更新、更准确的基础护理技能;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重视整体护理的训练,开展情境设计、编制病例、模拟临床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内科护理学》的实训中融入国外进修时学到的技能,在国内首次开设呼吸体操项目,从护理人才需求状况出发,开设临床常用的先进的操作项目;人文护理实训时根据课程特点到社区医院实际接触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医院护理状况,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及心理护理的方法。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掌握了全方位的护理技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专业兴趣得到了同步发展,也激发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热爱,拓展延伸了实训中心的教学功能。除此之外,学院对于实训课程体系也进行了重要改革,以往的实训课程主要以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为主,主要训练护理操作技能,忽视了人文关怀护理,不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实训课程体系调整为上述4大部分,强化护理操作技能,更重视人文关怀护理和中医康复护理实训,培养临床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新增设的实训课程有精神科护理、心理护理、社区护理、健康评估及中医康复护理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从人才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部分除保留了原有的常用护理操作项目外,增添了临床常用的新项目,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静脉针、呼吸机使用等内容;人文护理部分新增加了社区护理、心理护理、精神科护理等内容;中医康复护理部分增加了艾灸法、食疗法、蜡疗法等内容。这些符合实际的改革举措在建立规范化实训中心的过程中,起到了“摒弃传统模式、注入新鲜血液”的作用。

三、成果应用

团队教师不断进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探索适合护理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实训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编写系列“实训操作规程”教材

护理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实训操作规程有了较大的变化,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与兄弟院校共同编写了系列实训操作规程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2.完善岗前培训形式

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岗前培训主要以答疑的方式进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到临床无从下手,工作被动。为了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目前采取的岗前培训是每个教师负责一个项目,学生分组轮转,每个学生都能练到规定的常用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随时抽考,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评价训练效果,经过这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在各实习单位组织的实习生入科考试中表现出色,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形式的岗前培训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病人的好评。毕业实训考核采取“多站式”考核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

团队教师对待实训教学严谨、认真,努力学习学科前沿技术,及时更新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教学内容贴近临床,使护理专业学生在今后实习与步入实际工作中可以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亦能正确执行实训教学大纲,突出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中能够做到精神饱满、态度亲切;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注重实训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紧密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互动。培养出的护生注重操作技术学习与人文精神培养,临床适应能力强,能较快胜任各科室工作,吃苦耐劳,人文素质高,护理操作技术过硬,护患关系处理得当。在代表各医院参加各级护理技能比赛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75-01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是面向社区人群,以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作为英美等首先创建社区护理概念的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拥有独立的教育系统和培养体系,且拥有高层次护理人才。而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仍在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的状况进行总结和探讨,并对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1社区护理的现状

1.1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有效遏制了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问题,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由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就是对老年人护理需要的加大。仅靠医院的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社区护理的力度必须加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医疗费用也在逐年增加,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的《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上涨4.6%和3.3%,由此造成人们经济负担加重,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望加剧。由于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更多人愿意将金钱投入到健康护理,而不是疾病治疗。这是对社区护理要求的极大渴望[1]。

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紧凑,再加上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需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因此对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压力很大。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上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焦点。社区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照顾社区内人群的健康。大量的社区护理人员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人才。

1.2 社区护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社区护理而言是首要大事。目前我国的社会护理进展速度缓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政支持不足。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加大社会医疗的财政支出,然而其大部分用于医疗保障和重大疾病治疗,对社区护理的支持很有限。由于社区护理不是营利性的机构,因此护理站的护士、医疗设施、医疗器械等都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支持。

护理工作工作量大,工作项目繁琐,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又很专业,因此参与社区护理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由于目前我国参与社区护理的护士基本来自于临床,对护理工作中的三级预防水准并不了解,因此我们目前需要专业人才培养的机构[2]。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独立的社区护理人员培养机构,并有相应的技能等级分类,因此可以培养出大量专业的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我国在这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增长,但是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水平依然不高,对很多人来讲,衣食住行已经占据了经济来源的大部分,并没有多余的经济实力去享受付费的社区护理。我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部分地区社区护理的费用并不包含在医疗保险的范畴,这也使很多人不愿意额外付出额外的金钱来进行医疗卫生保健。

2社区护理的展望

2.1 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思路

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要兼顾社区护理服务。即使在财政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各级领导应该将一部分力量投入到社区护理服务的建设上,使社区护理人员得到保障。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监督每一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合理解决社区护理的经济补偿,制定社区护理的收费标准,促进社区护理的持续性发展。

社区护理的专业人才目前是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发展的严重瓶颈,将专业人才培养提上日程是迫在眉睫的事。根据我国目前社区护理人员的从业水平和现有条件,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步同时走的方法,在高等院校,增加与社区护理相关的专业课程,并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同时选择半脱产和函授的主要培训形式,逐步完成现有在岗的社区护士转型培训,同时,适当的开设全脱产培训班,培养社区护理的师资和管理人员。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持续性、全面性、协调性、可及性、负责性等特点,而且一名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患者护理,因此,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3]。

2.2 社区护理的发展

区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我们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里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重医轻护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韵宏,谢圣兰,曹玲等。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其走向[J].中国全科医学,2005,8(7):599.

第4篇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第5篇

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韦佳、徐姣和蒋艳(均为化名)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要好的同学,初中毕业时又相约一起报考我们学校的护理专业,她们都向我咨询该选什么专业方向。通过分析,给她们如下建议:韦佳成绩好,能吃苦,建议她读助产方向,因为要多学几门课程。徐姣除成绩好外,还有很好的英语功底,而且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建议她选涉外方向。蒋艳成绩也不错,但无其他特别优势,建议她学普通护理。临近毕业,她们都面临人生的一大选择――就业找工作。三人成绩都比较优秀,踌躇满志,只参加待遇较好的三甲大医院面试,韦佳因为有英国学习和实习的经历,英语会话不成问题,成了“香饽饽”,有几家大医院给她伸来了“橄榄枝”,结果是她选医院,很满意地挑了一家大医院。徐姣由于有助产护理方向也顺利被一家综合性医院落用。蒋艳经多次面试失败后,身心疲惫,决定继续深造读本科,再争取就业优势。这三位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她们所选方向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引起深思: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能否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为此,我们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尝试专项护理培训的改革,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方法

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专项护理培训的项目负责人为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项目组的组长,深入医院开展调研。在全面了解专项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和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对专项护理人才的需求,认真总结和查找原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对人才培养规格、专项护理发展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提出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在公共基础课部分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所开课程既符合护士的职业需要,也体现专项护理要求;在专业基础课部分从促进课程融合和按整体护理模式角度出发,设置人体结构功能学和疾病学基础等课程,通过课程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部分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课程体系,删减部分深奥、纯理论性内容,增加与专业相关、应用性强的新内容,渗透专项护理要求,充分体现专项护理特点。

2.培训对象和形式。在学校培训的专项护理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后临床上“专科护士”的雏形。“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具备执业资格,在某个专门的临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1]。根据专项护理培训项目,学生人数以及项目本身特点来确定培训形式,人数多且条件成熟的助产护理和涉外护理,在入学时以整建制班级形式,其专项护理要求已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总课时较普通护理专业有所增加,但都在全日制课时中完成。绝大多数专项护理的培训项目是在相应专业课开课后或同时,在业余时间进行,需要利用医院或社区资源的ICU、社区护理等培训项目,在寒暑假进行培训。

3.实施理论与情景训练交替的改革措施。理论学习与工作过程的情景模拟训练交替进行,学生能够及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及时的实践、训练,对专项护理工作有感性认识,在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分开进行,提高专项护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

4.规范培训,严格考核。每个专项护理培训项目的教师,由3~5名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2~3名临床专科护理专家组成师资团队。培训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师讲解理论,示范操作,学生练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专项操作,能够达到规范、熟练;第二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分析学生理论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力求精益求精;第三阶段在已经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能进行专项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薄弱项,给予特别辅导和加强练习,同时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最后,由社会劳动保障局组织考核,学生获得相关专项护理证书。

二、结果

1.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学校在开展专项护理培训项目前,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们坦然地讲授着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享受着学生的尊重,有种满足感。在开展专项护理培训后,老师们方知自己在专科护理教学上与临床的差距,在相互探讨制定专项护理技能培训课程标准过程中,与临床专科护士密切接触,领略到医院开展专科护理服务工作后的优势,意识到自身临床专科护知识的不足。学校鼓励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带着项目、带着任务下临床进行实践、参与学生专项护理实践的管理。教师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2.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专项护理是岗位特点突出、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实训条件要求较高,建设护理专业一流实训室对学生专项护理技能训练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建有装备先进的内、外、妇产、儿等各科模拟病房,ICU病房、急救室、新生儿室、手术室、产房、多媒体教室等,并有5个“理-实”一体的基础护理操作训练室,成为集“教、学、做”三者相结合的专业实训基地,营造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声屏并茂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将临床护理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出“眼见为实”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3.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专项护理培训目标明确,学生的专项护理知识扎实巩固,技术熟练,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为成为临床专科护士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后,受到一致好评,更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每年经专项护理培训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前100%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讨论

根据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健康需求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护理人才培养方向将从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教学研究和改革[2]。同时,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如ICU、产房等专科性较强,临床护理技能要求较高的科室,具备相应技能的专科护理人才临床上十分紧缺,专科护士取代普通护士是今后护理学发展的一大趋势[3]。我们借鉴国外护理教育推行的分期护理教育模式,以及国内有些学校提出的护理教学引用临床课程分科模式等[4],采取护理专业课提前介入,学生提前认知,早期接受护理职业知识、技能和规范,为开展专项护理培训打好基础。

护理学要求护理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5]。而专科护理又是岗位特点突出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要求的师资必须是在了解相应专科护理前沿最新知识和理念以及最新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专科护理岗位技术的发展要求,成为专科护理学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体。可见,专项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在职岗位进修培训,到国内外知名护理院校深造,争取更多时间到医院工作进行业务岗位锻炼,进行专科护理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在教学医院聘请专科护理方面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以同一学科组成师资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反思交流、主题研讨,共同探讨专项护理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涉外护理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涉外护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国人员来到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中国的涉外护理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社区居民的多元性,社会群体的复杂性,中外合资医疗机构以及国内医疗机构的涉外护理病房逐年增加。总的来说,当前国际市场涉外护理极度缺乏,在未来数十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缺乏的具有高素质的涉外护理人员多达数百万。人才的流动和国际护理人才的缺乏为我国的护理事业,尤其涉外护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来华人员的增多,以及传染病的增加都为我国的涉外护理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1涉外护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1涉外护理的内容

涉外护理是涉外护理机构、学校培训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加上培训护理人员的英语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涉外护理综合能力。涉外护理专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它主要包含了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涉外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涉外护理技能等多方面的全面、系统的能力。涉外护理旨在培训涉外护理、涉外护理临床、涉外护理科研、涉外护理教育、涉外护理管理、涉外护理管理、涉外护理专业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国际性护理人才。

1.2涉外护理的意义

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的综合性学科。发展涉外护理意义重。首先,发展涉外护理可以不断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以此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进步,其次发展涉外护理,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得我国的护理事业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符合国际护理事业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最后发展涉外护理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吸引外资,使得涉外护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涉外护理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的医疗护理事业的交流,加大国际医疗护理之间的合作提高抵抗传染性疾病、重大疾病的能力。

2涉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2.1涉外护理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涉外护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重于国内的护理教育,忽视涉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我国的护理教育,尤其是涉外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脱轨,由于缺乏交流和探讨,使得我国的涉外护理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即便是涉外护理教育内,也只是注重对学生的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涉外护理英语、护理英语等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轻视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极大地造成了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发展的落后现状[2]。从另一个方面说,我国的涉外护理教育缺乏雄厚的涉外护理教育师资力量,具有综合能力、高素质的涉外护理教育人才一直都是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发展的短板。在我国的高等护理院校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护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尤其是护理老师的外语水平不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了制约,一方面护理教师外语水平的缺乏使得护理老师无法为护理学生讲解国外优秀的护理教材、课件,另一方面使得护理老师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忽视学习,一味地注重专业护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就使得学生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低下,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不符合国际护理市场的需要。

2.2涉外护理学生课程体系的缺乏

涉外护理教育虽然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其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纵观我国目前的涉外护理课程体系,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的实用性较弱、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繁杂、综合能力的忽视、创新能力薄弱。涉外护理课程体系大多数采用国外的护理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按照人的生命过程分为母婴护理、成人护理、来年护理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涉外护理课程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涉外护理教育对国外护理教育的完全照搬也极大地限制了涉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涉外护理学生不适应国内医疗护理的发展,而部分出不了国的学生却难以适应国内医疗护理的实际情况,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因完全照搬国外医疗护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适应国内的医疗护理的实际情况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考护士就业资格证的时候,采用国外护理教育模式学习的学生就会深感学科之间的混淆,使得学生无法考取护士就业资格证书,无法进去医疗护理行业工作。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护理院校过度的强调外语水平的学习,忽视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国外临床护理实际工作情况[2]。所以说涉外护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护理专业能力和护理外语水平的培养不能失衡,要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均衡发展,要注重陪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得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能力和涉外语言能力极强的国际涉外护理人才。

2.3涉外护理学生生源质量的局限性

涉外护理学生生源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涉外护理学生的发展水平,涉外护理学生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了也决定了其涉外护理知识学习能力、涉外护理思考能力、护理实际工作能力的差异。在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门槛都不是很高,尤其是护理院校,在护理院校中,即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相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中专生、初中生,其中还有很多中专升专科的,其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差,学习能力低下,文化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这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学生质量,不断扩大招生也使得整体学生生源质量较低,文化知识较差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专业护理知识还是护理外语知识方面都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于放弃学习,如果是降低学习难度,则又使得学生不能应对国际化考试,达不到出国就业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限制了涉外护理学生的出国,那就是家庭原因,出国一次性需要花费一二十万的经济成本,这对于条件一般但又选择了这个专业的家庭来说,学生的出国就业需求是很难实现的,这也使得很多涉外护理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涉外护理专业能力却不能出国就业。

2.4外护理实习与就业环节没能很好地体现涉外护理专业的岗位特点,与实际涉外护理工作脱节

涉外护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涉外护理行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涉外护理人才,只有真正符合涉外护理实际情况需要的护理人才才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涉外护理专业知识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涉外护理院校教学培养目标与涉外护理实际发展情况相违背,这使得涉外护理学生的专业能力严重与涉外护理实际情况脱节。在我国,虽然涉外护理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场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但在涉外护理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能体现涉外医疗服务的机构不多,符合国际市场与国外医疗机构相接轨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涉外护理学生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难以体验涉外医院氛围,缺乏相对稳定,发展较好的涉外医院环境。与此同时,涉外医院对实习生的实习门槛要求普遍较高,除了对医疗护理专业技能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以外,还要求护理学生的文化知识层次,一般来说,涉外护理只限于本科层次,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学生的发展,严重导致非本科涉外护理学生实习难度大,也导致涉外护理教学的社会影响力难以得到家长的接收科认可。

3涉外护理班学生的科学管理与建设

3.1加大引进外方优质课程资源力度,完善涉外护理课程体系

涉外护理的学习离不开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完善的涉外护理体系,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中,人文知识的学习都是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人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在涉外护理领域是和涉外护理专业有着同等的重要地位[3]。涉外护理知识领域不仅只是涉外护理专业技能,而且还包含了涉外护理专业外语水平、涉外护理礼仪等[2]。涉外护理的学校可以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涉外护理课程再经过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选择性吸收然后充分利用。比如有点涉外护理院校充分引用了澳大利护理文化、护理专业技能、护理法律、护理心理健康、护理职业实践等多种优质烤成,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占整个涉外课程比例的很大部分。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优秀的人文知识,还能弥补涉外护理教学课程设置的不足,完善了涉外护理课程体系,使得涉外护理课程更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也更符合学生们的自身发展[4]。

3.2构建多级联动服务体系,加大学生实习就业机会

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涉外护理实习就业环境的改善。在学生涉外护理的实际实习就业中,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地与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条件,对于家庭困难或是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到国外实习工作的人员给与适当的帮助,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涉外医院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涉外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要主动搜集他们的信息,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互动,防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流失,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招生制度、培养方案、就业推荐制度等防止制度僵化影响学生出国就业[5]。

3.3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英语教学水平

由于涉外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也使得涉外护理教学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由于学生本身专业能力和人文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单一的,传统的涉外护理教学以及无法满足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涉外护理教学在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和完善。在涉外护理教学管理上,要因材施教,这个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理念要从学生进校的贯穿到学生毕业整个的学生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新生在涉外护理专业能力的水平相差区别不大,这时就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尤其是语言能力的考核,在学生一进校的时候就组织英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班,并开展英语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安排不同的教师,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应安排英语能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涉外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担当教学,使其发展成为整个学校强劲的后备力量。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班级在注重涉外护理专业能力的同时要重点提高学生的涉外护理英语水平,这不仅可以充分地促进学校整体涉外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涉外护理学生质量,改善就业状况,也能充分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使得学校更有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3]。同时学生独立能力较差,性别比例不平衡也应该是涉外教师关注的重点,涉外护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情况,及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提升涉外护理班学生管理水平是一个时间很长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涉外护理院校的不断努力创新,更需要政府的帮助以及社会的支持。涉外护理专业的建设应该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涉外护理教师应将涉外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涉外护理英语、涉外护理德育教育发展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职业意识、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实际的涉外护理专业能力。涉外护理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真心实意地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就业的平台,使得涉外护理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实际需要和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蓝宇涛.国际护理人才需求与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5(6):24-25.

[2]李秋萍,蒋玉宇,林毅,等.护理专业国际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0,6(9):396-398.

[3]孟爱青.高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基本素质训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2):88-89.

[4]王旭.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及改进策略--基于辽宁的实证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18(Z1):107-111.

第7篇

1 调研指导思想和调研方法

1.1 调研指导思想

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统一组织,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以职业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遵循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开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调研工作。

1.2 调研方法

组织熟悉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认真学习文件,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突出就业单位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展开调研工作。

1.2.1 查阅资料

从国家和河南省各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和媒体公布的各项数据中了解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获取关于人才需求的数据。通过各院校网站及中国知网、方正等专业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广泛查阅国内各大专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本省内兄弟院校专业开设的课程、教学特色及就业等状况。从各企业在其官方网站或媒体等渠道的信息中了解各企业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

1.2.2 发放调研表

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等学生可能就业的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暑期及在医院等单位实践的机会要求教师进行深入调查。

1.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往届毕业生座谈

利用南阳的医药资源优势和本校教师、毕业生的社会关系,邀请了各级医药行业骨干、往届毕业生,深入座谈,了解企业用人状况和学生在工作技能上的欠缺。

2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年以来,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我国医药产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城镇化给医药零售商业企业代来新的竞争和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阐述,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20亿元,较去年增长20.4%。2012年全国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总值1.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

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作为中原大省的河南省,在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1-9月份,河南省医药制造产业产值位于全国第3位,总体规模为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的两倍。河南的中药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总量优势明显。2012年河南省和山东省并列医药销售中资金利润率排名第一名。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500强中河南省有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名列其中。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出作为有着深厚积淀的医药大省,河南省所具有的实力。为了推进行业快速发展,河南省于2012年3月7日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鼓励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的状况,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数字,2013年河南省医药行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全省中西药品类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市巧用“医圣牌”,利用得天独厚的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构建起了南阳中医药诊疗、科研、学、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医药产业已成为南阳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根据南阳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14年前两个月,南阳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8.4%,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7%,“天然药库”正逐渐变为“中华药都”。南阳市有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30亿元,保健品企业19家,产值15亿元。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有序发展期,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2 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交叉跨越医药、经营管理两个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经营管理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成了行业急需。调查数据显示,现有药品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4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21%和25%,初中(包括初中) 以下学历的比例是6%;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4 9%,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10%,而具有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背景人员寥寥无几。

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医药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0万。目前河南地区高职院校的年培养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着非常深厚的行业基础和紧迫的市场需求。

3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3.1 人才缺口较大

国内高职院校招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较多。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物流方向)、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等等数十家。但外省院校学生一般较少到本省工作,而省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和招生规模较小。根据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提供的信息,2014年河南省内有郑州华信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我校共八所院校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0、70、55、54、70、40、90、58,共计487人。从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来看,省内开设院校较少,整体招生规模不大。

3.2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较少,使得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开设之余本专业课程占比较少,从而使一些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急需的课程未能开出。全国范围内存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不实用,缺少高质量的医药推销技巧、谈判、电子商务等专业教材。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理论讲述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模式,学生营销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少,专业实训场所建设有待完善,缺少药品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零售药房和物流实训内容。

3.3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包括医学基础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在内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学院科班出身,所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工作都与医药市场和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有一定距离,大多缺乏一定的药品经营与管理实战经验,对目前药品市场不够了解,所教知识也与市场有一定脱节。如在药学专业课程中的经典药物,事实上,目前医药市场中经典药物偏少,多数为结构经过改进,功效有所改善的品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及新进教师比例增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业务面有待拓宽。

4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1 改革目标

围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4.2 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2.1 准确定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议以经管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经营管理”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6:4的比例。重在知识的集成、能力的复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配置,探索医、药、管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医学院校综合优势。

4.2.2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与技能大赛、执业资格考证、专业技能鉴定、综合素质提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外语等考试以社会考试取代课程考试。组织学生参加西药药剂员、医药购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为顺利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3 重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快建立模拟药房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和医药物流实训室,训练学生将经营管理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根据生源的就业方向和各专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建设立足南阳辐射全省周边地区的校院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学习;科研;服务;社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ethods The students from Grade 2010-2013 nursing junior college in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were selected.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practice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were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in nursing students and evaluated by the peers, students and social. Results ①Teach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developed in practice. ②The nursing student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were improved i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③Employ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rate was 55.60% for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good rate was 44.40%; 44.60% of the employer units thought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were qualified for the post work, 55.60% were competent for the job. Conclusion The practice activitie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are useful for nursing students to improve community nurs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Learning; Scientific; Service; Community; Practic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是适应时展和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必然趋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1]指出,到2015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30 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而调查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不仅在数量上显著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很多正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护士自身也存在社区综合护理知识与技能、社区护理管理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欠缺[2-3]。构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社区护理人才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地方培养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当前地方护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5]。社区护理是融合实践性、独立性、合作性为一体的学科体系,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走出学校,深入社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6-9]。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护理教育理念和方法[10-19],构建了“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并在湖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系列社区实践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面试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社区实践项目选取30~50名护生。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研究假设、目标和设计调查问卷。

1.2.2 调查研究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健康调查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1.2.3 实证研究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评价教学效果。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带教老师、护生和用人单位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

1.3 设计思路

1.3.1 在实践项目中的融入“学习-科研-服务”能力培养

1.3.1.1 学习方面 提前2~4周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单、PPT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区中应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社区重点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评估期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进行社区健康宣教。学生在真正的社区和现实社会中体会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护理专业技能等的重要性,体会社区护士的责任感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

1.3.1.2 科研方面 活动前1个月,让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社区调研,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并开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老年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问卷”等,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课题标书或学术论文,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30名护生主持或参与了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课外科技作品10项,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1.3.1.3 社会服务 怀化市部分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怀化市老年公寓尽管物理环境较好,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但是居住的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看望他们、关心他们。为此,我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宏宇小学、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给老年人送温暖。

1.3.2 项目设计

针对怀化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我们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家庭的社区实践项目,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中小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1.3.2.1 怀化市老年公寓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45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宣传册、调查问卷,进行社区评估、诊断、制订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宣教,并完成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2 怀化市宏宇小学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39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宏宇小学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教育PPT和讲稿,活动内容主要有护生以社区护士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课、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完成后上交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3 以我校校园为社区的家庭访视实践项目 要求大专社区护理方向学生利用周末,以我校校园作为社区,以我校的退休教师作为方式对象,3~5人为一组,自主选择1名退休教师家庭开展社区家庭访视,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对于有健康问题的家庭,不仅开展评估性家访,还定期实施连续性家访,不断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护理计划,评价效果。

2 结果

自2011年起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2.1 同行评价

通过对带教老师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教师评价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多开展,在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中推广。

2.2 社会评价

2013年通过对长沙、重庆、广州、广西、怀化等5个方向就业学生较多的就业单位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实发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18家单位均表示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优秀,会继续录用我们的学生;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见表1。

2.3 学生评价

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评教评学每位带教老师均为优秀(90分以上)。

2.4 学生感受

通过分析、整理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战胜了我自己,克服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我还懂得了和小学生交流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有的学生在活动刚结束,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宏宇小学啊?这些小学生真是太可爱、太热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希望还有机会再来!”在老年公寓实践活动中,有2名学生因为太投入,甚至错过了集体返校的时间,她们后来说:“老师,养老院的老年人,真的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温暖,您不知道,老奶奶把她的一大把水果糖给我们的时候,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说欢迎我们常去坐坐,我们真是很感动!”

2.5 撰写及

近3年来,护生每人都撰写了护理综述或调研报告,其中每年有5~10名学生撰写的学术于《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上。

2.6 获奖情况

近3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护理专业学生共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金奖、铜奖等。

3 讨论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人,是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后保障,其专业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懂得理解人、关怀人,而这正是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的重要问题。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为护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走出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中体会护理的价值,体会护理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患者,更重要的是维系社区居民的健康。

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护生需要与社区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评估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同时,护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也开阔了护理教育教学思路与理念,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护理人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护理教学的方法、内容甚至教学体系。

3.2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研究的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项目的申报、开题与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3年来,学生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多项课题项目和问卷调查。2013年我系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度护理专业学生主持的6项课题获得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 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其中1项已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在《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3.3 培养了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与实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护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培养了护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人亲切交谈,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问卷调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区护理技能,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制订护理干预、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10-19]。经过多次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既能适应医院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医院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 王俊杰,马小琴,谷娟娟.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68-270.

[3] 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 林梅.校地共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8-150.

[5] 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359-361.

[6] 苗秀欣,黄美萍,刘翠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1,(5):345-346.

[7] 李旎,张伟.国内外《社区护理》教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22(1):24-27.

[8] 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8):1056-1057.

[9] 杨玲,王永利,杜雪平,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4):65-67.

[10] 陈红.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护理学报,2013,20(10):10-12.

[11] 霍淑平,柯云霞,李娟,等.社区护士专业综合能力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报,2013,20(12):71-74.

[12] 胡伟玲,黄芳.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2195-2196.

[13] Callen B,Smith CM,Joyce B,et al. 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 for entry-level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J]. Public Health Nurs,2013,30(6):537-547.

[14] Thompson CW,Bucher JA. Meeting baccalaureate public/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education competencies in nurse-managed wellness centers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3,29(3):155-162.

[15] 刘俊香,杨术兰,丁洪琼.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4):4-6.

[16] 胡静超,章雅青.美国护理研究领域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3):85-88.

[17] 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3(5):527-528.

[18] 王娟,李华义,时建瑞.任务驱动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3):365-366.

[19] 吕颖,潘红宁,郑丹.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2):3974-3975.

[20] 王黎.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内容及实施者资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285-1288.

[21] 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320-322.